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八章 皈依与净戒
冈波巴大师
[冈波巴大师] [点击:3481]   [手机版]
背景色

  现在讨论于不知成佛之方法应如何对治,和发菩提心之道。
  颂曰:
  “基础体性及差别,所缘因地及受法,仪轨功德及过失,
  丧失对治及学处,如是由此十二门,阐述发菩提心义。”
  第一项:发菩提心之基础(或所依)——这是要说明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发菩提心,或具有怎样的基础,才能如法的发菩提心。这必须要(三个条件):
  (一)具足大乘种性,
  (二)皈依三宝,
  (三)得七众中任何一种别解脱戒。
  第一、具足大乘种性
  这是因为任何一法都必须要其他的法作基础才行,例如:愿菩提心乃行菩提心之基础,而皈依(受别解脱戒)等又是愿菩提心之基础(如果没有前者,后者就失去了所依,不能生效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说得很清楚,愿菩提心一定要在行菩提心之前;皈依等又必须在愿菩提心之前。又说,行菩提心必须先有持别解脱戒之基础,而持别解脱戒又必须以皈依为先基。如菩提道灯论及俱舍论等,都有这样的解说。
  一个人如果没有大乘种性的话,虽然(形式上)发了菩提心,但实际上还是等于没有发一样的。菩萨地中曾这样说过。关于大乘种性,不但需要性相具足,而且必须予以显发才能起作用的。前面第一章已经详细谈过,兹不复赘。
  第二、皈依三宝
  把自己的身心性命,一切全体交付归属和仰仗对方,此对方就是所谓的皈依处。此皈依处不应是具世间威力的大梵天,韦纽天,马喻得哇等,也不是自乡中,依住于某山、某崖、或某湖、某树的神神祗天、龙、大力精怪等。因为这些神鬼等都不能救护我们,不够资格作我们的皈依处的缘故。经云:
  “世间诸事物,山石树木等,神鬼诸祭祠,不能作皈依。”
  然则自己的父母和亲友及对我们爱护利济的人,能否作我们皈依处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文殊游戏经云:
  “父母难作皈依处,妻女亲属亦不能,
  彼等终将舍汝去,随彼意乐他方行。”为什么以上所说的事物,神鬼和亲友都不能作吾人之皈依处呢?因为他们自己都未能脱离痛苦和怖畏!为别人作归作救是需要自己先解脱痛苦和怖畏才行的!彻底解脱了一切痛苦者,只有佛陀,只有佛法和成就了的法友——圣僧。因此向这三者作依,才是对的。颁曰:
  “于怖畏时除怖畏,于无救时作救归,
  佛陀正法与圣僧,我今至*诚*作皈依。”
  有人想:虽然我们向三宝皈依,但是否真正有了归救之呢?这样的疑心是不对的。大涅磐经云:
  “若人皈依于三宝,必能解脱诸怖畏。”
  现释皈依,略如下颂:
  “类别所依境与时,意乐仪轨及作业,
  学处以及其功德,九门诠释皈依法。”
  (一)皈依的类别有二:共同的皈依和特殊的皈依。
  (二)皈依的所赖(或所依处)有二:
  (i)共同的所依处这是指一般人因为惧畏轮回的痛苦,把三宝作为与鬼神一般的救护者。
  (ii)特殊的所依处这是指属于大乘种性之人、天等,已得清净之(成就)补特伽罗。
  (三)皈依的境亦有三:
  (i)普通的皈依境,在这个项目之下有三宝;
  a.佛宝——是指那断、智、力三者皆已圆满之佛陀薄伽梵。
  b.法宝——①宣说的教法:十二部经等。
  ②证入的教法:道谛及灭谛。
  c.僧宝——①属于异生类的僧团,比丘四众等。
  ②属于圣者的成就僧团,那得到四圣果或八支分的人。
  (ii)特殊的皈依境。这可以由三方面来说:
  a.从对象的观点来看,佛宝就是具有色身的如来,法宝就是大乘经,
  僧宝就是菩萨之僧团。
  b.从现观(或证境的)观点来看,佛宝就是那具有法报化三身的人,
  法宝就是那寂灭的正法(涅磐性),僧宝就是登地以上的诸菩萨众。
  c.从究竟的观点来看,只有佛宝才能算是真正的究竟皈依处。大乘宝
  性论云:“若论究竟了义教,究竟皈依惟佛陀。”
