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菩萨学处·第二讲 菩提心
普献法师讲述
[普献法师] [点击:3993]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二讲  菩提心

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菩提心火亦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
我先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有一天,很不幸的、被坏人抓去了,把他的眼睛蒙起来,拉着走过一山又一山,这个人在黑暗中被拉着走,心里很恐慌,一面走一面想他故乡的特征,决心一定要设法返回故乡;这时候刚刚好附近的寺庙正在敲钟,他听了这钟声,专心注意到钟的音质、音量,以及敲钟的速度、节拍,寺庙的钟声是十八快十八慢,暮鼓晨钟——早上先打钟再打鼓,晚上先打鼓后再打钟。他跟着坏人走了一山又一山,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坏人把蒙着眼睛的布揭开了,眼看这地方的人事物都是陌生的,唯一的记忆是沿途听过的钟声,他就想办法,很努力的取信于坏人,坏人看他表现很好就对他放松了警戒。有一天,他趁机逃跑了,一山过一山,凭着记忆,一路辨认他家乡寺庙的钟声,有的时候明明听到钟声,好高兴,可是仔细一听,只是别的寺庙的钟声,不是他家乡寺庙的钟声,他又换另外一个方向继续走,就这样子,不断的走,不断的尝试着寻找方向,每天注意听闻钟声,终于有一天,他听到那熟悉的钟声了,那节拍、速度的快慢以及音质音量,就是他家乡的钟声,他高兴的往钟声的方向跑去,终于回到了他的家乡,重见父母、妻子、儿女。
壹、确立学佛动机
请问各位,你们每一个人内心中有没有熟悉的钟声?每一个人内心的钟声都不同,这钟声代表你这一生当中的生命观、价值观——最高的生命座标。
一、发增上心
你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为什么要赚钱?你为什么要生活?你为什么要吃饭?你为什么……?内心深处,一定有一股力量来指引着你朝某个方向走去,学佛的人内心当中也必须有一个钟声来指引方向,在佛法来讲,也就是确立我们学佛的动机。我们讲过,人天乘只是小贵,发增上生心;这一生当中,读经、诵经、拜佛、拜山、做善事、布施、救济贫穷,如果只是希望来生大富大贵、长相庄严、眷属圆满、身心健康,发这种心去修学,叫做发增上生心,这样修的话,来生就可以得到人身,或到天堂;当然要生到天堂不是做做善事就可以了,还要修禅定、布施、持戒,如果只想得人身,持戒布施就可以了,不修禅定也没有关系。
二、发厌离心
如果身心、家庭、事业受到某些挫折,导致我们对人生产生一种厌离的心态,觉得做人很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对人生很失望,于是你拜佛信佛学佛,觉得出现生命是痛苦,那么你发的是厌离心:讨厌这个世间、讨厌自己生命出现;如果你用这种心念来信佛学佛,即使你做了多么大的善事,诵多少经、拜多少山、拜多少佛,你最终只能成就阿罗汉果,这个就叫二乘——声闻乘、缘觉乘,包括辟支佛或者是阿罗汉。这就是发厌离心来修一切善法。
三、发菩提心
最高明的学佛人是发菩提心。这生当中信佛学佛、礼佛拜佛、诵经、做善事、去朝山、布施、持戒、修禅定等等,无非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佛陀的智慧高超,悲心圆满、相好庄严,希望自己能够像佛陀有这么大的威德、功德来利益众生,希望能够帮助众生去净化身心,让众生的身心得到利益,发这种心来信佛学佛的时候,就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而且能跟菩提心相应的时候,才能够成佛。还没有成佛之前,你的修学学分还不圆满,智慧的学分、悲心的学分都还不及格,那时候只能称之为菩萨。佛从哪里来的呢?从菩萨来,从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而来。菩萨从哪里来呢?从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而来,从每一个人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而来,所以说“人成即佛成”。一个人把智慧、悲心净化升华到最圆满境界的时候,就称为佛陀。还没有成佛的时候,悲心还不够圆满、智慧还不够圆满,我们称之为菩萨——觉有情——觉悟的有情。
贰、发菩提心因缘
现在我们要讲的这个经文,是从华严经第十七卷摘录出来的,说明我们如何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因缘是什么?
