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佛学基础] [点击:4857]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三章五乘教法

第一节人天行果

一、皈依三宝

1、皈依三宝的意义: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学佛之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来答弥勒菩萨问:“若欲求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架者,应当皈依佛法僧。”

皈依是何义?皈是皈投、皈向,或回转义。依是依托、依止、信赖义。皈投三宝,以三宝为依托。凡回转信赖行为,都称皈依,非但佛教之专用。

皈依即救护义。如《大毗婆按论》三十四说:“救护义是皈依义……造有皈依佛法僧宝,不破学处,不犯律仪,不违法制,便能救护。彼破学处,毁犯律仪,违越法制、更皈依三宝而不为救护。”学佛者,为解脱三途及流转生死痛苦,皈依三宝,仰求救护,就必须以怫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尊佛、奉法、近僧就能得到救护。

皈依三宝为最先基层,往上还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所以皈依三宝的种类有五:一、翻邪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足戒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因此,虽说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

佛教对能皈依者范围很广,人、天、鬼、畜,只要发心皈依,皆可接受。对所皈依境,要选择真正皈依处,天神不足皈依,因有造障碍,诸漏未尽,不堪为众生作大利益。三宝具足无量功德,堪为人天之师,故应皈依。

2、如何皈依:应如何求受皈依?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皈依时,不仅口中念着,身体拜着,心里还得想着。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在佛世时,因受皈者根器厚,故不须仪节。如怫的第一个三皈弟子,耶舍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首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皈依。皈依三宝的词句,颇为简单,为三皈三结即: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三说后)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说)

前面三皈说三遍,是正投,后为三皈之结。受三皈时,说者听者,必须明白清楚,不能马虎。求受三皈,本来只要请求一位皈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便可。为了郑重其事起见,见月律师定三皈正范中,共有八项:

一敷座请师、二开导、三请圣、四忏悔、五受皈、六发愿、七显益劝嘱、八回向。

我们现在以事相为主,理应恭敬供养一切怫菩萨的圣像,一切经典,一切僧众。不过本师佛是释边佛,本师僧是皈依师,为了报恩,偏重本佛,本师亦可。勿以为除本师怫,本师僧之外,其余不为恭敬供养,错也。

3、皈依后之行业:皈依三宝,可得救护,但必须修习正行,才能真正得救护。《喻伽师地论》说:“当知皈依,有四正行:亲近善土,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善立即善友、善知识。《喻伽师地论》又说:“云何名善友性?谓人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人?谓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怨,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华严经》说:“……孜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有所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又说:“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住,依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因为善知识有大思德,作弟子者应正念思惟,如法亲近。对善知识应作师想。父母想。应承事恭敬供养。

承事供养善知识是为听闻正法,正法是佛的教法,依善知识开解,学人依之起行。在起行之前,依所闻法理引起如实不谬的作意,即是如理作意。有此作意。则知见自能清净,不起颠倒邪见,而起如理正行。正行,也即法随法行。法指涅架法,最胜故。随法即道谛,它能证涅磐法,随顺于涅筹故。行是学人管人自心中受待此法,为求涅梁精进修行正道,是为法随法行。此为三皈后,所应行的四个次第。

二、五戒

1、总说五戒

学佛者,在受三皈后,实践规则,即从受待五成开始。受待五戒能获大功德,如《如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辩意长者子经》说:“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何谓为五:一者慈心不杀群生,善养物命,令众得安;二者贤良不盗他物,布施无货,济造穷乏;三者贞洁不犯外色男女,护戒奉斋精进;四者诚信不欺于人,护口四过,不得贪欺;五者不饮酒,不过口行。此五乃得生天。”《优婆塞五戒相经》说:“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成为守护;死暗冥中,成为明灯;于恶道中,成为桥梁;死海水中,成为大船。”经论把戒喻为大地,能生一切世出世善之依处。持成有下中上品,下品持戒,得生人中,中品生天上,上品可得阿罗汉乃至无上菩提。受持减法,守护无犯,能远离一切灾难恐怖,具足一切善法,为神之所护,三宝之所念。《大智度论》说:“待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戒是防止义,能防非止恶。戒与律常合称,戒是有 理所不为,律是有所当为;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如此;戒是各人持守,律是团体活动。在梵文中,戒叫尸罗,律叫毗奈耶。五戒,为得人天善趣异熟报身的根本,亦为修行圣道与成无上菩提的基础,进人佛门之后的在家弟子,便应受持,通常称之为在家戒。

五戒的毁犯,自轻重别之,有可悔不可悔之分。亦即性戒不可海,遮戒可忏。五戒中,前四戒是性成,性是体性义,即杀生等四种事,本性上即是一种恶法,无论受与不受,作了都是恶性的罪行,最后一条,属于遮戒,在饮酒本性上说,不是恶行,本性非罪,故饮酒不是性罪。但饮酒乱性,开不善之门,是生罪之困,可导致罪行,障碍善法。为防护净行,遮令不饮诸酒。

