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七课
 
[般若摄颂释] [点击:3177]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三十七课

   思考题

1.真正的寂静指的是什么?了知此理对我们的修行有何启示?作为修行者,应怎样对待修行过程中的功德相,为什么?

2.请以公案说明,无内寂静之过患和有内寂静的功德?

3.为什么要对广泛行持众生利益的菩萨及一切人观清净心?请以公案说明其必要性。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讲《般若摄颂》,今天讲以寂静自诩之魔。

卯三(以寂静自诩之魔)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辰一、略说:

听受般若的时候,大家特别要有恭敬心和欢喜心,因为在生死轮回中,遇到这样的空性法门极其难得,这在前面的课中也提到过。在短暂的人生中,虽然每个人认为需要做的有意义的事情相当多,但真正对今生来世有着重大利益的行为却非常少。所以每一位佛友,在听课之前、听课当中、听课以后,内心都要法喜充满。虽然在整个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们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作的有价值、有意义,但真正从众生流转于生死轮回的长远历程来看,即生中在相续里种下这样一个断除轮回的般若空性种子,就相当有意义。

虽然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不提醒、不观察的时候,也很容易丧失正念。如果不知自己最应该做什么,一切都理所当然,那就说明我们的心已经开始无对治地流浪着,但这并没有实在的意义。所以大家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听受佛法时一定要有欢喜心,还要为利益众生发心,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一般来讲,上等者听到吹海螺的声音,中等者在发心的念诵开始,下等者在法师提醒大家发无上菩提心时,都会用正知正念来摄持:这是历代传承上师的口传教言,大家一定要记住。

下面讲颂词:

依于极静村落城,深山静林阿兰若,

自赞毁他之菩萨,当知着魔智浅薄。

可能大家也清楚,寂静分为外寂静和内寂静,即外境远离愦闹、内心远离种种寻思分别念。但很多菩萨或发心者,在得到所谓的寂静后就产生傲慢心,这很不好。所以下面一一分析,哪些寂静应该具足,哪些寂静具足也不一定有真实利益。

本颂讲:有些住于极其幽静的村落、大城市(其实有些大城市,尤其是个别西方国家的大城市非常寂静。前一段时间,华盛顿旁边来了一位佛友,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共同认为:以前法王去西方时,华盛顿有一个道场很寂静,虽然它在城市里面)、深山、山洞、岩石窟、阿兰若[1]、静地、森林、树林等处的菩萨,在心里这样想:我现在在人迹罕至的寂静地闭关静修,时常能安住于自己的空性境界当中,实际上这样的行为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月灯三昧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经典中一直赞叹的。(寒山大师、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对寂静处都有赞叹文,特别是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作了广泛赞叹。)也就是说,他因外寂静在相续中生起了傲慢心。然后就开始自赞毁他:我现在正在远离一切散乱之处闭关实修,也能入于空性的定,而处在某大都市某某寺院的修行人,每天都很散乱,一点修行也没有。也即他看不起非寂静地的修行人,认为他们很散乱,烦恼分别念很重,修行不成功。如果这样诋毁他人,虽然自认为居住在寂静地方,有一定的修行境界,但实际上已经着魔了。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他已产生极大的分别念去执著。

其实,从严格来讲,有时候自认为很清净、很了不起,也不一定修行很好。就像《入中论》的讲义里所讲的一样:自认为戒律清净,是第一破戒。《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中说:“迦叶!有一比丘具足受持别解脱戒,善知禁律于微细罪深生怕怖,恒依学处、说戒清净,身口意业具足无犯、食离邪命。此有其过,所以者何?执自功能,成戒取故。迦叶!此是第一破戒,喻持戒影像。”所以,经常将自己跟别人比较,认为自己的修行境界胜过他人,就是智慧浅薄者。

有些人说:我们是实修道场,实修特别重要,你们闻思,着重学习、研究、探讨,这种做法不殊胜,应该放弃。当然,认为修道极其殊胜,从对自己所行持的佛法或境界有信心的角度来讲是对的,但若以此诋毁他人就不合理。当然,若真正达到无有任何执著的境界,就很了不起。佛陀在《般若二万五千颂》里也说:“修行般若,一切法不执,一切法不住。”如果我们真的到了这样的境界,那持戒也没有、犯戒也没有,修行也没有、散乱也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也没有。就像《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里所说那样:“无犯亦无持,无缚亦无解。”若我们真实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非常好,但对很多人来讲,这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对别人的善行还是要尽量随喜。