一、发心不断一切如来种性
“菩萨为不断一切如来种性故,发心。”
说明菩萨因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而发心,让如来的种性、成佛的种性不断,也不断自己的如来种性、不断一切众生的如来种性。信佛学佛的人,并不是永远高高在上,而是希望有一天功德、智慧圆满的时候,能具有跟佛一样的平等心与智慧。一切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称为“佛性”或者是“如来种性”,这只是说明人人都存在着成为如来的那种“种子”,但是如果不去修学善法,那么种子还是不会发芽成长。所以为了自己、以及为了一切众生,我们要珍惜这种成佛的种性,要发菩提心,自己鼓励自己好好修学,也期许自己能够去帮助众生,使众生的如来种性能够发芽,身心能升华净化,最后终能成佛。为了不断一切如来的种性而发菩提心,这是第一种。
二、发心为能充遍一切世界
“为了能充遍一切世界故,发心。”
现在每一个人都是处在凡夫地,我们每个人能力都很有限,所做的事情,只能服务自己的妻子、儿女、父母,社会范围有限;如果我们能够成佛的话,就能够充遍一切世界去服务众生,因为成佛以后的服务能力较高,所以要为了充遍一切世界而发心,不单单为自己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要为服务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众生而发心。
三、发心度脱一切世界众生
“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发心。”
不仅仅度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够了,不管他是什么种族、什么国家、什么国度,所有的一切众生,我都要跟他结善缘,利益他、帮助他,这样子来发成佛之心。
四、发心悉知一切世界成坏
“为了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而发心。”
我们都很关心什么时候是世界末日,世界有成、住、坏、空,我想请问各位,这世界成住坏空是否一定的?没有一定!其实佛法里面并没有末世的观念,佛经没有提及什么时候世界会坏掉啦、世界会毁灭啦,佛法说:染污众生多,世界被染污了,就会毁灭。也就是说:心地不好的人多、邪知邪见的人多,世界就毁灭;如果某个世界中正知正见的人多、心地好的人多、善良的人多,这个世界就能透过永续经营的运作而永恒的保存下去。所以整个世界的命运,掌握在全体人类的手中,个人的一切靠你个人掌握,你的家庭,就靠家庭中每个分子来掌握,每个家庭兴衰,就看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子女,大家是否一团和气、认真做事。
所以佛法对世界的看法,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再过几千年、几万年,就完蛋了;佛法认为这世界成住坏空是随着众生而不断改变。我们人是正报,山河大地是依报,山河大地是依靠我们正报而转的,觉悟的众生多,发菩提心的众生多,这个世界就净化成很美好庄严的世界。可见佛法没有末世论的这种观念。
华严经里就有这么一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一切人类的战争与和平、瘟疫、美好的环境,都是取决于众生心的迷惑或觉悟。
 
五、发心悉知一切众生垢净
“为悉知一切众生垢净故,发心。”
你信佛、学佛、打坐,修禅定的目的是什么?你信仰宗教的目的是什么?这里就告诉你:为了悉知一切众生的垢净故。垢是指烦恼,众生的烦恼千差万别,这些烦恼要断尽,有种种不同的方法,如何去断这些烦恼,怎样才算烦恼断尽,你都必须了解,为了这目的,你要发菩提心。
六、发心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净
“为了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净故,发心。”
三有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什么叫“有”,有是有为有漏、有烦恼,一切无常。在凡夫来看,三界的一切是这样龌龊污浊,但依佛法来看:因为我们有烦恼心,所以看到的世界是这么龌龊,其实它本来也没有什么清净或杂染之分,是因为我们众生有烦恼才产生这些现象。所以,如果我们能证到诸法实相,就会发现三界的一切本来这么清净,当我们以清净心来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是很美好的。
七、发心悉知众生心乐烦恼习气
“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发心。”
为了度众生,你必须了解众生的根性,知道他喜欢什么法门,他有什么嗜好,他的烦恼习气有哪些,怎样去对治他。所以你因此发菩提心来信佛学佛。
八、发心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
“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发心。”
这个很不容易。你问我说:师父!你前世是从哪里来的?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如果你禅定工夫很够,就可以知道自己前生,也可以知道别人前生来世是怎样。但是请你记得,佛法不是要我们学算命,具有知前世今生的能力是为了要利益他人,如果我们能知道这众生前世修过什么法门,有什么业障,就方便帮助他、利益他,而不是帮人算命哪,此种预知能力加上名利心就麻烦了。所以佛法要我们修智慧,并不是为了用来赚钱,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必须有智慧知道众生的过去生、今生、来生等种种的情形。如果你知道他的业报,就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提升他,所以这是为了了解众生生死轮回的现象,而发菩提心信佛学佛。如果你故意的、刻意的学紫微斗数、八字去算命的话,就不属于佛法范畴了。算命准不准?会算的还有点准,因为那也是一种统计学,过去的人用生辰年月日时来排出人的命盘,那当然有他的统计学根据,不能完全予以否定;但是佛法与此不同,佛法上是修禅定智慧到某一种程度时自然了解到所有现象的始末,不必用生辰八字来推算。
 
九、发心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
“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发心。”
众生有上等根基、中等根基、下等根基,有些要用方便的法门,有些要用究竟法门去度,所以菩萨为了了解众生根器不同,方便去度化他而发菩提心。
十、发心悉知世界一切众生心行
“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发心。”
随时随地都能够了解众生的起心动念,这样去摄化他就比较容易,所以菩萨因这样来发心。
十一、发心悉知一切众生之三世智
“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发心。”
