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金刚乘佛法的修持
咏给明珠多杰仁波切开示
[咏给明珠多杰仁波切] [点击:4208]   [手机版]
背景色

时间:2006年12月21日
地点:德格寺
访问:《噶玛噶举中国论坛》编辑
开示上师:咏给明珠多杰仁波切
中文翻译:妙融法师
整理:噶玛德切卓玛
校正:菩提法灯

    --- 问:我们大部分都是学习藏传佛教不久的初学者,请仁波切开示:初学者应如何正确的学习和修持金刚乘佛法,尤其是针对噶举传承这部分的。谢谢!

    --- 仁波切:金刚乘的佛法是一切佛法的精髓,当我们要修持金刚乘的佛法时,我们可以说它是所有三乘佛法总摄起来的一种修持方法。为什么说金刚乘佛法是属于三乘的修持都能够合一的一种修持法门呢?就象各位之后要上课(编者注:指法王的宗门实修课程)讲到的一样,比如一开始要教的是四共加行。这四共加行里面就包括了“转心四种思维”的修持以及“皈依”的修持,这两种修持都是属于小乘的修持。在转心四种思维里面,首先讲到的是轮回的本质是“苦”, 首先要知苦,因为当你想要出离痛苦的时候,你必须要知道轮回的本质是“苦”,苦的本质,因为你知道它的本质,你才能从这“苦”中出离。如果对于这些本质是苦的,你却不知道它是苦的,你就会有更多的痛苦。一旦你知道“苦”的本质,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知道“苦”的本质在胜义谛来说是根本没有的,由于知道它的本质之后,你就能够出离了痛苦。

    举个例子来说。你们认为最恐怖的动物是什么?蛇吗?鳄鱼?你们怕豹子老虎吗?我们用老虎来做比喻好了。假设有一个人躲在门后面,他戴着一只老虎的面具。扮成像老虎一样的躲在门后。你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调皮的朋友躲在门后,而且还扮成老虎的样子,你要出门,你本来很高兴的,可能嘴上还哼着小曲,然后就往门外走。可是你一过这个门口,你的朋友就突然跳出来“哈!”(仁波切做吓唬状)吓你一跳。于是你会怎么样?在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感觉有被吓到了的一种“苦”。可能在那一刻,你会觉得这是只真的老虎跳了出来一样。可是如果之前你就知道有人藏在那里,躲在门后头,于是你还是要哼着小曲出这个门。同样,调皮的朋友吓你一跳,但是你会“哈哈!”笑一笑,你不会感到任何害怕。这个朋友即便对你再多吼几声,再多吓你几次,除了他自己累自己以外,你不会有任何感觉。就算他找更多的人扮做老虎的样子来吓你,你只会知道这个是假的,那个是假的,另外一个也是假的。所以痛苦就像这样子,它只是像这样子的一种形象。

    我们谈到“苦”的时候,有两种,一种是世俗谛的苦,一种是胜义谛的苦。世俗谛的痛苦会讲到生老病死,这都是世俗谛的痛苦。但是,即便我们知道它的自性是什么,还是很难说没有痛苦的感觉。而且当这些痛苦生起的时候,你会觉得对你有很大的影响,心全部都是紧绷着,害怕,心里感受到痛苦。然而真正的平静是在我们心里的,即便你向外怎么样的去寻找,你也找不到真正的快乐。就算你再有名望,再有权势,但是你仍然得不到内在的平静。

    再讲一个我(仁波切)之前在法国时的故事。我(仁波切)认识的一个朋友,他是法国的摇滚歌手。这位歌手有一次在伦敦举办演唱会,演唱会结束后他回到旅馆,发现自己的电脑坏掉了,于是他打电话找人来修电脑。他打一次没人来,再打还是没人来。于是他就火大了,气到不得了,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但却让他的心那么的不舒服。他打电话给我(仁波切)说:“我是那个唱歌的,我在伦敦开演唱会,来了九万人,我让九万人都很高兴,有人喊:‘我爱你,我喜欢你!’ 但是当我回到家里的时候,我却没有办法让我自己高兴。” 象这位歌手这样,他有名望,很富有,但他却没有内心的宁静。但这里并不是说外在的财富、物质是不好的,你仍然应该拥有一切外在的物质,但最重要的是,你还是要将你自己的心放轻松,而且保持着你内心的宁静。如果你同时拥有两者那是更好的。

