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点击:2000]   [手机版]
背景色
或者说,这个人毁谤般若波罗蜜,毁谤了以后,他又忏悔了,使令他的罪业减轻了,第二生没有到三恶道去,他死了以后,又再来人间,他有可能还是会再谤毁深般若波罗蜜,还会谤毁的,「前世亦訾毁深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底下解释它的原因,「是善男子善女人闻说深般若波罗蜜时,无有信乐,心不清净」,说是这个人,他听闻这个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心里面没有信心、不欢喜,他心里面不清净,就是没有信心,叫做不清净。心里面有犹豫、有怀疑,就叫做不清净。
 
「是善男子善女人先世不难不问诸佛及弟子:云何应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这底下详细说他的相貌。这个人他听闻了般若法门,他没有欢喜心,心里面有怀疑,是怎么回事情呢?这是说他现在。这底下说他的原因,「是善男子善女人先世」,这一生以前,他也遇见过般若法门,但是他没能够难问诸佛及弟子,他没有做这件事。这个「难」,就是提出来一个问题,不容易解释,叫做「难」,我难问你。底下这个「问」,就是把这个不容易解释的问题提出来,请问佛和弟子。这个「难」,是表示这个问题不容易解释。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先世,他没有难问诸佛和佛的弟子。难问什么事情呢?「云何应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说一切法毕竟空了,那怎么去修行六波罗蜜呢?他没这样请问过佛。
 
这里面表示什么呢?就是你对于这件事,你特别地注意,特别注意地思惟、观察,你才能够难问,如果只是听一听,心里面没有特别注意,那就不能提出问题,就是我们反省自己,就可以知道这件事,能提出问题还不容易的,还不是容易。
 
他前一生遇见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没能够深入地注意这个法门、深入地去学习这个法门,所以他不能提出问题问佛:怎么样去修行檀那波罗蜜?一切法毕竟空,我怎么样修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呢?他没能这样问。
 
「云何应修内空?乃至云何应修无法有法空?」这一共有十八种空,十八空的第一空就是内空,最后就是无法有法空。这个内空怎么样修法呢?他没有这样问。「内」,就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说的;「外」,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是空的,就叫「外空」;眼耳鼻舌身意也是空的就叫「内空」。这个内空、外空怎么样修行呢?怎么样学习呢?他没有这样请问。「乃至云何应修无法有法空」,无法也是空,有法也是空。这个「无法」、「有法」:无生住异灭的法叫「无法」,有生住异灭的法就叫「有法」,无法也是空,有法也是空。他没有请问,他没有向佛请问:怎么样修行这个无法有法空呢?
 
「云何应修四念处?乃至云何应修八圣道分?」,这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一开始就是四念处,最后是八圣道分,他没有向佛请问,没有向佛和佛的弟子请问:我们应该怎么修行这个四念处的法门,乃至到应该怎么样修学八圣道分?没有请问这件事。
 
我说一个小小的事情,就是我们中国佛教,最有名气的一个道安法师,这是在西晋的时候,西晋,东晋也是开始了,以后。这个道安法师,他出家的时候,他的师父叫他去种田,没有说:你学学佛法,没有教他这件事,叫他去种田。叫他去种田,他就去种田,这也不容易。那么后来,今天也叫他种田、明天也叫他种田,那么道安法师就向他师父请问了:请师父给我一部经,我种田的时候可以读。那么他师父就请了一部经给他,他就请这部经到田里种田,种田的时候有时候也读这部经;等到种田这一天到晚间回来了,回来就把这部经就还给师父了。他师父说:你这部经读好了吗?说:读好了!能背下来吗?能背下来!你背一背我听听,他就把这经就背下来了。
 
那么第二天还是叫他去种田,他又请师父再给他一部经,那么师父再给他一部经,他又去种田了。等到晚间回来,这部经又还给师父。师父问他:你读好了吗?读好了!也是能背下来。那么第三天去种田,又请了一部经,他又是到田里种田,回来了又还给师父,就是也是能背下来这部经。然后他师父对他说了:明天不要种田,不要种田了,你出去参学。
 
