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生活与修持(中)
星云大师讲演集
[星云法师] [点击:4515]   [手机版]
背景色

《星云大师讲演集》-生活与修持(中)


二.修行的次第 

  生活与修持的第二点,我要告诉各位关于修行的次第,我也分为下列数点:

 (一)菩萨修行的层次

  佛教中的菩萨,如同学生一般,有一年级、二年级、小学、中学、大学等层次,菩萨的年级共有五十一年级。

  所谓菩萨,并非指供在佛堂上的菩萨,在座的各位,只要起信,从十信开始,就是菩萨的一年级。我想座中各位至少有十分之九以上是一年级或二年级,甚至也有人已经是二十年级以上。

  至于什么人是几年级,如何能够知道呢?这里有所谓“菩萨十法”,以这菩萨十法,可以测知自己是菩萨几年级,每一个问题完全做到者十分,各位不妨自己测验一下。

  1.若闻讥毁,心能堪忍:完全能够忍受别人的讥讽、侮辱,毫不生恨者可算满分,只能忍受一半者,则得五分;能够忍受三分者得三分;完全无法忍受别人的讥毁,则得零分。

  2.若闻称赞,反生惭愧:有人称赞你,心里感到惭愧,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惭愧,可以得十分。

  3.修道欢喜,自庆不傲:自己庆幸自己修道、利他的成就,但却不因此感到自傲。

  4.人之惭耻,不为宣说:对于别人感到惭愧羞耻的事,不加以渲染。

  5.不为世事,而作咒术:不要为了世间上的事情,去怀恨、咒骂别人,或者怨天尤人、施放法术。譬如说自己把钱拿去放利息,结果被倒闭了,心生怨恨,“该死该死”地咒骂不已。能够不这样的话,就可得到十分。

  6.少恩加己,施欲大报:别人对我有些许恩惠,心中念念不忘,所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

  7.怨恨己者,恒生善心:对于怨恨自己的人,要常想法对他好,以慈善心待他。

  8.见有骂者,反生怜愍:别人骂我们,不但不因此生气,反而要怜愍他的无知冲动。

  9.视诸众生,犹如父母:对一切众生,都能如同父母兄弟姊妹般看待。

  10.拥诸所得,乐于助人:将自己所拥有的,欢喜与人共享。

  以上十条,各位可以测验自己是不是菩萨?有几分是菩萨?及不及格?

 (二)罗汉修行的层次

  我现在再请问各位,做个罗汉到底困不困难呢?罗汉有四种,即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四果罗汉。我们现在在世间,到底有没有证果罗汉?各位一定说现在世间没有罗汉,如果有罗汉的话,为什么我们没有看见呢?我告诉各位,现世一定是有罗汉的,只是没有佛陀给予印证而已。现在我把初果罗汉的条件说给大家听了解,各位再自己衡量,自己是否是初果罗汉?

  1.初果阿罗汉,叫做须陀洹,到达须陀洹果的条件是,对于三宝不坏信仰。当我要讲这一点时,有好多位出家众心中暗暗想道:我已具备初果阿罗汉的修件,至少我对三宝已经不坏信仰。我说:好,祝福你已经是初果阿罗汉。可是还有第二点:

  2.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各位出家大众也许会说:这一点我们也做得到。但是,下面还有:

  3.对于受持的戒法,不可违犯。

  4.五无间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不可毁犯。

  各位可以从这几项条目里去衡量自己,对于初果罗汉的境界究竟有多少证悟。其次,让我再说明初果罗汉对于五戒的看法、受持和没有证果的一般凡夫有什么不同。

  譬如杀生戒,未证果的凡夫,恣意杀生,为了口腹,什么都杀;至于初果罗汉,若为了吃,他不会杀生,他宁可饿死;但是,如果你激怒了他,或者你诽谤佛法,为他所知,他在一气之下,也有可能会杀生。

