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课
 
[般若摄颂释] [点击:3077]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五十课

    思考题

1.在学完本课后,请以喻义、事理、教证阐述大乘菩萨的精进。

2.在了知大乘的精进后,恐怕很多道友都想灭除内心的“小”,既然如此,那你打算如何有的放矢呢?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般若摄颂》里面,前面已经讲了智慧度和禅定度,现在讲精进度。

庚二(宣说精进度)分三:一、教诫精进他利;二、不怯懦而精进;三、以三轮清净方式精进。

辛一(教诫精进他利)分二:一、略说;二、广解。

壬一、略说: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为了有补特伽罗(按《入中论》等论典所讲,补特伽罗、众生、数取趣是一个意思。)名称的所有其余有情,我们从发心上要有三种精进:第一是擐甲精进,就像军人披上盔甲一样,自己心里有度化众生的初步誓愿——我要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第二是加行精进,就像军人参战一样,在实际行动中去真正操作;第三是不满精进,就像军人不断为国奋战一样,利益众生无有厌足。其实,这样的精进就是大乘的精进,也是六度中的精进波罗蜜多。

大乘的精进跟小乘的精进不相同,小乘以自己在短暂时间中获得解脱为目的,而大乘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即利益众生是大乘的精进。就像前面所讲的禅定一样,不管你的行为是什么样,只要能帮助众生的暂时、究竟之事,这就是大乘的禅。希望大家能在这些方面有重新认识。

对想利益一切众生的菩萨来讲,首先要断除自私自利的心,即心要得以清净,然后再以两种精进加行——恭敬精进加行和恒常精进加行勤行精进波罗蜜多。那什么叫恭敬精进加行呢?也就是说,以恭敬心精进。比如说,无论我们求什么样的佛法,对法都要有欢喜心和恭敬心;如果要帮助众生,对众生也要有恭敬心和欢喜心。有了这样的心,做任何事都很方便、很容易。至于恒常精进加行,则指以恒常心精进。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善法都要持之以恒、始终不间断,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人做一件事情只能在一两天中做,过后热气就没有了,或激动心就消失了,这并不是很好,因为利益众生是恒常性的事业。

这两种精进加行在行持任何善法时都很重要!因为,具有这两种加行就能利益自己和他人,而这就是精进的本体。在印度天亲菩萨(即世亲论师)作、鸠摩罗什大师译的《发菩提心论》(全名《发菩提心经论》)中讲:“云何菩萨修行精进?精进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精进,则能庄严菩提之道。”因此,我们在行持善法时,目的一定要为众生获得无上解脱。《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也讲:“若欲为众生,修行菩萨行,速成无上道,精进最第一。”其意是说,如果想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有情而修行菩萨行,那么这个菩萨会速成无上道,其精进也最为第一。

这些在众生前没有任何架子和傲慢心的菩萨,就像世间取水的仆人一样:主人叫她提水、扫地,她都会去承事,因为身不由己、受主人控制,或者说,其所作所为都为主人服务,并不是为自己而做。同样的道理,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勇士也要随顺众生,因为随顺众生即是随顺供养诸佛、尊重承事众生则为尊重承事如来、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这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有宣说。

所以,对发大乘心者来讲,哪怕是利益众生的微小之事,也要认真行持,只有这样才能圆满菩提之道。《大智度论》里讲: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作螺髻仙人,他常行出入息断的第四禅定。有一次他在一个地方入定,很多飞禽认为这是一棵树,并把顶髻当作树叶而在里面做巢下蛋。出定后,他知道自己头发里有蛋,就想:如果身体移动或站起来,它们的母亲就不可能接近,为了这些生命我还要很长时间继续入定。于是他又继续入定,直至小鸟飞走后才起座。

