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兴道相师(第七篇)——二○○九年学习二时头陀体会(释亲融)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点击:2616]   [手机版]
背景色
兴道相师(第七篇) ——二○○九年学习二时头陀体会

沙门释子:释亲融谨记

上妙下祥恩师慈悲,

诸位比丘大德慈悲,诸位沙弥,

道源寺、宝林寺、慈化寺诸位尼师,

诸位居士,

阿弥陀佛!

在讲之前,希望诸位居士都能将手机关掉。今天有殊胜的因缘来这里参加行脚报告,就要将世间的事放下,即使你不能永久放下,也要暂时放一下。常言:难得浮生半日闲。既然我们有这个机会,就不要再过多的贪恋世间了,也希望今后凡是在师父讲法的时候都能将手机关掉,这也是对法的一种尊重。即使不是讲法,就是在平时这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四分戒本疏行宗记》中云:“兴道相师,兴道谓令僧成德,相师即使俗归心”。

用它来作标题主要是说明行脚既能令僧增德,也能使俗归心;行脚既是我们僧人自身的修行,同时也能起到教化众生的作用。

每年秋季大悲寺僧众都要遵照佛制,集体外出行脚,进行二时头陀,这是依照《梵网菩萨戒》中的规定。行脚就是行头陀的意思,在古代的行脚主要指走,而我们今天说的行脚就不单是走,它包含着乞食,露地宿等等头陀支,简单来理解就是远离乡里,脚行天下,淡薄人生,脱情捐累。

 

●一年一度

二○○九年八月二十一

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僧团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行脚,亦即二时头陀。

今年行脚像往常一样是坐车出发,因为每年只能走六百里左右,如果不坐车出去就只能在寺院附近走。后来师父决定,行脚坐车出发,从前一年的行脚终点继续前进,这样可以与更多的有缘者结缘。每年的行脚都是前一年的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行脚已经前进了数千里地。

至河北省阳原县,师父准备在这里进入山西省,行脚的起点定在去年的终点——阳原县井儿沟乡,去年是在此地乞食过斋以后结束了行程。虽然靠着国道,但这里还是一个很落后的乡村,没有什么太引人注目的地方。送我们的大客车是海城张居士家发心的,下了高速以后,天还黑着,车在国道开着,看着外面的景物,回想着去年的记忆。无始劫来都是在轮回中,很多事物都是在反复着过去的影子,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今生为男,来生为女,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轮回不息。

印象中有一个东城镇,然后再走一段就是井儿沟乡。但是外面黑黑的,看不见什么标志。走过一段以后,计算里程,大概到了吧。这时后面车上的居士问:“是不是在去年的那个村子下车?”师父说:“是。”他们告诉:“已经走过一大段了。”师父听后说:“那就在这下车吧。”于是下车,将背包准备好,开始行走。

大约走了十几里地,走到快九点多,要准备乞食,后面的居士追过来对师父说:“我们下早了,前面的村子才是去年行脚终止的地方。”

上午走了一路都没有什么熟悉的景物,再向前走着,前面有个学校,去年曾在院墙外休息过,那时学生放假。也许是为了补充学生没有看见僧人的遗憾吧,这次学校开学了,经过时是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一开始没有注意,发现以后,有不少跑到外面看着。

这个镇子的尽头是一个卫生所,上面写的字很有特色,还有一些印象,大概是:不愿与你相见,但愿你健康。然后是一条国道,旁边有一个果园,但是果树并不多,去年就是在这里过的斋。今天师父又领着大众进入了果园,去年是面朝国道而坐,今年是背朝国道而坐。

在这里稍休息了一会儿,九点三十分,师父让大家搭衣,准备乞食。比丘所搭的是主衣,又名大衣,比丘一共有三衣:分别为五衣、七衣、主衣,此三衣又名袈裟。三衣用途不同,如五衣为作务衣;七衣诵经、布萨等时穿着;而主衣又名大衣,依做法而有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十五条、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一乃至二十五条九品。只有法师升座讲法时才能披着,再有就是乞食之时。从此主衣也可略知袈裟的功德殊胜,乞食的功德殊胜。而沙弥乞食的时候所搭的仍为缦衣。

师父将人员分为三组,每组三人,各由一个年老比丘带领,共八组。年老比丘并不是根据岁数大小而区分的,而是根据受戒时间的长短。辞世染爱,剃发出家,就不再用原来的俗名,而同为释子,也就不再以原来的年龄为顺序。如果说年龄有用的话,也只能说是生活几十年,积累了一大堆的知识,时不时地冒出来,用佛教的话来说也就是习性深重。

然后沿着国道往回走,走过几家以后,后面便有一组停下。本来是走在前面,见这边没有其它小组过来,于是就又折回来,进去的地方居然就是去年乞食的范围,真是机缘巧合。这村子非常陈旧,一条陈旧的村间小路,高大的土墙,夯(hāng)土而成,看样子至少也有数十年的历史了。去年刚进来不久在一家乞到馒头,可是这里的土墙差不多都是相同的,我也分不太清是哪一家了。乞食要求次第而乞,就是必须按照顺序一家一家的向前行乞,不得分别人家的贫富贵贱,以此来培养我们的不分别心。

这里有的人家锁着门,第一家无人应答。下一家大门关着,敲门以后,里面的人走出来,就向后退了几步,在他没有出来的时候,说:“出家人路过这里,乞点食物。”这是先告诉一声,让里面的人先有个心理准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很多人对佛教的了解都非常匮乏,对僧人的了解认识,一般都仅限于影视剧上已经被歪曲的形象。僧人前来乞食,别说没有见到过,大部分人听都没听说过。

先告诉他一声,以免对方开门以后被吓回去。因为见到僧人受惊吓而马上就关门的例子以前有过。再就是来了陌生人,他在里面不知道要干什么,因此有很强的戒备心,不爱开门。告诉以后,虽然他还不太明白乞食的意义,但大略地知道和食物有关,他就爱开门了。从以往的实际例子来看,事先告诉一声的效果很好。

里面出来的是一位女主人,出门以后,随手就将门关上了。虽然她有了心理准备,但见到僧人还是有些诧异,我就赶紧解释:“出家人乞点食物,就是要点吃的,不带荤油的就行。”她说:“要点吃的,吃点啥呢?”连续问了一阵,想知道我们究竟要什么。后来给她解释:“就是你们平时吃的食物,只要没有荤油的就行。” 她问:“花卷行吗?”告诉:“可以。”又问:“土豆行吗?”还是告诉她:“可以。”她问够以后,就转身回院,但是回去的时候就丢下一句“挺瘆人的!”并顺手将大门关上了。虽然她这样说,但从以往的经验看,她应该能布施的,于是就在外面耐心地等着。低头垂目,心里很是平静。

她回去有一段时间,快出来的时候,听见里面脚步声,然后抬头看了一下,心里突然有点焦急。随后马上又觉察到,以前心念不停地乱动,在乞食的时候,心里平静的时候,有时候对此才能观察到。她再次出来的时候,端着一小盆花卷和一小碗咸菜。在乞食的时候,很少有人想到给菜。有时出来乞食一回,也碰不到一家。但如果遇到有人给菜的话,事先要说明白,菜里得没有荤油,得没有葱蒜,虽然告诉他以后,等对方拿出来的时候,还要仔细观察一下,看里面是不是有荤的东西。

有的人即使你告诉他不要荤的,但由于对荤的定义也不太明确,有的认为没有猪肉就不是荤的,认为虾皮等就没事,有时会给拿出来。以前就有这种例子,所以要先仔细观察一下,再问一下。因为拿出来的咸菜里面有香菜,于是就告诉她没有要。在我们所熟知的经律中没有对香菜的详细说明。我们在经律中主要说的都是五辛。

《梵网经》中有明确的讲述,佛言:“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韭葱,兰葱,兴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五辛,经律中翻译用词有些略异。大体上说,以上蒜包含大蒜,小蒜,山蒜等各种蒜。葱包含野生、家生各种葱,兰葱即是我国的韭菜,兴渠有说我国没有,在此不详述。上述一切食中不得食,即不但单独的葱蒜不可食,就是将少量五辛放在其它的菜里也是不可食用的。

不要以为以上都是大乘经典讲述的,就单独是在大乘经典里禁断五辛,其实此五辛为大、小乘戒中所通制不允许食用,在诸部律藏中对此有详细的规定,只不过在家人不能翻阅律藏,所以一般在家人不知道。在《僧祇律》卷三十一中佛规定:不得食蒜,除非有病,无论是生蒜熟蒜,蒜叶蒜皮,都不得食用。这里所说的有病,并不是说人有病以后就可以吃蒜,而指的是这种病唯有以蒜当药,此外别的药不能治疗的时候,这时才允许用蒜作药用。

虽然是因病而服,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告诉:服蒜以后七日之内不能与僧团同住,要另住;如果要服葱的话,要在僧团外住三日;服韭菜要在僧团外住一日,然后洗浴并且洗衣,香熏无气味后方可入寺。以上是律藏中对五辛的规定。香菜不能食用是因为现在的一个小册子,它里面将香菜和五辛并列在一起,但列在五辛之外的,对此也没有太详细的解释。师父为了持戒严谨就告诉,对此暂时不服用。等以后有详细的解释再做具体规定。这是本着持戒从严的精神。

这位主人听说不要荤的,于是给拿出了咸菜。但因为有香菜,对她解释也解释不太明白,就告诉她先不需要了,她虽然说我们:“挺瘆人的!”但是在前十天的乞食中,还就她给拿出了咸菜,其他布施的人家也都只是给了食物、水果等,包括很多热情布施的人在内。完全可以这样说,在简短的乞食过程中,对方就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出家人,在了知着佛法,步入了佛法的大门。

印象里,再向前面走,就是去年乞食的那条街。记得去年那边有个老者,说了半天他也不愿布施,这次看见师父领着人在那边,就没有再向前走。后来师父说:“去年乞食的时候,有个老者没有布施,今年再遇到他还是没有布施,也许他会害怕的,这些僧人怎么又回来了!”

