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五次第 中观他空见禅修
竹清嘉措仁波切
[竹清嘉措仁波切] [点击:5144]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五个禅修次第,就是所谓他空见、大中观。
即将我们的心安住在心的
真实本性、明光、如来藏、佛性之中,
也就是安住在明空不二的状态中。
它不仅仅超越[全然的空无],
也超越[远离心的造作];
同时也将我们的心毫无造作且自安住的
安住在此状态中。


主要观点

佛陀在第三次转*轮时的开示,包含了[如来藏就是佛性]的章节,这也就是知名的他空见或大中观的法教。(译注:如来藏,即如来种性,因为众生皆具有成就[如来]的潜在特质,即成佛的潜在特质,所以称如来藏。)

我们的导师佛陀,针对上根利智的众生,教导这一类经典,也就是针对高智慧的男、女菩萨所作的指导。佛陀指出众生皆具有潜在的[如来藏],就如同可以从牛奶中提练出奶油,芝麻里可以提炼出芝麻油,或在金银矿中锻炼出金银等一般。

不仅仅优秀清净的众生,如天道、人道,具有[如来藏];连较低阶的众生,如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也同样具有[如来藏]。更确切的说,佛陀教导我们所有无量的众生,都具有佛性、如来藏。

因为众生皆具[如来藏],所以在适当的因缘条件聚合时,任何一位众生,都可以证得圆满的佛果。

十地菩萨弥勒菩萨,所著的五部论述中,有专门针对经典中,[如来藏]法教加以诠释。尤其第五部《宝性论》,论中用清晰且极易解的方式,来描述何谓[如来藏]。
《宝性论》分成七个金刚句:

1、佛宝品
2、法宝品
3、僧宝品
4、如来藏品
5、证菩提品
6、如来功德品
7、佛业品

第四个金刚句,指出众生皆具有[如来藏],简要说明为何众生皆具有佛性,也详细描述如来藏的十种不同形态,并举出九个清晰的例子,说明佛性如何被污染障碍所遮蔽。
如果我们想深入研究[如来藏],应该研读《宝性论》,假使只研读第四金刚句,也会有相当大的利益。这《宝性论》根本颂已翻译英文,及中文的文言文。

在此,为了利益想学习《空性禅修次第》的修行者,只做简单的[如来藏]解说:

心的真实本性即明空不二,
就是著名的明光如来藏,
为了净除无明迷惑的染著,
教导许多见、修、行的步骤。

一切众生心的真实本性,本质上就是空性,也是自然的明光。明与空在本质上是不可分的,因此佛陀用[明光如来藏]来形容它。
至此,[心的真实本性即明空不二],就是指如来藏。(译注:明空不二,就是清明与空性不可分。)

这心的真实本性,即如来藏,就是所谓的胜义佛。虽然如此,我们内心的迷惑污染,却暂时遮蔽了它,就如同太阳暂时被云遮盖住,也如同水被浊泥污染,或如同黄金混杂不洁物一般。

为了使众生净除这些迷惑染著,俱足大慈悲心的伟大导师佛陀,教导了许多禅修的次第,由[无我]一直到[金刚乘]、[大手印],及[大圆满]。他教导了每个次第的见、修、行。

关于[中观他空见]逐步的见、修、行,我们必须生起一个坚决的信念,就是心的真实本性即明空不二。这是关于心的真实本性、成因、如来的本质,也是佛的本质,或者是胜义佛。这也就是我们必须确定的信念。

伟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开示:

证得果位的[三个金刚钉]是:

轮回不需置他处,
涅槃不需他处求,
我确信自心即是佛。

在此,密勒日巴所提出的,正是中观他空见的心要。当我们确信自己的心就是佛;相同的,这也就是确信自心就是如来藏的见解。

密勒尊者在果法上的见解

我们在证得果位的阶段,应该考虑三个深奥的观点,即[三个金刚钉]。

[三个金刚钉]是何义呢?

