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谈佛说除苦法与五受阴
 
[许智铭居士] [点击:3342]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谈佛说除苦法与五受阴

智铭

佛陀教示佛弟子,认为人生是苦,他将人的生命历程,分成为生、老、病、死的四个阶段,经分析的结果,认为人生这四阶段,无一乐可言,并皆是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亦是苦。因为是苦,所以必须求得一个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发现离苦得乐的方法,其关键在于五阴,因众生欲贪于五阴而成五受阴,若能于五受阴如实见,能断、能离,即能离苦得乐。杂阿含经中,有两个故事,一是因病苦,一是因老苦,最俊能于五受阴如实见,均离苦得乐。

差摩比丘除病苦

杂阿含经第五卷中,有位差摩比丘,久病不能痊愈,身不安隐,他形容自己的病苦说:

“譬如多力士夫,取赢劣人,以绳缚头,两手急绞,极大痛苦,我今苦痛,有过于彼。

譬如屠牛,以利刀生割其腹,取其内脏,其牛腹痛,当何可堪,我今腹痛,甚于彼牛。

如二力士,捉一劣夫,悬着火上,烧其两足,我今两足,热过于彼。”

因为差摩比丘的病苦如此难以忍受,所以上座们令陀娑比丘前往慰问,并教给差摩比丘观察病苦的方法。陀娑比丘受命前往,对差摩比丘说:

“世尊所说,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想、行、识受阴。汝差摩能少观察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耶?”

差摩比丘依上座所告知的世尊教法观察五受阴,确是非我,非我所。既能观察五受阴非我、非我所,应成漏尽阿罗汉,但差摩比丘却说自己不是漏尽阿罗汉,他承认自己于“我慢、我欲、我使,末断、未知、未离、未吐。”

陀娑比丘将情形告知上座,上座又台陀娑比丘前往,教差摩比丘观察:

“汝言有我,于何所有我?为色是我、为我异色?受、想、行、识是我、为我异耶?”

差摩比丘听了后,告诉陀娑比丘:

“我不言色是我、我异色。受、想、行:识是我,我异(受、想、行)识。然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末断、未知、未离、末吐。” 

陀娑比丘听了,又将动身,将话转告上座,但差摩比丘认为有劳陀娑比丘往返徒劳,有点过慧不去。就请陀娑比丘送给他一支手杖,自己撑着去上座的地方。

上座看到差摩比丘颤巍巍地走来,立刻相迎,并为设座,且好言慰劳。慰劳的话说完以后,就对差摩比丘说:

“汝(二度)言我慢,何所见我,色是我耶,我异色耶?受、想、行、识是我、我异(受、想、行)识耶?”

差摩比丘告诉上座说:

“非色是我,非我异色:非受、想、行、识是我、非我异(受、想、行)识、能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末断、未知、未离、未吐。譬如优钵罗、钵昙摩、拘牟头,分陀利华香,为即根香耶?为香异根耶?为茎、叶、须精矗香耶?为香异精矗耶?为等说不?”

差摩比丘反过来诰问上座,上座听了说:

“不也。差摩比丘!非优钵罗、钵昙摩、拘牟头、分陀利根即是香,非香异根;亦非茎、叶、须精矗是香,亦非香异精矗。”

差摩比丘把握机会追问:

“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离色,非受、想、行、识即我,我不离(受、想、行)识,然我于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而于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诸上座听我说:譬凡智者,因譬类得解。

譬如乳母农,付浣衣者,以种种灰汤,浣濯尘垢,犹有余氯,要以种种杂香熏,令消灭。如是,多闻圣弟子,离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能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受、想、行、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观。”

差摩比丘说完以后,诸上座们反而因此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差摩比丘也因此不起诸漏,心得解脱,因法喜利故,身病悉除。

