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藏传净土法 第八十三课
 
[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点击:3743]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八十三课

下面继续讲随喜支,今天讲的是随喜特殊十善业。

己四、随喜特殊十善业:

断十不善行十善,救护他命发布施,

守持戒律说实语,化怨言语直柔和,

少欲言说具义语,修持慈悲行正法,

于彼善法皆随喜。

所谓的特殊善业,也叫殊胜善业或者增上善业。前面我们介绍过十种共同善业,即断除杀生、偷盗及邪淫为三种身善业,断除妄语、离间语、粗语及绮语为四种语善业,断除贪心、害心及邪见为三种意善业。在此基础上,如果行持与十恶业相反的十种善业,就叫做特殊十善业,即:不但不杀生,而且放生;不但不偷盗,而且布施;不但不邪淫,而且守持梵净行;不但不说妄语,而且说真实语;不但不说离间语,而且化解他人之间的怨恨;不但不说粗语,而且说公平正直、柔和悦耳的语言;不但不说绮语,而且说具实义的语言;不但不生贪心,而且修持少欲知足;不但不生害心,而且修持慈悲心;不但不生邪见,而且对上师三宝、业因果、前生后世生起正见,并在正见的基础上行持正法。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引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教证,以杀生为例对殊胜十善业作了宣说,大家可以参考。

作为修行人,我们不仅要断除十恶业,还应该行持殊胜十善业,否则,只是断除十恶业并没有非常大的功德。以不说妄语而言,如果只是像石头一样一言不发,这不一定有很大的功德。如果在不说妄语的基础上,进一步说真实语或者奉劝别人说真实语,这才有比较大的功德。大家要搞清楚这些因果的道理。

现在很多人对佛理一窍不通,虽然他们也讲一些“佛法”,可是讲的根本不符合经论,只不过是他们自己的分别念。由于这些人本身孤陋寡闻、不懂教理,所以他们在分别念推动下说的语言没有任何价值。还有些人胆子特别大,经常以世间的说法曲解佛教的教义,这种做法的后果非常可怕。如果你要讲解佛法,必须依靠可靠的教证和理证,不要离前辈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的金刚语太远。否则,你自以为讲得特别好,实际上不一定和佛法搭上边,这样的胡说八道没有意义。

总之,仅仅行持共同十善业还不够,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精进行持十种殊胜善业,这对今生来世才有大利益。

现在我们正在讲随喜,因此不仅自己要行持殊胜善业,还要随喜他人如是行持的善根。《金光明最胜王经》云:“善男子,若有众生虽于大乘未能修习,然于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一心专念,作随喜时,得福无量。”因此,如果看到有人断除十恶业、行持殊胜十善业,大家应该发自内心地随喜。

下面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会介绍一些公案。有些知识分子不一定感兴趣,但我觉得这些人还是应该重视公案。即使你已经通达佛教的理论,但在实地行持方面,还是需要学习公案。法王如意宝本来对五部大论等经论通达无碍,可是他老人家在传法时,却经常宣讲佛教的公案、传记,通过这种方式让弟子对因果生起信心和正见。所以,有些人应该改变错误的观念,不要把佛教的公案看成是初学者和老年人的法。

现在很多知识分子只是对世间的部分学问有所了解,有些人懂一点建筑,有些人懂一点电子,有些人懂一点工程,这些学问只是所知法中的沧海一粟,如果因此而心生傲慢,轻视具有甚深意义的公案,那就非常可惜了。《四十二章经》中说:“犹若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任何佛法都具有甚深的意义和殊胜的价值,所以希望大家不要轻视公案。

下面次第介绍十种殊胜善业。首先讲身体的三种善业。

 

救护他命:

不但不杀生,在此基础上还要救护众生的生命。关于救护必死无疑的野兽、家畜、犯人等生命的功德,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在这里进一步举例说明。

《贤愚经》中有一则公案。以前舍卫国有一位大长者,他虽然非常富裕,可是一直没有儿子,他经常为此虔诚地祈祷天神,希望能生一个儿子。后来,他的妻子果然生了一个相貌端严的儿子。这家人非常高兴,邀请亲朋好友在河边举行庆祝宴会。这个孩子长得十分可爱,所有的人都很喜欢,大家抱着孩子载歌载舞,一个人抱完后又传给另一个人。因为当天他们喝了很多酒,加之又过于兴奋,结果不小心把孩子丢到河里。大家急忙下河打捞,可是没有找到。父母伤心欲绝,但也没有办法。

这个孩子的福德很广大,掉到河里后并没有被淹死。后来有一只大鱼吞食了他,虽然在鱼腹中,他还是没有死。河的下游有一个村庄,村里有一个富户,这家人也是膝下无子,虽然多年来四处求神,可是一直没有如愿。这家人有一个习惯,每天派仆人去河边捕鱼。有一天,仆人捕到一只大鱼,剖开鱼腹一看,发现里面有一个相貌庄严的童子。仆人特别高兴,把小孩交给主人。主人也特别高兴,他觉得这是祈祷天神的感应,于是像待亲生儿子一样精心抚养。