1、轮回不需置他处

不管这个被称为[轮回]的是什么,它就如同一场梦;它所产生的[显相],是源自那迷惑的概念化思维过程。它也只不过是如此罢了,除此之外,轮回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它没有真实的存在。

一件并非真实存在的事物,是不可能被抛弃的;所以轮回也就不可能像物品一样,被丢弃在他处。假使轮回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就肯定可以将它抛弃;但是也就是因为,轮回中的一切显相,就有如梦中的显相缺乏真实的存在,它们并不来自于任何的地方,所以也不可能被丢弃到任何的地方。

2、涅槃不需他处求

涅槃并不是我们自身以外,所能得到的东西。我们每个人自心的真实本性[如来藏],就是胜义佛,这就是所谓的究竟涅槃。它涵盖在我们自身里面,所以涅槃不需他处求,我们不可能在任何地方,获得或买到它。

如果[涅槃不需他处求],[轮回也不需置他处],那么我们必须了悟到什么呢?就是了悟到:[我确信自心即是佛]。

3、我确信自心即是佛

我们必须断除自心的疑惑,并且确信我们[自心的真实本性],即[明空不二],即[明光如来藏],就是所谓的胜义佛。
密勒日巴说:[我断除我的疑惑,并且确信我的自心即是佛。]相同的道理,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佛性,也就是内在佛有信心。

因为这个原因,经由学学深奥且纯正的佛法,我们净除了概念化思维所产生的迷惑染著,也净除了因为执著它们,所产生的习性。
然后我们就了悟到明空不二的真实本性,或宽广与觉醒不二的胜义佛。如此,我们便成就佛果。
在蒋贡罗卓泰耶的《遥呼上师祈请文》中:

自心即佛但不识本性,
妄念即法身竟不了悟,
任运即真性而难保任,
自安住即本性却不相信。
上师鉴知我!
祈以慈悲亟垂顾!
加持解脱自明自性地。

在祈请文中,我们忏悔对佛性、如来藏的四种错误认知:

1、不认识。
2、不了悟。
3、难保任,即无法保持心的不造作状态。
4、不相信。

我们思维自己的四种错误,祈请上师慈悲加持,让我们的自觉智慧,从它本身的状态中,自行解脱。(译注:即从自性中自解脱。)

[自明]或[自觉],就是自觉醒的本觉,它自身就是觉醒的。(译注:仁波切在此补述:[这觉醒是毫无概念性的,它是佛性的觉醒,不仅毫无概念性,而且遍知一切;它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持续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这个觉醒也同样是我们的本性,它也是潜藏在所有众生心中的佛性。])

这智慧被概念化思维的无明障碍暂时遮蔽。当我们祛除无明障碍,自觉醒的本觉即显露出来,也就从自身的状态中自解脱。

禅修方法

依照 蒋贡罗卓泰耶在《知识宝藏》,所叙述:

中观他空见禅修方法:

我们应该毫无造作地
安住在大明光中,
所有的宗派,
在根本观点上,
都是一致的,
即远离戏论!

(译注:远离戏论,即离戏。此专有名词与各章节中[远离心的造作]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

根据中观他空见传统,我们应该如何禅修呢?
既然心的真实本性就是明光或明空不二,我们必须将自己的心安置下来(即自安住),毫无造作,并且轻松地安住在明光中。
从[无我]一直进阶到[他空见],不同宗派的各种禅修步骤,根本的重点都在远离戏论。虽然它们以不同方式,来描述所谓的离戏,但是它们都一致的认同,在胜义的禅修这方面,就是远离戏论。
声闻乘行者以分析[无我],然后安住在远离戏论的状态中;在[唯识宗],我们则安住在[二元性空]之中,并且因此远离戏论。
这意思就是,所有的宗派在做胜义的禅修时,都不去形成任何的概念或观念。一旦分析结束后,我们就不再有诸如[这是无我]或[这是二元性空]等等此类造作想法,此时我们只要自然地安住即可。

因此,虽然所有学派,安住在究竟的状态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一致地赞同,胜义的禅修这方面,是远离戏论的。

因此,在[他空见]的禅修中,我们要安住在真实本性,就是远离戏论的明光中,让心安置在其自身之中,毫无造作且完全放松。

伟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叙述:

如何自然地安住在明光中:

安住如婴儿般天真——就如同婴儿感受事物的方式
安住如无波的大海
安住如灯焰般清明
安住如尸首没有我执
安住如大山不动


安住如婴儿般天真——就如同婴儿感受事物的方式

第一句是告诉我们,首先,应该如何轻松地安住我们的心。

当一个婴儿在佛堂里,见到佛像、法照等等东西时,虽然他看到了所有东西,但是由于年龄太小,所以没有办法将所见到的东西,作任何的联想。他不会想:这是这个,那是那个;他不会附会任何世俗的名相,给所见到的东西加以标签,尽管如此,他还是见到了所有的东西。(译注:婴儿大约是指初生的婴儿,他们尚未有分辨、分别之心,也就是他们尚无法分辨谁是爸爸、谁是妈妈的时候。)