这是一个颇能发人深省的故事,差摩比丘原来为病苦所缠,痛苦不堪,其原因是因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末断、未知、未离、未吐。可是,在与上座们一番辩论以后,不但自己的身病悉除,成了一个真正的漏尽阿罗汉,并使上座们也能离垢,得法眼净。可见,辩论能开智慧,智慧开而漏尽,漏尽而法乐,因法乐而病除。

所以,有病苦的佛弟子,更宜精进,虽不能以辩论开智慧,但开智慧的修学方法很多,以智慧来除漏、除病苦,成为漏尽阿汉罗,是佛陀教示的正道。

五受阴是病苦因;

五受阴是无常,无常即是苦。因无常是苦,所以是生灭法。有一次,舍利弗告诉焰摩迦比丘说:

“愚痴无闻凡夫,于五受阴,作常想、安隐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于此五受阴,保持护惜,终为此五受阴怨家所害……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癣、如黥、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于此五受阴,不着、不受,不受故不着,不着故自觉涅槃。”

由此可知,取着于五受阴,保持护惜,才为所害,才有病苦。若不取着五受阴,病苦无有,虽有亦不为患。因为五受阴是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既空即无我,无我则无病苦。

关于无常苦的问题,佛陀曾与仙尼有一段对话,佛问仙尼?

“色是常耶、非常耶?”

仙尼答言:“无常。”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

、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告仙尼:

“我诸弟子,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非无间等故,慢则不断,慢不断故,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所以者何?彼有余慢故。

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等。得无闾等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记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

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我从昔来及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

佛陀与仙尼的这一大段对话,就是在说明除苦法。行者若执着五受阴,而起慢无间等,即是有因有缘,有因有缘者,是生灭法,家苦不断;若行者不取着五受阴,则得无闾等,家苦不生,无苦即乐。

那拘罗长者除老苦

有位那拘罗长者,年已一百二十岁了,年耆根熟,赢劣病苦,苦患相逼,日夜不安,他前往佛所,请求佛陀为他除老苦,他对佛陀说:

“我年衰老,羸劣病苦,自力勉励,……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长夜安乐。”

佛陀听了,告诉那拘罗长者:

“汝实年老根熟,赢劣苦患,长者当知,于苦患身,当修学不苦患身。”

那拘罗长者听了佛陀这几句话,就很高兴地拜别佛陀,走到舍利弗不远处的一根树下坐着,舍利弗见长者如此高兴,便问长者:

“汝今诸根和悦,貌色鲜明,于世尊所得闻深法耶?”

于是,长者就将佛陀告诉他的话,向舍利弗重述了一递,舍利弗听了问长者说:

“汝何不重问世尊:云何苦患身、苦患心?云何苦患身、不苦患心?”

长者说:

“我以是义故,来诣尊者,唯愿为我,暑说法要。”

舍利弗告诉长者: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患、色味、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摄受。彼色若坏若异,心识随转,恼苦生,恼苦生已,恐怖、障阂、顾念、忧苦、结恋。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心苦患。

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良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不)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阂,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舍利弗说完以后,长者即得法眼净,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于正法中,心得无畏,不但年老根熟,赢劣苦患不再使长者长夜忧苦,反而能以无畏的精神,勇猛法业。由这,可知除五受阴执着,即是除老苦法。

于五受阴不欲贪,不取不着,不但能除苦患,更能生福利,故世尊说:

“当断不善法,于佛法中,修诸梵行,平等尽苦,究竟苦边,若受诸善法因缘,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身坏命终,生于善处。”

所谓“生善处”即是二顺利”。行者于五受阴中,若末离欲、未离念、未离爱、末离渴,当生忧悲恼苦,身膺家苦,常与苦俱。五受阴是无常,苦、空、变易法,不坚实,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知,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就即能成就三种无上:智无上、解脱无上、解脱知见无上。有此三无上,那里还有苦。

摘自《内明》第149期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谈出家众入白衣家的律仪相
下一篇:谈佛说除忧患法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