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大般若经》 导读
 
[魏道儒教授] [点击:6688]   [手机版]
背景色

《大般若经》导读

 魏道儒
       
  (一)
  《大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又简称《般若经》,六百卷,唐玄奘(公元六六一——六六四)译,属般若类经典的汇编。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记载:玄奘对《大般若经》十分重视,认为“此乃镇国之典,人天大宝”,直到晚年才开始动笔翻译。玄奘鉴于此经卷帙浩大,身在京城又事务繁忙,唯恐译事不能顺利完成,决定选择安静之所专心宣译。显庆四年(六五九)冬十月,玄奘得到朝廷许可后,由长安栘至坊州玉华宫寺,从第二年春正月一日始译此经。
  当时一些人建议仿效鸠摩罗什的译经事例,采取删繁就简的摘编节译方式。玄奘没有同意这个建议,坚持依照梵本不加省略的全译。在翻译过程中,他参照从古印度带回的三个梵文本子,细致地改正其文错谬之处,态度十分严谨。玄奘弟子中有不少人参加助译。担任“笔受”的有大乘光、大乘钦、嘉尚、慧朗、窥基等,担任“缀文”的有玄则、神昉等,担任“证义”的有慧贵、神泰、慧景等。玄奘本人精通梵汉,佛学知识渊博,加上多位学有专长的僧人协助,从而保证了译文的质量。
  在译经过程中,玄奘时常勉励助译者不辞辛苦、努力工作,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译完此经。龙朔三年(六六三)冬十月二十三日,《大般若经》全部译出,从而了却了他的一大心愿。玄奘甚至说:“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他本人因勤于译事,积劳成疾,不能再从事《大宝释经》的翻译,于第二年二月五日逝世。
  《大般若经》的经文结构分为四处,十六会。“四处”指佛讲说此经的四个处所、地点,即王舍城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这是《般若经》以外的佛典也常提的佛说法之处,对于理解本经并无直接关系。从经文结构上说,“会”相当于编,从佛说法方面讲,“会”也相当于说法次数。经文在其下遗有“品”,相当于内容相对独立的章。
  《大般若经》的全部经文翻译,是重译相新译(单译)相结合的。在全经所分的十六会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和十六会,是玄奘新译,共计四百八十一卷,其余务会是重译。
  第一会是对全经总的叙述,是《大般若经》的主体部分,有七十九品,四百卷。此会全面详细地论述了《般若经》的教义,内容最丰富。主要包括诸菩萨、佛弟子、诸天、释梵天王等供养和赞誉佛,听讲佛的般若教理,菩萨修行的内容、阶位及其趋向。般若类经典的基本内容在此会中已大体完备。据《开元释教录》卷十一等载,此会原梵本有十三万二千六百颂。
  第二、三、四、五会的主要内容与第一会区别不大,但其中的品名和文字叙述有差异,特别是其数量还会减少。它们都缺少第一会最后的三品经,即《常啼菩萨品》、《法涌菩萨品》、《结劝品》。其中,第二会有八十五品,从卷四○一到四七八,共七十八卷。此会原梵本有二万五千颂。此会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的《光赞般若经》十卷,西晋无罗叉的《放光般若经》二十卷,后秦鸠摩罗什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第三会有三十一品,从卷四七九到五三七,计五十九卷,没有相应的前代异译本。原梵本有一万八千颂。第四会有二十九品,从卷五三八到五五五,计十八卷。
  前代异译本有四种:后汉支娄迦谶的《道行般若经》十卷,吴支谦的《大明度无极经》六卷,前秦昙摩蜱和竺佛念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钞经》五卷,后秦鸠摩罗什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北宋施护译的《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亦属此会异译本。此会原梵本有八千颂。第五会有二十四品,从卷五五六到五六五,计十卷。原梵本有四千颂。
  第六会有十七品,从卷五六六到五七三,计八卷。叙佛在鹫峰山为最胜天王讲般若修行,为光德菩萨示现净土等。异译本有隋月婆首那的《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原梵本有二千五百颂。
  第七会为《曼殊室利分》,从卷五七四至五七五,计二卷。叙佛在给孤独园为曼殊室利、舍利子等讲说观佛即「真如」相,以无生灭、去来、染净、二不二等为其本质规定。异译本有粱曼陀罗仙的《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卷,僧伽婆罗的《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等。原梵本有八百颂。
