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回答疑问
宗萨钦哲仁波切
[宗萨钦哲仁波切] [点击:5510]   [手机版]
背景色

问:四加行是消除业障,还是为了增加修行的痛苦?
答: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四加行,佛从没有教过四加行吧!密勒日巴也没有修过四加行!许许多多大成就者,像帝洛巴、那洛巴也没有修过四加行。虽然他们都没有真正修过四加行,但他们确确实实做过上千次的加行。
  “加行”是什么?是忍耐。使人坚定是很重要的,在理论上,一切都是本性清净,无差别的。这在口头上谈得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并未真正去了解。如果我们用头去撞墙,即使不小心撞到了,也会原谅自己。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会有敌人?因为有我,如果世界上没有我,就不会有一个“我”的敌人存在。就像撞墙头会痛,是因为我们有头的缘故。
  加行就是训练我们的坚持、忍耐。喜欢的就去做,那么和我们以往所造的业有什么不同?喜欢杀人就去杀人、喜欢追求感官快乐就去追求、喜欢灌顶就去灌顶、不喜欢这个上师就赶快换一个上师,所以我们常说这是“以前的”,以前的上师、以前的丈夫、以前的太太、以前的女朋友……。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被宠坏了。对一个这样被宠坏了的自我,难道不应该去调整、不应该去忍耐吗?这就像一头牛站在悬涯边,因为无知而不知闪躲走避。当我们告诉它种种危险牛听不懂,所以不会走开。但如果我们鞭打它,牛就会走开,这就是忍耐的重要。现在的问题是,对许多人来说,修四加行是一件挺愉快的事,而且大家还把它视为一项运动,可以减肥、可以锻炼胸肌,可以降低胆固醇、可以防止高血压,做完一百个大礼拜会让人感到身心舒畅。如果是以这样子的心态来修四加行,即使修一百万次,也不算是加行。

问:在哪里训练忍耐?
答:忍耐是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如果我看你很喜欢做大礼拜,不喜欢静坐,那么我会要你静坐,一个大礼拜也不让你做。现代人的悲哀是,上师和弟子之间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互相观察,所以上师并不知道弟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问:忍耐是为了消业障?
答:是的,忍耐是为了消业障。消什么业呢?就是清净那个被宠坏的心,清净那个想做大礼拜的欲念。从印度大成就者的传记可知,帝洛巴从没有教那洛巴四加行,帝洛巴是个非常伟大的成就者,他叫那洛巴去城里偷汤,那洛巴遵守上师的命令,结果被人逮到,给狠狠的揍了一顿,回到上师处所,也因为没有偷到汤,又被上师狠狠揍了一顿。帝洛巴不像我们一样,给那洛巴上千个灌顶、上千个教法,他只是给他上千个苦行,训练他的忍耐。忍耐(坚定)是以不同的形态出现的,对一个人有意义的忍耐,对另一个人未必有用。

问:如果上师不在身边怎么办?怎么判断该不该忍耐?
答:上师不在身边,就是一种要忍耐的状况。
  什么是“上师”?上师就是告诉你本来面目的人。
  上师与弟子的关系和结婚不一样(倒有点像恋爱),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上师和弟子间该如何如何。上师和弟子间有宿世业力的牵引。如密勒日巴尊者在跟随马尔巴之前,向卓千喇嘛学习,他是一个教大圆满的上师。他说“这是最殊胜的法,如果你早上听闻,就可以早上成就,如果你晚上听闻,就可以晚上成就,如果你是最上根器的弟子,你可以在听闻的当下成就”,他给过密勒日巴这些重要的法,可是密勒日巴从山洞中修行回来却没有太大的觉受。当他告诉卓千喇嘛这个情况时,卓千喇嘛推荐马尔巴上师,密勒日巴一听到马尔巴之名,全身汗毛都竖了起来,这就是一种有缘的示现。最初的相见,马尔巴是以农夫之姿出现,他要密勒日巴把田耕完、把酒喝完才带他去见马尔巴。密勒日巴虽然不知眼前的农夫就是马尔巴,但他见到农夫时,仍产生乐的觉受。当然马尔巴并不像卓千喇嘛一样,给密勒日巴很高深的教授,而是无数的苦行与磨难,经过几年的折磨都无法动摇密勒日巴对马尔巴的强烈信心,最后马尔巴将密勒日巴的自信引出来,这就是上师。
  上师不一定是一位非常高的喇嘛,高低并不能帮助我们成就;上师也不一定得年高德绍,白发和皱纹也不能帮我们成就;有时候上师会隐没在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以极卑贱低下的样子出现。在白教中堪称是最伟大的传承之父之帝洛巴,他只是一个渔夫,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坏渔夫,因为他老是不等鱼死掉就把它们吃掉。萨迦派的传承之母是毕瓦巴,一个醉鬼。只有到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们是身上闪闪发光的上师。

