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唯识三十颂诠句
 
[唯识学研究] [点击:3236]   [手机版]
背景色

唯识三十颂诠句
       
韩清净

  随学瑜伽菩萨戒清净述
  今解此颂,将发论端,略。以四义,问答分别。一者,识义。二者,唯识义。三者,唯识教义。四者,立唯识义。
  云何名识?了别义故,了别别境,名为识故。此复八种: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眼识者,依于眼根,了别青黄等色,名为眼识。耳识者,依于耳根,了别鼓贝等声,名为耳识。鼻识者,依于鼻根,了别好恶等香,名为鼻识。舌识者,依于舌根,了别苦酢等味,名为舌识。身识者,依于身根,了别轻重等触,名为身识。意识者,依于意根,了别色心等法,名为意识。末那识者,依阿赖耶,恒审思量,缘执为我,名末那识。梵云末那,此翻为意,思量义故。阿赖耶识者,依于末那,缘诸种子根身等境,名阿赖耶识。梵阿赖耶,此翻为藏,藏隐义故。此中根者,增长出生为义。与识为依,令识增长,顺生于识,顾名为根。又识所取,说名为境。如眼缘色,名为色境。乃至意识所缘法,名为法境。境者,境界。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及说彼为此法境界。一一识体,各各有其取境功能。一一功能,各各有其分量齐限。如王势力,领国方域於自所辖,无有紊越故名为境。如是根境,依缘各别,与识和合,相资而转。如轮依轴,能行於地,有依有缘,义无阙少。今识亦尔。由是佛说十二处等。眼等六根,名内六处。色等六境。名外六处。处者,生长门故。并六自识,为十八界。即前所说六根,六境,并六识是。如次名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末那赖耶意识界摄。更不别立故唯十八。此等道理,繁不具述。
  云何唯识。唯有二义。一,决定义。表有内心,说唯有识。二,简别义,遮无外境,说唯有识。世间现见诸色等法体虽非无,然是识相识若起时,相方显现,识若无者,相亦非有。由是故说诸色声等,不离识故,名为唯识。非彼全无,名为唯识。违现量故。又识取境,有总别相,识名心王,唯取总相。别有心所,兼取别相。为主助伴,理应尔故。如眼等识缘色等时,识唯了别青黄色等,是名总相。若更於彼青黄色等,分别生起领纳取像及造作等是名别相。领纳彼者,是名为受。取彼像者,是名为想。造作彼者是名为思。如是心所,一一繁多,随其所应,与心俱起。心若不起,所亦不生。由是故说诸心所法系属心故,心相应故,名为唯识。非离心外无别心所,名为唯识。违比量故。又真如法虽非识相,然识性故,名唯识。非是相离不名唯识。违圣教故。性相一异,不应说故。又其识体,略有八种。了别义同,故名唯识。非是体多,不名唯识。违正义故。用别体同,符邪宗故。今更略言前说义,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
  云何唯识教,教者,教示言音为体。言音所显,能令生解,故名为教。开示显了唯识道理。名唯识教。大悲世尊,初成佛已,说四谛教。次说般若。后於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是为三时说教次第。如来在世,随机应说。机有三品不同,教,遂三时亦异。前二时教,多密意说。唯后一时演了义教。此了义故,於不了义,实为明镜。如来灭后九百年时,弥勒菩萨将中天竺,说瑜珈等广释空性了义之教。次有无著菩萨,继於慈尊,广传此宗。造摄大乘及显扬等。其弟世亲更承著述,造二十唯识,三十唯识论等。三十唯识,但造颂本,未为论释。次护法等十大菩萨爰引六经十一部论,采撮精要,各释释十卷,名成唯识论。六经者何。所谓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磨。愣伽,厚严。十一部论者,所谓瑜珈,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别瑜珈,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辨中辩论,及集论等。如是六经如来所说。是唯识教起所依处。十一部论,菩萨所造。依法随学,理亦无倒。但惜此土,未尽传来。今从他录略表如次。
  华严经 佛陀跋多罗译六十卷 实叉难陀译八十卷
  解深密经 玄奘译五卷
  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未来此土
  大乘阿毗达磨经 未来此土
  愣伽经 求那跋陀罗译四卷 菩提流支译十卷 实叉难陀译七卷
  厚严经 地婆迦罗译三卷(即大乘密严经)
  瑜珈师地论 弥勒菩萨说 玄奘译一百卷
  显扬圣教论 无著菩萨造 玄奘译二十卷
  庄严论 本颂弥勒菩萨说 释论世亲菩萨造 波罗颇密多罗译十三卷
  集量论 陈那造 真谛译四卷
  摄大乘论 本论无著菩萨造 释论世亲菩萨造十卷 无性菩萨造十卷 以上均玄奘译
  十地经论 世亲菩萨造 菩提流支译十二卷
  分别瑜珈论 弥勒菩萨说 未来此土
  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造 玄奘译一卷
  二十唯识论 世亲菩萨造 玄奘译一卷
  辨中边论 本颂弥勒菩萨说 释论世亲菩萨造 玄奘译三卷
  阿毗达磨集论 本论无著菩萨造 释论师子觉造 玄奘译十六卷
  我玄奘师历游天竺受学瑜珈。归国而后,盛弘此宗。 译成唯识论总糅一部楷定真谬,为后学依。窥基法师亲承指授,纂叙幽旨著为述记。此淄州慧沼大师继於基师,著了义灯盛阐斯教。后有濮阳智周大师禀於淄州,继传此宗,著演秘等。此唯识教及教与主大略如是。余不具详。
