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唯识宗所依经论
 
[唯识学研究] [点击:2601]   [手机版]
背景色

唯识宗所依经论

  本宗总取《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毘达磨经》、《楞伽经》、《厚严经》等六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辩中边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等十一论为所依。六经之中,以《解深密经》为本经;十一论之中,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以玄奘、窥基二师所糅译护法等十家之言而成的《成唯识论》为综合。

  一、六经

  1。《华严经》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梵名Buddhavatamsaka-mahavaipulya-sutra 汉译版本有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入法界品》的别译本)。整部经典有十足唯心论的特色。文中云:“三界虚妄,只是此心所造;十二缘分,全是依据心。”为唯识说的教证,在印度影响唯识瑜伽行派甚巨。如世亲原属小乘有部论师,认为大乘佛教非佛说,时常批评、毁谤大乘,兄长无着授以《华严经。十地品》,乃舍小入大,跟随无着学习大乘唯识教法。

  2。《解深密经》 梵名 Samdhinirmocana-sutra。成立于公元三百年顷。汉译版本有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五卷、唐玄奘译《解深密经》五卷、陈真谛译《佛说解节经》一卷(抄译)。现存注疏有圆测撰《解深密经疏》十卷,征引宏博,备大小乘义。此经共分八品:第一、序品;第二、胜义谛相品;第三、心意识相品;第四、一切法相品;第五、无自性相品;第六、分别瑜伽品;第七、地波罗密多品;第八、如来成所作事品。经中重要论点:

  (心意识相品):叙说心、意、识的名相,阐明唯识转变。

  (一切法相品)、(无自性相品):阐说三性与三无性,显发空有和融的大义,会一乘五姓两门,判三时教(三时判教)的隐密,显了义、不了义。

  (分别瑜伽品):说明唯识观行。

  3。《楞伽经》 梵名 Lankavatarasutra 。成立于公元四年前后。汉译版本有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本经的宗旨在说明五法、八识、三性、二无我的思想。经中结合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思想,为后世《大乘起信论》思想的先驱。对后期的唯识学说,尤其是护法的唯识,影响甚大。

  4。《厚严经》:此经未传中土。一说为唐代日照译的《大乘密严经》。经中宣说阿赖耶识能示现众法,染净诸法恒以此识为所依,更阐明阿赖耶识随迷悟之缘而别凡圣。

  5。《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此经未传中土。

  6。《阿毘达磨经》 此经未传中土。

  二、十一论

  1。《瑜伽师地论》 梵名 Yogacarabhumi。弥勒菩萨讲述,无着记。汉译版本有北凉昙无谶《菩萨地持经》十卷、刘宋求那跋摩《菩萨善戒经》九卷、陈真谛《决定藏论》三卷、唐玄奘三藏译《瑜伽师地论》一百卷。诸异译本中,以玄奘所译最为详实。

  内容记录作者听闻弥勒菩萨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踰陀国讲堂说法的经过,其中详述瑜伽行(梵yogacara)观法,主张客观对象是由人类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ala=yavijnana )所假现的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的观念,才能悟入中道,是研究小乘与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宝库。由于本论广释实践唯识教理的瑜伽师所依所行的十七种阶段(十七地),所以又称为《十七地论》。在十七地中,尤以“菩萨地”为重要。全书分为五分:

  本地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义,以境、行、果三相摄十七地。为百卷中的前五十卷,是本论的主体。

  摄决择分:显扬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也就是决择本地分中不尽要义,发挥唯识道理,于境谈论八识,于行详述菩萨,于果讲说无住涅槃。又决择《深密》、《宝积》二经,此二经是唯识的开基。为其次的三十卷。

  摄释分:解释诸经的仪则,为卷八十一、卷八十二。

  摄异门分:阐释经中所有诸法的名义差别,为卷八十三、卷八十四。

  摄事分:明释三藏的要义,为最后的十六卷。

  2。《显扬圣教论》 梵名 Prakaranaryavaca-sastra。无著论师造。又称《总苞众义论》。唐代玄奘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本论是无着节略《瑜伽师地论》的精义所成,分为十一品:摄事品、摄净义品、成一善巧品、成无常品、成苦品、成空品、成无性品、成现观品、成瑜伽品、成不思议品、摄胜决择品,共有二百五十二颂半,论中广说空与无性,阐发现观瑜伽,为法相宗“止观”的根本论典。

