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龙树净土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持念)
 
[净土宗文集] [点击:3504]   [手机版]
背景色

龙树净土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持念
闽南佛学

  我们从《大智度论》有关“八念”的内容,可以对净土思想在印度佛教中的产生和影响有初步的认识。净土思想实际就是通过念佛来了生脱死,而念佛法门的方法和中心内容就是念佛三昧。通过系心正念,定心念佛,达到一心不乱,静如虚空无所执着,即是六祖慧能禅师所说的自性佛。所以,就此想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佛教念佛三昧的内容、作用和龙树净土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以及净土宗在中国的建立,发展和地位作粗浅的探讨。

  一、龙树菩萨的净土思想

  生活於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的印度龙树菩萨被称为第二释迦,一生著作甚丰,包罗万象,几乎容纳了所有印度佛教部派的中心理义,极力弘扬大乘,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被称为“八宗之祖”。下面仅就龙树菩萨的二部论著谈谈他的净土思想。
  1、《大智度论》
  ①念佛法门的产生。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第二十二卷中说:
  “佛告诸比丘;若於阿兰若处、空舍,冢间、山林,旷野,在中思维,若有怖畏,衣毛为竖,  尔时当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如来)、阿罗诃(应供)、三藐三佛陀(正偏知)念乃至婆伽婆(世尊),恐怖则灭。”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犹如佛陀於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公案成为禅宗的起源一样,佛陀令修行比丘於心生恐怖之时念佛,则成为净土法门的开始。一方面说明:佛是无上法王,修行比丘在山林旷野或者是在空舍冢间静虑,作不净观或恶魔来袭,心生大怖畏时,只须念佛名号或观想佛陀庄严法相,就好似诸佛菩萨现前护持为伴侣,顿生清静安稳,恐怖自然除灭,另一方面:念佛的目的是为了系心定念,念佛一心不乱,定即生起,则恐怖除灭。
  ②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的存在
  如《大智度论》说:
  “有一比丘康存之日,诵《阿弥陀经》及念《般若波罗蜜》,临命终时告弟子言: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今在我前。合掌归依,须臾舍命。”
  又曰:
  “云何不断三界系业?直尔少时念阿弥陀佛,  即得往生,使出三界。”
  上面提到的《阿弥陀经》和“往生”,自然是指往生到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而此世界的敦主则是阿弥陀佛。因此,只要念佛一心不乱,妄念皆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自然会来接引,超出三界之外,往生西方。非但如此,即便是念诵《般若波罗蜜》也能往生,这就说明念一切佛,念一切经皆能得一心不乱之境界。
  ⑧念佛三昧而不离佛
  如《大智度论》中说;
  “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重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常常念佛也……有菩萨复言:我於因地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於恶道,经无量劫,  虽修余行,  未能得出。后於一时遇善知识也,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摒弃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
  佛是无上殊胜法王,最应尊重,常念不懈,即得解脱。说明念佛三昧能使因遇恶知识而堕恶道中人,摒弃恶业恶念和诸烦恼障而得大利益。持佛名号而一心不乱,观想念诸佛像好壮严,生大欢喜,常随左右而不愿离佛,进一步念佛三昧,得诸法实相,即是非相,一念不着,一念不生,自身即是佛身,自然也就常不离佛了。
  2、《十住毗婆沙论》
  《十住毗婆沙论》是龙树菩萨系列作品中的一部重要论著,是龙树菩萨大乘菩萨道思想的精华所在,也是一切大乘佛教所借重的重要理论根据。该论主要是讲菩萨十地修行的方法和次第果位,其中讲净土念佛三昧内容的就有二品。
  ①《念佛品第二十》(《大正藏》第二十三卷六十八页)
  如偈说:
  “当念於诸佛,处在大众中。
  三十二相具,八十种严身。”
  偈中前二句是说新发心菩萨於初地,在大众中修行当持诸佛名号,降诸烦恼魔障,此功德可生欢喜心,得安稳快乐,进而得见诸佛现前,是名为持名念佛三昧;后二句是说当观想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奸而心生敬爱,进而行大慈大悲之波罗蜜法,令智慧功德增长,是名为观想念佛。
  ②《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二十六卷八十六页)
  如偈说:
  “菩萨应以此,四十不共法。
  念诸佛法身,佛非色身故。”
  持名念佛是念法身佛,观想念佛是观佛身庄严,但都要以善行功德为基础,才能使三业相应。所以必须修行四十不共法,四摄六度等波罗蜜法,离色身苦,得法身乐。因为色身是生死体,是变化流转体,是生灭有坏体,所以龙树菩萨认为需以观想念佛三昧得佛身庄严,即得不生不灭之法。