问:为什么上师要示现这些奇奇怪怪的相?
答:有些人认为佛给了八万四千个教法,不是把人都给弄糊涂了?因为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佛用八万四千种法门对治。你想想看,如果一个医生不管你生什么病,都给同样的药,你会感觉如何?
  举例来说,在对治“贪”的问题上就有许多不同的教法,小乘提出“不净观”,大乘在不净观上再增加“空观”,金刚乘提出“无二教授”。以前有一位和尚将不净观修得很好,也获得大家的赞赏。文殊菩萨为了要试探他的功力,便化身成一位非常美丽的小姐来引诱他。最初他不为所动,但他的对手(文殊菩萨)实在太强了,知道各种引诱人的怪招(如果文殊菩萨不知道如何引诱人,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人会引诱人了,因为他是智慧之主),慢慢的和尚把持不住,干脆站起来跑出去,文殊菩萨也跟在后面紧追。一个不小心,和尚摔了一跤,他心想“完了”,担心美丽的女子靠近。结果什么事也没发生,他紧张地向后看,却见美丽的女子碎成千片、消失,最后化成文殊菩萨。以小乘的观点来看,和尚的不净观修得很好,但他应再加上“空观”。金刚乘的教法有些类似,但更微妙;“她漂亮”,是一种概念,“她丑”,也是一种概念,真正的事物是一样的,不需要去抛弃,也不需要去攫取,因为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佛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教法。小乘是比较小的车乘,给求自己解脱的人,大乘是比较大的车乘,给求众生解脱的人,我们无法判断哪一种教法比较难得可贵?两种都是佛的教法,同样难得可贵,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动机”。

问:生命是如何形成,如何进行的?不同型态的生命从何而来?
答:我们可以从轮回图来了解。轮回最外围是由一个死神所控制,中间有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佛法相信有不同的宇宙存在,即使在同一宇宙中,也有不同的星球存在,因此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个佛来度化众生,六道中也有不同的佛存在,目前我无法将六道生活的情况展现在大家眼前。
  每一道对明和时间长短的感觉(认知)都不同,例如饿鬼道的众生对冬天的太阳感到冷、对夏天的月亮感到灼热;有些动物一辈子没有看过自己的身体、没有见过日月;地狱道的众生则随时处于火烧、滚水及地裂的痛苦中;修罗道则时时战斗与妒嫉之中;天道应该是最快乐的,他们有“全知”的智慧,但心意总是东奔西跑,无法专注,在死亡前七天可知下辈子投生所在而造成极大的痛苦。时间也是一样,人类的一年,在地狱道也许只是一天。
  要看真实的六道,也许我无法展现;但在心里,我们都知道它确实存在。印度寂天大师曾说——“六道不离本心”某些人现在很快乐,好像快乐了一整年,但事实上只有一个月得时间。不管在哪一道,都免不了受死神的控制,不要以为死神是有三个眼睛的怪物,因为大家怕死,就把他丑化,所以我们不会看到有人把死神画得很美。
  在中间有三种动物,分别是猪、鸡、蛇,表示生在六道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脱离不了忿怒(蛇)、愚痴(猪)、贪婪(鸡)的情绪。此外,还有两个动机,好的发心,有善业,会投生到善道,不好的发心会造恶业,投生到恶道。在六道中有三善道与三恶道,所谓的善恶与好坏,只是比较上的差别,并不是究竟上的差别,不表示成佛,所以不管是在善道或恶道,都离开不了贪嗔痴的控制。但不要误会自己是由猪鸡蛇变来的,这只是一个象征。为了表示善道,在右边画上白色的部分,为了表示恶业,在左边画上黑色的部分,在善业的部分是头朝上,在恶业的部分是头朝下。
  目前我不准备谈地狱道的情况,因为大家在人道就已经够苦了。不过一般来说,下面有八大热地狱、八大寒地狱、近边地狱及孤独地狱,共十八个地狱。中间是大威德金刚,有人恨他,称他为死神、地狱之王,有人喜欢他,称他为天王。但他什么也不是,他是每个人业的力量,真正审判你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的业在欺骗你。如果有好的业就会生在善道,如果有不好的业就会生在恶道。不过,佛菩萨也很慈悲,会到地狱救度众生。如果我们的业是由强烈的嗔恨心所引发的,那么就会投生到地狱道里。

问:我找不到心,没有心?
答:是谁在找心?是谁在感觉?