但要真正如如不动却很困难!有些人经常说:某某人很了不起,他的境界不可思议,一两个小时根本不呼吸。其实,光不呼吸也不一定,因为在这个传记中,佛陀并没有说他因为不呼吸非常了不起。在佛教里面,有些道理很主要,有些则是次要的,但很多人经常分不清楚修行的重要部分与次要部分;就像在世间学校读书的学生,本来主要课程是语文、数学这些,音乐、体育等则为辅助课程,但有人往往分不清楚。所以在佛教里面,也不能把个别人的行为当作主要行为,因为他们在上师、佛法等关键问题上根本分不清楚。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人跟个别道友说:“你来这里灌顶,太殊胜了!”道友问:“怎么殊胜哪?”他说:“没有什么说的,太殊胜了!”隔了一会他说:“这里上师很好。”道友问:“上师怎么好?”他说:“没有什么说的,上师太好了!”当然,有信心的话,肯定很殊胜、很慈悲,你也可以这么说。但一般来讲,比如要说法殊胜:通过学习以后,以前自己不懂的很多道理都已懂得,从此之后自己的人生有了方向、目标,也懂得了取舍,这样的话,你说法殊胜也是可以的。又比如,你说上师很好,但不能因为上师笑得很开心、说话很好听,就说这位上师太慈悲了,若是这样,那就是愚者的行为。当然,若上师相续中真正具有菩提心或大圆满的无二境界,我们说这位上师殊胜也是应该的。

但大圆满的无二境界和菩提心,我们也不容易发现,这在《前行》中有宣讲。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特别善巧装模作样,他们相续中什么境界都没有,表面上却装作有特别高的境界。而相续中真正有等空无二见解或慈悲菩提心的人,往往显得特别平凡,可以说跟普通人没有两样。当然,要真正分出来也有一定的困难。

正因为现在很多佛教徒分不清楚主次,所以我一直强调,希望四众弟子能把闻思修行放在主要位置,其他佛教的行为,诸如敲锣打鼓、吟诵(包括梵呗)等,则应放在次要地位。当然,极个别人有特殊根机,他们依靠这些行为,所得到的法利也完全不相同,这就不包括在里面。

话说回来,所谓精进波罗蜜多,就是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或傲慢心,而一心一意地帮助众生。但有人觉得:自己天天为众生发心,该修的没有修,一直处在懈怠、散乱中。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所谓精进,就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行持念咒等善法;而放弃自己的一切,无条件地帮助众生并不一定是精进。通过学习诸如此类的大乘经典,我想很多道友对大乘的智慧、禅定、精进等应该会有新的认识。

壬二(广解)分二:一、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二、恒常精进他利之理。

癸一(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子一、比喻:

责骂抑或常殴打,女仆于主不顶撞,

思量彼将杀害我,怀极恐惧受其压。

首先以世间简单易懂的比喻来说明:比如说,在世间中,主人经常口出恶语责骂或谩骂他的女仆,或者用石头、棍棒等东西来殴打她的身体,虽然受到如此欺负与折磨,但因她属于主人,所以根本不敢当面顶撞,也不敢反抗。即使主人特别生气,大发雷霆、口出恶言,对她进行人身侮辱或攻击,这位聪明的女仆也不敢得罪他,甚至心里一刹那的嗔恨心也不敢生起。因为她知道,如果行为不对,很有可能会被他杀害,因为自己已经属于他,而且根本没有其他依靠处。所以,她怀着极其恐惧的心理特别恭敬主人,不管他吩咐或命令什么,都言听计从、恭敬听受,一直受他的压迫。

在世间,不但国王手下有很多仆人,各个部门、各个群体都有上层和下层。一般来讲,下层人一定要随顺上面的人,如果没有随顺,要么会被开除,要么受到各方面的惩罚。有一个人说:“我这几天可能要被单位开除,请您加持加持,让莲花生大士保佑我,因为我们的销售经理不高兴,隐藏在背后的董事长也特别黑暗。”她一直说自己的处境很危险。确实,在世间会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上面的人不高兴,下面的人就很麻烦,甚至会出现很可怕的结局。

从历史上看,有些主人折磨或压迫下面人的手段非常残忍。以前,古罗马有一斗兽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是当今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非常有名。它于公元72年开始修建,经过八年(或说十年)时间,终由沦为奴隶的八万(或言四万)犹太和阿拉伯俘虏修建成功。为了庆祝它的竣工,宰杀了9000只牲畜,在足球场那么大的角斗台上举行了为期100天的表演。这次表演,古罗马统治者组织了5000头狮子、老虎之类的猛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囚犯,进行人与人、人与兽之间的博斗。