再往下乞,让沙弥上前敲门乞食,但都没有人出来。有一户人家的女主人出来问明白以后,还好她没有顺手关门,敞着门回去拿出两个馒头布施。告诉她给我们分开,她很快地放在钵里,然后很快地就回去了,快到没来得及给她回向。也许她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无相布施吧。

下一家,女主人听到敲门声出来,听说乞食,转身回屋。再出来时,拿了一张纸币,说:“没有吃的,给你钱去买点吧。”我摆手告诉:“我们不要钱。”

师父在以前的开示中曾讲道:“在乞食的时候,如果对方要给钱。告诉对方的时候,要告诉:‘我们出家人不要钱。’而不要直接说‘我不要钱’。如果只说‘我不要钱’,有的人会误会——他们不要钱,也就这几个人不要钱。眼前的出家人不要钱,那么其他的应该还可以要钱吧!所以要明确地告诉他:‘我们出家人不要钱,要钱的是假的。’这样他以后就会明确:‘原来出家人是持不捉金钱戒的,都不要钱。’”

在以前乞食的时候,如果有人要给钱,都告诉:“我们出家人不要钱。”但今年不知怎么,看见她拿钱出来,就告诉了:“我们不要钱。”而没有说“出家人”,说完觉得说得不完整,但对方已经明白了,也不好再说一遍。于是想下次一定得加上“出家人”。

今年在乞食遇到了几次要给钱的,但虽事先想着,一遇到他要给钱的时候,就又没有加上“出家人”这三个字,如此几次以后,终于在一次对方要给钱的时候,才对他说:“我们出家人不要钱。”觉得说出这一句“我们出家人不要钱”也是不容易,虽然以前乞食的时候都说了,可是今年乞食有时还会犯错误,可见我们潜在的习性是很难挖掘出来的,正念得时时培养,需要在不断地乞食过程中巩固提高。

记得以前有一次在大悲殿,有一个磬放在供桌上,不知谁将一个硬币放在那里,当时没有看到,根本没有注意,上去拿了一下磬棒,结果将硬币也拿在了手里。反应过来后,惊吓之余,将磬棒和硬币一起扔了出去,当时觉得这是一种自然反应,并没有想:拿到钱了,我应该把它扔出去。

而有一个新剃度的沙弥,有一次出坡还是什么的,他遇到好像也是一个硬币(或其它的钱),于是就捡了起来,然后还很兴奋地告诉别人,意思他捡到钱了。好像是其他人告诉他,还是自己想明白以后才扔掉的。这里并没有贬低他的意思,而是说我们出家修行,只要你严持不捉金钱戒,日中一食,随着出家日久,虽然有的地方做得不是太好,但毕竟在不停地熏习中,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渗入,从开始的有相,逐渐变成不需要去想,形成一种惯性。

《楞严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我们烦恼根子太深,需要不断地通过善法熏修、熏陶。师父带领大众进行一年一度的行脚,也就是让我们把行脚中的心得,应用在日常生活的修行之中。在行脚结束以后,在当天或第二天在梦中,还在出去乞食,在印象中好像是和一些人去的,但也不知怎么回事,我们队伍中还出现了一大堆假和尚,对方知道我们当中有假的,但分不清真假,也不知该如何布施,于是便等着。当时我也有梦的感觉,觉得它有时是虚幻的,对方还知道我们当中有假的,因为在现实中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过,在梦中既有些知道,又不能出来的感觉。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告诉他:“真的出家人不要钱,你不给钱就行了。”说完以后,有些假和尚还真走了。所以我们就得到了食物,也许这是一种法食吧。也就是说,行脚结束以后,我们的心还在继续着。

过斋以后,有一个放羊的男人过来说:“你们又回来了。”看来他是记忆深刻了。我们也笑着跟他说:“又回来了。”他说:“你们一年到这一次?”师父说:“一年到这一次,那就真走不出去了。”

下午上路,路边行人车辆稀少,树木等景物与去年无二。低头走着,虽然经过了一年,似乎就是昨天的事,继续着去年的行程,又得继续地向前走着。

 

●行

我们平时已养成了看的习惯,无论是美好的景物,还是一般的景物,大都喜欢看一看。要问究竟我们在看什么,有时自己也不知道,眼睛就是向外看着。低头走路的方式一般人是想不到,也做不到的,所以师父特别提倡经行。不但僧人要修行经行,居士也应经行,只要会经行,即行、走、坐、卧都会用功。经行在南传佛教非常受重视,对此称之为“行禅”,与打坐有同等的地位,一动一静,证悟本性。

行脚的第一天上午,所走的地方正好是去年结束那天上午所走的,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事后对这两次经过同一个地方时所走的状况作了比较,觉得明显比去年好。这也是因为刚从寺院刚出的原因。

将这几年的行脚作了一些比较,发现前十天之内对目光控制得比较好。刚从寺院出来,一接触外面世间的景物,警觉性就特别高。但同时也说明自己定力太低了,向下延续的时间太短。

八月二十四早上雾气弥漫,走了一小段,即进入山西省境内。自师父九五年从五台山行脚回来以后,这是第一次带领僧团进入山西省。路边有一些标语牌,可能写着欢迎进入山西省之类,只略扫了一眼,就没有再抬头。每进入一个新的地区,特别有地名等标志的地方,人大多想看一眼,想留个印象什么的,其实这还不全是妄想!行脚的目的是要求在行走中摄心,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经受考验,眼睛不往外观,耳朵不往外听,心不外逸,以达到回收六根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行脚完全不同于世间的游山玩水。

行脚中是否向外看,也就是在我们外界实际情况中,对自身的一种考验。刚出来的几天,人还有一些控制能力,走路的时候,眼睛基本上不向两边乱看。但由于习性的原因,有的时候是有意,有的时候是无意。在不注意的时候,就向两边看了一眼,随即觉察到不对,就马上把目光收摄回来。行脚不往外观有时觉得有些痛苦,但这样走过以后是一片清凉。如果眼光没有收摄好,虽然当时没觉得什么,但看完以后,身心都很疲惫,特别是觉得与自己所想的不相应,而有一种痛苦。

今年所经过的地区大部分比较荒凉,人烟稀少,五、六里地才有一个村庄。但沿途遇到的佛教信众和前几年所走过的内蒙古、河北等地相比多了一些,乞食的时候也多次遇到信佛的居士,欢喜地进行布施。在路上行走时,也很少有喊“假和尚”、“武术队”的。这也与当地民风淳朴有关。

行脚快结束的时候,有人说:我们走的这一路,好像没有喊“少林寺”的。以前在其它地区走的时候,经常有人喊:“少林寺、少林寺”、“武术队、武术队”。而听到这样的话,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悲哀,因为由于世间影片等影响,在人们的概念中,已经不再把“少林寺”当作佛教,当作一种修行,在世间人的心目中,“少林寺”现在好像已经成为骗子、假和尚、打把式卖药的一个代名词,所以喊我们“少林寺”的,就像在讥讽我们一般,也不知何时才能纠正世人的看法,一说“少林寺”就指佛教修行。

今年所走的地区接近佛教圣地五台山,即使不信佛的人也对佛教有一些认识,在默默中感受到三宝慈光的摄受。而僧众外出游化经行,就如同一座流动的寺院,不断随缘教化度众。

 

●警察专辑

每年行脚都避免不了和警察打交道,这好像也是一个反映社会现状的万花筒。

今年是国庆60周年大庆,行脚刚出发,在西柳上高速的时候,就有警察设岗检查。分不清检查的人究竟是警察还是武警,他们其中有个人以前来寺院见过师父。师父问:“你们怎么还没撤啊?”因为我们是在庆祝结束的时候才出发,其它地方岗早就撤了,他对此也有点不好意思:“我们还没接到领导的通知呢。”

行脚的第一天,在公路旁的一条小路休息,地点情景都和去年的差不多。一辆警车也和去年一样如期而至,下来两个警察向我们走来。于是我告诉:“来了。”好像觉得警察出现属于正常,不出现属于不正常,虽然按常理来讲,这并不是一件正常的事件,因为僧人在路上行走,世间人并不需要去报警。不过他过来以后,只是和以往一样例行公事的问话,临走还说了一句“路上注意安全”,还不错。

行脚第二天的下午四点钟左右,僧众在一桥边的土路上休息。师父到公路对面察看了一下,看是否有晚上休息的地方。发现有个地方可以休息,并说:“那附近还有坟地,可以冢间住。” 在行脚的前三天走得较少一些,以免刚开始行走,走得太急被拉伤。

在此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因为刚经过县城,路上的人还比较多,有的人过来问了一些问题。在问话的时候,有不少人对僧人,对佛制的戒律都生起了好感。在围观的时候,有两个警察过来,和围观的村民一样,也只是好奇地看着,并没有上前询问什么。后来一个站在我们后面,身着西装的男子问:“你们有没有证件?”刘居士反问:“你的证件呢?”见他和警察在一起,就都以为他也是警察了。

警察也许平时直接检查别人检查惯了,很少有人要看他的证件,所以一要看证件,他们就有些愣住了。但实际上,警察和僧人都有被冒充的可能性。周围有一个男子见状大声说:“你要检查人家的手续,首先要出示你自己的证件,证明你自己的身份,这是规矩。”围观的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都对僧人有好感,生起一种信心,知道这肯定是真的,觉得警察是多此一举,有一种不平的心理,所以主动出来为僧人说话。

如果他执法前先出示证件就很正常,现在被人家向他索要证件,就显得有些被动。那位围观的男子又义正词严地告诉穿西装的男子,意思:你们作为执法人员怎么连最基本的执法常识都不懂呢?周围的人也都围着他们三人看着,本来他们要检查别人,结果一下子自己好像变成了被检查的对象,当时就有些尴尬。

后来穿西装的男子拿出一个证件给刘居士,原来是司法局的。刘居士有些疑惑,就把证件拿给师父,师父看了一下说:“司法局的,就让他看看吧。”

一般检查的时候都是警察出来,至于司法局,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还真不知道他们是负责什么的。警察管日常治安,抓捕犯人;检察院管立案起诉;法院管审判,公检法机关都可以称为司法,也不知道还有司法局什么事。问周围的人他们也都不知道,有的说司法局就是管理监狱的,我说:“管监狱的用不着专设一个司法局吧,再说管理监狱的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实在没有他什么事。”他虽然半点没有执法检查的权利,但奇怪的是那两个年轻警察不但不阻拦他,还很配合他。

我将佛协和派出所出具的证明给了刘居士,刘居士递给了他。那个司法局男子拿着行脚证明仔细看着,告诉警察有没有笔,把它记下来。警察就真的很认真地拿出笔开始记。师父后来说:“怎么,他们还要抄下来?”于是就要回了证明。那两个警察后来又到我们前面,师父问他们是哪的,又问那个司法局男子:“你是司法局的,你抄证明什么意思?国庆安检不已经完事了吗?”

