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费闲歌释
 
[索达吉堪布] [点击:6445]   [手机版]
背景色

费闲歌释

思考题

1.讲经说法要避免哪两种情况?

2.解释“愚痴无戒人,起增上散乱,相续造诸罪,去地狱非远。”

3.学习性空比丘的公案后你有何体会?今后你打算如何修行?

3.傲慢有何过失?请引用教证和公案加以说明。

4.有人说:某人闭关很多年了,所以他很了不起。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5.什么样的念佛容易?什么样的念佛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学习憨山大师的《费闲歌》。很早以前我就看过《费闲歌》,觉得里面的内容很适合现在的修行人,相当于藏传佛教的修心法门,所以这次跟道友们一起学习这首道歌。

《费闲歌》的注释不多,我曾在某个杂志上看过一个注释,但是感觉解释者好像在乱说,没有很好地解释其中的内容,所以这次我没有寻找其他讲义,而是凭自己的理解与大家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不符教义、上下错乱之处,希望各位给予斧正。

标题:费闲歌。

为什么叫“费闲歌”呢?下文十个偈颂中,每颂第一句有“难”,第二句有“总是”,第三句有“空力”(有三颂例外),第四句有“也徒然”,在整体上构成了一种排比,故全文以“费闲”名之。

从意义上讲,所谓“费”是费了很大力气,所谓“闲”是空耗、没有实义,合起来讲就是有些人表面上费了很大力气,不管念经、闭关、参禅都特别认真,但实际上意义不大。有鉴于此,故作者以这首道歌提醒后人:修行要方法正确、表里如一、踏踏实实,不要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实际效果却不大。

作者:憨山大师。

在上堂课已经作了介绍,所以这里不再重复。

正文:共有十个偈颂。我对每一颂用四个字作了归纳,相当于一个科判。下面看颂词。

一、静修体悟:

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

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宣讲佛法的道理很容易,许多人口才比较好,讲起来天花乱坠,可是体验佛法的道理却非常难,如果所讲的法自己从来没有修过,即便修也是杂念纷飞,这样总是无有实义。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世间尘事经常挂在心头,一直耽著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纵然长年累月在深山静坐苦修也徒劳无益。

“讲道容易体道难”,宣讲佛法容易,体验佛法却很难。作为一个修行人,光是口头上说法不一定有用。虽然讲经说法很好,但要注意避免两种情况:

一、有些人虽然对别人宣讲佛法的道理,但目的就是想获得名闻利养,这样不但没有功德,对众生也没有利益。《佛说华手经》云:“若人以利养,为大众说法,依于世利故,则为法所害。”意思是,如果有人以希求利养之心给别人宣说佛法,由于他的发心不清净,是为了获得世间八法,这样的说法不但没有利益,反而会害了自他。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弘法,弘法当然很好,但发心不能是为了名闻利养。现在有这种现象:某人要给别人讲法,目的是什么呢?一方面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想获得一些供养。以这种目的宣说佛法是不合理的。

二、如果心里对修行没有感受,夸夸其谈也没有实义。虽然真正体悟佛法很难,但最起码发心不能为世间八法所染,这一点很重要。

“杂念不除总是闲”,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去除杂念总是闲,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纷乱的心态。佛经中有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位比丘到寂静处修行,那个地方有许多鬼神,他在修行时经常听到鬼神发出怪声,比丘心里特别恐怖,产生了恶分别念:这真是个鬼地方,我不愿意再呆了……正当他想离开时,佛陀知道了他的心,便到比丘面前安慰他。这时有一头野象王也到那里,它卧在一棵树下想:我离开了象群烦杂的生活,独自在这里真舒服。佛陀告诉比丘:“这个象王有五百头眷属,它因为不愿意呆在喧闹的象群中,所以来到树下独自而住。大象是愚昧的旁生,它都向往寂静处,你身为比丘,难道连旁生都不如吗?”接着佛陀讲了一个偈颂:“乐戒学行,奚用伴为?独善无忧,如空野象。”(大意为:真正的修行人哪里需要伴侣呢?为什么在寂静处呆不住呢?应该独自安住于善法中,内心无忧无虑,就像野象王一样。)佛陀劝告后,比丘心定了下来。后来他认真修行,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这个故事很有意义。我有时候在想:也许跟前世和今生的因缘有关,有些人修行一直不能成功,有些旁生都喜欢呆在山中,可是这些修行人却喜欢到闹市中,经常与人群交往;即使偶尔产生寂静的心态,也不能长期保持,刚出家时往深山里跑,后来却又回到红尘中。这样确实非常遗憾。