众生的智慧不同,所以“以发心故,常为三世一切诸佛之所忆念,即得三世一切诸佛无上菩提,即为三世一切诸佛与其妙法。”这就是说:我们为了解众生的根性,知一切众生的业障、烦恼、习气等种种的不同来发心修学佛道。
以上是发菩提心的因缘。
请各位注意,到底我们是要先成佛再来度众生呢,还是先度众生才能成佛?有些人说要先度众生,但是你没本事怎么度众生?有些人则说要先成佛再度众生,但是请问你何时成佛?因为平时我们常听到“成佛度众生”这句话,请问各位,我们先工作才能赚到钱,还是有钱才去工作?当然是先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存钱,才能变成有钱人,不是等有钱了以后再来上班工作,当你有几千万、几亿钱财以后,你会不会再去上班?你不想上班了。所以借着利益众生这项工作,你才能成佛。但是一般人有个错误观念:我只要这样打坐啊,不断的努力打坐啊,终有一天在忽然间就开悟了、明心见性了,这个时候才来度众生。一般人都以为成了佛之后,像佛一样有神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对众生的起心动念、根性、习气烦恼,都一清二楚,才来度众生。我对于这观念要澄清:“透过度众生你才能成佛,为了度众生你必须成佛。”这跟你平时所学的观念“我要成佛以后才来度众生”不同,要分辨清楚。没有度众生这个历程你就不能成佛,靠着度众生的功德,你才能成佛;为了度众生,所以你必须精进努力。
譬如:你教人家不要发脾气,最起码自己不应该发脾气,你教人家不要喝酒,最起码你自己不该喝酒,你教人不要抽烟,最起码应该自己不抽烟啊,是不是?所以说为了度众生,你必须精进。你不要以为应该自己一个人到深山去修,修到成佛了再来度众生,那个观念要改变:度众生才能成佛,因为要度众生,所以我必须精进、我必须努力、我必须改变我自己、改掉我的毛病。
为利益众生,菩萨就要广学一切法门,因为众生根基千差万别,不能用同一个法门来度一切众生。医院里面的医生就分内、外科,光是内科就又分成什么肝脏专科、心脏专科;就肝脏疾病来讲,还要很多种药物才能治病,是肝硬化、B型肝炎、C型肝炎……?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用一个法门就想度尽一切众生,理论上不通。众生千差万别,有些众生须要教他念佛,有些要念咒,有些要参禅,有些修唯识观,有些修法界缘起观,有些修无常观,有些修不净观,有些修慈悲观,法门千差万别。如果你懂得众生的过去生所修所学,以及他的种种烦恼、习气,那你就容易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摄化他。以上是讲菩萨的发菩提心因缘,简单提供各位作参考。
叁、生哀愍心因缘
下面讲到菩萨对众生生哀愍心的因缘。
一、哀愍诸众生孤独无依
“菩萨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
学佛的人离不开“我”与“众生”,我们天天面对众生,众生包括你的妻子儿女、邻居,以及社会所有的众生,你每天面见的与看到的,甚至同居一个地球没缘相见的,我们学佛的人要时时注意到我与众生这个问题,思考自己该怎样面对这些众生。其次要注意我跟物的关系,我如何面对与处理这山河大地、衣食住行?还有一个是注意我跟我自己身心的关系,尤其是我的内心,我怎样安住此心、降伏此心。我们学佛总不能离开这些问题,面对众生、面对我自己内心的世界、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我怎样去认识它、了解它,而不受其影响。这一段经文就谈到我们对众生,应该如何去认识了解?然后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众生。故菩萨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菩提心有的时候又称大悲心,也就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那种哀愍心。慈悲心在华严经里称为哀愍心,也就是拔苦与乐的心。
请问各位,我们来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两个人还是三个人来?当然只是一个人来,我们都是单独来,是不是?当我们走的时候,能够去约一个朋友或最好的伴侣一起走吗?不行!来的时候一个人,走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千山我独行,无法相送,所以我以前写的一首诗中有一句:“三界流浪汉,六道独行侠。”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三界当中的流浪汉,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独来独往。当胎儿出生后,要“咔嚓”一下,把那连接母子的脐带剪断,这很有意思,你如果舍不得将脐带剪断,会导致母死子亡。同样的,我们每一个众生,生下来就是孤独无依,生是孤单的来,走也是孤独的去。众生的问题也就出在这个地方,因为孤独所以要找伴,要找一个人来认同他,或他自己去认同人家,因此而有家庭的组成,有夫妻的结合、朋友的结合。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偏偏众生最怕孤独。菩萨见到众生这样糊里糊涂的来、糊里糊涂的去,孤孤单单一个人来、也孤孤单单一个人去,所以生哀愍心、悲悯心,希望去帮助他们。如果我们能学习菩萨这样的觉悟,就不怕这份孤独。所以为了解决孤独这个问题,我们要发菩提心,因为我们本身是孤孤独独来去的,如果我们能觉悟、能有智慧,这种孤立感就消失了。因为我们没有智慧,当我们来的时候,迷迷糊糊来,走的时候要到哪里去也不晓得,所以我们会害怕。古代帝王去世时为了解决这种孤单的恐惧,就连妻子佣人一起活埋,从古代埃及金字塔里面,以及中国出土的皇帝陵寝里面都可以找到这些将人活埋陪葬的证据,因为他怕孤独呀!
讲一个故事给各位提神提神。话说某个有钱的老板,他的公司里面有个脑筋比较差一点的人,这个人实在是太笨了、太差劲了。老板就送一副拐杖给这个笨人:“你尽量去找,找到比你笨的人,你的拐杖就送给他。”这笨人也不知道什么叫笨不笨,反正老板拿一根拐杖给他,他就收起来了,找了好几年,老是送不出去。有一天老板得了重病,医生吩咐他要处理后事,他就赶紧把财产分出去,这份给妻子,这份给儿女,那份给谁?也分一部份给他的工人,说:“我将要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旅行。”工人就问:“老板,你要到遥远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地方?”他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名字叫遥远的地方。”“老板,我陪你去好不好?我是你的工人,最起码可以帮你背背包,沿途帮你打点吃的、穿的、用的、睡的问题,我看你什么都没带,难道你就这样走吗?”“对,我自己一个人去,你们把这份产业好好守住就好了。”工人说:“哦!我找到一个比我更笨的人了!”赶紧进去把拐杖拿出来送给老板:“你前几年要找一个比我更笨的人,现在我找到了!竟然有一个人要去旅行,却连目的地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又不要我陪你去,连吃的、穿的、用的、睡的,都不带,你不是比我笨吗?我把拐杖送给你吧!”
