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八章 止观双运开智慧
 
[空海(惟传)法师] [点击:2559]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廿八章 止观双运开智慧          
 
@ 「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于何如实知显现?于眼如实知显现」对于六根、六尘的实相,就能够「如实知」、「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知显现」一般众生修行还没有进入情况或是没有修行,都是心猿意马,我们的心都是一直在飘动,一般众生的心就是凹凹凸凸的镜。我们现在要「内寂其心」,「止观」就是让我们凹凹凸凸的这一面心镜,凹凸程度能够越来越小、越少,然后渐渐地成为一条直线。所以,「止观」是让我们动荡不安的心、心猿意马,因为我们的心都是飘到过去、飘到未来,想过去、想未来,在胡思乱想,心猿意马总是在过去、未来……那里绕,很少活在当下,很少活在现在,因为法就是存在现在。

  佛陀都是讲「现见法」、「现法」,我们要见到法,必须要回到当下、活在现在,才能够见到活生生的佛法,「止观」就是把动荡不安的心透过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各种法门,选择哪一种觉得比较适合、比较理想,就好好心系在上面。禅定方面,寻伺、觉观、喜、乐、一心,就是让我们的心慢慢宁静下来,通常在禅修前几天,都是一个拉扯的过程,慢慢心宁静下来,你才能够进入「止观双运」,如果你的心是这样动荡,没办法如实观的。

  如果实相是这样的一条线,但是凹凸的心镜展现出来,就变成一个凹凸的线,你以为实相是这样一条线,在你心目中看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红色的线,你认为这是我所亲知、亲证、亲见,但不知道已经受染污了、扭曲实相,没有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来看待它。如果实相本来的面貌是这样一条线,但是在你凹凸的心镜照起来,却是变成一条直线,因为它的凹凸度跟你的凹凸度刚好一样,你就认为它是一条直线。就像一个爱抽烟的人,如果在这几个朋友里面,其中有三位,都很不喜欢抽烟的,闻到烟味就很反感、很排斥的,遇到这样不喜欢抽烟的人,你就觉得跟他们好像不同伙,但是如果遇到其中里面一两位很喜欢抽烟的,你就会觉得说你跟他们距离比较近、很有话谈。所以,你心里面想抽烟的,遇到也想抽烟的人,你们的距离就比较拉近了。喜欢喝酒的人,同样遇到酒鬼,哇!你们就是无话不说,就会觉得遇到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

  我们的心镜都没有如实观,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你的心镜是这样凹凸,然后遇到这样一个凹凸的,刚好符合你内心的欲求,「情人眼中出西施」就出来了。如果你的心镜是这样,但是遇到一个正人君子,你觉得这个人没有多好,这个人太死板啦!这个人不解风情啦!这个不好啦!这个不要啦!这不是理想的丈夫,于是就觉得他是不好的,你没有如实观。所以,如实观非常重要,我们众生平常都在染污、都在扭曲,这程度只是比较少而已。初果、二果上来的人,还没办法真正完全如实观,只是他可以看到跟事实比较接近而已。必须贪、瞋、痴断除,贪、瞋、痴止息,心灵平静,才能够真正的如实观,才能够真正的如实观。因此,经典所讲的「如实知」、「如实观」,都是这个意思,只要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

  「当勤方便禅思」所谓「方便」,更深、正确的意思,就是要正精进,「勤方便」就是正精进的意思,你要努力精进用功,找寻一个方便、适应的法门,让你的身心能够宁静下来,然后让你「内寂其心」,让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很多真理实相就会如实展现出来,哪些实相真理呢?就是「六根」、我们的身心,还有整个的「六尘」、外面的境界,这些是无常的实相,一直在流动的真理实相,就会如实呈现在你的心中,如实的映现出来。原始佛法,佛陀在带领大家禅修,以及开发智慧、断结证果的过程,不是在禅相上面下工夫,不是在禅定上面下工夫,也不是说看着你的动作,一直把目标锁定在那里而已,那些都只是过程。所谓「方便禅思」,透过各种方便法,最重要的禅思就是「止中有观」、「止观双运」。

