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入菩萨行论 第七讲(第3品)
 
[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点击:2369]   [手机版]
背景色

《入菩萨行论 七》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01/09

我们为了能够行持菩萨行,就需要先受持菩提心,要受持菩提心之前,必须要先了解菩提心有什么利益,对菩提心生起欢喜和好乐之心,在第一品就讲到菩提心的利益。为了能够真正受持菩提心戒的缘故,我们必须透过以集资净罪和七支供养文的方式,先净化自己的罪障、积聚资粮之后,再来受菩提心戒。七支供养文当中的礼敬支、供养支、忏悔支,在第二品中阐明,其它的随喜、请转*轮、请常住世以及回向,就在第三品的时候讲述。

我们由七支供养来集资净罪,当我们要积聚资粮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皈依的对境。这个对境如果是佛的化身,我们就可以请求祂来转*轮,能够常住(或不住涅槃)。如果我们祈求的对境是以佛的报身来做的话,那就不需要请佛转动*轮或请佛常住于世,因为报身佛是乃至轮回未空之前,都一直不断的在转*轮,一直不断常住于世间的,所以不需要特别的来祈请。

当我们要用七支供养来积聚资粮时,对境如果是报身佛的话,像刚才所说的,就不需要请祂转动*轮或是常住于世(不入涅槃),不需要这样子。可是我们说要用七支来积聚资粮,那缺了这两支,我们就用皈依还有发心这两支来补足,而成为七支供养文。如果是用报身佛做为我们皈依的对境,那可能是属于密乘当中的本尊,因为密乘里面有本尊报身佛的形象。如果就波罗密多乘而言,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七支,显教的这七支供养文,主要是针对这些共通的所化机而言,也是针对世间的一般弟子而言。所以,在显教里面的对境是以佛的化身为主。如果对境是化身为主,那念七支供养文的时候,里面就涵盖了请转*轮支和请常住世支。

七支供养文可以说是我们做任何善行正行之前的前行(或称为加行),我们可以透过七支供养文来积聚资粮,也就是要做任何一个善行的前行之前所要做的。这里面就有礼拜、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不住涅槃、回向。在下士道当中,就配合起修下士道的所需,也可以运用上七支供养文。在下士道的时候,就献上礼拜、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不住涅槃、回向等等这些。所以,就依着你所修的那一道,分别配合起七支供养文来做,对这一点我们应该要知道。

比如说你在修下士道的时候,要做七支供养当中的忏悔,要忏悔什么?就忏悔那一些会让我们堕入三恶趣的罪业;随喜就要随喜那些将来可以让我们获得增上生的善业;请转*轮就是请佛开示无错谬的、来世能让我们获得增上生的法。

同样的,七支供养当中的前两支,也就是礼敬支和供养支,当你在献上这两支时,比如说你献上礼敬支时,礼敬的对境(所皈依的对境),这个对境主要是以能够协助我们成办将来获得增上生果报的对境,我们向他来做顶礼。我们以佛而言,佛当然具有能力可以赐给我们将来获得增上生,或者说祂有能力可以赐给我们布施、持戒等等。可是,当我们在做比如说礼敬的对境时,我们要特别把对境设定说,他也能够给予我们某种能力的这一个对境。

我们在做某一个善行的正行之前,我们所做的前行如果能够跟正行有接上关连的话,那在做正行的时候,觉受会比较容易生起来。所以我们才说你可以配合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来献上七支供养文。但是,所谓配合不是只有文字上说说而已,而是说我们自己要先了解自己的烦恼到底是什么,自己的恶业到底是什么,自己的习性到底是什么,自己要先知道之后,才能够用对治法来对治自己的烦恼、恶业,也才能够配合七支供养真正去做集资净罪的事。

一般说来,要做忏悔时,你必须要先自我了知自己有哪些烦恼、有哪些罪障以及自己有哪些由罪引生的苦处。必须要先自己了解之后,才能针对自己的过错来做忏悔。随喜也是一样,必须要先去了解自己的目标是摆在哪个地方,然后才加以随喜。如果你的目标是摆在下士道,来世求增上生,所以你就去随喜来世能够获得增上生的这些善业。不论你所随喜的对象是未入道的行者所做的善业,或者说随喜那些已入道的声闻、独觉、菩萨所做的善业,反正你的目标摆在你所要求的目的上,然后再加以随喜那个能够成办你目标的善业。