2、别说戒相

l、杀生威:不杀生威。生是有情生命,杀是用各种器具,断绝有情生命。杀戒以杀人为重,杀旁生异类为轻。杀人以具足五个条件成不可悔罪:一是人,二人想,三杀心,四兴方便,五前人命断。 杀人的方法,不外乎自杀、教人杀、造使杀。被杀者命断,杀者犯了杀戒不可悔罪。若赞人死,其人因此而自杀,亦犯不可悔罪。杀人后果,有三种:

(一)当时杀死,犯不可悔罪;

(二)当时不死,以后因此而死,亦犯不可悔罪;

(三)当时不死,以后亦不因此而死,犯中可悔罪,所谓杀人,不限用刀枪,凡是能致人于死的手段,都称杀人。杀人的动机,不外四种,犯罪亦有差别:

一、为杀人而作方便者(如设陷井、置毒、放火、放水等),人死,犯不可悔罪;非人(变化人)死、畜生死,犯中可悔罪。

二、为杀非人而作方便者,非人死,犯中可悔罪;人死与畜生死,犯不可悔罪。

三、为杀畜生而作方便者,人、非人、畜生死,皆犯下可悔罪。

四、作不定方便者,人死犯不可悔罪,非人死犯中可悔罪,畜生死犯下可悔罪。

以上所举四种杀生动机,皆以动机对象边得罪,不以被杀的对象进得罪。戒杀生,亦戒堕胎,若杀胎儿,胎死犯不可悔罪;股不死母死犯中可悔罪。俱不死中可悔。若杀母,胎死犯中可悔。 杀父母、阿罗汉犯逆罪。杀生以心为主,若无杀意,不犯重罪。意外误杀无犯。

2.偷盗戒:不偷盗戒。偷盗是不与取,即他人财物,不与而盗心窃之,将其取离本处而据为己有,是为偷盗,具六缉犯不可悔罪:

一、他物,二、他物想,三、盗心,四、兴方便,五、值五钱,六、离本处(位置,形状,颜色)。

不论自取,教人取,或遣使取,或以势夺取,或侵占,或借用抵赖不还,或骗取,强夺、贪污、漏税、吞没等,皆是偷盗。无论地面上、地下、水中、高处、低处,树上、空中、动物、植物一切财物,不论是国家、私人、佛教、团体、只要有所属,皆不得偷盗。

还有盗心盗人,两足离本处行两步犯不可悔。盗舍利犯中可悔,恭敬心取无犯。经卷法器,一切三宝用品,庄严具皆不得盗。

盗值五钱或过,重罪不可悔;盗不足五钱,中可悔;作偷盗方便而未达成,下罪可悔。

无犯者:已想、同意、亲厚、暂时用、无主、狂、心乱等。

3、邪淫戒:不邪淫戒。淫是两性交会。邪淫是指除己夫妇之间的男女关系以外的非法淫事,乃至旁生动物行淫亦为犯。邪淫具四缀成犯:

一、非夫妇,二、有淫心,三、是道,四、事遂。

若受五戒信土,除妻室以外,四处不得行淫:男、女。黄门、二形。

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形、二处不得淫。

女者:人女排人女,畜生女,三处不得淫。

非人二形、畜生二形的三处不得淫。

若与以上淫者犯不可悔罪;两身和合而未行淫犯中可悔罪;发起淫心而未和合者犯下可悔罪。除女性三处男性二处,于其余部份行淫,皆可悔。于熟睡中,女性或男性行淫亦犯重罪。于死女性

男性行淫,死尸未坏或多半末坏,亦犯重罪。

无论有隔无隔,只要受乐即犯不可悔。若被强迫行淫,无受乐心不犯。

在一切邪淫成中,以破净戒梵行者,罪最重。把比丘比丘尼武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乃至受持人关斋戒于其斋田之佛弟子。破净戒亦称污梵行,但须第一次破,若虽曾受戒,已先被人破毁,再次与之行淫者,即不成破净成罪,但为邪淫罪。若不受五戒而破他人净戒,虽未受佛戒,而没有犯成罪。但其永不得求受一切佛戒,永被弃于佛法大海之边外,称破净戒者为边罪。

4、妄语戒:不妄语。妄语是虚妄不实的语言。妄语有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大妄语具五线:

一、所向是人;二、是人想;三、有欺班心;四、说大妄语;五、前人领解。

妄语定义是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觉言觉,觉言不觉;不闻言闻,闻言不闻。

妄语方法有自妄语,教人妄语,遣使妄语,书面妄语,现相妄语。凡存心骗人,不论利用何种方法,使得被欺人须解,成妄语罪。凡言过人圣洁为大妄语罪,不以大妄语骗人为小妄语,为救护众生作方便妄语无罪。

