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8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济群法师] [点击:4760]   [手机版]
背景色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18

2006年4月4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接下来讲根本烦恼的最后一种:恶见。

见,其实就是认识。恶见就是不善的认识,也即错误的认识、颠倒的认识

“恶见者。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恶见是什么呢?即不善的见,颠倒的认识。所以,恶见是“于诸谛理”,谛,四谛的真理,或者说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理、现象“颠倒推度”,进行错误地分别,错误的地认识。这种错误的分别、错误推理之后,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这种错误的认识就是染慧,就是染污的慧、不善的慧。我们前面讲到胜解心所,讲到五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这里的慧也是通三性的。有善的慧,好正确的、如实的,还有不善的、错误的慧。这里错误的慧其实就是恶见。

恶见的生起是以无明为基础,受到某一种错误的思想、宗教的影响,我们接受了某一种哲学如唯物论的哲学等不是很正确的信仰,都会让你产生错误的见地。

恶见主要有五种: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身见:执著五蕴色身为我。

边见:执著五蕴生命的相续,会产生二种情况的见。一种是常见,一种是断见。常见,相信生命的相续是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灵魂,在生命的相续中贯穿着整个生命,在轮回中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这就是常见。还有一种认为,这一期生命结束了,人死如灯灭,这就是断见。断常二见都称为边见。

邪见:拨无因果,也不相信人生有前生、有后世,也不相信贤圣、有凡夫,也不相信造了业将来会受报。

见取:执著上面的这些错误的认识、知见为真理。

戒禁取:外道会持一些不健康的戒律,其实并不能帮助他们解脱,但他们以为那样就能解脱,比如有的人持牛戒、猪戒、狗戒,以为人要是过像动物一样苦行的生活,将来就能解脱,这样持戒的方式就称为戒禁取。

五种邪见如果把它分开,就是一花开五叶,一种见中包含五种戒,包括前面的五种烦恼,就是十种烦恼,从贪、嗔、痴、慢、疑这五种叫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见,这五种叫作五利使,当它产生作用的时候,它更利。有五利使和五钝使的分别。

这样的一些错误的见地,因为我们一个人他的观念对我们的人生其实影响蛮大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观念之下生活,这种错误的见地将会使我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我们做什么都是要受这些恶见的影响。

如何对治这些恶见。当然还是要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来帮助我们改变这种错误的见。见就是一种认识。你要改变这个认识,你就要通过亲近善知识入手,通过听闻正法入手。因为我们的恶见的生起,是因为我们接触了错误的思潮或者错误的宗教,所以都会产生邪知邪见。如果我们要改变邪知邪见,就要接受一种真理、智慧的教法,自然就能改变见地、改变认识。

以上讲的是六种根本烦恼。

接下来讲的是随烦恼。随烦恼就是随着根本烦恼生起的,和根本烦恼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共有二十种。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这二十种随烦恼分为小随、中随、大随。前面的十种称为小随烦恼;“无惭、无愧”这二种称为中随烦恼;从“十三不信到散乱”,称为大随烦恼。小随、中随、大随主要是根据其活动的时间、范围的宽和窄,普遍不普遍而划分。

下面讲第一种:忿。

“言忿者。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

忿,即愤怒的心理。它产生的前提,通常是当你面对违缘、逆境或者对你没有利益,甚至对你会有所伤害的境界的情况下,比如人家骂你,或者打你,或者伤害到你的利益,你就会生起一种心理,就是忿。这种愤怒的心理其实是嗔恨心的表现,没有离开嗔恨心。这种愤怒的心理的产生,就会障碍不愤怒。你有了愤怒的心理,你就不会产生不愤怒的心理,不忿的心理就被障住。忿了之后,有可能会打架、斗殴,都是在愤怒的情况下发生的。愤怒了之后,进一步就会怀恨在心。所以,就会造种种不善的业。这是愤怒的心理的表现。