从《入行论》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光是礼敬就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一般的礼敬,就是礼敬三宝。另一个是特别的礼敬,也就是去礼敬菩萨,也就是礼敬修菩提行的这些行者、这些菩萨。

在第二品里面就开始讲七支供养,第一支是礼敬支,第二品里面的礼敬支是特别去礼敬这些菩萨,意思也就是我们遵循着、随顺着这些菩萨的修行方式,来献上七支供养。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子做?比如说我们在修下士道时,可以依着自己所修的道来献上七支供养。现在如果是在修下士道,当我们要做礼敬的时候,礼敬的对象有一个是一般的三宝,有一个是菩萨,在《入行论》第二品是指菩萨,如果你在修下士道时,所希望的是获得增上生,所以你所设定的礼敬的对境是有利于你获得增上生的对境,我们来向他献上顶礼,这种善行是有助于我们将来获得增上生的善行,所以我们所立的对境,就立这个皈依的对境、这礼敬的对境是有助于我们来修获得增上生的善行的对境,我们是要这样立的。如果是修中士道或上士道时,也是一样,就看你本来的目标是摆在什么地方,然后所立的、所设定的皈依境就是有利于获得我们目标的善行的皈依境。

上次讲到第五十一页,也就是我们要去发起随喜,一般的随喜,你可以去随喜下士道、中士道或上士道等等的随喜,依着这三类的所化机可以做不同的随喜,在这边主要的是要来随喜菩萨。随喜可以分为因位的随喜和果位的随喜。这边的主题「子三、随喜无上菩提因果」,因位的随喜就是我们去随喜这些佛子(菩萨),随喜十地的功德。我们通常都是很喜欢佛,因为我们见到佛的功德,所以对佛的功德就非常欢喜,在这边也要见到佛子还有十地菩萨他们的功德,然后发起这种随喜的心,也就是随喜无上菩提因的随喜心,随喜菩提心,随喜菩萨行。所以这里面就讲到:

诸救护尊证菩提,诸菩萨地皆随喜

这边也就是去随喜佛及随喜因地的菩萨地。然后:

令诸有情得安乐,发心妙善广大海,于诸有情作饶益,我心欣悦常随喜。

刚才说到随喜可以分为下士、中士和上士道的随喜,也就是随喜下士道的增上生,随喜中士道的解脱,随喜上士道的遍智。增上生、解脱和遍智可以说是下、中、上等三士道所应证的目标,所以我们要对于三士道所应证的目标心生欢喜、生随喜的心,当我们要实际去修证时,也要有一个导师来向我们开示如何来证得我们这三个的目标,所以我们要请佛为一切众生的缘故转动*轮。进入这个偈颂(癸二、请转*轮):

普于十方一切佛,合掌至心作祈请,为诸有情除苦暗,请燃妙法光明炬。

请佛转*轮,也不是祂转一次或转两次*轮,就可以让我们这些无明的有情都能够登上地道,这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就要请佛乃至我们的无明未去除之前请祂常住无数劫不入涅槃,所以就进入请不入涅槃(癸二、请不涅槃):

诸佛若许入涅槃,合掌至心作祈请,勿盲一切众生目,愿住世间无数劫。

祈请勿入涅槃、勿般涅槃这一支,尤其可以对自己的上师来做祈请,有时候我们会举行上师的长寿法会,法会里面也有献上七支供养的部分,在进入勿入涅槃这一支的时候,有特别祈请上师常住于世的,这种请上师能够延寿的、常住于世的。当然这种上师长寿法会也有不同的法本,比如说你可以依着上师供养法,或者其它的法本来做上师的长寿法会。请上师常住于世,为上师举办长寿法会,事实上是有利于自己的寿命。

我们如果有造了等流的因,就会去感受等流的果,我们如果为上师求长寿,那同样的,就对我们的寿命会有利益。我们为上师做长寿法会,可以用放生或者用种种的方式来做延寿法,在所有当中,要以请师常住于世最有力量的。你如果说自己希望寿命很长的话,那可能就要多为上师做长寿法会了,请上师不入涅槃。所以当我们在为上师做长寿法会时,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净化掉寿命的障碍。

