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安居第三十九日(一):正觉住持,受用充盈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点击:2159]   [手机版]
背景色

安居第三十九日(一):正觉住持,受用充盈

人命百年,如忉利天之一日,犹如蠓虫,弹指日倾,我们在这个短暂的生命过程中,怎么有效地发挥生命真正的,或说究竟的意义呢?这就是净土法门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机会。“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此依报庄严令我们了解时间是我们执著的一种变异,时间是无自性的,世界也是没有限制的。在凡夫心中,由于业力的执著造成了时间的坚固——即生命的短促,造成了世界的隔据——即我们执著坚固造成的一个相续相。阿弥陀佛住持法界,欲令一切众生一生成办,实是不可思议,他把我们短暂的生命时空概念给打破了。

一般我们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生死之间,在每个人心中盘旋着这个生死大事,不管学佛不学佛,我们总要面对生与死的交接,或者说心念变异的交接。我们把生死放在变异上,就会有一个观察的方便。我们每天的心念、意识、作为,有多少次的变异呢?实际是十分频繁的。人一旦沉静下来,自己面对自己心中的佛、上帝、智者之时,我们就会有对话,就会照见自己。我们称这个对话为住持,实际念佛,就是佛来住持我们的心智,“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那我们就依正念来同自己生命的依正二报对话,来审视人生。这样人生就变得主题清晰。

我们的作为可以无量无边,业缘也可以无量无边,但这个主题、主次不能迷失,此依报庄严彻底揭示了法性的住持与诸佛功德的住持,以及我们的究竟意乐,是我们对人生的终极认知。这个认识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学佛过程中若是不了解这样一个住持,那我们的人生就变得主次混乱,所以许多人一生就浑浑噩噩地,在挣扎中、迷失中、对抗中、选择中过了一生,其最强的业力的牵制就会使他再生——我们称为轮回。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使我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得到一个彻底的改变。真正地念佛而舍弃九界的杂念,无外乎是我们认清人生主题的最简洁、最直快、无有任何遮盖的一种方式,来揭示人生究竟圆满的价值。我们对人生价值的认知是千差万别的,十法界并显于众生心中,是任何一个众生心智中的本来状态、法尔本然的,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情,迷执于某一个法界,即习惯于某一个法界,在十法界中有极大的徘徊。念佛法门直指究竟法界——佛法界,让我们直接来贴切地投入诸佛如来的智海,犹如千川百川归海,十法界必然依佛一真法界所摄。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是彻底揭示顺性、顺佛功德成就、顺众生究竟意乐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这样一个方法一旦认得准了,我们再来修行念佛,或者说五念门——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我们的作为就会十分清晰、明了、不负重。

一切修行方法皆欲使众生真正得到休息,不是所谓的身体上的一种休息,也不是心灵上的一种安慰,是真正的、彻底的身心解放,是依正二报圆满的回归,此回归就是本然的状态,不假造作与作为,但可以运用于作为,运用于造作,所以从造作与作为中走出来,来运用这种作为,那就得极大的方便。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阿弥陀佛的教法是一个彻底究竟简洁的休息方法,让我们回到法尔如是的般涅槃境地,此境地是一切众生所拥有,一切诸佛所亲证,一切善知识所教诲,也是一切菩萨一切善巧者在利他与自利的交往中亲证的一个最殊胜最真实的智慧之地。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有这样一个胜缘,那我们就从法性、诸佛亲证的果德,与我们自身的究竟意乐,这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这样一个住持的力与作用。

现在的修行人之所以得不到利益,就是不知道此力与作用,多迷失在言说之中,一旦到事相上的作为、心地的作为、业习的作为上,就丢失了作用。所以丢失利益于当下。佛法不在远处,也不在近处,你作用的那一刻就起作用,你不作用的时候就在用业习自我蒙蔽与蒙蔽他人。我们人类有情比较大的过患就是蒙蔽的自我习惯与迷惑他人,相互这样折射,造成了群体的迷失,我们称为见思惑。