  二、念佛三昧法门的缘起、内容及作用

  1、念佛三昧法门的缘起
  ①如《观佛三昧经》中说:
  “昔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有佛出世,号宝威德上王。时有比丘与九弟子,往诣佛塔礼拜佛像,礼己谛现,说偈赞叹。后时合终,悉生东方宝威德王佛大莲华中,忽然化生。从此以来,恒得值佛,得念佛三昧,佛为授记,于十方面各得成佛。”
  《观佛三昧经》所说,比《大智度论》中释迦牟尼佛时代有念佛三昧法门,上推了无量世。在宝威德上王佛时就有念佛三昧法门,而且明确记载有一比丘和其九弟子因得念佛三昧,往生宝威德上王佛之所东方世界坐宝莲花。自此以后,只要有发愿往生该佛净土者,只要於此佛像前,勤修念佛三昧,该佛即为之授记,於十方道场成就佛道。宝威德上王是过去佛之一,释迦牟尼是现在佛,佛佛功德无别,念佛三昧法门也无二,乃至於未来佛弥勒也是  如此。   
  ②《十住毗婆沙论》之《念佛品第二十》中说:
  “佛为跋陀婆,所说深三昧。
  得是三昧宝,能得见诸佛。”
  跋陀婆即跋陀婆罗,汉译善护菩萨。本偈颂因受字数的限制,省去了“罗”字,减称跋陀婆。善护菩萨为王舍城的在家优婆塞,是该城第一大富商的长子,因其道心坚固,精进勇猛,被尊为在家众的上首。龙树菩萨这首偈语,说明念佛三昧法门,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中,为跋陀婆罗菩萨所演说。诸修行人,只要信受奉持此念佛三昧法门,即能证得无上果位,得见诸佛。
  2、念佛三昧的内容及作用
  所谓念佛三昧即是通过念佛而得定,达到一心不乱,一念不生,无所执着的境界。如《净度三昧经》中说:“若—念不生,悟然返本,故云度妄众生,了念即空,无有是处。”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而堕诸恶道中,如《楞严经》说:是安心的作用。因为妄心的支配而生执着我见,有所求即有爱别离苦和求不得苦,有生老病死苦和贪瞋痴诸烦恼。因为妄心而覆盖了真如佛性——真心,生生世世,往复流转,不得解脱。念佛三昧能使修行者妄心息灭,悟然返本,常在定中。并由此息一切妄想执着,即是空寂,无有起处。
  念佛三昧的方法有三种:
  ①持名念佛:
  如《佛说阿弥陀经》曰: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临时,心不颠倒,即得往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道绰大师认为持名念佛是“易行道”当然很对,但我认为念佛三昧同样也是“难行道”。因为修行人要做到念念不忘佛的名号,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念佛还得身口意三业相应才有用。口中念佛名号,就必须时刻不忘佛弟子自利利他的使命,一切行动、语言和意念都要与佛法僧三宝相应。依佛法修持,勇猛精进,不懈怠,不放逸,并勤修忍辱、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法门,以求自我解脱,度化众生苦难。持佛名号,就得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赞叹、随喜、精进一切功德,才能令善根增长,福慧因缘具足,如此才能“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彼国”。所以,持名念佛也是难行道。
  依《佛说阿弥陀经》而持名念佛,即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此号是印度语的音译,其意为:南无是“礼敬”和“归依”的意思;阿即为“无”;弥陀是“量”义;佛是“觉者”义。所以这六个字合起来说是:礼敬(或归依)无量觉者的意思。一句阿弥陀佛,总持一切无量法门,故又称总持门。持名念佛有以下方法:
  高声念——念佛时声音洪大,以集中全身精力,贯注在一句佛号上。此法对治昏沉、掉举和懈怠,驱除相继不断的杂念。
  默默念——念佛时口不见动,也不出声,但佛的名号在意识中了了分明,所以能使心不走失,正念凝聚。可在卧时、病时、沫浴时、公共场所或旅行时默念佛号。
  金刚念——声音不大不小。口念,耳意想佛名,三业相应。因效益很大,故有金刚不破意,比喻正念坚固,一切杂念不能令行者心念动摇,全身贯注於念佛名号之中。   