  所谓「禅」,有的人把「禅」跟「禅定」连在一起,事实上佛陀原来所讲的,是要我们禅思,你的内心要宁静下来,然后有深度去体悟,「思」不是用头脑去想象、去作意、去解读,而是有深度去体悟,把心宁静下来,有深度的去体悟,这样才能够真正开悟,让事情的实相来告诉我们,它的本来面目是什幺?但是很多的修行,变成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就不可以有这个念头,结果一直在禅定上面下工夫,于是变成在禅定里面,一直在定境方面下工夫,第一个落入在世间定上面,第二一直专注在禅定上面,它会产生很多的禅相,结果又被这些禅相所迷惑住了。所以,佛陀要我们的是禅思,也就是止观,都是要止观的,「禅思」就是「止观双运」的止观。

  【法义分享】我们要透过专注、方便法,让我们的心能够静下来,然后就是要进一步去「止观双运」。阿含经中,常提到禅思,「禅思」就是止中有观--很有深度的冷静思惟、如实正观,也就是以纯净的心灵质量去体悟,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真正能够静下来去体会就不一样,「定、静、安、虑、得」的定、静、安,都是属于止的过程,「虑」就是禅思、思惟,有深度的用心灵去体悟,「虑」就是这里的「思」,经过「止观双运」就会有所体悟、有所得、开发智慧。

  (第二节)「当修无量三摩提」「三摩提」是修定力方面,也就是止观,「三摩提」是翻译。「精勤系念已」「系念」就是寻、伺的过程,让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然后再加上进一步去止观,万事万物的真理实相,就会如实显现出来。所以,我们说要开悟、开发智慧,不是说我们去作意、去想象法印,我们是要心静下来,让大自然的法则如实显现,大自然法则本来就是如实显现,只是我们的心太浮躁、太粗糙,看不到实相,没有如实观。今天的重点就是我们的心静下来之后,就能清清楚楚看到大自然的运转法则,它是本来就存在,不是说进入某人的禅相里面产生幻觉,他看到什幺?他在打坐的时候才看到,出了禅坐之后就没有,他在禅坐时候才进入空性,他才见到佛性,出了禅修的时候没有……,不是这样啦!

  本来大自然的法则、法性,它就是普遍存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存在,而且当下都是存在你的身心内外之中,因为我们的心太粗糙、看不到,现在重点就是心能够净化下来,自然的法则让它如实显现,不必努力要求看到什幺禅相,如此重要的原则,在这一次禅修,大家就可以运用出来,掌握那个方向。

  只要让你的心透过一个方便法,我们就是用一个动中禅方面,还有出入息法这两方面,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下来。只要你心静下来,就可以看到法,要看到大自然活生生的法则,不是看到你心目中想要看的,而是让真理实相如实显现。第三节与第四节的经文,是有关于十二缘起方面,当我们心静下来之后,最主要是要体悟「三法印」--无常、苦、无我,以及「十二缘起」、「四圣谛」,我们要一层一层深入去体悟、体证,第三、四节就是体悟缘起方面。

  第三节经文后面「此诸法都是无常、有为、有漏」「有漏」就是会给你带来烦恼,累积了很多的这些,你做了很多,结果它就好像一些功德,就一直漏失掉、漏失掉,带给你烦恼。「有漏」就是烦恼的代名词,你很辛苦的工作在维持家庭,但是到后来却是这幺多的无奈、这幺多的苦,让你感觉到一直在哀怨、哀叹,但是却不知道很多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于我们自己颠倒梦想的作为。【法义分享】心如果能够澄静下来,进行「止观双运」,则五阴、六入处、六界、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法……,都能因为如实正观而如实知见、如实体证。能够了解、体悟到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自然会发现到过去是在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面,于是你会自然厌离过去错误的行为,而远离颠倒梦想,因此经文中所讲的「观」,都是有定力、有深度的看。记得!所谓「观」,是有定力、有深度的看,而这个看呢?是用心眼去看,用心眼去求证、、去体悟,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去体悟。如果欠缺定力的看,那是散乱心,只能看到肤浅的外相皮毛,而且容易污染、扭曲实相。如果污染、扭曲,就会随着你个人的贪或是瞋,而去扭曲它。

