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六十六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点击:3171]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六十六课

巳三(破数论派之观点〖说明数论派识为实一不可能〗)分二:一、宣说破斥;二、破遣过之答复。

午一、宣说破斥:

力等性声等,许具一境相,

识亦不合理,三性境现故。

数论外道所承认的二十五谛当中,具有尘、力、暗三种本性的自性声等所缘境,却只承许独一的取境相之识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呢?所见对境具有三种本性的缘故,取境之识唯一实体的观点肯定不合理。

下面首先介绍数论外道的历史来源。在世界上第一个国王——众敬王时代,有一位名叫淡黄的仙人出生于世。这位淡黄仙人以香醉雪山为栖身修行之地,通过修持世间道已经圆满了世间禅定,并且获得了相应的神通和神变等功德。随后他根据自己的成就,造了《黑自在六十品》、《五十相》、《三量》、《七关联》等论典。由于将淡黄仙人作为本师[1],以他所造的论典作为正量,因而称之为淡黄派;他们将一切万法归摄在二十五谛当中,所以也称为数论派。

外道所获得的成就,在有关显宗、密宗的论典中也讲到:他们并不具足小乘或大乘的出世间成就,但世间成就的确是有的。《俱舍论》中也讲了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有漏神通和无漏神通等。外道徒虽然未以智慧断除自相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但是通过禅定的方式压制自相续中的粗大分别念,由此可以获得相应的世间成就。

《入菩萨行论》、《入中论》等有关中观论典中经常会提及数论外道和胜论外道,正如《入中论自释》中所说,此二者是所有外道的根本。如果遮破了这两种外道的观点,那么,整个常派的观点都可以遮破;如果遮破了顺世外道的观点,则可以驳斥所有断派。现在世间上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邪门外道,但概括起来,全部可以包括在常派和断派当中。

佛教认为:一切万法可以包括在胜义谛和世俗谛中。数论外道则认为:整个万法全部可以含摄在二十五谛当中。他们承许在无情法与识二者中,所谓的神我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常法、唯一的、享受者、非作者,总共具有五种特点[2]。这一宗派认为:世俗显现的一切万法的作者是主物,而神我则是享用万事万物的享受者。就像我们所谓的由眼耳鼻舌身组成的“我”领受外境一样。

他们说:主物是一切无情法——除神我与主物之外其他二十三谛的来源,它是常有、唯一的,非为享受者而是作者。由于它的本体是尘、暗、力[3]三者平衡的状态,因而这一宗派承许主物的本体很难通达。

三种功德当中,第一个是尘,也就是忧愁或痛苦,它是嗔心的代表;力就是指快乐,是贪心的代表;暗为等舍,也就是所谓的痴心。他们认为:这三种功德平衡时称为主物,三种功德不平衡时则会显现二十三种现象法。我们也经常说贪嗔痴三者平衡即是阿赖耶的本体或者说胜义;贪嗔痴三者不平衡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显现或者说为世俗。

数论外道认为:外界万事万物的因就是主物。有关这方面,《澄清宝珠论》等很多论典中讲得比较清楚。

他们承许主物中可以出生二十三种现象,也就是说,主物中首先现出如明镜般的大或心。此处所说的“心”并非佛教所谓情识的心,它只是具有连接作用的一种法。麦彭仁波切在与扎嘎格西的辩论书中讲到:对于一些现量的法,有些愚者却根本不承认。为什么呢?比如数论外道明明了知所谓的感受——快乐、痛苦等是内心的一种作用和状态,与无情法毫无关联,却还是固执地认为苦乐等由无情法的主物中产生。但是,无情法上怎么会出现快乐和痛苦呢?根本不可能出现。然而,人们由于受到各种宗派的遍计执著所染污,反而将有情法认为是无情法。麦彭仁波切在有些论典中说:就像数论外道一样,明明现量感受苦乐等,仍然矢口否认这种现量可以得到的法,这些人实在是太愚痴了!前面在破顺世外道的时候也是如此,通过教证、理证,以及很多逻辑推理和实例都可以证实前世后世是存在的,但是有些特别愚笨的人根本不承认这一点,这就是极其愚笨的相。