一段时间后,孩子的亲生父母听说了这件事,便去下游这家人讨要。上游的父母说:“这是我家的孩子,在庆诞仪式上不小心把他掉到河里了,请把孩子还给我们。”下游的父母说:“我家多年来祈求天神,希望能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天神赐给我们的。”双方争执不下,便到国王面前请求裁决。国王也很为难:这两家很久以来都没有孩子,现在对这个孩子都特别执著,如果判定是某一家的,另一家肯定不会让步。最后国王建议:“这个孩子属于你们两家,你们共同把他抚养大,然后各自给他娶一个妻子,哪一家妻子生的孩子就是哪一家的后代。”两家人都同意了国王的办法。等孩子长大后,各自给他娶了一个妻子。

这个孩子有出家的因缘,他对两家的父母说:“我出生以来就遭受苦难,先是掉到河里,后来又被鱼吞食,然后两家又为我而争夺。我对这一切厌倦了,现在想出家修道,希望父母们能开许。”两家的父母不愿违背他的意愿,便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他到佛陀面前请求出家。佛陀说“善来比丘”后,他须发自落,成了比丘,法名为“重姓”。因为他是利根,听闻佛陀说法后,于一座间就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众比丘对他的经历感到很惊奇,阿难问佛:“重姓比丘以前造了什么业,今生虽然堕水、被鱼吞食都没有丧命,而且出家后很快能证果?”佛说:“以前有一位毗婆尸佛为大众广说妙法。一位长者听后非常欢喜,生起了强烈的信心。他在佛陀面前皈依三宝,并受了不杀生戒,还以一枚钱供养佛陀。因为供养佛陀,他生生世世转生于富贵之家;因为受不杀生戒,他虽然堕水、被鱼吞食,但也能免遭于难;因为皈依三宝,今生在我的教法中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

在这个公案中,重姓比丘因为前世受过不杀生戒,即生虽然遇到各种违缘,但始终能免遭横死。而现在有些人则相反,只是遇到一点点违缘,马上就命绝身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往昔杀业的果报。

有些福报大的人出车祸不死,遇到大火也不死,遇到什么危险都能逢凶化吉。去年也门航空公司一架飞机失事,机上150多人中,只有一个14岁的少女幸免于难。世间人都觉得非常稀奇。也许这就是前世戒杀放生的善报。

有一次我在杭州放生,黄昏时有一个上海居士掉到河里去了,本来那个地方水特别深,可是他落水后却不知不觉浮了上来。后来我问他是怎么上来的。他说自己也不知道,感觉浑身轻飘飘的,就浮上来了,然后抓到一个人的手就爬上了岸。他上岸后天快黑了,我看到两个人拉来拉去,我怀疑他们是不是打架了。后来知道不是在打架,原来是当时天有点冷,有一个人让他换一件干衣服,但他说不要紧,所以两人拉来拉去。

前一段时间,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地震,震后70多个小时,居然还有一个女孩获救,而且浑身上下一点伤都没有。诸如此类的稀奇之事非常多。

因此如果有条件,今后大家应该多放生。这样一方面可以遣除暂时的寿障,也可以消除前世的罪业。《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云:“放诸生命……病苦销除,解脱众难。”此经又云:“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世间人会觉得这些是佛教的传说,其实不是的,戒杀放生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在前面的公案中,重姓比丘由于前世不杀生、皈依三宝、供养佛陀,后世获得了巨大功德。看看他获得的善报,大家应该好好思考:以后我如何行持这三种善行?

《贤愚经》中还有一则公案。以前,王舍城的宰相没有孩子,为了求子,他到当地的神庙中祈祷说:“我家没有孩子,如果你赐给我一个孩子,我要用金银装饰你的身体,用妙香涂敷你的神庙;如果你不赐给我孩子,我就毁坏你的神庙,并且用不净粪涂在你身上。”庙中的天神听后非常害怕,他想:我的能力不够,无法赐给宰相孩子,他一定会侮辱我。于是他找多闻天子帮忙,可是多闻天子也没办法赐给宰相孩子,于是多闻天子找帝释天帮忙。刚开始帝释天也没办法,后来考虑到这个宰相势力很大,如果不赐给他孩子,他很可能毁坏整个神庙,于是帝释天对一个临终的天子说:“希望你死后能投生到这个宰相家。”天子说:“我的志向是出家修道,那个宰相家很富有,投生到他家后很难出家。如果投生到不特别贫穷也不特别富裕的家庭,这样才能顺利出家。所以我不愿意投生到他家。”帝释天说:“你只管去他家投生,如果你要出家,我会帮助你。”于是天子便同意了。

