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居士] [点击:7747]   [手机版]
背景色
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 讲于四川省寶光僧佛学院
 
学佛的人一定要对宇宙一切诸法的体相业用,有如实无误的尔又全面的了解,然后方能无挂无碍,具备一切智智。如果学人尚有一法不明,一理未通,这样便有一分迷事与迷理的无名存在,当然就不会获得大自在与大解脱。学佛者若要成就一切智智,也就绝不可能尔成了一句空话。
 
佛典中阿赖耶识这一名词随处可见。但是一般初学佛法的人不知阿赖耶识是什么意义,更不了解它的伟大做用,每每把它错误的理解为灵魂、本体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样不但曲解了大法,尔且也阻碍了自己慧命的健康成长,岂不为此叹息!
 
但是阿赖耶识的道理深广微妙,不说凡夫不能通达,就是二乘亦不能通达。正如《解深密经》和《大乘阿毗达摩经》中分别所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所以佛对二乘人不讲极难通达的阿赖耶识,唯独给殊胜的大乘菩萨宣讲。因为二乘人不需破除法执,当然对于阿赖耶识的甚深道理也就用不着去研究通达了。但是做为学佛的大乘菩萨来讲,则必须深入正确的通达甚深缘起的道理,然后方能破除法执,证得圆满的法空眞如,尔成就一切智智。但是若欲明白甚深缘起的道理,则又必须首先弄清阿赖耶识的内涵,明白万法不从上帝、神我、自性、无因尔生,尔是以阿赖耶识为助缘的内因缘生一切法的缘起性空理论。这様佛法才能摆脱玄学、迷信、低级庸俗的色彩,同时学佛者也才有眞正解脱成佛的可能。因之,笔者有鉴于此,特对于阿赖耶识的体相业用作一探讨,笔之成文,以飨读者。不足之处,尚希同道指正!
 
一、略释阿赖耶识的名义
 
1.阿赖耶识的异名 ⑴阿赖耶识 ⑵阿陀那识 ⑶异熟识 ⑷根本识 ⑸一切种子识 ⑹心 ⑺所知依 ⑻藏识海 ⑼穷生死蕴 ⑽第八识
 
2.阿赖耶识亟其异名的出处
 
阿赖耶识亟一切种子识见于《大乘阿毗达摩经》。如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阿陀那识见于《解深密经》。如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异熟识亟根本识见于《唯识三十颂》。前者如云:“谓异熟思量,亟了别境识”。后者如云:“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心见于《解深密经》和《厚严经》。《解深密经》有“心、意、识相品”一名。(心指阿赖耶识,意指末那识,识指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厚严经》云:“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
 
所知依见于《摄大乘论》。如云:“所知依几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异,三学彼果断几智,最上乘摄是殊胜”。(所知依指阿赖耶识,所知相指遍计、依它、圆成三自性,彼入所知相指悟入相、生、胜义三无性,彼入因果指修六度,彼修差别指修道十地,三学指戒定慧,彼果断指大涅槃,彼果智指大菩提。)
 
藏识海见于《楞伽经》。如云:“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做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做用转”。
 
穷生死蕴见于化地部。如《摄大乘论》云:“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阿赖耶识)名穷生死蕴”。
 
3.阿赖耶识亟其异名的含义
 
阿赖耶识,汉译含藏识:此识能含藏诸法的种子,一切诸法种子为其所藏,以亟第七末那识执藏识见分为我。具此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故名含藏识,梵语阿赖耶识。
 
阿陀那识,汉译为执持识:此识能执持染净诸法的种子亟诸有情的根身,故名执持识,梵语阿陀那识。
 
异熟识,异熟有三义;
 