这在道安法师的传上有这么一个记录。这一段记录,我看出来一件事,这个道安法师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师父也了不起,这两个人都是了不起。他师父叫他去种田,当然出家的目的是修学习圣道,不是来种田的;但是他师父叫他去种田,他能听师父的话,能去种田,这不容易,这不容易的。不容易是一个难。第二个,他没有忘掉他出家的原意,我要学习佛法,所以请师父给他一部经,这也是不容易。那么这一部经,我看,不是很长的经,可能不是很长,那么也不容易,不长也是不容易,能把它背下来。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连续这样子,这也就看出来道安法师这个人的才华很高、记忆力特别好。有那么高的才华,而能听师父话,不容易。那么他师父一看这个人,道安法师有个特别的情形,相貌不是那么端严,不是那么庄严,他师父就叫他去种田,但是发觉他是一个载道之器,立刻不要种田了,叫他出去参学。他出去参学,就是佛图澄这位神僧,跟他参学。
 
后来他自己独立了的时候,常常讲《放光般若经》。这个慧远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慧远大师,也就是道安法师的徒弟,他跟他出家的,慧远大师对于老庄都是有研究的人,那么跟道安法师出家以后,就学习《般若经》,对于《般若经》很有研究,后来到卢山去念佛,我想可能和我们现在念佛不同,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样念佛,他不见得是这样念佛的。我说这个话的意思,这段文上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先世不难不问诸佛及弟子,云何应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就是这种人遇见了难遭遇的法门以后,他心里面不注意,不注意地学习,所以他不提出问题来。道安法师可不是,道安法师能够主动地学习佛法,而后大有成就,这也就是他有善根。
 
但是那个时候,我顺便说,道安法师讲《般若经》的时候,讲到一些地方的时候,那一段文不知怎么讲,这个翻译的人把梵本梵文翻成了汉文,翻译的不容易看得懂,所以道安法师到那个地方就不能讲了,就是念一念,再讲下文,只有这样子。所以有的文上说,道安法师说:有的地方不能懂,就想要将来到弥勒菩萨那里去请问,有这样的记录。到鸠摩罗什法师来了以后,再翻译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不同了,就是都容易懂了。所以,那个时候,鸠摩罗什法师翻译了《大智度论》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还翻译了很多的经论,我们中国佛教徒皆大欢喜,在中国佛教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在那以前翻译的人翻译得不是那么好。
 
我们从佛教史上看,从古自今,鸠摩罗什法师翻的经,就是契合我们中国人的味口。譬如说《维摩诘所说经》,玄奘大师也有翻译,但是大家都欢喜读鸠摩罗什法师翻的《维摩诘所说经》,就欢喜它;譬如说《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法师有翻译、玄奘大师也有翻译,但是我们还是愿意受持读诵罗什法师翻译的,就是有这些事情。我们现在学习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一部经也就是玄奘法师翻的《大般若经》的第二分,《大般若经》一共是十六分,第二分也就是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但是玄奘法师翻得详细,比这个多,比这个文是多的。
 
这里面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先世不难不问诸佛及弟子:云何应行檀那波罗蜜,乃至云何应修无法有法空?云何应修四念处?乃至云何应修八圣道分?」这个地方也是有问题,我们中国佛教,自从慧远法师提倡净土法门以后,这个净土法门在我们中国流行得很普遍,很多人都学习这净土法门,虽然是和古代的人修念佛法门有点不同,总而言之,还是净土法门。修净土法门的确好,的确是好,我也愿意修净土法门。修净土法门的确是下手易而成功高,很容易念阿弥陀佛,念一部《阿弥陀经》,念《阿弥陀经》很容易念嘛,很容易背下来;你若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试试!就不是那么容易读,不容易读。读大本的《无量寿经》,你也生欢喜心,看阿弥陀佛国依正庄严,自然地会发动我们,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去,自然是这样子,那么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个方法也比较简单,也的确是容易。可是这里面就是有点问题,你有没有问:「云何应修四念处?乃至云何应修八圣道分?」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了,现在净土法门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我们也不问:怎么修四念处?乃至八正道分呢?不提出这个问题,也不提这个问题。
 
明白一点说,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容易,就说是我若想要得一心不乱,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还是比较容易,你真是诚恳地念阿弥陀佛,得一心不乱,不是太难,就恐怕你念佛的时候,心里面还想东、想西,这不行!你若诚心地置心一处,念阿弥陀佛,得一心不乱还是有可能的。但是真实得一念不乱的人,我感觉还不是很多。虽然是容易,我们还是很难做得到,这就是一个问题,这问题不说。
 