《量理宝藏论》中说:两个人辩论,如果实在辩不赢,最好的作法就是恭恭敬敬地跟随他,这就是智者的行为。但有些人非常愚痴,明明没有任何理由来成立自己的观点,却一直说:“这个不对、那个如何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言词进行狡辩,这就是一种愚者的相。

数论外道说:这样的大或心就如同明镜一样,从外面可以映出对境的影像,由内则会显出神我的影像,所以它是外境和神我之间的一种纽带。实际上,不需要任何纽带,根和识二者具足时同样可以见到外境。但是外道根本不通达这一点,认为中间一定要存在像两面镜一样的法作为连接。

由大中出生三种慢[4]——尘慢、力慢与暗慢,从第一种尘慢中产生所谓的五唯——声触色香味,五唯中出生空风火水地五大。其中,声音是虚空的功德,触是虚空和风的功德,色则是虚空、风以及火的功德……依此类推,由这些因安立为虚空等,就如同白色与甜味聚合的液体称为乳汁一样。从自高自大的力慢中产生十一根,也即眼、耳、鼻、舌、身五知根,自在言说的口、如是授及取的手、行走的足、排泄粪便的肛门、能生欲乐的私处——男根与女根为五作业根,以及能够驾驭一切的意根。暗慢则是尘慢与力慢的助伴。

以上即是数论外道所承许的二十五种所知法。神我与主物变现的二十三种所知法结成有境与境的关系之后,众生就如同昆虫被丝线束缚一样,在整个轮回当中无法获得解脱。这种说法与佛教观点比较相似,佛教承许以贪嗔痴等的束缚,众生一直在轮回中不自在地流转,始终不能解脱。淡黄仙人通过世间禅定,以压制的方式断除了烦恼,并且获得了无色界当中有顶的最高境界,这时已经完全了知欲界和色界的一切过患,最后安住于非常微妙的无色界禅定当中。实际上,他们所谓的二十三种现象与佛教所说的世俗法一样,中观或者大圆满也曾讲过:一切世俗有法全部消失于法界当中。或者说:所有不清净的世俗法最后融入于清净的法界当中。同样,淡黄仙人对于自己所获得的境界作了如下描述:神我一旦认清对境的过患而获得了向内一缘入定的禅定眼再来观看,结果令主物羞愧难当而收回所有现象,神我便与对境一刀两断、逍遥自在而住,完全离开束缚之因的对境,这时已经获得了解脱的果位。

表面来看,这的确是一种解脱,但从佛教的观点来讲,他们不要说菩萨和佛陀的果位,即使阿罗汉的果位也没有得到。因为他们不具足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没有依靠二无我的智慧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因此,这只是一种世间道。麦彭仁波切在下文赞叹说:在世间道中,这一宗派也具有一定的功德,但从出世间角度来讲,即使佛教声闻乘的阿罗汉果,他们也是根本没有。

现在外面有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宗教,比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但真正以智慧观察时,不要说圆满正等觉如来的果位,就连小乘断除人我的果位都不具足。当然,表面上他们也会行持十善、承认解脱等,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如果没有精通其中的要点,可能有些人认为道教、基督教所宣讲的教义也非常不错,他们也会守持戒律,甚至六波罗蜜多全部具足,但是佛教所讲的三轮体空的布施、持戒、安忍……这些一一观察的话,大多数外道都是依靠世间的道来修持。这一点,佛陀早就已经告诉我们:依靠世间道只能暂时压制烦恼,所获得的也仅仅是有漏的神通、神变等。

现在很多人认为:随学哪一个宗教都无所谓,反正都是做好人好事。从世俗的某种概念来讲,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真正去分析的话,里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别。这一点,具有智慧的人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会盲目地跟从;没有智慧的人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差别,然后也会欣然随学这些宗派。信仰这样的宗教,与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相比较,当然有信仰要好一些,但从最究竟解脱的角度而言,真的是非常可惜。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排斥哪一个宗教,也不是毁谤哪一个宗教,但从古至今,能够以事势理、法尔理等四种理真实成立的,唯一就是佛教。所以,没有学习因明、中观、《俱舍论》的话,很多人可能会像世间人一样,只是行持表面的一些善法,以这种行为舍弃自己的见修行果,这是相当可惜的。

