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简论佛教生态观中的和谐思想(董西彩)
 
[佛教与环保] [点击:2296]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简论佛教生态观中的和谐思想

董西彩 

    自从我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后,和谐社会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回首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可以发现,儒教思想的“和为贵”、佛教教义的“与人为善”和道教理念的“天人合一”等主张,无不包含着“和谐”的意境。社会和谐一直是人类理想和不懈追求,它被国人寄予厚望。而笔者认为,和谐社会的提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一个治国的重大战略性决策,还在于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真正纳入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并加以践行。在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中,不仅仅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自序”这样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指导准则,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而这对于能否实现和谐社会也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因为人与自然关系处理不当而引发的一系列灾害、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影响的佛教,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更是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今世界正确处理好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具有独特的生态观。缘起说是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整体圆融论和无我论是佛教生态观的基本特征。佛教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包括无情有性的自然观,众生平等、不杀生的生命观,追求净土的理想观。

    缘起说是佛教有别于其他所有宗教最大的区别之处,亦可说是佛教的第一大义或第一义谛。“缘起”一词的含义,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而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经中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这里,“此”、“彼”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事物的存在与否,决定于条件。只有将一物置于整体中,在众多条件的规定下,才能确定其存在。佛教进一步分析了条件的构成,将其区别为主要条件和辅助条件,这就是所谓的“因缘”。“因”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是外在的起辅助作用的间接原因。一切事物都由因缘的聚散而生灭,称作因缘生、缘灭、缘成、缘起。

    由因缘生灭而产生的现象界万法,叫“因缘生灭法”。《杂阿含经》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缘起说把整个人生和宇宙的一切现象都看作是因缘和合而成,小至微尘,大至宇宙,旁及一切生灵。包括人类都是由多种原因、条件和合而生,而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缘起说的基础上,佛教又建立了独特的圆融观和无我观,而中国佛教的天台宗和华严宗更是将圆融的理论发挥到极致。佛教认为正是因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整个世界处于重重关系网络当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单位都是相互依赖的因子,是关联而非独立的存在。天台宗的理论基石是“性具”说。所谓“性”,指法性、真如,所谓“具”,指具足、具有。“性具”指世界中的每一事物本来具足大千世界的本质、本性。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特别提出“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理论,他说:“夫一也县十法界,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剐具三千。”
    华严学者以“毛孔”、“微尘”、“狮子毛”、“因陀罗网”等感性形象为喻。精辟地阐述了一与一切的关系。“毛孔”是微小的,但一毛孔就含摄一切众生所有世间法性,及一切诸佛所有出世间法性。“微尘”至小无内,然而—微尘中可以普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物,普现三世一切众生。《华严五教章》卷四云:“法界缘起,乃自在无穷,……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说其状相耳。”这些旨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重重无尽、相互含摄的关系:一事物中拥有万法,所有的事物相互拥有。

    从缘起说和整体圆融观出发,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共同的现象和本质,包括人与其他存在皆是如此。人也和其他事物一样,均是因缘和合而成,同其他生命一样共同处于变化无定的轮回转世之中。一切众生都没有实在自我,但都有成佛超脱的佛性。乃至无生命的大地、植物、江河等,佛教都认为它们“无情有识”。牛头宗人宣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圆悟克勤的“青郁郁,碧湛湛,百草头上漏天机;华(花)蔟蔟,锦蔟蔟,闹市堆边露真智”都是在表达此意。正所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万物互相融合。这种观点与现在西方某些有识之士的观点不谋而合。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发挥了佛教的无情有性说。他指出“宇宙全体,还有其中的万物都有尊严性。它是这种意义上的存在。就是说,自然界的无生物和无机物也都有尊严性。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河流、海,这一切都有尊严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严性,就等于侵犯了我们本身的尊严性”。

    在这些理论基础上,佛教形成了—套独有的生态伦理观并加以践行。主要包括:

    (一)正确处理生命体与环境间关系的万物一体、依正不二的准则。所谓“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正身,即有所依之士,故国土亦名报也”。(《三藏法数》)依正就是指依报、正报。简单地说,依报指生存环境,正报指生命主体。依正不二,即是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作为同一整体,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离开自然界,生命就不可能存在。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命。

    (二)佛教提出的处理主体与对象之间关系的第二个原则是诸法无我、自他不二。一法生于世间必须依赖其它诸法,同时,它对其它诸法也会有影响,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共同生长的关系,佛教称之为“增上缘”。人作为万法之一,与万事万物是互为增上缘的关系。一棵树是种子、土壤、水、日光等增上缘和合相缘,人的生命也是如此,若没万法增上缘,便没有人。正因为如此,万事万物于人有恩,人要学会感恩,学会怜悯、爱护众生即一切生物,即所谓“上报三重恩,下济四途苦”。佛教认为“—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往无有变易”,因此要尊重所有生命生存的权利,这就意味着要保护一切生命不受侵害,使它们各得其所。

    (三)为了做到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佛教提出了一系列戒律。“不杀生”是戒律之首。《大智度论》卷十三说:“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杀生不仅意味着对人生命的伤害,而且也包含着对所有生物的伤害。而佛教徒的独有的一些生活方式,也蕴涵着环保的理念,譬如素食、放生、佛化自然等行为。素食是落实不杀生戒的有力保证。今天,野生动物资源日益受到破坏,动物种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个原因就是被人类吃掉了。这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各种媒体经常报道有人在餐馆中吞食珍稀动物。主张素食对于保护动物多样性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

    (四)佛教不仅仅重视物质环保,更重视心灵环保,这是佛教非常有特色的一个方面。佛教哲学的—个重要命题是“境由心造”,所渭“心净则国土净”。我们人类所生存其中的环境,并非机械的自然,也不只是生物的自然,它是同时反应出人的道德自觉与宗教实践的“人化自然”。佛教的教义,历来重视净化我们的内心,扫除贪、嗔、痴三毒,使心灵解脱自在,尤其是“无我”的教义。去除人的占有心态,不执著而透显解脱自在的生命境界,对比于甘于素朴的生活方式,更具改变生活方式的潜能。不管是“预约人间净土”或是“心灵环保”的环保理念,都是建立在《维摩经》(佛国品)中的净土思想之上的,佛教对净土的描绘体现了佛教的理想生态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弥陀佛净土。净土是菩萨善行的果报,它的实现在根本上依赖众生的努力。中国佛教特别重视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创造人间净土,这就是《维摩诘经》所倡导的众生心净则佛土净的理路。禅宗更将其发挥为净土在世间,莫向西方求的思想,重视现实世界的价值及其改造。

    当今世界,生态危机之所以如此严重,与人类的妄自尊大,视自然界为自己的附属物,而对其进行掠夺式开发和征服是分不开的,而建立在缘起说和整体圆融观基础上的佛教生态观则正可以破除这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为我们提供新的精神基础和改造的方向。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佛教生态意识的价值取向及其现代意义(释宏明)
下一篇:印度佛教与当代生态学思想(欧东明)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