  3。《大乘庄严经论》 梵名 Mahayana-sutralamkara。又称《大乘庄严论》、《大庄严论》、《庄严论》、《庄严经论》。无着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公元一八九八年法国学者莱维( S。 Levi)于尼泊尔发现本论的梵本。西藏译本将全书为“颂”、“释”两部分。全论的宗旨在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的各种法门。二十四品中,主要论述大乘要义,如(成宗品)对于“大乘非佛说”的非难,提出答辩的论据。(菩提品)中,更阐述了“佛身”即是智能圆满的菩提,法界与众生一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义理。又本论品名与《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品目完全一致,可视作依(菩萨地)而造。但是在论义、解释方式上,二者迥然不同,乃依(菩萨地)的思想来发扬大乘的特色,含有《瑜伽师地论》中所未有的“如来藏思想”。

  4。《集量论》 梵名Pramana-samuccaya。西藏名 Tshad-ma Kun-las btus-pa。古印度陈那(梵 Dignaga )着。 唐代义净曾于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译,共四卷,不久即亡佚。本论是自陈那所着《正理门论》等诸书中,有?quot;量“的部分全数收集,汇编组织而成的因明书。是陈那自身量说集大成的著作。内容分为六章:现量品、为自比量品、为他比量品、观喻似喻品、观离品、观过类品。书中包含对世亲的

  论轨(梵 Vadavidhi, 藏 Rtsod-pa sgrub-pa )、正理学派、胜论学派、弥曼蹉学派、数论学派等知识论的批判。本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本偈,一是作者自身的注释。陈那以批判的态度研究佛教与外道的各种量论,将量归结为现量与比量二种,阐明二者的性质,提出三分说,将”识“分为相分、见分、自证分三部分,现量论与三分说发展了唯识学派的认识论;又?quot;三支作法”为中心,说明因三相、九句因、同喻

  之合与异喻之离,剖析多种似因、似喻与似能破的推理错误,是因明重要著作之一。

  5。《摄大乘论》 梵名Mahayana-samparigraha-sastra。又称《摄论》、《广包大义论》。无著论师造。汉译版本有后魏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二卷、陈真谛译《摄大乘论》三卷、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三卷。本论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著作,主要在诠释《大乘阿毘达磨 摄大乘》一品的宗要,着重瑜伽行派的观点,共分十章。论中开宗明义指出“大乘”才是真正佛陀所说。由于本论内容赅摄大乘佛教的一切

  圣教法门要义,所以称为摄大乘论。 

  6。《十地经论》 略称《十地论》。世亲菩萨造。汉译版本有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同译的《十地经论》十二卷。另有藏译版本。是解释《十地经》(《华严经 十地品》的别译)的著作。内容主要解说菩萨修行的阶位,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寄说世间的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的相状;后三地则说一乘教法。论中提出“三界唯心”的论点,世亲依唯识道理加以发挥;讲到十二缘起,世亲解释为“依于一心”;讲到“还灭”,世亲认为应从“赖耶”与“转识”来解脱,不应从“我”等邪见中求。如此即将“三界唯心”的论点引申到染(缘起)、净(还灭),都归于“唯心”,进而阐述阿赖耶识为诸法缘起的总根源。

  7。《分别瑜伽论》 弥勒菩萨所说,世亲造释论。又称摄散归观论。此论未传中土。

  8。《二十唯识论》 梵名Vimsatika vijnapti-matrata-siddhih。又称《唯识二十论》、《摧破邪山论》。世亲菩萨造。汉译版本有北魏菩提流支译《大乘楞伽唯识论》一卷、陈真谛三藏译《大乘唯识论》一卷、唐玄奘译《唯识二十论》一卷。内容主要阐述唯识教义,重点在于破斥外道及小乘的偏见,以显扬唯识正义为主。论中初立三界唯识,其次提出七难,以解答外道、小乘对唯识说的问难,由此成“万法唯识”说。本论与直接论述唯识义理的《唯识三十颂》相比,较着重破邪(破外道、小乘)的“实在论”,显示“唯识无境”的义理。