我们修这个念佛法门,最后会怎么样呢?就是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去,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个法门,就是这样子。当然你临命终时要心不颠倒,心若颠倒就不行了。今天也有法师提出问题,临终助念,助念也是有帮助。那么往生阿弥陀佛国去以后,又怎么样呢?往生阿弥陀佛国以后,还是要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要修四念处,修四念处得无生法忍。你若根性利,就快一点;你若根性钝,就慢一点。若是我们在这个世界,在娑婆世界,我们现在若修四念处,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分,学这个三十七道品,现在,我们现在修会怎么呢?如果你真能万缘放下,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完全正常的话,有可能现在得无生法忍!那么对比起来,念阿弥陀佛这个净土法门,到阿弥陀佛国去得无生法忍;你若修四念处,就是按照《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四念处这样修行,就是现在得无生法忍,这个差别就是这样子,差别就是在这里。
 
但是我想,你何必那么着急呢?何必现在要得无生法忍呢?你到阿弥陀佛国得无生法忍也很好吗?我也同意!我同意。到阿弥陀佛国也是好,也是很好;也是很好啊!我看还是随自意了,你愿意现在得无生法忍,你就万缘放下,修四念处;你若是不能万缘放下,我看你还是念阿弥陀佛好。因为你念阿弥陀佛,你没能万缘放下,你还有一些尘劳的事情牵缠着你,念阿弥陀佛还能修,很明白的,四十八愿里面说:你十念念佛,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所以,你还可以到Office去做事,你也可以做很多事,然后每一天抽出来一点时间十念念佛,临命终的时候,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这可以办到。若是修四念处,你不万缘放下,很难,现在得无生法忍有困难,这地方还有这个问题。
 
但是,现在我们佛教的情形,就是学习经论的法师,也很少修四念处,也是念阿弥陀佛;就是出了家,没有尘劳的事情的牵缠,他还是不修四念处,他可能还是念阿弥陀佛,没有修四念处。没有修四念处这件事,我的看法呢,对你个人来说,我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是对的,你成功了,很好;但是,在这个世界的佛教来说,还有问题,在我们这个世界佛法的住持,还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你不修四念处,你很难调伏你的贪瞋痴。你的贪瞋痴的烦恼,你很难调,你很难调伏的,你不容易调伏。你这个心,心随境转,这个境界,这个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这是五欲,这五欲的境界出现的时候,有的时候如意、有的不如意,如意是如意了,但是不是我如意,是别人如意了,你能受得了吗?能不能受得了?你这个心就随着动,不是贪就是瞋,不是瞋就是痴,就是这样子。这件事在佛教的立场来看,就是不庄严。你往生阿弥陀佛国是对了,但是这个世界的佛教,在这个世界上不庄严。佛法是庄严,但是佛法是靠佛教徒来弘扬的,佛教徒不庄严。我们明白一点说,不须要含蓄,我对你没有恭敬心,你对我也没有恭敬心;我看你也是贪瞋痴嘛!你看我也是贪瞋痴啊!虽然我还能够讲经说法,还能写文章,但是贪瞋痴一直地活动,你对我有恭敬心吗?不可能的嘛!就是你是我徒弟,嘴可能会…,就算是师父也可能会说出来,你也是贪瞋痴,你也就可以明白地说出来;互相都没有恭敬心、互相都不能和合,不能团结,我们佛教就是这样子。我说的你们同意不同意?就是这样子!佛教在这里就是衰微、衰微,衰微了!若是你修四念处的话,那完全不同。
 
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这个法门,你常常这样子,刚才说闻思修,你常常这样观察的时候,常向道上会,常向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这方面理会的时候,谁来骂你一句,你观察这音声是因缘有的,是毕竟空的,骂我的这个人也是因缘有的,也是毕竟空的,这心就向毕竟空上理会了,它就不去生瞋心。你赞叹他一句:你这个人怎么怎么好,他也是观察这是个音声,音声是剎那剎那生灭的,是毕竟空寂的,他也向道上理会。他不去想,哦!这个人赞叹我好,我是了不起啊,他不这样想。这样子,他的贪瞋痴不活动;长期地不活动,就有可能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圣人了!
 