  说到偷盗戒,初果罗汉绝不会为了发财而去偷窃,他宁可守住贫穷;不过为了饥饿难忍,只要有东西吃,他可能会去偷吃一些。

  关于邪淫戒,证得初果的罗汉在感情上当然不会有染污行为,不过在今日这种社会,诱惑太大,一而再,再而三,有时他也会接受美色情欲的诱惑。

  对于说谎,若为了救人,他可能会说慌言。

  说到喝酒,告诉他一饮酒就会犯很大的罪过,在他是不会相信的。

  一个初果罗汉的人,或者是信佛修行的人,万一犯了五戒,怎么办?不必太紧张,凡是有修行的人做错了事,犯了过失,他的罪过要比一般不修行的人轻一点。譬如将一把盐放在茶杯里,会感到很咸;如果将他放到大海里去,它的咸味就淡了。一个有修行人若犯了罪恶,这罪恶如同一把盐洒在大海里,罪过较轻。

  一个信佛教、有修行的人,犯了罪过,要知道忏悔。当然,“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不过,也不必想得那么恐怖,“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空”,因罪恶只是“相”上的问题,“性”上没有罪业的名称,如果我们能证悟清净自性所谓“明心见性”,则相上之罪恶即不成为严重的问题了。

  修行者假如犯了罪过,如同大石将沈入海底,用信仰修持的大愿船,则可将大石托住,免于下沈,“信能得救”即其道理。

  初果阿罗汉之完成,尚须“七次上生天上,七次投生人间”,以及断尽我见结、戒禁取结、疑结等烦恼,才得成就。

  上面说到初果,在圣位中,初果是最可贵最难得的,得了初果,可说生死已了。如破竹一样,能破第一节,第二节以下也就可以不费力的一破到底。

  证了初果的人,断了见惑,生死已获得了解脱,如大树连根拔起,只是其余未断的烦恼──修所断惑,尚滋润着固有的业力,使他生在天上人间。如同大树虽连根拔起,但是在短时期内,却仍会发芽开花,这是大树本身所保有的生活力在维持其生机,若不供给水分与肥料,则终究会枯黄死去。

  初果的圣者,虽未断修惑,但生死的根本已了;虽仍有隔阴之迷,但决不像凡夫一样。或经过进修,或经过人间天上的七番生死,修道所断的烦恼,大大的削弱了力量,可说是断去了一分。剩下的修惑,所能滋润的力量,已只有一生天上,一来人间,再不能延续下去。故二果名为“斯陀含”,即“一来”的意思。

  证得二果的圣者,若再进修,当生即能证“不还果”,即三果阿那含;或是返来人间,则只剩这一往天上的生死。证阿那含果者死后,离欲界而上生色界,或无色界,一定在那边入涅槃,而不再复还来生欲界了。若从断烦恼来说:欲界的一切修惑,到此已断尽了,故不再感欲界的生死。即除初果时断尽的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外,现又进一步的断尽了欲贪和痴。欲贪即指欲界的贪欲而言,断尽了欲贪而证得三果的圣者,虽身在人间,但对欲界的五欲,已经不再染着。

  从初果而二果、三果、现生不断进修;或三果阿那含死后,生到上界,圣道现前,到了断惑究竟净尽时,即能证得四果,名为“阿罗汉”,是真正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证到了这个阶位,即杀尽了一切的烦恼贼,不会再有生死的生起,故将阿罗汉译为“应供”、“无生”或“杀贼”。

  经上说:证得了阿罗汉果,即断尽了系缚三界的一切烦恼。烦恼断尽后,依烦恼润生而感果的故业,也就不再生效,更不会再造新业,因此未来的生死苦果,更无生起的因缘,而得入于不生不灭无余涅槃。罗汉的修行,到此即为最究竟的果位。

  综上所述,修行证到四果者,有如下三种特点:

  1.光明如日月──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智能现前,内心断尽了烦恼,如乌云被冲散,显现了太阳光明。阿罗汉的光明正如日光朗照,处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中一样。

  2.不染如莲花──这是说阿罗汉清净如同莲花一样。证得阿罗汉的人,他的说话、他的行事,不会再犯威仪。虽然在没有舍报之前,仍然生活在世间,但是,心不贪住,意不执着,不入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即不受杂染的环境所熏变。如莲花生长在淤泥中,而仍能保持微妙香洁。