在角斗台下,一边关着三千人,一边关着五千猛兽。门打开后,两两出来开始互相搏斗,虽然暂时一方会赢另一方,即一方会死在另一方之手,但最后全部都会死,也就是说同归于尽。在这期间,全国上下的人都可以到那里去观看,就像现在开运动会一样。当时的罗马皇帝在战胜其他国家后,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修建了这座斗兽场,之后又开展了如此规模宏大的纪念活动。虽然这已成为历史,但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看看这段历史,相信大家都能了知古罗马统治者的残忍。

在这个世界上,尽管有些主人对仆人的行为特别过分,但我们在学习菩萨道时,也要像仆人对待主人那样对待一切众生。那仆人的行为是什么样呢?即使主人轻辱、毁坏她,也毫无怨言,即不会怨天尤人。

从字面上看,大乘道中讲到的“当众生的仆人”,跟现在社会上“领导是人民的公仆”的说法很接近,其实在心理上还是有很大差别。比如说,公务员中真正为人民好的,跟学过大乘佛法且以爱心奉献的发心人员相比,虽然两者的行为都是利他,但发心还是有很大差别。又比如,某地特别优秀的老师,他的利他行为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奖金、工资、地位、财产等;那完全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众生的人就远远超过他们。

现在有些文章也讲一些笑话,比如:领导们经常说:为了民生[1],我们要当真正的公仆。于是有人说:如果是真正的仆人,就不需要那么高的待遇;因为,坐装有防弹玻璃的豪华轿车、住星级宾馆、军车开道等,对一个仆人来讲待遇太高了。上次我们去玉树救灾,途中一位司机说:“从早上四点钟开始,这里一直堵车。”(我们赶到那里已是下午六七点钟。)我们问他:“前面怎么回事?”他说:“来了一位‘公仆’,一直在戒严。”他话中有话,明显有一些不满的情绪。(刚开始,我还认为是真的。)

当然,若真正分析,大乘里面所说的当众生的奴仆,与现在人们所说的当人民的公仆,也不一定要跟仆人的行为相同。如果我们心里没有傲慢心,且为众生做事情,那就可以说是仆人。

相信大家在学习《入行论》、《学集论》、《般若摄颂》等经论后都能了知:为众生做事很光荣,为自己奋斗很可耻,所以每一个人都应经常观察自己的行为。如果出门、说话等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为众生,即使你的事情没有办好,或者说没有成功,那也是善事,也非常好!如果最开始的动机是为自己的利益,实施过程中也是为了自己,最后还想达到自己的目标,那即使你事情有成效,或者说成功了,其意义也不是很大。在这方面,每一个发菩提心的人,都要经常用此标准来衡量自己。

子二、意义:

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

前面已经讲了仆人受到什么样的侵凌都不敢反抗的比喻,它充分说明了大乘菩萨的利他精神,也就是说,为了利益天下一切众生,最终获得圆满菩提的果位,已经迈入或步入大乘道的菩萨,在众生前要完完全全当一个仆人,看众生有什么需要,自己就应如是去做。就像寂天论师所讲的一样:“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所以,大家皆应把自己当作最下等、最低劣的仆人,每天精勤谋化众生的利益,而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苦思冥想、奔波劳碌。如果能以这样的大悲心摄持一切众生,不但善法很容易成功,在很快的时间中就会成佛并圆满一切功德。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大家一定要记住。

如果是自私自利的心,无论你学大乘佛法,还是在世间团体中工作,都会活得很累、很苦。因为,在自己的利益没有达到时,就会很烦恼。如果你的目标完全想利益众生,就会活得很开心。所以每个人都应清楚自利和他利之间的利害关系。《菩提心释》中讲:“利害出生故,如是分析已,彼等一刹那,岂贪自利益。”其意是说,如果我们通过智慧分析后,了知了自利的危害与利他的利益,一刹那也不愿意贪著自己的利益,因为这太不值得、太没有意义了。真的,对有智慧的人来讲,这就像不贪执天堂而贪执不净室一样,或者说,为自己奋斗、维护自己的行为太丢人、太丑恶了。所以大家皆应当众生的仆人,也就是说要利益一切有情。麦彭仁波切也讲:为了自他一切众生今生来世得到快乐,我们一定要帮助众生,实际上这就是帮助自己,而它就是大乘菩萨的妙道。

