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三报论》在中国佛教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慧远大师作品解读] [点击:2989]   [手机版]
背景色

《三报论》在中国佛教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东晋慧远大师所著的《三报论》是中国佛教因果理论的奠基石,在此后一千五百多年中奠定了中国佛教因果理论的基础,从此,作为外来传入的佛教在中土扎根生长,无论王室官宦乃至民间百姓,深入人心。与中国上古以来的传统哲学善恶习报应说、汉代的天人感应说密切相融合,形成了一个颇为圆满完整的理论学说。由于这一佛教因果理论的成立,顺章顺理又十分自然地取得了中国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儒家思想的支持,使得佛教其他经典在以后得以顺利地传入和传布。在佛教众多的经典理论之中,三世因果学说、因果报应理论是其最重要的根本理论。 慧远大师(334---416),东晋时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俗姓贾,自幼好学,十三岁时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博通儒家六经,尤其喜好精研老庄学说。二十一岁时至太行恒山,参拜高僧道安,听道安讲《般若经》,顿时开悟,叹曰:“儒道九流,全都不过秕糠罢了!”即就落发出家,法名慧远。出家后日夜勤修,继而登坛说法,以儒家经典及老庄学说来阐发佛理,解释疑难,为道安所首肯。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慧远随道安师徒四百余人避乱襄阳,二年后,前秦符坚攻陷襄阳,劫走道安。慧远率徒众十余人南下,辗转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市),至龙泉寺,爱庐山风景秀丽,山水清净,就定居山寺,后移锡东林寺。慧远大师继承道安,深入精研《般若》,当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长安后(隆安五年,公元410年)慧远遣人致书问候,两人书信往返酬答,切磋教理研究。鸠摩罗什译出《大智度论》一百卷,特派人送请慧远作序。慧远又考虑到其篇帙繁多,为利于初机入门,将其精简压缩为二十卷。此后又在庐山开译坛,劝请昙摩流支补译完本《十诵律》,并遣使到长安请来中印度禅师觉贤,劝请译出禅经,在南方传播。禅、律、中观等佛教经典因此传播江南,一时,庐山成为南方佛教中心。

慧远大师在庐山隐修弘法三十余年,从不出山。元兴元年(402),慧远大师率僧俗在家徒众一百二十三人,在庐山精舍无量寿佛象前建斋立誓,结白莲莲社,相约共同往生西方净土。由居士彭域、刘遗民撰写发愿文,阐明三世善恶果报。至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八月,慧远大师圆寂于东林寺,世寿八十三岁。后人尊之为净土宗始祖。

慧远祖师的《三报论》是他对中国佛教的杰出贡献,是净土宗的最基本理论。《三报论》文字浅显、通俗易懂,避免引用诸多佛教的专用名词,而处处以人们所最关注的善恶祸福为中心纲要,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将复杂深奥的佛理加以简约化、通俗化。在文章一开始,就于起首明白晓畅地提出“业有三报” ,并且把三报的定义确定下来,是本文的一个鲜明特色。

“(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先后虽异,咸随所遇而为对。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赏罚,三报之大略也” 。

这一节简明扼要的短短文字将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阐讲得透彻无遗。深入浅出地概括了作者所要论说的“三报”因果的全部精神。这一节文字写得极好,在给了“三报”定义之后,紧紧追接提出了“报”“受之无主,必由于心” 。因而随着一切事物环境的转变而变更。是以“心无定司,感事而应” 。引出了下文的“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 ,“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 。可以这样说,千百年来对于种种难以计数的因果现象的解释,无论怎样长篇累牍,再多再详也越出不了这个范畴。文章开首提到的“经说业有三报”中的业,这个“业”是佛教专有名词。意为造作、作为,泛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梵文Karma的意译,音译为“羯摩” 。业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不善不恶)。由业带来了报应,即果报。而人的行为又可分为身、口、意三业。业是报产生的条件、原因,故又名为因。报是业因的结果、报应,故又称为果。

在这一节文字中除了“业”之外,还讲到了一个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感应” 。所谓“心无定司,感事而应” 。佛教所讲的感应是心理感应,人心与一切天地、动植物种种环境之间都有感应存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易经》中就强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结论就是天道的因果报应,福善祸淫。在《左传》、《周易》、《战国策》……等古籍中所载的善恶报应的记实故事不胜枚举。至汉代大学者董仲舒在此基础上总结、升华,建立了天人感应学说。在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传入中国之前,这两种古典的中国因果理论、善恶报应说、天人感应说一直在解释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因果现象。这种中国传统的善恶有报的观点在人事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面前,往往不能自圆其说。现实生活中,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甚至善逢灾祸、恶享福禄的现象是太多了,要照中国传统的一世因果、善恶有报观点来讲,殊难令人信服。佛教正是在此节骨眼上解答了这个难题。就是本文提出的报有三种:现报、生报、后报。人生能见的为现报;人生在今世所作的善恶业,要在下一世结果报应的为生报;后报,则是到以后二世、三世、甚至十世、百世才得果报。答案肯定明确,有因必有果。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所谓“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 ,这才切入了文章议论的中心主题:

相参坏佛教者,以有得之世,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就,而前行始应。故曰桢祥遇祸,妖孳见福,疑似之嫌于是乎在。何以谓之然”?