  3.安住如大地──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有大禅定、大智能,故身心已安住在微妙的正法之上,寂然不动如同大地一样。大地常受世人践踏、耕种、挖掘,甚至堆积垃圾等秽物,但是,大地却分毫不动。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在接触六尘境界时,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都不会再起贪瞋之心了。一切毁誉得失,他都再不会动摇了。苏东坡云:“八风吹不动”,那就是阿罗汉的境界。

 (三)禅者修行的层次

  禅门有句话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又常听禅祖师们说:“要提起疑情”、“要大彻大悟”,疑情是什么?又彻悟些什么?这些可都不是言语文字所能表达的。曾经有一个卖豆腐的老头儿,卖完豆腐,经过一家寺院,在禅堂外见到很多人正在打坐,一时好奇,也盘腿坐了起来。一支香结束,有人问他感想如何?老头儿说:

  “太好了!坐禅太好了!”

  “好在那里呢?你倒说说看!”

  “我在打坐时,想起了三十年前东家村有个姓张的欠了我二十块豆腐钱。”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

  如果这种参禅也算是一种悟境的话,我们不妨姑且将它称为“豆腐禅”。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有一天到金山寺拜访佛佛印禅师,两人盘着腿子对坐论禅。苏东坡问道:

  “禅师看我这样子像什么?”

  佛印禅师看了一下苏东坡,答道:“像一尊佛。”

  说完,禅师反问道:“学士看老僧像什么?”

  苏东坡看他肥胖地穿着黑色大袍,便答道:“像一堆牛屎。”

  佛印默然。苏东坡心里甚是得意,以为几次斗机锋都输给禅师,这一次可赢回来了。晚上回家,得意洋洋地把经过情形诉了苏小妹。苏小妹一听,趋起眉头说道:

  “哥哥你输光了,还是佛印禅师赢呢!”

  苏东坡如坠五里雾中,不明其中道理。苏小妹说:

  “禅师的见处是佛,因此他看你也是佛;你的见处是牛屎,因此你看禅师也是牛屎。禅师得胜鸣金,当然沈默不语,而你却还自鸣得意呢!”

  禅的境界就是如此,苏东坡以为自己大胜,其实却败得凄惨。

  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经过三个月,又回到人间来,弟子们争相出外迎接,莲华色比丘尼第一个走到佛陀面前,欢喜的一边礼拜,一边说道:

  “佛陀!弟子莲华色第一个来迎接您的圣驾,请佛陀接受弟子的拜见!”

  佛陀慈和的说道:“我的回来,第一个迎接我的是须菩提,他在耆阇窟山的石窟中观察诸法的空性,他才是真正迎接见到我的第一人,因为惟有见法的人,才能第一个见到佛陀,第一个迎接佛陀。”

  这是说明莲华色比丘尼和须菩提所修证的境界不同,须菩提体证到诸法的空埋,因为法性是无处不遍的,佛陀的法身也是无处不在,因此须菩提能第一个见到佛陀。

  诸法的空性是不变的,只因证悟者的心境不同而有所差别,譬如三兽过河,足有深浅,而水无深浅。又如三鸟飞空,迹有远近,而空无远近。

  禅者的修行是身心相应的全一之修行,禅门将参禅证悟的境界分为三关,即三个阶段。有关“三关”之说,从何时开始,历史上没有详确记载。禅宗的祖师们,多运用三句问题,反覆探测学人的境界,称为三关。最显明的是黄龙慧南禅师,他常问学人道:

  “上座生缘在何处?”

  学人还没能够回答,禅师又问:

  “我手何似佛手?”

  接着又问:“我脚何似驴脚?”

  学人如坠五里雾中,咸认为龙祖的三大难关。后人即以三关用为三段证悟的境界,命名为初关(又名本参)、重关、牢关。有些禅门的行人,利根者一悟即三关透彻,有的一次透破二关,普通则继续的参,逐一的破,由此可知三关并非有固定的阶段,只看各人的根机如何。

  有的人曾将三关配于教理,即破初关得人空,破重关得破法空,破牢关证空空。其实,证悟的境界,并非笔墨或言语所能描绘得出,诚如古德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各位亲自去证悟了。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生活与修持(下)
下一篇:生活与修持(上)

 生活与修持(上) 生活与修持(下)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