  云何道理立唯识义。为显非有非空中道义故。诸有情类,无始执我沦没受苦,无救无依。故佛世尊,为除我执说无有我但有法因,复由无始妄执实法,隐覆真理障圣智心,世尊为除彼法实执密意总说一切皆空。又闻说空不知密意乃谓诸法性相都无。故我世尊显了解释诸法性相,有空不空。佛既灭已,诸圣弟子各随所乐,结集流通。大迦叶波与阿难等最初结集声闻藏教,令小根者,依法修行。文殊师利与阿难陀,复别结集诸菩萨藏,令大根者依之学习。然诸有情,初闻小教,执法实有,斗争便兴。一味真诠,分成多部。有大菩萨名曰龙猛。佛灭度后第二百年,南印度境出兴於世。依般若等密意教门,广造中观十二门等破初凡愚实有我执。同时即有提婆菩萨等诸大论师,助其扬化。所以无相大乘,此后盛行於世。诸有情类,念智渐减,依教修学不知密意。便拨诸法一切都无於所修行任情於舍。又佛灭后九百年中,复有菩萨名曰无著。中印度境出兴於世。亲承慈尊十七地等,依深密等显了教门,广造显扬,摄大乘等,具明诸法除次执。同时复有世亲菩萨等诸大论师。助其扬化。所以法相大乘,此后世广流布。教随前后义旨不同,然由圣者任持大乘犹未乖诤至后像法初起,斗争便兴。千一百年,有清辨等出。不了般若等经龙猛等宗密意教义,将为显了,造般若灯,掌珍论等,破无著等。同时即有护法,亲光,及安慧等,依深密等经无著等宗。造广百论成唯识等,破斥清辨,从此而后,唯识大彰。由是故知如来及诸菩萨,於有情类,病多起有,故说法空。若空病生,说唯识有。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所以晦斯空,有,长溺二边,悟彼有空,高履中道。是名安立唯识道理。
  如是四义,已略分别自下依颂,训诠名句自性,句,显义圆,总名诠句。颂有三十,总科为三。谓相,性,位。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次之一颂,明唯识性。后之五颂,明唯识位。初中有二。一,标。二,释。其颂文曰:
  由假说我法
  我,主宰义。谓如国主,有自在力,及如辅宰,有割断力故。法,谓轨持。谓为轨范,可顺生解及能任持,不舍自相故。世间,圣教,虽说我法,然由假说。世间,妄情执故。圣教我法,方便说故。
  有种种相转
  相,谓相状。转,是起义。世间圣教所说我法,名义非一,种种相状,因之而起。
  彼依识所变
  彼,谓我法相。识,谓了别。变,谓转变。诸我法相,皆依自识之所转变而起言说。此所转变,谓相见分。相,见,是用,一识体生。似所缘现,说名相分。似能缘现,说名见分。依此二分,愚夫不了执定我法,圣为方便,说似我法。故今标宗名为唯识。显离识外,无我法故。
  此能变唯三
  此,谓所变。所变,是相。相,必依体,故说能变。此能变体,略说唯三。唯,有二义。一,简别义。遮执外境,显唯识故。二,决定义。广说识体,有其八种,略说识类,故唯有三。数决定故。三,如下说。
  谓异熟思量
  一,谓异熟识。即第八识。名,有多义。一,变异而熟。要由变异之时,果方熟故。二,异时而熟。与异性,果酬因故。二,谓思量识。即第七识。思,谓思虑。量,谓量度。思量第八计为我故。
  及了别境识
  三,谓了别境识。即前六识。了别别境,及粗显境,唯前六故。言及字者,有其二义。一,合集义。六识合名了境识故。二,相违义。显三能变体各别故。即一及字贯通上下。谓应言异熟及思量,及了别境识。下一识字,通三能变。欲显文略而义广故。
  右一颂半,略释难以标宗。次二十二颂半,随所标而广释。广中有三。一,广三能变体。二广依识所变。三,广由假说言。
  初阿赖耶识
  梵阿赖耶,此翻为藏,有三义。一,能藏。二,所藏。谓与杂染互为缘故。如阿赖耶,能持染种。种名所藏,赖耶名能藏。又杂染法熏依赖耶。染法名能藏,赖耶名所藏。三,执藏,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中得名,正取执藏。
  异熟一切种
  异熟三义,如前已说。此中异熟名真异熟。总业果故。谓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总业之异熟果故。一切种者,谓有漏诸法种子皆是。此能持故,名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不可知者,通言执受,及与处了。执受,有二。谓种子及有根身。此二,皆是识所执受。执,是摄义,持义。摄为自体,持令不坏,同安危故。受,是领义,觉义。领以为境,能生觉受故。如是义相,随应当知。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处,谓处所。即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了谓了别。即是行相行於境相,名行相故。如是所说执受及处皆识所缘。了,是能缘。总此三种,皆不可知。行相所缘皆难知故。心所法中,有五心所,名曰遍行。一切心中皆可得故。一曰触。谓三和合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三和合者,谓根境识三法和合。触,依彼生,令彼和合,亦名三和。三和合位,皆有顺生心所功能。以种生现,说名变异。触,似彼起,故名分别。分别即是领似之异名也。二曰作意。谓能警心为性。於所缘境引心为业。三曰受。谓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四曰想。谓能於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五曰思。谓能令心造作为性。於善品等役心为业。此中性者,为自体性。业,谓作用。阿赖耶识,常於此五心所相应。以是遍行心所摄故。
  相应唯舍受
  言相应者,有其四义。一,同在一世。二,同一所依。三,所缘相似。四,体各唯一。心心所法具此四义,方名相应。此相应言通触等五,及与舍受。受,有三种。一,苦受。二,乐受。三,舍受。取违境相,能生苦受。取顺境相,能生乐受。取中容境,能生舍受。与第八俱,唯是舍受。第八,不能分别违顺境故。
  是无覆无记