好几年前,我在汉地时,去过一位比较著名的汉地和尚的阿兰若。他的阿兰若很寂静,门口上写着几个大大的字——阿兰若,旁边有泉水,还有鲜花、树林,真是鸟语花香,极其殊胜。他对我特别好,一直泡功夫茶,在佛法方面我们聊得很开心。但他经常赞叹自己:我住于寂静的地方,时常安住在空性当中;对其他个别居士或道场却持否定态度,经常说他们不太合理。当然,真正有一定境界的修行者,在有密意、有必要时,也会说别人的过失,这也是有功德的。但若因为自己住于寂静地方,就经常赞叹自己、看不起别人,那就不太好。

其实,若因自己能做到的有些修行别人做不到,就看不起别人,甚至经常在讲课等时自赞毁他,那就犯了菩萨戒。如果故意诋毁他人,果报也非常严重。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讲,平时都要观清净心,这特别重要。若观清净心,只有利益、没有危害。所以,若我们有机会、有因缘住在寺院里天天闻思修行佛法,同时了知许多人修行不精进、懈怠散乱、烦恼深重,最好观想为不可思议的诸佛菩萨的化身,最起码也要生起悲心。确实,很有可能这些众生在我们面前示现,他们真正在行持一些超越的禁行。所以千万不要说他们的过失,也不要诋毁他们。虽然从我们的分别念来看,其行为的确不如法,但也要守住自己的口,不出过患之言,这对自他都有利益。

可是,我们很多人因为修行不好,经常爱说别人的过失。有些虽然在听课时,会产生以后再怎么样也不说人过失的决心,但这种心念只能坚持几天,过一段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完全恢复到原来爱说过患、爱看过失的状态。若能经常翻阅大乘经论,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没有特殊必要,比如没有说别人的过失,别人的烦恼就会越来越增长,一说过失,对他决定有意义,那就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的誓言、发愿,修行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辰二(广说)分二:一、宣说内寂静;二、讲解不知内寂静之过患。

巳一、宣说内寂静:

常居村落都城邑,成熟有情勤菩提,

不求罗汉独觉地,此谓佛子之寂静。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都应该知道,所谓外寂静就是指住于寂静之地,没有其他任何外缘的干扰。这里讲真正的寂静——内寂静:有些人始终居住在村落(如同现在的乡村)、城邑(如以前印度的瞻巴嘎、鹿野苑、菩提迦耶等城市)、都市(如现在汉地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大都市),内心时时刻刻具足帮助或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行为上也一直在利益众生,根本没有贪执自己的利益,永远不希求声闻阿罗汉及独觉的自私自利寂灭境界,而精勤于大菩提之道。

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像凡夫人一样,始终为自己服务。确实,住在大城市里的凡夫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为自己的利益而奔波。当我们站在大都市的十字路口,目睹川流不息的人群时,这种感觉就异常明显。当然,这里面肯定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除盖障菩萨等圣者的化现。但大菩萨或佛子完全不相同,他们无论住在什么样的环境,始终都会利益众生。即使表面上看来,他们好像不寂静,但实际上已经获得真正的寂静——诸佛菩萨的内寂静。的确,虽然他们的身体没有安住在寂静的地方,已经处于繁华的城市当中,但心里已经远离自私自利和希求寂灭果位的杂染与散乱。也就是说,他们的心始终安住于最殊胜、最高尚的境界当中,而这就是真正的寂静。

有些人经常说:我看见人就烦,所以不愿意发心,不愿意做任何事情,很想长期住在寂静处。虽然有些教言也说:对初学者来讲,或在禅修的时候,应该远离散乱、远离人群,身体要住在寂静的地方。但真正的大乘菩萨,根本不在于外寂静,而在于内寂静。那内寂静是什么样呢?就是心里除了利益众生以外,为自己奋斗的心念根本没有,甚至执著善法的念头也全部断除。