“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大家最好抖擞干净世间的“尘土”,舍弃对世间的贪执,否则修行是不会成功的,再怎么努力也徒劳无益。此处说“也徒然”,当然我们要明白,这并非一点意义都没有,只不过要获得解脱有一定困难。实际上,不要说真正在寂静处修行,《三摩地王经》中说,以厌离心向寂静处仅仅迈七步也有无量功德。所以我们对此说法要有全面理解。

二、守持净戒:

出家容易守戒难,信愿全无总是闲,

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

出家很容易,换件衣服、剃掉头发连半个小时都不要,刚才还是在家人,马上就变成出家人了,但一日出家、终生持戒,要守持戒律则很难,没有信愿总是无有实义[1]。如果不守持净戒,出家只是空费力,纵然披上袈裟、剃除须发也徒劳无益。

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不管在家还是出家都要守持清净的戒律。以戒律护持自相续非常重要。世间的愚人一般不愿意有所约束。《诸法集要经》中说:“愚痴无戒人,起增上散乱,相续[2]造诸罪,去地狱非远。”说得很清楚,愚痴之人对戒律毫无兴趣,因为没有戒律约束而三门放逸散乱,不断造下各种罪业,这种人离恶趣也就不远了。

末法时代的很多众生轻视戒律,有些形象的出家人连一点惭愧心都没有,甚至大肆贪污挪用僧众的财产。前几年,某寺院的财务长将僧众的财物用于搞不如法的事,以致连自己的性命都丢掉了。如今外相上出家的人很多,但真正从内心出家,经常能想到:我是出家人,行为不能与世间人相同,这样的人则不太多。

当然,我并不是说出家不好。虽然大多数出家人都是凡夫,不可能出家后马上获得阿罗汉果位,依然有贪心、嗔心等烦恼,但是因为现了僧相,所以跟在家人还是不同。总的来说,出家后造善业的机会非常多,造恶业的机会则非常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多少会有惭愧心,另一方面如果在众人前做杀生等不如法行为,自己肯定会受到讥毁,所以行为多少会有所顾忌。

如果是有正知正念的人,出家后有许多行持善法的因缘,如果是没有正知正念的人,以出家身份反而会造很多恶业。如今也有些无惭无愧的出家人搞一些非法行为,这样一方面毁坏自己,另一方面对佛教也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也没有办法,末法时代肯定有各种情况。

作为在家人,应该对出家人观清净心,作为出家人,自己也应该反复观察:既然已经出了家,就要守持清净的戒律。末法时代持戒一尘不染虽然很困难,但也要尽力护持学处。多的不谈,即便守持一分戒律也很有意义。《三摩地王经》中说,往昔佛法兴盛时,在百千万劫中守持圆满戒律并在十方诸佛前作种种供养,也不如末法时代一日中守持一分学处功德大。所以出家人应该严持戒律,否则,剃着光头、穿着袈裟天天造恶业没有意义。

三、依师修行: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

表面上的修行比较容易,有善知识引导的修行却很难得,如果不遇到明师总是没有实义。自作聪明者付出再多时间和精力也没用,这样盲修瞎炼到头来徒劳无益。

修行一定要依止善知识,佛法极其深奥,如果没有善知识一步一步引导,最终会一无所得。现在有些人自认为文凭比较高、学识比较渊博,随便看一看书,随便学一学,就觉得很不错了,然后稍微修一修,就觉得自己证悟了,跟佛的境界没有差别了,可是到头来却无恶不造。这种没有系统学习的修行很危险。所以我们要依靠善知识的引导,最好能长期依止上师。