  法有三性。一,善。二,不善,三,无记。无记,又二。一,有覆无记。二,无覆无记。覆,有二义。一,谓覆障。二,谓覆蔽。体唯染法覆障圣道,令不得生,覆蔽内心令不能净,故名有覆。此识无染,故名无覆。记,谓记别。体唯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别故。此非善恶,故名无记。
  触等亦如是
  触等五法,说亦如是,有六种义例同心王。一,异熟。二,所缘行相,俱不可知。三,缘三种境。四,五法相应。五,无覆无记。六,阿罗汉位舍。义随所应,前后可例。故中间说亦如是言。
  恒转如暴流
  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故说为恒。又无始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故说为转。恒言遮断。转,表非常。如暴流水,前能引后,可名非常。后水续前,可名非断。喻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唯第八识可有此喻。
  阿罗汉位舍
  阿罗汉者,此云正应。应者,契当之义。此复有三。一,应断烦恼。二,应受供。三,应不复受分段生死。具此三义,名阿罗汉。此通三乘无学果位及八地以上菩萨。皆已不复执藏为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故说为舍。
  右二颂半,广三能变中初能变体。
  次第二能变
  能变,有三。异熟为初。思量第二。次异熟后,应辨思量。即此第二能变识体。
  是识名末那
  识,有八种。识是通名。末那是意。此是别名。
  依彼转缘彼
  依,谓所依。彼谓即前初能变识。依彼识种,及彼现识,此方得转,故说彼识,为此所依。转,谓流转。显示此识恒依彼识取所缘故。缘彼者,彼谓即前此所依识。彼为所依,亦所缘故,然所依中,但缘见分。彼无始来,一类相续,似常一故。余相分等此意不缘。
  思量为性相
  思,谓思虑。量,谓量度。已如前释。然思量名,亦通余识。今第七识,别名此者,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说恒言,简第六识。彼虽审思而非是恒。有间断故。此审思言,复简第八。第八虽恒,非审思故。恒审思量双简五识,彼非恒起,非审思故。性,谓自性。相,谓行相。此识行相思量既胜,即以行相,名彼自性。一思量言,双显性相。
  四烦恼常俱
  此中俱言,显相应义。谓有漏位,此意任运恒缘藏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此常相应,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死轮回,故名烦恼。言根本者,简随烦恼。此为根本,能生彼故。四烦恼名,如下别列。
  谓我痴我见
  我痴者,谓无明。愚於我相,违无我理,故名我痴。我见者,谓我执。於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
  并我慢我爱
  我慢者,谓倨傲。 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谓我贪。於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并,表慢爱有见慢俱。不同小乘。小乘不许慢爱并见慢故。
  及余触等俱
  俱,如前释。触等,谓触等五遍行心所。复言余者,谓八随烦恼,并别境慧。八随烦恼者,谓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以诸染心,此定俱故。此之八法,及别境慧,义如后说。此意相应四烦恼等,是染法故,障碍圣道,隐蔽自心,说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无记。
  随所生所系
  系,有二义。一、系属义。谓第八识,生彼欲界,现染末那相应心所,即欲界系乃至有顶,应知亦然。任运恒缘自地藏识,执为内我,非他地故。二、系缚义。谓为彼地诸烦恼等所系缚故。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阿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学位灭定出世道中,俱暂伏灭,故说无有。一无有言,通上三位。出世道者,谓无漏道。言灭定者,即灭尽定。义如后说。
  右三颂,广次能变体。
  次第三能变
  三能变中,已辨前二,次思量后,应辨了境。即此第三能变识相。
  差别有六种
  此识差别,总有六种。谓名眼识,乃至意识。随根得名,种类异故。
  了境为性相
  了境性相,皆如前释。此前六识,了别行粗。为简七八,别名为识。识,虽通名,亦别名故。能了别境,名为识故。六识行相,既粗显胜,即以行相,名彼自性。一了境言,双显性相。
  善不善俱非
  顺益,名善。违损,名不善。然一一法,要令此他二世顺益,方名为善。或令此他二世违损,方名不善。由是道理,人天乐果,不名为善。恶趣苦果,不名不善。由彼果法,顺益违损,但于此世,非于他世,不具二故。言俱非者,谓无记法。非善不善,故名俱非。于善不善益损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此显六识皆通三性。
  此心所遍行
  此,谓六识。心所有三义。一、恒依心起。二、与心相应。三、系属于心。具此三义,故名心所。此六转识,但与六位心所相应。六位心所,和五十一。六位者何。一,遍行位,有五心所。一切心中定可得故。
  别境善烦恼
  二,别境位。亦五心所。缘别别境而得生故。三,善位。此心所有十一。唯善心中可得生故。四烦恼位。有六心所性是根本烦恼摄故。
  随烦恼不定
  五,随烦恼位,此心所总有二十。唯是烦恼等流性故。此言等流,谓是同类相引义也。六,不定位。有四心所。於善染等,皆不定故。
  皆三受相应