他们自知理亏,被问得有些下不来台,却还不好意思走,留在这里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周围的人也在看着他们,似乎在嘲笑。就只好无助的在周围来回地走着。也是为了给他们个台阶下吧,师父决定离开。再说行脚在外,尽量避免麻烦,世间也有“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说法,他自知理亏,见人走了也就不会再采取什么行动了。

面对这种情形,投诉也是没有用的,执法的两个警察就在旁边,也都知法犯法,还向谁投诉去!就是向110报警中心打电话,那边一听不是什么大事,就可能通知当地的派出所去看看,没准派来的又是眼前这两个警察呢!

这只能算个因缘,也就算成就僧人的忍辱吧!

行脚途中,大部分警察还都不错,有的过来问一下,了解一下情况,然后就走了。有的关注嘱咐一句:“路上小心车辆,注意安全。”但也有个别强横不讲理的警察。比如二〇〇七年在内蒙古一个村庄乞食时,乞食后,当地的警察就非得撵我们走,师父告诉:“我们有手续,宗教活动是受法律保护的。”他就告诉:“我不管你们是真是假,你们必须得离开这里,前面不远就出我们的辖区了,只要离开这里就行。”

在〇七年行脚,遇到的警察最多,大约有七、八次,最后一天来的竟然是二十多个刑警。按理刑警都是管刑事案件的,一般的时候他们是不出来的,也不知今天谁竟能将他们调出来?有的人说好像早晨有个人问了一下,没有人理他,那人好像是某个领导,于是就把刑警调出来了。我们向这些人要证件,他们当时也就有些不满。但后来还是给看了。

在例年的行脚当中,警察自己主动出示证件的只有一次。那是在去年,一次过完斋在河滩上休息的时候,一辆警车在远方停住,一个很魁梧的男子走过来,对一边正在缝补的僧人合掌,很有礼貌地问:“请问你们谁是负责的?”有人向中间指了一下,他来到师父面前,又一合掌:“你们是大悲寺的吧,这是我的证件!”掏出证件打开给师父看了一下。

当时一见就觉得他非常有礼貌,非常有素质,相信他在其它时候执法,别人也都愿意接受。但如果单从外貌来说,前面所说的那个司法局男子,穿着西装,给人一种很有文化的感觉,但他在行为中却表现的不太理想。而这个最主动出示证件的人,长得非常魁梧,如果从面相来讲,并不是我们平常人所喜欢的那种很和蔼可亲的警察叔叔。他的面相只能说,如果犯罪的人看到他,可非常害怕吧。但是呢,如果一说话,一行动的时候,就体现了他的素质。而见到僧人合掌,这表示一种尊重。就好像世间人初见面,为表示友好关系,首先要握一下手。

在随后的谈话中,那位男子说他是当地派出所的所长,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有关大悲寺的对比介绍,所以一见到我们就认为可能是大悲寺的僧人到了。他平常在家诵《金刚经》,可以说他的素质来源于佛法的熏陶。想到如果每个警察都能学佛多好!学佛以后心态就会慈悲,执法的时候会非常柔和;学佛以后明了因果,严持五戒,就更不会有贪污受贿等。

现在都讲究依法治国,师父有一次讲到:“依法治国还要以佛教治心,如果以单一的方式,对一个社会来说,还是不全面的。主要从内在的方面来约束人,虽是出世法,但在教化人的方面能起到世间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现在贪污受贿等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于不信因果的关系,如果单以世间的法律来约束,还会有一部分人铤而走险,怀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没有人看见,不会被发现等而去作恶。这都需要以佛法来教化,从他内心来进行约束。”

佛教的般若空慧之理,能使知识分子究明心性,知道世间众生本是一体,他自然就会勉力行善。即使一般的人,不去研究佛教的义理,但知道因果报应,造恶必然要受苦报,就不敢再造恶业。故佛法兴隆,则社会安宁,家家丰衣足食;法运衰微,则天下大乱,处处斗争不息。在《毗尼日用香乳记》中讲到: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为天子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钦遵佛制,亦且冥助仁义于皇化,而益补邦家者也。

 

感动

我们行脚路过雁门关下第一个村子的时候,一个拄着双拐的男子从村里的卫生所出来,看见我们就大声问:“你们是做什么的?”我们低着头走过去,没有人回答他。在行走的时候,有人在旁边好奇的顺便问一句,一般的时候都不回答,一是正在走路不太方便回答,再说说一、两句也说不明白,还不如直接走过去,让他自己思惟去吧。僧人默默地走过,以身表法,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村子前面停住以后,师父带领大众返回开始乞食。我们三人来到第一家,他家的大门很新、很红,很有点山西的特色,在一般人的理解中这么红的门都是寺院才用。上前敲门后,一男子开门,得知乞食,说了声没有,又立刻将门关上了。

第二家没有院墙,从他家房子后面的一个过道进来,站在了他家的屋前,对里面说乞食。等了一会,然后屋里面有人影晃动了一下,然后就没动静了。估计可能就躲了起来。不过他想躲也不太容易,我们就站在他窗前,所以他连走动都不敢了。又等了一会儿就离开了。

从这家出来向前走,让两个沙弥轮流上前乞食,但都不太顺利,乞了几家也没有乞到。确切地说,大多是找不到人,敲门以后没有人出来。

走到胡同的尽头,有一家是几根木条钉成的简易门。让亲宣沙弥上前敲门,有一个女子出来,说了几句,由于山西方言关系,对方的话有些听不明白,我就又补充了几句。她回去叫一老者出来,老者戴着眼镜,问我们做什么的。答:“出家人乞点食物。”他明白以后,告诉:“我去拿,不要进来,我们家里有狗。”他既是好心的提醒,也有一种防备之心。

他拿出两个月饼,我告诉:“给我们分一下。”他没有听清,竟然显得有些害怕地告诉:“我家没有钱啊。”我们连忙解释:“不是向你要钱,是让你将月饼分开给我们三人。”可能有假冒的出家人来要过钱,他也许是听说过和尚来没有别的事,就是化缘要钱,心里就留下这个印象。假和尚化缘造成的危害确实不轻,弄得他都有些像恐惧症似的。食物分好以后,我们给他回向。

由于乞的不太顺利,从这条胡同转出来,又向另一边走。在前面有三个五六十岁的男人,好像一直在看着我们。我们走到了一户没有院墙的人家门口,房子的窗户很新。因为我们离得很近,主人在里面应该能够听到,但是没有人出来,于是就想离开。沙弥说里面好像有人要出来,于是就又等了一会。后来主人终于出来,问我们做什么,告诉乞食:只要不带荤油的就可以。他一听这可找到理由了,告诉我们家里吃的都是荤的。然后我们出来向外走,他也跟着出来,我见此情形又回头看了看他,结果他以为我又要向他要,于是又告诉:我家都吃荤的。

继续向前,看过斋的时间就快到了,想乞完这家以后,无论乞到乞不到都准备回去。来到那三个五六十岁男人聚集的地方,其中一个戴着帽子坐着的男子见到我们就说:“我是这个院的。”他见我们在街面上来回走,上前敲门,或者走进院子,所以就主动告诉他是这个院的主人。我说:“出家人乞点食物。”他的手伸进兜里来回摸索着,不知为何,竟拿了好一会,我们看着他也不说话,等他终于将钱掏出来,告诉:“我们出家人不要钱,只要点能吃的东西。”他带着诧异与惊叹:“就要能吃的?”“对,只要点能吃的东西,只要没有荤油就可以。”他说:“我给你们取几个馒头去,我家就在这儿。”然后很快地就回去了,表情已经变得非常热情。

乞食中,就算有时对方要给钱,也给得很少,只有五毛或一块钱,而且还显得非常不太情愿。而一得知僧人不要钱,只要食物,马上就欢喜了。虽然有时候给的食物超出了钱的价值,但他还是欢喜,当然这个价值只是以世间的标准衡量,如果以佛法衡量,他给的食物比给钱的价值大百千万亿倍,是无法以数字言语来表达的。

我们在他家门口等着,另外两个人这时开始好奇地问我们,自己也在议论:“这是和尚。”坐着的那个问:“你们是哪个寺院的?”答:“辽宁省大悲寺。”他又问:“你们挎着的是什么?”答:“钵,就是装食物用的。”他们好像明白了:“噢,装吃的东西的。”他们又问:“那人是干什么的?”并指着随行的林居士。我告诉:“他是居士,也就是学佛的人。”两人问我们一下,又互相地交换一下意见,看起来他们已经议论了一阵,我们有的回答验证了他们的猜测,所以显得很是喜悦。