这个群体的迷失造成了娑婆世界,造成了五浊恶世,造成了减劫,造成了人伦道德的衰败与我们生存环境的变异。我们现在往往是不能忍受这个变异的,所谓自然灾害、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不如实的逼迫,造成了我们对这种生存空间的一种畏惧。所以许多人就用逃避的心态来接触佛教,或者出家,或者在种种世界方法中里去寻求安乐休息。许多人都在寻求,尤其是比较辛苦的人、有作为的人、年龄到一定阶段的人,或者失败的人,或者迷失困惑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佛陀的教法无疑中是一个灯塔,是极黑暗时代的一个太阳。我们接触到这个教法,就象有眼目者遇到太阳一样,这样我们就可以了知觉察周边一切依正二报的作用力,我们就成为一个智者,而不是一个黑暗中的迷失者与挣扎者。

所以佛陀这个智慧的教法,我们一般称为无量光的给予,在随顺法性的认知抉择上,我们会回归到无量寿的相续,此相续远离了造作,远离了对待,所以说称为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光。有十二光明名号,乃至无量光明名号,都在赞美着阿弥陀佛,或者说赞美着一切众生的觉性,我们在赞美阿弥陀佛的功德与名号之时,实际也是揭示了自他佛性这个美妙的、真实的功德与作用力。“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讲的是极乐世界,作用在十方刹土一切有缘众生心智之中,我们若不了解这一点,那我们学佛就会变得越学离佛越远。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此云何不可思议,正觉阿弥陀不可思议,彼安乐净土为正觉阿弥陀善力住持故(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一旦提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我们会有一个局限——我们脑海中会形成一种意识境界,就会把我们格定在一个地方,限制在一个状态,这是我们的所知障。意识境界对修行人来说是一个最大的障碍。【举例:我们见到很多年未见面的邻居,对方已从小孩变为中年,但我们一想起他,还是一开始认识的小孩的概念。】这个意识境界会把我们特定地放在印象最深的那个第一念,第一次见就定局了,很难改变,先入为主——这对我们念佛人来说障碍是十分大的。

很多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念来念去就接受这么一个教育——所谓临终死亡那一刻能生不能生这样一个教育。这个意识境界套定了他们自己想象的极乐世界。我们反复提示要破除这种先入为主的知见,所以对正觉阿弥陀的住持,我们一定要从法性、佛的修德、我们究竟的愿望(其实是一切众生的究竟愿望)这三个角度去审视。我们考究自己的愿望时,往往会把阶段性的愿望当做自己的究竟意乐。每个人阶段的愿望,其差异是十分大的,一个小小孩,一颗巧克力就可以了;一个学生,一个好成绩就可以了;一个工作人员,有工资挣就好了;一个成就的人太累了,有个休息就好了……,但这都是阶段性的意乐,不是群体性的,或者说不是究竟的意乐。所谓究竟意乐,可以普摄一切众生,可以在一切有情的那个角度上起到真正的作用。

如果从以上三个角度来审观,我们就会把这个所谓的意识境界先入为主的东西破除掉,就不会在某个角度上把自己缠缚起来。作茧自缚是每一个众生的天份,把自己的业力聚集到一定的程度,直至老化死亡。而从这三个角度来看阿弥陀佛的住持与彼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我们就有一个入手方便,来破除所谓的意识境界。意识境界是不接受其他东西的,不会接受新的东西,因为先入为主潜伏地很深,所以我们对阿弥陀佛的认知,若想在很深的角度去审观,那只有让这三个角度先入为主,它们更先一些,因为什么呢?法性是无衰变的,佛的修德是真实的,究竟的意乐是可以思维观察的,这样可以破除先入为主的一些意识境界,或者说一些思想状况。

阿弥陀佛对我们心地的住持,实际就是解放一切众生的我执我见,这个我执很厉害,它造就了一切的差别世界,但是觉悟者可以把这一切执著众生变成一个庄严稀有的作用力,如印光大师所讲——一切众生依贪嗔痴慢疑为冤家对头,一切诸佛如来依贪嗔痴慢疑为良师益导。觉悟者可以把腐朽变成珍宝,迷失者则珍宝皆是伤害之物,贪嗔痴慢疑都会伤害我们的。

我们学习观察这十七种国土庄严,一定是来强化我们的观察能力的,一定要善于观察。因为我们平时的观察、思维,一般都是在自己的意识境界中有个底色,即先入为主的东西,合着这个底色了就是对的,不合这个底色了,就排斥掉,或者说否认掉,或者说就不交往,那我们广大智慧顺性的观察力就丢失了,顺着佛报德的观察力就丢失了,普施一切众生的意乐的机会就丢失了,就被自我先入为主的概念蒙蔽了。诸位善知识,这一点还是需要我们有个审思。虽然是重复,大家还是要观察。