所以,若想自己的法得以成就,就要当一个利他者。拿在单位里工作的世间人来讲,如果谁想当一个有成就、有贡献的人,就要尽心尽力帮助身边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你的地位自然而然得以提升。也就是说,帮助别人自己的功德才能圆满。否则,如果一心一意想利益自己,看不惯众生,经常生嗔恨心、恶口骂人,就像草木失火会把草木本身焚尽无余一样,这种不尊重众生、不恭敬有情的人,最终必将毁坏自己而葬送菩提道的珍贵性命。所以大家在修道过程中一定要利益众生,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也是精进的主体。

学过《释尊广传》的道友都清楚,《精进品》第一个公案“劝人学佛求道”中的精进力菩萨(乃释迦牟尼佛因地)非常了不起。当时净现如来说:有一吉祥宝王子需要度化,在八万四千发心菩萨中,谁能在八万四千年中不生起厌倦之心,一心一意劝其发心?其他菩萨都不敢发心,只有精进力菩萨愿意。于是他在八万四千年中一直饱受包括王子在内的人的侮辱与诋毁。但他一直忍受,帮助他们的誓愿丝毫未退,最终也度化了王子及其眷属。

的确,这种精进力特别令人佩服!我们不要说八万四千年,恐怕连八十天的侮辱都受不了。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受不了、受不了,这个人的性情太恶劣了,算了、算了,我不接近他!看了佛陀因地时的公案,我有一种深深的感受: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我们的精进力、禅定力、布施力实在不够。确实,佛陀因地时太伟大、太了不起了!而现在世间人做一点点好事就想得“国际金奖”,其实这根本不应得奖。真正应该得奖的,就是那些从无始生死以来,或在无数万年中,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条件地奉献给众生的菩萨。

这里讲:一心一意利益众生,当众生仆人的人,会很快得到成就;反之,如果我们经常与众生关系不好,常常欺负、侮辱、诋毁他们,那就与菩提道越来越遥远了。所以大乘经论里面常讲:恭敬佛虽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恭敬众生。如果我们不论种姓高贵、年龄老少、性格好坏,凡是众生都把他当作佛菩萨,那就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现在有个毛病,对性格好的人,大家都说他很不错,也愿意随顺他,而性格不好的,都舍弃、侮辱。其实,对真正具有猛利菩提心的菩萨来讲,他们不但不会舍弃恶劣众生,还会以悲悯心来摄受,就像仆人对待主人一样。

癸二、恒常精进他利之理:

舍弃自乐无求心,昼夜精进众生利,

当如生母侍独子,诚心无厌而行持。

前面讲过,珍爱自己引来各种轮回痛苦,珍爱众生带来解脱、涅槃等快乐。在知道这个道理后,就要舍弃自乐,对自利无有希求心,而日日夜夜精进成办其他众生的利益。若真正利益众生,就不会有自己得到快乐的想法,因为它是特别高尚的心态,所以不会有自我的目的,也没有自私自利。但现在很多人并不是这样:咋听他们说话,好像是真正帮助众生,实际上却在寻找自己的生路。正因为菩萨利生无有条件、不求果报、不图回报,《华严经》中才说:即使整个世界的众生全部变成忘恩负义之人,菩萨对他们也没有任何怨恨之心,而且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灭除众生无量无边的痛苦。也就是说,对一个发菩提心的人来讲,不管身边乃至世界的人全部是人格贤善、心地善良的感恩图报者,还是一个比一个坏的恶人,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全力以赴减轻他们的痛苦,根本不会在别人是否报恩等没有意义的问题上动心思。就像一个好医生,他只关心治病救人,根本不在乎病人家属是否给他递红包,以及是否能赢得别人的赞叹;对他来讲,治好病人的病最重要,因为这才是白衣天使的真正行为,或者说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对相续中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人来讲,在学道过程中,无论别人对他赞叹、供养,还是诽谤、抢夺,凡是牵涉到自己的事情,在他眼目中都不会看作重要的事,因为他日日夜夜唯一想众生得到利益。就像一位母亲,因为她只有一个儿子,所以会无条件地想着利益他。即使在帮助的过程中,儿子不高兴,经常恨母亲,她也不会有任何怨言或厌倦之心,仍会诚心诚意为他做事情。