⑴异时尔熟,业在过去,果在现在,业在现在,果在未来,不同时间变异成熟,故名异熟。
 
⑵异性尔熟:业有道德舆非法道德的善恶性,尔果只有苦乐,性是无记,故名异熟。
 
⑶变异尔熟:前六识造善恶业熏习阿赖耶识,尔此受熏的     种在阿赖耶识中变异转化,待缘方能成熟生果,故名异熟。
 
阿赖耶识随此成熟的业种作助缘,内变三界五趣的根深亟器界,酬前业力,故名异熟识。
 
根本识:此识由含藏前七转识亟彼心所等各各自种,也就是含藏一切色心诸法的种子,此种遇缘又能生起一切色心诸法的现行,它是色心诸法运动转化所依的根本,故立根本识名。
 
一切种子识:此识由具①名言习气,②二取习气,③业习气,形成内因缘能生世间诸法;同时又寄存般若种子,能生出世净法,故立④一切种子识名。
 
心:一切色心诸法的现行转化熏习成种,存放于阿赖耶识中,是集穧义;阿赖耶识中色心诸法的自种遇缘又生起色心诸法的现行,是集起义。具集穧、集起二义,故立心名。
 
所知依:所知即法之别名,意谓染净一切诸法皆依阿赖耶识尔有,故立所知依名。《阿毗达摩大乘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所知)等依(阿赖耶识),由此有诸趣,亟涅槃证得”即指此尔言。
 
藏识海;阿赖耶识如海,其所含藏的种子如海水;种子生起现行诸法,如海水生波;现行诸法又熏成种子,如海波沉降为水。如是种现熏生,无有穷极,也如大海水波转化,舞有穷极一样,故立藏识海名。
 
穷生死蕴:阿赖耶识一般随业牵引,长期流转于六道之中,只有圣者破除了我法执着,广穧无漏福慧,证金刚喻定时,顿断阿赖耶识中一切杂染法种尔转成无垢识和大缘镜智,此时阿赖耶识不复存在,尔生死永远穷尽,故立穷生死蕴名。
 
二、阿赖耶识的性、量、境、受
 
1、阿赖耶识的性:  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性。《八识规矩颂》云:“性惟无覆五遍行”。所谓无覆,也就是无有遮蔽意。阿赖耶识无我法执着,也无烦悩所知二障,自性显露,故云:“无覆”。此识不造善恶业,故不与善心所亟烦悩心所相应,性非善恶,故云:“无记”。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只有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遍行心所是心识最基本的、一般的活动,故八识生起,皆各有五遍行与之相应。遍行心所不善不恶,亦属无记。但是前六识烦悩心所与之相应时,此时与前六识相应的遍行心所则属恶性;若前六识善心所与之相应时,此时与前六识相应的遍行心所则属善性。由于阿赖耶识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性,当然与之相应的遍行心所亦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性所摄。以故《唯识三十颂》云:“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2、阿赖耶识的量:  阿赖耶识是现量所摄。识量有三:能量的识没有执着,不依名取相,它与所缘的境中无障隔。现照现观,是为“现量”。思维想象其所缘境,只有影像,尔无实体,但起推度审比作用,是为“比量”。于所缘境,未得境的实貭,其所认识,顚倒错误,是为“非量”。阿赖耶识在缘境时,既不依名取相,又无执着障蔽,全同前五识一样,只有现量,尔无非量和比量。
 
3、阿赖耶识的境:  阿赖耶识是性境所摄。境有三种:境为识变,由因缘生,自有体相(依俗谛说有体相),名为“性境”。思维想象,其境但有影像,尔无体相业用,是为“独影境”。在缘境时,由于迷情没有认清事物的实质,尔往往把此物执为它物,如黑夜见绳为蛇,见杵为鬼,迷情挟带本貭,故名“带貭境”。阿赖耶识所缘诸境为种子、根身、器界,三法皆属实物,均有体性,故是“性境”。    
 
