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普贤十大愿王别释
 
[谛闲法师] [点击:3813]   [手机版]
背景色

普贤十大愿王别释

--在永嘉城讲--

一 缘起

二 总标

三 别释

○甲 礼敬诸佛愿

○乙 称赞如来愿

○丙 广修供养愿

○丁 忏悔业障愿

○戊 随喜功德愿

○己 请转*轮愿

○庚 请佛住世愿

○辛 常随佛学愿

○壬 恒顺众生愿

○癸 普皆回向愿

一 缘起

山僧,今日受吴璧华居士请,讲普贤行愿品。因时迫不及详谈,仅将普贤十大愿王,别为解释。

二 总标

所谓十种行愿者:一为礼敬诸佛。二为称赞如来。三为广修供养。四为忏悔业障。五为随喜功德。六为请转*轮。七为请佛住世。八为常随佛学。九为恒顺众生。十为普皆回向。此十大愿王,皆称所起,故一一都云,尽十方,法界,极微尘数,约横论也。又一一皆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此十大愿,终无有尽,约论也。

三 别释

○甲 礼敬诸佛愿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普贤菩萨,自己礼敬诸佛,是为行。希望大众各各礼敬诸佛,是为愿与行,二而一一而二也。礼敬诸佛者,即俗称拜佛。普贤菩萨拜佛,欲人人皆如彼拜佛。普贤菩萨所礼敬者,尽法界虚空诸佛,皆是当人自心之佛。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自觉我身根前有诸佛,诸佛前皆有我身。是故一一尘剎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贤,一一普贤皆悉合掌礼拜。则一普贤之身,入一切普贤身内。一切普贤,皆摄归一普贤身内。盖以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当现前」。「诸」者不一之称。此界彼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故谓之诸佛。过去佛为已成之佛,未来佛即在目前,现在我们大众,人人皆是。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   「礼敬」者,由心恭恭敬敬,运于身口,而行礼拜。不然,谓之慢拜。身虽拜跪,口虽持名,而心则重重妄想,是名为礼拜,实则功德微少。普贤行愿,除有慢障,必起敬意。统身语业。以身业敬者,为显佛有天眼通故。以语业敬者,显佛有天耳通故。以意业敬者,显佛有他心通故。常修礼敬,一心不乱。五体着地,深入法性。离能所相。即说偈曰:「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阿弥陀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归命礼」。是则内佛外佛,同一实相,随一一礼,若佛若礼,重重无尽。   上言法界即我自心,我心即法界。我欲礼敬诸佛,须先放下万念,清清净净。在一拜中,一面观想,一面念:「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又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诸佛」。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吾人心中忆佛名为修慧。身跪口念,名为修福。福慧双修,则礼敬之事毕矣。普贤如是礼敬,即为普贤行愿。普贤不在外求,而在各人心中求。普贤乃众生心中之普贤,众生乃普贤心中之众生。普贤心,释迦心,众生心,菩萨心,无二无别。以心体同故。行普贤,愿亦普贤。行非普贤,愿亦非普贤。推言之,心向诸佛如来,我心即诸佛如来。心不向诸佛如来,我心即非诸佛如来。何以故?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普贤礼敬诸佛,是普贤行。是普贤愿。我礼敬诸佛,是我行,是我愿。   或曰拜佛谁不能拜,双手合掌,两足着地,何难之有?殊不知无心拜佛,状若舂米,拜如不拜,获益甚微必也。内存至诚,使身口意三业统一。如此拜佛,则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山僧从前最喜拜佛,因庚申年六十三岁患痰湿入筋络病,不能坐立跪拜,但作观想礼佛。后因体力渐衰,或起立为难,不行跪拜,而行坐拜,心中观想。若对西方三圣,恭恭敬敬,与跪拜无异。即如吾人旅行在舟车中。或病卧床榻上,不能身向西上,皆堪作观拜跪。如对西方佛前而礼敬之。此皆拜佛法门,依此实行,功德无量。否则,粗心慢拜,功德即少。何以故?我心恭敬,则佛心显。不恭敬则妄想多。妄想乃众生心,非佛心也。