    刚才讲的是属于转心四种思维的最简单的讲法。至于一些细节,我们会在之后的课程(编者注:指法王的宗门实修课程)讲到。现在我们讲下皈依。

    “皈依”是我们进入佛门、尤其是从小乘开始进入佛教的最开始的一个门。皈依的对象是三宝,也就是佛、法、僧。佛是我们的导师,他是遍知一切的;法是能够帮助我们达到遍知一切这个境界的道路,也是佛陀的教导;僧是我们走在这条道路上的友伴。佛是怎样遍知一切的呢?此时此刻,比如说你们坐在这里听法,我在这里说法,每一个人心里的念头,甚至包括我的念头,佛陀都能够在一刹那间全部都了然,既便是我们祈求、祈请他,或者不祈求、不祈请他,他都能够在一刹那间遍知一切。甚至不止是在我们这个房间里面,而是整个世界,还有一切的生灵万物,都会在一刹那间被佛陀了知的。也不仅是整个世界,而且是整个宇宙,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众生,佛陀都能够知道他们过去是怎么样的,现在是怎么样,未来即将要发生什么,他都是了知的。因此,当你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他就在你面前了。所以你不需要怀疑说当你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他到底听见了没。你可能想着我们要多念一些,不停的念“南无阿弥陀佛”,然后佛陀才会慢慢的听到说:“是谁在叫我啊?” 或者“南无阿弥陀佛,嘣!”(仁波切做敲鼓状)你一边念着佛一边敲着鼓,阿弥陀佛才忽然被你吵醒:“怎么这么吵?谁在吵啊?” 不需要这么怀疑。当你想到阿弥陀佛就在你面前的时候,他确实就在你面前。所谓的“皈依”是指:当你对着三宝,你要认识、承认它就是你的依靠,就是你的依护,你就要走在这条“法”的道路上。这就是皈依。

    刚刚讲的就是指整个小乘的入门,转心四种思维和皈依。讲到大乘的入门,就是发菩提心。在发菩提心的修持里有两种方法是包含一切的。第一个是净除罪障,第二个是积聚资粮。净除罪障里面,我们主要用的是金刚萨埵的修持方法;而积聚资粮的方法就是献曼达。这也都是我们这次的课程(编者注:指法王的宗门实修课程)里要讲到的。所谓的发菩提心,最基本的就是:当我们在做任何修行的时候,你都要想:“我这样的修行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等虚空、等一切的众生,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够远离痛苦,究竟的成就佛道。” 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做,这就是发菩提心。当你真正这样去做的时候,你更能够利益到自己以及一切的众生。当你思维他人利益的时候,反而真正的利益到你自己了。

    发菩提心要具备两个部分,第一,对于众生,你要修起慈悲心,这一切的众生是多么可怜啊,对他们升起慈悲;第二就是要有佛果的心,为了让一切的众生都能成就佛道,所以我要成就佛道。这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目的。发菩提心就要具备这两个部分。

    讲到金刚乘的修持,就是属于上师相应法,这里面最主要的修持是观照自心和心的本质。大手印的修持,就是观照自心。如何去观照心性呢?前面部分的修持是“止”的禅修以及空性的修持,我们噶举的修持就是这样的。噶举的修持是能够将三乘都并行的、合一的来修持,我们将所有的重点、要点总结起来修行。可以说,我们坐在一个座垫上,就将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总归起来的做修持,于是我们很快就能成佛了(众笑),所以大概我们这一次的课程结束后,你们就全都成佛了(众笑)。大概你会飞回去,你不用坐飞机了(众笑)。开玩笑的(仁波切笑),要知道,能够飞等等这些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毕竟你们已经是飞过来的(指飞机),鸟也能飞,那些妖魔、鬼啊也会飞,他们有这种能力,还有预知的神通力,但这种力量没有办法帮助他们,反而会让他们堕入地狱道。所以我们不需要去执着、欲求那些神通感应。

    今天的开示讲完了,祝福大家吉祥如意。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遍时俱在的心
下一篇:人生如梦

 藏传金刚乘佛法及噶举传承(泰锡度仁波切) 金刚乘佛法基本概念和皈依意义(吉美衮桑滇贞仁波切)
 藏传金刚乘佛法及噶举传承 金刚乘佛法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