这家主人拿出五个馒头,告诉他分给我们三人,他很认真地放在钵里。这种认真也就是一种虔诚,有一人分到一个,他显得有些歉意。给他回向时,他看着我们稍有些发愣,竟显得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但在脸上流露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世间的乞丐,佛制的乞士,都接受世间人的食物,同样的方式,却可以分成两种行为:有一种行为叫作施舍;有一种行为叫作供养。对方施舍的行为,有些人是显得高高在上的,比如世间的乞丐前来乞讨,他给了一些钱,告诉:“你拿着,快点走吧!”甚至同时给予冷嘲热讽。而僧人向他乞食,已经不再是向他乞讨,对僧人的态度流露着一种恭敬,是一种福田,所以比丘叫作乞士。乞士和乞丐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在众生的眼里,在这些淳朴的山民眼里,却是千差万别,差就差在一个“钱”字上。

如果你乞食的时候要了他的钱,事后他的印象只是:那天来了几个要钱的和尚,我给了他几个钱。现在假和尚也挺多,也不知道他们是真的是假的,反正钱也不多,给他几个钱,就当要饭的给他打发走吧!而不要他的钱,他会始终记着:有一天中午,有僧人前来乞食,给他们钱也不要,只要一些吃的,是真正的僧人,我供养了他们食物。虽然他也许还不太明白“供养”这词,也不太懂僧人是福田,只是说我们给了食物。但从他一种最直观的分别来供养僧人,这会将福田深深地种在心田。

我们准备向回走的时候,有位拄双拐的男子说:“要点吃的,走。”也不知他是不是我们刚在路过时问话的那个人,对他说道:“我有些没太听明白,有些不解。”他说:“跟我走,我给。”虽然时间有些来不及了,但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跟着他前去的。因为有乞食的僧人前来,可以说是难遭难遇的。

他在前面走着,双拐拄地,腿一拖一拖的,吃力地行走在山村的道路上。路旁陈旧的院墙房屋带着岁月的印痕,而路上的小石头也似乎都上了年纪。走在此处,想到佛法至此经历三千年,让人心里多少有一点感慨。

跟着他走了一大段路,对别人来说这段路还不算太远,但他已经有些气喘吁吁。也许是感动激动所致,总之到了他家门口,他顾不得停留休息,就大声喊着里面的人:“快点把馍(馒头)取出来。”随后,里面的女主人连着袋拎着馒头出来。我说:“将它放这里吧。”意思让她放钵里。她问:“放这里,你不要这个袋?”我说:“我们不用袋。”告诉那个男主人,你给馒头接过来布施,他们有些不明白,男主人边问着边接过袋子,山里的人也不多说什么,总之你说什么他就按什么做,他们的淳朴、随顺,也可以说是一种依教奉行。

告诉他:“你分给我们三个吧。”女主人有些疑惑:“你们就要三个?”男主人刚才已经看过那家布施的情景,他有些明白,说:“他们是三个人呢,就分给他们三个人三份。”随后女主人将食物放在钵里。

《十诵律》云:钵是诸佛的标志,佛制比丘以钵受食,持钵乞食,是现福田之状。虽然有时对方是用方便袋等盛着食物,我们大都告诉他,将食物拿出来放在钵里,以加深对方对钵的印象。

村里有人过来在一边看着,女主人朝他们说:“在我们这里要走五个干馒头。”说着笑着,一种非常喜悦的心情。

走的时候给他回向:祝你早成佛道。面对他虔诚的布施,不想再给他们用“祝你吉祥”一类的语言。

准备回去时,刚才围观的三个男人中的其中的一个在前面等着,告诉:“你跟我回去,我给你们取馍(馒头)。”

还好他的家就在路边,他用碗端出馒头,有整个的,也有半个的。可能将家里所有的食物都拿出来布施了。我没有多说什么,告诉他将馒头分一下。所有的都收下了,也是收下他这一片心。而他家的环境也多少令人有点诧异,虽然在山村的房子大多很陈旧,但他家实在有些太简陋了。房子正面没有院墙,两边都是别人家的墙将他家给围成一个大院,只有一间陈旧的小土房,在旁边竖着烟筒。看来他住宿做饭等都在这一间房里,他生活虽然清苦贫穷,但心地善良,从而今天能赶得上僧人的到来。给他回向:“祝你早成佛道。”

相信很多人都了解泰国、缅甸等地僧人乞食的情形:有的信众在僧人乞食的时候,就在路边等着布施。有时我对此会发出一种感叹:这里的佛法太兴盛了。众所周知,在南传佛教国家,僧人都是不要钱的,人们对出家人也是十分恭敬的。如果中国大地上的僧人也都能依佛所制,不要金钱,也许这种佛法兴盛的情形在中国大地上也能发生。

今天这里的人对僧人的热情布施,也都来源于僧人的不要金钱。不要金钱是佛所制戒,非常重要,佛陀教法的衰没与兴盛与此戒密切相关。我们如果了解此戒,行持此戒,能护持佛陀的正法久住。《萨婆多论》云:如来制此戒有三益:为息诽谤故,为灭斗争故,为成四圣种节俭行故。“为息诽谤”,如果出家人拿钱,会招到世人的讥嫌诽谤;“为灭斗争”,世间人的斗争多因金钱而起,而僧团如果能够持不捉金钱戒,非常的和合,会灭掉世间的斗争,没有世间的斗争。“为成四圣种节俭行”,人如果出外乞食也就必须要不捉金钱,如果捉金钱,在乞食的时候也许人家就把你当成假和尚了。为成就高尚僧格,为令众生对佛法生净信心,为息世人的讥嫌,为成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之四圣种的圣行,愿我等僧众对此戒努力共行之,在家信众如法护持之,正法必将久住。

在向回走的路上,随行的林居士不禁说道:“太感人了!”每年的外出乞食,对一些情景见得多了,有些已经习以为常,心情都很平淡。但此时面对着陈旧的古城堡,山风迎面而来,心里也不由得有一阵感动。

 

●乞食之回向

下面就回向大致说一下。我们乞食时的语言,以及平时互相间的称呼,在前两天的乞食中,有个沙弥在回向时就告诉对方:“谢谢施主。”前两天想告诉他,但是没有开口,在最后一次,我就告诉他:“以后你再乞食,不许你再说‘谢谢施主’。”于居士当时在旁边听着就笑着说:“不要像以前那样说‘施主有礼了。’”

以前有一个挂单的比丘,原籍是在河北张家口的,也跟山西的口音差不多。他和我们僧团在辽宁乞食,在一家乞食时,他就单手作礼说:“阿弥陀佛,施主有礼了。我们就像唐僧取经一样路过这里。”对方听后说:“啊,你要找庙啊?从这里出去,村边就有一个庙,你上那里去吧!”他说:“阿弥陀佛,谢谢施主。”就这样离开了这家,把乞食的事情也给忘了,还真有点依教奉行的意思。他这样的乞食,也不断地刷新着空钵的记录,最后跟着他的沙弥都有些烦恼了,跟师父反映,于是师父决定亲自带他乞食,让他看一下乞食的时候如何说话。

我们平时说谢谢,一般都是对方给予自己物品或者对自己有所帮助的时候所说的语言。而僧人名为乞士,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养身命。在乞食的时候,和对方谈不上帮助不帮助的,如果硬要说帮助,那也是一种互利的帮助——对方给予我们食物,我们给予他佛法。从另一个角度讲,他也是给予我们佛法,给予我们修道的因缘,降伏我慢的因缘。所以说“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檀波罗蜜,具足圆满。”

乞食的时候言语要简练,告诉他:“我们是出家人,路过这里乞点食物。”他如果不明白,再给他解释一下:“就是要点素的,能吃的东西就可以。”不需要过多的说话。然后我告诉他们在回向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回向就可以了,不要一个人回向,其他人都跟着。每年的乞食当中,沙弥都是在几天以后分一次组,由不同的人带着,学习一下每人不同的风格。今年在最后快结束的时候,师父带着两个沙弥乞食,对方布施以后,师父回向:“祝你吉祥!”两个沙弥也紧急地跟着说:“祝你吉祥!祝你吉祥!”师父觉得奇怪,问:“你们俩前几天是跟着哪个大戒师乞食,他是怎么带的?”