我们跟这故事中的大老板差不多喔!我们不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走,连我们将去到哪个地方都不知道,我们大家跟这大老板是半斤八两,差不多啦。众生在这生死大海中,竟然是如此孤独无依徬徨。
二、哀愍诸众生贫穷困乏
“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
这个地方是形容词,形容从智慧福德来跟佛比较时,我们是很穷困贫乏的。我们缺乏智慧,对生死真相不明白,对这个宇宙的万象不了解,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的困惑。我们被生老病死、穷通夭寿等种种现象迷惑了,所以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的在六道当中沉沦。由于缺乏智慧、缺乏悲心、自私自利,凡事总以我为第一,自己肚子痛赶紧找医生,如果父母亲头痛的话明天再找医生就好了,是不是?众生的毛病,自己稍微有一点不对劲就紧张得不得了,如果别人有病痛的话,就叫他要多忍耐一下,这就是缺乏悲心,也是一种比较心、不平等心。菩萨则是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立志要好好修学度众生。
三、哀愍诸众生三毒火然
“见诸众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
三毒指贪、瞋、痴三毒。众生被贪瞋痴所束缚,身心不得自在,好像陷于正在燃烧的火焰中,痛苦不已,菩萨见了众生这种苦恼,也生哀愍心。佛法里面有一种“慈忍”的修行法门,如果众生对我们发脾气,对我们不礼貌,我们应该观想:众生被内在三毒所逼迫,以致产生这种行为,对我们不礼貌,甚至伤害我们,这人很可怜,做烦恼的奴隶、被烦恼所支配,他的本心、本性不是这样的,只因烦恼的贼逼迫他作出这种不当的行为、做出这种傻事。我们要怜悯他做这种坏事很可惜,同情他原谅他,而不是恨他。
四、哀愍众生诸有所系闭
“见诸众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生哀愍心。”
佛法里面有些字包括的内容很广,这里的“有”表示欲界、色界、无色界,刚才我们谈到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这个世界就叫做欲界,如果断了男女欲望时,就不再在欲界出现生命,若又有禅定工夫,就在色界出现生命,禅定工夫再深一点就变成无色界受生,只是定力深,一定几千万年而已,如果没有智慧,定力一退,还是跟凡夫无差别。
我们众生始终都被欲界、色界、无色界牢牢的控制住了,所以等于坐在牢狱当中。各位,你们有没有觉得我们正在坐牢狱?你说:我很自由啊!每天都是上班、工作,我想到台北就到台北,想到台南就到台南,想到国外就到国外,我很自由啊!表面很自由,可是我们内心有没有自由?一点都不自由,我们来试试看好不好:我说某某人哪!你穿的衣服好漂亮,你马上很高兴;我说你这头发花了多少钱作得这么漂亮,你一听也好高兴;我说某某人你穿这衣服好土,你留这头发土得不得了,你这长相真见不得人,走路的样子实在太难看了;某某人哪!我看你这种长相有点像小偷,“贼仔面,贼仔面”——台语,哦!在这么多人的面前,竟然说我长得像小偷,说我穿的衣服很土,你一定要难过好几天,那不是被绑着了吗?别人的一句话就把我们绑得死死的,何况每天面对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把我们众生捆绑得死死的,使我们身心不得自在,就叫做“诸有牢狱之所禁闭”。有一次我到嘉义、云林、虎尾等地的监狱去弘法,我说:“兄弟们!你们在里面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们就比外面,意思是能够飞出去最好。我说:“飞出去以后又怎样?”他们说:“飞出去就自由了。”我说:“不见得!你在这里身虽不自由,但可以学习让你的心自由。在外面是身自由。但你的心却常常不由己。”人在欲界,身不由己,见到财、色、名、食、睡,就起心动念想去求取,也是身心不自由,等于在坐牢!