  追顶念——念佛时字与字之间以及句与句之间连缀得极为紧密,字字相追,句句顶接,无有间隙。此念法能使一切杂念无法契入,无明烦恼无从生起,归於沉寂。   
  礼拜念—— 一边念佛,一边拜佛,或於佛像前、清静处来回走动。此时身口合一,意中思佛,念拜并行,便是三业清静,全身各个器官全部贯入其中。
  记十念——用念佛珠记数,每念十句佛号,拨过一粒念珠,使心专此一境,否则就会错乱。此法能对治杂念,使一心不乱。
  气念—— 一口气为度,十口气为一个循环,须五分钟左右。每天若於忙中偷闲时,作此念法,使可生极乐国土。如弥陀十八愿说:“十方众生,欲告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愿文而设。”
  定课念——专为无恒心者设此法。若能於每日规定念十万、七万、乃至十念,就能形成一种规律,坚固心力,促使精进不怠。
  四威仪中念——修行者若净种纯熟,则念佛之法日日精进,行走坐卧四威仪中,无时无刻不在念佛法门中,即能无念而念,无时不在定中。
  还有调息念、有定无定念、许愿念、恳切念、供养念、回向念、报答念、聚会念、难中念、梦中念、病中念、临终念,发愿惭悔念等法门,都能使修行者时时刻刻不忘精进,即能促使心净专一,无妄念生起,从而与阿弥陀佛结下良缘,定能受渚佛菩萨接引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②观想念佛 
  如善导大师《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经法门》中说:(《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二十二页)  
  “观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圆光彻,端正无比。行者一切时处,昼夜常作此想,行住坐卧亦作此想,每常注意往西,及彼圣众一切杂宝庄严等相,如对目前。”   
  此观想念佛三昧,通过静虑观想诸佛身清净庄严而得禅定。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先从静坐做起,通过坐禅观想阿弥陀佛法相庄严,金色光照,次想自身自毫光涌出,彻身自照;同时念念自心与诸佛相应。此观想念佛三昧可使用以下方法:
  觉照念——  一边称佛名号,一面回光返照自身自性,佛心我心,佛身我身乃至三千大干世界,山河大地,四大假有顿成一体,都在一心一念之中。若此则入三昧之中,以凡夫身得见佛地境界。   
  观想念—— 一边念佛,一边观想佛身庄严如立身前,诸圣贤众四周围绕;或观想极乐国土金地宝池,花开鸟鸣,宝树罗网,光辉灿烂,犹如自身游乐其中。若坚固此观,则时时无不在极乐国土中,一切杂念、染尘皆无。
  观想念佛可把娑婆世界的苦,无常、染污等,与极乐世界的乐、常住不坏,清净作以比较,以坚固离五浊恶世,发愿往生极乐净土的信念和决心。如能於四威仪中常作此观想念佛三昧,则能一心不乱,心如明境,一切污染杂念不再生起,一切贪嗔痴不再现前,自然就能超出三界之外,常住净土之中坐宝莲花。
  ③实相念佛
  如《十住毗婆沙·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所说: 
  “不染著色身,法身也不著。 
  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   
  持名念佛是念佛色身,是有所得有所求法,毕竞不圆满。如《楞严经》中,阿难尊者见佛身庄严心生欢喜而出家,即遭到佛陀的呵斥。观想念佛同样执着於佛的庄严威仪和极乐国。土的美妙,有此执着,则不能即身即心是佛而顿超佛地。持名念佛和观想念佛是为了一心不乱,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则应无有执着,连佛法身也不应贪得。如《金刚金》所说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无一法可得和三祖慧能“本来无一物”的境界,了达第一义谛,得究竟解脱,与虚空无别,是名为明了诸法实相,为实相念佛三昧。
  综合三种念佛法门,是相辅相承的。持名念佛对:钝根少利者修,以增长福慧。若只念佛而不观想,则不知佛身庄严,极乐国土美好,不易坚固往生的信念和决心;若只观想而不念佛则不易定心、去妄念,反成妄想和幻想,走火入魔,得神经病而成狂妄之徒。若能於此二种法进而实相念佛,则必定具足佛身功德,息一切妄心执着,超脱生死之外,还归妙明佛性,到达极乐国土。