乞食的分组,基本上都是由大戒师带着一个沙弥。因为大戒师经过长期的乞食,有了一定的经验,所以让他跟着学习。但还有很多人乞食都想跟着师父。其实何止乞食的时候,在行脚过程中师父处理一些事情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有时师父并不完全说出来,我们应该在旁边默默地看着。而乞食回向的语言,主要应该由主乞的人来决定,因为有时回向的语言并不相同。这并不是分别,而是一种应机施教的方式。

比如有一年我跟着师父乞食,有一位残疾妇女供养苞米,师父接过以后对她什么也没说就走了。事后师父说:“因为她太虔诚了,所以就不给她回向。让她的功德更加大,得到一种无相的功德。”所以乞食回向有时不在于言语,我们乞食给他回向以后就可以离开了,不要再和对方不停地说,好像一种攀缘的行为。看过一小段某位尼众的乞食的录像,她的名字我就不说了,乞食以后跟人家说,不停地说个没完。人家告诉她是黑龙江过来的,新买的房子,她就告诉:“你今天布施我们食物以后,来生你就可以买到两幢房子了。”觉得她在……真是的,人家本来是要法的功德,她给人家一座房子就打发走了。

在这里说一下跟乞食没有太大关系的称呼,对我们的上妙下祥师父,也许是为了不混淆,有人称作“大师父”。有一次我问师父:“他们都叫‘大师父’,师父是不是默然允许了这个称呼?”师父说:“允许什么?‘大师父’像做饭的似的。”所以说,我们不要乱称呼。师者,授道解惑,给我们传授佛法,解除我们的惑业。所以我们直接称“师父”就可以了,而不要说什么大师父、小师父。如果怕有混乱的时候,怕混淆的时候,只要你加上师父上下就可以了。像你们尼众称呼呢,在写文章的时候写上上妙下融师父,或者上妙下祥师父,人一听呢,他也自然分清是谁了。如果对某个人讲,即使是出家师父,你在他面前讲:“我要找师父。”你和他对面,你还要找师父,他自然知道是要找我们的师父,所以你不用再称大小了。

如果是依止师父修行的尼众,或者是依止师父修行的居士,直接称“师父”就可以了,而不要称“法师”。再者,师父一般的时候不让人称“和尚”,根据戒律中的规定:僧人受具足戒以后,经过十个结夏安居,有十个戒腊以后就称之为“和尚”。而现在一般对寺院的住持等称为“大和尚”或“和尚”,和尚就好像一种特别高的称呼,所以师父一般要求只称“师父”就可以了。

 

过斋地点的选择及乞食

顺便大致说一下行脚乞食过斋的地点。

行脚在外,过斋地点的选择基本上是随遇而安。在以往的行脚中,大多是师父亲自确定过斋的地点,今年也不例外,有的时候是先在路边停住,然后师父亲自找到一个适宜的地点。从零四年开始,师父规定过斋基本上不进任何人家的庭院,都是在外面。

八月二十七这天沿途经过的村子不太多。早上九点多时,得知距离路边二里多有个村子,下一个村子得再向前五、六里地,是走不到了,于是师父决定在此停住。下国道告诉大众先在路边休息一会,然后师父顺村路向里走,准备选一个过斋地点。

每次中午的乞食地点,以及晚上的休息地点,师父都要亲自去选一个合适的地点。乞食地点和晚上休息地的选择是稍有点不同的。晚上休息一般要尽量避开村子,以免村里人前来围观、询问,乃至报警等不必要的麻烦。而准备过斋的地点,因为要乞食,就不能离村子太远。一般情况是,需要乞食时,附近有村庄,没有危险,不是忌讳的地点就可以。如酒店、舞厅以及政府部门等,都是乞食不允许去的地方,过斋时也避免在其旁边。如果根据经律中的要求,比丘在乞食中,要遮止五处:即唱令家、淫女家、酤酒家、王宫、旃陀罗。遇到此五处不能乞食,过斋的时候也同样要避开。此五处中的旃陀罗即屠夫的意思,我们乞食的时候也不能在屠宰场旁边过斋。

这里虽然要求是遮止五处,其实我们对此还要展开,例如王宫,现在没有国王住的王宫了,北京的中南海我们乞食也走不到那儿。在河北走的时候,只要前面有条路是要进京的,有的警察都要敏感地想问一问,或者开车来回的跑几圈看看你,看你拐过去不准备进京了,他也就松了口气。所以说,政府、警察、军队等部门附近都不能过斋的。中途休息的时候,也尽量不要在这一类地点停留。

今年还没有这种情况,在前几年的乞食中,有几次居士看见政府或者警察等部门前面有块空地,没有多想,也不太懂,就和师父说:“就在这停下吧!”师父看看就走了,并说:“有的警察本来不想多事,但想既然你送到我面前了,我也不得不问你了。”

乞食过斋地点的选择,既是遵照佛制戒律的要求,也是根据现今的实际情况而定,在不断地行脚中也在不断地积累着经验。

行脚的脚步向前走着,随着行脚不断地深入,对一些要求也越来越严。虽然我们现在还有福报,由师父亲自领着行脚,将来终归有一天要自己出去,所以师父在今年行脚途中曾说:将来让你们自己带一队人出去走走,看你们能带成什么样?

过斋地点大致说这些。下面说一下今年的乞食。

今天的乞食重新分组,我和亲宣沙弥一组。进村以后,师父安排我进入左边的街道,然后带着其他人继续往里走。这个村子挺大,前面几家是商店,就没有行乞。一方面商店是卖各式的商品副食,不免有荤腥食物以及烟、酒一类的东西,再就是生意人只一心想着营利,不希望别人来向他要东西,也非常不情愿布施,所以乞食的时候遇到商店就都直接过去。

紧邻着商店的一家台阶很高,看不清里面是否是商店,有一年老妇女在台阶上,没有听见我们说话,随行的刘居士见状,上台阶和她说了几句,但语言不通,也没说明白。于是继续向前走,刘居士告诉:“里面还供着佛呢!”

前面有一家是土墙,门很小,非常破旧,静静的等待着我们的到来。上前对着里面喊了几声佛号,今天感觉有些累,有点喊不动,过了一会,里面没有回音,也不知有没有人,于是就走了。路前方停着一辆农用车,有六、七个人正忙着卸东西,我上前说了一下出家人乞食,一小伙掏出钱来要给我们,摆手告诉不要钱。听说以后他们几人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我解释:“就只要一点能吃的东西。”他们议论着,说有馍,有一女主人回屋去取。这时他们也变得很热情,对我们互相很熟了的样子。他们在车上卸的东西可能是腌的咸菜,我也叫不出具体的名字,好像有人为了表示热情就拿着一块要递给刘居士,告诉:“你吃。”刘居士说:“我不吃。”他确实也没法吃——难道跟着过来,站在这里吃?总不能站在这里还没等乞食就吃吧?总之很有点意思。我们垂目站在那里等待着。

女主人端出三个大馒头,至前面举过头顶,表示很虔诚供养的意思。告诉分给我们三人,合掌给她念佛号回向,她也念了一句“阿弥陀佛”。看来她是位学佛的居士,在那个小伙要给钱的时候,她都没有什么反应,不知是在观察还是在做什么。

经过锁门的人家,后面一家,有一位五六十岁的男子站在外面,上前说了一下,他说:“我信基督。”听他这样说,转身就走了,他告诉信基督也就是拒绝布施的意思。还有一人在院里,刚说了一句“出家人……”,他就在里面摆手。再接下来让沙弥轮流上前,一家正在门房顶上摆苞米,亲宣沙弥朝上问了一下,他告诉没有。

至另一边,下一家,是用栅栏编的院门,院子很大,屋前堆着一些苞米。说明来意,老者说着什么听不太清,但表示了不布施的意思,沙弥见状说:“走吧。”我却不太想离开,觉得他有七八十岁了,这是难得的机缘。对其他人来说,以后还有遇到僧人乞食的因缘,虽然这是极其渺茫的,但对此老者来说很可能就是再很难遇到了。老者戴着帽子,只剩下几颗稀疏的牙齿,觉得他在向我表着一种法——人生无常,转瞬之间,生老病死,人人如此。我在外面将钵盖掀开给他看里面的食物,示意只要吃的东西,以打消他的疑虑,唤起他布施的心。

一般的时候不太爱强乞,如果对方已经明白地表示不布施,就走了。但今天实在是动了心念,想哪怕给一个小水果,一口吃的也行啊!但等了一会,来回跟他说了许多次,他见我们还不走,拄着一根棍子,慢慢地走过来,走得非常吃力。我在院门处等着,他走到以后,费力地告诉:“我就一个人,没有啊!”只好带着一种遗憾走了,也许不该动心念吧!

下一家的外面有几个人在干活,我们在这家说话的时候,他们在看着我们,于是向他们家走去。有两个妇女见我们过来就往院子里走,以为她们要躲开,于是就很快的朝里面说:“出家人乞点食物,不知方便不方便。”她们却出人意料的回答:“方便,师父到里面来。”说:“不用了,我们就在外面等着。”她们又反复热情地邀请:“师父请到里面来吧!”于是上前走了几步,站在大门的旁边,说:“你们家男主人不在家吧?”如果对方是女主人在家,家里没有男子,在比丘乞食的时候,一般不能直接地进到院里面。最后这家布施了馒头。

 

●乞食随感

今年行脚的时间相对往年来说,推迟了一些,所以外面的温度比较低,最低时为零下三四度。特别冷的时候,师父一般就不进行长时间地休息,带大家在路边稍停一会,缓解一下,马上就开始走,这时路边的草、木、土地等都是凉的。人在这时都盼望着太阳出来。但太阳出来以后,路边却是高大的柳树,所以说,人只要有妄想就不会太如意。九月初二这天一上午都非常冷,但我觉得最不如意的还是乞食的时候。我们来到一个镇边,在村边有一块空地,僧众搭衣,还是按照昨天的分组开始乞食。

今天的乞食和前几天比不太顺利,有的人家没有人,有的不愿意布施。我们走至一处,只见破烂的土院墙,几根木方钉成的简易大门,墙边有六七个男子,都是上了年纪的,或立或坐的在晒太阳,可能属于村里的闲人。也不知道在谈论着什么,我上前说:“阿弥陀佛,出家人乞点食物。”有一个没好气地大声说:“阿弥陀佛,出家人、出家人。”

我就不再理他们,走至门前,向里面招呼,他们也许想:还有这么执著的人,我们这么跟你说,你也不怕冷嘲热讽,还去这家继续乞食。就在旁边继续喊:“里面没人。”我也不听他们的,还是招呼,想如果有人出来布施了,对你们几个就是一种打击。但很遗憾,从院里出来的老妇人,拄着拐棍,和我们说了几句,告诉没有。

过去乞食的时候,如果遇到人太多的时候,虽然也能过去乞食,但有时心里还稍有一丝不好意思。其实这也就是脸面的问题。跟随师父行脚也有十来年了,因为不断地锻炼,对辱骂、嘲讽、称赞等,多少有点见惯了,并不太在乎。遇见毫不留情的,以前想这是境界。现在遇到,不管他说什么,他说完我也就走了,不太爱多想。无论对方人多人少,表情态度如何,面对都很自然了。