当我们还没有开智慧的时候,我们还是坐在诸“有”牢狱之中,所以你随时随地要警惕自己不可踏入牢狱之中,知道吗?当别人骂你笨蛋时,你只要笑一笑就好了,你不要因为这一句笨蛋就三天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睡,那可麻烦了,随时随地让自己去坐烦恼的牢狱,太不值得了。菩萨见诸众生,经常被三有的监牢所系缚,所以生哀愍心。
 
五、哀愍诸众生烦恼覆障
“见诸众生,烦恼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
一切众生有种种诸烦恼,包括贪、瞋、痴、慢、疑、二见、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等。菩萨见众生被种种的烦恼所覆障,不见诸法的如实相,所以生哀愍心。
六、哀愍诸众生不善观察
“见诸众生不善观察,生哀愍心。”
众生没有智慧,不善于观察身心宇宙的如实相,所以被这宇宙的万象所迷惑而团团转,所以菩萨生哀愍心,誓愿救拔。
七、哀愍诸众生无善法欲
“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
请问各位,“欲”好不好?欲望好不好?其实欲望的本质是中性,没什么好或不好,全看你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而定,你希望能够成佛度众生,希望利益众生,希望有智慧,这叫“善法欲”,是好的;你希望赚很多钱,然后吃喝玩乐,整天无所事事、有人侍候你,希望有了钱讲话会大声一点,爱面子、虚容心,讲究个人的享受,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这就是恶,就是不好的。
在佛法修学过程中,一般人常误以为信佛学佛就是断去一切的欲望,若一点欲望都没有了,就会成佛。这观念不对哦!有些生物、有些植物人并没有明显的欲望表达,但他有没有成佛?植物人没有男女欲望,也没有男女行为,是不是?可是他八识田中的欲望种子并未枯死,可见并非一切欲望都没有了就会成佛,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动手术去除大脑、去除性腺,使没有思想、没有男女欲,不是这样的。佛法说:一切善法、一切善功德,都是从“善愿”而生的,你如果连这种善愿都没有的时候,就不能成佛。
请问各位,成佛度众生是不是欲望?也是欲望,但是我们讲好听一点叫“善愿”,又叫“善法欲”,知道吗?如果你赚了钱,吃、喝、嫖、赌做坏事,那是欲望无穷,在欲海中沉沦。众生拼命赚钱吃喝玩乐,为了享受感官的刺激,那是无善法欲,很可怜,值得我们同情。所以菩萨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
八、哀愍诸众生失诸佛法
“见诸众生失诸佛法,生哀愍心。”
菩萨见众生在三界六道当中,头出头没,没有正法让他觉悟,所以生哀愍心。尤其在这个时代,有些法门看起来是佛法,但不是真正的佛法,什么分身、放光、神通、养小鬼,不管你把自己搞得多么有名气,多少人去求你,这些都不是佛法,佛法不是这样。佛法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你说放光神奇吗?买一个灯泡,将电插下去,就大放光明了嘛,可以二十四小时都放光,随便抓一只萤火虫都会放光;我们不否认生物界有放光的现象,但是放光对我们有意义吗?没有意义!佛法不是讲蛊惑人心、千奇百怪的技巧,神通与神经只差一个字,跟神奇也只差一个字,神奇、神通、神经都只差一个字,众生如果没有善根智慧,遇到越神奇的东西就越欣赏,甚至因而造业受罪沉沦。最近美国就有某个教派,在加州一个农场集体自杀,好像有三十几个人,二十几具是女尸,十几具是男尸,都穿同样的制服,他们认为,这样一起死亡就可以到天堂去。过去在瑞士也曾有集体自杀的例子,叫太阳神教。菩萨见众生在这时代常常会迷于奇奇怪怪的信仰,不能相信正法,因此生哀愍心。
九、哀愍诸众生随生死流
“见诸众生随生死流,生哀愍心。”
众生造了业当然要受报,造福报就来投胎做人,迷迷糊糊的工作赚钱、养家养孩子,很快的就这么过了一生,然后无奈的去世了,又投胎转世,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随着生死大流漂泊。我常讲:有善根的人,就是不甘心这辈子糊里糊涂来,又糊里糊涂走,就是不希望自己千生万世都这样迷糊的来来去去,所以信佛学佛、勇猛精进。不努力修学的话,我们还是跟俗人一样的“随生死流”漂泊下去;我们就是不甘心这样子,才会信佛学佛;菩萨就是因怜悯众生随生死流,而发心修学种种法门救度他们。
十、哀愍众生失解脱方便
“见诸众生失解脱方便,生哀愍心。”
在这世间,许多众生也感受到那种生死的逼迫、烦恼的覆障,所以多多少少、慢慢都会去思索人生的意义,探讨人生最终极的目标是什么,这样就产生了宗教;可是众生没有智慧,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所以东信信西求求的,不但不能解脱,而且还造成很多麻烦。有人走火入魔,有人见到光啦,以为解脱了,事实上不是这样。
 
肆、菩提心的特质
一、解脱究竟
佛法跟一般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是:一般宗教讲得救,讲求在虔诚的信仰当中,会有一个万能的主宰来拯救世人;而佛法不讲得救,佛法讲“解脱”,佛法认为问题的核心在没有智慧,所以产生对身心世界的执着,因为对身心世界的执着,而产生一种束缚,所以要透过持戒、禅定、智慧的修学,挣脱了这一切的束缚。对自我身心造成束缚的一切因素,被我的智慧松解了,就叫“解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各位比较容易了解。假定现在停电,没有手电筒、又没蜡烛,我们大家在这个漆黑的房间里面,突然有人说:唉呀!那是不是蛇?他一喊蛇,我们大家都产生了恐惧心,尤其他又说:喔!响尾蛇!这一讲,你可能开始合掌念阿弥陀佛,有些人就念念大悲咒,信天主、基督的就念耶稣、阿门,信密宗的就念唵嘛呢叭弥吽,一边念一边祈求:最好别咬到我!咬到我就会死!越想越怕;假如有这么一个人把身上带的打火机点亮,一看,原来只是一条绳子,不是蛇,他就可以很大胆的拿起了这条绳子作运动,拿来跳绳,也可以拿去当腰带绑在身上,还可以拿起绳子去绑材火。未见绳子真相的那些人说:喔!某某人好厉害,有神通吔,蛇可以拿来当跳绳,可以拿来当腰带、绑材火。事实上他并没有神通,他只是了解它的真相罢了,绳子就是绳子,还它一个绳子的功能,就利用它的功能作许多用途;在他来说这不是神通,但在看不清真相的迷惑者来讲,他有神通。如果不设法点亮灯火,即使我们逃到外面去,还是心心念念害怕那条蛇,甚至作恶梦。
