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伏虎 悲心
阿康仁波切
[阿康仁波切] [点击:3446]   [手机版]
背景色

为了协助所有似乎陷于无可避免之苦的众生,我们披上温柔的悲心甲胄,协助的对象不仅是人,也是可见与不可见的一切众生。
——第十六世DB法王嘉旺Gmb

对我们的幸福和精神发展而言,慈悲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的朋友、家人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那些影响我们环境和整个世界的问题,都能藉慈悲之助而获得解决。
我们的悲心愈广、愈深,其影响范围与效果就愈大。因此,只要有真正遍及一切的悲心,即可适当地照顾每一众生和每一事物。我们自己的快乐增加,我们的家庭生活便会随之而变得更有意义、更有益处,同时也会有愈来愈多的人变得更加快乐。悲心的不断增长与扩展,会令世界逐渐改善,使得个人的贪、瞋减轻,使得国际间与团体间的冲突与战争减少。
现今,人人都有一些悲心。不管是多么自私的人,也常会照顾自己的父母、子女、情人或朋友;即使是惯于杀生的动物,如蛇及鳄鱼,也会爱护其子。不过,悲心若以自己的亲近或同类为对象,那就是舍大取小,比起我们皆能起发的无量大悲,褊狭得太多了。
我们虽可想像自己有发无量大悲的能力,但实际上我们还没到达那种地步。在现阶段,光是把自己照顾好,不给他人带来伤害,或不成为他人的负担,就需要相当大的努力;但是若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便是已经获得很有价值的成就了。这使我们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对自己都没有悲心的人,很难对他人生起悲心。
初修时即了解自己与他人皆有成正觉之潜能,是很有帮助的。心之觉境是慈、悲、喜、舍的心态;我们都具此种心态,但为无明和累积的不善所障。错误的认知和不善的行为,也同样使得我们看不见、发不出成正觉之潜能。然而,这些障碍和烦恼一除,我们便能超越各自分立的妄见,而了知一切事物的相互依存。如是即可明显看出;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照顾别人就是照顾自己。一旦能够看清无论敌友都具有成正觉之潜能,我们便会以同等的悲心对待每一个人。
基本上,人人都像我们一样想要快乐、需要乐因。即使是自讨苦吃的人,也是由于无明所致,因为没有一人真想不乐。他们只是不知唯有道德才能产生快乐,才能产生那激励我们行善的愉快心情。
是故,我们首先必须分清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一旦学会明辩是非,我们即可将此是非之心应用在日常生活。〈正业〉那一篇,提供我们一些善行的简单规范,同时也警告我们谨防恶行。总括起来,可以这么说:为善能产生快乐及乐因,为恶只能产生更多的痛苦。除非我们能了解此一区别乃是悲心成长之所依,否则我们便会有意或无意地给自己和他人制造痛苦。
慈悲可以一步一步地笔直成长,但我们自己非要很有耐心地下功夫不可。必须先彻底修心,然后慈悲才能够深、够强,不致为逆境所动。
首先,我们必须了知,我们全都在受某种痛苦,无一例外。不管贫、富、智、愚,我们都不能不受生、老、病、死之苦;只要未得解脱,我们就像地牢中的死囚一般,无处可以逃避那必会到来的无常和死亡。没人想要受苦,但却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受苦,而且无论怎样努力,全都不能逃脱此苦。
富人尽管有钱,还是受苦——他们会因害怕丧失财富而生活在恐惧之中,会因钱多而变得腐化、毁了友谊,或导致亲人彼此互不信任;穷人会吃不饱饭、无处可居,或经常为养育子女而发愁。聪明的人能力强强,依然受苦,甚至会因能力强而受苦;能力差的人,则有连简单的问题都无法解决之苦。
虽然有人表面上以令自己或他人痛苦为乐,其实他们还是苦。他们常因无明或习气,或兼具二者,而不能自拔。蛇也许不想用毒牙咬在草地玩耍的婴儿,但它还是因恐惧或无明而咬了——尽管它并不饥饿,同时亦非在危险中。对蛇来说,用毒是它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对人而言,就无此必要了。如果有人骚扰我们,或做我们不喜欢的事,我们会生气;但若是责备或想要惩罚他们,那便是毫无悲心。我们必须学习避免对他人起有害或不良的反应,谨防自己像动物或蛇那样发动攻击。在受到骚扰之类的情况下,适当的反应是生起悲心,而不是发怒。
我们大多易于无情或自私,很难体恤和关怀他人。为了增长慈悲,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这样才不会伤害到他人,才不会将自己所不欲施之于人。我们所应做的,是永远尽力把自己想要的快乐施于他人,最后,我们将可达到希望他人快乐一如希望自己快乐的地步。在社会上,我们将能彼此配合,像拼图一样,合为一体。显然,要想有此成就,我们必须对他人的感受有相当的了解。
一切众生都在受苦,无论知不知苦,无论肯不肯承认。如此了知之后,下一步就是培养强烈的愿望——愿一切众生皆离苦因。我们的目标就是不将任何一个众生排除在我们的悲心之外。
这种无量大悲难以说明,但可比作母子之间那种强烈深厚感情的延伸——平等扩及各处众生。
在西方社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东方冷淡。西方人的理想是尽快让子女独立自主;婴儿常用奶瓶吃奶,幼童不跟妈妈睡,而且在还没有充分准备的时期就要负起责任了。父母出外工作时,可能把儿童单独留在家里。有时,十几岁的孩子因太早进入社会而有了不良的经验——太早寻求自由,犹如岩燕太早跳出巢去而摔落地上。这种情形平凡无奇,一般人都视之为正常,但孩子因太早获得过多自由而犯法入狱的事例,为数不少。