  第八会为《那伽室利分》,卷五七六,有一卷。叙妙吉祥菩萨等有关一切事物并非真实存在,皆如梦如幻等教义。异译本有宋翔公的《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原梵本有四百颂。
  第九会为《能断金刚分》,卷五七七,有一卷,述佛在给孤独园宣讲般若教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一切法)都是如梦幻泡影,并非真实存在,“实相”即是“非相”,若欲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是不可能的,应该离一切相而“无所住”,即对一切认识和思惟对像都不执着和迷恋。异译本王要有四种,后秦鸠摩罗什、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的三种译本,均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一卷本,隋达摩笈多的《金刚能断波罗蜜经》一卷。原梵本有三百颂。
  第十会为《般若理趣分》,卷五七八,有一卷,述佛在他化自在天宫讲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有四十一门“清净句义”。唐代及以后的异译本有:唐菩提流支的《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唐金刚智的《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唐不空的《大乐金刚不空摩耶经》,北宋施护的《编照般若波罗蜜经》,均为一卷本。原梵本有三百颂。
  第十一会为《布施波罗蜜多分》,卷五七九至五八三,有五卷。佛在给孤独园讲“布施波罗密”,菩萨应不计较一切个人得失,毫无保留地广行布施,饶益有情众生。原梵本有二千颂。
  第十二会为《净戒波罗蜜多分》,卷五八四到五八八,有五卷。舍利子承佛神力讲持戒修行,关于持戒和犯戒的种种规定。原梵本有二千颂。
  第十三会为《安忍波罗蜜多分》,卷五八九,有一卷。满慈子承佛神力讲以“平等心”修行“六度”,包括菩萨忍与声闻忍的差别。原梵本有四百颂。
  第十四会为《精进波罗蜜多分》,卷五九○,有一卷。佛讲精进而不懈怠地修行“六度”。原梵本有四百颂。
  第十五会为《静虑波罗蜜多分》,卷五九一到五九二,有二卷。佛讲说四禅、四定等禅定修行,强调一切法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原梵本有八百颂。
  第十六会为《般若波罗蜜多分》,卷五九三到六○○,有八卷。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讲般若修行,强调对于一切现象都应无取、执、住、着。原梵本有二千五百颂。
  《大般若经》译出之后,玄则曾为十六会分别作序,窥基撰《大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分述赞》三卷。此后概括此经主要思想的还有新罗元晓的《大慧度经宗要》一卷,宋大隐的《大般若阐法》六卷等。有多种佛教经录介绍本经的异译本,品会数量,主要内容等。由于此经篇幅巨大,以后阐述般若思想的小部经典《金刚般若经》,《般若心经》流传最广,完整研究整个《大般若经》者为数极少。
  《般若》类经典的梵本,现存有《十万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一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二会;《八千颂股若》,相当于第四会:《曼殊室利分》,相当于第七会;《般若理趣分》,相当于第十会:《能断金刚分》,相当于第九会;《般若波罗蜜多分》,相当于第十六会等。在藏文译籍中,没有缘汉译这样的汇编本。现存藏译本有失译的《十万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一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二会),《一万八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三会),释迦牟等译的《八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四会),失译的《七百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七会),戒帝觉与智军共译的《金刚能断般若经》(相当于汉译第九会),失译的《百五十颂理趣般若》(相当于汉译第十会),胜友与智军共译的《五波罗密经》(相当于汉译第十一至十五会),戒帝觉等译的《善勇猛问说般若经》(相当于汉译第十六会)等。国内外一些学者曾对汉、梵、藏本进行比较研究。
  (二)
  从汉译佛经史看:东汉末年译出了属于般若类的《道行般若经》,此经至少在公元二世纪已在大月氏流传。有的学者认为《金刚般若经》或许起源更早。般若类经典的产生,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左右。《大般若经》汇集的以“般若”命名的经典十六种,分别在不同时期和地点形成,各部分多有交叉重迭,其内容自然庞杂。不过,般若类经典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在汇编的《大般若经》中还是十分明确的。