有关数论外道的观点,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里面讲得比较广。有些人也许会想:我们整天学习外道有什么用啊?我们也不是外道……。实际上,学习外道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外道的观点以后,真正具有智慧的人就会详细辨别佛教与外道的不同,也就不会舍弃自己纯正的观点和行为。

麦彭仁波切对数论外道的观点分析时说:这一宗派实际是将阿赖耶误认为主物, 意识误解为神我,主物的境界中出生现象的道理就如同从阿赖耶中出现识的道理一样。

佛教认为:阿赖耶是一切万物的来源,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全部是由阿赖耶中显现出来的。按照唯识宗的观点——阿赖耶属于有情心识,但数论外道认为,能够变现一切万事万物的自性主物是一种无情法。

虽然如此,麦彭仁波切还是对这一宗派赞叹说:这一宗派的教义与假相唯识最为接近,在外道之中算是最好不过的宗派,而且仅仅就它自宗的角度而言,也存在一些耐人寻味的可贵之处。当然,与佛教相比较,他们的观点根本不如小乘宗,但从外道的观点来讲,这一宗派所宣讲的道理与一切万法的现相和实相比较贴近,因此,还是具有难能可贵之处。

由于数论师承许一切对境具有喜忧暗三德的自性,针对这一点便可明确指出:色声香味触等任何一法均具有喜忧暗三德,由此可以了知,执著的心识绝对不可能成为实有独一无二的本体。因为你们承认外境具足三种功德的缘故,有境识又怎么会成为唯一实有呢?所缘是三,能缘的心识也应该是三。因此,你宗所说的唯一心识根本不能成立。

午二、破遣过之答复:

若许事体三,识现唯一相,

与彼不同现,岂许彼取彼?

对于上述过失,数论自宗并不承认,他们说:事物的本体虽然具有三种功德,但能缘的识只显现唯一的相。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如果有境与对境不相同,又怎么能缘取这一对境呢?根本不能缘取。

对方是这样认为的:有境是实有唯一的,对境则是三个,二者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取境。

对此观点驳斥说:如此一来,又怎么能承许这一识就是取对境的有境呢?因为识只有一个,对境却有三个,比如对境上有白色、红色、蓝色,那么,识面前显现一种颜色还是三种颜色?如果说是三种颜色,那么识也应该承许为三个,否则,境和有境就会相违。

数论师再次解释说:对境虽然具有三德的自性,但识只是缘三德中成分最多的那一德。以声音为例,声音虽然完整具足痛苦、快乐、等舍三德,但其中快乐的成分占大多数时,听到的便是快乐的声音。或者说白色、红色、黑色,哪一个对境的颜色多一点,识就只会缘取那一对境。

这种说法显然不合理。一块花布上虽然黑色多一点、白色少一点、蓝色特别少,识仍然会在同一时间内全部见到,根本不会漏见哪一种颜色,这一点现量可以了知。因此,由于众生的种性、信解、修道各不相同,对于同一个声音,也会出现“非常好听”、“特别难听”、“可有可无”的不同想法。外境上如果真正存在三种德的自性,而且其中某一成分多就只会缘取它,那么,缘同一个声音,所有的人都应该痛苦,或者全部都应该快乐,但这是根本不合理的。

对方反过来说:由于少部分不显现而不被识取受。

这也是不合理的。正因为外境如何显现、识也会原原本本地如此执著它,所以才称其为执著此外境的识。如果与对境格格不入——外境是三种颜色、识只有一种的话,也就不是执著此外境的有境了;同样,因为声音是三德的自性,仅仅缘取为一的识也就不能成为取这一声音的识。

由于上述宗派不具足诸佛菩萨断除人我和法我的智慧,仅仅以凡夫观现世量分析安立,因此称其为论议派或者寻伺派。这以上论议五派的观点已经宣说完毕。


[1] 一百二十位本师之一。

[2] 《入中论》当中也讲到了神我的五种功德,请参阅。

[3] 尘、暗、力:也即佛教所说的痛苦、等舍、快乐,或者说是嗔心、痴心、贪心三种。

[4] 三种慢在二十五谛中算一个法。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六十五课
下一篇: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六十七课

 宁玛派《中观庄严论》评介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四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三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二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一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九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八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七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六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五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四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三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二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一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九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八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七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