“云何不思议,住名不异不灭,持名不散不失”。这是在提示对法性的认知,一切世间出世间、一切有为无为,皆称为法。一切心,心所,心王所现皆是法。一切众生的作为,看到的,感知到的,一切一切都是法,不离心法。所谓法性,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性。我们要善于认知万事万物的本质性,一旦认识了,那我们就顶天立地地矗立在这个世间,生活在无惭无愧中,生活在透视一切、永远不懊悔的这样一个智者觉悟者的步履中,或者说在“道不可须臾离”的这样一种本质的生活中,远离了对待的生活中,充满了轻松与从容。

佛教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是揭示法性的一个角度,称为“八不”。过去藕益大师自称 “八不道人”,就是顺应的行道者,我们作为一个世俗的、各有自己知见业力的生活者,那就不叫道人,因为常离道。中国古人说“率性为之道,道不须臾离,离即非道”,有道德的人们知道“道”是不可离的,一切作为是率性的、乘性的,是圆满的、无对待的、无遗憾的。但我们现有的人生中多生遗憾,何以故呢?与道不相应故,离道故。道不须臾离,你怎么能离道呢?所以,见道者,道不可须臾离;未见道者,处于道而不知道而离于道、背于道。所谓“道”,就是本质的作用,阿弥陀佛不断给我们揭示这样一个教法,历代善知识也在不断地通过种种我们人群能接受的理念、说法来引导我们回归本性的作用,远离迷失。

“如不朽药涂种子,在水不烂,在火不焦,得因缘则生,何以故?不朽药力故。”法性,在一切众生一切善恶作为之中,虽有极大差异,其不增不减,在佛陀无量的功德善巧神通自在中不增,在凡夫一切极恶之缘中也不减。对这种总持心智,或说不动心智、金刚心智、法性心智、法尔本然之心智,我们因为对待的习惯而不能契合。在中国的经典上,“契”字用的是比较多的,在净土的教法中,所有的教诲不离开这个本质的作用,所有的揭示都是究竟的教法,没有任何的残留,没有任何令人遗憾的东西,直指究竟大用,不作丝毫的委屈说法,畅佛本怀!但我们在现有一生的作为、思维、交流、修行中,委屈的东西偏多。若是我们哪一刻感觉到身心、作为、交往都没有委屈了,真正也象畅我们自己的本怀了,那是觉悟者,这是净土极力表现、传达、应许的一个真正的利益。

这个真正的利益是不假任何方便的,所以佛陀揭示我们的本质,是远离了有为而现于有为,即远离有为,而表现在有为上。我们在这个无得无失、无来无去、无增无减、不垢不净的法益上产生事实的认知、抉择、亲证,那就亲证到无量寿无量光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法性的本质,那我们在这个世界海中,在自己的依正二报、心地作为中,就永远是一个智者。在那四个生活层面中——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宗教的生活,智者、证悟的生活,那我们就是一个智者的生活,即顺性者的生活,远离了物质的沉重与困扰,远离了精神的徘徊与迷茫,远离了宗教的不相续性,真正作为一个智者,也远离了智者,何以故?作为一个顺性的、远离了造作的坦然者,真正依无为而治来成就。

净土一法,阿弥陀佛的回施是让我们远离造作的一个最殊胜方便。阿弥陀佛依无量的善巧,回施其果德,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于一切众生作证,印证众生本具的功德。我们一切凡夫有情皆因分别执著的习惯不能证得这个本具,往往就会迷失在现下,多有不满意的心,对自己满意的人很少,包括很多自负的人。如果我们每时每刻每个作为中,身心都是满意的,佛教称为充盈,那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世尊讲,一切修证者若是利益现前,自受用第一善巧为充盈,即满意、喜悦。一切佛菩萨有法的自受用,非是泛说,是他们有亲证,有这样的功德与作用力。充盈,无疑是我们作为一个凡夫众生可以自观观他的一个标准。