○乙 称赞如来愿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称」谓称述。「赞」即赞扬。称述圣德,赞扬其美。又称扬赞叹之谓也。「如」者,如如不动,妙道圆融即自心不生不灭之体,湛然寂照,古今而不变。「来」者,去来也。即谓如如不动之体,无去无来,能去能来。「如来」即佛。佛为通号,意取三觉圆备义。如来亦通号也。谓后佛出世,如同先佛再来故。义翻为觉,觉者不迷之谓。言宇宙万物,本来不迷。如柳绿花红,鸦啼雀噪,皆宇宙真理之所显现。唯众生不能觉迷耳。若一旦转迷成觉,即能见宇宙之真理与万法,无不与我妙合。盖宇宙万法为法身如来。万法妙合之我,为报身如来。即宇宙之真理为法身。其感得者为报身。而感得此真理应众生之机根,出现于世以示说者,为应身如来。此法身报身应身三者谓之如来。三身同一真理,不过以其体为法身,以其相为报身,以其用为应身,即大方广之体相用也。释迦如来,能应用其所感得之真理,而现三身,随机说法,本为应身。因说法而现千丈卢舍那如来报身。在华严会上,现毗卢遮那如来法身。三身虽分而实一。盖离法身无报身,离报身无应身,见法各异,而其所归一也。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具三身。而众生一身,亦当具足三身。何以故?有正缘了三因故。正因即法身。如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具佛性,如来常住而不变易,即法身也。缘因即应身。如劝大众念佛,拜佛,听经,功行圆满,即应身也。了因即报身。如大众听经,句句入耳了解,即报身也。   上述正缘了三因之果,次重重宣如来三身之义。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为法身如来。佛顶经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了不可得。转*轮经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佛顶经云:明极即如来,是为报身如来。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佛顶经云: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是为应身如来。已上列举如来名义,今说当体如来,即诸佛与众生,同为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原系自性天真佛。以人人悉具佛性,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故。又行种种功德及礼拜,庄严清净法身。至若报身,其受用有二:一为自受用报身,二为他受用报身。介绍报身者,则为应身,入九法界。各各差别,分身度脱。地藏经云: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称赞法报应三身如来偈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又赞法身如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赞报身如来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赞应身如来偈云:「堂堂黄金相,巍巍不动尊。天上与人间,无不咸恭敬」!此即具前礼敬之中,以身业礼,以口业赞,以意业敬,是则名为三业供养。法身如来如遮那,报身如来如弥陀,应身如来如释迦等,皆以德彰名。我之称扬赞叹,即颂如来之万德洪名。但释家赞佛偈甚多,不胜枚举,亦视赞者之功行何如耳。或唱或念,其功德都不可思议!兹姑举一方便法门,无论男女老幼,人人能赞,即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是。念弥陀虽为称赞弥陀,即对十方世界诸佛,我能以一念赞尽。何以故?十方世界一切净土,总摄于西方极乐净土。念西方佛,即念十方佛也。