4、阿赖耶识的受:阿赖耶识是舍受所摄。受有三种;识缘境时,违逆不顺,有逼迫感,有刺激感,使身心不适,是为“苦受”。识缘境时,随顺不逆,对身心有舒适感,快畅感,是为“乐受”。识缘境时,不顺不违,身心没有苦乐的感受,是为“舍受”。阿赖耶识只有自性分别,对境界没有显著灵敏的感觉,故通常是不苦不乐的“舍受”。《唯识三十颂》云:“相应为舍受”既是此意。
 
三、阿赖耶识的依缘业用
 
1、阿赖耶识的依缘:  “依”既缘之别名,阿赖耶识是有为缘生法,故其所待之缘有四:
 
⑴因缘:主要指生起现行阿赖耶识的自种,此现行从自种生已,但同时现行识又能转化为自种,因果同时,一颣相似相续,故种与现行互为因缘。《成唯识论》云:“谓有为法,亲瓣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虽种子与现行互为因缘,但以种子为主,故依因缘立“种子依”。
 
⑵ 等无间缘:等谓等同,同类引生,故名为等。现行的阿赖耶识必依前聚自类为开导,使接着它生起的自颣识续缘一境,使前后认识相续,有条不紊,是为等无间缘。《成唯识论》云:“谓八现识亟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尔开导,令彼续生”。此缘指前念一识刚灭对接着它生起的第二念有开导用,故此缘名为“开导依”。
 
⑶所缘缘:上缘是认识义,下缘是条件义,一切境界既是识认识的对象,同时也是识生起的条件,故此条件为所缘缘。此缘有二:      A亲所缘缘:此是能缘识直接所变所缘的境界,此境由能缘识亲变亲缘: B疏所缘缘:诸识变境必须仗托本质境才能引起识生、自变所缘境相,此本质境是能缘识间接所缘的境界,不由能缘识亲变亲缘,故名疏所缘缘。《成唯识论》云:“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阿赖耶识以种子、根身、器界为所缘境,是其所缘缘。一切有情的阿赖耶识可以互相仗对方的根身、器界为本质境、为疏所缘缘,尔别变一同时同处同一相状的境界为各自阿赖耶识所认识的境界亲所缘缘。故依所缘缘立,“境界依”。但是所缘缘是识所认识的境界,境是识的相分,离识别无有境,故唯识言:“只有内识,无诸外境”,由此“境界依”古唯识家废尔不离主。可是识的亲所缘缘是识的相分,故可不立境界依。但从疏所缘缘讲,凡识生起必待疏所缘缘为本质,然后能缘的识必仗之自变与疏缘相似的亲缘尔起,据此义亦可建立境界依。此中从识的广义来讲,识言总显一切有情的八识,一切所缘的境界皆是一切有情的识亲自变,故不论亲缘疏缘皆是依识尔变,识不依境尔有,故不立境界依是有其一定道理的。然从每一个体人或有情内部甲乙之间所缘的境界来说,是互为本质境,互作疏所缘。为本质境的疏缘多不是此识亲变亲缘,尔只能为此识生起的主要力量之一,故亦可立有“相对的境界依”:    
 
⑷增上缘:阿赖耶识除了前三缘外,其余凡能对此识的生住,或从正面、或从反面予以协助激发的,皆是其增上缘。《成唯识论》云:“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此顺违用,于四处转,生住成得,四事别故”。增谓增添力量,上谓向上生长,阿赖耶识生起的助缘,主要是以第七末那识为其所依的根,故依增上缘中的根立“俱有依”。
 
2阿赖耶识的业用:《八识规矩颂》说阿赖耶识的业用有五:即“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⑴、受熏:阿赖耶识具有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与能熏共和合性的四个特点,故是所熏。阿赖耶识始终以无覆无记性一类相似相续,无有间断尔转,与前七转识有生灭间断、不是长时相似相续者不同,故能受熏。阿赖耶识无善性亦无恶性的间杂,故善法恶法皆能熏习,故能受熏。阿赖耶识无有我法执着,亦无烦恼所知二障,自体显露,故能受熏。阿赖耶识与具能熏义的前七转识亟彼心所同时同处和合无乖,故诸转识亟彼心所的自身与其所造的善恶诸业皆能熏习在阿赖耶识得见分上。此中能熏之法如灶内柴炭生烟,是能熏法;阿赖耶识如灶上所安置的锅,是所熏法;锅受烟熏,便有烟墨附着其上,即是熏习所成的习气。此中三者柴炭之烟,如转识亟彼心所;受熏的锅如阿赖耶识;锅上熏习所成的烟墨如阿赖耶识受熏所成的种子。
 