  为什么佛陀才是真正的究竟皈依处呢?颂曰:
  “佛宝具足法身故,众生蒙恩究竟故。”
  就是说因为佛陀具足法身之德相,不生不灭而能显现诸相和断灭烦恼等殊胜功德,所以才能够成为究竟的皈依处。那么法宝和僧宝二者,就不是究竟的皈依处了么?宝性论云:
  “二法及圣僧,非究竟皈依。”
  这又是什么缘故呢?答案是:法宝者有二种。一是义法,一是证法。义法者不能超出名言及文句之范围,好象行抵彼岸时,舟筏就必须弃置。义法者终被抛弃亦复如是。证法者亦可分为两种。1.道谛者属于有为法之范围,不是常法,乃一种被学习之法,所以不是皈依处。2.灭谛者声闻乘所宗,如吹灭的灯一样,已经没有继续的存在,空无断灭,所以也不能是究竟皈依处。
  僧伽者他们自己也怖畏轮回之苦,要向佛陀求皈求救。自己尚有怖畏之,怎能为别人作究竟之皈依处呢,宝性论云:
  “毕竟被弃故,学处(有为)故,断灭怖畏故,二法及僧伽,非究竟皈依。”无著大师云:
  “恒常,无尽,坚固和胜妙的皈依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来薄伽梵圆满佛陀。”果尔,此处所说的不是与前面所说的皈依三宝相违反吗,答案是:(前面所说的皈依三宝,)乃是接近众生的一种方便耳。大解脱经云:
  “简言之,皈依处只有一个,但为了方便而权说为三种。”
  以善巧方便而权说三皈依者,宝性论云:
  “佛陀正法与僧伽,三种差别及三乘,
  摄受接引信士故,权立三种皈依法。”
  这是说由三种功德,三乘教法,三种行持和三种信心等而(随机)调教各类众生。例如:
  (一)为了接引喜爱菩萨乘之众生而宣说佛陀之种种功德,对佛陀仰慕最深之人,就教以“皈依足尊之佛宝”而调伏之。
  (二)为了接近喜爱辟支佛乘之众生就宣说*法*之功德;对法教最为仰慕者,就教以“皈依离贪之正法”而调伏之。
  (三)为了接引喜爱声闻乘之众生而说学处之功德;对僧伽仰慕最深者,就教以“皈依团众之最胜者僧伽”的而调伏之。
  用以上三种教相而摄受六位(?)而宣说三种皈依处;乃薄伽梵以世俗之方便,对各种众生所建立之次第法乘也。
  皈依的时间有一般性的和特殊性的两种。一般性的皈依是:从现在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这一段时间中的皈依。特殊性的皈依是:从现在起一直到证得菩提觉位时为止,这一整个之时间内之皈依。
  皈依的意乐亦有一般性的和特殊性之不同。一般性的意乐,是为了使自己能脱离难以忍受之苦痛而作皈依。特殊性的意乐则是为了使别人能脱离难忍之苦痛而作皈依。
  皈依的仪轨亦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两种不同。一般性的皈依仪式如下:
  最初受皈依之弟子应先向上师祈请(传授皈依),然后上师应在三宝前作供养行。若(条件不足)未能行供养,则应缘想三宝住于虚空中,以意识观想而行供养及礼拜。然后上师唱念下面之皈依文,弟子亦随而复诵之:
  “十方一切佛陀及菩萨,请您们护念我啊!上师请您也护念我啊!弟子某某从现在起一直到未证菩提之前,(以身心性命)来皈依二足尊之佛陀,皈依远离贪欲的正法,和皈依殊胜团众之僧伽。十方一切佛陀及菩萨,请您们于一切时护念我,为我作归作救,作皈依处。”
  受皈依之弟子应当以最诚意之心,如是至心祈祷,念诵三次。
  特殊之皈依仪轨 此可分为前行,正行和结尾三部分。前行是在一个合格的上师前,供养一个具有鲜花的曼陀罗,并向他祈祷请求传授皈依法。此时上师对来求之弟子,若认为具有大乘根性堪为法器,于初夜时,应准备建立三宝之造像陈设供品,并宣讲皈依之利益及功德和没有皈依之过失及危险,中夜时再开始作正行之仪轨。最初,应该于三宝之造像起真实感,对之礼拜及供养,然后弟子随上师念诵下面之祷文:
  “一切佛陀和菩萨,请您们护念我啊!上师请您也护念我啊!弟子某某从今日起,乃至未证菩提之间(以身心性命)皈依一切二足尊之薄伽梵佛陀,皈依远离贪欲之寂静涅磐法,皈依住不退转圣位诸菩提萨垛僧众。十方一切佛陀及菩萨,请您们于一切时护念我,为我作皈作救,作皈依处!”