问:无心是本体,谈无心是把心放到另一个主体上?
答:那你现在又有心了?

问:刚才是说对自己无心,但对别人仍有心?
答:你像杯子一样无心,你成佛就不是你成佛了。

问:对自己无心是不执着,还是因为把心放在众生上?
答:如果你已无心,又如何将心放在众生上,为众生做事?你不能用你没有的东西去做事,你的第一个问题已经证明你无心了。当有一个概念,一个觉知时,就表示有一个主体在感觉;你没有耳朵,就无法听,耳朵是主体,你有耳朵,你就是觉知的主体,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听到我,这就是你的觉知。你第一次见到、听到我是在何时?
答:今天见到,昨天听到。
答:过去你从未听过我,对你而言,我并不存在,现在我已经二十五岁了,你也已经看见过我了,所以现在你可以揣想我过去的样子,我的所做所为;甚至你可以认为我是魔鬼,会吸血、伤害人,你也可以认为我是佛,可以加持你、让你成佛,但这些都只是概念。

问:现象是真?还是假?
答:我站在你的面前,你认为我是好的坏的、真的假的,都只是你的觉知,真正的我并不会因为这些而改变。超出好坏之上的状态才叫做空性,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那是你给的定义。就像我们认为大便是脏的,但自己的大便却比别人的大便香。

问:修行是净化我们的思想?
仁波切:所以修金刚乘要观想,观想我们的身体不净。你怎么做观想?你观想过哪些本尊?
师兄答:药师佛。
仁波切:你现在“看”我,事实上你是在“观想”我。因为我们有个坚固的念头,认为这是“看”,这个身体是真实的、可以和他说话、可以触摸到,但如果你对观想也同样用这样坚固的想法去做,那么你就可以真正和药师佛说话,可以摸到他,以后也不必上医院了。

问:是不是最后还是要把这些都空掉?
仁波切:对。观想是把不净的习惯去掉,如果你是迷信的人,说昨晚床前有个鬼,要请我修法解决,那么我只会在绳子上吐点口水(其实什么也没做),你把绳子带在身上就可以睡得安稳。为什么?就是因为观想有效。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坏的人,慢慢把这种概念发展出来,而不要老是在发展“自我”,这样就可以转化出比较好的习惯,最后再把好的及坏的习惯都丢掉。成佛就像一条船,到了彼岸就要离开船,如果一直待在船上,就永远也无法到岸,所以修法,修到成就之后,就要把这些都放掉。当我们说“佛在定中会知道所有的事”时,我就想笑,佛为什么要入定?佛从来也没有忘记任何东西,为什么要靠入定来记得某些东西?