⑵、持种;此从阿赖耶识所藏种子自性、种类以亟能持之由加以分述;阿赖耶识中种子的自性是一种能量,能量有显能和潜能两类。种子即是潜能,所以唯识把它称为“功能差别”。种子有本有新熏两类,这两类种不是固定不变,尔是相互转化的。因为种子遇缘就会生起现行,也就是潜能转化为显能。种子起现行,同时现行又熏成种子寄存在本识中,这就是显能又转化为潜能。如是显能与潜能的相互转化,唯识称为“种现熏生”。前一阶段的种子遇缘生起现行,现行又熏成种子,前一阶段的种子对后熏成的来说,就称为“本有”;后来熏成的种子对前熏成的种子来说,就称为“新熏”。如是熏习辗转往复无穷,尔种子的新熏与本有也相互转化无穷,故每一种子对前为新熏,对后为本有。种子无论本有新熏,皆不离熏习,所以种子又名“习气”。一切诸法的种子常常在阿赖耶识中与本识不即不离,和合俱转,故此种子又名“随眠”意思是随逐有情,眠伏藏识。
 
一般说来种子的形成依唯识讲必具六义: 
 
a、种子是能量,常常在阿赖耶识中生灭转化,运动不停,唯识称为“刹那灭”。
 
b、种子遇缘生起现行是因果同时尔有,尔不是种灭方起现行,故唯识称为“果俱有”。
 
c、此种子恒随阿赖耶识流转不失,唯识称为“恒随转”。
 
d、种子不能孤独生起,必须要待其它条件为缘方能生起现行,唯识称为“待众缘”。
 
e、种子中有善、恶、有漏、无漏各类的不同,但生起现行必须各从其类,互不混淆,也就是说有漏种子生有漏现行,无漏种生无漏现行,善性种生善法,烦恼性种生烦恼法,体性分明,唯识称为“性决定”。 
 
f、种子生现行不仅仅是各从其类,尔且是每类中的各法种子也是各自相生,毫不混淆。如心法中眼识种生眼识,耳识种生耳识;心所法中善法里无贪种生无贪,无嗔种生无嗔,无痴种生无痴;烦恼里贪种生贪,嗔种生嗔,痴种生痴,各自转化,互相区别,唯识称为“引自果”。阿赖耶识中所有种子必具以上六个特点,方得名为种子,故唯识称为“种子六义”。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有哪些类别?当知有名言、二取亟业三种习气。语言文字亟文字所诠表的缘生诸法熏成种子,此种子称为“名言习气”;其中前者为表义名言,后者为显境名言,此两类名言是生起诸法的亲因缘,也就是决定一切事物生起的性质。由我法二执所摄能所二取熏成的种子,名“二取习气”;此习气是形成生起世间种种有漏染污的缘力。前六识造善恶业熏习本识所成的种子,名“业习气”;此习气是生起三界五趣根身器界差别的缘力,也就是决定一切事物生起的形态。如是名言,二取亟业三种习气,是阿赖耶识中种子的类别。可是除人天无性有情外,其余有情的阿赖识还寄存有或声闻、或独觉、或如来的无漏菩提种子,此无漏菩提种子不属于阿赖耶识直接所藏,只能称为“寄存”。因为诸法现行,方有对碍,尔种子与现行有异,可以相融无碍,故有“种子周遍”之说。正因为种子可以周遍无碍,因尔有漏与无漏两类种子,便得并存于阿赖耶识之中。   
 