  三受之名,已如前说。今更义释。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领中容境相,於身於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乐受。不苦乐受,即是舍受之异名也。言五受者,加喜忧受。今乐苦摄故说三受。如是三受,此六转识。皆容相应。皆领顺违中容相故。
  初遍行触等
  於六位中,初遍行位,即触等五。已如前说。触等五法,心起必有。故是遍行。
  次别境谓欲
  又六位中,初遍行后,次说别境。境别有四。一,所乐境。二,决定境。三,曾习境。四,观察境。此位心所,随应别缘,故名别境。心所谓何。一者,谓欲。於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谓由善欲,能发正勤,说勤依故。
  胜解念定慧
  二者,胜解。於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无异缘,能为引转,令生疑惑故。三者,谓念。於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能引定说定依故。四者,谓定。於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能引智,说智慧依故。五者,谓慧。於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此定慧中说所观境,即观察境。
  所缘事不同
  事谓境事、即前所说四别境事。此四境事,为欲等五差别所缘,故言不同。然多分说。非全不同。定慧同缘观察境故。
  善谓信惭愧
  善位心所有其十一。一者,谓信。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此中所说实、德、能三,是信依处。深忍乐欲,是信因果。心净为性,是信自体。云何依处实、德、能三。一,信实有。谓於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於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此中忍者,即谓胜解。忍可境故。此即信因。乐欲,谓欲观所乐境起希望故。此即信果。又信自体,言心净者,谓性澄清能净信等。唯信是能净,余皆所净故。二者,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谓於自身生自尊爱,名依自力。於增上法,生起乐欲,名依法力。如是力言,通人法说。三者谓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讥毁,敬慎避护及於恶法羞不造作,皆名依世间力。世间力言,同人法说。
  无贪等三根
  四者无贪。於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有,谓三有。即三界是。以有生故,说名三有。此言其果。有具,即能取三有之因。五者,无嗔。於苦,苦具无嗔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苦,谓三苦。即是苦苦,坏苦,行苦。苦受,逼切说名苦苦。乐受灭坏说名坏苦。有漏诸行逼处生死,说名行苦。苦具,即彼能生三苦之因。六者,无痴。於诸理事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此中三法,以生善胜故名三根。
  勤安不放逸
  七者谓勤。此即精进。於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谓於修善断恶事中,勇而无惰,悍而无惧。八者,谓安。此即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昏沉,转依为业。离重名轻。调畅为安。言转依者,依谓所依,令所依身转去粗重,得安隐故。九,不放逸。精进三根於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此中三根即无贪等。不放逸体,谓即精进,及三善根约别功能名不放逸。云何别能。谓即精进三根,於所断恶防令不起,於所修善修令增长。此功能胜,名别功能。约此假立名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十者,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言行舍者,谓行蕴舍。不同舍受。彼受蕴摄,为简彼故,此名行舍。此亦精进三根为体。平等正直无功用住,皆是舍相。然三位别。初位,平等。离沈掉故。次位正直。远离加行故。后位无功用住。於染无性故。十一,不害。於诸有情不为损脑,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此亦无体。即依无嗔名不害故。又言及字,总显十一善心所外,更有别义立种种名,今不复立。体无异故。
  烦恼谓贪嗔
  烦恼位中,有六心所。一者、谓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云何生苦?谓生苦果。苦果生时,爱能润故。二者,谓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云何不安隐性?谓嗔能令身心热恼故。云何恶行所依?恶行,即恶业。谓嗔能起诸恶业故。
  痴慢疑恶见
