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三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点击:2960]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九十三课

一切万法在名言显现中如何存在?在名言中,因和果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在胜义中,因和果之间的关系又应该如何认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相当重要。

前面已经讲了,未经观察似乎存在的任何一种因和果,以前前作为因、后后作为果,这样的道理谁也无法遮破,名言中完全是无欺而存在的,无因不生果,果必须依靠因产生,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关系。所有有实法都是依靠观待而产生的,所有无实法则是依靠观待而假立的。

那么,一切有为法依靠因缘产生的道理,究竟是如何抉择的呢?

缘起法分为内缘起与外缘起两种。外缘起法也就是指以种子生芽的方式依缘而生,《入中论自释》中详细宣讲了这样的缘起道理。《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发菩提心品》中讲到两大钥匙时,先后用大小乘的观点介绍了十二缘起。《俱舍论·第三分别世间品》当中讲了十二缘起,其中颂词主要是讲有部宗承认的缘起,《俱舍论自释》则按照经部以上的观点作了解说。《中论·观十二因缘品》中也已经介绍了十二缘起,还有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等很多相关论典里都介绍过十二缘起,在这里没有必要广说。

我们以前对小乘有部宗、经部宗以及大乘十二缘起的不共观点,都已经详细讲解过。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以密宗的方式也对十二缘起作过详细解释。《现观庄严论》当中,从现证角度也讲到了十二缘起。《中论》里面,主要是从十二缘起平等无违不存在的角度来讲。因此,大家对十二缘起应该基本上了解了。

有关十二缘起产生与还灭的方式以前也讲过,所有内缘起都是以缘起十二支的方式使因果连续不断产生。下面分别讲述十二缘起支。

一、无明也叫痴心,就是对一切万法的自性真如一无所知。说“一无所知”也并非单单指无有明知,因为无有明知的特点,就连外界无情法的石头也具有。实际上,此处的无明也即是直接与觉性智慧对立的违品——愚痴心所。

一般小乘有部宗将十二缘起全部安立在蕴中作解释,因此,小乘以上将无明安立为一种心所;大乘认为无明是对一切万法的真如本性不能了知的心所。

二、行:这主要是从积业的角度来讲的。实际无明也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或者说人我执和法我执,由此无明导致自己和他众产生一种颠倒的分别念,从而积业,这就是行。

三、识:由行在识上熏染习气,一旦现前便能形成果之识。所谓的识实际是一种阶段,因为十二缘起主要从欲界胎生众生的角度来安立,虽然也有十二缘起不圆满的情况,但一般来说,欲界众生从结生到死之间,十二缘起支在三世之间全部圆满。《俱舍论》中将十二缘起分为前际、中际、后际三个阶段,并对三世圆满的道理讲得比较清楚。

但是,无著菩萨、龙猛菩萨在识的承许上也有一点差别,龙猛菩萨认为识是从习气种子角度安立的;无著菩萨在相关论典中说:所谓的识从形成果的角度来安立,实际就是一种阶段。也有些认为识是一种刹那,但刹那性不是很合理;萨迦派的全知果仁巴专门著有分析十二缘起的一部论典,宗喀巴大师也著有分析十二缘起的论典,在格鲁派里面这也是比较难懂的一个问题。

自宗他宗所承许的观点没有太大差别,只是有些论师在对阶段方面的认识有些不同。当然,大乘小乘在这方面的承许还是有很大差别,各大教派的上师们在解释的过程中,虽然运用的个别语句用法有所不同,但在最究竟的观点上无有相违之处。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基本上都是引用《中观根本慧论》的教证进行宣说的原因就在这里。

四、名色:依赖识形成四名。有些论师认为:除色蕴以外的其他四蕴除名称以外并非真实存在,所以叫做名。也有些论师说:就像名称无有阻碍一样,此四法无有任何阻碍而安立为名。那么,仅以名称来安立的话,色法为什么不能称为名呢?对此他们解释说:此处是从总说和别说的角度来讲的,所以色法不能安立为名。

但一般来说,由于这四法不像色法一样具有阻碍,就像名称一样,因此称为四名。再加上色蕴的凝酪等,总共五蕴。胎位的五种法未形成之前直到入胎的过程,叫做四蕴,一般中阴身也只有四种蕴;从凝酪等法形成开始叫色法,此五蕴产生的整个过程叫做名色,也就是指凝酪等五种胎位。

五、六处:依靠名色而产生眼、耳、鼻等内六处。在凝酪等阶段,眼根、鼻根等还没有形成,有关眼根等形成的详细情况,《上师心滴》以及《七宝藏·胜乘宝藏论》当中都有特别详细的说明,《阿难入胎经》在这方面讲得也比较清楚。