○丙 广修供养愿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所供之境,有有横。则指过去现未三世一切佛,横则言尽法界虚空十方一切佛。普贤菩萨修行,无论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悉皆供养,愿亦如是。至所供养者,究竟何物?不外乎财供养与法供养。   初释「财供养」,人以自己无金钱,即不能行此供养。然外财供养用金钱,而内财供养不用金钱。法华经云:用身口意三业恭敬供养。即礼拜赞叹供养,是为供养。若出门随时随处供养,为横供养也。至于外财供养,有财当施,有财若不施,是名悭贪,为生死根。吾人悭贪之心一起,即反对慈悲,则背宇宙布施之妙用矣。修行者,具大慈悲心故。随缘施舍,尽心供养,即一香一华,亦称理成就。有偈曰:「愿此香华云,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菩萨二乘僧」。供养过去佛若释迦如来。供养未来佛若弥勒如来。唯现在无佛时代,从何供养?即十六观经云:「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愿吾人对于生我父育我母,必孝必顺。对于师长,服劳奉养。至如女子之嫁也,对于公婆,克尽妇道,殷勤侍奉,是皆供养现在佛也。倘不供养家中活佛,将供养何人?近佛不拜,遑论远佛,是皆吾人所当注意者也。即如现前大众,当体有成佛性,特未修耳,修则迟早必定成佛。人人皆是未来诸佛,知此则彼此谦恭,道德相尚,乃真实共和平等无结内排外,贵自贱他,不为名利臣奴,不随潮流胥溺,故佛法最适于今日之共和时代。但修行之人,不仅对人类而礼敬之,供养之,即牛羊犬豕等众生,亦以戒杀放生为重。何以故?一切众生具佛性故;当来必定成佛故;即恭敬供养未来诸佛故。如是供养,缘慈悲心,起慈悲心,可拔一切业障根本。随地随时,修此供养,是名广修供养。   次释「法供养」,如法师说正法以转迷启悟为主旨。众生在迷,法师本慈悲心,为开众生觉路故。用法布施,即以法供养法界也。然法师既能以法供养,非法师亦可修此供养。即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万德洪名,逢人即劝,逢人即念,亦可法供养也。凡广修供养者,对于财法二施,均由小至大,先劝一家。由一家及他家,从一方及十方。其实普贤缘性起修,一字一句,周法界,知佛法者,无待赘述。

○丁 忏悔业障愿

第四大愿,「忏悔业障」。业障不忏悔,则广供不广供,赞叹不赞叹,礼敬不礼敬,皆为业所障。如说八苦,从苦入苦。在睡眠中,梦想颠倒。早起则妄想愈多,殆被业障所牵身。总之,善业少而恶业多。恶业何来?皆从心造。心能止恶,心能修善。吾人所以行善恶者,皆以身与口与意三者之故,谓之身业口业意业。此三业正,则善自然而修,恶自然而止。此三业不谨,则恶事乃成。所谓成恶事者,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即杀生、偷盗、邪淫是,皆由身所成之恶事也。口四者,即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是,皆由口所作之恶事也。意三者,悭贪、瞋恚、邪见是,此由贪、瞋、痴三毒而成,为一切恶业之本也。由三业而造出十恶,止此十恶,而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悭贪,不瞋恚,不邪见之十戒,是为十善。吾人作恶当堕恶道,行善则功德无量,当生善道。殊不知善业障心,难出三界。如作上品五逆十恶身,感地狱道身。行中品五逆十恶身,感畜生道身。作下品五逆十恶身,感饿鬼道身。作下品十善者,感修罗道身。行中品十善者,感人道身。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四天王及利天宫,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欲界空居四天。色界四禅,共十八天。初禅三天,难逃火灾。二禅三天,未离水灾。三禅三天,犹遭风灾。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三天,凡夫住处,修禅者得生其中。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五天,第三果居处,未得四果,尚有分段生死。以上十八天,离欲粗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上来三途是恶业,欲界六天是善业。色无色界,是不动业。此三种业,皆能障心,均不免为生死牢笼。所以云三界皆苦,无一可乐。若要出三界,实难之难!是故劝他念佛不肯念,求生净土不肯求,头出头没,生生死死,轮回六趣,无有尽期。古德云:「万般皆是苦,唯有业随身」。或言我一生皆行善事,何业障之有?独不知无始以来,从身、语、意所生一切业障,诚难述。故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吾人既有业障,必当早求忏悔。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然忏悔之法亦多端矣,念南无阿弥陀佛,亦忏悔之最好法门,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则业障自除,事理自然明了。若生从糊涂来,死随糊涂去,如何是好!但生者已生,死时当求正念分明。欲求正念分明,须要至诚恳切,用身、语、意三业忏悔。盖因自己一切业障,从三业来,亦当从三业去也。奉劝大众,信得真,愿得切,老实念佛,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无论利根钝根,业轻业重,但肯信愿持名,无不往生极乐。故古德偈云:「六欲诸天受五衰,三禅尚自有风灾。假饶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归去来」。不我欺也。