  (第五节)如果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就可以体悟到「四圣谛」--苦、集、灭、道,它就会如实知、如实显现出来。

  (第六节)各位修行人「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闲房」就是禅房,「当以何法专精思惟?」「尊者阿难!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修习于止,多修习已,当何所成?」阿难继续再问:「修习于观,多修习已,当何所成?」后面回答满重要的,「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于观已,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一开始往往都是需要用专注的方法,也就是偏重在「定」,因为我们的心都动荡不安,要「止观双运」是比较高难度,因此一开始等于要分解动作,有「止」,让你的心静下来,然后「终成于观」观察力就会成就。当你有定力之后,对事情的透视力、敏觉度、感受度、观察度,就不一样。

  「修习于止,终成于观」「止」的目的是为了深观,再来「修习观已」如果一开始是偏重在「观」方面也可以,所谓「观」,就是法义的理解、法义的正思惟,如果你很专心、很专精的,在思考、在思惟法义方面,慢慢地,因为你的心「置心一处」,你也会成就定力的。有的是先从单一的方法--「止」方面,让我们的心止下来,然后再去思惟、再去深观;有的是禅定力不足,但是他是专心在思惟、在体悟法义,这样他的心也会慢慢宁静下来,所以「修习观已,亦成于止」到后来会慢慢的止观、双运,而且到后来是「止中有观」、「观中有止」。解脱一定要有定力,就算你要「慧解脱」,至少要有「未到地定」与初禅的定力,只要你有初禅的定力,就有可能证到阿罗汉果,但是通常要证到阿罗汉果,四禅八定都要经历过。所以,你有初禅的定力,通常是可以证到三果,心灵能够宁静到初禅的质量,你对万事万物的看,就会有相当的深度,这样就可以证到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一路上来。

  因为在历缘对境,贪、瞋、痴的展现,都可以如实的现观到。但是要证到阿罗汉果,必须要包括「色界定」跟「无色界定」,它都要经历过,「色界贪」、「无色界贪」是阿罗汉果所要突破的,必须四禅八定经历过,具有整个这样的经历,证到阿罗汉果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做「慧解脱」,一种叫做「具解脱」,四禅八定这些他也很熟练,对于整个法义、整个真理实相方面,他完全的透彻了解,叫做「具解脱」,具解脱的人他定力又很强,定力的强弱跟他累世的薰习也有关系。「慧解脱」的阿罗汉,是一样四禅八定要有经历过,但是他体验过之后,他未必精通,差别就在这里。

  「具解脱」的阿罗汉,他是定力很强,止观都很强,特别有更多的神通方面,但是「慧解脱」的阿罗汉,他未必神通俱足,但是他解脱方面绝对没问题,像目楗连就是神通很厉害,都是定力要相当强。如果舍利佛,虽然他是个阿罗汉,但是他是以智慧第一,解空第一,舍利佛并不是很强调神通方面。我们第一个目标就是证初果,然后再一路继续上来,再来就是到达证阿罗汉果,至少先证到「慧解脱」的阿罗汉,再来看个人的因缘,真正证到「慧解脱」阿罗汉,就可以为法作见证,这时候真的可以到处跟众生做法义、法上的分享,协助众生出离苦海,至于是不是要开发神通具解脱方面,再随顺个人的因缘。但是,只要他是「慧解脱」阿罗汉,至少「他心通」、「漏尽通」一定要有,记得!一定要有「漏尽通」。

  其他六道里面的众生,像阿修罗、天道,他们其他的通会有,但是不会有「漏尽通」。真正的解脱者、阿罗汉,一定要有「漏尽通」,「他心通」也会有。当然,「宿命通」、「天眼通」一样也会有,其他的就随个人的因缘,只是说个人的深浅不一,但是「漏尽通」一定会有。只有解脱者才能够到达「漏尽」,其他像阿修罗道,甚至包括恶鬼道的众生,或是天道的众生,他们多多少少会有其他的神通,但是不会有「漏尽通」。要真正体证「无我」的人,证到三果的「阿那含」还做不到「漏尽通」,必须要体证、而且做到「无我」的人,才能够有「漏尽通」。

