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王维诗中的“空”观思想(李发亮)
 
[佛教与艺术] [点击:2961]   [手机版]
背景色

王维诗中的“空”观思想
李发亮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王维,字摩诘,其名与字皆来自于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一生与佛结缘,其创作上也“以佛入诗”,当时就有人说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诗序》,《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九)故后人称他为“诗佛”。显然,王维诗中有许多关于佛教义理的内容,尤其是,世间诸相的虚空大约是王维诗中最通常的佛教主题了。案查王维的诗歌,“空”字用得最多,据统计,多达94次。“空”自然是佛教的基本理念,是佛学的核心,是梵文Sunya的意译,认为在世界上万事万物皆因缘所生,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的实体,假而不实,故曰“空”。也就是说,佛教中的“空”并非宇宙万有不存在,而是说它们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条件、元素的聚合或心之幻相,只是一种假象的存在,真正的“空”乃是法我境空、不真即空、真如性空。“空”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基本判断,是对宇宙真实的基本认识。以“空”来否定宇宙万有的客观实在性,把外境看作假相世界,只承认真实的绝对性。它讲“空”并非绝对的虚无,而是真空妙有。佛教的这种“空”观体现在王维的诗中,即所有景物皆为虚幻空渺,过去的一切又都如过眼云烟。这种物我两忘意境的表现都与“空”字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自然之“空”

    王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一,家庭环境的影响。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氛围很浓的家庭里,他母亲是位标准的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云:“臣之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可见其母崔氏对佛禅的笃诚之心。由此。少年王维耳濡目染,禅宗“直指心性”的净心思想植根于他心灵深处,直至后来“亡妻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其二,间接的社会原因。唐代佛教盛行,尤其是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同时还宣扬“修行佛道,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法原在世间,于世出世间。”这种独特的修行方式,为当时士大夫找到了一剂慰藉心灵的良药。尤其是王维晚年思想,就是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其三,直接的社会原因。王维生活的唐代,贤相张九龄被罢黜,奸相李林甫独揽大权,特别是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动荡,加之自己屡次被贬,又作伪官获罪,仕途失意,心灰意冷。为排遣心中块垒,便选择了佛教“逢苦不忧,得失随缘”的解脱之道,也选择了山水作为心灵栖息的绿洲。

    自然山水,不仅是超越现实的慰藉,而且还蕴含着宇宙和人生的真谛。从污浊的官场走入清静的山水之中,诗人感受到无比的新鲜和爽快,感受到无比的自由与宁静,由此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同时也渗透了自己无尽的佛学思想。但他从不滥用佛家语汇和佛教事典,而是借用对自然山水的生动描写,间接表达心中的禅意,这恰恰又落在了一个“空”字之上,尤其是“空山”类意象的运用特别明显。山,在诗人眼里都是空的,但却空得各不相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写雨后秋山的空明洁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写深山的空寂清冷;“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写夜间春山的宁静空幽;“峡里不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写远山虚空缥缈。还有“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酬礼部杨员外》)“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等等,都是从“空”字着眼,反复出现的意象已经构成了王维山水诗的基本原型。表面上以自然山水之空来“空诸所有”,而本质上,以“空”为内在精神的自然物质来表达其禅旨佛理的顿悟归依,并把自我置于其间。王维向“空”而生,创造出一个哲学化的“空”观境界,使自身成为宇宙存在的随缘任用状态,从而达到“不生不死,来去自由”的涅槃境界,使世俗的活着成为超越人生的出发点,实现自我的精神救赎,这是佛禅智慧的肯定和张扬。由山水而体察宇宙,归还自我本心的真实存在,是出离主宰意识而达到无为自由、自然而自为的融通境界的重要方式。这种境界只有通过精妙的艺术手法融入至高无上的智慧才能办得到,这就是“空”观的魄力。尽管诗人把自然界说得完全空虚,但他仍然不得不去塑造客观存在的自然美的感性形态。基于此,他曾给一个诗僧的序文中说:“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荐福寿光师房花药诗序》,《王右丞集》卷十九)王维认为,看待任何事物现象,都要离开“空”、“有”二字。而从“非有非无”或“非非有非非无”的“中道”去认识其毕竟空寂的本质真实。“有非真实之有,空非绝对的空,而世界的真体实相就在于色空有无之间。”这是佛教的真谛,亦是人生的真谛。这些“空”的意象群所造成的意境,所显示的共同特征,都是似有似无的,若即若离的,隐约而又不可捉摸的,临其境而又景象恍惚的。清人赵殿最在给他弟弟赵殿成《王右丞集注》所写的序文中精辟地谈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透彻中边,空处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健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王右丞集注》卷首题序)这一论述,非常符合王维一些山水诗创作的实际情况,精确地说明了他所描绘的闪现幻化的境界,是为了表现“空诸所有”的意念,很契合于禅宗对于世界现象的阐释。这也充分显示了王维作品形象的外在感性形态,与其内在思想本质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二、禅意之“空”

    元好问有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人切玉刀。”(《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以诗谈禅,以禅喻诗,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属于文学范畴,而禅属于宗教范畴。诗与禅之间之所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因为“诗与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情志与意境相互融合,物我合一,诗禅合一,尤其是王维晚年的诗作,用王渔洋的话说就是“字字入禅”,直接用“空”来表达心中的禅意。佛教之“空”,并非一切皆无,既然世人日常悟空,所谓非色灭空,即色是空。如“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写王维在现实中理念破灭,又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自己又无济世良策,唯一的出路就是归隐山水,“空”掉世俗一切。又如“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自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直接写诗人坐禅之事,独坐空堂,感到孤独空虚,一盏青灯,帘外听雨,佛堂的空寂、清冷,使诗人想到佛教的“灭寂”,悟出人生的真谛,只有遁入空门,方可解脱人生的苦楚。他在《饭覆釜山僧》中也说:“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可以看出,人生的空虚就是作者修禅的终极觉悟。他在应神会之邀为慧能所作的《能禅师碑》中,点明了他的这种看法:“无有可舍,是达有源,无空可住,有知空本”。这便契合了《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般若“空”观。他并不深究这个世界的空幻是虚妄或是源于妄心而生,而是以“空”观来解脱人生中的痛苦与挫折。由此,王维“将佛教的空幻观渗透在艺术家的审美思维中,他的诗作具有一种空灵、飘动、含蕴的美。”佛家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佛教由缘起论出发,认为世间万物皆因缘聚合而成,因而一切空无自性。对此,王维说:“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山中示弟》)可以看出,世间诸相皆为因缘合成,从般若学的“中道”观看,此“空”并非是一味的“无”,“空”并不是绝对地排斥“有”的,只是这种“有”是因缘聚合、无自性的假“有”而已。执著于“有”固然不对,而执著于“空”也属谬论。对此,王维又说:“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执著于空,佛教称作“顽空”,亦是一“病”也。在认识世间万物的真相时,合适的方式是由假有之相而识真性之空。事实上,王维力求从佛家“空观”中汲取精神力量,并以此作为世界观中的主导意向,指导他观察尘世中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间接描述的自然之“空”,还是直接抒发的禅意之“空”,都显露出诗人独特的禅学思想,即“空”观思想,“空”正是人之本心。正是佛教禅宗的“空”观助王维入定凝神,物我契合,真正体验到大自然山水之禅机,并觉悟使得自己的诗作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充满自然悠远的禅趣,耐人寻味,是诗境与禅境的统一体,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陶渊明诗文中的佛学因缘(韦国兆)
下一篇:论庆阳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的地位(张亚萍)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