  三者,谓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痴、即无明。此复二种。一,迷理无明。二,迷事无明。由此无明,起痴、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等,故云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四者,谓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云何生苦?谓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五者,谓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此能障言,通下善品。谓犹豫者,能障善品,令不生故。六者,恶见。 於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云何招苦。谓恶见者,多生苦故。此见行相,差别有五。一,萨迦耶见,即我我所见。二,边执见。即断常见。三,邪见,即谤无因果等见。四,见取。即取著诸见,执为最胜等。五,戒禁取。即依诸见所受戒禁,执为最胜等。
  随烦恼谓忿
  随烦恼者,谓随根本烦恼而生。此位心所总有二十一种。谓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仗,谓器仗。由忿为依,发此恶业故。
  恨覆恼嫉悭
  二者,谓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此中言恨,由忿为先,生恼为业,显知三法,皆个别起,分位不同。三者谓覆。於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罪谓过失。利谓财利。誉谓名誉。悔谓忧悔。恼谓扰恼。覆能令心不安隐故。四者谓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na蛰为业。追,谓追先忿恨之境。触,谓触现违缘之事。Na蛰虫类。其尾有针,能致毒害。今恼亦尔。能害他故。五者,谓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谓怀嫉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六者谓悭。耽著财法,不能惠舍,袐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鄙,谓鄙恶。畜,谓蓄积。谓悭吝者,心多鄙恶,蓄积财物,不能舍故。
  诳谄与害骄
  七者,谓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矫,谓不实之义。诡诈虚伪之称。邪命者,谓从贪生身语二业。此邪活命,别立邪命。八者,谓谄。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罔,谓欺罔。异仪,谓为种种别异方便。由是方便,欺罔於彼。此中能障通及教诲。由有此谄,为覆罪因,令不堪任师友教诲,说为障故。九者,谓害。於诸有情,心无悲愍损脑谓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十者,谓骄。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骄,染依为业。谓骄醉者,生长一切杂染法故。
  无惭及无愧
  十一,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恶行为业,自,谓自身。法谓胜法。十二,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此中世间,亦通人法。皆如前解。
  掉举与昏沉
  十三,掉举。令心於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梵奢摩他此翻为止。前能障言,通至於此。十四,昏沉。令心於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毗钵舍那,此翻为观。言能障者,通障於此。
  不信并懈怠
  十五,不信。於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实德能三,如信中解。言心秽者,此性浑浊,复能浑浊余心等故。言惰依者,谓不信者多懈怠故。十六,懈怠。於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放逸及失念
  十七,放逸。於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害所依为业。谓由有此,染不能防,令恶增故。净不能修,令善损故。十八,失念。於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散乱不正知
  十九散乱。於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二十,不正知。於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者,多起恶身语业。令多犯戒故。
  不定谓悔眠
  不定位中,心所有四。一者,谓悔。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恶者嫌也。嫌恶所作,名为恶作。此是悔因。心嫌恶已,方追悔故。二者,谓眠。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谓性。障观为业。昧谓暗昧。略谓轻略。不同余心所相明利故。亦沉重故。
  寻伺二各二
  三者,谓寻。寻谓寻求。令心忽遽於意言境,粗转为性。忽谓忽迫。遽谓急遽。意言境者,意谓意识。说意言者,此有三解。一,从喻。即意识等能取境故。言说之言,与此相似故名意言。二,从境。言说为意之所取境。从言为名。但名意言。三,从果。谓由於意能起言等,故名意言。意所取境,名意言境。粗转为性者,谓此於境不深推度故。四者,谓伺。伺谓伺察。令心忽遽於意言境,细转位性。谓此於境,深推度故。此寻伺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身心前后,若或安住,若不安住,皆依寻伺而转变故。二各二者,初之二字,谓初悔眠及后寻伺合二而言,种类各别名之为二。如说悔眠唯欲界有。寻伺在欲及初静虑。即系界门,彼二种别。余门更多,恐繁不述。后之二字,谓此四法各复有二。即染不染。非如善染,唯一性故。名不定故。