六、触:内六处中有任何一种存在,也就必定会产生值遇六境的触。实际在胎位阶段,眼根等首先形成,之后便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这就叫做触。《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到轮回过患中人类的八支分苦时,依靠母亲的行为会给胎儿带来种种不同的痛苦感受,这就是触,它也是一种心所。

七、受:一经接触,必定生起苦、乐与等舍的感受。虽然在母胎当中,也同样会感受快乐等,比如母亲的饮食适当时会有乐受;母亲运动不适或者饮食过多过少等,也会产生如同夹在山崖间的痛苦等;中间无苦无乐时,也有等舍的受。

八、爱:由于出现了受,作为凡夫来讲也就不可能无动于衷,由此出现愿意接受的爱以及不愿接受、想要逃离的爱。

九、取:由于生起了爱,对快乐的对境便会尽心尽力去追求,对不喜欢的对境也会尽力逃避。这是一般人出生之后的一种生活经历。讲《俱舍论》的时候,根据人的年龄在这方面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此处不再广说。

十、有:在取的过程中,就像世间人一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开始造作各种各样的业,依靠这种业在三有中不可能脱离,虚幻的业不中断,死后就会继续结生。

以下二者属于后际缘起支。

十一、生:所造之业不可能虚耗,必定会随着善恶之因投生到善趣或恶趣。正如《百业经》所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十二、老死:从出生时起,便存在相续逐渐变异的老。这与平时所说的生老死病有一点差别,此处将整个五蕴相续不断改变的过程称之为老,而相续灭尽即称为死。从无常角度而言,相续不断变化是老,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灭,因此,将此二者合起来宣说。当然,在其他论典中也有不同说法,比如老死分别指衰老和死亡,从这个角度安立的也有。

在《智者入门》里面,上述十二缘起支的无明、爱、取三者包括在烦恼中;行和有包括在业当中;其他七种包括在痛苦当中。《俱舍论》第三品也是这样讲的,业和烦恼是从因的角度来讲,痛苦则是从果的角度来讲,因此,十二缘起可以包括在业、烦恼和痛苦当中。

有些论典中提出这样的疑问:十二缘起中所谓的无明最初是怎样的?如果没有最初的因,会有无因生的过失。老和死之后有没有果?如果没有,会有无果的过失。

实际上,无明和老死只是从主要阶段来讲而已。果仁巴等论师说:所谓的十二缘起只是从一个循环的角度来讲,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当然,从个人角度来讲,轮回是无始有终的,《释量论》和《量理宝藏论》中用种子作为比喻[1]:种子没有最初的开始,最后却有终结。这是从个别轮回来讲,从总轮回来讲应该是无始无终的。

有关缘起的问题,很多论典中已经再再讲过,你们基本上都听过了。但是有些人,提出问题也好、自己产生怀疑也好,根本不依据论典所说的教义去思维,就是自己胡思乱想,这不是真正的疑问。

不论无明的开始还是任何一种外在缘起的开始,同样应该按照大乘论典所讲的道理来理解,并且真正对缘起因果生起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整天在一种疑惑当中打转转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一定要观察,一边观察一边翻阅相关的论典,对于大乘、小乘究竟如何承许应该了如指掌。

比如外境承认为心的角度来讲,在我们面前的一切法都是阿赖耶上的习气成熟才显现的,这时也是没有开端没有结尾的。或者说晚上做梦,在梦中梦到大象等各种各样的景象,这时,所谓的大象是否有一个来源呢?没有的。那么,大象身上各种内脏以及皮肉骨血等从哪里来呢?从暂时显现境的角度来讲,是依靠前因而来,但是最开始的因是什么呢?不存在最开始的一种因,因为大象从来没有产生过,从梦中醒觉时,大象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样,一切显现只是阿赖耶心识上的一种习气,在这上面根本不会有色法的骨肉等。

从万法唯心的角度来讲,众生迷乱显现的轮回,最初是空性、根本没有的,结尾也是空性、根本没有的,虽然不存在,暂时也可以显现,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可以如此解释。

如果不承认万法唯心,按照经部宗的观点来讲,微尘的相续一直在前面存在,它不存在的理由任何人也找不到。比如火的微尘,《量理宝藏论》中说:火的微尘是依靠前面火的微尘来产生的。同样,所谓的无明,在我们心的相续中无始以来就存在这样的迷乱因,当因缘具足时必定产生后后的果。