虽然对受大乘戒者来讲,不应有厌倦之心,但有人天天都数日子,认为发心的时间太长了。他们说:我已发心两年、三年、四年,明年想去寂静的地方;我当管家已经两年了,您可不可以把我换了……好像利益众生是坐监狱一样。其实,心生厌倦是菩提心不坚固的标志。《宝积经》中讲:“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倦,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所以,所有发菩提心者,皆应长期教化众生,根本不应心生厌烦,这样才能于无上菩提道中坚固不退。但有些人为众生做一两件事情,或为众生一两次服务就足够了,其实并不应该这样,只要众生需要做的事情就应随顺。

《华严经》里也讲:“……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其意是说,教化众生根本不会生任何厌倦之心,随顺众生心之好乐而显现各种身相。比如说,当医生能帮助众生,自己也懂医药知识,就马上去当医生;当老师能帮助他人,自己也有这个能力,就以老师的身份出现;当仆人对别人有利,就天天为他人扫地等……总之,没有自己的执著,时时处处利益众生。

大家都清楚,在这个世界上,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伟大的人物从来没出现过;但释迦佛在有必要时,也经常去照顾病人,在恶人前也显现各种身相去度化。但现在有些人稍微有点学问、钱财等世间功德,就高高在上、傲气十足。从他们走路、说话等外在的行为就能看出,他们相续中有一种特别无法理解的骄慢心。当然,这与菩提心完全是相违的。

通过这个颂词的学习,大家皆应了知,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不能有厌倦心,众生需要什么帮助就提供相应服务。比如众生需要法布施,只要因缘、根机成熟,就应尽心尽力地传法。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极个别佛友需要传承和道理的解说,我也希望法师或真正对佛法有了解的人不要吝啬,应趁机给他们讲清楚;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法,对所学的道理很多都不懂,也就是说要理解他们的渴求心。即使是其他方面的希求,只要与解脱有关,不会因此堕入恶趣,也应尽量随顺;不应认为:这些众生很讨厌,今天这个、明天那个。

在对待众生方面,想必大家都清楚常不轻菩萨的精神——把自己当作最低劣的众生。所以,如果众生需要财物,自己也有,就应尽量布施。如果没有财产,祈祷本尊布施也可以,下面就讲一则相关故事。

以前,印度有一位母亲,她有一位特别漂亮、贤惠的女儿。按照印度的传统,到女儿长大嫁人时,一定要有特别好的嫁衣,否则人们对她家人就没有好的看法。但因她们家特别穷,实在没办法。后来听说寺院有个伟大的论师叫月称,母亲就想到他那里去要一些钱财来给女儿买漂亮的衣服。然后她就到月称菩萨那里去了,但月称菩萨是一位知足少欲的出家人,没有任何钱财。

她听说有一位旃扎古昧居士经常跟月称论师辩论,于是她想:这位居士应该有财富,因为他毕竟是在家人。然后就到他的屋子里面去。其实,旃扎古昧居士除了几本经书和墙上挂的度母像外什么都没有。(可能当时印度的条件也不太好。1990年我们去的时候,印度还没开放,很贫穷。最近很多道友去印度,他们说现在印度还是比较落后。)这位老妇女祈求说:我女儿要出嫁,一点装饰的衣服都没有也不行,希望您能布施一些钱财。旃扎古昧实在没办法,就祈祷度母,(有些书中说,当时是月称论师和旃扎古昧两位。)说:有人向我讨要财物,我实在没办法满愿。这个时候度母身上发光,身上的璎珞、手镯、宝珠、宝石、服装,全部哗啦啦地掉落在老妇女前面的桌子上,于是她很高兴地拿走了。因为度母身上什么都没有,人们就称她为“裸体度母”,这在印度很出名。

虽然我有开玩笑的口吻,但我们在财富等方面不能满愿时,还是要祈祷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黄财神等本尊。很多居士特别喜欢黄财神,每天都将黄财神的像挂在脖子上、贴在心口,很想求黄财神加持赶快发财。(在这方面,出家人稍微好一点,一般他们将黄财神供在佛堂。)虽然有些想发财后上供下施,但很多人发财后都舍不得,那个时候就忘了本尊的恩德。

话说回来,利益众生无厌倦很重要。现在世间,在两三天或几年中帮助众生的人倒有,尤其在学了《入行论》等大乘经论后,很多人特别激动,一直给别人说:利益众生很重要,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帮助众生!表面看来他发的誓言很坚定,可是也很难在有生之年帮助众生。当然,这与福德等因缘也有关系。但不管怎么样,如果自己有能力,就要在有生之年中利益众生;如果实在没有精力、条件,帮助众生的心千万不能舍弃,这非常关键!

