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唯识学的真实观
 
[胡晓光教授] [点击:2685]   [手机版]
背景色

唯识学的真实观

胡晓光


唯识学是由存在论和认识论两大部分组成。所谓唯识义者,就是阐述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的存在观;所谓法相义者,就是诠释万法性相的真实原理,也就是唯识学的认识论。在理论上,存在论与认识论是互为前提的,没有存在论的认识论是无效的,反之亦然。唯识学认为,唯识学是内明的“无上无容”的法门,是释尊一生教法的极谈。唯识学的存在论和认识论更能体现一种独特的优越性,那就是它所阐释的道理十分圆满,令人生起净信,并且具有可实践性。

    在唯识学看来,一切世间学没有了达真实,所以就不可能有真实的存在论;同时一切世间学既然没有对真实的认识,所以也自然不会有真实的认识论。世间学的这种虚妄性,是由遍计所执性造成。所谓遍计所执性者,就是指主体心识于一切法周遍计度,执取为实,安立名言。这种认知功能是于情而生的,是情有理无的。用现代哲学语言来讲,遍计所执性是一种知性化思维,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它是能取与所取的分离,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化。唯识学认为,只有以真实的存在为所观境,才能形成真实的认识。唯识学在确定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的取向时,是先破遣外执,成立唯识义。所谓唯识者,就是讲识外无境,唯有内识。即一切法离识无体,一切法唯识所现。唯识学认为我人所观一切法皆不离识,是识所转变,并无有识外之物可被认识。唯识者,就是唯能无所。“唯识无境”之命题确定了唯识学的所观境。在唯识无境这个存在论的前提下,对识的性相进行如实观就是法相学了。法相学是诠释五法三自性为内容的。所谓五法者,即名、相、分别、正智、真如。所谓三自性者,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法相学顾名思义就是诸法实相学。在法相学看来,一切法的真实相是真如,这个真如是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法性理体,由正智(菩提)所觉知。世间学说,是依虚妄分别之识来缘名相,并妄执为实有。法相学认为,只要破遣了名相分别,就可契入正智与真如之界。名相分别为遍计所执性所摄,正智与真如为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所摄。法相学具有极为深刻的认识论内涵,它在阐释转识成智的过程中,对是非两种不同的认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解释。转识成智是内明的目的,在转依过程中,有转舍和转得两个环节。遍计所执性的思维方式就是要转舍的,圆成实性的心性真如就是要转得的。三自性中,依他起性是转依的轴心。所谓依他起性者,我认为是缘起能相识,它有净依他性和染依他性。遍计所执是于依他起性法上,起有情见之执,这就是染依他性。圆成实性是于依他起性而呈现不变理体,所以可称为净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就是唯识真如。法相学对诸法的分析是为唯识观行提供真实观法,所以说法相学是真理学,是原理学;唯识学则是存在学和实证学。唯识学的内容就是八识和二无我。所谓八识,就是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所谓二无我,即一人无我、二法无我。八识就是有情之一切。八识有三能变之功能,一异熟变、二思量变、三了别境识变,一切法相皆三能变之现行果。唯识学认为,凡夫于情起执,对能变与所变之法起人我执和法我执,由二执故生二障。二障者,一是烦恼障,二是所知障。因有二障,故有二种生死。二种生死者,一是分断生死,二是变异生死。唯识学认为,只要用我法二空智,就可以破除人法二执,执除障断,二死自然解脱,由此即可证得二胜果。二胜果者,一是菩提果,二是涅槃果。唯识学就是究竟解脱之学。二无我者,可显圆成实性,因为圆成实性就是二空(无我)所显之真如。真如法性是不生不灭的理体,唯妙智所证,它是绝四句、灭百非的,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唯识学称为是废诠谈旨谛。

