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六十六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点击:2687]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六十六讲

壬二、特修对治差别,分二:癸一、略示;癸二、详释。

初者,略示:

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对治法进行解说,首先概括性说明。其下有一个颂文:

劣等有情摄为我 自身易地为彼人

依无分别心修习 嫉妒竞争及我慢

劣有情,指各方面较自己差的有情。将有情分作三类:劣有情;与自己相等、各方面差不多的有情;功德、名闻比自己高的有情。以甲乙丙代称,丙为低于自己的有情,乙为与自己差不多的有情,甲为高于自己的有情。此时“自身异地为彼人”,自己变成对方,以对方的观念来看待自己——变成丙,以丙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正好来修妒忌心;变成乙,以乙的观点来修竞争心:一定要超越他、战胜他;变成甲,以甲的角度来骄傲地蔑视自己,修我慢心。以这三种方式,分别对治嫉妒、竞争与我慢等。

“劣等有情摄为我”,自己换成对方的位置,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依无分别心修习”,自己换作这样的胜解心——无一点怀疑的确切之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下面会一个一个地去解说。我们平时常说,“设身处地想一想”,从他人的角度来看自己。怎样去看?看这个人怎么样?有三种不同的角度。“无分别心”,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没有疑惑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将自己当作另一个人来看待,毫无怀疑地这样去做;另一方面,就是心处在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里去观察,不要散乱、掉举。前面我们讲过:远离昏沉掉举,处在这样的状态修习自他等换。

癸二、详释,分三:子一、与劣者换,修嫉妒;子二、与等者换,修竞争心;子三、与高者换,修慢心。

此中分作三个方面:和低劣于自己的有情易位,修嫉妒心;和自己相等的有情易位,修攀比、竞争心;和高胜于自己的有情易位,修慢心、轻视心。共嫉妒、竞争和慢心三种情况。

子一、与劣者换,修嫉妒:

修嫉妒心。

彼得恭敬我独无 我得利养不如彼

对彼赞扬诃骂我 彼享安乐我受苦

“彼得恭敬我独无”,“彼”指原来的自己。位置交换后,现在较低的“我”来看待从前较高的“我”——菩萨得到那么多有情的恭敬、承事,得到诸多安乐的资具,而自己却没有。非但得不到,还受到有情的轻视、污蔑等等,而这位菩萨却处处受到赞扬、享受安乐!

我今辛勤作众务 彼唯自在安闲住

彼于世间享盛名 而我德能不显著

现在的“我”,用仰视的角度来看着从前的自己——这位菩萨可以自由自在,过着非常清闲舒服的日子;而我却不得不辛辛苦苦地劳碌奔忙,从事耕种或其他种种事务。他非常悠闲、轻轻松松,这个菩萨在世间上还有着广大的名称、功德,得到众人的赞叹。而我却因没什么功德而无人称扬。这样修持,来生起嫉妒心。世间一般之人,对名声、势力、才干等各方面超越自己的他人,往往会生起嫉妒的心。

我无功德当奈何 我等唯应修功德

“我”没有功德怎么办?应勤力地修功德。没有功德,各方面都会逊色。这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修嫉妒心。菩萨为何要修嫉妒心呢?这是为了藉由体谅卑下者那种心态,而对那些功德比自己逊色的有情,也能生起一种悲悯之心;因这种体谅的缘故,便能对治洋洋自得的我慢与骄矜。同时,亦希望自己的功德能够帮助别人。比自己差劲的有情有很多,希望自己的功德能对他们有所利益。

有余胜者彼不及 有余劣者我犹胜

谓坏律仪及见等 烦恼使然非我力

“有余胜者彼不及”,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犹有其他有情胜过这位菩萨一筹,他比不上人家;“有余劣者我犹胜”,也有更为下劣的有情,比起他们,我犹显得高胜了。换位之后,自己这样想一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方的功德殊胜,自己虽然不如他,可比起另一个又还有优势。

为什么功德方面不如?因为“我”戒律不清净、见解也不清净,所以功德比不上这位菩萨。换位后的自己,戒律废弛、见解衰退,烦恼令“我”比不上从前的自己。前面讲过,佛陀说即便是微小的虻虫,若发精进,也可以速疾成佛。而我们所得的人身,如果没有烦恼,自身也是很厉害的。只是因为烦恼的缘故,自己没有任何功德可言。通过这个也说明,自己没有生起功德,正因烦恼在作怪。但是一定要发起精进的力量猛厉对治烦恼。这样便会让自己生起种种的功德。

应须尽力救我等 自愿代受诸灾害

若于我等不能救 何反轻蔑于我等

对方——这位菩萨,是具有悲心的大菩萨啊!他应该尽力来帮助我们,我们的一切衰损、一切痛苦,他都应该竭力救助才是。一切伤害、一切难忍,他应该甘愿代受,为什么对我们这些较为低下的有情非但不去救助,反而还轻蔑我们?