昙鸾法师在此处举例说“不朽药”。法性就是一个“不朽药”,阿弥陀佛的回施也是“不朽药”,众生若有一念意乐、听闻、接受,不听闻,不接受,但是这个“不朽药”都是没有坏过的,“种子”也没有坏过,这个种子是什么呢?先成就者为贵。实际人人都有种子,这个种子是无量无边的法之显相,十法界都是种子所现,心地包括一切种子,我们有什么种子就会成就什么业相,待因缘而熟,他就会成为业相,所以十法界的轮转变化无外乎是心地的种子的变化,心是没有变化的,所以真如本性无所来去变化,唯有法界差别在变化,这个变化是妙用无穷的,觉者知之,愚痴者迷之。

“若人一生安乐国土,后时随意愿生三界教化众生,舍净土命随愿得生,虽生三界杂生水火之中,无上菩提种子毕竟不朽。”(昙鸾法师《往生论注》)阿弥陀佛为了使我们这些有情对法性有一个无畏的认知,说“往生我国者,不复三恶道”,或者说“我国无有三恶道”,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角度。许多人因为自己的作为不得当,意识的不得当,口业的不得当,怕堕入三途,才来修行、来在乎因果等等,在这个三界之中,三途是最苦的了,起码是人类心理不堪接受的,阿弥陀佛说来生我国吧,就永远没有“三恶道”这个话题了。如果我们对性德、法性的认知,对阿弥陀佛报德的认知有一个契合,三途永别,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真实不虚,何以故?因为一旦真正地认识了法性,觉悟了世间,人就永远告别恶相之作为,恶相是迷失之作为,觉悟者不会作于恶业,觉悟者知苦乐之来源,所以得苦乐之方便,于苦乐中得以解脱,而不会去行世间的那种极恶之苦,或者说堕入这种苦的作为。此处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一个顺性观察往生彼国的亲切引导,先令怖畏三恶道的众生走出怖畏。

无上菩提的种子毕竟不坏。因为阿弥陀佛法王住持——法性、佛的报德、一切众生的究竟所归或者究竟意乐。为什么把究竟所归与意乐放在一起呢?这个所归就是意乐,这样就比较直白一些,不然我们总是有困惑。犹如百川归海,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必然的事情,那么往生就是究竟的意乐,顺法性就是究竟的意乐,随顺报德就是究竟的意乐,即究竟的归趣、必然的归趣。这样我们就有一个透视性的认知,而不是强制自己去观察,一旦观察,就象百川归海一样自然,往生是一个顺法性、自然无为的结果,那我们再念佛,就会得到念佛的喜悦与轻松。所以念佛应该是十分喜悦轻松的,现在人为什么念佛不喜悦、不轻松呢?因为他不知道这是一个必然的、究竟的归趣。若了解了顺性的必然归趣,那我们就十分大方轻松,念佛人就变得十分的随顺,不再求于得失大小善恶,不再增减变化中迷失,只在增减变化中意乐于此,就象一个娱乐者、一个旅游者一样,在千变万化的境地中去旅游,旅游而不染著,而不计较,这样我们就是一个轻松步入的念佛人,步入什么呢?极乐的法界。这无疑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一个印证、加持与引导。

(岁次辛卯五月二十四 2011年6月25)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安居第三十九日(二):断灭知见与心口不相应
下一篇:安居第三十七日(二):怎一个“许”字了得!

 安居第三十日(一):稀有难得! 安居第三十日(二):法宝载负,身心安乐
 安居第三十日(三):顺性满意,常怀庆幸 安居第三十一日(一):大用在斯
 安居第三十一日(二):每天念十声阿弥陀佛 安居第三十三日(一):快乐的修行人
 安居第三十三日(二):一念、十念、抉择 安居第三十四日(一):不知种性,修法无益
 安居第三十四日(二):无为而至的妙有成就 安居第三十五日(一):你心底深处的种子是什么?
 安居第三十五日(二):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安居第三十六日(一):心光的启迪与印契
 安居第三十六日(二):光明佛事不可思议 安居第三十六日(三):究竟抉择人生大事
 安居第三十七日(一):感动我们沉睡的觉性 安居第三十七日(二):怎一个“许”字了得!
 安居第三十九日(二):断灭知见与心口不相应 安居第三十九日(三):两类眷属:随顺佛愿与三辈九品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