然而,在东方的很多地区,家庭仍旧遵循传统,一起工作,睡在同一处。母亲亲自哺乳,与子女分享食物和快乐,以致母亲与子女之间充满亲密感和安全感。这种互爱的关系,在西方虽较少见,但平等地用之于一切众生,确实是我们所追求的。在这方面,另一发展悲心的方法,是想想自己的母亲若遭受某种折磨或伤害,我们会觉得怎样。我们的感觉可能是:“只要她能脱离痛苦就好了。”此一方法之目的,在于对一切众生产生像对母亲那样深厚的感情,热望他们皆能离苦。所以在开始时,我们先对母亲、情人、密友等亲近的人修行慈心,然后将此慈心毫无分别地扩及一切众生。
这并非说我们的悲心仅以人类为对象,动物也受大苦;很多动物在不必要的情况下,甚至常在无需以它们为食物时,被宰杀了。世界各地都有残酷流血的消遗,到处都有动物遭受人类无情的剥削,遭受其他动物的迫害,然而它们仍不得不为自己及其子女寻找食物和楼息之所。从水中被钓出的鱼或被猎杀的狐,我们很难想像它们有什么感觉,但可以确定自己不愿有那种经验。拔根头发,我们都会抱怨叫痛,可是羊却在寒冷的天气里被强行剪毛。在这些方面,我们虽对世人的作法不能有太大的影响,但自已可以随时随地对一切有情尽量亲切、和蔼、照顾。
发展悲心的下一步,是致力于解救一切众生,令其脱离苦海。我们要提醒自己,他人是如何受苦,并在心理上设身处地,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发起悲心、扩大悲心。
我们自己的经验,是帮助他人的起点,因为我们若无法面对和处理那些令自己痛苦和不安的情况,便没有利益他人所必须的信心和技巧。
在这方面,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当我们从暴力和不安的观点来看世间和自己的处境时,我们之所见乃是自己之所造、乃是我们自心之不善的投影。企图逃离现实,想要另找一个较佳的世界或天堂之类的地方,显然是白费心机。然而,只要我们有正确的知见,我们便能当下跟世间发生良好的有益的关系。
自心清净时,这种清净会使我们所见之一切全是光明的。正如视力好的人,无论看什么,都能如实看清;视觉若有毛病,则所见模糊不确,以致引起困惑与误解。企图改变所见之物是徒劳无功的——该改善的是视觉。我们若见他人不善。就该对他们起悲心;悲智增长,便不会再对他人吹毛求疵。相对地,他们对我们的看法也会改善,因而有了互敬,敌意大消。
发展慈悲要公平无私。我们必须了解,厚友薄敌不是正道,今日为友,明天就可能为敌,反之亦然。我们不可过分执着敌友的观念,我们应尽可能像待朋友一样善待敌人,并应把每一个人都视为该受我们善待的对象。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成就,也许非我们所能及。然而,自人类有史以来,已有多位大圣和大师做到了。他们终身致力于利他的工作。他们之能有成就,不是靠允文允武,也不是靠积聚财富,而是靠善待一切众生。如能效法他们,我们亦可不辜负此宝贵的人生,而于自心发起无量大悲。
周遭现有之人的悲心,也能激励我们作发展悲心的努力。例如,有很多诚恳、体贴的人赠送金钱、衣食给贫困之家和小孩。当我们关怀不如自已幸运之人的福祉,而不傲慢、不求声名或赞誉时,也已得到正道了。随着信心与愿力的增长,我们的慈悲心便能逐渐把所有受苦者包括在内——尤其是那些无人照顾而最须要协助和安慰的人。
这一点对年老患病者特别要重要。在西方社会里,老病之人常受冷落,被安置在养老院之类的机构,只因他们“碍事”,若因我们觉得自己负担不起他们所需的照顾,就如是予以冷落,是很不对的,我们不该如此,我们应随时随地尽可能给予照顾和支持,使他们感到安全和亲切,以致能将死亡的来临视为生命延续过程的一部分——不离于生命、不异于生命。
当然,照顾老、病和不可爱的人,可能非常困难。他们不仅因身体疼痛和虚弱而受苦,同时也因困惑和失去理性而受苦,甚至会企图在遗产事物上戏弄上。不过,这正是我们在设身处地发展悲心方面一个良好的借镜——我们自己也总有一天会老、会病。看他人的感受如何,会帮助我们成熟自心、扩展悲心。
不管我们学了多少有用的东西,悲心的种子,若不暴露于日常经验之光中,便不会成长结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若是紧张无情,那么即使研究松驰法及有宽大的心胸和关怀的心意,也没什么益处。倘若我们只是骂马、喂马,而从不骑它,它便会变得不驯、不乐,对谁都没用;一定要亲身骑马,马才会把我们载到我们要去的地方。同样地,慈悲也必须成为我们实际经验的一部分才行。
我们不可怀着期望回报的心去修慈悲。把修慈悲看作一种交易,只会增强那与人分立之我见。而无私之大悲,则有助于我们超越这种对现实,及对自己地现实中之地位所怀有的孤立与贫瘠的看法,而让我们接触到那万物一体的实相。正确的态度是,既不希求成功,也不害怕个人的失败,只是谦卑地不断致力于照顾每一众生,令得解脱。
我们若不了解这种正确的发心,则善待他人和布施都可能造成障碍。此处我们必须牢记的要点是,不管我们能布施什么,不管我们自己拥有多少,都应该毫不吝啬地施与他人。吝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或所有,即是误解悲心的意义。婴儿或幼童抓住玩具不放,唯恐丢掉;我们若只想护产、独占,那就跟儿童没什么两样。如是一来,不仅让自己所有的东西降低了价值,而且也不再能从其中得到快乐。真正须要时时保护的是我们所发的悲心,我们自我奉献愈多,所发的悲心就愈坚强可靠。
修行悲心需大善巧。例如,把烈酒给酒鬼,即使是由于酒鬼的请求,也决非同情之道。同时,我们也不该强行帮助他人,或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插手。看见两人吵架,我们也许认为出面调停是件富有同情心的事,但若因此使得他们迁怒于我们,而我们也生起气来,那就更糟了。除非我们的悲心够深,即使在愤怒和冲突之中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还是少管闲事为妙。