有关这方面的道理,一般来讲,应该依靠佛陀的语言进行论证,对于具有智慧的人来讲,通过理证来证明部分道理也是可以的。所以说,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在空性当中,因缘具足的情况下可以产生,这一点是无欺显现的,这就是如来的狮吼声。

各位道友对这些甚深的问题应该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心或者见解。否则,不具足智慧的人,依靠这些分析和观察,经常会将自己引入一个迷乱的网当中,始终拔不出来。当然,凡夫人的分别念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经常会改变,我非常希望大家在闻思的时候,对如来的教法生起信心、认真思维,一定要抓住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管是外缘起还是内缘起,一切缘起显现之法都不是从不空的一个法当中产生的,就像《入中论》所说的那样:一切诸法虽是空性,但在空性当中一切都可以显现。

龙猛菩萨的《缘起藏论》中也说:唯有空性的一切诸法中才能产生空性的万法,就如同经忏、明灯、明镜、印章、火晶、种子以及酸味和声音的比喻一样,前面的蕴结生后面蕴的过程中,前蕴不会迁移到后蕴上,但后蕴也并非不依靠前蕴而产生,缘起之间的关系即是如此。

其中所说比喻的意思是,比如释迦牟尼佛的三藏在以前根本没有文字,依靠阿罗汉的不忘陀罗尼将佛陀宣说的经典背诵并记录下来,后来经过三次结集才有了现在的三藏。《毗奈耶经》将所谓的阿阇黎分为教授阿阇黎、忏悔阿阇黎等[2]很多种的原因就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诵经者相续中拥有的经典等内容是否迁移到另一者相续中呢?并不是。不然,上师把内容传授给弟子之后,上师相续中就什么都没有了,会出现这个过失。但是没有上师,自相续中也无法获得经忏的智慧,那么,究竟依靠什么方式传递呢?这就是缘起的道理。

同样,我这一世转生为人、下一世转生为天人的话,我这一世的蕴并没有迁移到后一世,如果迁移到后一世,天人也应该具有人的身体了,这样会出现恒常的过失;后一世的蕴也并非不依赖前者,否则便会有无因生的过失。

又比如一盏油灯点亮另一盏油灯之后,自己本身仍然可以照亮,而没有第一盏灯的话,第二盏灯也不会照亮。明镜中映现影像也是同样,没有色法就不会出现影像,但色法并没有进入镜子中去。依靠印章凹凸不平的行相,可以在外面显现,但是它也没有迁移到纸张之上。在初劫时,火晶中可以出现火、水晶中可以出现水,现在也有依靠太阳出现火的火晶,这些都是一种缘起的显现。还有种子生芽、依靠酸味分泌津液以及声音出现回响等一切比喻,都不是因迁移到果中成为一体,也不是不依赖于前因而生果。所谓的缘起,也就是无因则不可能生果、因齐全也不可能制止果产生。

这样的缘起甚深理,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发明家或者科学家、思想家,虽然都有不同的理论学说,却始终没有得出一切法皆为缘起生的结论。所以,造作恶业一定会有恶的果报,这就是它的因缘;种子未受损害、因缘具足时必定会产生果,但种子并未迁移到果上,不然灰色的种子也变成绿色的苗芽了,没有种子也根本不可能产生果。对于名言中的因果规律应该以这种方式来了知,这就是名言中的因果观。

大家应该明白,世间上很多的世界观、宇宙观等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对我们来讲不是很重要;在整个世界上,胜义中一切法空性,名言中因果丝毫不虚妄,了知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因果观的合理之处究竟在哪儿呢?实际真正详细观察,所谓的因果根本不存在,也是如幻如梦一样。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说:包括因果在内的一切法,都与梦幻无有任何差别,真正经得起观察的一个法也是不存在,就像梦中大象一样;但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名言中存在的因果也是丝毫不虚的。因此,无论造作任何一种业,在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必定会让我们感受快乐或者痛苦。

一般来讲,接受大圆满的灌顶或者依止有名气的上师,一方面的确具有不共的加持力,但另一方面来讲,这些不是很重要,作为佛教徒首先应该具足诚信因果的不共正见,这就是所谓的世间正见。如果没有世间正见,学佛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麦彭仁波切在本论中,将因果在名言中为什么合理、胜义中为什么不存在的道理分析得非常清楚,大家应该把这些最关要的问题记在自己心间。这样一来,不仅在今生当中,乃至生生世世对自相续都会留下一个非常好的因果正见,这才是最为难得的稀有如意宝。

有些道友买到一车牛粪就高兴得不得了,其实这不是特别重要。能够获得一次珍宝人身非常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相续中产生因果正见才是非常难得的。以前龙猛菩萨也说:谁的相续中已经具足世间因果正见的话,此人千劫中也不会堕入恶趣。大家从表面上看只是听了一堂课、两堂课,似乎没有什么收获,但在你的相续中已经生起因果正见,这就是相当重要的。