从前,我们曾轻蔑过比我们低劣的有情。现在反过来,处于他的位置,通过这样思维来反省自己:处在菩萨的位置,应该尽心地帮助比自己低劣的有情,甘愿代受各种各样的苦行来利益他们。怎能去轻视、用傲慢的心来对待比自己低劣的有情呢?!

彼有功德我何益 彼自有其功德耳

于住恶趣毒蛇口 诸有情类无悲心

反欲以功德骄人 于诸智者竞高低

换位之后的自己,看待原来的自己:那位菩萨有功德,对我有什么好处?他的功德是他自己的,对我们这些低劣有情没有一点利益。那位菩萨对我们这样坐在恶趣毒蛇口的有情没有一点悲心,反而用他的功德来骄傲示威、处处炫耀、争强好胜,还想超过其他具有更高功德的智者。“后时回向诸智者”,可以改为“于诸智者竞高低”。

通过这样思维来反省自己:应对其他有情生起悲心,不应处处以骄傲之心对待他人,也不要和其他智者有攀比和竞争之心。

子二、与等者换,修竞争心:

和与自己相等的有情易位,修攀比、竞争心。

观待与己相等者 云何令我胜于彼

或于名利或恭敬 不恤斗诤决令成

与自己各方面相匹敌的菩萨,怎样才能超过他呢?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方式,甚至不惜与他争吵斗争,也一定要让自己的名利和所获恭敬超越他。

云何能令我功德 普遍显扬于世间

彼之所有诸功德 任何一人不令闻

“我”要尽力宣扬自己的功德、名闻天下,在所有人面前显扬;而这位菩萨的功德,希望任何一个人都不要知道!

这是多可怕的想法,然而很多人都是这样。通过这样去反省:作为一个菩萨,应该多方面称扬他人的功德,而不是隐藏;自赞毁他——赞美自己功德诽谤他人,这样的做法定要断除!应该希望他人之名闻超过自己,不要这样竞争的心。

我之过失令覆藏 供养于我彼不尔

“我”不仅到处宣扬自己的功德,让人人皆闻;相反有什么过失,还要马上隐藏起来,不令他人知晓。而对于这位菩萨的过失,“我”却正好相反:哪怕他只有一点点缺点,我都恨不得赶紧说出去!对于供养,别人供养予自己的越丰足越好,对于这位菩萨便不要这样了。

通过这样地反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作为一个菩萨,自己的过失便不要覆藏,而应发露忏悔;而对他人的过失、隐私,种种难为情的事,则不要去揭发。菩萨的心肠与常人的心态相反,这样思维,以达到正确的处理态度。

彼遭横逆恒拂意 我当欣然久乐观

彼为众人所讥笑 亦复相与作诃厌

这位菩萨遭遇了各种不如意的事,而“我”却隔岸观火,幸灾乐祸地去看待;这位菩萨为痛苦所折磨,“我”欣然乐见其长久沉沦。而且,“我”还希望这位菩萨处处受到众人的嘲笑、被别人诃斥责备,具备各种各样的缺点。

颂文中之“彼”,指原来的自己,即文中所一概代称的“这位菩萨”;而“我”则是换位后的自己。这样返观,作为菩萨便反省自己不应如此,希望他人都不为别人所讥笑,都能获得他人的称誉赞叹,对于自己的功德也不要骄傲。

子三、与高者换,修慢心:

站在超胜于自己的有情角度,以一种轻视傲慢的心来看待自己。有四个颂文:

彼惑迷故于我等 敢言欲与相抗衡

慧闻色力及富贵 彼与吾曾等不等

这个愚痴的人,他竟敢和“我”竞争?敢说要和“我”比拼、要超过“我”!不管是地位、听闻的广博、形色、种族、财产,他哪方面配和“我”比呢?根本没法匹敌抗衡。他竟然还敢和“我”竞争,真是太愚痴了!

