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叁、日常生活
 
[隆波通禅师] [点击:4342]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叁、日常生活
 
问: 动中禅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 用。现在练习都是单一的动作,无论在经行或手部动作,单一动作所缘比较好,而且简单。如果去游泳时,手脚都动,或是在工作时,不只身体动,心念也在动。心里有很多感觉、想法时,要如何去保持正念?还是要修行到一个程度才有办法?
答:工作时可能有很多所缘,一下子要全部都觉知,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选择一个,等正念变强,自然而就可以全部照顾到。刚开始只要一个就好,在工作中训练正念是困难的,有时就是没有办法,所以要慢慢来。有些工作很忙碌,如果不能保持觉知,就重新再来,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进步。
 
问:假设这个禅修是密集班,密集班都有期间,可是回家之后怎以办?没有办法每天都有密集班,而且生活很纷扰,回去之后还要这样动吗?回去上班不可能这样动,该怎么办呢?
答:每一个工作都要动,在动中带着觉知。在工作中的觉知那样清楚,可是不管觉知多少有努力就会觉知,得多少就算多少。如果在睡觉之前,觉得工作不是那么累,那么不管能练几钟就练几分钟,三十分钟或一个小时,经行三十分钟然后坐三十分钟再睡觉。醒来以后要先练也可以,要看每个人下多少决心去用功。有很多人想:“啊,今天工作好累喔,休息一下吧!”,就睡觉了。可是,如果是正式的上班就非起来不可,会想:“我一定要起来上班。”,因为那是工作。如果对待动中禅就像对待工作那样就好了。有些人是固定的,早上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一天四个小时,能这样练习,才能在工作中应用。
 
问: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动作很快,如何使觉性跟上?
答: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空,可以多练规律的手部动作。其他工作时间,虽然身体动作比较复杂,但一次以一个主要部位为觉知的对象。开始时难免会有遗漏,但不要紧,不断地练习,久了就可以时时觉知。
 
问:看电视可以练习吗?注意力放在手上吗?
答:听讲时,觉性就放在听,练习时就放在手部。觉性不是很强,先只选择一项练习就好。如果一边看电视一边练,效果有限。看电视时要带着觉性去看电视,知道自己在看电视。不过可能没有那么容易,以为知道,实际上并不知道。
 
问:每天应该练习多久?
答:能多久就多久,越久越好。有空时就练规律的手部动作或是经行,当工作或是做其他事情时,就觉知身体动作,一次一样事情。例如,洗碗盘时,就觉知擦洗碗盘的手部动作。驾驶汽车时,可以觉知动作中的手或脚部动作,一次只要选择一样就好,或是当遇到红灯停下来时,则可以上下移动手指。
 
问:光是聆听法谈就能治疗心吗?
答:不错,如果能以觉性聆听的话。如果不能觉知在聆听,那么需要练习。
不能只是坐着等待觉性来到,或是祈祷它从天下掉下来。如果问为什么人们还坐着祈求它的来到,答案是:“因为他们这样练习一代又一代了。”你可能会继续问:“能够停止这样做吗?”我们的回答是:“是的,如果你有智慧的话。”但如果没有智慧,你还是坐着并祈求它的来到,这总比什么都不做要来得好。
 
问:如何不生气?
答:你现在生气吗?事实上,没有所谓的生气,生气是因为忘记了身体动作,没有活在当下。当下忘记了自己,结果生气就升起。如果当下能觉知身体的动作,就能看清生气,当下生气就停止了。生气不是自然的事情,它来自无明,无明是来自你不知道当下身体的动作。生气象盗贼,当主人不在时,就跑来屋里。如果我们有觉性,就好比有了警卫在屋内,主人不用做任何事情,让警卫去尽他的责任。佛陀说:一个能熄灭生气的人,就是快乐的人。我所说的方法不是杜撰的,在《大念住经》中佛陀已有开示。经上虽提到,这样还不够,大家要实际练习,将正念提升到“大正念”、提升到“圆觉”,而后让圆满的觉性去做它自己的工作—灭苦。
 
问:如何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生气、沮丧、忧虑?
答:只要有觉性,这些情绪生起时,就能看到,并且微笑地看着它们消失。
 