再来讲到回向支,也就是将你先前透过六支所积聚的善根,让这些善根能够广大、增长、更深入而且源源不断,所以来做回向。有一些人会怀疑: 「我把所有善根都回向掉了,岂不是就没有善根了吗?」不会的,不会那样。

我们将善根回向,是会让我们的善根增长广大的,尤其是为了等同虚空般的所有有情义利的缘故,来作回向的话,那我们的善根一定会广大增长的。 就像第一品有讲到「如丹点金转成殊胜相,将此不净之身能转成,」就好像是冶金剂,只要这么一点,即使是铁,也会马上变成金一样。这边也就是说,你种下的善虽然是小小的,可是你若加以回向,为了所有一切无量无边的有情来作回向的话,你所种下的小小善根也会增长广大。

请看文(癸四…子一、总回向):

如是所修一切行,我今所积诸善根,以彼回向诸有情,悉令解除一切苦。

这是就回向给一般的有情而言,另外也可以来做特别的回向,可以回向给身体比如说有冷热之苦的有情,也可以回向给不得饮食这些饥渴的有情,也可以回向给没有生活资具的有情。下面说(子二、回向病者):

有情诸病所逼恼,乃至尽其病愈时,愿我为医或为药,或为侍疾看病人。

这就是回向给身体有这些冷热诸病苦的病人。

请看文(子三、回向除饥渴)

若遇凶年饥馑劫,愿我化身供饮食,降澍食饮如甘霖,普为有情除饥渴。

这就是回向给那些不得吃、不得喝的饥渴的有情。

请看文(子四、回向随欲出生之因)

有情贫困乏资财,愿我成为无尽藏,随心所欲诸资具,莫不现前咸备陈。

也就是特别回向给那些缺乏生活资具的有情。

当我们回向给一般的有情,或是特别回向给那些我们所见到的或所知道的这些有疾病的有情,或者说有饥渴的有情,或者说缺乏生活资具的有情时,我们要实际去做,不是说只是讲很崇高的理想而已。

我们知道,菩萨行主要是修六度:施、戒、忍、勤、定、慧这六度。在这边先讲到布施的修行,在我们还没有受菩提心戒之前,先配合起布施的修行来讲。我们是为了一切有情之故来受菩提心(戒)的嘛!在接受菩提心戒之前,必须要生起很强烈的心愿,这样子悲心才能发得比较大一点,你才能生起真正的悲心,也才会真正的得到所受的菩萨心戒。在这边就是要先配合起布施,然后再来受菩提心戒,先将这两者建立起关系。

菩萨所要修的六度,在这一部《入行论》里面,在第九品的时候是讲到智慧度,在第八品讲到禅定,第七品讲到精进,第六品讲到忍辱,第四、第五品是讲持戒。所以好像没有哪一品特别讲到布施的修行。在我们还没有受持菩提心戒之前,我们先配合起布施来讲,所以这一部论的次序就是先讲布施的修行,再讲受持菩提心的部分。前面讲回向时,是为了一切其他有情的缘故来作回向,以这样回向的话,那所积聚的善根就会广为增长。同样的,当你为了其他有情的缘故来做布施的行持的话,也一样会广为增长。所以在回向的时候,你仅仅是、唯有为了一切有情来做回向,那行布施的时候也是一样,你是唯有为了一切有情来行布施。

到此为止就将七支供养讲完了,在七支供养的过程,我们会积聚很多的资粮,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就等于是由这七支供养积聚了众多的顺缘,依着这个积聚众多顺缘的心力,我们再进入正行当中,正行就是要发起菩提心、受持菩提心戒。那你要受持菩提心戒之前,一定要先发起悲心,发起悲心就是发起这种利他之思,利他的思惟,你要实际去执行它,那就是行布施之行,这就是要先配合起布施来说的原故在这里。

癸五…丑一、舍之法(广论265-3)

如是我身及受用,乃至三时诸善根,为成有情利益故,悉能施舍无顾惜。

对我们个人而言,最有益处的就是这个身躯,最能够让我们运用的就是我们所拥有的受用、财富,在生生世世当中能够带来带去的就是我们所积造的善根。我们要将所有的身体、受用、财富,还有自己三时所积造的善根,全部毫无吝惜的布施给一切有情。

