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大乘不离小乘
 
[蔡惠明居士] [点击:2513]   [手机版]
背景色

大乘不离小乘

蔡惠明

一、大乘佛教的兴起

在部派佛教流行期间,大乘思想于南印度已开始传播。当时在家佛徒中流行着对安放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家。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信家。他们中间一部份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起初为般若系经典,以后又有“妙法达华经”、“维摩诰经”、“华严经”和“无量寿经”等出现。这些经典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心本净等思想。并在上述各种经典的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乘两个主要派别:

1、中观派,亦称大乘空宗,约在公元二世纪时开始形成,创始人是龙树,经提婆、罗睺罗跋陀罗传至佛护和清辨时,因对中观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而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中观派发挥般若经系的思想,认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缘合)和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没有实体(无自性)。具有正见的佛弟子应该证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对被无知(无明)覆盖的凡夫仍须导以“俗谛”,即承认世界相对存在的真理。龙树着的“中论”,又称“中观论”或“正观论”,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青目注释,姚秦鸠摩罗什译,四卷。主要内容是阐发“八不缘起”和“实相涅槃”,以及诸法皆空义理的学说。卷首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象因缘生法,我说郎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是全论中心思想的概括。“八不偈”源自气杂阿含经”第二六二经的“离有离无”;第九六一经的“离断离常”;第二九七经的“离一离异”;第三三五经的“离来离去”等敬示,批判了缘起法上的种种谬论,指出单纯执着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是不正确的“戏论”。应该超出戏论,消灭戏论,得出现象实在的认识,即实相。“三是偈”则是依据“杂阿含经”所述的观点,对中观下了定义,认为真正的缘起法,是既要看到无自性(空),又要看到假名(有),假名舆空相互相联系,就是中观。义净在“南海寄归传”卷一说:“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即是此意。“中论”最后的“观涅槃品”,还以偈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又说:“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只要消除无明,就可以达到涅槃。涅槃是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排除了生死干扰的寂灭境地,使世间舆涅槃在实相上统一。龙树为大乘佛教的宗教和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佛教的三论宗、天合宗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瑜伽行派亦称大乘有宗,兴起于公元四至五世纪间,为无着、世亲二兄弟所创,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结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主要经论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唯识二十论”、“戍唯识论”等。无着的主要佛学思想,概括在他的“摄大乘论”中,这部论书根据“大乘阿昆达磨经”对唯识论进行系统的阐明,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诸法的根本,也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三种性质。他还提出三性说,以阐明“一切唯识”、“境无识有”。他认为从认识上看,对宇宙万有可分析为三性,即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他主张戒、定、慧三学,勤修六波罗密,把证悟的阶段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阶位,最后达到“无住处涅槃”的境界。他的胞弟世亲午夜听无着诵“十地经”后感到其法深妙,发心弘扬唯识论。在“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中,充份阐明“识生似外境现”的思想,认为外境本来就不存在,由于识生起的作用转变为心的对象,如同病目见空华。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发挥亲胜学说的德慧和安慧,他们被称为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是后期瑜伽行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人有护法和法称,护法发展了世亲和陈那的唯识学说,法称则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瑜伽行派提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理论,他们把识分为三类,而将第八阿赖耶识看作是世界(现行)的根源(种子),个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阿赖耶识所派生的(种于生现行),所以名之为“所知依”。瑜伽行派的根本论书是“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传为古印度弥勒口述,无着记录。瑜伽师地,慧为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因此亦称“十七地论”。唐玄奘译,一百卷。全论分五部份:一、本地分(一至五十卷)。将瑜伽禅观境界或阶段分为十七地,即五识身相应地、慧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罗多地,非三摩罗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战地、修所戍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二、摄决择分(五十至八十卷),论述十七地的深隐要义。三、摄释分(八十一至八十二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r阿含经”的说法和仪则。初明说法应知的五分,次明解经的六义。四、摄异门分(八十三至八十四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和差别。五、摄事分(八十五至一百卷),释十七地有关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家多要义。初明契经事,次明调伏事,后明本母事。五分中以本地分为重点,后四分主要是解释其中的义理。

大乘舆兴起并盛行后把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当然部派佛教是不会接受这一贬称的。因为“小”的梵文Hina音译“醯那”,合有卑劣、下贱和道德上属于“恶行”的意思。这样就形成大小乘的对立,终致分道扬镳。不过,后来文献上应用开了,大家看惯了,也就习以为常。现在用“小乘”一词,并非含有贬意,仅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在大乘学说流行以后,部派佛学还在继续,不过因受大乘影响,学说内容有所改变,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郎小乘阶段(这名称在北传佛教因沿习巳久,约定俗戍。伹南传上座部佛教从未承认)。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可说舆大乘佛学相终始。尝时小乘发展了好几派,主要有: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正量部等。他们流行于中印度、西北印度一带,正量部还流行于西印度。由于白匈奴的入侵,佛教受到严重破坏。佛教典籍如法灭的“莲华两经”、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对此都有记载。至于上座部已从印度本土移往斯里兰卡,大家部因它的学说接近大乘,大乘学说一流行,这两部亦就不受人注意了。本文所指的小乘,是沿袭习惯上的称呼,也就是大乘成立后把它以前的佛教统称小乘,请读者注意和理解。