问:如果说错了话,“苦”会不会跟着生呢?
答:错就错了,不用跟,就在那个时候,知道错了,不要整个都抓过来,就是放下,知道这样就可以了。长久以来我们被教导的—“如果做了什么错,恶果会跟随过来” —并不正确,其实就在你做的那一刻,就已经苦恼了。以往被教导的,把“过去”拿过来教导别人,例如往昔所造的业啦,这是为了教导别人有所警惕,不要造恶。其实不管过去、现在、未来,只要把现在处理好,过去、未来就会好。可是我们却把过去、未来、现在混在一起,甚至只讲过去,只讲未来,就是不管现在。我们应该好好地来管“现在”才对(隆波以手在面前往左、右、中比三下)—过去、未来在左右两边,现在在中间:都是教过去、未来,就是没有是间,没有教“现在”。抓过去、抓未来,本来是为了让我们能好好地活地现在,可是,结果刚好相反:我们一直粘在过去,粘在未来,就是不管现在。
因为这样子的教导,我们一直注意过去,一直注意未来,没有办法依靠在这里(指当下),心一直跟着未来,看着过去,把当下、现在忘失了。这就是为什么这里再地强调要活地现在,要能够和当下在一起,不在意过去,也不渴望未来。好也好,不好也好,就是要把现在照顾好。人们不要现在,就是要那些远远的未来。热热的食物,香喷喷的,应该现在吃,好好吃才对。好好的食物在面前不吃,一直要那些远远的—等到想吃的时候,却因为食物坏掉,再也无法吃了。
 
问:这法门这么好,现在忧郁症的人那么多,这个法门是否对他们有帮助?
答:训练正念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忘失自己,做什么都会更好;不知不觉的人会变得知道,见不到自己的人会见到,不曾看到念头的人会看到。只有好跟更好,睡不着的人来练这个,自然会睡着,不用吃药,练一练,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睡觉时就倒,然后一只手做翻掌动作。如果右卧就用左手,仰卧也可做这个动作,做到睡着为止。
没有任何方法像动中禅这样了,本来想东想西想很多,但是练没多久就睡着了。很多人习惯睡前想很多,想得头很重!心有很多杂念,很会胡思乱想,来练这个方法没多久,就变得很好睡,到了该睡时就像开关一样,“啪”一下,就睡着了。没事时不想,到该想时,开关打开就想。
如果问:这样可以做计划吗?可以啊!一样可以做计划,比以前做得更好。有些人会说:这样子不想,怎么工作呢?不是不想,而是该想时才想,那会更好。
 
问:现在很多外遇的问题,先生有外遇,太太很痛苦,在练习动中禅时,各种念头会跟出来,如要恨、要杀等实际的问题,我们手在动时,碰到那个问题,怎么解决?
答:问题愈多愈要练习。念头来时不要去管它,无论念头如何升起都不要理它,善的念头、有功德的念头都不要理它。现在在这边练,就好像在打仗一样,里面升起一大堆东西,妄想造作不理它,就做现在要做的事,培养觉性,这个练久了,觉性变强了,念头会变少。如果不练这个动作,会被念头拖着走,所以说念头愈多愈好。为什么?因为念头愈多,你愈练。在练时,念头一大堆、一大堆地升起,不要随着它去,这样练下去,念头起来、起来,愈来愈少。有一句话说,笨的人逃走,聪明的人留下来跟它打个输赢。烦恼即菩提,有嗔恨,靠着它解决,嗔恨就解决了。
 
问:当一个人被侵犯、障碍时,心里往往不平、不舒服、不喜悦,如何以这个觉来解决这个烦恼?
答:要训练让自己有觉性。有了觉性之后,重的会变轻,这些很麻烦、很麻烦的问题会解决—就算问题不会解决,但是你的心会变轻松。
没有觉念的人,问题没有解决抓着不放,问题解决了也紧抓不放。但是有觉念的人知道放下,问题不能解决也放下,就没有了,就这样放下。解决问题是放下,不是抓着这个解决,是用一种放下的态度来解决问题。一种是带着“我”在解决问题,另外一种是用没有“我”在解决问题,带着觉念,带着智慧来解决问题。如果带着不迷惑来解决问题,就会轻松愉快,算不能解决问题,也不会装在这里(心)。每天想、想、想,就算想也会带着觉性去想。原来这个不行,该用那个,用觉念去想;没有觉念的人把这个放脑子里,早想、晚也想。然而,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跟它绞在一起,每天拿来一直想—外面的问题有时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可以解决内心的问题。不能解决这个、这个人、这件事,但可以解决自己的心,那就没关系了。如果可以解决自己的心,而帮不了别人,解决不了,就放下吧!不放下,不是跟他一起苦了吗?变成跟别人去苦了!不但帮不了别人,自己还在那边苦,把别人扛在肩膀上苦。所以,我们所说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就没有舍了嘛!不知放下,放不下。放得下的人就是四无量心都具足,就舒服了。我们尽力去帮助,帮不了就放下,这四个要具足。大部分人都有只有三个,放不下,心想想就粘在里面。因为没有觉念,如果有觉念,到某一个点就放了,而且带着怜恤、慈悲、爱来放下的,不是带着嫉妒、嗔恨。
在经典、佛传里都有记载,帮助不了就放下。就像莲花的四种譬喻:一种在泥里没长出来,一种在水中小小的,一种在水面,另一种冒出水面盛开的。这譬喻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程度,不能强迫他们去接受同样的道理和了解。就好象有些人堕在黑漆漆的地方,告诉他到外面来吧,或者拿火给他,告诉他会变亮哦!但他不接受,不愿意听话走到外面,遇到光明,他不愿出来,只有待在里面,继续黑暗。
 