阿赖耶识为什么能持种呢?主要有四种原因:  
 
a、阿赖耶识常常一类相似相续,永无间断,能使所熏的种子常存其中,不致失坏,故能“持习气”。
 
b、阿赖耶识不善不恶,性属无记,不与善恶相违,故能“容习气”。
 
c、阿赖耶识无我法执着,体常显露,尔无覆蔽,故能“受习气”。
 
d、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常随阿赖耶识不停地运动转化着,习气与本识不即不离,非一非异,故能“藏习气”。  
 
⑶、内变根身:一切有情的根身皆由阿赖耶识所变现。但是由于有情有胎、卵、湿、化四类,故其阿赖耶识变现根身时亦各有异。化生有情阿赖耶识变现根身不须以外缘为条件,纯由阿赖耶识中地、水、火、风的四大种为因缘(根据),引业力为助缘(条件),因缘结合,便能顿现一根身相。湿生有情在变现根身时除内四大种亟引业力外,还须籍外界的湿气为助缘,内外因缘结合,然后方能变现起受用种种苦乐果报的根身。卵生、胎生有情在变现根身时,一方面是以阿赖耶识中内四大种为因缘,引业力为助缘;尔另一方面还须以父精母血外四大的物质为条件,内外结合,方有根身生起。具体来说:投胎者阿赖耶识中的四大属潜能,必须要借助父精母血外四大的显能为条件来引发,也就是说显能引发潜能,反过来潜能又滋养显能,潜能显能相互吸引,融和无乖,这时投胎者的四大潜能方能转化为现行(显能),尔形成新的根身。正因为物质潜能与显能的相互转化,从尔根身的物质细胞才会有新陈代谢,尔有情的根身也才是活生生的尔不是僵死的。              
 
然复当知;有情的根身除阿赖耶识中内四大种为亲因外,还有业力作助缘。具体说来如人投胎一方面必以润生的烦恼(贪爱)来滋养鼓荡业习气,业习气又协助促使四大潜能生起现行;尔另一方面投胎者的父母必然要以现行人业为增上,来引发投胎者也同样是属于人业的习气(种子)现行,内外相同的业力互相吸引,展转引发增上,然后才会形成有六道轮回中属于人形的根身生起。     
 
人入母胎变化成形至出生阶段,中间的变化发展情况一般有八种不同过程。  
 
a、羯逻蓝位(阿赖耶识中内四大种与父精母血外界四大物质融合一起,有凝结内稀相);
 
b、頞部昙位(胎质表里如酪); 
 
c、闭尸位.(其质甚柔,略似肉形);
 
d、键南位(胎质坚厚堪融); 
 
e、钵罗奢佉位(肉搏增长,肢分相现);
 
f、毛发爪位(毛发等生);
 
g、色根位(眼等根生);
 
h、形相位(扶根尘生,身已成形)。胎成之后,复经十日,即出母腹。         
 
可是一切有情随业力善恶品次的不同,尔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根身亦有差别。天、人、阿修罗三善道有情的根身,身直立行,容仪端庄。仿生、饿鬼、地狱三恶道有情的根身比较丑恶。这就是阿赖耶识内变根身的大致情景。     
 
⑷、外变器界;阿赖耶识中物质的地、水、火、风外四大潜能是变现器界的因缘,阿赖耶识中业习气里属于共业部份的引业力,是变现与根身相适应的种种品类差别器界的增上缘。但是阿赖耶识在变现器界时,必然要仗与此业力所感的同类器界为本质境,为疏所缘缘,然后才能别变一与彼同时同处同一相状的依报器界为自己根身所依住,所受用。犹如人趣有情的根身虽多,尔器界惟一。因为根身的正报是不共业所感,故彼此有别;尔器界是共业所招,故彼此相同。所以同类有情的器界好相看来是一个整体,实则各是一份,只不过彼此的器界都是由阿赖耶识所现的一个影像,无有实体,故能互融互摄,如如一体罢了。     
 
