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理论和实践是佛教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点击:2179]   [手机版]
背景色

理论和实践是佛教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2500多年以前,悉达多太子为了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理,而放弃了王位,毅然决然地剃除须发而成为一名修行的沙门。然而,经过数年的寻师修道,却未能发现真正解决人生痛苦之真谛。最后,他接收了牧羊女的供养,并在恒河中洗净肮脏的身体,在菩提树下静坐。并在月圆日夜睹明星而开悟;由此,伟大的佛陀诞生了。佛教从那时起而流传至今,度化了无数苦难众生。佛陀是与其他宗教教主所不同的,他出生在人间,成长在人间,成佛在人间,弘法在人间。佛陀的教法是佛陀亲自经验,并从他的经验所流出的。所以说佛陀的教法是佛陀自己亲证的,并非是凭空杜撰的。佛弟子在听了佛之教法后,依佛之所教而去如法修行,最终会证入涅槃,远离痛苦。

在《亚洲的宗教》(Religions of Asia)写到:

“佛教是为了教育那些生病的众生,而佛陀就像一个治疗师(医师)。就像一个博学的医师一样,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的病,佛陀给不同根机的众生用不同的教法。就如同治病的药物一样,它们之间虽然不一定有关连,但如果能对症下药,所有的药都可以将病人带向健康。因此,虽然佛陀的教法有时好像矛盾的,但只要在正确的时机针对正确的物件,每一种教法都可以有效的带领众生得到解脱。”(Fenton,103)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能传遍全亚洲,并且形成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而今天的佛教更是传播到亚洲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如欧洲和北美洲。

在当今的社会,科技高度发达,人们知识礼富。人们也已经超越了那种过去求神拜佛的阶段,进而寻求知性的佛法,希望佛法能给他们的生活,给这个世界带来不同的感受,让人们的人格能得到升华,让这个世界能更平静、安宁。因此很多人越来越认识到佛法带来的益处。可是因为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经典,浩翰无比,让人眼花了乱,不知从何下手,从而使很多学佛者失去了动力,与佛教渐行渐远;又或成为一些人高谈阔论的物件,这也形成理论与实践脱了钩,形成各自为阵的现象。如美国,因为自由的关系,什么样的宗教都可以在此注册登记成一个团体,故而美国就有很多新兴的所谓的佛教组织。什么仁波切、尊者、上师一大堆,让人分辨不出真实的佛教;而因为这些所谓的佛教组织,都自创了一套所谓有传承的修行体系,而吸引了不少信徒以为那是真的佛教。而真正的大乘佛教组织,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却做得不够,尤其在自身定慧的培养殊为不足,这也导致大乘佛教徒在弘扬大乘佛法时,少了份力量。所以在实践大乘佛法时,更应注意实修,即定慧的培养,而不是空谈理论,那样是与佛陀的教法相悖离的。

深刻反省

我们身为佛教的弟子,时常为自己是大乘佛教的弟子而洋洋得意,亦或为自己能谈玄说妙,谈空说有而自以为是。可往往是高谈阔论而实无修证,故太虚大师说到:

“我认为中国佛教(大乘佛教)衰败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大的病源则为空谈大乘不重实行。行为与教理完全脱离关系。”(太虚大师,30)

而纵观我们批评的小乘佛教,他们的弟子“对内则深研教理,笃行戒律……,对外则广作社会慈善、文化、教育宣传等事业,以利益国家社会及世界人群,表现佛教慈悲博爱的精神。所以说他们所说虽是小乘法,但所修的却是大乘行。”(太虚大师,28)

虽然这几年,中国大乘佛教开始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但是与佛陀知行合一的本怀还差之甚远。知者,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应该是智的培养。只有以理论上的知而培养出心灵上的智,才能使我们在实践四摄六度万行时,做到如说而行,如行而说,而不是口头上修行。如说水不能解渴,真正饮水才能解渴。可惜现代很多所谓的学佛人不理解佛陀的本意。佛陀的本意是我们要认识苦,然后结束苦。但不仅仅我们个人得解脱,更要助他人离苦得乐。我们应该以理论之佛法来指导实修----智慧之培养,然后再依智慧为基础,去实践大乘佛法。但现在经常出现一种状况:研究理论者批评实践者缺少智慧盲修瞎炼;而实践者又说研究理论者是空谈。殊不知,知与行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翅,缺一不可。缺一则会失去准确的方向。佛所说的解行合一不正是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吗?若无智慧的基础,那实践的行为也可能落入偏差,甚至走火入魔;而若没有实践的智慧,那理论也可能落入空谈与戏论了。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而理论(智慧)又是指导实践的基础。