问:动中禅对身体有帮助吗?
答:若有健康的心,就有助于身体的健康。身体有病时,要去看医生。而心里有病(如贪、嗔、痴)时,就要用觉性来治疗。即使身体非常痛,但强的觉性可以使心超越肉体的痛,而不觉得苦。觉性可以超越痛苦与快乐的感受。大多数的人是感受超越了觉性。我们可以训练觉性超越感受,身体虽苦却不受影响。身体的无常及苦是自然现象,不能对它如何,但是心理成份(受、想、行、识),可以使之不苦,觉性可以超越受、想、行、识。
 
问:有些癌症患在末期的时候,会呈现昏迷的状况,如果觉知觉念已经成型了,会不会因为身体的昏迷状况而消失掉呢?
答:觉性还是有,还是在,没有去哪里。我们的觉性培养好了,它就会在那儿。因为没有觉性,所以就会用药来控制这个感受;如果觉性培养起来,我们就有了那个药。人们因为有强烈的痛苦,痛的感觉、感受,所以会拿药来控制,让它不要痛。如果有觉性,觉性自然会去照顾,不需要拿药来也可以。因为觉性还不够强,所以就会受到感受的箝制影响。
现在这个世界科学很进步,能想出各式各样的方法来控制疾病,在ICU加护病房里面什么都有,你会看到那些不净、痛苦,种种的境相就是帮助你禅修,人生就是这样—够了,够了!有的人看了会难忘,看到眼睛,然后看到这里面去,从这里面进去,或从耳朵进去,然后就停在这里(心)。所以要把心照顾好,知道这个身体,然后就让它随顺自然。有些师父当他们知道自己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会说不要再拿什么东西来放在我这里了,让这个身体随着自然而去。我们不知道大自然,不知道身体的自然,然后想要去做什么。有些病救了不会好,不救也不会好,有些病救跟不救都会死。这个身体不是我们的,有了这个色身,就会生、老、病、死。这是真实!因为不知道自然,所以就会拿一些东西,拿一些方法来违逆自然。
 
问:当父母病危时,虽然自己对每个念头很清楚,心中还是感到烦恼与痛苦。隆波刚刚提到“当心中苦恼时,就是活在地狱中”,请问隆波,在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处理?
答:面对境界时,如果有觉性,我们能看到心的反应,能及时地处理任何事情。遇到亲人往生,如果难过,能帮助他们吗?这样只会让痛苦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在平常就要培养觉性。觉性增长后可以帮助我们面对任何境界,特别是当所爱的人要离开时。因此,传说当所爱的人要往生时,不要哭。如果哭,亲人将不能平静地离开,他们会担心哭泣的亲人。这也是佛陀为什么说,要保持心的平静,因为像这样的苦没有人可以避免。即使是我们自己,也在等待这个时刻的来临。
 
问:这世界上有很多种工作需要用到双手,譬如:农夫插秧、渔夫撒网、乐师弹乐器、厨师烹饪、理发师剪头发。像这些用手工作的人,也许不会花很多时间做标准式,但如果懂这些窍门,利用工作时培养觉性,是不是有希望开悟?
答:如果有时间,要练习手部的规律动作,一次只动一只手。但是工作时,当然要依照工作性质来动,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身体的每个动作。如果想用直接又有效的方法来培养觉性,有空时就要做规律的手部动作,一次只动身体的一个部位,而工作时就把觉知带到日常的生活中。重点是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觉性增强后,会看清自己的心。这样练习觉知每一个身体动作,直到觉性圆满,所以开悟是没有有问题的。有些练习动中禅的人是在工作时开悟的,记得有一位在农田里捡菜,另外一位是在喂猪时开悟的。
动中禅的重点只有一样: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肆、生死轮回与涅槃
下一篇: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贰、正确方法 八、对治障碍

 正念动中禅动作分解图 正念动中禅练习原则与要领
 正念动中禅的传承 正念动中禅的本质
 正念动中禅简介 正念动中禅的历史传承
 正念动中禅动作分解图 我与正念动中禅的因缘(续智法师)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前言 隆波通禅师简介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壹、原理 一、MAHASATI:“大念住”、..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壹、原理 二、止观双运、具足四念处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壹、原理 三、觉知规律的动作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壹、原理 四、“猫抓老鼠”与“觉断妄念”..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壹、原理 五、知道妄念 VS 看到妄念..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壹、原理 六、有毅力、恒心、耐心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壹、原理 七、自觉觉他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贰、正确方法 一、张开眼睛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贰、正确方法 二、自然呼吸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贰、正确方法 三、轻松觉知动作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 贰、正确方法 四、心中不默念,不标记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