有一件事必须慎防,那就是由于自己修行悲心,而认为他人也非如此不可。我们应该一心不断致力于发展自己,这样当我们内在的快乐与悲心成长时,自然会有很多人感觉出我们所欲成就者是多么有益,以致得到鼓励,而在适合他们的时候,照我们的样子去做。
因此,我们虽应时时尽量协助他人,但也须防范超过自己发展的层次。悲心的成长,该是稳定而逐渐的。藉着毅力、慎辩和常识,我们便能细心地与每一发生的情况打交道,确保身、语、意业永远为利益他人,不为任何人带来伤害。
至此,我们已经探究了慈悲的好处、慈悲的发展方法,以及如何善修慈悲。不过,我们必须指出,在慈悲的发展与修行阶段,虽须耐心和慎用,但迟延悲心的发起和自心的降伏,决非明智之举。
一般而言,人都希望享受人生、生活快乐,对死亡一事根本不愿去想。假使我们能够找到可以终生享受的世间之乐,上述那种态度还算有理;然而,世间之乐大半短暂,项多不过几年。我们积聚或投资的钱财,会像放在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迅速消失;衣食之乐,或从他人的言行所得之乐,虽及受我们珍惜,但也不免无常。今天的喜乐,很容易就变成明日之优或失落之感;即使在短短的一天当中,乐因也可能变成苦因。
享受人生固然没错,但切莫忘记一切无常,包括自己在内;也莫忘记时间宝贵,浪费不得。我们既然可以确定自己于临终时,必会愿意为延长一天生命而付出所有一切,在发起悲心方面,便一刻也不该拖延,因为当我们不得不把一切所有全部丢下时,最能令我们感到平安和安慰的,就是我们所为之善。
是故,无论何时何处,一有机会,我们便应立即发展悲心。如右留待明日,我们就不再能那么直接地与激起悲心的情况发生关系了。饿了、渴了,我们不会一连二十四小时置之不理,会立即采取行动,充饥、止渴。我们应把修行慈悲视为生活自动自发的一部分。
常念必死,并非说我们应生活在怕死的恐惧当中。绝望与害怕不仅没用,反而会让我们无法享受人生。我们应做的是:知死不可免,而发心充分利用每一宝贵时刻,去培养自己内在的力量与慈悲。这样一来,不管死于何时,我们都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使我们的一生于人于已皆有价值和益处。
我们无法舍弃死亡,但是只要功夫够深、发心正确,定可舍弃痛苦。只要我们的决心够强、信心不失,就有消除苦因、根绝苦因的办法和力量。每当我们对自己的努力产生怀疑时,只要看看自己的经验和周遭之人的经验,即能了知,发展悲心,令其光大于世,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多么值得做的。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伏虎 专注
下一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伏虎 正业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绪言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英文本编者序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伏虎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伏虎 人身难得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伏虎 无常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伏虎 正念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伏虎 面对情况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伏虎 明镜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伏虎 身、语、意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伏虎 正业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伏虎 专注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实修法 绪言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实修法 时间表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实修法 姿势(一)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实修法 松弛(二)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实修法 感觉(三)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实修法 大悲金光(四)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实修法 彩虹(五)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实修法 明镜(六)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实修法 朋友(七)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