婴儿所感受到的任何色、声、香、味、触等对境,由于他还太小的关系,所以还不会将名相与这些事物联想在一起,他仅仅见到东西、听到声音、闻到味道……等等,但是他还不会像我们一样,迷惑的将这[对境]和[名相],视为同一件事物。就好象当我们自动地产生联想,并对事物加以标签,然后我们就将[标签]和[事物本身],看作相同的一件事物,但是婴儿并不会这样做。
在此,我们应该以婴儿般的心态,将心安住。我们不必排斥任何的显相,但是我们也不应该给予任何的标签;我们不应该建立任何[概念性的关联]。
例如当我们禅修时,有一朵花在面前,我们不需要闭上眼睛或将它拿开,我们可以看著这朵花,但是我们不应该想:[这是一朵花]。如果有东西显现在我们眼前,也没有关系,只要我们此时不给这个东西加上任何标签,并概念化地执取它们即可。

以这种方法,对我们所感受到的任何事物,毫无执著,此时我们应该只要轻松地安住在真实本性中,即可。

这个方法使禅修变得相当容易,因为纵使外在有任何吵杂声响,我们的心也不会受到它们干扰。我们并不需要排斥这声音,我们也许听得到,但无论如何,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将声音做概念化的执取。
所以,无论我们接收到色、声、香……等,都不应该以任何概念来执取它们,反而,应该安住在心的真实本性——明光中。

安住如无波的大海

在此所形容的大海,没有任何的波浪,不受风的影响,非常平静。
这句提及与三摩地有关的障碍。我们说有两个主要缺点,会障碍我们进入三摩地,那就是昏沉与掉举。(译注:三摩地,即禅定;掉举,即心神不定。)

这个禅修方法,提供了对治[掉举]的良药,也就是用来对治因外境所引起的心神不定。

这个方法劝告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安住,也就是不要被三时(译注:三时,即过去、现在、未来。)的想法所困扰。这三时的想法,就好比海上翻腾的波浪一般。
当我们想:
昨天,我做了这个——过去;
明天,我将做那个——未来;
现在,我正在禅修——现在。

这些都是三时的想法。这些想法,就如大海的波浪一样,使大海变得不平静。
相同的,当我们在进行禅修时,我们不应该被朋友、敌人、贪著朋友、厌恶敌人等任何想法所困扰。禅修时不应该被任何思绪所影响,我们只要轻松地安住在心的真实本性——明光之中,就如同无波的大海,完全的沉寂而平静。

安住如灯焰般清明

当油灯不被风吹动时,它的火焰不会闪动,而且全然的明亮。这再一次举出我们应该如何安住,当我们在进行禅修时,应该伴随著清明。

这个方法是用来对治[昏沉],在中观应成派的禅修中,我们曾经提到三个会影响三摩地的类似缺点,也就是昏沉、昏昧及昏睡:

昏沉,是指无法保持敏锐的觉醒。
昏昧,是指无法保持清明的体会。
昏睡,是指禅修时混杂著睡眠,就是即将陷入睡眠的状态。

假使有其中任何一种缺点,或所有的缺点都发生时,我们便无法进入真实的三摩地禅修,所以应该加以对治。

第一个缺点:昏沉
当我们无法保持敏锐的觉醒时,就必须用[自觉醒的本觉]力量,来消除它。当我们生起[自觉醒的本觉],就会产生保持敏锐觉醒的力量。
第二个缺点:昏昧
当无法保持清明的经验时,我们应该藉由刻意地安住在心的真实本性中,来消除昏昧。我们应该了解心的真实本性,就是明光或清明的,我们应该生起如此的清明,一旦生起后,就让心安住,将心放在自身的状态中,并安住在明光中。
第三个缺点:昏睡
当我们陷入睡眠时,我们的六识会收摄回来,然后停止活动。当我们在禅修中,产生昏睡的状态时,我们就必须注视著六识,使它们无法停止运作。

我们让六识继续清晰的运作,却不执著任何的经验感受。如果你能让六识都继续运作下去,那么你就不会陷入昏睡。

我们不必排斥任何的显相,只要不刻意地用概念来执著它们,并且将我们的心,安住在清明之中。

安住如尸首没有我执

当一个人死亡后留下尸首,这尸首将不会有任何的[我执]。它不会想:我是个尸首;在所有尸首中我是最好的;我所躺的棺木非常舒服,是所有的棺木中最好的。
这尸首是毫无思想、毫无我执的。相同的,当我们在静坐禅修时,也必须远离我执。我们不应该想;我是个优秀的禅修者;在所有禅修者中我是最棒的;我今天的禅修经验特别好。