师父开示:乞食必须经过长期地锻炼。在乞食过程中逐渐地锻炼,对此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在后来的一次乞食中,对方一位中年妇女,出来的时候好像是整理了一下头发,后来再想,觉得也许是自己的幻想。但是不知道怎么的,心里突然就觉得她有些傲慢。其实她刚出来,也没有说什么、表示什么,而且她后来也布施了食物。这个念头生起来以后,自己马上觉察到了。但自己对此非常吃惊,想起来都有些后怕。这也是我们无始劫的习气毛病太深重。乞食降伏慢心,折服我慢。所以说,有的习气必须经过长期地锻炼有时才能感觉到。

今天乞食到后面一家,沙弥过去敲门,从门缝看见里面的奶牛,问:“这家有奶牛能行乞吗?”我问:“有几头?”他说:“大约三、四头吧!”我说:“没事,乞吧!”戒律规定,对屠宰场不乞食,现在则对大规模养殖的人家也不可以乞食。这样一是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二也是对这样的人家进行一种教育,不给他种福田。养殖场和屠宰场是一个连带的关系。养殖的动物最终都得被送入屠宰场,或者有的养殖场养大以后自己就将动物直接杀掉。但农村大部分人家都养着鸡鸭牛羊等,如果只养着几只,对此就不能算作养殖场了,要不然也就不能进行乞食了。但如果有的人家养得特别多,已经以养殖为生,可以算作一个小型的养殖场。

今天的乞食中只乞到了两块月饼。在后来的时候,有一家还是沙弥上前乞食,女主人说:“我是信教的。”其实她已经告诉不布施了,但沙弥还不死心地说:“信教也得慈悲呀,信教不慈悲吗?”女主人毫不客气地告诉他:“不慈悲。”前几天乞食也遇到一个自称信教的,我听完就走了,当时心里还在想,用不用再多说一句,看他能不能观念转变。现在看来是不用多说了。

以前师父行脚的时候,到一家乞水,这家人告诉:“我们信教的。”意思信教的人不会给你水喝。师父说:“信教的人应该更慈悲。”对方听后有些愣住,受到了教育,然后就布施了水。而今天沙弥学师父所说的话,对方却布施给了他一句名言:“信耶稣不慈悲。”

这几年乞食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信耶稣的。今年还有一家,我们进入院中告诉他:“出家人乞食。”男主人告诉我信教的,说的很是自得。一句信主的话就代替了不给。在以前的乞食中,有很多的人家,人明明在院子里站着,却告诉主人不在家,或是“我是给这家看门的,我不是主人”,更多的人家主要还是说“这家人不在家”。在一开始的时候,还稍有点奇怪,难道说你不是这家的人吗?但随着遇到的多了也就习惯了。对方一说主人不在家,就明白表示一种不布施的方式,也就走了。觉得他们所说的这句“我信基督”和“主人不在家”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起到不布施的作用,只要对着乞食的僧人说出来,僧人也就走了。两者不同之处,就是言语稍有点区别。他们不知道,如此一来人的善良之心都被抹杀泯灭了。也有的人说他们和你的教别不同,所以才不布施。

记不清是不是在这天,谈论起“我们信教的人”不布施,有人说:“不但他不给,如果是信教的人来要,学佛的人也不会给。”我说:“不对,遇到这种情况,学佛的人一定会给的。”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不会将没学佛的人看作“魔鬼撒旦”。因为他在这时只是要食物,学佛人虽然不能将佛教的物品随意送人,但如果有人乞食还是可以给的。也就是说不把他当作外道看待,而是当作一个普通人。受过大戒的人知道,在我们具足戒里就有规定,如果对方是乞讨者,还是可以给他的,但是不能亲手递给他,可以放在地上。乞食的时候信教的人大多不布施。

我们如果不是在教堂等处行乞,如果教堂等处主动上前布施是否接受呢?答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在乞食中不给外道种福田,是指遇到这种情况不再行乞,是为了一种教育,对待他们是一种慈悲的心态,而不是一种怨恨。这也就是佛教的教义,佛教所说的慈悲。这里所说的外道,并不完全是一种贬义,而是指他们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在心外求法。他们信奉外道也是因为佛法不兴盛所致。如果他主动布施,说明对佛法生起了一种信心,所以是可以接受的。

零五年行脚,在辽宁省绥中县乞食时,有一个老太太布施地瓜给师父,当时她说:“我是信主的,按理不应该给你们米饭,所以只有给你们地瓜了。”善良的心人人本具,由于佛法不兴盛,没有遇到佛法,他们信了主。见到僧人前来乞食,她知道乐善好施是每个人应具的美德,但主又不让她给饭,所以她只有变通一下给地瓜了。

佛教从来没有因为传教而发生过战争,佛教最初传到中国,更是当时的帝王派使者迎请而来。

佛教没有所谓的救世主一说,而是提倡人人平等,众生平等,每个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与佛都是平等的,佛法僧三宝只是我们的导师。因为我们迷了,贪著五欲六尘而成为众生。佛也给我们指出修行的道路,而不像他们所说的有万能的主,而其他的人只能做他的子民,等着他的救赎。

在这天的乞食结束以后,从村子里出来,看到一个牌楼。乞食的时候从这里经过,发现上面写着观音殿,觉得很不错,认为这里很有善根,于是再出来的时候就告诉:“牌楼上写着观音殿。”有不少人都抬头看,结果却没有看见“观音殿”的字样,说好像是在另一边。这牌楼不仅是有一处标志,结果有的说看到上面挂着“魁星楼”的牌子,有的说那上面有“戟”字,就是古代十八般兵器里的“戟”,大概是辟邪的意思吧。还有的看见门楼旁边有一家,虽是住户,却要写着一个“天主教堂”的牌子。这情形令人不禁想起了《楞严经》中所说的同分妄见与别业妄见。

 

●学佛应正信

山西地区的小庙较多,有的供奉观世音菩萨,也有的供奉龙王等,不一而足。遇到的有佛教居士,也有信教的,很多的事例都在说明:弘扬正信的佛教,任重而道远。

在今年行脚的第二天下午,有两个大同居士过来拜见师父,并向师父请法。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当地有的个别寺院供着外道像,进里面没有太注意,看见殿堂以为是佛殿就拜了。然后才发现是外道像,而作为居士又不能对僧人提意见,要如何说才好?”

师父说:“你可以假装糊涂,向僧人请问,你这是供的什么,为什么要供?现在很多的寺院在供着一些大仙等形象。”

你要说它是佛教吧,他同时还供着道教的神像;你说他是道教吧,他自己还说我信佛的。看佛经的同时还要看外道的典籍,掺杂着一些世间法,什么孔子、孟子等等都上来了。说如果你要宣传世间法你就宣传吧,你可以当作一种文化来弘扬,但你别混杂在佛法里啊。人学佛本来是要了生脱死的。

也许有的人不太明白,认为没有那么严重,学习一个外道,礼拜一下外道就会失去戒体吗?这里我们要知道,得戒都是以三皈依而得戒体,求受五戒、八戒、沙弥十戒前面都有三皈依,其实宣说戒相的时候只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五戒、八戒的戒相,以令我们以后去行持,其实在前面受三皈依的时候才是正式的戒体。受戒得到戒体是很不容易的,这就犹如人向高处走,走上坡路要费很大的力气。而失去戒体却非常简单,就像人从高处掉下来,根本不用费力气。掉下来的时候,自己想止都止不住。

人受戒的时候,要请师、忏悔、礼拜,然后授戒师才为之授戒。经过复杂的程序,如果愿力发心不到位还不能保证受戒以后得到戒体。但舍去戒体很容易,只要对着一个人说一下,对方只要不是幼儿、聋哑人,能听清你说什么,戒就舍掉了。这里的能听清你说什么,并不是说他要能明白你,完全明白你的意思,只要他能听清人的话,戒就属于舍掉了,这种舍的方式属于作法舍;还有一种邪见舍,也就是说人生起邪知邪见,说佛法不如外道,赞叹外道法,诽谤佛法,戒体也就自然失去了;再有一种就是礼拜外道,虽然自己认为没有生起邪知邪见,也没有诽谤佛法,还在说佛法很殊胜,但只要你去礼拜外道的话,戒体也会失去。所以说,佛教如果宣传外道思想,不但是骗人钱财,最严重的是害人法身慧命。

现在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在吞噬渗透着佛法,其实弘扬佛法就应该弘扬正信的佛教,而不应该像《涅槃经》中所说的牛奶的例子:人为了多卖一些牛奶就拼命地向里面加水,结果牛奶已经不纯了。人喝牛奶本来为得到营养,而你给人掺了水的牛奶,虽然他多喝了一些,却没有得到营养。再就是有一些人弘扬外道,像搞一些大仙附体等等,在世间本是一种迷信的行为,需要受到严厉打击的,甚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现在却将这些就混淆在佛法之中,用佛法当作他的一种外衣,来作为一种掩护——反正我说自己信佛,你还不能把我定义成迷信,搞一些大仙你们也不能来管我。

这就像以前被取缔的一贯道一样。一贯道是中国建国以前的一种民间宗教,它们这个教派常有扶鸾、借窍临坛等各种仪式,充满了道术的色彩。(扶鸾、借窍临坛就是他自己说某位神仙附在主法者的身上,然后为人看事、看病等,就像一些巫医神汉所搞的大仙附体一样。由于充满了迷信色彩,所以一贯道自创教以来,屡受历代朝廷的取缔。新中国成立以来,明确规定一贯道为迷信活动,予以取缔。)而现在一些佛教寺院既供仙堂又供大仙,也可以说他们就是一种一贯道的行为。