所以广大发了心的菩萨,通过这样的教言一定要认识到利益众生是最寂静的行为,千万不要认为帮助众生很麻烦。以前有一位道友这样说过:“弘法部接触的人太杂了,要经常跟各种各样的人说话,作为修行人,我希望住在寂静处,所有散乱的因都要抛开。”后来他就跑到一个人比较少的寂静寺院里去了,但呆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再后来不要说心得到寂静,身体也到最繁华的都市中去了。所以要想寂静,获得内在的寂静非常重要。有些人身处众人之中,表面上看起来很散乱,但若内心一直帮助他人,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寂静处。

麦彭仁波切在《摄功德宝经释》里,略讲了《圣宝箧经》中有关文殊菩萨的公案。这个经典汉地也有,全名为《大方广宝箧经》,乃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里,也对此经作了简略介绍。有时间的话,希望道友们都能好好看一看这个公案,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做大概介绍。

在方便的时候,有些了知的经论我也给大家说一下,相信很多人都会看。对大城市里的人来讲,看《大藏经》很容易,只要请一张小小的光盘,天天都可用电脑来阅读,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来阅读也很容易。若是以前,请或读《大藏经》一辈子都不一定现实,一方面经济上有困难,另一方面印书也不那么容易,以前藏地德格印经院印《大藏经》就需要很长时间。作为佛教徒,《大藏经》里到底说了什么也不知道就很惭愧,所以在短暂的人生中,还是要尽可能地阅读。

《圣宝箧经》中记载:当时佛陀在祇园精舍说法,周围有须菩提尊者、阿难尊者、迦叶尊者等声闻眷属和菩萨众围绕。文殊菩萨后面才来,拿现在的话说,当时已经迟到了。到后他就与须菩提酬唱,令尊者默然。于是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大迦叶、富楼那,各述文殊智慧、辨才、神力之事。

其中,迦叶尊者这样赞叹文殊菩萨的功德:有一年在一寂静处安居三个月,当时我(指迦叶尊者)是管家(即执事),所以不管是僧众吃饭,还是诵戒、念经,我都会到僧众团体中去观察。刚开始文殊菩萨已经立誓安居,(安过居的人都知道,在安居的第一天,大家要共同发愿在三个月中不外出。关于安居的时间,汉地和印度都是三个月,藏地因为情况特殊,在时间上稍微有点差别。)但后来文殊菩萨就不见了,在三个月中一直没有见到他。在解夏的最后一天——自恣日,文殊菩萨才出现。

我有点不高兴,作为管家提出问题理所当然,于是问:你在三个月中跑到哪里去了?文殊菩萨直言不讳地说:我第一个月在波斯匿王的后宫里跟嫔妃们在一起,第二个月住在童子学堂,第三个月住在妓院。于是我开始击楗槌,通知所有僧众集中。那个时候,佛陀问文殊菩萨(虽然知道,但有必要,所以要问):为什么迦叶尊者现在召集僧众?文殊菩萨说:他要摈除我。佛陀说:文殊师利!你现在应该示现大神通,千万不要让声闻众生起不清净的心,应让他们对你生起清净心。

那个时候,文殊菩萨就入于现一切佛土三摩地。此时我面前开始呈现出无量无边的世界,在每一个世界中,都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我,而我一直敲楗槌。于是佛陀问我:这么多世界都有文殊菩萨,你准备开除哪一个?我说:实在太惭愧,不知文殊菩萨成就如此不可思议功德。接着我问佛陀:那我怎么办?文殊菩萨在三个月中到底在哪里干了什么事情?佛陀告诉我:文殊菩萨在三个月中,让王宫里的五百女人获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百童子和五百妓女获得不退转无上正道,百千众生以声闻法获得道心或解脱,无量众生获得人天的果位,等等。

那个时候,我特别惊讶地问:佛陀!您可不可以告诉我,文殊菩萨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度化这么多众生?佛陀说:你最好亲自去问文殊菩萨。于是我在文殊菩萨前忏悔后提出问题。文殊菩萨说:我不仅用说法的方式,还用贪求以及庄严、威猛的身相来度化众生,有时候也变成帝释天等形象……总之,我以种种方式救度他们。最后我还就其他问题向文殊菩萨提问,他也一一给予回答。其中,在说菩萨大庄严时,有一万二千天子发了无上正觉之心。