在此慧远大师用了佛教三世因果的说法,说明今世祸福,皆决定于前世善恶。你今世所作的善行还未受现报,你过去世的恶业已经要报应了,才会出现“桢祥遇祸”的现象。因为佛教认为人死身体不存,但神识不灭,转世后仍在六道中轮回。待到时机成熟,心与事感应,果报即生。至于感应的时间,要视条件机遇而定,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机遇没有,果报就不会产生。但佛教认为人的心力是很大的,常常会催熟果报的到来。

文中特别先提出“凡在九品,则非三报所摄,然则现报绝夫常类。可知类非九品,则非三报之所摄。何者?若利常交于目前,而顿相倾夺,神机自运,不待虑而发。发不待虑,则报不旋踵而应。此现报之一隅,绝夫九品者也” 。

净土宗经典《观无量寿佛经》中将往生净土的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为上中下三生,共分为九品注。符合九品条件往生净土的人,自然不受三报。而慧远大师同时也指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之现报只仅是一种特例。在“顿相倾夺,神机自运,不待虑而发”的情况下才发生的。所谓“发不待虑,报不旋踵而应。”一般情况下都要过一段长时期,甚至来生或以后多生中才报应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世因果,即是指佛教所说十二因缘,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部分。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支,其中每两支间互为因果。彼此间为一因果循环链,彼此之间依次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相互依生的因果关系。一切众生在未获解脱前都是照三世两重因果顺序循环链来返,于六道中轮回。一般来说,业报是一种定报,即前世所造业定下的果报,到时一定必受。慧远大师在文中指出:“时来必受,非祈祷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 。这就是定业难转,我们可以联想到历史上琉璃王率军攻打迦毗罗卫国,复灭释迦族的故事,当时佛陀还在世上,却也因这定业难转而无可奈何。大目键连施展神通将五百个释迦族人藏在钵中,救出城外。可是打开钵盖一看,五百人都已化成血水。这件事说明了“神通敌不过业力” 。因此可证,有因必有果,果熟必生报这一法则的铁定不移。

我们可以看到在《三报论》这篇文章中,包蕴了如此丰富的佛法基本理论,而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不谈那些艰深的佛教专门名词,不去诠释那些佛教教理深奥复杂的概念,而是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地抓住了“三报”这个主题,始终环绕“业有三报”来阐发他的佛教因果报应观点。慧远大师说他著《三报论》的目的是:“因俗人疑善恶无现验作” 。净土宗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就是去疑生信,对于往生西方净土持坚定不移的信念。慧远大师的《三报论》不但完满地解答了中国传统因果报应理论上所不能解决的疑义,而且为佛教净土宗理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此之后,从慧远初祖直到近代的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对于佛教因果报应的阐讲一直不断,但都是援引古今社会中的实例,或名人轶闻为多,却再也没有能够象慧远大师这样广证博引,集中了那么多的佛法上的基本概念从理论上来分析阐明因果报应的本质。无论佛教的哪一宗哪一派,只要是释祖传下的正宗门派,在研究修习佛法越到深入越会觉得因果理论的重要,三世因果报应的铁定不移。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直到我们如今,一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慧远祖师当时所面临的那种“因俗人疑善恶无现验而作”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能够相信有因果的只是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就是在今天的佛教四众弟子中,能够真正深信三世因果报应的怕也不是很多。而实际上,只有真正坚信承认三世因果,才能算是一个佛教徒。可见慧远祖师的这篇《三报论》在今天仍是我们必须修学的一份珍贵经典。

《观无量寿佛经》将往生净土的人分为九品。所谓九品是:上品上生者,发三心,慈心不杀,修持诸佛戒行,修行六念,往生净土时悟无生法忍,在世时诵读大乘佛经。上品中生者,虽不一定诵读大乘或《方等》佛经,但深明佛理,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佛经教义,修行不懈,往生净土后,经一小劫,但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也信因果,不谤大乘,只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后,可往生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修持佛门五戒、八戒等戒律,不造众恶,可以即时得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事仁慈,临终时,如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净土乐事经一小劫成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谤法,但造众恶,临终时听闻佛经经题名,又念阿弥陀佛名号,可消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初地。下品中生者,犯佛门五戒、八戒、具足戒、偷窃僧物、不净说法、不知惭愧,临终时,听闻佛号,可以除罪往生净土,经六劫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作五逆十恶,有种种不善,临终时,只要真心具足十念,诵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发菩提心。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讲析慧远大师《三报论》
下一篇:论慧远大师的佛学思想(果传)

 慧远法师《三报论》今译 慧远大师《三报论》讲记节录
 讲析慧远大师《三报论》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