  “般若波罗蜜”,字面意思是“通过智慧到达彼岸”。这里的“智慧”指成佛所具备的智慧,具体指《般若经》所讲的全部教义及其对这些教义的认识。“彼岸”指佛的境界。《般若经》是大乘佛教典籍,讲菩萨修行达到成佛解脱的全过程,既有具体的修行规定,又有细致的理论阐述。就其理论核心而言,是论述包括人在内的现实世界的一切都虚假不真实,只有运用般若智慧认识和善待一切,才能把握真理。根据这种特定的理论去实践,最终可以达到觉悟和解脱。
  《般若经》具有强烈的怀疑和否定一切的倾向。它认为,人们的所有世俗认识及其认识对像,甚至包括佛的说法在内,都是虚假的,没有客观真实性。这样,人们面对的现实世界不过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人们的认识没有把握真理的可能性。在虚假的世界背后,也没有一个得到充分肯定的真实世界的存在。这种怀疑和否定一切的观点,有着反对早期佛教理论的现实根源。以“声闻弟子”自居的佛教徒把佛说的一切教法都视为当然真理,并且提出“大乘非佛说”的论点,说一切有部特别把“法相”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点,对于这一切,《般若经》都予以否定,充分显示了菩萨乘与声闻乘,大乘与小乘的对立。
  《般若经》以因缘说来论证现实世界的虚假不真实。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之所以虚假,在于它们都下能离开内外条件而独立存在,任何具体事物都由多种因素组合形成,所谓“因缘合会”,“因缘所生”。离开因缘,一切都不存在。
  《般若经》对现实世界本质的最终判断是“性空假有”。由于一切存在物皆依据各种因素和条件而存在,它们本身并无固有的独立自主的实体,即“无自性”,这就叫“空”。《般若经》讲人我空、法我空、一切皆空,“空”具有无生灭、合散、来去、不可见,不可得等特点。“空”成为一切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所以,“空”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没有任何可以肯定的质的规定性,这就是诸法(一切现象)本性空寂,即“性空”。但是,从人们的现实感觉方面而言,世界万有又是存在的,“因缘”组合形成的世界又是变化的。
  《般若经》认为:一切现象本来没有“自性”,但是人们的名言概念又把“自性”强加于因缘组合形成的事物或现象上,误认为虚假的世界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叫“假有”。性空和假有是般若类经典都承认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是《般若经》对现实世界本质的判断。正是依据这种判断,展开对菩萨具体修行的论述。
  《般若经》提出了菩萨的方便善巧修行,这是菩萨实施般若智慧的具体实践。在梦幻般虚假的现实世界中,从事修行的菩萨首先要不迷恋和追求世俗社会中的一切,不受任何虚假事物和现象的干扰,使自己的精神世界绝对不受外在世界的支配。具有这样精神境界的菩萨要走向社会,走向众生,采取一切必要的、灵活的、策略的手段,弘扬佛法,广作善事,一方面为自己积累功德,一方面拯救执迷未悟的芸芸众生。《般若经》讲到菩萨修行的具体内容很多,往往归纳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重在强调不计较个人的一切得失,以有利于众生为目的。
  从后汉译出《道行般若经》,历代不断有般若类经典的翻译,般若思想构成中国佛学的一大潮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玄学的促动,形成了研究般若义理的风气,被称为“般若学”。义学沙门在研究般若思想方面提出不少观点,其中有代表性的见解被归纳为“六家七宗”。隋唐时期创立的主要佛教宗派,如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唯识宗等,深受般若思潮的影响。
  玄奘译出《大般若经》六百卷,基本宣告了古印度般若类经典输入中国漫长过程的结束。
  作者:魏道儒,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佛教和平主义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下一篇:宗教融合与教化功能──以宋代两种华严净土信仰为例

 玄奘译《大般若经》与万炜的《永乐北藏》(龙达瑞) 《大般若经》中菩萨正性离生的探讨
 24.《大般若经》中“一百零八句法”简介 般若与人生佛教 三、《大般若经》的内容
 《大般若经》1-100 《大般若经》101-200
 《大般若经》201-299 《大般若经》300-400
 《大般若经》401-499 《大般若经》500-600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