  依止根本识
  根本识者,谓第八识。染净诸法,生根本故。前六转识依之而起。
  五识随缘现
  六转识中,意识别说,总言前五。此五,随缘方能现起。缘,谓作意根境等缘。如眼识,具九缘生。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根本第八;七,染净第七;八,分别俱六;九,能生种子。耳识,依八,除明。暗,亦闻声故。鼻舌身三,依七,复除空。以此三识,至境方取故。
  或俱或不俱
  谓五转识,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能现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缘合者,有顿渐故。
  如涛波依水
  以此涛波,喻於五识。。水,喻本识。如彼涛波,依水而起,或一或多,随缘不定。五识,亦尔。依止本识,或有一生,或复多生。随缘现故。
  意识常现起
  第六意识,依五缘生。谓根、境、作意、即根本第八,能生种子。所藉缘少,一切时具。不如五识,要待多缘,缘有不具,多间断故。此除五位,常能现起。云何五位?如下文说。
  除生无想天
  一,无想天。谓於色界广果天中,别有高楼,生彼处所,六识皆灭,名无想天。由此外道,以想为生死之因,厌离生死,修无想定,故有此果。
  及无心二定
  二,无想定。三,灭尽定。此二定中,俱无六识,故名无心。前无想定,唯异生修。於此定中,非唯灭想。想、灭唯首,立无想名。后灭尽定,唯圣得起。於此定中,前六转识及染第七,一切皆灭,立灭尽名。此中无心,通后睡眠及闷绝位。非唯二定,名无心故。
  睡眠与闷绝
  四者,睡眠。然非心所。眠相,沉重,与此相似,假说彼名。由是无心之所摄故。五者,闷绝。无心亦尔。此后二位,皆说极重。谓名极重睡眠、及极重闷绝。能令六识不生起故。
  右九颂,广第三能变体。以上广三能变体讫。
  是诸识转变
  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相应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见相二分,是所转变。诸识自体,是能转变。此中正取识能变义。
  分别所分别
  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此中正说识所变义。
  由此彼皆无
  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故言皆无。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体,离二相故。
  故一切唯识
  谓一切法,皆不离识,名为唯识。唯言,为遮离识实物。非一切体,即是一识,名唯识故。
  由一切种识
  一切种者,谓第八识所持诸法种子。此生一切有为果故,名一切种。更言识者,显本识摄。识,为种体。种,为识用。今此中意,正显识种。
  如是如是变
  变,谓转识。本识中种,由因缘生,更由余众缘合为助,即变如是如是转变。谓从生位,转至熟时,种有转易变熟相故。显变种多,重言如是。
  以展转力故
  谓八现识,及彼相应,相见分等,展转为缘,彼皆互有相助力故。
  彼彼分别生
  即现识等,总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分别类多,故言彼彼。初一切种,说种为因。次展转力,说现为缘。今分别生,说所生果。
  由诸业习气
  云何生死?由二习气:一、诸业习气。业,造作义。其体是思。此起身语,有所动作,故说名业。言诸业者,即诸有漏善不善业。此业现行,熏本识中,起自功能,即名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成故。此显生死胜增上缘。
  二取习气俱
  二、二取习气。如执相分,实有所取,及执见分,实有能取,即是此中二取所摄。更有多解,此不繁述。此名习气,具有二义。一、所生义。谓二取习气,现所熏生故。二、能生义。谓二取习气,亲能生现故。
  前异熟既尽
  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前复有前,名曰前前。业力萎歇,故果有尽。
  余异熟复生
  余异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后更有后,名曰后后。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后别能生余异熟果。由斯生死,轮转无穷,非心外法,令生死续。以业、二取,不离唯识,为彼性故。
  右三颂广依识所变。
  由彼彼遍计
  周遍计度,故名遍计。依护法义,即是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法者,是能遍计。识品虽二,而有众多遍计不同,故言彼彼。此显能遍计识。
  遍计种种物
  种种物者,随能遍计,所起诸相。然非无体。性,是依他。遍计心等所缘缘故。此显所遍计境。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若见相分,由熏习力因缘生者,亦依他起。如前已说所遍计是。依所遍计,妄执定实为有为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为一为异等。此见相分,方名遍计所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非缘生故。
  依他起自性