辛二(不怯懦而精进)分二:一、略说;二、广解。

壬一、略说:

菩萨欲长住轮回,勤利众生修刹土,

纤尘不生厌倦心,彼具精进无懈怠。

因为菩萨对众生有无缘大悲心,所以他在漫长的轮回中住多少年也心甘情愿,即不愿舍弃可怜众生。在世间,我遇到有些好老师这样讲过:按我的智慧和水平,我可以到城市里赚更多的钱,但我看到一手培养起来的学生,就不愿意半途离开,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对不起他们,虽然在山沟里我的待遇很低。那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他们也不会有舍弃众生的心,一直愿意住在轮回中精勤利益众生、修行将来的清净国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没有丝毫厌倦心,因为利益众生的心越来越强时,厌倦心就不会有,也就是说,为了众生再累再苦他们也心甘情愿。正如《学集论》中讲:“……为利众生,设身有苦,不生疲厌。”其意是说,为了利益众生,假设身体有病或遭受别人非议等各种各样的痛苦,但因大悲心太强烈了,所以根本不会有任何厌倦或厌离之心。那这样的菩萨就具备精进度而无有懈怠。

正因如此,《普贤行愿品》里才说:“普能严净诸剎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我觉得这两颂大家在懈怠时都应念一念,虽然我们很难做到,但在修行过程中也可勉励自己,我就经常这样行持。

有些人修行一两天、闭关一两个小时就说:“上师!我可不可以回去住两三天休息一下,这几天好累,没有力气,心里很烦。”但这里讲,在行持两个关键问题——度化众生与修行刹土时,不能有厌倦心。所以,如果我们在闻思修行、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心生厌倦,就要祈祷诸佛菩萨:一定要遣除我相续中的懈怠、懒惰。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其中,“自利利他”是精进的本体,“无疲倦”是精进的表现。(现在城市里的人天天都到茶馆里去喝普洱茶、打牌、打麻将等,他们觉得这很快乐、这就是自利。其实自利并不是这样,真正的自利是用佛法断除自相续的烦恼,也就是说要闻思修行。)总而言之,所谓精进,就是在利益众生和修行善法方面无疲倦或不懈怠。

但有些人总在闻思修行或考试时找各种借口,比如我生病了等。听说我们学院个别人就是这样的,一到马尔康就没有病了,根本没去看病。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也找各种借口:我师父叫我什么什么……对真正精进者来讲,他能为众生长时受苦。《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讲:“能为诸众生,无量百千劫,受苦无懈怠,皆由精进故。”意思是说,为了众生在千百万劫中受苦也无有疲倦,这是因为精进的缘故。《入中论》里还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可见,如果我们有了精进,功德就可以产生。

不过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每天都看小说、电视剧等,并不是所谓的精进。现在世间,有些人说一些无聊的话、做一些无聊的事,到晚上三四点钟还不睡觉。别人问他:你昨晚在干什么?他说:我太精进了,三四点钟才睡觉。其实,这是三种懒惰[2]之一,并不叫精进,因为对琐事精进就是懈怠。

那真正的精进是什么呢?一个是利益众生,即在利益众生方面长期做事情;第二是自己修行,即为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和获得将来的解脱好好闻思修行。我们学院极个别道友,十几年以来一直不断听法,这就是精进。而有些人心情好的时候来两三天,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无踪无影:不知是飞到极乐世界去了,还是到地狱里面去了,这不是恒常精进,而是“偶尔精进”(这是一个新名词,是我对个别特殊居士和出家人经过长期观察后的经验积累,因为他们都是偶尔精进者)。当然,这样的行为就得不到真实的解脱。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恒常精进与恭敬精进,这样就能圆满六波罗蜜多中的精进度。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指民众的生计、生活。

[2] 即同恶懒惰、耽著恶事懒惰、自轻凌懒惰。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九课
下一篇: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一课

 般若摄颂释讲记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六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五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四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三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二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一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九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八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七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六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五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四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三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二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一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三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九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八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