莲池大师讲过一件事:有一个名叫性空的比丘,他最初依止莲池大师很虔诚,但没过多久就离开大师,发下大愿到寂静处独自修行。后来,性空修行出了问题,发疯而死了。莲池大师觉得很惋惜,遂以此事教诫后人不要盲修瞎炼,应该长期依止善知识,否则,初学者自作主张去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在座各位如果不注意,可能也会这样。有些人出家不到两三个月就嚷嚷着:我要闭关,我要弘法……其实,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懂,就这样着急是没必要的。大家想一想:在世间拿一个大学文凭,起码也要十几二十年的学习,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通达甚深的佛法吗?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即生中遇到三宝很难,遇到善知识更难,佛经中讲了四难:“佛世难值,经法难闻,众僧难遇,明师难遭。”因此值遇善知识后切勿轻易离开。如果某善知识精通显密经论,同时有一定的实修境界,在他面前呆的时间越长越好。《山法宝鬘论》中说,初学者必须恒时不离上师,这样就能逐渐得到上师相续中的功德。《大圆满前行》中也说:一节普通的树木落到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数年后就会熏染上妙香,它也会散发出芬芳的香味;同样,如果我们依止一位具相的高僧大德,久而久之也会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所作所为也会变成和上师一样。各位道友要牢记这些道理。

现在很多人自作聪明,盲修瞎炼,结果一无所成。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如果没有上师的引导,随便看一些藏密的书就开始修风脉明点、光明大圆满,随便翻几本禅宗的书就开始安住参禅,这样不一定成功。如果光看书真能修成,那当然不需要依止善知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此,希望每个人好好依止善知识,对善知识依教奉行,这对解脱非常重要。

四、心离红尘: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

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染上世尘容易,从世尘中摆脱出来则很难,没有断除对尘劳的贪恋总是没有实义,如果心一直耽执感情,一直攀缘亲友、财产、地位、名声等世间法,那再怎么修行也是空费力气,不会得成道果。

噶当派的大德经常祈祷: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人的心没有与法相应,表面上离开世间很久了,实际上还是很容易受到染污。一个人即使在山里呆了很久,如果他内心没有佛法的境界,到城市里以后遇到一点一滴染污就会沾染上。尤其有些人以前习气比较重,要远离习气更不容易,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上山难、下山易,在座各位从红尘中走出来不容易,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而染上红尘则特别容易。有些人已经出家多年了,由于看了一些短信、一部电影或者接触以前的旧友,不用两三天就毁坏了相续中的善根。

《诸法集要经》云:“是心难降伏,多攀缘欲境,若能善制之,获清凉安隐。”我们的这颗心很难降伏,它经常攀缘欲妙的对境,如果能通过佛法善加制伏此心,善加对治相续中的烦恼,就能获得甘露般清凉安隐的果位。不过道理虽然如此,要做到的确很难。遇到感情、财物、地位等对境时,一般人很容易被束缚。

当然,也有个别前世习气比较好的人,这些人就像莲池大师《七笔勾》说的那样,能够将妻儿、财产、地位等一笔一笔勾销。以前有一位仰山禅师,十几岁时家人逼他成家,为了表明自己远离红尘、不愿与世间人为伍的决心,他割下两根手指给父母看,父母被他的行为感动,最终他得以自由自在地修行。

除了个别善根深厚的人以外,一般的凡夫很容易染上世间的五欲六尘。如果没有一定的境界和看破放下的能力,即使暂时在修行佛法,最终也不一定成功。这样的人很多:有些人上半生看破一切而出家,什么都不需要,晚年又回到红尘中;有些人在短短的时间中就产生修行的境界,可是后来修行也不究竟,遇到一些因缘又卷入世间的漩涡里。所以每个人都要恒时以正知正念观察自相续,同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的修行。

五、虚心闻思:

听闻容易实心难,侮慢师尊总是闲,

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

听闻经论比较容易,但以虔诚谦虚心学修佛法则非常难,如果有侮慢师尊之心,那一切所为都没有实义,自高自大之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空费力气,即使聪明盖世也徒劳无益。

《集菩萨学论》云:“若高举我慢,不重师尊,亦不恭敬礼拜,当知菩萨是为魔钩所制。”所以人不能有傲慢心,如果有了傲慢心,不管上师还是道友的功德都看不到,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正确的。傲慢者从不观察自己的过失,即使上师、道友劝他:你的行为不如法,他也不会接受。所以我们应该具足谦虚心和恭敬心,要把所有的上师、道友当作善知识,否则,自己有过失发现不了、别人有功德发现不了,那就比较麻烦了。