定慧的培养

在前面曾说过佛陀是一位医师,他用不同方法去教化不同的众生,让众生都能得到解脱。但不管佛陀用什么方法去教化众生,基本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智慧。而智慧又从何而来呢?从禅定而来。这正如佛陀在《阿含经》中说到:

“当我的意识变得集中的、清净的、明亮的;没有染污的,没有缺点的;温顺的,有能力的,平稳的,并且达到了定(沉着)。我指引它去寻找去除烦恼的智慧。我直接觉悟到它是:这是苦,这是苦之因(集),这是苦的停止(灭),这是带向灭苦的方法(道)。我也直接觉悟到:这是染污,这是染污之因,这是染污之中止,这是中止染污之方法。当我觉知这些的时候,我的意识从欲望的染污中,从执着(存在)的染污中.以及从无明的染污中得到了解脱…”(Bodhi,67)。

在此中,佛陀真正阐述了止与观或定与慧在觉悟真谛中之重要性。若无此止观或定慧,修行者是不能获得圆满觉悟的。所以不仅原始佛教中特别强调禅定与智慧的修习,大乘佛教中更是强调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练习。其实,中国大乘佛教之八个宗派中都有系列的修学体系,尤重视止观的修习。但现在大家往往重视于经典的研究,或宗派教义的研究;对止观的重视程度的确有些下降了,或说不够重视了。实际上每部经典如加以仔细研究的话都有止观的修习。如在印海长老所翻译的《止观方法及其实践之研究》中,就有描写《般若经》中的止观、律藏中的禅之实践、《瑜伽师地论》中之止观的研究,《清净道论》中之止观,《成实论》中之止观的研究,以及《大乘起信论》中的止观实践。而在各宗派中,历代祖师大德也根据所依经论,而列出每一个宗派的止观修行;当然因为所依经典或侧重点不一样,每个宗派对止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再加上后来人的有意无意的忽略,而使大家忘记每个宗派除了教理教义外,最重的实践法门,即止观(戒定慧)之养成了。所以慧岳长老在《天台教学史》中指出“中国佛教之教学思想史中,三论宗、华严宗、法相宗是精致于理论而贯穿于哲学的极致。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却独着重实践行持为旨归!然在各宗中能论理与现行兼备──”教观双美“的宗派.那就要推让天台宗的教学。”(Jian Chen,454)

因为老法师是研修天台的,或许他的话不能完全代表所有人的观点,但至少提醒我们在研修各宗派时,可能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而没有注意全面性与贯穿性。确实在所有宗派中,智者大师对止观的重视程度可能是其他宗师所无法比拟的。他将佛教修行方法分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类,而他的标准是修习者的根机浅深。他认为:

“其中属于渐次止观的修习方法,适合于浅根机的人修习;属于不定止观的修行方式,适合于中根机的人修习;而圆顿止观这种修行方法则适合于上根机及上上根机的人修习。这三种止观合起来,表明了不同根机众生皆可通过修习相应的止观而成佛,即众生皆可成佛。不过,智者大师对佛教修行方法所作的这种分类,并不简单地是一种佛学理论上的施设,而是反映了智者大师(一)对于南北朝佛教修行方法的统一与汇聚;(二)不轻视任何一种传统的修行方法,并在修行方法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创新;(三)将传统与创新的修行方法融汇于一体,统一于同一止观名下,建立起天台宗”圆融百家“的修行方法体系。这一切体现了天台宗”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体现了大乘佛教圆融无碍的精神。”(Jian Chen,284)

我在此并非要大家都来学习天台止观,我是认为我们现代学佛人是否可以学习智者大师的精神与研修方法,能采众家之长,而形成一个适应现代新时代的修习止观(定慧)之体系。唤醒大家重新来审视止观修习的重要性。因为以佛教来讲,向理想进行的修行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有关修行的方法,如果能加以归纳,对佛法的弘扬以及对大众修习佛法的热忱会有所帮助的。如果我们学佛者,能够以理论教理来指导实修(止观的修行),再以实践来检验理论,那我们也就具备了以出世心(定慧心)来入世实践人间大乘佛教了。

以菩萨行来弘扬人间佛教(以出世心入世)

菩萨一词,本是对具有大慈悲、大智慧的佛法实践者的称谓。但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笼统的称谓,而失去了其真实意义。而大乘佛教的特色就是菩萨道。行菩萨道的实践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与品格,以及具有明辨事理的智慧,这才能称为菩萨行。而菩萨行是以四摄六度万行为实践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精神的。我们讲止观或定慧的修习是自利的,但作为一位大乘佛法的实践者不仅要自利,更要以利他为目的,这也是当前学佛者的责任。