胜义中一切万法不存在、世俗中如理如实存在的有实法之正相,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唯一的大沙门出有坏释迦牟尼佛毫无错谬地能够宣说。除此之外,世界上非常了不起的世间出世间的仙人、转轮王等无数人士,都没有说出真正缘起空性的道理。

所以,麦彭仁波切的教言集里有一部赞叹释迦牟尼佛缘起说的论著,与宗喀巴大师《缘起赞》的内容基本相同,我想还是非常有必要翻译一下。在这个世界当中,在广大无垠的轮回里面,大家能够遇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的确是非常荣幸、非常有福报的。希望大家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尽心尽力地广泛弘扬;如果没有能力,自己也应该一心一意地修持,不要退失信心,即生中应该发誓:作为释迦牟尼佛的教徒,哪怕自己的头被砍断、身体粉身碎骨,内心对释迦牟尼佛的敬仰心、信心和皈依之心都不退失。

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一切世间万法的真相能够如理如实宣说的,唯一是释迦牟尼佛。《释量论·第二成量品》专门讲到了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的道理,大家有机会学习的话,一定会对释迦牟尼佛产生不共的信心,也一定会深深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除释迦牟尼佛以外不可能有第二个宣说因果缘起真理的人。

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当初上师如意宝如果没有对我们宣讲,即使论典上讲得非常清楚,但是对它的重要性也不一定会真正明白。很可能像现在的个别人那样,根本没机会趋入佛门;即使趋入佛门,也有可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只是为了自己求一点福报;或者对佛陀也半信半疑,将佛陀看成天人或者神一样来对待,这些情况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学院当中的很多人,包括高僧大德和普通僧人,受过上师如意宝教诲甘露的人的确是非常有福报的。

虽然每一个法都有它自己不可思议的一种能力,比如轮回的无明,以前前不可思议的因会产生后后的果;造恶业杀生也必定会在自相续中成熟这种果报。任何种子以其独有的功能只会无欺产生自己的果,但一切因生果的方式,在胜义中观察全部是远离能生所生的现空双运的本体。

前面已经讲过:所谓的因与果接触而生不合理、不接触而生也不合理,除这两种情况以外的产生方式根本不可能存在。可是,因果无欺显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点,只要以“具足此因必定产生此果”的结论就完全可以证明。除此之外,根本不必研究“无明为什么会产生心、种子为什么会产生苗芽以及产生方式如何”之类的问题。

如果真正通达了因果缘起的道理,可以了知,这就是名言的一种缘起规律,只要因缘具足一定会产生,对这种无欺的因果道理不必寻找任何理由,或者说,这就是四种理当中的法尔理,是事物的一种本性。胜义中观察时不存在,世俗中因缘具足时一定会产生。

讲相违和相属的时候也说过,无则不生在本体上存在,但能生所生之间的关系在本体上并不存在,只是假立而已。也就是说,青稞的种子不存在就不会产生青稞的苗芽;只要青稞种子等因缘聚合,苗芽也就必定会产生。至于为什么产生、产生的方式等问题,没有必要再去分别,否则,永远也不可能到达一个尽头。

就像“火为热性是它的自然本性”一样,在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只要接触火必定会被灼伤,根本不必苦心研究火到底为什么是热性的。同样,我们心的自性是光明的,这在名言中以事物的法尔理也可以了知;在胜义中,它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这就是一种法尔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任何理由来证明。


[1] 《释量论》:故欲解脱者,根除无始来,同类因种子,所生坏聚见。

《量理宝藏论》:种子虽非有初始,然为火焚见后际,如是轮回虽无始,然见无我成后际。

[2] 忏悔阿阇梨也即受戒阿阇梨。据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载,阿阇梨有五种:(一)出家阿阇梨,受戒时之授十戒师,故又作十戒阿阇梨。(二)受戒阿阇梨,受具足戒时之羯磨师,故又作羯磨阿阇梨。(三)教授阿阇梨,受具足戒时之授威仪师,故又作威仪阿阇梨。(四)受经阿阇梨,教授经典读法、意义之师。(五)依止阿阇梨,与比丘共居,指导比丘起居之师;或比丘仅依止从学一宿之师,亦可称依止阿阇梨。以上五种加上剃发阿阇梨则为六种阿阇梨。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二课
下一篇: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四课

 宁玛派《中观庄严论》评介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四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三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二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一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九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八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七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六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五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四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三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二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一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九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八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七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