从这个公案也可看出,虽然文殊菩萨没有住在寂静的地方,他一直住在王宫等热闹之处,甚至从表面上看有些行为还很难接受,但实际上他有度化众生的真正寂静。因为,虽然他的身体处在人员集中的城市等处,但心始终不会被种种世间杂念、烦恼所染。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大菩萨还有很多。因此,我们因为一个人外在的形象不如法,就马上判断他犯戒了,也不一定有意义。通过这个公案的学习,大家以后应尽量观清净心,这非常重要!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虽然按照声闻乘的要求来讲有过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也不一定有过失。以前,藏地的大成就者绰珠让珠这样说:按照知足少欲的比丘或出家人的行为标准来看,财物是一切过患之源;但在一些大成就者的眼里,财物并不是一切过失之源,它是一切成就的根源。

他简单举了一个例子:以前,有一位出家人特别贫穷,寺院里的人天天都讥毁、欺负他,后来他到汉地去了,通过种种方法发了财,得到了很多银子,还有绸缎等。回来后,寺院里的人对他特别好,给他安排了一个很高的法座,还供养了许多美味佳肴。后来他把一块大大的银子放在头顶上说:金钱哪!您的加持不可思议,您的能力太大了,我永远皈依您,希望您永远摄受我。

可见,任何事物都可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有时候财物也不一定危害自己,这一点很多人应该清楚。大城市里的人更了解,因为若没有钱,亲朋好友就会远离;一旦拥有地位和钱财,在你身边朋友就会越来越多,这就是钱财的加持。所以应将人民币放在头上说:我永远皈依您,您生生世世都不要舍弃我!(众笑)

巳二(讲解不知内寂静之过患)分二:一、宣说无内寂静之过患;二、宣说轻视内寂静之过患。

午一、宣说无内寂静之过患: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都清楚:利益众生、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就是所谓的内寂静。所以大家尤其是发心部门的人一定要了解:在利益众生的时候,才有内寂静的机会。如果把内寂静放弃,然后寻找一个外寂静,也不一定成功。下面是佛陀给这些人的教言:

五百由旬之深山,布满蛇处住多年,

不知寂静之菩萨,得增上慢杂而居。

在五百由旬以内没有任何人来往的寂静深山,具足外寂静的真实特征,那里有毒蛇、猛兽,泉水、白雪……处处鸟语花香,特别寂静。在这样的地方,有些人已经不止一年两年,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安住着。尤其是在人寿八万或无量岁时,有些修行人一呆就是几百年、几千年。可是,若他们不知或不具足内寂静,在相续中生起增上慢——我住在深山多少多少年,与世间自私自利的心混杂在一起,即执著自我的心,希求小乘寂灭果位的心,不愿意利益、帮助、度化众生的心一直缠缚着,那也没有实在的意义。这一点,作为大乘佛子或大乘佛教徒的在座各位都知道,也即最可怕的就是自私自利。所以,一直为了自己的解脱、生存、生活而努力,就是最大的过患。

我是这样想的:在听受这样的佛法后,相续一定要有改变。若没有改变,佛法是佛法、人是人,或佛法与人之间有一百由旬,那就是纸上谈兵,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遣除内在的散乱,而具足内寂静。若具足,即使外寂静不具足也可以。

以前,华智仁波切云游四方时,在一个特别寂静的山洞里遇到了一位修行人。华智仁波切到洞口时,那位修行人问:你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你生在哪里?名字叫什么?华智仁波切一一回答:我从后面来,往前面去,生在人间,名字叫无作瑜伽士。然后华智仁波切问:你居住在这里多少年了?你修的是什么法?那位老修行人特别傲慢地说:我现在已经闭关20年了,修的法是安忍波罗蜜多。华智仁波切故意说:听说你没有修安忍,是个大骗子,骗了不少信徒。那个人马上大发雷霆地批评:你是不是专门到这里来干扰我?我在这里闭关修行,你特意来找麻烦,你到底想干什么?那个时候,华智仁波切哈哈大笑地说:可以、可以,你修安忍波罗蜜多20年,结果还是很不错啊!然后华智仁波切就一边笑着一边离开了。