由于一切有情的业力不同,故其所感六道中的依报器界亦有胜劣的差别。天趣器界众宝合成,光辉灿烂,庄严美妙。人趣器界青山绿水,花木荣茂,昼日夜月,亦颇光明。仿生器界远次人趣。恶鬼所居,或在深山海底,或在荒冢坟林,次于仿生。地狱有情所居,八寒八热,刀山火海,丑恶难堪,惨不忍睹。这就是阿赖耶识变现器界的大致情景。
 
⑸、去后来先作主公:有情的身命是以阿赖耶识亟业力为根本,故称此根本为“命根”。有阿赖耶识执持根身,便是活着的有情;若阿赖耶识离身,则身无执持,尔随即杇坏。有情命终时转识先离身,尔阿赖耶识最后离身,故曰“去后”。阿赖耶识离身时可象征着未来感果的好丑。如阿赖耶识离身时,冷融从上尔下,足心后冷,是下堕地狱的征兆;膝部、大腿部后冷,是下堕饿鬼趣的征兆;少腹部后冷,是下堕仿生趣的征兆。冷融从下尔上,至上腹部后冷,是生阿修罗趣的征兆;至心口部后冷,是生人趣的征兆;至头顶后冷,是生天趣的征兆。王恩洋先生《集论》注云;“修净行故,以善心死,善心死故,当来感得上地异熟;以上升故,阿赖耶识临死舍身,先舍下分,随识舍处,冷融便起,至心尔没。不净行者,不善心死,当堕三涂,识舍上分,至心尔没。故现于冷融尔知其升沉,亦即知其善不善,净非净行。”正是阿赖耶识离身的眞实冩照。
 
阿赖耶识离身时,前六识不起现行,全由潜能住于阿赖耶识中。第七末那识恒于内执我,与业报无直接关系,唯有阿赖耶识现行相续,随业引果,先来往生,故曰:“来先”。阿赖耶识在离身之后、未生之前的中间阶段,随业力当生某趣,如当生天趣,即现天趣身形,当生余趣,即随类现身,即现某趣身形。此中间阶段所现之身名“中有身”或“中阴身”,犹如人入夜梦中所现身形,自己能见,他人有天眼者亦能见。中有身寿量以七日为期,大善业当往招感天趣者,于初七日内即得往生;大恶业招感地狱者,亦于初七日内即得往生。因为天上(除四王天、忉利天)亟地狱趣有情往生不遇外缘,纯是化生,故不同于人趣投生者。其人如胎生人趣者,若最初七日不得父母缘,当时以七日为寿期的第二中有身,若仍不得父母缘亦当再现以七日为寿期的第三或第四中有身,必须在七七四十九日内遇缘往生。中有身位有时亦随其意识起善恶念,或善恶愿的意业,尔其身形亦有先善后恶或先恶后善的改转。一般随善业现生善趣的中有身,其所见境有光明相,如有月之夜;随恶业现生恶趣的中有身,其所见境阴暗无光,如无月黑夜。中有身得生趣缘时,该处有香气,随即引往趣入。以当生人趣的中有身言,在正遇父母缘时,心生贪欲,随即身没,顿入母腹。
 
这就是有情前生命灭引起后有生命中间阶段的联络情景。
 
(以上所谈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外变起器界有情生命去后来先作主公的情景,主要参见于《胎中经》、《瑜伽师地论》亟《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等。)                               
 
 四、 解脱成佛与阿赖耶转识成智                                   
 
《解深密经》说解脱有二:一、相解脱,二、粗重解脱。只有彻底获得了两种圆满的解脱,才能成就无上大菩提。
 
            ⒈相解脱;
 