为什么我们应该要布施给这些有情呢?因为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可能在生生世世当中,都可能会去运用过、去享用过我们拥有过的这些身躯、财富、受用,可是,在每一生世当中,我们可能用完了之后,就把它舍下了,然后迈向来世去。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自己所获得的财富、受用、身躯,一直没有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利益。为什么?因为我们只为我们个人的缘故,所以都一直没有带来任何利益,一直处在用完了就放下、用完了就放下、就舍下,然后又到来世的状态,一直处在这种状态,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如果我们能够为一切有情来做的话,那岂不就会变成有意义吗?所以这边才说(丑二…寅一、于一切舍离贪着而得涅槃 广论P.264+5):

一切能施得涅槃,为证涅槃始修行,

(寅二、有情为布施殊胜福田故应于彼施舍)

总摄一切布施中,施诸有情最为胜。

我们这样想了之后,就应该要布施出自己的身体,布施出自己的财富、受用。自己下定决心布施出去之后,不要到了明天、后天,因为哪一个人又对你怎样,你就马上对他生气了,或是你会说:他说我怎样,他在利用我。这样就生气,这是不应该的,因为你先前已经承诺把自己的一切都布施给众生了,众生要怎么用,怎么去对待你,那是他们的自由,对不对?所以,不管众生怎样对我们,我们都不应该生起瞋恚的心。因此,这边才说(丑三…寅一、今后于自身舍主宰之心):

我于一切有情前,此身已施自恣请,若杀若骂若捶楚,随其所乐常顺承。

自己甘愿已经布施出去了,也就是随他所爱,爱怎么做都可以。

下面说(寅二、广释其义):

若于我身施诘难,或复以为调笑具,今我此身已施竟,于此何得复争论?

我们不要以为自己的身躯比他人还殊胜,不要这样子认为。你先前已经将自己的身、心、财富、受用,已经布施给一切有情了,现在不管有情要怎么去使用这个身躯,怎么去利用我们,我们都不应该有任何的异议。

虽然我们将身、心、财富、受用,已经都布施给一切众生,但也不可以让众生使用在不当之处。我们自己要去观察他是怎么来使用的,到底是往有利益的方向还是无利益的方向来用,我们自己要去观察,所以说(寅三、用于应作之事):

若于彼人无损害,唯命是听悉顺从。

我们将自己的身、心、受用、善根,已经都布施给一切众生,随着众生如他们所想的来使用,我们还要去观察是不是会得到现前以及究竟的利益,我们还要去观察。我们之所以将自己的身、受用以及善根布施给众生,主要是用这一点来协助我们迅速证得菩提果报的缘故,而不是说把自己布施出去让众生把我们像世间一般的仆人一样来使唤,不是那个意思。如果是菩萨的话,当他将自己所有一切布施出去的时候,主要目的是要让自己的心相续能迅速生起地和道的证悟的缘故,所以才将这些布施出去,而不是将自己布施出去,让有情使唤我们就好像使唤世间的仆人一样。

菩萨将自己布施给有情,任有情随他所喜来使用,主要目的是为了要证得圆满菩提之故,而不是让有情像一般的看护或仆人一样的来使唤,因为这样并不能增长我们心中的地道或是迅速证得果位。

请看文(子二…丑一、愿唯为利他之心):

愿于何时缘我身,勿作些微无义事。

你将自己的身、受用以及所有的善根,发愿为利益一切有情而布施了,那心中要想:「愿我这样做不会浪费掉,不会枉费我这样的布施。」心中要有这样的想法。同时也发愿:「愿我这样来做布施,能够迅速的生起很强烈利他的思惟,而且迅速的生起大悲心,迅速的能够在心相续当中生起地和道的证悟。」你如果能这样来做的话,那你所布施出去的身、受用和善根等等,就不会浪费掉了。

然后说(丑二、愿为意乐不虚之因):

愿任何人缘我身,或生瞋恼或生信,即彼常时能转变,为彼成办众事因。

你将自己的身、受用和善根全部都布施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只要是缘念到我的,都能成办他所要成办的所有事,也就是我所布施出去的这一切,都能够成为真正众生的利益。