愤怒是嗔心的表现,要对治这种心理,也还是要从修忍辱、修慈悲、修无我这几个方面来入手,同时要观察愤怒的过患,思惟没有愤怒的功德。

第二种:恨。

“恨者。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恨的心理是以愤怒为先,有了愤怒的前提之后,然后就会产生恨的理心。恨的产生它的前提就是愤怒,愤怒的了之后就会耿耿于怀,进一步就会产生怨恨的心理。

这种怨恨的心理还是建立在愤怒的前提,同时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有的人愤怒了之后,会不断地去想,会不断想着这个愤怒的经历,比如和人家吵架的事情。所以,恨的心理是以愤怒的这件事作为所缘境,会在家里想,越想越不对劲,接着再去找对方吵一架。对这种愤怒的情景越想,这种怨恨的心理力量越强。如果不想的话,恨的心理很快就消除了。愤怒之后形成了怨恨的念头,这个怨恨的念头刚刚生起的并不大,但是因为你不断地想着愤怒的经历,这个怨恨的心理就会不断地张扬,它的力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这个人做过的所有的对不起你的事情,你都会想一遍。最后,你的嗔恨心的营养就很丰富了。因为你的嗔恨心就是以这些不愉快的境界作为它的精神食品,最后就把嗔恨心养得很壮很壮的,最后,你的其它心理都打不过它了。所以,这种嗔恨的心理就会障碍你不恨的心理,这种怨恨的心理进一步就会导致你产生一种“热恼”,你的心里面像一团火一样,你越想越恨,越想越气。你的心理,哇,真是恼火啊!真是气死我了!是不是这样子?越想越恼火!恼的是自己,然后你还要去恼别人。你在很恼火的时候,心里像一团火一样,那你这团的力量越来越大,就要烧出来,烧到别人身上,你就找人打架、斗殴。所以,恨的心理也会形成身口意不善业、杀盗淫妄,直接产生损害他人的心理。很多杀人行为都是在极度恼火、怀恨之下产生的。

我们要认识到怨恨心理的过患,因为怨恨不能解决怨恨的问题,冤冤相报何时了?你怨恨他,他怨恨你,其实二败俱伤,你恨他很辛苦,他被你恨,他也很不开。所以,怨恨是不能化解怨恨的,只有慈悲才能化解怨恨。如何化解怨恨呢?一方面要思惟怨恨的过患,同时要思惟不怨恨的功德,然后通过修无我、修慈悲来化解怨恨的心理。

接下来是:恼。

“恼者。忿恨为先。追触暴恶恨(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忿、恨、恼是嗔恨心表现的三个过程,先是表现愤怒,然后怨恨,因为愤怒之后就会结怨于心,怨恨之后,就想办法要把怨恨表现出来。怎么表现出来呢?就是要恼害。只有通过恼害对方,你的怨恨似乎才可以得到满足和快感。所以,有的人在伤害了别人之后,有一种快感,这种快乐就是这种怨恨的心理得到满足之后,得到的一种暂时的快乐,得到了一种缓解。其实这种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比如一个人很生气的时候,他打对方一巴掌,他有一种快感。他这种快感,是他强烈的怨恨心,当他通过发泄之后,他就得到一种缓解,这种缓解使得他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暂时的平衡。但是这个平衡是很短暂的,因为平衡刚过,接着又出现新的问题,这种怨恨心进一步地使它痛苦。

所以,接下来,就恼。恼火啊,不得了啊,所以,“忿恨为先。追触暴恶”,在愤怒和怨恨的前提之下,一个人就会“追触暴恶”,去追忆,去回忆这种怨恨的心理。在回忆怨恨的心理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想要恼害对方的心理。所以,“恨戾为性”,狠戾,就是一种凶猛,很凶狠的心理。恼就是产生凶狠的、要去伤害对方的心理。这种心理能够障碍不恼。

忿、恨、恼,这三种心生起的因缘,大体上还是几个方面:

无明,无明是这三种心理建立的根本。如果你要是安住在明的状态之下,这样的心念若生起,很快就被化解掉了。无明就是这些心理产生的肥沃土壤,当这样念头生起的时候,没有智慧的观照,心所就会被不断地壮大。所以,无明是根本。