  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见相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
  分别缘所生
  此分别言,有其二义。一、唯染分名分别义。谓染依他,为分别缘之所生故。若净依他,不名分别。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此说依他,唯染分故。二、通染净名分别义。谓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
  圆成实于彼
  依二空门,所显真理。有其三义。一、圆满。二、成就。三、法实性。具此三义,名圆成实。为显真如,一者、体遍。无处无故。即圆满义。二者、体常。非生灭故。即成就义。三者、体非虚谬。诸法真理,法实性故。言于彼者,彼,谓依他。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依他,是所于。真如,是能于。非即一法,有所能于。亦非相离,可说于彼。故于彼言,显不即离。
  常远离前性
  前谓所执、三性之中,依他前说,故名为前。常远离言,显妄所执能所取性,理恒非有。彼既非有,此说远离。不同依他,性非无故,可说於彼。此远离言,已空所执,更言前者,简非依他。但空前故。性,显真如是空之性。非即是空。若言是空,虽离有相,不离空相。故说性言,深为有用。有遮有表,二门皆具。由前已说此圆成实与依他起,理非即离,今更说此二,非异非不异。何以故?若依他起,与此定异,真如应非彼之实性。若全不异,此真如性应是无常。然皆不许。故是非异非不异也。
  如无常等性
  无常等者,等无我等。如有说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此中无常无我等性,与彼诸行诸法,应不说其异与不异。异,应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法与法性,理应尔故。
  非不见此彼
  见谓证见。无漏圣慧亲证知故。此一见言,通说此彼。应言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相。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此三性者,即是此前所说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性。三无性者,一、相无性。二、生无性。三、胜义无性。如后自解。今且总说,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如其次第,配立可知。
  故佛密意说
  由是道理,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
  一切法无性
  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依彼三性有体无体,总密意说三种无性。此中一颂,先总解意。
  初即相无性
  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次无自然性
  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今此亦尔。虽遍诸法,而是我法无性所显。此中一颂,别解三种无性。
  右五颂,广由假说言。以上明唯识相讫。
  此诸法胜义
  唯识体相,已如前说。今更应说彼唯识性。此性,即是诸法胜义。是一切法胜义谛故。诸法所摄,有其二谛。一、世俗谛。世,谓覆障。可毁坏义。俗,谓显现。随世流义。谛者,理也。二、胜义谛。此性真实,是最胜道所行义故。胜于一切世俗谛故。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亦言,显此复有多名。前名胜义,此名真如。更有多名,此不繁引。
  即唯识实性
  言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为简虚妄,今说实性。复有二种。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今说实性。如是实性,不离唯识,故言即是唯识实性。
  右一颂明唯识性讫。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如前所说唯识相性,要渐修行,方能悟入。故下五颂,明所悟入,有其五位。一、资粮位。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抉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习种种胜资粮故。顺抉择名,如下位释。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藏识,故得此名。此位菩萨,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散心时多。定心时少。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此二取言,非即二取。执实二取,名二取也。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二、加行位。于此位中有四加行。谓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抉择分,顺趣真实抉择分故。抉择,是智。抉,简疑品,彼犹豫故。择,简见品,彼不择故。疑品择而不决。见品决而不择唯此智品名抉择分。在见道位,此无漏故,得真实名。今此位中,暖等四法,顺趣彼分,名顺抉择分。行相同彼故名为顺。欣求往故名为趣。立名者,以近见道故。