  如是念诵三次,然后观想迎请现观境之三宝前来真实相对,如在目前,对彼礼拜供养,心中诚挚地想道:“一切三宝都知道啊!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三宝都清楚啊!”这样想着依上面的祈祷文念诵三次,就进入惟一空性之皈依三宝法,依三轮毕竟清净(无能作,所作及作业三者)之见而行礼拜供养及皈依,心想:
  “一切法本来无我,无任何实体,佛、法、僧三宝亦复如是,这才是无尽之皈依处,恒常之皈依和圆满之皈依处。”
  马着巴请问经云:
  “怎样才是以没有尘嚣的心来行皈依呢!”那是说:能了解所谓圆满佛陀者乃一切法空,无色、无相,无法可立之定义,此即是皈依佛。能了解一切万法毕竟归溶于广大之法界性中,此即是皈依法。能了解有为法和元为法没有丝毫的差别,此是皈依僧。
  后夜行仪轨皈依之结尾时,应先举行供养以酬谢*厂家玉*之恩佑。庄严经论云:
  “于一切苦难,恶道绝望处,以及诸怖畏,小乘外道法,能作皈作救,是为胜皈依。”
  一般之皈依处是指能于一切苦痛作皈作救,于三恶道,绝望之困境及种种怖畏时为作皈作救。特殊之皈依处是指能够回护行人不堕于小乘及外道之法薮中。
  皈依后应当时常尊奉之行则(或学处)如下:
  (一)于一切时应当努力供养三宝,在自己饮食的时候也应该先供养三宝。即使遭逢性命的危险和被诅咒时,也决不背弃三宝。时常不断的思念三宝之功德。受过皈依的人,应该这样去学习和训练自己。
  (二)除了皈依佛外,不再皈依其他神祗。大涅磐经云:
  “我今皈依佛,最胜善知识,从此不皈依,其他各神祗。”
  皈依法之后,从此不应对众生作损害之事。经云:
  “皈依法宝已,永离损害心。”
  皈依僧之后,从此就不再依止任何外道。经云:
  “皈依僧宝己,无复依外道。”
  (三)于如来佛宝之造像应时时恭敬,即使一个土制的半截泥佛像也应该殷重恭敬。对于法宝之所依:经卷和书籍应时时恭敬。即使是佛经上的一个字,一句话,都应该尊敬顶戴。对于僧宝、法师们也应当时常恭敬。即使是他们的日常用具,甚至那袈裟上的补钉也应恭敬尊重。
  皈依之利益,略说有八;
  (一)有遇佛法,趋入内道。
  (二)能作法师,为众所依。
  (三)昔作恶业,皆悉清净。
  (四)不为人与非人等障碍所损。
  (五)一切所作,皆得成办。
  (六)常具广大福德之因。
  (七)不堕恶趣。
  (八)速证菩提。
  第三、受七众戒之任一种
  现在讨论发菩提心之第三个条件;受特别解脱戒。这包括四众或八聚。除了极短期的八关斋戒以外,其他七种别解脱戒中之任何一种,皆可作为发菩提心之条件基础。菩萨地论说:七种别解脱戒之受者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和优婆夷。这就包括了(全部的)出家和在家众。在此七众的戒律中,只要受持任何一种的别解脱戒,就可以了。
  有人会问:“为什么发菩提心一定要受特别解脱戒呢?”这个问题可由(一)引用譬喻,(二)引用经文和(三)根据道理三方面来回答。譬如说,要迎请一个大转轮圣王来,不能请他到一个充满污秽和垃圾等不干净的地方,必须要请他到一个打扫清洁,布置庄严,使人心情适悦的华厦中才合适。同样的道理,发起菩提心王(的大志)时,在一个充满了身、口、意的污秽和罪业的心中,是不能成事的。那是需要一个身口意三业清净,持戒庄严的身心中,才能发生作用的。庄严经论中亦说,发菩提心须以净戒为依处。八关斋戒,只受持一日,所以是一种暂时的小戒。但七众的别解脱戒是需要终身受持的,所以是大戒。因此发菩提心之依处.需要后者才行。菩提道灯论云:
  “七种别解脱,常戒不与共,为菩提心戒,能作彼依处,非他戒所能。”
  综上所论,七众中之任何一种别解脱戒,皆可发菩提心之条件基础。就道理来说,别解脱戒的性质和其主要精神,是着重在“不作损害他人”之事。而菩提心戒则正是要利益别人和不作损恼别人之事,所以是应理的。
  难曰:“别解脱戒说,黄门阉人和某些天人(其无性机能者),皆不能够得别解脱戒。这样来说,他们不是没有发菩提心的机会了吗?”答案是:经中明言(即使这些人)也是可以受持菩提心戒的。
  又难曰:“别解脱戒在命终地,一定会舍去,可是菩提心戒却是(永远)不会舍去的。这样岂非菩提心戒失去了依处吗?”