问:这是意味着把假的当真来修行,但最后要把真的也否定掉?
答:修到最后,不管是假的、真的都要放弃。两者都是又真又假,既不真也不假的。

问:到一定的境界就要度众生,赶快结缘?
答:从现在开始就要和众生结缘。

问:心真一切真,还是在中间的过程一切都是真的?
答:当你没有心的时候,你根本不必担心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问:如何分辨真假?
答:当我们觉得一件事是真的,那只是我们的习惯,一个好梦,很真实,但并不是真的。在梦中你感到饿,吃了东西,你真的饿吗?你真的吃到东西吗?等到我们成佛,就会知道现在的一切就像梦境一样,都只是我们的心和经验投射出来的,只是一种想像。我们认为佛是最好的,是成就者,在实相中佛和众生一样,成就只是让我们证悟到这一点,让我们了解到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这三个时态只是众生的习惯而已。
  现在来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道?当我们在学佛或听闻佛理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把佛法当成是生活以外的东西。尤其是谈大乘或金刚乘,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归于道,一个人应该把心胸放宽。之前我已经谈过文化和佛法的不同,文化把我们的见地变得狭小,向我们常说这是西藏式的,这是中国式的、这是印度式的,这种分类把我们的观念变得狭窄,当我们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杯子时,就自然会产生好坏的分别心,所以学佛最重要的是“心胸广阔”。
  以前在印度有个修行人是骗子,他的师兄弟都不喜欢他,他难过地哭了起来,当上师问他原因时,他说“因为我说了很多谎话,养成习惯,大家都讨厌我”上师回答“其实你说的是真话,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假的,当你说谎话时,反而变成真的”。最后这个经常说谎的弟子也成佛了,因为他变得更开阔。
  我们很少有自发性的行为与思考,大家就像二手车一样,是个二手人。我们接受文化的教育,很少把心打开,不管我们生在何处,接受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我们从生下来就注定要接受别人的概念。我们最主要的问题是“去追寻别人所给的真理”,所以我们想做绅士、淑女,也不过是为了被他人所接受,以便获得最好的对待。当我们要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要接受别人给的概念,尽力去讨好别人。于是问题就出来了,斗争、内战、国际间的战争都开始了,因为每个人都要独立,要自主,但越要独立的人(国家)就愈得依赖别人。
  很多人不肯接受上师的命令,以免过份依赖上师,反而搞错了,如果真想独立,我们自然要依赖某个人,为什么不依赖上师或佛呢?事实上,上师和弟子的关系是使一个人争取独立的最重要关键,金刚乘的修行者在修上师瑜伽(上师相应)时,最后要把自己的意念和上师的意念溶和在一起,这不是告诉我们,自己和上师是不可分的吗?在实相中,上师和弟子并没有分别,在道上我们是非常肮脏污秽的,和上师不同,但经由这些特别的修持,我们和上师就没有差别了。
  法(或佛法)具有两种意义,一个是可以被执持,被捉住的东西;一个是可以保护我们的东西。比较好的说法是前者——“执持”,表示法可以指所有的现象或真理,因为任何现象都具有执持本身的特质。
  什么是真理?别人认为的真理,另一个人不一定认同。“法”如果可以因人而异,那么法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先谈相对的法,再谈究竟的法。相对与绝对并不是从哲学的范畴来看,而是从我们的生活基础来谈。如果一个吃迷幻药的人现在看到满室的鳗鱼(其实是地毯),对我们而言他看到的是相对的真理,因为他使用药物,这有许多意义在其中,必须非常小心,当我们说这是相对真理时,并不是指他所看到的这些鳗是相对真理,而是指他的心被外物迷惑。对我们来说,我们并没有使用药物,所以我们的看法是绝对的真理,大家要注意相对和绝对的差别,并非在于客体(地毯和鳗),而是在于主体,那个了解事物的心不同。
  另一种状况是,这是个多数人所统治的世界,从无始以来,大部分的人都使用药物,都看到满地的鳗,这就变成了绝对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都是二手人的意义。从无始以来,金子并没有理由变得昂贵,大家为了金子争夺打斗,但因为我们的业,所以金子愈来愈稀少,业是非常奇怪的东西,业会经常使人陷在极大的困难中,如果我们从无始以来就认为石头才是珍贵的宝物,那么我们现在就会为了石头打得头破血流,因为我们的业会使石头愈来愈少,没有价值的金子反而愈来愈多,这就是“业”的准则。
  饿鬼道的众生因为业的缘故,即使在冬天,也会觉得太阳非常寒冷;在夏天,也会觉得月亮非常炎热。我们并不知道太阳究竟是冷还是热,对人类而言它是热的,那是我们的业,是我们的心所感受的。
  回到“药物”的例子,如果我们把“药物”改为“烦恼”,我们被烦恼染污,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真理。看到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升起无穷的贪欲,看到一个丑陋的敌人,就想和他战斗。如同你带着女朋友出席一场宴会,穿金戴银无非是让人嫉妒羡慕,想炫耀一番,如果有某个陌生人和你的女朋友说话,光是远远看到,就会惹得你满心不快,也许他只是在问“到台北的路怎么走”而已。因为你嫉妒,你以为他们在说你的坏话,即使他们笑一笑,也会让你嫉妒,或者他们打起来了,也会让你嫉妒,因为你的心会想“也许他们以前很要好,现在分手了”。这样看来,我们是被烦恼严重地影响着,佛菩萨没有被烦恼染污,所以他们所见所闻都是超越美丑、好坏的对立,这才是绝对的真理。