○戊 随喜功德愿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此四字扼要在德之一字。德作得释,即从功行上心得也。凡人一生所作事,不自检点,都糊涂自了,急宜摄心仔细思之,从六根门头参透,功过孰多?得失孰多?较量过后,痛下警察悔改工夫始可。不尔,便从糊涂生来,从糊涂死去。一生不明因果,忽功德,从身口意积成种种罪业。举足动步,莫非是罪。伸口胡言,莫非是辜。此之谓可怜愍者!所以菩萨随喜而作功德,功德分二种说:(一)世间法,为有漏功德。如慈善业;造桥修路斋僧建寺等。庆悦赞叹,不生烦恼是。(二)出世间法,为无漏功德。了生脱死,广修六度是。但世间功德为有漏,出世功德为无漏。倘能随喜而修,以世间一切之因,回向无上菩提,亦可转有漏为无漏矣。是故遇诸公益事,有力则助力,无力则赞叹。切实量力,随喜而修。世上有何嫉妒!更有何争斗哉!有等颠倒凡夫,对诸功德,非唯不随喜,且心生破坏。此因业障深重,当代念佛为之忏悔也。现今提倡净土法门,亦是了生脱死功德。对善信者,从而策励之。对未信者,从而称扬之;亦为普贤菩萨随喜之功德。所以随喜净土法门,称扬弥陀功德。古德云:「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我能随喜净土功德,此即先德所谓见贤思齐者也。

○己 请转*轮愿

第六大愿,「请转法转」。凡夫肉眼,所见甚近,不能见远。初见道位须陀洹,能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仅见一四天下。三果修道位斯陀含,能断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尽,得见中千世界。三果修道位阿那含,能断欲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则见大千世界。无学道位阿罗汉,能断见思俱尽,始见三千大千世界。初地菩萨,能断一品无明,则见百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地菩萨,能断十品无明,则见千千万三千大千世界。普贤位同等觉,则见十方世界。夫所见之眼界有差别,则所转之*轮有不同也。说法如转轮,不信佛法,心无主宰,胡思乱想,曷能去恶向善,转凡成圣,作随喜功德哉?譬若谷然,入舂去,方成白米。米之洁白,虽本生成,然非辗转,不能出见。吾佛说法,一句一句,皆从心中露出。大众闻法,一句一句入身,皆转入心中,而成妙法矣。现时释迦已成佛,弥勒未降世,究从何请?即山僧到此说法,因诸大居士之请,对大众说十大愿王,以了无边生死之苦,我代佛说法,即转*轮也。诸大居士之请,即请转*轮也。大众当深信无上清净心,在闻法时,始显然出现,为来日随喜而生功德。今日之请转*轮,诚有无量之功德也。

○庚 请佛住世愿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凡夫徒执佛说涅槃经后,即入灭。以为佛已舍世,曷能请佛住世?不知请佛住世,即请自己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也。夫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舍命。是故佛之常住与否,皆众生心之净染相应。吾人若念念在佛,即时时请佛住世。勤修六字,则净念相继,吾佛则当然显见。

○辛 常随佛学愿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吾佛广说法华,普度众生,先觉也。众生闻法,广修佛事,以了生死,后觉也。凡夫若无普度大力量,当善治一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与孔圣大学之道亦相融合,为入世法所不可缺焉。夫自利然后能利他,当诚心托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常常如在,始终不变,即常随佛学之大旨也。