  答曰:“受别解脱戒的人有三种不同的意趣。若是为了获得三界的快乐而受戒,那就是业果性质利乐之戒。若是为了(出离三界)彻底解除自己的苦痛而受戒,那就是声闻出离性质之戒。若是为了证取大菩提而受特别解脱戒,那就是菩提心之净戒了。前二者之别解脱戒在黄门阉人和诸天的身上是生不起来的。死时其戒相亦会自然消灭破戒之后也不能忏悔而复戒,所以这两种别解脱戒不能为菩提心戒之依处。至于菩提心之别解脱戒(则与二者大不相同)。黄门阉人和诸天皆可受持。死时其戒相亦不会舍去。破戒后亦能忏悔复原,所以它既能作生起菩提心之依处,又能作相续菩提心之住处。如庄严经论释中云:
  “(菩提心)依处为何?乃菩萨戒中之(别解脱)戒也。”
  再者,一法之生起必须有其依处,但其(相继之)住相则不一定需要一个依处。比如:生起无泼戒之依处,必须要有静虑戒才行。但住相则不必需要依处,云云。
  菩萨之别解脱戒不需要另立仪轨。用声闻乘之仪轨,另如上大乘之意乐即可。这样就可以成立菩萨之戒相,离(小乘之)下劣心而不离断舍(诸恶业之清净)心。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发菩提心之合格人需要:
  (一)具足大乘种性者,
  (二)已经皈依三宝者,
  (三)具足七众中之任何一种别解脱戒者。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九章 论发菩提心
下一篇: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七章 慈心与悲心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一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二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提纲和思考题之一 第一章 明成佛之因..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提纲和思考题之二 第二章 明成佛之所..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提纲和思考题之三 第三章 明善知识..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提纲和思考题之四 第四章 成佛之方法..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提纲和思考题之五 第五章 轮回之苦痛..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提纲和思考题之六 第六章 业果之概说..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一章 明成佛之因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二章 明成佛之所依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三章 明善知识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四章 成佛之方法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五章 轮回之苦痛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六章 业果之概说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七章 慈心与悲心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九章 论发菩提心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十章 愿菩提心之学处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十一章 总说六波罗蜜多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十二章 布施波罗蜜多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十三章 持戒波罗蜜多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