问:仁波切一直在转世度众生,为什么众生还是那么多?
答:你认为众生很多吗?(回答“是的”),那你为何不认为佛也一样多呢?你有多少的信心敢说在场的人都不是佛,而是众生呢?就我自己而言,也只有这一点勇气,敢说在座中只有我是众生。我从来不说别人是众生,如果你说别人是众生,那你对佛的化身就有很大的侮辱。

问:为了避免引起嫉妒,而不能说出观想上的问题,我们到底可不可以说出来?
答:你觉得应该要说就可以说。佛教的圣哲曾说,当别人说“了解”时,这就像一件破洞的衣服被补丁一样,迟早这个补丁还是要再换一个补丁的。我们的见地,也许是个好梦、也许是个好征兆,但就像晨雾一样,早晚要走。对于任何好的、坏的、奇怪的感觉,都不应该执着,要既不充满希望,也不失望。我的父亲曾说,“在希望和绝望之中,就是佛法”。
  佛法可以分成理论性的佛法和实际的佛法。我希望大家都能了解理论性的佛法,许多人常说,为什么我们每天修财神,还是贫穷如故?这个问题就是不知道理论的缘故。你以为财神的身上有角,屁股上有尾巴?这是不对的,这是迷信,是魔术,是一种低级的宗教。许多人听过爱因斯坦,他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对佛法非常惊讶,这不是指他知道财神、知道文殊菩萨,而是他对佛法的理论、见地、修行的方法感到惊讶。如果我们知道这些理论,百分之七十五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就不会再问“应该修什么本尊?”、“修白财神会不会让黑财神不高兴?”、“以前修萨迦派,现在修宁玛派好不好?”
  佛说过许多不同的教法,有些教法需要解释,有些教法不需要解释。例如点香为什么可以成佛,这是需要解释的。有的众生需要点香或供花;有的众生需要把头发剃掉穿上红袈裟;有的众生不需要出家,但应该到人烟罕至的地方,盘起腿、闭起眼睛打坐;有些人为了破除贪要修不净观、破除嗔要修慈悲观。
  以前有个印度国王因渣菩提请佛给他一些教法,佛告诉他不净观及无常,但他希望仍能保有妻妾、宫殿、儿女,同时也能成佛,他说“你是佛,一定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不放弃五欲仍可以成佛”,佛说“你不须要放弃,你只要把这些欲望当成道就可以了”。
  回到刚才的例子,点香可以创造一个环境,帮助你成佛的一个环境;佛有许多弟子,有些不适合谈论空性,一个简单的教法,例如点香,反而是个最适合的教法。观音有男相、女相,有红、白、黑不同的观音,有二臂、四臂、八臂、十六臂、千臂,所以大家要了解,以后根本不用再问要修什么本尊,也不用再问修二臂会不会让其他臂的本尊生气之类的问题。在理论上,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不过是不同的教法而已。
  另一种分类方法,称为三藏,谈智慧的论藏、谈戒律的律藏、谈禅定的经藏。佛有些教法是相当直接了当的,有的则是间接的。理论上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常问,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所以产生不同的派别、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哲学家、意识理论家都尝试寻找答案。
  以下的内容,我希望大家能以一个纯粹的自己来聆听,不要预设立场把自己当成佛教徒,不要被任何宗教所影响。当我指着桌上的香蕉问这是什么?你们的心中会出现几个概念,这是香蕉、可以吃….,所以当你去买香蕉时,你的脑中会浮现这些概念,然后走出去买它,这就是我们修的禅定,吃掉它,就是我们的行为。在这个例子,“见”识对香蕉的概念、“行”是出去买它、“果”是吃掉它。所以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见地”?见地是一种盲目的决定,我们说它是香蕉,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如果我们问一个基督徒这是什么,他会说这是香蕉,更进一步还会说:“这是上帝所创造的,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上帝创造的,那你真是罪恶”很明显地,他对香蕉的看法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对他们而言,这是他们的真理、他们的见地。对佛教徒而言,又不同了。小乘经部的人会说:“这不是上帝创造的,如果上帝可以创造任何东西,祂为何不创造一切都是平等的?如果祂有全知、智慧,就应该把大家都带到天堂,为什么祂的态度是不公平的?”小乘有部的人会说:“实际上,万物都是由最小的质点所组成,无法再细分(现在这是哈佛、牛津的学者都认为有部的论点非常科学),一切主观的现象都是由不可分的心识所构成,如果你认为有上帝,那是你的认为。”有部的学者很会讲笑话,有一次印度教和佛教徒辩论,印度教徒认为一切是由神所创的,有部的学者就说:“好吧,我相信有神,但神也是由我所创的”。大乘唯识派会说:“即使是这个最小的粒子都是愚蠢、不真实的。大小只是心的概念,在我们外面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一个大或小的东西,真正的是你的心识”。中观应成派会说:“我们从来没有做任何错事,因为我们从不允诺任何事”。这一派又会击败唯识派,心识也是不存在的,心识只是个名字,它没有颜色、形状,,它不存在,没有东西是存在的。照这样看来,哪一种看法最合逻辑呢?有时候一个普通人的看法还比基督教好,至少他知道这是香蕉。