然后是我执,嗔恨心的产生是和我执有关系

还要有愤怒的种子。一个人喜欢愤怒,和你有潜在的这些种子是有关系的。你喜欢怨恨,你有潜在的怨恨的心理;你喜欢恼害别人,是因为你有恼害别人的心理基础。因为一个人面对同样的伤害,每个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人会很恼火,有的人可能会根本不在乎,有的人可能只有一点点愤怒。面对同样的伤害,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反应不一样呢?事实上也就是每一个人潜在的忿恨恼的心理的力量不一样,因为所积累的烦恼的力量不同,所以面对同样的烦恼境界,反应也是不一样的。这是很根本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思惟忿恨恼的过患,也就是嗔恨心的过患,要了解到这样的心,能障碍无嗔的心;同时能让我们的心不安宁,我们的心本来很平静,可是当愤怒心生起的时候,那就会很不平静。同时这样的心理,还能使我们结怨于他,和别人结下怨恨、怨仇,然后造不善业。所以,我们要意识到过患,要修慈悲、修忍辱、修无嗔,要不断地修。只有这样,我们的忿恨恼的心理才会被化解掉,力量才会越来越小。

第四种:覆。

“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覆的这种心理,覆就是覆藏,即一种隐藏犯罪行为的心理。为什么会隐藏犯罪行为呢?前提多半的时候或因为面子,或因为利益,或因为名声,这些都是属于产生覆罪的前提。这种覆藏的心理能够障碍不覆藏。

佛教里面忏悔法门很重要,也是修行的前行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过去天台的祖师们写了很多忏法。这些忏法是作为修行的前方便。二堂功课中,“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就是一个修习忏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藏传佛教在前行中,也非常重视集资净障。要积累资粮,忏除业障。因为我们契入空性的修行,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契入空性的观修是很难的。怎么样帮我们营造一个非常好的心灵环境呢?其实我们有一个清净的心,在僧团里面,半月半月布萨,说戒,布萨是僧团的自新大会。每一个出家人通过布萨能够保有一个清净的僧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儒家典籍《盘铭》)每天的生命都是保存一种清净的状态。所以,通过忏悔,一个人的心里就不会有负担,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如果没有忏悔,我们干了坏事就会有心理负担。各个宗教里,忏悔都很重要,不论是基督教还是其它宗教,也都很重视忏悔这一部分。我们现在所作的“皈依共修”前面也有忏悔。忏悔就是发露。首先要发露,之后我们才可以通过忏悔把罪业清洗掉。忏悔就是我们人格的清洗剂,清洗我们人格听污垢,使我们拥有一个清净的身心来修学佛法。

对忏悔产生巨大障碍的是什么?那就是覆藏,我们把所做过的不善的事情覆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这种覆藏其实会影响到你的修行,因为你要是没有把罪业忏悔掉,你会形成负担,这些念头会干扰你,会影响到你的禅修。所以,覆藏的心理就会影响到不覆藏,会导致“悔恼”,后悔、恼热,心里不安宁。有不少学佛的信徒或出家众,如果他做了一些不善的事情,心里面负担很重,每天活着很累。如果在善知识的开导下,能够放下包袱,就会过得很轻松,修行也会修上去。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发露忏悔。而这种覆藏的心理恰恰能够障碍忏悔的心理。

覆藏的心理本身也没有独立的自体,也是属于贪或者痴的表现。有的时候是为了利养,有的时候是为了名誉,这就是属于贪的表现;也有的时候是为了无知,然后产生覆藏,那这是属于痴的表现。所以,我们对覆,要修行。要认识到覆藏的过患,同时要认识到不覆藏的功德。在深刻地意识之后,我们就会作不覆藏的修行,要时常发露自己的罪业,这样才会养成不不覆藏的习惯,养成忏悔的习惯,这样也才会使我们永远保有清净的僧格,清净的身心。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9
下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7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探索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启发
 《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 《大乘百法明门论》浅解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1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2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3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4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5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6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7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8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9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0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1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2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3 空缺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