《摄大乘论》无著菩萨说阿赖耶识的实质如“幻、焰、梦、翳。”所谓如幻焰梦翳,也就是有尔非眞之意。因为阿赖耶识亦是缘生法,它必须具备以自种为因缘,以现行的前念开导后念为等无间缘,以种子、根身、器界为所缘缘,以第七末那识为根作增上缘,具此四缘,方成阿赖耶识。即然阿赖耶识是缘生法,当然缘生之法也就无有实体,本性是空了。《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即道出了缘生法的实质。但是现在仍有一些教内学人不明阿赖耶识的实质,往往错误地把它执为本体魂或灵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宇宙间哪有一法是本体、灵魂呢?无有无有,彻底无有,若执有本体或灵魂,便是外道,于法不能了达其眞实性相,于内不能破除其我法执着,这様的人万劫千生不能解脱。因此,无著菩萨特在《摄大乘论》中说阿赖耶识如“幻、焰、梦、翳”,其目的就是让众生了解阿赖耶襫的实质,不要曲解阿赖耶识,以破除一切众生顽固的我法执着。
 
即然阿赖耶识自身是缘生不实的有为法,当然依阿赖耶识所生的一切诸法更是如幻焰梦翳的缘生法了。但是一切众生,无始时来,迷尔不觉,不达一切皆是有为缘生之法,于内执为自我,于外执有实法,起颠倒见,造有漏业,作茧自缚,不得解脱。佛陀为了悲悯愚迷尔不覚的众生使其解脱,故特在《金刚经》末后作画龙点睛地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者认识义,也就是要认识包括阿赖耶识在内的一切诸法皆是众缘和合所生,只有假相,尔无实体,从尔在内心里远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这様才能证得“一空一切空,万境自如如”的清净境界,证此境界恰与《金刚经》所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的圣言相符合。到此之时,这就是《解深密经》所说的“相解脱”。相解脱者,解脱了一切法相的束缚也。《心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证此无有颠倒梦想的究竟涅槃,即是眞正“相解脱”的境界。:                               
 
       ⒉粗重解脱;
 
如上所说阿赖耶识中有二取习气亟染污业习气,此两类习气是生起六道轮回、有漏世间的胜增上缘。学佛者若要解脱成佛,只有彻底将此两类习气对治尽净,才能成就圆满的佛果。那么,如何才能对治二取习气亟染污业习气呢?这就必然要把凡夫有我法执着的错误认识、以亟由错误认识支配欲行恶行的错误行动,转变为无有我法执着的正确认识、以亟由正确认识支配正确的行动。这様正确认识便是般若,般若熏习成种,自能对治由我法执着熏习所成的二取习气;同时正确的行动属善业或凈业,由净业熏习成种,自能对治由欲行恶行熏习所成的有漏业习气。这様不断由净代染,阿赖耶识中的有漏习气自能减之又减,直至全无,尔无漏净种自能增之又增,直至圆满,这时便能彻底转舍污染的阿赖耶识尔转得清净的无垢识和大圆镜智,最终获得圆满的“粗重解脱”。粗重解脱,也就是因果解脱。《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此处所说“粗重解脱”的实义。                                      
 
如上所讲両种解脱,其中相解脱主要偏重于自觉,粗重解脱主要偏重于觉他。自觉可以积慧,觉他可以积福;自觉随顺无我律,觉他随顺因果律;随顺无我律是于法不取,随顺因果律是于法不舍;不取属眞谛,不舍属俗谛,实证真谛是内圣,不舍俗谛是外雄;内圣是《金刚经》所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无我四相,外雄是《金刚经》所说;“修一切善法”的广度无边众生;外修一切善法属渐修,内无四相属顿悟。以故眞正的学佛者一定是悲智等运,眞俗圆融,自觉觉他,不取不舍的顿悟渐修两相结合。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相解脱是粗重解脱的基础,粗重解脱是相解脱的圆满,此两者一因一果,紧密相聨,犹如《大阿弥陀经》所说;“先达诸法性,梦幻本来空(相解脱);次度诸众生,远大无穷极;如是宝刹者,有何不可成(粗重解脱)”的解脱意义一様。                       
 