从这个修行人的公案也看得出来:虽然有外寂静,能在很多年中闭关,这很了不起;但因没有内寂静,一直未能调伏贪心、嗔心,尤其没有遣除大乘佛教所不允许的自私自利心,那住在寂静的地方也没有什么用。大家也清楚,山上很多野兽也是一直跟谁都不来往地居住着。有些道友特别喜欢闭关,不愿意跟人交往,但是以自卑、孤僻的心态驱使,那自认为修行很不错也没有意义。

我始终这样认为:不管是闭关也好,不闭关也好,或者说无论居住在寂静的地方,还是人群当中,内心一定要有不加改造的利他心。当然,利他的成分根据修行境界的不同有多有少,但只要有利他的心,自然而然自己的行为就能做出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在那个时候,包括人天在内的一切众生,都会向你顶礼膜拜。

以前,汉地一个和尚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地方有一位老和尚,通过修行获得了阿罗汉果。他有一个侍者小和尚,这个小和尚是凡夫人。一次他们出去行脚,阿罗汉认为弟子背着东西跟着理所当然,所以小和尚一直背着很大的行李跟着老和尚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后来小和尚心里想:世间上有很多可怜众生,我得到成就时一定要先度化他们,不能希求寂灭的境界。当他生起这样的善念时,老和尚马上停下来说:不行、不行,现在我背东西,你在前面走。小和尚说:为什么?老和尚说:因为你产生了利益众生的心,这很难得。然后老和尚就背着东西跟着小和尚走。

真的,即使是凡夫人,哪怕在心里生起一刹那的利他心,阿罗汉也值得承事,那就不要说其他人了。所以,具有利他心的人,不管居住在什么地方,都是众生的如意宝。如果没有利他心,表面上有什么样的名称、地位、财富,也没有意义。比如,几千几万人恒时恭敬者,天天都想着自己的名闻利养,那也不值得供养恭敬。如果有利他心,哪怕是十字路口的乞丐,一切人天众生皆应恭敬顶礼。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关键的问题。很多人在学习大乘佛法后,一定会懂得其利害关系,若真正懂得,自己的行为多多少少都会有改变,因为我们毕竟是知言解义的高等众生。

午二(宣说轻视内寂静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宣说是故难以揣度他众。

未一、真实宣说:

菩萨勤利众生得,禅力解脱根等持。

轻思此非行寂静,佛说彼住魔行境。

有些菩萨在日日夜夜精勤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获得了四禅、四无色定等世间功德,还有加行道中的五力、五根,以及三解脱门等持。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定的方式,经常到村落、城镇、城市等地去利益众生,或以周游世界的方式——今天到上海、明天到天津、后天到美国、再后去挪威、巴西、塞维利亚等国家和城市利益众生。以前我看到很多国外的修行人,因为他们有国际护照,或者说在很多地方都有中心、弟子,所以经常很开心地到处都去。有位大德说:“我先去日本住两天,然后再去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有时间再去泰国住几天,然后再去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总之,因为他们具足三解脱等功德,就可以自在显示种种事业。但在这样的时候,有些人因为不理解他们的密意或密行,就开始讥毁:他原来住在寂静的地方,现在已经失去原来的行为,经常到各个城市里面去……其实,这种背后诽谤的人完全住于魔的行境。就像《佛说诸法无生经》里所讲净行和行慧的故事一样。

当然,有些人一点境界也没有,纯粹是凡夫人,但他却漫无目的地到处乱跑,那别人后面说他,可能也没有过失。但真正想利益众生的菩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示现种种形象时,如果我们背后非议,过失就非常大。

的确,有些高僧大德的行为很难揣测,自古以来这样的示现相当多。像月称菩萨,因为僧众不能接受他,月护只好让他到后山放牛,他却从牛的画像中挤出牛奶,并做成奶制品来供养僧众。还有寂天菩萨,他在僧众的行列里示现想吃、想睡、想走的三想者形象,除此之外什么活都不干,很多人都想开除他。但在一次诵经的法会上,他腾到虚空中开始念《入行论》,从此该论在人间得以广泛流传。从汉地的历史来看,以前二祖把衣钵交给三祖后,在显现上他的行为也疯疯癫癫:有时到妓院里面去,有时到屠宰场帮助屠夫,有时示现其他行为。后来人们纷纷诽谤他,但他却说:“我自调心,非关汝事。”意思是说,我自己调心利益众生,你们没有必要管我。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有种种密意。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别人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值得接受。

