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嗔余踏破苍苔色
 
[佛网文摘] [点击:2664]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嗔余踏破苍苔色

蒋谱成

    在古代由于出版、信息不似今天这么发达,他们的作品往往借助民间传唱、书信、题壁和题赠等形式留传于世。

    题壁诗是我国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悠久的历史,大概始于两汉,盛于唐宋。汉末师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题壁者之一。据《晋书》卷三十六转引卫恒《四体书势》云:“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讨钱足而灭之。”师宜官,东汉南阳人,书法家。他就好似今天酒店里弹吉它,唱歌者一样,以歌声换取报酬。而师宜是以书法表演换取酒钱,当得到足以饮酒的钱后,他又把自己书写在壁上的书法抹掉。这就是古代最早的题壁,虽然题的不是诗,但其性质是一样的。

    题壁诗的形式有多样,就载体而言,可题在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上。许多的地方,为了让文人墨客来壁上题诗,特意把墙壁粉刷一新。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载:“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然非作者所为。”可想当时题壁诗的盛况了。唐诗人中的寒山,他的诗都是题在壁上的,所以许多还能保留至今。

     到了宋代,题壁诗更为流行。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都是文人发表作品的好地方,人们随处可见,就好似今天的广告一样,叫人目不暇接。据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十载:“邮亭客舍,当午炊暮宿,驰担小留次,观壁间题字,或得亲朋姓字,写途路艰辛之状,篇什有可采者……”;又据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载:“予近在镇江摄帅幕,暇时同僚游甘露寺,偶题近作小词于壁间……其僧顽俗且聩,愀然问同官曰:‘方泥得一堵好壁,可惜写了。’予知之,戏曰:‘近日和尚耳明否?’曰:‘背听如故。’予曰:‘恐贤眼目亦自来不认得物事,壁间之题,漫圬墁之,便是甘露寺祖风。’闻者大笑。”由此可见题壁诗之流行。直至今天,这种文学体裁仍然在民间流行。

    这首诗就是宋初熙宁年间宝黁僧人的题壁诗,题目为《题逆旅壁》。因为题壁诗一般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往往情真意实,感人肺腑。

    宝黁禅师,河北磁州人,经常往来于今天的河南潢州与湖北黄冈之间,人们称其为狂僧。他喜作诗,据说活了一百三十岁,也不知他创作了多少诗,但留下的诗并不多,也许这首正由于题在客舍墙壁上,而被后人记载而传诵。当然,主要还是这首诗有感人之处,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才有我们今天欣赏此诗的欢愉。宝黁诗曰:

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

只怪高声问不应,嗔余踏破苍苔色。

    诗中说:

    浓绿欲滴的满院的春光唤我走进客栈,

    我拄着拐杖站在一棵苍翠的青松旁。

    高声呼唤店主,满院却寂静无声,

    是否怪罪我的芒鞋踏破这院内苔鲜的苍凉。

    宝黁禅师的原意是告诉我们“嗔余踏破苍苔色”,出家人一般不谈色,认为色、声、香、味、触为五尘,皆尘事俗欲,况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说。而宝黁却大言不愧地说踏破色,虽然是青青绿绿的苍苔,但当他看到一片如毡如茵的苍苔被他的芒鞋踏得斑斑驳驳时,他自己也感到几分惋惜,几分自责。充分体现了诗人那种禅者超凡脱俗的大度,天真率直的纯朴。

    自古的禅者,乐山乐水,与山为伍,与水为邻,寄情于山水,偶意于林泉。他们也有各自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态度。

    《碧岩录》第三十六卷载,长沙麓苑景岑禅师一日游山归来,走到山门时碰到首座,首座就问他道:“和尚去了哪里?”景岑禅师答曰:“游山。”首座又问:“游了哪些地方?”景岑禅师随口答曰:“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首座一听也大有感触,并高兴地说:“大似春意。”景岑禅师听了,却说:“也胜秋露滴芙蕖。”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这是多么美妙的语言,多么愉悦的心态;如果没有爱美之心,热爱大自然的感悟,是无法说出这么深刻,这么动人的诗句来。以游山之态来喻生活之态,随芳草以去,显示自然悠哉,又以逐落花回,表示逐无所往,去来任运。生活的本身也是芳草枯荣,花开花落,充满着各种变化和机遇,有些并非我们所能左右,我们不妨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但首座却只是认为禅师大似春意,即追随春意而已。因此景岑禅师又说,我在大自然中,不但体会到春意,而且超越秋露滴芙蕖之枯淡,从而又领受到洋溢的春风、春光和生活的真谛。

    宝黁禅师和景岑禅师的心中都有美好的追求和向往,也有生活的情趣和处世原则,只是常人不能理解罢了。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安禅何须劳山水
下一篇:菩萨的心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