  什幺叫做收摄六根?怎幺样到达无漏?所谓「有漏」就是有烦恼,你的智慧、福德会漏失掉而导致烦恼。在修行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收摄六根」的阶段,这张图表是代表一个人生大海,人生的整个世间、整个境界,中间的框框是代表你、我、他的每一个人,这是一个人,每一个自己、每一个个人,每一个人有六个洞,代表我们的六根,我们都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们的身心透过「六根」与外境的「六尘」--色、身、香、味、触、法接触。「六根」与「六尘」是一个交通管道,「六尘」是整个世间,我们的「自我」是透过这六个管道跟境界交流,海洋的潮流、海洋的流水,它是透过这六个孔,穿流过你的身体。

  世间的境界被「八风」吹得好苦,人家的是非、好坏穿流进来,你也好苦啊!常常成为各种境界的奴隶,被各种境界牵着鼻子走。修行时,说要收摄六根是一个过程,于是开始收摄六根,等于要堵住这些门孔,眼根要收摄起来,有些在精进修行之时,眼根只能看前面,包括出去托钵或是走在街上,眼睛都不可东看西看,只能看前面六尺以内的范围;包括耳朵也是一样,尽量不去听什幺。「收摄六根」是一个过程,本来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攀缘的心能够沉静下来,然后活在当下,因此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是在你越用功、越深入之后,体会到自己再怎幺样收摄,奇怪!境界还是会穿透进来,然后让我产生烦恼、让我产生苦,内心常常在那里拉扯。

  举例来讲,就像说一个很专精、很用功的出家众,今天就要去托钵,师父也跟我讲说要收摄六根,于是就收摄六根出去,不可以东飘西飘。但是当我出去的时候,哇!身边走过一位身材很美的窈窕淑女,想看、又不能看,于是内心又在拉扯,在拉扯当中、他要收摄,然而境界又一直在吸引着他,变成内心的一种拉扯。这只是举例,我们常常在收摄六根的过程中,境界会一直拉扯着你,于是越收摄越紧、越防堵越紧,慢慢的一直防堵,包括很在意人家的是非、好坏批评。以前听到一句批评、攻击,你会难过一个礼拜,现在听到批评、攻击,只要一天就可以消化掉,但是觉得还是苦啊!还是成为境界的奴隶,还是没有真正能够消化掉,于是又觉得自己的收摄工夫不好、不够啊!因此再加紧收摄。如果方法不当,在收摄的过程中,有时候容易形成类似自闭的情况,这是过与不及。

  没有善知识在协助引导,容易形成封锁自闭的情况,这是一个修行过程,来到再怎幺堵、再怎幺堵这个洞,我再怎幺围堵,外面的境界还是会漏进来,种种境界还是会引起你内心的烦恼、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就是初果、向初果、证初果、二果、三果……,很自然的过程里面会发现:我再怎幺修,痛苦、烦恼那些,还是有啊!还是存在啊!内心的不安还是存在啊!境界的冲击、境界的吸引,还是存在啊!

  六个洞,却只有两只手,你要堵这六个洞,你怎幺堵?如果凭着这两只手要堵六个洞,不管你再怎幺堵,都还是在「有漏」的范围,就是还在有为法的世界,这比较深喔!先讲一些让大家了解,慢慢地去体会,这是我个人心路历程的一个境界,让大家去体会,一直在防堵、防漏的过程,你还是发现「有漏」,又设法要去防漏,都是要透过很多的有为法,然后再防漏。证到三果,都还在有为法的世界,你怎幺围堵?!假设你有三头六臂的厉害功夫,然后六只手,就算你有六只手,这是一个形容,你防堵的很厉害,可以把这六个洞都堵起来,然后你的世界怎幺样?封闭了、甚至会枯萎掉,因为你跟整个世间是有相当的隔阂,没有跟世间在交流,于是就变成一个封闭的世界。所以,因为不是真正的解脱者,他是不敢进去、不敢入红尘,不敢跟境界接触,变成一个又一个过与不及的情况。

