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三 从胎藏界看准提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点击:4265]   [手机版]
背景色

十三    从胎藏界看准提

我们提过,准提两字就是「自性清净心」的意思,一般修法能了解「自性清净心」而开始去修,就算不错了,然而在华严的世界里,他不是这个样子。他有一个源头,即金刚界与胎藏界。

从胎藏界的立场来看,十三院当中有一个遍知院,各位必须对照曼荼罗来看,最少看一年,不这样,就看不到东西。如果看两年能有所心得,便算是上上根器了。两幅曼荼罗看四年,若能看得通,算是上根器,看个五、六年算正常的,所以一定要发心,既然想学,就不要有应付的心态。

准提菩萨属于「遍知院」的部份。何谓「遍知院」?遍是普遍,知是每一知、每一部份都会达到,所以「遍知院」即普遍存在的意思。它可以包含各个层面,换句话说,自性清净心这个DNA,在我们的生命本质里到处存在,你从立名上即可看出。

整个胎藏界曼荼罗,本身即是一个生命的整体观。它分十三个部份,中台八叶院是为核心,是在整个生命当中,犹如大脑、脊椎之类的中枢系统。而八叶院的核心之外,为何还有一个遍知院?你由此就可看出其生理结构、有机体系是相当健全的。这遍知院相当于我们的神经系统,遍布全身,没有神经驱动,你就动不了。

遍知院提醒我们,它在法界中、在生命体里都是无所不在的。就外在而言,传统说法叫「大周天」,而里面就叫「小周天」,这是中国传统道教或儒家的看法。我们来看,则生命本体是个主宰,外在是我们所影响的相,外在的世界是由我们去影响的。修行训练时,必须了解到这一点。所以遍知院告诉我们,修学此一法门时,你是在培养自己很敏锐的神经系统,莫使之迟钝,因为这个DNA无所不在,不管是出现哪种性德或起用,遍知院在这上面都会起作用;你若单独将之提出来用,就称为「独部」,这当然也无妨,可是单独提用就好比在整体医学里分支出神经科来研究一样。

遍知院无所不在!遍知院的神经应该比拟为中枢神经系统,所以曼荼罗必须细细观察,每个名词都看清楚,所摆位置代表什么作用?从总相观、别相观里又如何观?总相,就整体而言该如何看?宏观、微观等等,又怎么看?必须先把这部份处理好。

传统一般的讲法,都只从准提菩萨到底是几只手上面来着墨。事实上,几只手都无所谓,总之,不可能少于两只手就对了。从二臂准提菩萨到十八臂准提菩萨,向来都有人修,甚至还有四十二臂,四十八臂,千手千臂准提菩萨,但这属于微观修法的技术性问题。我们应先就宏观面来了解,将来有机会再从微观一个一个来探讨怎么修的原则与技术。

从宏观面着眼,所谓自性清净,我们提过,任何一尊菩萨都是生命中的性德。换言之,任何一尊菩萨都属生命中的DNA。我们无法如现今的医学系统,将染色体里的DNA区分得很清楚,但大致而言,生命系统里有众多DNA,按胎藏界分法,十三院就相当于十三对染色体,金刚界里有十八会,分为九个区块,正反两方面加起来一共十八会,你将其比拟为十八对染色体也无妨。如今我们的理论工具尚未成就到那里,一时之间也难以整理出完整架构,这是我们,甚至往后子孙该努力之处,而今仅简单加以类比而已。

回头来看,为何有这几个院?作用何在?历代祖师大德似乎都不曾提过这一点,因为就当时环境来看,他们认为无此必要。如今我们有此需求,所以坚忍得成就可以就这方面去发展,由此超越古人,然而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在总体上超越,这一点必须留意。

古人有很多成就,那是基于古代的环境,如今我们未必能超越,盖因时移势易,环境变迁。你身处当世,虽可在某方面超越古人,有更灿烂的成就,但并不表示古人比你差。他们没必要认识这些嘛!现代人发明了飞机和火箭,能登陆月球,科技是超越了,但并不比嫦娥来得殊胜,至少嫦娥让人们发明了月饼。