我们学习这唯识的法门,我感觉是难一点,学习的时候是难一点。我们学习「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我们找一找参考书,看一看,你就能明白,一切法是空的,这句话不是太难懂。但是你若学习唯识,一切法是自心的变现,一切法就是心的分别,不是那么容易明白,也不是的。但是,你若是肯用力,常常地去思惟、观察、学习,你也会明白的;明白了以后,不可思议!你遇见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心里面向道上会:这是虚妄分别,没有这回事!立刻地贪瞋痴不活动,也就是圣人了!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若是能够修四念处,学习一切法是自心的变现,离开了你一念心,一切法都不可得,你自己现在有可能得无生法忍,同时彼此间都会有恭敬心:哎呀!你这个人不得了!哎呀!你可能得无生法忍了!你常常静坐、常常修止观,别人看见你,心里生恭敬心,他心里想:哎呀!你可能是得无生法忍了!你常常自己修行,自然这个烦恼它不动,也是值得恭敬的;就是没得无生法忍,也接近得无生法忍了,也是值得恭敬的,我们佛教徒就容易团结,容易和合。我们不这样做,表面上,大家是你赞叹我、我赞叹你,但是在心里面没赞叹,很多的问题都出来了,我们佛教不庄严。我看《佛法与科学》前面有胡适之的一篇序,胡适之说什么话?早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我们不要说胡适之他毁谤我们,我们自己反省一下,他说得对不对?我们要想啊,他没有说错,我认为,我认为他没有说错。所以我们佛教徒要反省一下,我们要念阿弥陀佛,好!求生净土,好!但是你也要想一想在这个世界的佛教,怎么样能住持下去?我们长时期的这样子不庄严,我认为佛教就灭亡了,就会灭亡了。
 
我们这里四众弟子都有,我就说我们出家人,我到佛学院去学习佛法,我初级班三年毕业、高级班三年毕业,我研究所多少年毕业,然后,我也能讲、我也能写,我可以做老师了,是的!也很难得,很好!其实,能讲经说法、能写文章,谁不会啊?一个在家居士,他原是来大学毕业以后,在大学里面教书,或者在中学里教书,他想要写一写佛法的文章很容易,他要讲经说法很容易,不是个难事,不是难事。我们现在的佛学院里面很多要请在家居士来上课,还未必是有信心,就是大学教授,他对佛法不见得有信心,他来给我们讲课,庄严不庄严啊!
 
所以,我有一个想法,可能和别人想法不同。我的想法:自私一点,也是对的。怎么自私?我学习佛法是为了自己修行的,不是要为人讲的,这叫做自私。我的意思应该这样子,自私一点。我学习这部经,我就自己用功修行,我的目的是这样子,修行,你得圣道了的时候,我认为,我在佛学院里也讲过课,我看见很多人都是载道之器,都是能得圣道的,我看见好多在家居士也能够得圣道,但是为什么没得呢?就是你没走这条路,你没有这个私心:我就是为了自己修行来学习佛法,你没有这个私心,你没有这个念头;你若有这个念头的时候,我认为你能成就,你能得圣道!
 
我们读这个《阿含经》也好、读《大宝积经》、读《大般若经》,我们从经论上看见一件事,就是有的众生听佛说法,就是佛说法的当时,就有人得圣道了,就得圣道了;还有的是结夏安居,我们出家人结夏安居,结夏安居三个月,九十天,喔!他得了四禅八定了,他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了。当然也有人没有得的,也是有。但是看出来,不是太难的事情,问题就是你要努力,你要努力就会有成就。但是不努力,你没有做这样的努力,就是老想要:我为你做师长,我给你做师父,我给你讲,老想这个事,南无观世音菩萨!老想我要发表一篇文章,要写文章,心里面老注意这件事,那就不行,那就不能。你要注意自己修止观,那我认为就有可能。如果你若得了圣道,这个人不会写文章吗?得圣道的人不会写文章?我看不可能的事情。写文章是智慧,他有那个智慧的时候,写文章不是难事,他是能写的。你看《济公传》,你看济公的文章怎么样?这文章非常好,我说闲话说太多了,现在已经到点了。
 
「乃至云何应修十八不共法」,就是我们对于佛法,听闻佛法的时候,自己没能深入地去学习,不提出问题,就表示这个人没有特别用心,所以他的善根栽培得不够,所以今生再遇见这般若法门的时候,没有信心,心不清净。我们昨天讲过的:「云何应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六波罗蜜在这个文上看,是约发菩提心的菩萨度化众生的意思,用六波罗蜜来度化众生。下面说,「云何应修内空?乃至云何应修无法有法空?」就是菩萨行六波罗蜜度化众生的时候,观察六波罗蜜和一切众生都是寂灭相,是无所得的意思。「云何应修四念处?乃至云何应修八圣道分?」这是约因说,约自己用功修行说的。「云何应修佛十力?乃至云何应修十八不共法?」这是约自己修行得到无上菩提,约果说的。由因而得果,这是前后这一段文的次第,姑且可以这样解释。
 
释提桓因语舍利弗:是深般若波罗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久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行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
 