我们应该摒弃所有的我执。

如果有[我是个优秀的禅修者]的想法,那我们的禅修将会被[我执]所干扰,因为,我们仍然执著有一个所谓的[我]。

如果想[我是所有禅修者中最棒的]的想法,此时禅修会被[贡高我慢](傲慢自大)所干扰。

如果我们又想[我今天的禅修经验特别好]时,我们的禅修就会被[带有欲望的贪著]所干扰。
如同这三个例子中的这类想法,将不会使真实的三摩地,在我们的意识之流中生起。
如果在进行禅修时,尚有诸如此类的[我执],我们必须先认出它们,然后再加以对治。

我们必须认出对自我的贪著,就是[我执],并且承认有我执;也就是承认在我们的禅修之中,仍然有我执的存在。

相同的,当傲慢生起时,我们也必须用上述方法来认出它,我们应该认出在禅修中,尚有[傲慢心]的存在。

最后,我们必须察觉出在禅修中,仍然有[贪著和欲望]。

如果我们没有认出诸如此类的[我执],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从这三类错误中,将自我解脱出来。然后,不论我们禅修多久,都无法使了悟增长。所以一旦我们认出此类错误后,就轻松地安住在心的清明本性中即可。

一旦认出[我执]、[傲慢]或[贪著]等这些错误后,我们必须直观念头的本质。

当我们有[我是伟大的禅修者]的想法时,我们应该认出这是[我执],然后直观这个想法的真正本质。这想法的真正本质是明光、是明空不二。直观这个想法的真正本质,直观明光与空性,并且只要在明光与空性中,放松即可。

(译注:仁波切补述:[当行者有明光产生时;无须由此处融入或进入它处,因为真实本性即明空不二,当下自安住即可。])

如果有[我是所有禅修者中最棒的]的念头生起时;我们应该认出这就是[傲慢]。再一次直观它的本质,而它的本质就是清明,就是明空不二。然后,只要在明空不二的状态中,放松即可。

另外如果有[我今天的禅修经验特别好]的念头生起时;那么这就是[贪著],我们应该认出这个念头,就是贪著,并且直观这贪著的本质。它的本质就是明光,即明空不二,然后只要在这状态中,放松即可。

这就是如何在此类想法的本质中,放松的方法。

为了能够认出[我执]、[傲慢]或[贪著]等此类想法,我们必须运用智慧和理智之眼,来观察我们的禅修。

安住如大山不动

大山是不会被风所撼动的,无论是多强的暴风雨,都不可能移动大山。也就是说风不可能移动任何的山。同理,当我们安住在心的真实本性——明光时,我们不应该被任何的状况所影响。

不论是何种对象或状态影响我们,不论这些状况多强或多激烈,也不论是多强的正面或负面环境,在任何的状态下,我们都不应该受到动摇。我们应该毫无动摇地,安住在心的真实本性——明光中。

圆满祈愿文

仁波切以下面的的圆满祈愿文送给大家,并作为本书的总结:

在心的真实本性即明空不二之中,
经由熟练地安住在无所弃置亦无所执取,
不摒弃任何思维造作和个人特质,
并让它们从自性中自解脱,
愿你示现这胜义佛。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空·大自在的微笑·附录
下一篇:空·大自在的微笑·第四次第 中观应成派禅修

 空·大自在的微笑·仁波切自序 空·大自在的微笑·序
 空·大自在的微笑·创古仁波切序 空·大自在的微笑·堪布 卡特仁波切 序
 空·大自在的微笑·陈履安 序 空·大自在的微笑·郑振煌 序
 空·大自在的微笑·深入生命实相 《空性禅修次第》导读 空·大自在的微笑·唯一勤行利众生——译序
 空·大自在的微笑·咸成怙主观世音——本书的重要性 空·大自在的微笑·虽见诸法无来去——本书的背景与架构
 空·大自在的微笑·为度无边有情故——本书的实修方法 空·大自在的微笑·如何使用《空性禅修次第》——给读者的建议
 空·大自在的微笑·发菩提心 证悟的心态 空·大自在的微笑·上师祈请文 传承的加持
 空·大自在的微笑·五次第提要 了悟的阶梯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一次第 无我禅修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二次第 唯识禅修 空·大自在的微笑·中观简介 远离有无断与常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三次第 中观自续派禅修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四次第 中观应成派禅修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