某个文化,在某个时代环境下才会出现。古代有众多东西或建筑,今人已然创作不出。如今天的用纸几乎都属酸性,古人则多为碱性纸,不太污染环境。古代固然没有像今天一0一这种摩天大楼所运用的建筑科技,然今人也未必能达到古人的技术,盖因古今思惟模式不同。我们的才智也许在某方面能超越古人,但尚不足以夜郎自大。没信心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但若有了信心却又有慢心,便会造业。我们绝对肯定古人的成就,毕竟上看古人而见贤思齐,可以下济来者。具此信心才能创造新机,而与古人的成就相辉映。

譬如为何有这十三会?古人把它作出来,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它只是将其境界表达出来而已。为什么?他不知道。如今我们在其基础上,一定得先加以肯定,然后再穷究为何有此十三院的原由,如此则绝对有机会超越古人成就。

就胎藏界而言,虽说十三院,但怎么算却都是十二院,第十三院哪里去呢?各位,不是考究第十三院哪里去了,而是要问:第一院在哪里?第一院不属中台八叶院,而是总院;整个曼荼罗算一院,称为大院,大院又分十二院,所以共为十三院。古人认为本来如此,那是他们原本具足的思惟模式嘛,何必多言!我们却不明究理,老是找那第十三院,却不知倒过来找第一院。曼荼罗本来就这样,第一院原本即呈现在那里,「十三院」得自己看懂啦!

一千五百年来,人们几乎都胶着于此,如今时空环境背景幡然改变,我们可以重新来过,古大德、历代祖师也会鼓励、加持的。我们现在正走在古、今衔接的分水岭上,一方面接引古人的成就,另一方面以此为基,开发一套未来的世界观。这时候必须全然、绝对地投入,很多新意会由此汨汨而出,历史与生命的源流本即如此,故曰:「生生不息」。

我们每天都重新开始,生生不息,然而从历史的长流、法身慧命的历程来看,一、两千年也不过如弹指之间而已。我讲这种观念,你可能觉得有够吹牛膨风,事实上,经典里的例子太多了。经典云:由此向东每走五百年放一粒沙,将所有恒河沙粒尽数放完,这时间长不长?距离远不远?阿难说:「好长好远喔!」如果这样算一天,然后再经同样数量的天数,那个距离与时间又有多长远?佛陀说不长,而你有没有这种极宏观的心量?

学佛就是先把这个心量打开!学佛人能思惟这部份,福报已然大如天,若能进一步感受此情况,那种心境一旦展开,福报更是不可思议。很多人在鸡毛蒜皮事上百般计较,不让人占半点便宜,苦的却是自己啊!不但现在苦,过去、未来也苦。为何不能这辈子相让,下辈子由他来为你服务?你毫无宏观的心量,遑论下辈子了。

自性清净心,是所有生命因素都原本具足的。换言之,当所有生命因素都很清净之时,它就显现出来了。如此,准提菩萨不就无所不在了吗?所以切勿将其拟人化,而必须将其性德化。自性清净在每一个因素里,都是自性清净的,发愿清净对不对?菩萨行清净,忏悔也清净,你三世间通通都清净,那才是真正准提菩萨现前相应之时。否则你即使修到准提菩萨坐在你面前,我告诉你他有十八只手,你却说自己看到一只章鱼,岂不奇怪之极!

那是性德的相应,而非相上之物,修学密法必得有此认知。当我们由此开始精进时,便会发现境界非常辽阔,而且你愈来愈清净,它也愈来愈鲜明。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四 自性海的作用与性德的展现
下一篇: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二 陀罗尼总持法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一 修法的前行与基础仪轨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二 准提咒如何持?如何回向?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三 显、密之别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四 神通只是修法的副产品,不必执着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五 密法修行的原则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六 佛母修持法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七 成就一切的法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八 修密的两点特殊处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九 镜坛的运用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 字母种子义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一 真理,如日光普照大地!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二 陀罗尼总持法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四 自性海的作用与性德的展现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五 龙王是自性的相,准提是自性的体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