  这是修行几乎都要经历过的一个阶段,当你封闭起来,你的苦还是存在啊!一跟境界接触,烦恼、漏还是存在,然后怎幺办呢?要怎幺样才能够做到无漏呢?不迎不拒、进等于出,如果你不空,进跟出不会相同。如果你不空,在进跟出的过程,你会抓,讲更具体一点,就是你这个桶子、这个身要消失,就是跟整个世间、整个世界溶为一体。你这个身体是个空桶、是个空,境界让它穿流而过,你跟境界是溶入,就是「破身见」,再继续来到「无我」。「破身见」是一个初步,然后继续再证到「无我」,就是「自我」消失。只要还有「自我」,就有烦恼、就有漏;只要有「自我」,因为框框都还在,它就会有漏。

  当真正「破身见」,一般讲说「破身见」,就是证初果。事实上,证初果、甚至证二果的人,并没有完全彻底的「破身见」,只能说「身见」破到相当大的一种情况程度,原来那种执取、抓取方面,已经改变很多、淡薄很多,因此已经突破到一个情况,叫做破身见。就像在国内到达某一样水平,你就可以参加奥运,但是未必代表你就能够拿奖牌。所以,就是你来到一个门槛之后,就跟你讲说可以到「破身见」的情况,但是并没有破真正的身见。身见真正要破,一定要体证到「无我」,身见才会完全破除。身见、我见破除、还有「无我」,你要体证到「自我」消失,跟整个境界溶为一体。

  这时候,因为「自我」消失,然后跟境界溶为一体,才会真正来到「无漏」。所以,只要你还有身见,只要你还有自我,只要你还有我慢,你的烦恼就会存在,要「自我」消失了,才会跟整个境界溶为一体,才能够真正的「无漏」。所以,只有四果阿罗汉才能够来到「无漏」,叫做「漏尽通」,这个漏已经消失了,「无漏」就是漏消失了,「漏尽」就是漏已经消失了,烦恼已经消失了。当你没有「自我」,不会跟任何境界对抗。

  「尊者阿难!若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界」阿难继续再问:什幺叫做解脱界呢?就是「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界」。尊者阿难又继续问,他就回答:「断一切行,是名断界;断除爱欲,是无欲界;一切行灭,是名灭界」相当深,而且是阿罗汉的世界。所谓「断一切行」,并不是什幺事情都不要做,如果错误解读,一直在封锁、闭锁,你只是进入一个闭锁的世界而已,不是一个解脱者。事实上,你是好像一直躲入隔音房里面,你说:哇!现在好宁静啊!这是涅槃寂静的世界,都没有杂音的干扰。但是你敢出来吗?所以,并不是躲入「自我」的世界,什幺事情都不要做,叫做解脱,那是错误的解读。

  所谓「断一切行」,就是断除无明行、无明的冲动,无明冲动的止息。「是名断界」无明行会改变为明行、明行足,佛陀的一个十号之一,就是明行足。所以,解脱的人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死板板的,不是什幺事都不做、都不敢做,不是这样!「断除爱欲」就是欲贪之心完全断除,具体讲就是名利心完全淡泊、然后断除,不是名利心断除之后,什幺事都不做、消极悲观。你会很积极去做所该做的事情,但是不计功、不争名、不夺利,该做的、我们就去做,做所该做,觉得应该这样去做,对自己、对众生有好处就去做,而不会有欲贪之心,所以「是名无欲界」,「无欲」并不是消极悲观,而是名利、欲贪之心没有了。

  「一切行灭」,不要从文字上错误去解读,就是不再颠倒梦想了,所谓「行」,就是「无明行」的「行」,意即「一切无明行灭」,一切「无明行」消失了,成为「明行」,不再颠倒梦想,「是名灭界」,「灭」就是涅槃。所以,那是断、这是灭,一样。先有一种断,然后再进入「灭」,「灭」代表涅槃,解脱的世界,「是名灭界」。财、色、名、食、睡方面,包括睡觉方面,你该睡还是要睡啊!只是我们没有欲贪,该吃还是要吃,但是不再像以前那一种贪欲,只要过得去就好,能够维持色身就好,是没有欲贪的,只是维持最基本的所需而已。财、色、名、食、睡里面,最主要是断除贪欲的心,只维持最基本的所需。