所以我常讲,佛法对生命的问题,不是用“移民”政策来解决。并非移民到另一个世界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佛法要我们点燃生命的灯,当你点燃了生命的灯,在智慧光的照耀下,对自己的身心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宇宙万象能如实的了解,那么,你就是“得解脱”的人。佛法并不是叫你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这个环境、移民到另一个世界就快乐了,就一切问题都没有了。打个比方,一个人如果懒惰不做事,生命没目标,心里没安全感,在台湾会痛苦,在美国也会痛苦,并不是移民到美国以后就快乐了;如果在台湾,你好好做事、认真做人,开源节流,多读书,多吸收知识、技能,好好做事业,你在台湾还是过得很痛快的。这是观念的问题,你应该善尽你的责任,假如你不想对自已负责,不想对别人付出,什么事都不去做,只想移民,以为脱离这环境就会快乐,一定会大失所望。你喜欢发脾气,又懒,又脏,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你会发现人人都忙于修行,没人理你,人家都不欢迎你,更无聊、更难挨。所以改变自已的观念,并且踏踏实实去做是最重要的。菩萨见到众生不会把握种种解脱的方便,所以生哀愍心。
以上谈到我们要用这十种观念来面对众生。所以,各位大德!你回家以后,你的宝宝在床上,哭呀闹啊,尿床拉屎啊,你怎么办?要生什么心?生哀愍心!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见众生三毒火燃生哀愍心!你先生、你太太对你拍桌子,你怎么办呢?他(她)拍桌子,你就拍椅子吗?不行,他的三毒火正在燃烧,更要用悲心去面对他。所以,我们面对众生,要用这十个观念去面对、去处理,这样,我们的菩提心才能增长,修学才能成功。
“菩萨如是见众生界无量苦恼,发大精进,作是念言:此等众生我应救,我应脱,我应净,我应度,应着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令知见,应令调伏,应令涅槃。”
这一段提到菩萨见到众生种种苦恼而发菩提心、发善愿。菩萨见到众生这么痛苦、贫穷困乏、没有智慧、没有悲心,被贪瞋痴三毒火所燃烧,被这欲界、色界、无色界牢狱关得死死的,被烦恼稠林所覆障,不善观察诸法实相,又没有善法欲,又失诸佛法,在生死流当中永远沉沦下去,所以就发愿:我要精进!我应该去救度这些众生!应该使他们解脱烦恼!应该去净化他们的身心,应该去度化他们,应令他们安住于善处、安住于菩提、安住于善道当中,还应该令众生欢喜、令众生有正知正见、令众生调伏烦恼,最后令众生住于涅槃。
请问各位,涅槃是不是死?我发现送给死人的挽联都这么写——证大涅槃,这是恭维啊!出家人死了都写证大涅槃,其实“涅槃”有的时候翻译成“不生不灭”,有时翻译为“圆寂”,要到智慧悲心生出来了,功德圆满、烦恼断尽、迷惑断除、执着断灭、习气尽除,才能称为涅槃。
二、三学兼顾
“菩萨如是厌离一切有为,如是愍念一切众生,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欲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烦恼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济,令住究竟涅槃之乐?’便作是念:‘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这段经文最主要的是谈到菩萨见众生苦。众生苦分两方面,一个是身苦、一个是心苦;身苦用物质方面可救济,生病啦、没衣服穿啦、没东西吃啦、没房子住啦,用物质可以救济;心苦是最难处理的,一个人脾气不好、喜欢打人、喜欢骂人、常嫉妒,没有智慧、邪知邪见,这是最难度的,并不是用物质救济就可以解决的,必须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才能度他。善巧方便的智慧从哪里来?离不开善巧多闻!你必须多闻法、亲近善知识,按照这些方式去修、去学,然后你才有智慧让他的心病得到解脱,这是治本。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对法的深入研究满重要的,有些人以为只要一打坐入定就会开智慧,以为只要持戒就能生定、依定就开智慧,“依戒得定,依定得慧”这些句子念起来很顺口,其实古代的翻译都是省略而简捷的,每一句都包涵了很深的实践功夫。我想请问各位:我们建房子,是不是建了第一层就会生出第二层,第二层建好了就会生出第三层?只要建第一层就会拼出下一层?不是这样的!佛法是告诉你修学的次第:有持戒的功德基础才能修定,但是有禅定的基础不一定会开智慧;有了禅定的基础,再去深观无常无我、缘起性空,才能开智慧。古代不像现代电脑敲一敲字就出来了,也不是像现代毛笔这么一挥字就出来了,古代的人是用刀子刻字的,每个字都千辛万苦,所以古代的文词都很简略,省了好多的字。
你有持戒的功德作基础,才容易修定;有修定的基础,再观无常无我缘起,才能引发无漏的智慧;有了无漏的智慧,才能够对众生身心的毛病、烦恼无明作妥善的处理。修学过程并不是我们现在想像的光靠打坐入定就会突然间明心见性、一通百通、一了百了。
我们常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在修学过程中,闻这法、学这法、依这法、随这法、顺这法,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些人误解:我们研究经典,不是增加妄想心了吗?不是更不能入定吗?我愈深入研究不就要花愈多心思去了解吗?请问各位:“八正道”里,正见列第一,第二是什么?正思惟!八正道有没有叫我们不思惟?没有哦!当你去正思惟——思惟诸法的实相,思惟一切法的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时候,这些思惟虽然也是一种妄念,可是这种妄念会导致你走向觉悟的道路、会引导你向开悟的路上走,跟一般的妄念是不同的啊!跟财色名食睡相应的妄念,会导致你愈来愈愚痴、愈来愈迷惑,可是这种正见、正思惟却会让你开智慧,引导你走向解脱自在。所以请各位不要误解,不要以为只念一句咒、念一句佛菩萨名号,或是只要入定就会开智慧得解脱;学佛法不是这样子的!