  三、净土宗在中国的创立、发展、地位及与其它宗派之关系

  l、净土宗在中国的创立,发展及地位
  净土宗在中国的创立,虽然只是庐山慧远大师之后的事情,但是慧远之前的道安法师,就继承和发展了龙树菩萨的净土思想。龙树菩萨汇通印度佛教各部派及大小乘的思想体系,所以在中国被称为“八宗之祖”、“第二释迦”,自然净土宗的历代祖师都以龙树菩萨为该宗的实际开宗鼻祖了。然而,净土宗历来所奉行的三经,即《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皆是释迦牟尼所演说,所以净土宗真正的源渊则应是释迦牟尼佛,而其宗主则是西方极乐世界阿陀弥佛。如果更远的推理下去,在过去久远世的宝威德上王佛时,就有了净土思想的存在。不管怎么说,净土宗在中国的创立,则仍然是庐山慧远大师之后,才依经据论,创宗立说,自成体系,独成一家一宗之言。
  慧远大师虽然聚集东晋时的社会贤达,文人学者,儒教名流共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还没有形成宗派。昙鸾受法於菩提流友,后以净土为业。道绰在石壁山,因见昙鸾遗迹碑文而生恭敬,由涅槃学派转而专修净土,以观想念佛三昧为主要方法,并留下3万余言的《安乐集》。《安乐集》以易行道和难行道分佛教为圣道和净土两门。他认为凭自力依佛法修行证果是圣道门,是难行道;凭借自身愿力和阿弥陀佛的接引入圣证果是易行净土门,是易行道。他认为在末法时代,只有净土一门方是了生脱死的唯一法门,但是净土宗的历代宗师仍末把他列在净土祖师之内。
  道绰的弟子善导大师,先专学《法华》与《维摩诘》诸经,唐贞观年间归依道绰修习净:上门,以持名念佛为主,在长安弘法。他的著作主要是讲念佛三昧的方式方法,并建立了一整套念佛仪规。所以后代尊慧远大师为初祖,善导为二祖,并且以善导为实际上的净土宗创始人。他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到公元十二世纪时,日本僧人源空,依此疏创立日本净十宗,故此善导大师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佛教发展到唐代中期,由於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出现,中国禅宗兴盛起来。到了宋代,随着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禅宗寺院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禅宗人才辈出,代不乏人,并纷纷著书立传,如棒喝等应机接引法门形成一股旋风,席卷中国,影响亚洲大部分地区。由此而引起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儒学家们的极大惊慌,因而才促使了陆九渊、朱熹等新一代儒学的产生。然而朱熹等人的儒学著作中的字里行间,无不大量地吸收佛教理论,以增强其生命力。其中较之儒学鼻祖孔子的儒理而言,已经是大相庭径,面目全非了。
  唐宋以后,与禅宗相比,律、唯识、华严、天台等宗都后继无人,无力望其项背。只有净土宗一门,由於基层佛教的发展,使念佛三昧法门在民间广泛流传,与禅宗并驾齐驱,共同发展。唐末末初的永明延寿禅师因其归心净土,被尊为净土六祖。明代八祖莲池大师,九祖藕益大师,清代十一祖省庵大师等人都堪称佛教史上的泰山北斗,促使了净:仁宗更为广泛的流传。民国初期的十三祖印光大师,对念佛三昧颇有心得,深得世人的敬重,门下弟子相信徒望风而拜,可算得上净土史上的骄傲。由於净土历代祖师的努力,使得今日中国佛教形成了“有寺必有念佛三昧,信徒皆念阿弥陀佛”的局面,故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佳话。  (历史记载:善导大师初到长安时,无人知道念阿弥陀佛。于是他对大街上的乞丐说:“谁念声阿弥陀佛,给一个铜钱。”以后,乞丐见到善导六师,皆念阿弥陀佛,一人皆施—铜钱、长安城内乞丐一一传开,都来向他乞讨,最后发生经济危机,只得离开长安。但长安城内有见僧人者,皆念阿弥陀佛,并传向各地。)所以,现代中国佛教的僧人与僧人,僧人与信徒及非信徒之间,一句“阿弥陀佛”就象中文“你好?”、“再见!”、“谢谢I”、“对不起!”,英文的"How  are you!”、"Good——bye!”、“Thank Youl”、"Excuse me!”一样,成为人们见面,表示感谢和道歉以及告别时的常用语言。这足以说明,净土宗在中国佛教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和对现今佛教的巨大影响。