○壬 恒顺众生愿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此我佛利他行也。发大悲心,下菩提种,以饶益有情,乐利众生,当从恒顺两字下着手工夫。旷观十法界,佛占其一,众生占其九,地狱饿鬼畜生,皆因六根门头,造业堕落,乃三恶道之众生也。天道着乐,人道苦恼,修罗瞋恚,乃三善道之众生。声闻是自了众生;缘觉是孤调众生;菩萨是大道心众生也。对此九界众生,当嗟叹之,怜愍之,饶益之,成就之。以佛心广修佛行,无一非布施之事业,无一非恒顺之心情。遇乞丐也,体其挨寒受饿,即量力施财。遇临杀之畜生也,悲其恋命怕死,即实行买放。盖佛心即大悲心也,为菩提之根本。树无根,则枝叶不茂。心不悲,则度生不切。一切众生,是我福田,宜恒顺之。至于家中父母兄弟,可不孝顺爱敬乎?推言之,于社会因不顺而肇争端,于国家因不顺而兴兵祸。苟能人人顺悦,则可享真正共和之幸福矣。

○癸 普皆回向愿

第十大愿,「普皆回向」。此事最易明了,譬如我今日说法一句,是一念好心功德。作一好事,是一好事功德。即非自己功德,要皆回向于大众。回向可分三种 :(一)回自向他。凡作一切事,悉当回向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二)回因向果。将自己日日所念佛,为众生回向极乐净土。(三)回事向理。吾人将所作事,应行放下。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世出世间,一切诸事,皆是因缘所生之法。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谛。总之所作功德,即非功德。昔达摩见梁武帝,帝问以朕所作佛事,究竟有何功德?师曰:「无」。帝骇然!自念一生造寺四百八十,斋僧无算,何以无功德?师曰:「是为有漏功德」。帝曰:「何谓无漏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周法界,是为无漏功德。所以帝净智自事,是无功德」。是故大众念佛,或随喜功德,恒顺众生皆回向法界。但贫僧深痛女众,恒以念佛作幽冥路上镪贯。是由一念贪心,便为生死根本,深为可愍者!当知念佛首重了生脱死,求生西方,为此生最难得之事。古德云:「得人身如掌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正与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之意符合。深愿大众当速悔改,切勿以念佛作金钱想。以上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竟,是导华严海众,归到极乐。今大众既明了透澈,我且以普贤行愿,为我行愿;即以礼敬诸佛回向;以称赞如来回向;以广修供养回向;以忏悔业障回向;以随喜功德回向;以请转*轮回向;以请佛住世回向;以常随佛学回向;以恒顺众生回向;是为普皆回向。回向是一件极紧要事,所作功德,无论巨细,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譬如投少水于大海之中,量即同海。所以为一己所积功德,其功有限,若回向于法界众生,则其德即无边际,是为回自向他也。若将所作功德,如念佛、持咒、礼拜、诵经、及一切慈善功德,均可回向西方,与一切众生,同成佛道,即是回因向果也。须知所作善事,无论世间出世间,若大若小,一一无非因缘所生,即空假中三谛之理。所谓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一一事,不须着相,自然理事圆融。理既穷横,事亦如之,故须回事向理也。  (完)

                   (见谛公老法师遗述语录下册)

(附注):本篇原名释普贤行愿品题及大愿王义,以与前辑要疏重复,故删节编科易为今题。至其何时在永嘉城讲,则查不得。   

--虚--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附亲闻记
下一篇: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谛闲大师遗集 卷首 谛闲大师遗集 总目次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附亲闻记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观经疏钞演义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大佛顶首楞严经序指味疏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二编 大乘止观述记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三编 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三编 教观纲宗讲录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三编 始终心要解略钞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三编 省庵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录要
 谛闲大师遗集 第四编 慈悲道场梁皇宝忏随闻录 谛闲大师遗集 第四编 慈悲三昧水忏申义疏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新疏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八识规矩颂讲义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妙法莲华经五重玄义辑略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重玄义辑略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六波罗蜜法门 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谛公老法师别传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