二、大乘学者多来自小乘

从史料记载看,大乘学者多来自小乘。如中观派奠基人龙树,亦译笼胜或龙猛,他初从迦毗摩罗学小乘三藏,后来改学大乘经典,深达奥义,继马鸣之后,传播大乘。龙树的主要着作“大智度论”中,大小乘交涉历历可见:一,“大智度论”体裁为解佛语,解佛语的不为毗昙必为毗勒。毗勒虽失传,但可从“成实论”中见它的雏形。诃梨跋摩着「成实论”就是依据小乘宗义以明空,而以灭空心为究竟,即空空解脱门,其解法相也不主一家,但于有部多致破斥。如诤四大实有、心所实有、不相应实有等,皆反对毗昙。二、此论性质本非毗昙,当时大乘尚无独立的毗昙,其分别法相所取自必取于小乘,据现代佛学家吕澄考证,论中于小乘毗昙引文不下五十多处。三、大乘与小乘对毕,境行界三法法皆对。四、小乘中也说大乘,慈以乐与众生故,“增一阿含经”中说有五功德,而论中卷二十提到菩萨处众生行三十二种恶,渐渐增广转成大悲。五、大乘不离小乘,如三十七道品、三三昧皆声闻法,菩萨用三十七品到涅槃城,用三三昧入城三门,而以四禅、四空、四无量、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试心知柔软自在,随后能入。六、般若必以空为用。龙树讲空,有三种意义:①空的本身;②空的因缘;④空的意义(空义既作境界、对象解;又作用处、意义解。)空的实际应用就在于有空才能有种种实际设施,如四谛,四果、四向、三宝等。如果没有空,一切法都有决定的自性,那就无法作这些安排。七、同一事有二种意义。如论中卷十八说:“无所得有二种,一所求不如意名无所得;二实相无决定名无所得”。八、备举两端。如论中“说菩萨行有两种:一者观一切法自性本空;二者从不舍离一切众生”。已故支那内学院院长欧阳竟无居士称赞“大智度论”的论述具有朴实的辩证法因素。

瑜伽行派的创建人无着和世亲兄弟都是先宗小乘,改学大乘的学者。据记载,无着曾得宾头卢尊者传以小乘空观,颇得长进,后在定中用神通力上升兜率天,得弥勒菩萨为他讲解大乘空观,并传“十七地经”,就是“瑜伽师地论”。该论“摄事分”载:

“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家相应?……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郎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郎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小乘各派均宗“阿含”,小乘律、论也都引述或阐发“阿含”的内容,而“瑜伽师地论”对“阿含”的重视和引述,更显得突出,可见其渊源关系。佛说法时并无大小乘之分,所以划为大小,只是大乘形成后相对而言吧了!

世亲较无着小十岁,笃信小乘,精通十八部经义,善于妙解小乘学说。在无着病危时,召弟去为他讲“瑜伽师地论”,劝导改学大乘。世亲有所省悟,表示愿割舌头以赎毁谤大乘之罪。无着语重心长地说:“你既知毁谤大乘是由舌所造,就仍用这舌宣扬大乘吧!”世亲早年在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接受当时新的佛教学说,思想已经起了变化,从“俱舍论”中可以看到大小乘交涉。此论是他在克什米尔和犍陀罗,为信家讲“大昆婆娑论”,每日讲完一段,即概括其义作一颂,全论讲圆满后,成六百颂,郎“俱舍论本颂”。以后他续作长行注释,合称“俱舍论”。此论以“雉阿昆昙心论”为基础,广泛吸取“发智论”、“识身足论”、“法蕴足论”以及“大昆婆娑论”的要义,并参考当时的经量部学说,不拘成说,根据自己的观点,把有部的全部教义加以概括归纳而戍。

“俱舍论”本颂结构同“杂阿昆昙心论”一样,贯穿有部学说“以四谛为纲”的传统精神,但对“杂阿昆昙心论”已加改造,有所增删,并重新组织。它讲四谛,别具特点。世亲在注释时又加了“破我执”一品,与本颂无关,全体九品结构,体现了“诸法无我”的根本主张,而有部是以“我空法有”为它的思想基础的·此论在印度风行后,引起迦湿弥罗有部学人的激烈反对,由家贤等历十二年写成二万五千颂的“俱舍雹论”郎“顺正理论”以破“俱舍论”,被称为有部新说。众贤曾致书世亲,说明自己的观点,不久就去世。世亲看了认为“理虽不足,辞乃有余”,可为阐发有部正宗效力,不妨并存,就给它改名“顺正理论”传了下来。其实此论对“俱舍论”并非完全抹煞,只是将“意朋经部”和批评“婆娑”的地方有些反驳,而且驳得相当彻底。当时世亲已在晚年,他又改学大乘,对小乘内部是非问题不再关心,因此并未辩驳。到了他的弟子安慧、陈那等,在注解“俱舍论”时,还是对“顺正理论”进行破斥的。由此可见,大乘和小乘,小乘内部之间的论争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不断,由于历史和地区的种种因素,大乘得到发展,直至最后与密教相结合。小乘各部经过经量部转为瑜伽行派,大家部转为中观派,这种转变,仅仅表明历史的进程,不能以为“优胜劣败”的根据而沽沾自喜,以为“叹大褒圆、弹偏斥小”理所当然,因为佛法本来是一味法。