请看文(丑三、愿为加行不虚之因):

若人于我作讥毁,或复于我作损恼,乃至施以骂辱言,愿悉转成菩提因。

你将自己的身躯、受用及善根全部布施给一切众生,愿在任何一个时刻当中,就要愿一切有情只要缘念到我,都能获得利益,不论有情对我是如何来做讥毁、损恼或辱骂等等,愿他们所受的这一切,都能够转成为他们成办菩提的因。

前面说到,将我们自己的身体及善根布施给众生,任众生去使用,并没有提到「我愿意成为众生的什么什么」没有这样子的意思在,下面讲的就有这样的意思在了。

如果众生需要一个倚靠之处,我愿意成为他的倚靠之处;如果众生需要有人来做他的向导,我愿意成为他的向导;如果众生需要一艘船或一座桥梁, 我也愿意成为他所要渡的船或者说成为他所要过的桥梁。甚至有情如果需要一个比较大的洲渚,我也愿意成为他所要住的的洲渚;如果在没有灯具、没有灯明的国家或地方,我愿意成为那个地方的灯具,让他们能够照明。像这次南亚海啸,许多难民都没有房舍可以住,我们也发愿成为他们能够居住的房舍。或是有情需要一些佣人来为他做事,我也愿意成为他的佣人来做事,这是从我们自己这一方面发愿来做的。或者说我愿意成为一个摩尼宝,能够带来种种珠宝的,或者说宝瓶;或者说成为持明成就的阿伽药,就是能够去除种种疾病的良药;或者说能满足一切所愿的如意树。我们都可以发愿自己成为众生所需要用的这些物质、这些东西。

所以这些偈颂说(子三…丑一、愿己悉为他人一切急需之具):

诸无依怙我为依,诸入道者我为导,诸欲渡者为舟楫,或为巨舸或桥梁,
求洲渚者为洲渚,求灯炬者为灯炬,求舍宅者为舍宅,有情欲役使我者,
愿为仆使供驱走,如意牟尼妙宝瓶,持明成就阿伽药,随欲出生如意树,
众生所欲悉能成。

这就是自己发愿:「只要众生需要什么东西,我就愿意成为他所需要的那样东西。」

我们如果将先前所发的愿再扩大的话,就会愿自己成为像大地一般,像虚空一般。如果成为像大地一般,众生可以在大地上播种、盖房子等等。像虚空一般,众生就可以在这个虚空当中做种种活动,如果没有虚空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活动嘛!所以这边说(丑二、愿时分及作用广大):

愿如地等四大种,亦如虚空常无尽,有情种类多无量,悉能为彼俱有因。

从这些菩萨所发的愿,我们知道生为一个菩萨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因为他们的愿是这么的大,甚至大到连我们的心都难以想象的程度。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做到那样的程度,可是,我们也要发起一股毅力、一股勇气去发起像他们这样的愿,因为我们的心是随着串习而走的、随着习性而走的,我们只要加以串习,也能像真正的菩萨那样。

再来就看时间(丑三、愿时分及境界无间):

如是尽于虚空际,一切种类有情界,乃至未证涅槃间,愿我为其俱有因。

我们知道虚空是常法,就是恒住的常法,它是无边际的,而且无时际的(无时间边际的),也没有大小的边际。所以说虚空它是常的,是无边际的,一切有情也是一样,是恒住在虚空里面的,有情的数量又是无量无边的,(有)各种种类的有情,所以才说只要有虚空在就会有有情在,那有有情在也就会有虚空在,同样的意思。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乃至未证菩提间,愿我为其俱有因」,你把自己的心量扩展到愿自己能够尽虚空际饶益这些有情界。

刚才说虚空何处在,何处就会有有情,那到底谁能够去救度等同虚空般的这些有情呢?就我们现在而言,根本没有这种能力,唯有佛才有这样的能力,唯有证得佛果之后才有这个能力。我们知道,有情何处有,佛的遍智就会观照到何处,就表示佛的身就会抵达何处。既然有情是无量无边的,而且时间是无边际的,这么多无量无边的有情,我们要发起很强烈的勇气,才能真正去做利益有情的这些修持。这样的思惟之后,我们就要生起很大的心力去受持菩提心。