问:打坐时像有点空,但又好像不空?
答:如果经常静坐,会有三种不同的经验,乐、明与无念。乐是快乐,快乐得不想动;明示知道许多事情;无念是连平常的妄念都会停止。

问:请解释六道轮回的状况?
答:畜生道有很多不同的动物,有的动物被驱役、被食、被剥皮、被骑或被当成宠物,有的从出生至死都未看过自己的身体。我们所做的事情,若最强烈的念头来自痴,就会投生到畜生道。就像我们自夸,我们的宗教是最好的,这也是一种痴。不管萨迦、宁玛、大乘、小乘,都是佛说的,喜欢大乘、排斥小乘,认为大乘比小乘好,可能下辈子你就会生在头上有角、屁股上有尾巴的地方。
  恶鬼道的痛苦来自贪,他们有许多不同的痛苦要受,其中最主要的痛苦是没有东西吃、没有东西喝,这就是因为贪所造成的。
  依俱舍论来说,三恶道在我们之下;依大乘来说,三恶道存在我们的心识,不必改变外在的情况,有些人因为痴而做出愚笨的行为,有些人因为贪而吝啬,有些人因为憎而杀人,这三种人即使面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见地;充满憎恨的人认为这间房子像地狱一样、地板像火在烧,但这一切只是我们的想像。
  台北市对某些人而言,美丽得像天堂,对一个在台北犯了罪的人来说,一看到台北就害怕,想逃开。对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事情,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想像,有的人觉得如同身在天道、人道,有的觉得如同身在三恶道。
  阿修罗道是三善道中最坏的,他主要的痛苦来自嫉妒;有一棵树,根在阿修罗道,花及果实开在天道,这是因为他们的业所造成的。如果我们充满嫉妒,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想要的东西都得不到,即使得到,也会和自己的敌人共享。所以阿修罗和天神常有战争。
  天道有许多快乐,但缺乏佛法,也不能再充电,而前生所充的电(累积的善业),在这一世都消耗殆尽,死后就会投生到三恶道,再加上有预知的能力,死前便得忍受极大的痛苦。相形之下,人道才有让我们充电的机会。
  现在来谈业,业有许多种。在西方把业当成一种“能”,业不是神,而是我们心识的力量。如果动机是善的,就是善业;如果动机是恶的,就是恶业。
  对中国人来说,业的解释较为方便,因为中国人相信佛教、相信轮回。想想有二个人受同样的教育,生长在同样的家庭,受同样的外界事物影响,但一个人可能只需要花点时间,做点事,就可以享有富裕;另一个人虽然拼命工作还是穷得要命,饥饿受冻,为什么?这个差别不是神造成的,一富一贫,可以说明背后有一个业在推动。
  业是一种能量,业本身不会消失。如同一杯水,如果没有人去喝它、没有阳光去照它、没有风来吹它,没有任何外界力量的干扰,水可以保持原状甚至千年,心的能量也是如此;但如果有外力来干扰,水就会消失。
  我们造业,业本身并不会消灭,但如果有一个力量——“忏悔”,就可以把业消灭。今晚你造了个恶业,又忘了忏悔,这个恶业的力量就会保留上千世,就像我们在银行存钱一样,没有人提钱,钱会一直存在那里。业会等待机会成熟,显现力量。如龙树菩萨的弟子想砍他的头,没有刀子,龙树菩萨告诉他可以用吉祥草,这是他几百万生以前杀了一只小动物而未对治的业果,仅仅是一根草,因为业的缘故,便取了龙树菩萨的性命。