⒊转识成智;
 
凡夫在有漏位,识强智劣,识为心王,智为心所,以识为主,故言唯识。在无漏位,智强识劣,智为心王,识为心品,以智为主,故言唯智。阿赖耶识通过长期无漏福慧的熏习,积集无边资粮,在圆满时,染污有漏的阿赖耶识不复存在,尔转为以智为主的大圆镜智和与此相应的无垢净识心品,故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大圆镜智实证法性身,与无垢识心品结合变现佛的自受用报身,法性身与自报身结合,是为佛陀的真身,《成唯识论》云;“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相”。这就是对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最精确的解释。因为大圆镜智对一切诸境皆能如实了知其眞实性相,清净无染,远离分别,性属无漏,纯由根本后得二无分别智圆满所成,又能变现身土色相。故《佛地经》说:“如来智镜,诸处镜识,众相现故”。《庄严论》也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即是此中所说大圆镜智的实义。                                                      
 
上文已说大圆镜智能证佛的法性身,又能变现佛的自报身。但是法身有广义与狭义的不同,狭义専指法性身,也就是清净的无为法;广义的法身不但包括清净无为法的法性身,同时也包括佛陀受用广大法乐的自报身以亟一切无漏有为功德在内。                               
 
《摄大乘论》说的法身有五相;   ⑴、转依为相;转舍染污阿赖耶识变现有漏的异熟身,尔转得大圆镜智变现无漏的法身等。     ⑵、百法所成为相;谓修六波罗蜜圆满尔得十种自在。  ⑶、无二为相;谓有无无二、有为无为无二、一相异相无二。  ⑷、常住为相;为清净真如、无漏有为功德、利乐有情的愿业等永无有尽,显法身常住,永不般于涅槃。  ⑸、不思议为相;谓诸佛法身,体依真如,远离寻思,唯应信受亲证,不应思议。    总之,第七末那识所转平等性智,第六意识所转妙观察智,前五识所转成所作智,阿赖耶识所转大圆镜智,同时与四智各各相应的二十二心品,总名大菩提,此大菩提皆是广议的法身所摄。       
  
五、总  结                                       
 
回顾上文,可以概见阿赖耶识在世出世间的伟大作用。《阿毗达摩大乘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亟涅槃证得”。世间六道轮回的形成不能离开阿赖耶识,尔出世间证得大涅槃与大菩提亦不能离开阿赖耶识。所以唯识把阿赖耶识以亟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的缘生染净诸法统称之为“赖耶缘起”。如果人们不能通达赖耶缘起的眞实义便是愚迷不觉的六道凡夫;若能通达赖耶缘起的眞实意义,便是大觉不迷的出世圣者。因此,《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心造者,也就是正确通达赖耶缘起的眞实义从尔在认识上远离增益损减两边,使心清净;同时又能随顺内因缘生法的出世因果规律。这様不但能够转变前六识为正确的认识和行动,同时也更能转变阿赖耶识为无垢识和大圆镜智,从尔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无漏佛果,这便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眞实含义。  总结前面所讲阿赖耶识在各方面的情景,可从以下六点加以归纳。⒈阿赖耶识是人生宇宙一切诸法运动转化、前后相似相续的总根据地。  ⒉阿赖耶识是人生宇宙的根本,其实质是缘起性空。⒊阿赖耶识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其实质是业果相续。 ⒋阿赖耶识是有情根身的执持者,其实质是无我无作。⒌阿赖耶识是种子的储藏所,其实质是刹那生灭。⒍阿赖耶识是解脱成佛的有力保障,其实质是转世成智。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唯识学的缘起观
下一篇: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唯识研究 第七章 阿赖耶识的异名 唯识研究 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
 唯识研究 第九章 阿赖耶识的能力不灭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 第二节 关..
 第六章 聚焦阿赖耶 第四节 有无阿赖耶识的因果观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