即是见道之加行故。云何暖顶忍世第一法。依四寻思,四如实智。初后位立。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如实遍知此四,离识非有,识亦非有,名如实智。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位暖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相故,立明得名。即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暖。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於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如是四法,空能所取,非无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於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
  若时於所缘 智都无所得
  三,通达位。加行,无间,圣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若时菩萨於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
  无得不思议
  四,修习位。无得,於此位中,为断余障证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或离戏论名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是出世间无分别智。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取随眠是世间本。唯此能断,独得出名。
  舍二粗重故
  二,谓二障。一,烦恼障。障大涅槃。二,所知障。障大菩提。二障种子,离粗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今此位中,由数修习无分别智,令彼永灭,故说为舍。
  便证得转依
  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证得广大转依。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然今此位,说能证得,非已证得。因位摄故。
  此即无漏界
  五,究竟位。此究竟言,略有二义。一,简前四位名究竟。二简二乘名究竟。二乘虽得菩提涅槃,非究竟义。非高胜故。此,谓此前二转依果。即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识藏义。此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
  不思议善常
  此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议道故。微妙甚深自内所证故。非诸世间喻所喻故。此又是善。白法净故。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隐故。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二种,皆有顺益相故。违不善故。俱说为善。此又是常,无尽期故。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无变易,故说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无断尽故,亦说为常。此中所说清净法界,即转依中大涅槃果。四智心品,即转依中大菩提果。言四智者,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此二解释,下皆准知。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此又安乐,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二乘所得二转依果,唯永远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十力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清净法界、四智心品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皆此摄故。
  右五颂,明唯识位讫。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印顺导师对新旧译唯识的定位与评析(陈一标)
下一篇:玄奘及其唯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心川)

 散体《唯识三十颂》 关于玄奘大师《唯识三十颂》翻译问题之辨析(慧仁)
 唯识三十颂及科判 散体《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选
 《唯识三十颂》讲记 13.《唯识三十颂》悬论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叁、唯识三十颂讲话 唯识札记 唯识三十颂概说
 唯识三十颂浅释(学诚法师) 《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唯识三十颂》悬论(法尊法师) 唯识三十颂讲记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