  「若比丘空处、树下、闲房思惟,当以二法专精思惟,当以二法专精思惟,……乃至灭界」佛陀告诉阿难同样的答案,结果阿难就觉得:「奇哉!世尊!大师及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义、同味……」阿难很赞叹、很惊奇,说:奇怪!你们这些解脱者,跟佛陀所讲的都是一样,真正走过解脱道的人,他们所指的、所讲的解脱道,那个原则、核心都会相同。所以,正确的禅修是「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于观,亦成于止」「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断一切行,是名断界」,包括「一切行灭,是名灭界」从经典文字上,实在不易体会到其深义。解读错误的人会以为坐到像石头,就是入灭界;若负面取角的人则易攻击或排斥。这就是为什幺有些大师级人物仍然在劝徒弟们不要入涅槃、不要出三界。

  如同无为、无学、无修,若用二元对立的头脑去理解,去解读、去思惟、去想象,就会像先天眼盲的人在想象阳光,去评论阳光或到处找阳光,含意都很深。无为、无学、无修,就是阿罗汉的世界,贪、瞋、痴要止息,「自我」一定要消失,才能够体会到这方面。「一切行灭」是一切颠倒梦想的止息,我是、我能、我慢的止息,也就是「自我」要消失,证到三果之时,「自我」都还没有消失。我是、我能、我慢的止息,就是契入无为。一个人能够「我慢」断尽,就能够进入反璞归真,就是能够契入无为,但是这「无为」绝对不是消极悲观,这含意很深、很深,是要悟道、体道而行道的人,才能够做到。所以,为什幺《阿含经》很容易被攻击、很容易被扭曲、很容易被批判,就是因为很多都是言简意该,再来呢?很多很深的法义、解脱的境界,透过语言文字跟大家讲,众生又会用你平常理解的角度来解读,因此没有如实了解那些解脱者所讲的心境。

  当你一听了之后,就以为我懂了、我知道了,结果会形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你就认为它是错的,于是你就批判,一种认为你的解读是正确的,因此就照着你的模式去做,结果有时候你走偏差都不知道,或是你批判错误了,你也不知道。所以,要问我们自己,只要我们的烦恼、痛苦、不安,贪、瞋、痴还在,就是要勤找大师,不断虚心学习,不要去见诤不断。修行、学佛,就是要停止那些见诤,那只是在逞强,只是在展现我慢,对你的烦恼止息没有益助。所以,真的要如实面对自己的不足,然后虚心的学习,直达究竟解脱,才是最重要。

  (第七节)有人就跟佛陀讲:「我于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悉知、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世尊正法。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在佛陀的弟子里面,就有人跟佛陀讲:「您所跟我们讲的,应该要去知道的、要闻思的,我也去闻思啊!应该要去了解的、应该要去修的,我也去修了,闻思基础已经相当好了!您跟我们讲的这些法,也都相当的体会,但是我觉得说还没有解脱,我还有苦、我还有烦恼,请佛陀告诉我怎幺样进一步去突破?怎幺样进一步的下工夫?」。

  佛陀就说有两种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此二法修习多修习,得知界、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觉知种种界。如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初禅具足住」已经具足闻思基础,现在就进入实修实证,或是已经有初果的基础了,再进一步的用功,当你这样「止观双运」之后,「此二法修习多修习,得知界、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意思就是你「止观双运」,就会对于前面所讲的各种法义,能够如实知、如实显现、如实体悟,就会开出智慧。当你有止观的基础,「欲求离欲、恶不善法」就能够进入初禅,「欲求」你想要进入初禅,你就能够进入初禅、乃至四禅,你都可以到达。

  再来,慈悲喜舍、四禅八定,你都可以经历过。「令我三结尽」有经历过这些四禅八定,很快!你有止观双运,很快就能够「三结尽」,而证到初果、「得须陀洹」。再来你继续用功,就有可能「得斯陀含」;继续用功,「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再来继续用功,就会「种种神通境界」,包括「漏尽智」,就是「漏尽通」,都能够得到。「是故,比丘!当修二法,修习多修习;修二法故,知种种界,……乃至漏尽」「漏尽」是因为我慢断尽、自我消失,就是四果阿罗汉。