三、法身慧命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
这是华严经第三十五卷的经文,是说明对“法”的重视——重法,也就是说明我们对于人生的主修与副修的取舍标准。这一生当中,衣食住行很重要,没有错,家庭、事业很重要,没有错,可是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能够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那是一个多么大的善根福德因缘啊!比得到转轮王身、比贵为天子身还更重要。请问各位:你要来听佛法,还是去当总统好呢?或是去当乡长、县长、立法委员好呢?如果你有那福德,当然去当官也很好;当你有德学、善缘,能做更大的善事时,不妨去当当官度万民,如果没有的话,少去沾染、少去造业。
有一次在阿根廷,有一位将军想出来选总统,他想出家人一定会算命,要我帮他看面相,其实我根本不会算命,他问我说他来选总统好不好?我想他既然相信我会算,那我就将计就计,我说:从你的相来看,你的时运还不到,要慢几年,在这几年当中,好好培养你的福德;为什么要选总统?你当总统的目的是什么?是真正要造福百姓呢?还是为了某一种获得——财物、名利等的获得?你想清楚,等到这任总统过了以后,那时候我才跟你讲。这位将军后来就打消了竞选的念头。有一位校长要竞选乡长,我说:我看你不适合选乡长,因为选乡长要交际应酬,免不了会喝酒,你不适合喝酒,你的肝已经有问题,若你喝酒一定会伤害健康,你还是当你的校长好了。另外还有一个想选议员的,我说你也不适合选议员。好像很多问到我的都说不能选,结果那年选举我这样一次打下几个,他们就少了几个竞争对象。
众生被名利一冲,有时连命都赔掉了。以前某乡乡长,很辛苦的选上了乡长,我说你有时间的话来研究佛法、拜拜佛,他说他没有时间、要去拜票,结果当了二十六天的乡长就死了,太劳累了,肝病发作而死,为了选举把一栋房子当出去,又借了好几百万,负了一身债。所以取舍之间要想清楚:我们这一生当中,寿命有多长?什么是最值得我们追求的?什么是最值得我们生生世世毫无厌倦去追求的?这就要看每个人的抉择,很重要喔!
伍、发菩提心功德
众生受用
下面讲到发心的功德,取一段华严经第七十八卷的内容作例子:
“善男子!如海岛中生椰子树,根茎枝叶及以华果,一切众生恒取受用,无时暂歇;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树亦复如是,始从发起悲愿之心,乃至成佛,正法住世,常时利益一切世间,无有间歇。”
这一段主要就是说明:我们发菩提心,就像海岛中的椰子树,根、茎、枝、叶以及果实,众生都可以不断的拿来受用。春去秋来,椰树开花结果,众生可以拿汁液来解渴,拿枝叶根来建房子、遮风避雨、作衣服等种种用途。菩萨的菩提心树也是如此。佛弟子要从现在开始发菩提心:愿弟子世世生生见佛闻法、精进学佛、广度众生、利益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要持续不断一直到成佛。这菩提心是你生命的钟声,指引你走向成佛之道。
有了菩提心作基础的话,若有人告诉你修什么法就马上可以打通任督二脉、身体可以飞升、睡觉时可离床铺几尺,你真觉得稀罕吗?睡觉离床铺几尺有没有意义?没有什么意义嘛!坐飞机就可以了,一张机票就可以让你睡到几万英尺的高空中。佛法不求神通。在菩萨戒中提到“犯戒”,最重一条戒叫什么?菩提心戒!一个人现在发心:要信佛学佛,要度众生,要利益众生,发心十分勇猛,可是见到众生种种习气,对他好,还挨骂、受侮辱、遭毁谤,还以为有什么企图、目的,如此受到伤害,唉!算了算了,众生难度,管你去死去活!这就叫做犯戒,犯了菩萨戒中很重的一条戒。还有瞋恨心,恼恨众生、对众生发脾气,这也是一种重戒。其中最重的是犯离开菩提心的戒,这菩提心没有了,不想再度众生、不想成佛了,唉呀!我自己成阿罗汉就算了,我自己修一修就好了,管你众生什么死活,我成阿罗汉就好,我生命自在了,我何必管你死活!若这样你就犯重戒啦。
 
陆、发菩提心方法
攀缘众生
这里就是要我们发菩提心。怎样发菩提心?要观众生苦、要去了解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不得自在的烦恼,见众生苦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成等正觉。
这里引用一段经文提供各位参考:
“善男子!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
信佛学佛的人,往往误以为:不要亲近太多众生,要远离这个社会到深山里面去,眼不见则眼根清净、耳不听则耳根清净;如此一个人闷在深山里面,眼不见、耳不闻,就很容易得道。其实不喜欢接近众生、不喜欢接近这个社会、觉得众生是麻烦、社会很混乱,所以希望远离、逃避,抱着厌世思想,这在学佛者或一般人来讲,都不是正常的。经上说: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这在我小的时候就曾经看过,那时候,随大人到神道教庙烧纸,最先是用一张纸一张纸慢慢的点,用火柴的小火焰那么小心翼翼的点燃,深怕它熄灭,但是这张纸一旦被点燃了,经过一张两张再加进去,火就更旺一点,然后三张四张,甚至抓一叠放下去,火越烧越烈。如果刚刚一生火就将一大堆纸放下去,会怎样?会熄掉!所以最先只能一张、两张、三张慢慢加入,等火旺了才能一把放下去。你们看过庙里的金炉吗?他们在烧纸的时候,当炉中的火被引得很烈很旺的时候,不只是一叠叠这么丢进去烧,而是一捆一捆的丢进去,这么扔下去,结果火越来越猛。