未二、宣说是故难以揣度他众:

于住村落或静处,离二乘心定大觉,

利生寂静之菩萨,妄念揣度坏自己。

任何菩萨,不管他居住在村落中也好,寂静的山洞里也好,或者说寺院当中,如果他内在远离了声闻缘觉的心,和凡夫人维护自己的自私自利心,始终怀有让众生获得解脱的利益、帮助之心,就像《华严经》所讲的一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那他就是真正利益众生的菩萨。

在这种对大菩提之道有定解的菩萨示现种种事业时,其他菩萨千万不要故意说他的过失,否则过患相当大。佛陀在经中说:除了我和如我者可以推测别人之外,其他人都不允许。所以,用凡夫的眼光来衡量他人就很危险,因为真正度化众生的人,很有可能显现为普通凡夫人的形象。

五台山有个贫女变成文殊菩萨的故事:元魏时,五台山大孚灵鹫寺每年三月都设无遮斋,(现在五台山每年夏天都供斋,供斋时有很多人,包括乞丐也经常剃着光头到供斋处等着应供。)无论道俗、贫富、男女、老少皆可接受。有一位贫女也前来寺院应供,她带着两个小孩,还带着一只狗。因为很穷,没有什么供养的,她只好剪下头发供养。在供斋的时间还没到时,她说:我有特别的事情,你们可不可以先给我斋饭?法师也同意了,给三个人供了三份。她说:还有一只狗,可不可以给狗食品?给狗食品后她又说:我肚子里有个小孩,再给我一份。这个和尚就生气了,说:孩子还没有生下来,怎么能给他一份?你太贪得无厌了!

她即说偈:“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随后腾身虚空变成文殊菩萨,狗变成狮子,两个小孩变成侍者,安住在缥缈的云光中。那个时候,所有人特别伤心,都开始忏悔,因为没有想到是文殊菩萨。后来文殊菩萨在空中赐教说偈:“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最后所有人悲泣大圣赐予平等法门,于是空中传出偈云:“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密法中也有这样的教言,如:“心乃佛本性,心如大虚空。”)

后来人们特别后悔,遂建塔供养文殊菩萨留下的头发,该塔即现在塔院寺中的文殊发塔。前段时间我去五台山时,也朝拜了此塔。与以前相比现在更庄严了,因为外面重新做了装修,旁边还有很多藏传佛教的经旗,有很多经文也刻在上面。对有信心的人来讲,大家一定要朝拜,一定要求加持。

就像不知贫女是文殊菩萨一样,很多平凡人或没有地位的人的相续中也有利益众生的心,但我们根本不能了知。所以经常说别人的过失,诸如脾气大、人难看、行为不如法等,就根本没有必要。当然,在有特殊必要时,比如为上师三宝发心、做管理工作,也可一边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札尔萨埵吽,一边实事求是反映问题。在开会时,有些人首先说不能说别人过失,但一会儿就说:上师老人家!一定要观察他,这个人肯定是坏人。

当然,真正揣度别人很困难,因为诸佛菩萨的化现随时随地都有。尤其对利益众生的法师,一定不要说过失,因为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再加上度化众生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些虽然没有直接度化众生,但间接也救度了无量众生,所以对世间任何一个人都要观清净心。下了课以后,希望道友们经常用本经所讲的道理反观,看自己以前是什么样,以后是否愿意进步或改进,如果愿意,说明学法能获得成功。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翻译名义集》云:“阿兰若,或名阿练若,大论翻远离处,萨婆多论翻闲静处。天台云: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或翻无诤,谓所居不与世诤,即离聚落五里处也。肇云: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故佛赞住于阿兰若。应师翻空寂。苑师分三类:一达磨阿兰若,即华严之初,谓说诸法本来湛寂,无起作义;二名摩登伽阿兰若,谓冢间处,要去村落一俱卢舍,大牛吼声所不及处;三名檀陀迦阿兰若,谓沙碛(迁历切)之处也。”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六课
下一篇: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八课

 般若摄颂释讲记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六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五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四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三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二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一课 般若摄颂释 第五十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九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八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七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六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五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四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三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二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一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三课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课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九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