而当今的佛教,大家都在提倡人间佛教(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印顺导师进而称之为“人间佛教”)(印顺,50)虚大师一句很有名的偈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因此现代很多人称自己是要入世的菩萨,不要出世。相反,也有人批评那些称自己要入世的菩萨为愚痴者,因为认为这些入世菩萨尚未具有足够的智慧去入世,即使入世,也不能随缘不变。印顺导师就提醒过:“有些人可能会不愿探究(人间佛教),道听涂说而引起反感;而少数赞同(人间佛教)者,也可能忘却自己,而陷于外向的庸俗化。世间是缘起的,有相对性,副作用,不能免于抗拒或俗化的情形,但到底是越少越好!”(印顺,50)这也就引起是人间佛教化,还是佛教人间化的争执。因此,印顺导师在其文章中即提到“修学人间佛教──人菩萨行,以三心为基本。三心是大乘信愿──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印顺,57)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导师自创的,其实这是导师结合了整个大乘佛教的精髓,将大家忽略的东西,重新加以诠释。这三心其实在《入中论》一书中,亦有提到:“菩萨必须具有三因:第一、大悲心,即能有愿心救度苦难之众生;第二、不二慧,即是离有无等二边之慧;第三、菩提心,即觉悟之心。”如《宝鬘论》云:“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慧。”(Mipham,145)

印顺导师在《华雨集》(第四册)中对此三心加以了详尽的说明:

“一、发菩提心:扼要的说,是以佛为理想,为目标,立下自己要成佛的大志愿。…所以志愿修菩萨行成佛,以净化世间,解脱众生的苦脑。依此而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菩提心。…所以要修习菩提心,志愿要坚定,以达到不退菩提心。

二、大悲心:是菩萨行的根本…佛法到底是以解脱众生生死苦迫为最高理想的,其次才是相对的救苦。悲心,要从人类、众生的相互依存,到自他平等,自他体空去理解修习的…。

三、空性见:空性是缘起的空性…在菩萨行中,无我我所空,正知缘起而不着相,是极重要的。没有无所得为方便,处处取着怎么能成就菩萨的大行!”(印顺,57-59)

这三者是真正的菩萨在修持中所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这三心,才能真正的入世行人间佛教之菩萨行。故印顺导师又恳切地交代:“但从事于或慧或福的利他菩萨行,先应要求自身在佛法中的充实,以三心而行十善为基础。否则,弘化也好,慈济也好,上也者只是世间的善行,佛法(与世学混淆)的真义越来越稀薄了!下也者是”泥菩萨过河"(不见了),引起佛教的不良副作用。总之,菩萨发心利他,要站稳自己的脚跟才得。“(印顺,63)

在此中,印顺导师虽没有强调出世与入世的关系,可看过这段话后,不正是印顺导师对出世与入世的关系的最好阐述吗?可见,出世并非是要离开此世界,而是要具备远离或认识世间贪、嗔、痴等烦恼的智慧。若具备了远离或认识世间烦恼的智慧,然后再到世间行大乘菩萨行(即入世),岂不是无往不利?若入世而无出世之基础,很可能会随波逐流,可若出世而无入世之利他之行,则可能落入自了汉的境界,与世间是无益的。所以那些还在为入世或出世,谁是谁非而争执之时,岂不应该好好研习佛法,去除一般社会大众对佛教的误解,使人能正确理解,而有利于佛法的深入人心了!

结论

我们身为佛弟子,尤其还自诩为大乘佛教徒,应该在这混浊的社会中,起到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的作用。而净化人心之前提,我们自己先应该了解真正的佛法,并依之而去实践,获得禅定、智慧,然后再入世,即到人间实践与推广佛教,亦即是弘扬人间佛教,行人间佛教之菩萨行,使所有苦难众生得到究竟解脱。当然,这需要有识之士能够真正的创建一个实践人间佛教之菩萨行的系统性步骤。我亦是有感而发,希望所有在为实践人间佛教的大德,能够将佛之教法适用到实践中去,而在实践中再检验佛之教法的时代适应性,寻找出一条方便而切实可行的人间佛教之路,则功莫大焉!


参考书籍:

1、Jian Chen.无明即法性,天台宗止观思想研究。

2、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2005。

3、印顺.华雨集.第四册,正闻出版社,1993。

4、Bodhi,Teachings of the Buddha。 In the Buddha’s words。 Bosten:Wisdom publications,Inc.,2005。

5、Mipham Jangon,Introduction to the middle Way,Translated by the 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 Shambhala publications,Inc.,2002。

6、Fenton,John Y。 Religions of Asia。 Martin’s Press,Inc.,1993。

7、关口真大等,止观方法及其实践之研究,印海译,严宽祜基金会2005。

8、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全书第十八册,善导寺佛经流通处。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关系(释大航)
下一篇:略论禅宗修学体系的建设——以曹洞宗禅修理论为例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禅的理论和实践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