三、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近代学者认为,佛教思想史的分期,大致可分两大类:一、佛陀时代称为基础的佛教;二、佛陀以后的称为发展的佛教。基础的佛教,郎原始佛教,是佛陀创教和他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约为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发展的佛教则又分为第一期小乘部派佛教和第二期大乘宗派佛教。一般说来,小乘的思想,着重于出家佾团在注解释义方面的努力。大乘思想则重于佛陀本怀在精神方面的发挥。但不论小乘和大乘,它们的渊源都不出乎原始佛教思想的延伸。我们如不追本溯源,探索和理解原始佛教佛陀的本怀,而只从表面上看小乘部派佛教和大乘宗派佛教,往往会误解佛教的实质,甚致对浩瀚的三藏圣典感到无所适从或不知从何入手。因为发展佛教中或多或少掺杂了历代古德的思想以及各个时代背景、地区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不同因素。只有研究原始佛教才能真正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顺藤摸瓜,弄清大小乘各派思想的来龙去脉。提倡回归佛陀时代的教法,旨在恢复佛教的纯正,纯正小乘不承认大乘是佛所说,而大乘将佛神化、导致神佛不分的流弊。我们真诚地希望南北交流、大小融合、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我在一九八九年九月出版的香港“菩提”月刊第四十三期发表“不要诽谤原始佛教”一文,针对北京“法音”八九年第五期“论开悟”文中的一段:

“小乘直到现在还不承认大乘。他们认为大乘是世尊涅槃以后出现的违背世尊本意的说法,只有小乘的教义教规才真正有资格被称为佛的教法。现在有许多佛教研究者,也有不少人认为从小乘经典入手是研究佛教的唯一正确途径,极倡其所谓回到佛教之原始本面目去之说教,其实不过是跟着西洋学者之尾巴而已!我们是以发展观点看问题,我们认为这些人是有些大脑蜕化,企图把历史前进的车轮向后拉,并不懂什么叫佛法!”

诚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一个历史时期较前一个历史时期进步,这是客观的规律,毋庸怀疑。但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会出现反复,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从释尊降生、成道、涅槃到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在龙华三会成佛这一历史时期中,释尊已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一叨智,不会有人超过他,这也是应当肯定的。原始教法以四谛为核心,缘起为最基本法则,佛经所说的法义都是从这个源泉中流出来的。学佛是从现实人生着手的正道,从正道修行中得到解脱。圣道的内容,主要有七类,总名为三十七道品,其中根本的是八正道,这是三乘所共依,“大智度论”卷十九指出:“佛说四念处乃至八正道是摩诃衍,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道品独是小乘法。”提倡回归佛陀时代教法,发扬根本法义,研究“阿含”经教,怎么会是“大脑蜕化,企图把历史前进的车轮向后拉,并不懂什么是佛法呢?”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霍。”对“论开悟”作者的怪论,我们是不能同意的。至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科学成果、管理经验等对祖国建设是有利的,不能像文革时期“檩疑一切、否定一切“,“洋为中用”、“去芜存菁”地接受西洋学者佛学研究的成果,也不一定是“跟西洋学者之尾巴而已!”中国高佾在促使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与天竺和西域佾人通力合作,没有发生过“排外”现象,为什么我们要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不去吸收西方学者对佛学研究的先进经验呢?罗无虚居士最近从美国回沪探亲,在上海佛教居士林讲了四次原始佛教,接触了不同信仰层次的在家两家,深有感慨地说:内在佛教较国外落后几十年,就是因为像此文作者“大脑有点蜕化”,满足于自扬抑他、顺口开河地诽谤原始佛教。

在“论开悟”文中还看不起阿罗汉,说他们尚未断尽烦恼,属小乘种,这实在是罪过。据天台宗教义,阿罗汉相当于七地菩萨的阶位已超脱流转,不受后有,是超凡入圣的圣人,此起我们具缚凡夫,是高超得多了。佛的十号中有应供,梵文音译阿罗汉,从这一意义上说,佛与阿罗汉解脱相同,但果德不同。佛具十智力,而阿罗汉只具五学力。我国是流行北传大乘佛教的国家,历代高佾为弘传大乘教义作出了不可磨消的贡献,但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研究无疑是偏狭的,有些课题甚至是空白的。既然都是佛陀的教法,就要本着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愿望进行交流和合作,不要关门拒人,唯我独佛。大乘不离小乘,小乘要重视大乘,因势利导,可取所需。世界佛教需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佛法一定能恢复纯正,得到大大复兴!

摘自《内明》第229期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悼念洗尘老法师
下一篇:藏族文化经典的宝库——四川德格印经院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