一贯道自己没有明确的教义,主要揉合掺杂着佛、儒、道、回、耶等五教的说法,这也是被世人称为“一贯道”的原因。所以可以说一贯道是不属于各教的“四不像”。有一种鹿,它的本名叫作麋鹿,但因为它的犄角长得像鹿,面部像马,蹄子像牛,尾巴像驴,总体看上去却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所以被人称它为“四不像”。现在如果佛教搞这种行为也像四不像。你说你是佛教吧,还供着道教的仙像;说你是道教吧,你还要信佛;说你是大仙吧,你认为佛还比大仙高一点,所以这也就是一种四不像的行为。

《优婆塞戒经》“净三皈依品”云:“人受三皈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皈……若人至心信其(神)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皈依法。”皈依三宝,是学佛入门的基础,也是佛法的根本所在。希望我们所有的居士都能共同发愿:皈依佛,终不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终不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终不再皈依外道邪众。

 

●师父出关十周年纪念

行脚的日期是二○○九年八月二十九。

十年光阴也宛如昨日,今天是师父出关十周年。在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九那天,师父中午十二点出关,这边众弟子、居士迎请师父前脚刚走出,后边就有人安排拆除师父闭关的小屋。师父讲完一段开示后,看了看只剩下墙的小屋,说了一句:“不回寮房了。”因为已经没有寮房可回了。就这样,当天就带着弟子开始了行脚的云水生涯。此后,在大约半年的时间,几经辗转漂泊,最后来至大悲寺。虽然住进寺院,但行脚的传统始终在坚持着,佛制二时头陀的时间是每年的八月十五至十月十五(另有春季的正月十五至三月十五)。就这样,每逢出关纪念日,师父都是带着大家走在行脚路上,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纪念了。

这天的行脚穿过应县县城。这县城虽然不算繁华,但是非常的长,穿过整个县城,大约走了十几里地。在闹市区里面不方便休息,所以师父带着众人始终没有停。县城里有一座非常著名的木塔,建于辽代,据说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里面供奉着佛牙舍利,更具体的一些情况就不太清楚了。

路过前,有人就问:“师父,要不要去拜塔?”师父说:“不去,也不去寺院。如果现在去拜塔,以后的弟子再行脚出来他们就有种种的理由去拜塔,去拜寺院,去拜古迹。”如此一来行脚就变成了游山玩水,因此师父也就在行脚当中逐步给大家树立一种行脚的风范,让后人知道如何来行脚。

这座应县木塔已经被文化局还是旅游局所占领。有位居士说:“如果是出家人进去,看完戒牒他可以不要门票。”师父说:“他们还有什么资格看戒牒?”联想到现在很多寺院都被旅游局和文化局所占领,而一些个别的佛教徒甚至和他们同流合污,其实这种行为无异于与虎谋皮,引狼入室,逐渐地吞噬着佛教的清净。希望我们佛教徒都能够行动起来,以实际的行持维护寺院的完整清净,要不然古有“三武一宗”毁佛,近代有以“庙产兴学”抢夺寺产,现在就有“寺院股份制”、“寺院旅游公司”等方式抢夺寺产。今天被卖的是这座寺院,明天被卖的可能是五台山,后天有可能就是九华山,直到有一天,我们想去烧香拜佛,却发现已经无处可去了,所有的寺院门前都挂着一块旅游公司的牌子。

师父自二○○○年带领僧团进驻大悲寺以来,努力使大悲寺成为一阿兰若处,让僧众能够安心清净修行,师父始终坚持不搞旅游,不搞任何经营性活动。经居士虔诚地护持,期间虽然经历几多风雨,终顶住了诸多考验压力。虽然还有一些差距,师父就带领大家修行,在道场内部也要取阿兰若的真正内涵。

其实有很多的佛教寺院被占,也是与僧人自身的行持不律有关。宋代的宗颐禅师有一首偈子:“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俭守真风。”如果我们佛教徒不注重自身的行持佛法很有可能就有灭掉的危险。而真风就是佛制的戒律,列祖的芳规。我们佛教徒认真行持,佛法才有延续下去兴盛的可能。

在走到县城中央的时候,师父注意到佛塔,也告诉着我们,但只看了一眼就匆匆而过。行脚的过程中不向外攀缘,也就是要在心里构筑一座清净的佛塔,此也是对佛塔一种真正地供养。

在走出县城以后,在一块空地略停顿休息了一下,一个开车的男子拎着一大袋水果进行布施,师父收下以后做了回向。

路的前面能远远地看见大院,看规模可能是工厂之类的,有另一条路向里能远远的看见村庄,于是向里走去。大约有三四里地,走到时已经十点四十左右,此地的时区与海城地区大约差了两个经度,过斋的时间可以后延至十二点半左右,因此不用担心乞食以后过斋的时间不够。在村外有一片很大的空地,放包以后,搭衣进行乞食。

师父让亲藏师父带的一组留在了最边上的几家,然后我们一组紧接着留下。师父带着其它组继续往里走,师父很多时候都带着组走到最后,因为怕其它的组有时一分配就有些混乱。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一组只留下十多家,师父告诉二十多分钟就得回去。

我们来到第一家,和女主人说明以后,她叫孩子拿出三个月饼给我们。这男孩只有十五六岁,但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叫他分给我们三个,然后合掌给他念了一句佛号回向。他也单手合掌,回了一句“阿弥陀佛”。这家也许信佛,但从他们开始的说话和布施上还看不太出来,这可能是小孩随着我们。

后面的几家没有人。至最后一家,有俩人正在院子外面干活,我上前说明乞食,他俩没太听明白,于是就又告诉:“只要素的就可以。”又将钵里的食物给他们看了一下。他们可能对“素”的概念不太清楚,说:“我家没有月饼,给拿几个苹果行吧?”告诉:“可以。”女主人拿了几个苹果出来分给我们,回向以后要离开。这时有一位上年纪的妇女和这家人说话,说:“他们不要钱。”告诉我们跟着她回去,要布施食物。因为时间要到了,准备回去,就问了一下她的家在哪里,得知就在我们过来的路上,就顺路往回走。在路上她告诉,自己是学佛的居士。

和这位居士走到一家门口,她告诉到了,我有些疑惑,这家像我们刚才已经乞过的人家,就和沙弥确认了一下,沙弥告诉她:“这家刚才我们已经乞过,已经布施了。”她有些没想到,就问:“布施的是什么?”我告诉:“是三块月饼。”她说:“我再给你们拿点。”于是小跑着回去,一会用托盘托着月饼出来,至我们跟前非常恭敬地举过头顶,虔诚地供养。告诉她分给我们三人,一共五块月饼,至最后的人只有一块,她有些着急地说:“我再给你们取一块。”于是她又小跑着回去,拿出来以后布施,并向我们打问讯。她是学佛的居士,对此也觉得很正常,就给她回向:“祝你早成佛道。”对于学佛的居士来说,只有无上佛道誓愿成,如果给她回向吉祥等都不是本意了,也不需要给她说一个方便语。

回来过完斋以后,又休息了一会,此居士又过来,端了一盆小米想供养。告诉她,出家人是不收生米的,再说下午也不能收任何的食物。给她结缘了法宝,结缘的经书她没有要,她告诉不认识字。后来又有几个妇女送米过来,跟她们说明白,没有收。也结缘了经书、念佛机等。后来师父告诉离开这里。有时乞食以后,与当地的人太熟以后,就不再做太多地停留,以免有攀缘心。

又开始上路,大约在要走的时候,有人发现,在这里还可以看见木塔,虽然已经走出了十几里地,但附近的高层建筑不多,所以没有遮挡。看来这里属于一片福地,每天都能看见释迦舍利塔,总是要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村里穿过以后,可以直接再走上国道。于是师父带领大众在村中经过。又有几次乞食过斋以后,离开的时候师父特意带领僧众从村里走过,让村民亲眼见到大队的僧人行走,感受到佛教的力量。有很多地方外道猖獗,一些居士在这里属于力量薄弱,有时难免起疑惑心,没有信心。僧人行脚经过以后,让他看到佛教的力量,也给予他们信心与鼓励。

今天是二十九,这个月没有三十,属于月末,是佛制的诵戒时间。佛规定出家僧众要每半月进行诵戒,时间一是在每月的十五,二是在每月的三十,如果小月则在二十九。如果有非常的因缘,在三十没有办法进行诵戒,可以向后推至初一诵戒。

大悲寺僧众每年在八月十五后进行行脚,每次行脚都会逢一次诵戒的时间,诵戒也是行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诵戒即佛制比丘应半月大众集在一处作羯磨,诵《比丘戒本》以及《梵网菩萨戒本》。依照戒条检查自己自半月以来,有没有违犯,若有犯则事先予以忏悔,还得清净。《毗尼母经》云:清净名布萨。师父带领僧团出关以后,至到大悲寺前的一段时间,虽然各处漂泊,无论身在何处,半月诵戒从未间断过。如经论中所言,如来出家弟子,无以为亲,唯以戒为亲。

僧团入住大悲寺以后,始终坚持半月诵戒,每年行脚在外时,诵戒自然也是不可缺少。在野外环境诵戒别有一番体会。行脚中的一些人、事,有些已经回忆不清,但每次的诵戒地点都可以想起来。桥下、荒山、芦苇塘、野外田地,都留下过如来戒法的音声。

今年经过的大部分地区都比较荒凉,村庄不多,今天下午也是如此。刚开始走的时候路边还有玉米地,走了一段以后,农作物也少见了,一片片的荒地,荒凉的野外,很有一种出离的情调。有的荒地泛白,有可能是盐碱地,但还不是太严重,还稀疏地生长着一些荒草。