愿其如是遍称许 自身功德若闻时

身毛坚立生欢喜 悉皆享受大安乐

这个人想要和“我”竞争,那“我”就希望他听到“我”的功德——“我”的功德名闻天下、万人称颂,这个人还想和“我”竞争?那他就到外头打听打听,知道“我”的厉害、“我”的殊胜。希望他听闻后能够生起欢喜心与信心,放下竞争之心,汗毛直竖、欣喜若狂。

虽或彼自有利养 若为我等作事业

于彼仅令足支身 余皆我力应受用

这个人尚有一点功德可言,自有一些财物等利养受用。他若是为“我”做事——菩萨要为有情作一些利益之事,也只给一点足够维持生活的受用即可。其余的,均是“我”应该受用的。这样他永远也超不过“我”!

作为现在之“我”的有情,比起原来的自己是比较高胜的。经这样蔑视的角度来看待从前的自己,希望他虽然为有情做了种种事业,各方面有个生活保障即可,其余的“我”均设法夺取,令他永远也无法超越自己。这样来修慢心。

应令彼失安闲乐 常时为我所损恼

“我”希望他毫无一点安乐幸福可言,不仅如此,还为种种的苦恼所折磨。即是,指使他去做种种事业、没有安闲可言;常时被“我”施以种种伤害和损恼,让他得不到安乐。

这是易位后的自己观待从前的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去思维?为什么要这样对其咬牙切齿呢?还是考虑到其内心上的我爱执对自己的伤害。下面便说我爱执的过患。

因此于百千生中 生死轮回损恼我

内心的我爱执,在百千生的时间里,在非常长远的轮回中,对自己造成了诸多的伤害和痛苦。

壬三、换已如何修,分二:癸一、柔和教导;癸二、猛烈治罚。

癸一、柔和教导:

以柔和的方式教导,有十三个颂文:

汝心唯欲求自利 纵复经于无数劫

历经无义大辛苦,汝唯造作生死苦

在过去,我们一心一意只打算自己的事情,虽然经过了无数劫的时间,自他的利益却未有一点成办,而且无意义地饱尝了形形色色的痛苦——生生世世以来,经历极大辛苦,但都毫无意义;不仅没有意义,在轮回中制造的全都是痛苦。辛苦且不必言,但劳作出来的全是痛苦。应当这样去思维,继而对过去的我爱执生起一种追悔的心。

如是决于利他事 以胜解心力趣入

能仁教示不虚诳 如是功德后当见

思维之前所讲之我爱执过患、他爱执功德,对于自他相换便应去励行修持,去成办利他的事业。因为佛陀的教典,在任何时候也不会欺诳我等。我们在未来登地之后,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自他相换的功德。

若汝昔时曾修行 作此自他相换业

不成正觉圆满乐 如斯之事决非有

倘若很早以前你就在修行自他相换法,现在你一定已经成就了佛陀的圆满果报,无有任何痛苦。正因为你未曾修行自他相换,所以不仅没有得到佛陀的圆满,现在还饱受种种的痛苦。从前所受诸苦都没有什么意义。从现在开始,应全心投入利他的事业。

是故如汝于他人 精血和凝成色体

执以为我未为难 如是应修自他换

通过上述原因,便知现在就应尽力修行自他相换。为什么?这个父精母血凝成的色体,通过我们不断串习,便可当作自己的身体一样去对待;同理,对待其他有情,也将他们执为自己去爱护、关怀,串习时间一长,爱他之心也能任运无造作地生起来。

于他有情修大观 我身遇何可欲乐

即从自身而夺取 汝应于他作饶益

如是经过意乐修行——思想上的修行,在行为上则应该时时刻刻观察有情的义利。我们应该如何利益有情?应从自己所做之事有没有伤害到有情来观察。自身若有好的衣服、饮食之类物品,应该将这些从自己这边夺过去、利益有情。把我爱执、我所执的心,认为“此是我物”这样的执着心舍弃,而去饶益有情。

若我欣乐他不欢 我居高胜他低劣

我作饶益他不尔 云何于我不嫉妒

复次,当自己对自己修嫉妒,舍弃这种我爱执心。我变得非常快乐幸福,其他有情并不像这样快乐;我具备强大的力量和权势,地位极其高贵,其他有情非常低劣,各方面都无法与我相提并论;我知道行持种种饶益自己的善法,而其他有情却并不知道这些。在这种情况下,我为什么不嫉妒我自己呢?

我当舍离诸安乐 他人之苦加于我

若问谁人令如是 当观自身之过失

自己衣食受用、诸方面的种种安乐都悉皆远离,悉皆布施给了其他有情;其他有情的一切痛苦,则让自己去代为领受。经常返观自己,若自己做了损害有情的事,便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来责备自己、返观自己的过失。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六十七天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六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四)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三)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一)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九)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八)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八)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七)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六)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四)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三)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一)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九)
 《入菩萨行论》第88课 《入菩萨行论》第87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