也就是说,只有佛才有这个能力,那我们既然要成为像佛一样,就要学习佛在有学位时是如何修学这些菩萨学处而成就的,我们也要效法他那样,学习种种学处来获得成就。这就是前面及下面几句的意思(壬二、正行):

如其往昔诸如来,从于生起菩提心,菩提萨埵诸学处,如其次第善安住。

这应该是很好了解的。前面这四句偈的意思是:如同过去,就是往昔,诸如来、诸善士是如何来发起菩提心,如何学来习菩萨学处的,我也同样的要效法他们,要如何来发起菩提心以及如何安住在菩萨的学处里面来修持。这是我们先生起要效法他们的心,下面说:如同这样子,我要效法诸佛菩萨,是为了一切有情的缘故,所以现在我也要为了一切有情的缘故,我愿发起菩提心。然后:

如是为利有情故,愿我亦发菩提心,如其所学诸学处,亦如次第能修学。

我愿像他们一样发起菩提心,「愿我亦发菩提心」就是受愿心的戒。「如其所学诸学处,亦如次第能修学」就是受行心的戒。我们发愿能够像诸佛菩萨一样,为利益众生而发起菩提心,也愿能够效法他们去学习这些学处。愿我们也能够这样子来修持、来学习这些学处,这就是受行心的戒,所以在这四个偈颂里面,就同时受了愿心和行心。

我们发起愿心和行心,这样的心量是非常广大无边的,而且也是极为善良的心。已经立下誓言要为一切有情来做这一切的行持,已经生起这种善的思惟,这种很强烈的勇气,就应该要自我鼓励一下,要对自己的心这样讲话:「你已经受了两个菩提心戒了,你已经是非常好了,我已经跟你成为好朋友了。从现在开始,你这一生不会虚度了,而且会过得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你已经成为佛子了,就好像国王会把政权交给王子一样,这边的国王是比喻佛,王子则是比喻发心的菩萨,你现在已经足以接掌法政了,所以,你应该要好好的来修学,因为你已经成为佛子、如来子了。」所以在这边就是自我在讲话。请看文(壬三…丑一、赞扬此心修喜):

具足如是慧心者,已发无上菩提心,为令起行并增长,如是妙心当赞扬。
今我此生不虚度,今我善来人中生,今我生于如来家,成为如来亲长子。

接着我们还要对自己的心讲话:「你既然已经成为如来子、佛子了,就应该要效法以前的如来,祂们怎么做的,如何修学佛子行的,就应该要照着去做。」所以下面说(丑二、既得此心修不放逸):

无论如何我自今,当勤荷负此家业,勿令所行有玷污,于此无垢尊贵种。

也就是自己要告诉自己,应该要照着如来家族怎么来遵行,你就照那样子遵循来做。

请看文(丑三、得此难得之心故修欢喜 广论P.234-8):

如人偶于粪埽中,无心拾得希世珍,如是依于谁之力,菩提妙心我能生。

从无始轮回以来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未曾发起过像这样子的菩提心,现在能够发起这样的菩提心,我们应该心中感到极为高兴、极为欢喜。就好像一个盲人一样,在一堆垃圾堆里面找到很大一颗的钻石,他一定高兴到不敢相信有这样的事发生。我们生生世世在轮回当中,都一直在贪、瞋,或者说痛苦的果报当中,或者说在我爱执、妄念当中打滚,可以说我们是贪、瞋、痛苦、我爱执、妄念所出生者。现在竟然能够发起如是珍贵的菩提心,真的是难以相信的,因为我们往往自己的我爱执已经很强烈,再加上别人的我爱执,别人的我爱执好像会成为我们增长自己我爱执的一个很大的助力,我们往往都会这个样子,所以要生起丝毫去为他想、饶益他人的心,简直是不可能的事。现在偶而发起利益他人的菩提心,简直就像盲人在垃圾堆里面捡到大钻石一样,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要感到无比高兴。

我们既然已经发起了这么殊胜,简直不可能发起来的菩提心,就应该要来赞叹一下菩提心的功德。这边讲到所发起的菩提心,可以使我们得到究竟所要证得的义利,可以使我们迈入解脱道,能够在剎那之间摧毁死主(就是阎魔王)。一个发起菩提心的菩萨,这心力、增上意乐是非常的强,所以一旦发起菩提心的这个菩萨,祂可以在剎那之间为一切众生摧毁死主,菩提心就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功德。所以我们看(子二…寅一、降伏众生之死王):