比丘诵戒时,沙弥以及没有受过具足戒的人是不能听闻的,这在野外如果没有遮挡的地方就很不方便,于是就向前继续走着。但是越走越荒凉,一直到太阳快落山时也没有适当的地点。根据路碑上的里程计算,已经走了五十多里地。一般的时候师父带领大众每天都是走四十里地左右。本来想以今天是师父出关的纪念日,劝师父少走一些的,没想到却更多。于是向师父建议,现在太阳快落山了,再向前走即使找到地点诵戒,也来不及了,不如就在这里休息。于是师父同意。晚上在离公路不远处,有一条新推的土道,有二、三里地长,但两头都堵上了,不知做什么用的,于是就在此停住。

大众收拾的时候,在另一边远处,有个挖掘机过来施工,有的人在向这边看着。于是告诉师父,当时没有打背包,就在原地坐了一会。于是等他们走了才开始准备休息。

在晚上有几人聚在师父旁边,有人想让亲藏师父讲一讲当年护持师父闭关的事,但是亲藏师父只说了几句:“师父闭关不容易。”就再也不多说什么。只是师父讲了一些当年闭关的事以及亲藏师父在闭关时的护持。出关十周年的纪念本来想多写点什么,做点什么,但想想也没有多什么,就这样平淡的过去。每天的行脚也就是这样,苦中有乐,说苦只是身体稍有点苦,但心中是很快乐的。在行脚过程中,走在野外,住在野外,时常可见蚂蚱等小昆虫,在略显单调的行脚中,可爱的蚂蚁、蚂蚱等过来可以算是一种调剂。一次在野外过斋,风很大,小蚂蚱在旁边飞来飞去,亲藏师父告诉一个蚂蚱:“你小心点,不要飞到钵里。”他说完不到一分钟,那个蚂蚱真的就飞到他的钵里了。不由替他得意:让你说,它很听话吧!这也是一种依教奉行的表现吧。

亲藏师父是僧团里最早跟着师父出家的,也是脾气最好的。他用他的行为说明法是行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行脚中每天行走,有时会将鞋磨坏。但是磨的都是一边,一次他看着鞋说:“这只鞋这边都磨坏了。”于是我告诉他:“你把两鞋都倒过来,两只鞋换过来穿就好了。”其他有的人也跟着说,于是他就真的换着穿了。我以为他穿一回就能脱下来,在行走的时候走了一段我才发现,他的鞋还真就这样穿着走,按我们平常所说的,也就是穿差班鞋似的走,难不难受一般人穿着走一下就能试出来。然后我跟师父说起这件事,师父说:“这样的事也只有亲藏能做出来。”

亲藏师父的修行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他的修行如果单以世间的眼光看,还是不能完完全全看出来,但是其实在他一举一动中都体现着修行。在今年夏季打戒七的时候,我就对他特别的佩服。打戒七中师父让坐着诵戒,不让动、不让行走。在最后的几天中,每次中午过完斋以后,大约十一点钟,他就坐在那里始终也不起来,也不上厕所,就这样坐着。一直到第二天早晨的七、八点钟,当然他坐着并不是始终盘着腿,有时候累了稍活动一下腿,或者抱着腿,但他始终就是不起来,在那里一坐就是二十多个小时。如果说论腿,亲藏师父是坐不过一般人的。有的刚出家的沙弥虽然平时能坐四五个小时,但一打戒七的时候,也就坐两、三个小时就起来了。因为这时不但是坐着的事,主要是心里的烦躁调伏不了。而亲藏师父这时却能始终坐着不动,一坐就是二十多个小时,让人非常的敬佩,可以说这样的事也只有亲藏师父能做出来。

 

●受益一生

在一天中午乞食以后,又行走了一大段,由于走得比较急,很多人都出汗了,于是在路边的树下休息,停留的时间较长。这时过来一个女子和本溪的王居士攀谈。得知我们是辽宁的,她告诉:“那边有个人也是辽宁的。”后来那人也过来,一问,离我们不太远,是辽宁盘锦市的。师父告诉,我们的寺院在海城。后来又过来一个人,他们都是在刚才我们经过的路边卖水果的,来请教师父一些问题。他们好像还都没有信佛,最先过来的那个好像对佛教有些了解。他们在路边卖水果,做生意最容易遇到的事就是讨价还价,他们问了师父几句佛法的事,就问:“如果按佛教的不妄语,但做生意都是报虚的价格,否则就赚不到钱,这应该怎么办?”

师父开示她必须真实,不可以妄语的道理。这在师父平时讲的开示里都有,在此就不详述。他们听了一会以后,后来的那两个人就走了,只有最先来的那个在听着,并且还是问妄语的问题。就这个问题上反复地问,师父就反复地不厌其烦地给她讲,告诉如果她不妄语,就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

后来再次行走的时候,师父对随行的林居士说:“刚才讲的时候,只有那个女子听进去了,以后她应该会有所转变。”

世间很多人也想做好人,但是究竟怎么做不知道,因为他平时所接触到的人,所受到的教育都是告诉他不要吃亏,怎样赚钱,而没有告诉他做人的道理。

有时候说一句好话,看着没什么,有可能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师父给林居士讲了过去的一个故事。过去很想做好事,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有一段时间非常的迷茫,因为那时还很小,也不知怎么做,就想恭敬人。有一次,一个大人骑车过来,师父就很严肃地站在他的旁边来恭敬他。那是文革时期,当时的风气是大人怕小孩,那时稍大一点的人称为“红卫兵”,十多岁的只能称为“红小兵”,两个小孩就可以站在大街上,随意地拦住一个人,告诉你站住,叫背一段毛主席语录。大人就得乖乖地站住,老老实实地背一段语录。如果背不下来就要受到责罚,甚至批斗。他当时见到师父站在那里也不说话,心里就更加害怕,不知自己哪里没做好,战战兢兢地骑车过去,过去以后一看没有事了,这才缓过神来,张口就开始骂上了:“你这个家伙不安好心,吓我一跳。”师父当时就伤心了,想做好事不容易,我还是不做好人了。

师父说,那时就是没有告诉,哪怕有一个人告诉一句做人的道理,也都不会再迷茫,不知道出路了。后来学佛以后知道即使做了世间的好事,它也是不究竟的,注定要生灭的。

有人告诉一句好话,人会受益一生。而僧人行脚走在路上,世间的人见到僧人也会受益一生的。林居士今年发心跟随记录资料的,他已经六十多岁,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日中一食,但一路上却坚持下来了,而且自我感觉非常好。一次他很有感慨地跟师父说:“原来大悲寺的日中一食不仅是佛制,而且是一种非常符合生理规律的生活方式。它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原来每天吃三顿饭只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日中一食即使不从修行角度讲,也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以世间的角度讲,林居士在摄影方面可以说有很大的成就,他的人品也非常好,属于一个想追求真理的人,所以日中一食已经被他视为一种真理。日中一食是佛所制戒,表中道义。大悲寺僧众不论在寺院,还是行脚途中都是始终坚持着日中一食。

 

●住宿及回寺

僧众每天沿途托钵乞食,不摸金钱,日中一食、一座食。晚间休息的时候也不进民居、空房、院落等建筑物内,都是在野外露宿。住在田中过道、国道边、桥洞、树林中、荒山、野外空地等处。

今年行脚有两次是住在坟边;一次是在坟边的一条过道上;一次是在野地,坟离人能有几米的距离。但坟完全被荒草覆盖了,不仔细看以为就是一个小土包。现在随着火葬的普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坟地也越来越少见了。

冢间住是头陀行之一,为了得念于死,住不放逸。由于是集体出来,我们住在坟边,不但没有恐惧感,个别新出来的沙弥还稍有点兴奋。

野外住宿,也可以说是既是僧人的修持,也能教化世间人。一次晚上住在路边的过道,一个煤场老板多次请我们到他煤厂里面避风,但我们都没有去。他说这是像军队一样野外训练,并称赞:“我以前当过兵,你们佛教的纪律比军队还严格。”

乞食以后的过斋也都是在野外。由于今年是闰年,行脚的时间相对较晚,开始的时间是每年回来时的时间,故温度较低,最低时为零下三、四度,但僧众对此都进行了克服。途中还经历了大风、暴雨等天气,但僧众基本上都能坦然面对,认为这是给我们的一种机会,是修行中的增上缘。

今年的行脚自八月二十一凌晨开始。从去年行脚的终点河北省阳原县开始行走,经阳原县,八月二十四上午进入山西省,经浑源县、应县、山阴县、代县。九月初七中午至原平市结束,九月初八返回寺院。总行程约六百五十里。共有二十四位僧人参加,其中比丘十二人,沙弥十二人。

本年度二时头陀圆满之际,寺院内留守僧众、海城道源寺的四十余位尼众、大石桥宝林寺尼众,以及来自各地的居士,四众弟子约五百多人参加了迎请仪式。可以说行脚既是僧众修行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功课,也是一场弘法度生的法会。

在师父对头陀行作了总结开示以后,本次行脚结束。

以此功德回向:国基巩固世界和平佛日增辉正法久住

文中语句不通,义理错误之处敬请谅解,并加以指正。阿弥陀佛!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行脚记事——二〇〇九年行脚乞食体会报告(释亲空 比丘)
下一篇:二〇一〇年行脚乞食体会报告(释亲幢 沙弥)

 兴道相师(第六篇)——二○○八年学习二时头陀体会(释亲融 比丘).. 兴道相师(五篇)——二○○七年学习二时头陀体会(释亲融 比丘)..
 兴道相师(三篇)——二〇〇五年学习二时头陀体会(释亲融 比丘).. 兴道相师(续篇)——二〇〇四年学习二时头陀体会(释亲融 比丘)..
 兴道相师(初篇)——二〇〇三年学习二时头陀体会(释亲融 比丘)..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