  9。《辩中边论》 梵名Madhyanta-vibhaga-tika。弥勒菩萨说本颂,世亲论师造释论。汉译版本有陈真谛译《中边分别论》二卷、唐玄奘三藏译《辩中边论》三卷。内容是弥勒所造《辩中边论颂》的注释,主要在阐述大乘中道的正行。作者依唯识说的观点,说示佛教根本思想||中道。就虚妄分别、所取与能取、显现等观点,而明“非空、非不空”的中道,所以又称《离僻彰中论》。

  10。《观所缘缘论》 印度陈那论师造。汉译版本有唐玄奘三藏译《观所缘缘论》一卷、陈真谛译《无相思尘论》一卷,其它异译版本有《西藏大藏经》收录的《观所缘偈》及《观所缘注》等。一九二九年,日本学者山口益博士曾作法译本。内容主要是依因明三支之法,揭示心外的所缘缘非有,心内的所缘缘非无。

  11。《阿毘达磨杂集论》 梵名Mahayanabhidharma-samuccaya-vyakhya 。又称《杂集论》。安慧菩萨杂糅,唐代玄奘三藏译。十六卷。是随文注释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毘达磨集论》而成。原是无着弟子觉师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论而成。内容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而以蕴、处、界三科为宗。

  三、《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 梵名 Vijnaptimatratasiddhi-sastra 。又称《唯识论》、《净唯识论》。护法等造。唐代玄奘译,窥基笔受。重要注释有窥基撰《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成唯识论别抄》十卷;慧沼撰《成唯识论了义灯》十三卷;智周撰《成唯识论演秘》十四卷。

  本论是《唯识三十论颂》的注释书,内容论说人类存在的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的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万象。期以观万法唯心所现,而能体证诸法的真理。今概述如下: 
  卷一至卷二前段,论释“由假说我法”等颂,破斥执着于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
  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初阿赖耶识”等颂,阐明阿赖耶识的相状。
  卷四中至卷五中,论释“次第二能变”等颂,阐明末那识的相状。
  卷五中至卷七中,论释“次第三能变,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识”等颂,次第阐明六识能变的相状、六识相应的心所、诸识现起的分位等。
  卷七中至卷八中,论释“是诸识转变,由一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颂,次第阐明一切唯识的要义、诸识展转的因果、生死相续的道理等。
  卷八中至卷末,论释“由彼彼遍计”等颂,阐明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的要义。
  卷九,论释“即依此三性”等颂,阐明三无性的要义。
  卷十,论释“乃至未起识”等颂,阐明五位的相状;五位,是悟入唯识相性的次第。论中并多处引用其它瑜伽行派论师如难陀、陈那等诸学说。

  ┌略辨唯识相
  │           ┌异熟能变
  ┌明唯识相┤      ┌明能变相┤思量能变
  │     │      │     └了境能变
  │     └广辨唯识相┤正辨唯识      ┌明心法生起
  │           │     ┌释违理难┤
  │           └通释妨难┤     └明有情相续
  │                │     ┌明三性
  │               └释违教难┤
  │                     └明三无性
  │
  │明唯识性
  │     ┌明资粮位
  │     │明加行位
  └明唯识位┤明通达位
  │明修习位
  └明究竟位

  1。唯识相:即依他起。凡夫外道不知唯识无境的妙旨,执着心外有别实境,起我法执,因此论主最初以种种方便广明唯识相状即依他起的诸法,令除二取。

  2。唯识性:即圆成实。虽知此心虚妄显现,而未了达真性。是故次明唯识实性即圆成实,显真如常住一味。

  3。唯识位:即十三住。明此性相真俗者,意在令有情断妄染,成佛果。然佛果功德殊妙无边,非少修行可能圆证,必经三大劫,修无量行,积无量善,历资粮加行等五位,方能至三身万德的佛果,故次第三明唯识行位。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唯识学的缘起观(唐思鹏)
下一篇:唯识研究及其现代意义——林国良研究员访谈录

 唯识宗略说 贰、唯识宗所依经论略释 唯识宗所依经论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