大妄语具上五缘,重罪不可忏;若言词不了或对方不解,中可悔。向天人作大妄语,无人解,中可悔,不解,下可悔。向畜生作大妄语,下可悔。

妄语中尚包括两舌、恶口、统语,虽不算重罪,但犯可悔罪。作为佛弟子不应犯。

若说他人罪者,须具有见、闻、疑三根,若无根便犯谤罪,此应知。

5、不饮酒戒:酒,指一切可醉人,无论是谷酒、果酒。水酒、药酒等,酒糟亦不得吃。但有酒色,无酒香酒味,不能醉人者不犯。

有三缘便犯:一是酒、二酒想、三人口。犯此戒者,结归可忏悔罪。

3、五戒受持

五戒可随分受持。《优婆塞戒经·受戒品》说:“若受三皈,受持一成,是名一分;受三皈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皈,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皈,受特三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皈,受待五戒,是名满分。”《大智度论》说:“是五戒有五种受,名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者满分行优婆塞,五者断淫优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成中受一成不能受特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分行者,尽持五戒;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便作自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淫,是名五戒。”五成中,于杀盗淫饮酒不作者,为身善律仪,妄语不犯,是口善律仪。随分受,皆得戒律仪。

五戒受特时限,有一日,一月,一年乃至尽形寿。因戒有受法,亦有舍法,受了舍,舍了受,均不妨。若不能持随时可舍。可逐条舍,可全部舍。恐不能持而犯戒罪,故行舍法。《萨姿多论》说:“遇恶因缘,逼欲舍威者,不必要从五众边舍,趣得一人即成。”

受五戒必是人道,余道不得受。人道中,五逆者不可得受,犯边罪故。

受五戒方法:

一敷座请师

二戒师开导

三请圣

四忏悔

五问遮难(盗僧物、六亲行建、污梵行、父母病时会去不顾、师长病时舍去不顾,杀害发菩提心众生)

六受三皈(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尽形寿为()分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三结时。我某甲皈依佛觉席沈、僧竟,余同。亦三说,如诸佛尽形寿不杀生,我某甲亦尽形寿不杀生:余四戒文同。)

七宣戒相

八发愿

九劝嘱

十回向

受持五戒,能远离修习善法的障难,具足增长善法的顺缘。《法句譬喻经》说:“戒德可侍估,福报常随己,见法为人长,终远三恶道。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龙邪毒害,不犯持戒人。”严持五戒,为得一切戒的根本,证得一切无漏功德和圣果所依处。《优婆塞戒经》说:“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若有成就如是成者,当得额阳桓果,乃至阿那含果。”《大智度论》说:“持戒之人,常得令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三、五戒与十善

1、五戒与十善的关系

十善含摄在五成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并称。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亦为五戒之分化,离五戒并不别有十善。以类别而言,十善分属身、语、意三业。持修十善之行,乃为生于善道之行,谓十善业道,反之为十恶业道。

业行的体相差别,非常深广复杂。但一切业行,以十业道为根本。十业道中有善有恶,恶的名十恶业道,善的名十善业道。十恶业道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绔语、贪欲、瞑恙、邪见。与十恶业道相反则为十善业道。

五成中的妄语,实则含摄不两舌、不恶口、不缩语之三善。两舌是挑拨离间;恶口是毁谤攻击、骂着讽刺、刻薄语言等;缓语是花言巧语,言不及义等语。可知五戒概括了十善的身语二业的七支善戒。至于意业所属的贪欲、瞑幕邪见三支,如不假身语二业的表现,便不成其为善恶之造作。意业三支,由身语七支所摄受,意业支配身语二业,身语二业表现意业,意业不能不假身语二业而有所造作。身语二业,若无意业为其造作恶的主宰,所造恶业。亦不成重罪,甚至无罪。所以,五戒即具十善。

五戒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十善中的身三业,为救生、布施、梵行。五戒中的不妄语,即含摄十善中的口四业,为诚实语、和冷语、爱软语、质直语。五戒中的不饮酒,可为十善中的意三业,即为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因酒能令人昏沉迷惑而失理智,贪、瞑。邪见亦为如是。

2、十业之果报

行十不善业的果报,在《华严经》中说得非常明了。即:“十不善道,是地狱、畜生、俄鬼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因。十不善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委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遵。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挣讼。简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瞑素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馆曲。”

行十善道,能成就人天乃至无上菩提。《十善业道经》说:“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以十善业道为根本而成就。”修持五戒十善,有出离心,方可证得贤圣果位。如果但求人天福根,或其威力薄弱,可不堕于三途,待因缘成熟,发出离心,越出三界。或持一二戒,亦可保住人身。以其所持戒力强弱,决定果报之殊异。满持五戒,可生欲界第六天,多半是生到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生色界及无色界为禅定之力,非此能得。作为佛弟子不应求人天福根,应求出世无漏圣果。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二节 声闻行果
下一篇:佛学基础 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 第二节 中国之佛学

 第五章 佛学基础 Chapter 5 Basic Doctrines.. 佛学基础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佛学基础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佛学基础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佛学基础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佛学基础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四节 何谓僧
 佛学基础 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 第一节 印度佛学略史 佛学基础 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 第二节 中国之佛学
 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二节 声闻行果 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三节 缘觉行果
 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四节 菩萨行果 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五节 三乘共学
 佛学基础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一节 三界六道及九地 佛学基础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二节 三千大千世界
 佛学基础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三节 四劫 佛学基础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一节 百法分位
 佛学基础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二节 心法 佛学基础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三节 心所法
 佛学基础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四节 色,不相应行及无为法.. 佛学基础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一节 五蕴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