问:如果忏悔可以消业,那杀人全家岂不是太便宜坏人了?
答:如果有一个人不小心碰你一下,没有说对不起,你会想,多奇怪的人,为什么一句抱歉都不说。另一个人用力撞了你一下,说了对不起,你就会原谅他。这就是忏悔有用的地方,这就是心识的力量。

问:如果龙树所杀的昆虫正处于痛苦,是不是可以杀它?
答:昆虫觉得痛苦,那是昆虫的事,龙树菩萨杀它,就是龙树菩萨的事。

问:曾经在庙里打破碗,当时住持要我赔偿,是不是有这条规矩?
答:在佛所制的戒律中,一个受比丘戒的比丘不能积聚东西,当时佛有六个非常顽皮的弟子,所以佛才会制定出很多戒律,当然这些都是佛的化身,是为了制定戒律而化现的。有一个叫恰达的人非常调皮,当时不准受戒的比丘与非亲戚关系的女子坐在房间里,可是恰达常和他的前妻坐在房间里说话,造成僧团各种耳语。因此佛说:“不能和非亲戚关系的女子坐在房间里说话”,但恰达依然故我,只不过他不是坐着说话,而是站着。隔天佛又说:“不能和非亲戚关系的女子站在房间里说话”,恰达又依然故我,只是他改成一边走路一边说话。像这些戒律是佛所说的,也有一些戒律是自然产生的,例如不杀生,因为杀生会伤害其他众生。在二百五十条戒律中,我并没有看到打破碗要不要赔,但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个自然法则,因为你如果在餐厅打破碗,也一定要赔。

问:对于一些假装是乞丐骗钱的人,应该如何自处?
答:如果你只是判断这个人是装的,这是无记业,没有好也没有坏。如果你因此而生气,有坏动机,就有业。乞丐要如何做,是他的事,为什么你要将他的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他做什么只会伤害他,而不会伤害你,这就是业的好处,不同的现象有不同的美,罪恶的美就在于可以让人去清净它。

问:观想时脑中会出现一些肮脏的事,怎么办?
答:这就是观想,修法时大家都应该期待有些障碍,这表示你修得还不错,如果没有障碍,可能表示你修得不好,很懒惰。障碍的责任就是要来打扰你,如果你本身修法就没有进步,障碍会想“这个人已经有够多问题了,何再去麻烦他呢?”,就像有些人观想时,会观到自己上吊自杀,你仍应该继续修下去,不过,这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这一类的电影你看太多了。

问:我不知佛菩萨的长像,因此我在持咒时并不会特别去关想佛的样子,只是相信他有很强的力量会加持我,这样可以吗?
答:实际上没有人可以真正将佛的形象表达出来,因为我们都是很愚笨的,我们所做的观想也是以自己的心识为出发点,用这个被污染的心识来观想,即使我们观想到一尊美丽的佛,这也是我们自以为是的美丽。在究竟上来说,佛可能没有我们认为的美;在相对上来说,佛有不同的美。日本佛像是眼睛细长的,阿富汗的佛像是长胡子长胸毛的。对你来说,你也可以创造自己认为最美丽的佛。就像献供,我们无法提供究竟上的供品,佛不会饿,佛不需要我们供的食物,但是我们会饿,是我们要吃,所以我们要供。为了积聚自身的功德,所以花了很多钱买最好的东西来供佛。如果你生长在一个鞋子可以吃的国度里,你可能会把鞋子放在佛桌上。一般来说,供比较便宜的食物,功德会比较少,这是因为我们如此想的缘故。

问:如果有个坏人拿枪要杀我们,仁波切会杀了这个坏人来救我们,还是会谨守杀戒?
答:在释迦牟尼佛未成佛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有五百个商人(也是菩萨)到岛上来求珍宝,在回程有个坏人想杀掉他们独占财宝,但释迦牟尼佛不忍坏人造如此大的恶业,便杀了这个坏人,承担这份恶业,因为这件事反而使他累积了九十九大劫的功德。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文殊菩萨身上,在文殊菩萨还是比丘的时候,严守色戒,一位公主求爱不成想自杀,文殊菩萨知道如果公主自杀,势必会引起许多人对佛教的不谅解,为了不使众生受损害,不得不放弃戒律和公主结婚。在你的例子中,我是很软弱的,可能会吓得先跑掉,或者在还没有想到要跑之前,就已经昏倒了。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佛法概要
下一篇:无知始于当下

 人生直指 (净慧老和尚回答疑问)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