能为众生摧死王,此是不死妙甘露

你所发起的菩提心,它有这么大的利益。

而且(寅二、降伏贫困):「能为众生降困穷,此是无尽大宝藏。」也就是能为众生去除掉所有穷困。

而且(寅三、病患):「能为众生疗诸疾,此是殊胜阿伽陀。」这是一帖殊胜的妙药,可以为众生去除所有的疾病。

(寅四、总降伏生死苦):「众生跋涉三有途,此是止息浓荫树。」众生漂流在三有当中,它是众生的憩息之处。

(寅五、特降伏恶趣苦):「拔众生出恶趣苦,此是越渡总津梁。」如同可以为众生拔度所有恶趣苦之津梁一般。

菩提心有这么大的利益,任何一个补特伽罗只要发起菩提心,剎那间就可以摧灭阎魔死主,而且可以在剎那之间去除所有穷困,剎那间积聚广大无边的福德资粮,剎那间可以遮除掉三恶趣的种种痛苦。

一旦发起菩提心,一方面可以广大无边的利益一切众生,另一方面可以在剎那间摧毁死主、穷困,而且可以积聚无尽的福德,还可以去除三恶趣的种种苦。

上一次仁波切回去色拉寺,还有两个师姐跟着去,法王(尊者)传法完的最后一天,本来有一个长寿灌顶法会,尊者就说不用长寿灌顶,改为传菩萨戒。那这就跟这边的意思就相符合了。你如果发起了菩提心,受菩萨戒,你的心是非常广大的、非常宽阔的,你的心就不会那么的狭隘了,也不会有我爱执。你如果没有我爱执的心的话,那你的气血一切都会非常的顺畅,身体也就会非常建康,而且,你也很轻易就能积聚广大无边的福德。因为你积聚广大无边的福德,身体气血运行非常的顺畅,所以一定会长寿无病的。所以,尊者才说真正的长寿法就是菩提心。这边说「能为众生疗诸疾,此是殊胜阿伽陀」,这是最好的长寿妙药。

菩提心除了上述的利益之外,还可以为我们去除一切痛苦的因,也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下面说(丑二…寅一、除烦恼障):

烦恼热逼众生心,此是除热清凉月。

这是去除烦恼障。

(寅二、除所知障):

众生无知昏雾塞 此是破暗皎日轮。

也就是可以去除所知障。

总之,能够成办究竟安乐的就是这个微妙法,而微妙法的核心醍醐就是菩提心,所以,才说(丑三…寅一、能成办一切利益广论207+7):

搅正法乳成酥酪 此是醍醐无上味

就是指这个菩提心。

同时指这个菩提心,也可以为轮回当中的轮回者,成办他所希求的一切安乐(寅二、能成办一切安乐):

为有情侣驰驱生死道,欲求受用资具安乐因,
此是随身资斧胜安乐,能令满足有情胜友心。

这就是刚才说的,能够为轮回当中的一切轮回者成办所有一切安乐的意思。

再来讲到(癸二、令他生喜):

我今现对一切依怙前,唱言愿为一切众生侣,
乃至成佛中间不少离,天及非天闻者皆欢喜。

也就是我们自己在十方诸佛菩萨前许下诺言:「我愿从现在开始恒时的给予众生一切利益、一切安乐,给的时间是乃至我还没有证悟成佛之前,我都愿意为众生来成办一切的增上生、解脱,就是为了众生的一切利益来承事一切众生。」

后面一句是「天及非天闻者皆欢喜」,因为我们在受菩提心戒的时候,在我们的前后左右可能会有一些天神或非天,它们会一起来听闻,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对那些来协助我们修法的天或者非天等一起听闻者,跟他们说:「我现在已经为一切众生发起菩提心,我愿意为一切众生来做一切事,那你们这些来协助我修法的这些天或非天众,请你们也心生欢喜。」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 第六讲(第2品)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 第八讲(第4品)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四)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三)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一)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九)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八)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八)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七)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六)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四)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三)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一)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九)
 《入菩萨行论》第88课 《入菩萨行论》第87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