  这时候「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尔时,婆磋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闻思基础已经打好,然后继续进入实修实证,于是他不断去体悟、体悟、体悟,很快!所以,初果、二果……一路一直上来,当然也是用……点开,至于说时间多久?也不是马上、当下就能够证到阿罗汉,这比较少啦!而是说他在这个过程,一路的一直上来,依佛陀讲最多不过七年。真正有闻思基础,从初果、二果这样上来,最多不过七年。通常来讲,真的闻思基础奠定良好,只要有证到初果以上的证量,后面的突破就比较快了。所以,这是行者闻思具足之后,请求佛陀进一层开示真修实证的法要。

  【法义分享】当闻思基础具足之后,佛陀就引导弟子们去止观双运→实修实证。经历四无量心、四禅八定,断诸结缚→证诸果位,记得!你要证果,各种方法是让你去「止观双运」,但你还是要来到断种种结缚。下一章(第廿九章)就是讲述十个结,因为十个结要断除,才能够到达究竟解脱。我们没有解脱,就是有很多错误的讯息、信息,自己形成一个作茧自缚、綑绑住自己。所以,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在我们出生之后,一路成长的过程,受到家人的教育、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各方面的教育,正面的讯息会流进来,负面的讯息也一样会流进来。我们的头脑就像计算机,里面装填很多正确的程序,但也装填很多错误的方程式,如果没有透过「止观双运」,发现不到你的头脑里面,有很多错误的方程式。

  当你看不到,于是搜集很多的信息进来,结果依你自己的判断,透过错误的方程式,输出来的结果也是错误的答案,但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痛苦,就是这样出来的,我们的漏、烦恼,就是这样出来的。所以,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就是说我们脑里面装填很多错误的信息,包括一些病毒在里面,我们都没有觉察到。为什幺我们一开始就跟大家讲说要归零,归零就是来个扫毒,它就是一个扫毒的作用,一方面让我们错误的方程式能够放下,我们重新来过,重新从一个○,这样愈能够秉持一种客观、求真、求证的精神,重新建立起正确的程序、正确的知见进来。

  因此,一开始归零很重要。有些学员的归○做得都相当好,于是每次上课都有很多很大的震撼,一直不断的在脱胎换骨,前几天有一位虽然第一次来听,但是整堂二个多小时里面,却觉得身心一直常常很大的冲击,常常一直压抑自己下来,但是还是哭了好几次,他觉得说里面我讲了很多话,都一直对他内心产生很大的震撼,让他压抑不住内心的那种震撼,还是哭了好几次,就是因为他能够归○、身心柔软的来听,结果他就是不断在震撼、震撼。真的随时要归○、随时要归○,只要你还没有解脱,要把过去的知见都随时归○,身心柔软、放空来听,一定会不断的脱胎换骨。当你能够真的柔软、放空来听,很多有时候会讲到很深的法义,它会震撼你的心弦,你会全身像触电,你会有很大的震撼的。

  大家这样在听课程,现在与大家结缘,已经将近六个月了,如果六个月下来,你觉得还没有明显改变,还没有明显的获益、改变,表示你都没有归○,还用着过去很多错误的一些知见在听,你没有归○,就很难震撼。所以,就是要归○、归○,我们绝不是去偶像崇拜,而是我们把那些错误的程序、把那些病毒扫除,重新一个○,来求真、求证,真的用你的心灵去体悟、去求证,你一定会不断的再震撼、震撼,脱胎换骨!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廿九章 十个结
下一篇: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廿八章 止观双运开智慧

 《阿含解脱道次第》600问&答 目录 《阿含解脱道次第》序文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0章 前言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一章 概论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三章 体会世间苦难—老病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四章 惭愧心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五章 亲近善知识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六章 乐见圣贤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七章 听闻正法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八章 五阴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九章 六入处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章 界相应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一章 四食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二章 受相应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三章 三法印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四章 四圣谛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五章 八正道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七章 生信→发出离心 问答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