「释提桓因语舍利弗:是深般若波罗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久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是第三科「天主尊敬般若以成叹人」。前面「叹人」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明信人的功德」,相信般若法门的人的功德,第二科「明不相信人的过失」,现在是第三科「天主尊敬般若以成叹人」,这个释提桓因他对般若波罗蜜特别得尊敬,来成立前面赞叹修学般若人的功德,这用意是这样子。这一科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是前边舍利弗尊者说:不久行六波罗蜜的人,他听闻了般若法门会谤毁。这底下释提桓因说:这个人不久行般若波罗蜜、不久行六波罗蜜,他没有栽培善根,他的善根栽培得不够,所以他若不相信般若法门,那是很自然的事情,是这样的意思。
 
「释提桓因语舍利弗」,就是对尊者舍利弗说。「是深般若波罗蜜」,这甚深、无相这个般若法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他没有能够亲近很多的佛,没能长时期修行六波罗蜜,修行「檀那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就是戒,「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毗梨耶波罗蜜」是精进,「禅那波罗蜜」就是定,这「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他不久行六波罗蜜。没能够久行「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就是修行六波罗蜜的时候,要观察都是寂灭相,那就是空的意思。
 
不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不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行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如是人不信解是般若波罗蜜,有何可怪?
 
「不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这就是六波罗蜜里面的禅那波罗蜜,把它详细地说出来,就叫做「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这个禅那波罗蜜原来就是色界四禅,也包括四无量心、和四无色定在内。这里边的意思,色界四禅是有漏的四禅,是有漏的;但是这个佛教徒想要得圣道,还非要有禅不可,你非要修禅不可;你不修禅,你的内心散乱,是没有力量能断烦恼、能见真理的。所以非要修禅的时候,令心里面寂静住;寂静住了,他才有堪能性,能够进一步断惑证真的。所以禅对于佛教徒想要转凡成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只是在文字上学习,而不去修禅,你就是停留在初一步,你很难得到殊胜的境界。
 
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称这个禅为「上人法」,得上人法。「上人法」什么意思?就是超过人以上的境界。我们人的境界是怎么回事?人的境界,人就是在欲里面生活的。这个欲界里边,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都是在欲里面生活。人也是在欲里面生活,当然好过三恶道,在欲里面生活,这个心老是乱,老是散乱。这个散乱的境界,我们人自己不感觉到有什么问题,但是你若想要进步,它就是无堪能性,没有这个能力。就像你在社会上工作,一种工作,你若有专业知识,你才能够负责这件事;你没有那个知识,这件事是不知道怎么做的。
 
所以我们佛教徒若想要进一步得圣道,你一定要多静坐,这件事是非做不可。静坐成功了,当然最好是得色界四禅;如果没能,你也要超过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才好一点,不然的话,老是平平常常的。说是我们学习了很多的能力,还是平平常常的境界,你还是平平常常的。人与人之间,我办不到的事情你能办到,我对你就感觉到你很强,你高人一等;但是,若是在佛菩萨的境界来看,都还是很平常,只要你没得禅定,你还是很平常。当然佛教徒得禅定,和外道不同:这个外道修禅定,他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得神通,得了神通的时候,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佛教徒不是这个意思,佛教徒的意思,得了神通,一方面自己可以学习般若波罗蜜、断惑证真,一方面可以广度众生,有大悲心和大智慧境界,这和外道是不同。但是这件事,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成功的,你就是得要拿出时间来做这件事,修禅定、在禅定里面修毗钵舍那,然后可以断惑证真、得圣道了。
 
这件事,我们现在的人,吃饭吧,要有个速食店,很快地就吃饱了;读书吧,要有个速成班,很快地就毕业了;我们学习佛法也是,要走个捷径,你要十年,我一年就成功了;当然,可能很多人都有这种心理,但是佛法不是这么回事。佛法的意思,明白一点说,还是大器晚成!从经论上看还是这样的。譬如说,这个声闻人,最利根人三生可以得圣道,钝根人要六十劫才能得圣道。辟支佛若是利根人要四生,就比声闻人慢了一生;钝根要百劫,要一百劫才成够得圣道。若是菩萨根性的人,要三大阿僧祇劫,并不是说是一生就成佛了,经论上不这么说,就是时间要久,你的功德多,你的智慧高,就是要长时期地栽培,所以佛法的意思是大器晚成,是这么一回事。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5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3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一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一) 六租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一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二)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前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1 (1999年于香港志莲净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 (1999年于温哥华观音..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9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