以前惹琼巴去印度求法,他在印度和尼泊尔依止了很多善知识,学了很多密法的高深窍诀,也学了一些外道的法。有一次,米拉日巴在定中看到惹琼巴,随后又见到一个水晶塔放出一片刺眼的光芒,尊者想:看来我的弟子遇到违缘了。为了拯救惹琼巴,尊者便前去迎接他,最终师徒在路上相遇。当时惹琼巴很傲慢,他想:我到印度求得了这么高深的密法,这次我对上师顶礼时,他会不会回我一个礼呢?可是他顶礼后,尊者却没有给他回礼。惹琼巴心里很不舒服,他想:如果是其他上师,肯定会对我隆重迎接,也肯定会给我回礼,可是这个米拉日巴太傲慢了。米拉日巴知道他的心,便想了一个调伏他的办法。在回来的途中,米拉日巴捡了一个牛角。当他们行至一处平原时,本来万里无云的晴空突然乌云密布,冰雹狂袭而下。米拉日巴钻进牛角,但稀奇的是牛角没有变大,尊者也没有变小。而惹琼巴则无处可躲,最后他向米拉日巴求助。米拉日巴在牛角里对惹琼巴唱了一首歌,大意为:如果你认为我们俩同等,为什么不入此牛角?[3]惹琼巴听后也想钻进牛角,可是钻了半天连头都进不去。最终他的慢心被折服了,觉得米拉日巴确实与众不同,从此对上师产生了恭敬心。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如果相续中有傲慢心,那根本看不出别人的功德。傲慢者纵然聪明盖世,也得不到任何真实利益,所以大家一定要谦虚。

六、实修实证:

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

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

表面上广闻博学圣道很容易,而真正体悟圣道却不容易,不下工夫修行总是没有实义,即使表面上对佛法有信心,但如果没有实际行持也只是白费力,没有境界却空空论说终归徒劳无益。

《水木格言》云:“多闻若未实修,则于自心无益,百年住于水中,石性干燥而存。”意思是,光听闻而不实修对自心是没有利益的,就像石头即使一百年住在水里,它的本性还是干燥一样。所以,如果你没有真正实修,表面上再怎么广闻博学,甚至天天听课也没有用。

现在很多人特别爱说,有些人一谈起佛法的境界时,别人听起来都吓一跳:哇!这个人已经开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也许他从来没用功过,甚至一天连一个小时都没修过,这样的人纯粹是自欺欺人,他们的空谈没有实义。所以大家一定要下工夫修行。

有些人口中说得很好,实际上天天睡懒觉,这样虚度时日也没有意义。《阿育王传》记载,优波笈多尊者有一个弟子特别爱睡觉,一打坐就入睡。为了度化他,有一次他打坐正要睡觉时,尊者化为一个七头魔鬼,倒悬在他面前的空中。他特别害怕,跑到尊者面前说:“林中有鬼,我不敢在那里修行了。”尊者说:“七头鬼不足畏,睡眠最可畏。为鬼所杀不会入于生死,如果为睡眠所杀则生死无穷。”听了这个教言,他从此精进修行,后来获得了圣果。

在短暂的人生中,如果一点工夫都不下,一点精进都没有,修行要成功是很困难的。每个道友都应该观察,看自己以前修了多少法,以后打算怎样修行。有时候总结起来,我也很惭愧:这么多年以来,虽然我没有特别散乱,也不像世间人那样天天搞世间法,但是对死亡有用的善根积累了多少?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的善法修了多少?这样观察的时候,还是觉得很惭愧。

作为凡夫人,在行持善法方面力量很薄弱,在造恶业方面则相反,心态、行为、方便样样齐全,所以大家要尽量祈祷上师三宝、依止对治法来调整自己的恶劣相续。

七、如理闭关: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

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表面上的闭关很容易,而关住妄心和非法行为的闭关则很难,如果没有真正修持解脱法总是没有实义;有些人虽然身在关房,但心一直往外散乱,一刹那也没有观修过,这样即使闭关千年也徒劳无益。

有人认为:我闭关十几年、二十几年了,我肯定很了不起。很多人宣传上师时也说:这个上师闭关六年了,那个上师闭关十二年了,另有某个上师闭关二十四年了……其实,如果没有真正的修行境界,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不要说二十四年,按照憨山大师的说法,即使闭关千年也徒然。