所以说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如果具有菩提心,用心接近众生、接近社会,用菩提心去圆满众生、圆满这个社会的时候,菩提心就会越加增长,为什么呢?见众生苦发菩提心、增长悲心。所以经上说: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你愈常用菩提心去观察众生,你的智慧就会慢慢增长。众生可怜哪,众生被这无常火所燃烧,被现象界所迷惑,所以我们产生悲悯心,随着悲悯心的增长慢慢就会生出智慧来。这句话我很喜欢很喜欢,希望你们也常常拿来勉励自己:“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
“善男子!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本一灯无减、无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普然三世诸佛智灯,而其心灯无减、无尽。”
例如我们点了一只蜡烛,如果用另外一只蜡烛来引火的话,原来这根蜡烛的光并不会减弱,反而在另外一只蜡烛被点燃时,整个房间变得更加明亮;菩萨摩诃萨的菩提心灯也是一样,你用菩提心灯去照亮众生、利益众生、关怀众生,自然就能够将众生的菩提心灯给燃着了、点亮了,这样一灯燃一灯的普燃三世诸佛智灯,而你本来这盏心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更没有被熄灭。这是发菩提心的好处。
经上又说菩提心像金刚、不怕水、不怕湿、不怕火:
“譬如金刚,久处水中,不烂、不湿;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于一切劫,处在生死业惑水中,无坏、无变。”
学佛的人所以能够勇于面对生死轮回,就是靠这菩提心,信佛学佛成佛、利益众生的这个菩提心愿,永远陪伴着我们在生死当中作我们的支柱,不会退失。
“譬如金刚,一切诸火不能烧然,不能令热;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一切生死诸烦恼火,不能烧然,不能令热。”
这段是说菩提心对我们信佛学佛的人非常重要。
众生有生老病死,这就是苦,众生的苦从哪里来呢?四圣谛——苦集灭道说明了它的缘由。“集”是烦恼,这“苦集”是众生的生命现象;圣者已断了生死烦恼的苦,我们叫“灭”,灭了烦恼、灭了生死轮回一切的麻烦。圣者的“灭”从哪里来?从修道来的!所以看到众生苦,我们就发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看到众生被烦恼迷惑了很痛苦,我们就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愿;我们希望像圣者一样证到涅槃,所以我们怎么发愿啊?“法门无量誓愿学”,然后“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针对苦集灭道而谈。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有菩提心的话就不会厌离众生、不会讨厌众生、不会讨厌这个社会;看到众生越多的苦难,越能激发我们的菩提心,增长我们的菩提心,所以修学者对众生往往产生一种感恩的心:我们之所以能成佛,是因为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而来,现在众生来折磨我、麻烦我,哦!他们是来成就我佛道的啊!所以有菩提心作基础的时候,我们会乐于攀缘一切众生,但是要小心,否则不但没度到众生,自己反而被度,那就麻烦了。
要时时记得:我是发菩提心的众生!我是初发菩提心的众生!随时注意警惕自己的发心与修学过程,不要光口头说我们要去攀缘众生、度众生、利益众生,而你自己并没有精进、没有用功,结果你的心跟着众生跑,那你的心就变质了,那不叫菩提心,那叫“攀缘心”。攀缘心和菩提心绝对不同,菩提心是觉悟的心,能使自己身心清净、庄严,也能利益众生,让众生的言行、身心行为都能清净、净化、升华。所以信佛学佛的人必须记得:引导我们从发心直到成佛的是“菩提心”。
菩提心不是一个妄想,并不是兴致起来时发发这个心就可以了,菩提心要付诸于实践;作为一个菩萨,发菩提心后也必须有一个大悲行来完成这个大愿,所以我们接着要互相作另一个脑力激荡。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菩萨学处·第三讲 普贤行
下一篇:菩萨学处·第一讲 富贵心

 菩萨学处·第一讲 富贵心 菩萨学处·第三讲 普贤行
 菩萨学处·第四讲 菩萨学处 菩萨学处·第五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一)
 菩萨学处·第六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二) 菩萨学处·第七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三)
 菩萨学处·第八讲 慧学的修学次第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