基于这样的存在论和认识论,法相唯识学当然是与一切世间学说不共的。从唯识法相的原理出发,可以判定世间学说的三大错误,一是识外的存在论,二是二元性的认识关系,三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逻辑方法。基于这三种观点,是永远无法认识到真实的。唯识学的存在论和认识论并非是从凡夫心识推演出来的,而是受到先觉的启示,依圣言量而建立的。“唯识无境”是现量命题,它是无法用比量证成的。虽然唯识学在一些知识性问题上用了许多因明逻辑和中道辩证法,但是唯识学并不承认逻辑可以证明真如的存在性和实在性,因为因明与中道都只是言思范围的工具,只是一种对治方法,而真如——这种终极真实只有在妙觉果地方可了知。唯识学是因地法门,是从承诺价值入手,把对绝对真实的判断放到正觉时。我们必须承认,绝对真实对于我们凡夫来说,它只是一个目标和假设,并不是一个现量。内学的一贯方法,是以破妄来显真。绝四句,就是破世间句义(即种种判断)之虚妄性,在世间句义中并无真实存在,因为真如是亲证境界,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范畴。对治世间学说的虚妄分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缘起论。缘起论是否定论,是对自性实体的否定。有人把缘起论当成真理观,其实是一种误解。经论中有言缘起性空是诸法实相之句,仅是指言说之真如,并不是指离言法性真如,所以不可把言说真如当定理,否则内明就会落于四句之内。唯识学认为,世间学说都是于识外求法,所以终不得实在。基于一个外在求法的前提,而开演的二元性认识关系,就更无法与真实相契合了。二元性的认识关系的错误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分离,这样所谓的主体就永远无法成为认识的对象。因为在二元性的认识关系中,所认识的主体也是客体化的主体,并不是主体对主体自身的现量直观。自缘自,在二元性的认识形式中是不可理解的,然而唯识学正是这样的,唯识把二元性摒弃掉了,从阿赖耶识的维度把主体与客体统一了起来,并摄所归能,即在认识关系上讲唯识。《瑜伽师地论》说“相由想生”,相就是客体相分,想就是主体见分。境由能境,能由境能,主客一体。世间外学种种学说,无论宏观微观、物质精神、唯物唯心、辩证形而上、经验论理性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等等,从唯识学角度来看,不外乎是用世间现量和世间比量所立量果而已。而唯识学认为,世间现量并不是真实的现量,只是六识中刹那刹那的率尔心;世间的比量不过是逻辑规范,即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玄想与类比等等方法和工具而已,这些方法和工具是认识不到绝对真理的。唯识学认为,这些都是遍计所执性,是虚妄分别有,并不是客观存在。当然就有情世间而言,世间的现比二量还是相对极成的,因为这正是有情世间这一族群共业所感之果,而并非是如实境界。《瑜伽师地论》讲四种真实,认为世间的真实有两种:一是世间极成真实,二是道理极成真实。世间极成真实就是世间现量境界,由共业所感,得成共许。道理极成真实就是世间比量境界,也由共业所感,得成共比量。然而唯识的真实是净智所行真实,是断除烦恼和所知障后所显的真实。这个真实就是心识的本性,也就是圆成实性,是正智所觉境界。

唯识学认为一切法都有自相与共相,所以与之相应也就有尽所有性智和如所有性智。这二智实际上就是出世间法的现量与比量。唯识学认为出世间法的现量与比量和世间现量与比量是完全不同的。世间之现比二量是颠倒的和分离的,而出世间法的现比二量是正等和不即不离的。在唯识中,一切法自相,就是一切法相的差别自体;一切法共相,就是一切法性的平等理体。自相是一切之一,共相是一之一切。唯识学所讲的正智,就是悟万法不离一理,明一理不遗万法。这也就是唯识和法相的差别之处。唯识唯证一心之理,法相妙观万法之实相。法相学是尽所有性智学,唯识学是如所有性智学。尽智是比量,如智是现量。世间之自相是现量觉,共相是比量知,出世间法则可以说正与之相反,同时又别有不可思议的意趣在。从如上之散论,我们可以看出唯识学的真实观是独特的,是不可与世间学说同日而语的。唯识学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因为存在论、认识论都与它们不同,更主要的是价值取向不同。从唯识学维度看一切世间学说的真实量果,都不过是于情见之识心而生的虚妄分别的遍计所执性而已,与诸法真实无从相契。唯有唯识学的存在论和认识论才能契入真实,实践法相与唯识的智观,才能最终亲证诸法真实。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禅悟思维刍议
下一篇:中国真常唯心佛学思想刍议

 唯识学的真实观(胡晓光)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