现在有些居士的说法特别可笑:听说某上师是你们学院的,在学院呆了二十年了,他肯定很了不起。呆二十年有什么用?如果没有修行的境界,呆在学院跟石头呆在学院一模一样。石头不要说在学院呆二十年,呆一千年都有了,这又怎么样?有些考古学家说,在藏地发现了六万年前的文物,所以如果没有修行,在青藏高原呆多少年也没用。

有些人经常说:这个人很厉害,他闭关三年了……其实也许他一直在观修嗔恨心、愚痴心,毒蛇和旱獭冬天也一直闭关,它们观修的就是这些。我并不是诽谤所有闭关的人,在闭关的人当中肯定有很好的修行人,但如果仅仅因为在关房里呆的时间长,所以就很了不起,这是不一定的。

其实,有些人的“闭关”只是说法而已——他并没有修行十二年,只不过在山里一直没有出来,于是便认为自己在闭关。以前藏地交通不好,所以从广义上说,住在深山、寺院里都可以叫做闭关,开玩笑。

如果想闭关,就要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样真实闭关。在《前行备忘录》中,对于每天的修行安排都有详细宣说,要求修行人白天晚上精进行持善法。如果能这样闭关,不要说十几年、二十几年,哪怕七天或者二十一天也有很大功德。

憨山大师讲得很好,我觉得他真正讲到了某些人的毛病。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了不起,他们自己也认为已经闭关了很长时间,但实际上如果心没有与法相融,闭关多长时间都没有用。相反,有些人虽然没有闭关,但因为心与佛法完全相融,所作所为也与佛法相应,所以不管到哪里都得到人们的恭敬。总之,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真实的闭关、什么不是真实的闭关。

八、信心念佛:

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口中念佛很容易,但内心对佛陀生起虔诚的信心却很难,如果心口不一总是无有实义;假使口念弥陀而内心散乱,这样即使喊破喉咙也徒劳无益。

对佛陀生起信心很难,尤其懂得佛陀是最尊贵、最伟大的皈依处,在整个世间没有像佛陀那样的量士夫,这种随法的信心更为难得。《大宝积经》云:“佛能救世间,余无可依者,世雄甚希有,大慈难思量。”意思是,唯有佛陀能救护世间,世间再没有其他可皈依者,世尊的功德甚为稀有,他的大慈大悲以分别心难以思维衡量。大家应该对此理生起定解。

现在念佛的人比较多,很多寺院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开始唱念,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佛陀都有信心:有些人边念佛边打瞌睡;有些人念佛不是为了解脱,而是为了逃避暂时的烦恼;还有些人念佛是为了得一些钱。真正对佛陀生起诚挚信心的人不多,尤其像《胜出天神赞》讲的那样,对佛陀生起不共信心的人就更少了。

如果一个人口中念阿弥陀佛,但心里既没有恭敬心和欢喜心,也没有认识到佛陀的伟大,甚至持有种种邪见,或者口中虽然念佛,但心里一直散乱,这样念佛没有多大意义,最多种个善根而已,即使喊破喉咙也得不到解脱的利益。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懂得净土法门的道理,对阿弥陀佛的宏愿、佛号的功德都要有所了解。正因为如此,我才一再提倡佛教徒要系统闻思。不然学佛就流于表面了,我们没必要为表面上的学佛花费很多时间。

九、敬心拜佛:

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

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

身体拜佛容易,但知道佛陀的功德进而生起欢喜心和恭敬心却不容易,如果没有虔诚的信心总是没有实义,这样形象上磕头只是空费力气,即使身体都磕破了,头上、手上伤痕累累,也是徒劳无益。

要顶礼佛陀,必须懂得佛陀的功德并对佛陀有信心和恭敬心,这个前提非常重要。否则磕头虽然有功德,但功德并不大。作者在此处说,没有信心恭敬心的磕头一点意义都没有。《大圆满前行》中也说,如果思想涣散、随境所转,只是身体东倒西歪地顶礼,除了身体白白受累以外没有任何实义。当然,这样磕头并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从种善根来讲有一点功德,只不过不能成为解脱的因。

我坐车时经常看到有些藏族人三步一拜前往拉萨,一方面他们的精神很感人,我们不要说好几个月在野外磕头,一天在外面磕头都很困难,尤其寒冬腊月在雪地里磕半天头都冷得不行了,所以人和人的精神力量是完全不同的,但另一方面如果这些人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恭敬心,甚至怀有其他目的,这样磕头意义不一定很大。