  2、净土宗与禅宗及其它宗派的融合
  虽然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寿禅师,第一次明确指出“禅净双修”的观点,但是,印度释迦牟尼佛让静虑习禅者念佛以去恐怖,就包含了禅净共修的义理。而我们从龙树菩萨的著作中,同样可以发现大量有关禅净并举的内容。
  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四祖道信禅师,继承了《文殊所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思想,其实这就是般若和念佛三昧的合二为一。五祖弘忍大师和他的弟子潞洲法如,以“齐速念佛名,令净心。”的习禅方法,我们可以从《传法宝记》中看到。北宗禅之祖师神秀,显然电继承了五祖的念佛三昧思想。所以,我认为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观想念佛;本偈的后二句“时时勤拂式,勿使惹尘埃。”则是要通过持名念佛三昧达到——尘不染。六祖慧能大师因听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心下大悟和他的“本来无一物”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实相念佛三昧所说的“法身亦不着,永寂如虚空”的境界。
  五祖弟子资州智洗的门下处寂禅师,於唐开元年间在成都净众寺讲戒说法。据《历代三宝记》记载:其“先教引声念佛,尽一气念绝,声停,念讫云:无忆、无念、莫妄。无忆是戒,无念是定,莫妄    是慧。此三句话,即是总持门。”由此可    见四川的处寂禅师也是主张“禅净双修”的。   
  五祖门下宣什宗,《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中说:“即南山念佛门禅宗也。其先也五祖下分出,法名宣什。”
  又如《坛经》中说:
  “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行一三昧。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
  如此,从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门下,无不主张念佛净心,行念佛三昧法门。直到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寿禅师,极力主张并明确提出了“禅净双修”的观点。他的著作《宗镜录》一百卷,认为各宗诸派殊途同归,“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提出禅教并重,性相融合,归心净土的弘法观。宋代中叶的大慧宗杲禅师提出“念佛是谁?”的话头禅,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宋以后,佛教各宗派逐步走向融合。净土宗不仅与禅宗不可分,即便是律、天台、唯识、密等诸宗都无不以净土念佛三昧来作为修行的主要方法。所以,中国只要有寺院的地方,无人不念本师释迦牟佛,无人不做早晚功课,无人不念《般若波罗蜜经》,无人不念阿弥陀佛,无人不称念观音菩萨名号。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弥陀净土与药师净土之比较(法清)
下一篇:弥勒菩萨及其兜率净土(则慧)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