大家磕头时一定要对佛陀有恭敬心,尤其要认识到佛陀是真正的量士夫,世间没有一个人能与佛陀相比,不管从智慧、悲心、能力哪方面来讲,佛陀都是最伟大的,如果有这样的虔诚心,哪怕磕一个头也有无量的功德。

十、诵经解义:

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

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口头上诵经非常容易,但是理解经文的意义却很难,如果口诵不解总是没有实义;即使表面上能解释,但如果没有按照经典实地行持也是白费力气,所以关键是身体力行,否则日诵万卷也徒劳无益。

口中诵《阿弥陀经》、《金刚经》并不是一点功德都没有,但最重要的是通达经典的意义。《六祖坛经》里说,法达诵了三千部《法华经》,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向六祖顶礼时头没有着地。六祖呵斥他:“你只是口头上诵经,并没有懂得经的意义。”于是六祖让法达给自己念《法华经》[4],然后为法达解释经意,并说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法达听后言下大悟,赞叹六祖:“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从此以后,法达既领悟了经中要义,同时也不辍诵经。

我们不管诵任何经典,最好要懂得其中的意义,如果不懂得经意,即使日诵万卷也只是种一点善根。《法集要颂经》云:“智者寻一句,演出无量义,愚者诵千句,不解一句义。”所以懂意义和不懂意义的念诵差别很大。

以上大概介绍了《费闲歌》。学习这首道歌后,大家要遣除此中所说的不如法之处,以后不管是闻思还是修行,自己的心与行为都要相合于正法。

这次我以个人的浅见解释了《费闲歌》,这只不过是抛砖引玉,算是给道友们作一个参考。你们的母语是汉语,如果要你们来解释,也许能挖掘出更深的意义,所以课后大家应该反复研究,争取体会到一些更甚深的道理。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现在有些演员也剃光头扮演出家人,但因为没有信心和发愿,所以这种“出家”是无有意义的。当然,这是说意义不大,并非完全无意义,佛经中有个公案:某阿罗汉尼前世是戏子,曾经演过出家人,以此功德在释迦牟尼佛教下出家证果。

[2] 此处的“相续”是“不断”的意思。

[3] 歌曰:上师加持入我身,此身若与凡夫同,何堪成为大修士?现以化身显神通,惹琼子兮应顶礼!上师加持入我口,口若妄言或绮语,何堪成为大修士?我歌多富妙口诀,惹琼子兮应善思!上师加持入我心,心若纷起诸妄念,何堪成为大修士?神通明体广大现,惹琼子兮应皈敬!惹琼见地似野鹫,时飞高空时降地,如是高低不稳固,应趋坚中兮善思维。应舍放逸兮布衣行!你我父子若相等,何不速入此牛角?牛角内藏大宫室,广大宽敞甚舒适!惹琼修观似日月,有时明兮有时暗,时暗时明不稳固,应趋坚中兮善思维!应舍放逸兮布衣行!你我父子若相等,何不速入此牛角?牛角内藏大宫室,广大宽敞甚舒适!惹琼行素似山风,有时急骤有时缓,时急时缓不稳固,应趋坚中兮善思维!应舍放逸兮布衣行!你我父子若相等,何不速入此牛角?牛角内藏大宫室,广大宽敞甚舒适!惹琼证果似稼禾,有时好兮有时恶,时好时恶不稳固,应趋坚中兮善思维!应舍放逸兮布衣行!你我父子若相等,何不速入此牛角?牛角内藏大宫室,广大宽敞甚舒适!若于微妙因缘法,此心随意得自在,则能进入此牛角,享用宫屋之舒适!子兮!吾今呼唤汝,速入此屋伴老父,父唤子归子应归,为子之道应如是。我乃年迈衰残人,生平从未到印度,身微路险未远游。惹琼青年身健壮,曾往印度游学去,参访众多成就者,依止博学善知识;如今已为大贵人,应住广大舒适屋,乾枯废弃此牛角,何能增长我法执?是故吾子惹琼巴,应入牛角内室居!

[4] 六祖显现上不识字。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解脱必备的三个窍诀
下一篇:无量寿经广释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