天子命终后转生到宰相家。看到生下一个庄严的儿子,宰相非常欢喜,给他取名为恒伽达。长大以后,恒伽达想出家学道。可是父母说:“我们家有这么多财富,如果你出家了,这个家怎么办?”始终不答应他。恒伽达想:如果不能出家,得到人身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死了好。他又想:这一世我生为富人的儿子,如果我能了结这一生,然后发愿转生到一个普通人家里,再出家就很方便了。于是恒伽达悄悄离开家,从一个悬崖上跳下去,但是却安然落在地上,而且身上没有任何损伤。然后他又投河,结果又自然浮出水面。他又服用毒药,可是毒性没有发作。之后他又跳到烈火中,结果火又熄灭了。

最后他想:阿阇世王是一个暴君,如果我违犯王法,肯定会被处死。于是他趁王妃沐浴时,偷走了王妃的衣饰,然后大模大样往外走。门卫发现后,把他抓住并送到国王面前。国王大怒,亲自张弓射他,可是射出去的箭却折返回来,差点射到国王,连续三次都是如此。国王吓得扔下弓箭,问他:“你是天龙鬼神吗?”他说:“我不是天龙鬼神,我是王舍城宰相的儿子。”他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国王。国王非常赞叹他的发心,亲自送他到世尊面前出家。(学院有些人也是这样,父母不同意他们出家,后来由领导介绍他们到学院出家。)出家后,他在佛陀面前闻法,当下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阿阇世王向佛陀问起恒伽达的宿世因缘,佛陀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梵摩达国王,有一次国王和王妃在园林中娱乐,王妃在唱歌时,园外有一个人随着王妃一起唱。国王听后非常生气,准备杀死那个人。有一个大臣可怜他,便祈求国王说:‘这个人罪不至死,为什么要杀他呢?他虽然跟着王妃唱歌,但他既没有看见王妃,也没有做邪淫之事,不应该受这样的惩罚。希望大王能宽恕他。’国王觉得大臣的话有道理,就释放了那个人。”佛陀告诉阿阇世王:“当时的大臣就是恒伽达。由于救了一个遭杀的人,他生生世世都没有横死过,而且任何地水火风的灾难都不能损害他。”

人和人大不相同,同样遇到违缘,有的人的生命就像恒伽达一样坚强,而有的人却特别脆弱,甚至走路时摔一跤都会骨折,这些肯定和前世的业有关。

《法句譬喻经》中说,博爱众生会获得十一种利益:福德随身,睡眠安详,不做恶梦,天人护持,众人爱护,不为毒药所中,不为兵器所害,不为大水所淹,不为大火所烧,身处何处都能获得利益,死后转生梵天界。有些人身体很健康,心里没有恐惧和苦恼,身心经常处于安乐之中,这应该就是博爱众生的果报。

而有些人则总是处于痛苦中,甚至今天还好好的,明天就不行了。昨天有一个人说:“我要帮助一个朋友。”我说:“她怎么了?”她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从早上到现在一直在哭。我怎么问,她都不说。”听了她的话,我想: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她的朋友这么痛苦,肯定是往昔的因缘所致。当然这种因缘我们不一定观察得出来,她自己可能也不知道。

通过很多人的亲身感受,我们不得不接受佛说的三世因果之理。所谓的生命,并非如有些人说的那样是无因无缘出现的,就像雨后地上忽然出现的蘑菇一样。每一期生命都是由往昔的复杂因缘形成的,这些往昔的因缘与今生的快乐、痛苦密不可分;今生在感受快乐和痛苦的同时,人们又会造下种种善和不善的业,这些业和未来的快乐和痛苦也是息息相关的。和动物相比,人类具有成熟的心智,通过自己和他人的种种感受和遭遇,我们应该能推知前世今生之间必定存在因果关系。

通过恒伽达的公案,大家应该认识到救护生命的功德!不要说大量救护众生,甚至一年或者一个月救一个生命,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恒伽达前世救了一个人,结果生生世世都拥有坚固的寿命,可见救护众生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有多么密切的关系,所以大家今后要精进放生。

这几年以来,依靠很多朋友的支持,我们的放生活动开展得非常好。在很多地方,放生已经成了佛教徒的习惯,甚至成了生活中一件不可缺少的事情。我觉得这有甚深的意义。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出这种行为具体有何意义,我们的分别念也推不出功德到底有多大,但因果的规律是毫厘不爽的,未来这种善行必定会给自己带来难以想象的善报。

《释迦牟尼佛广传》[1]中记载:往昔佛陀曾转生为一只大熊,有一个樵夫到森林中砍柴,结果连续下了七天的暴雨。正当他走投无路、即将饿死的时候,大熊发现了他。大熊给他水果、野菜充饥,又用自己的身体温暖他。樵夫因此而活了下来。第八天雨过天晴,樵夫准备离开森林。临行前,他对大熊说:“你对我恩重如山,我该如何报答你?”大熊说:“只要你不告诉别人我的居身之地,这就是对我的报恩了。”樵夫千恩万谢地离去了。没想到这个樵夫是个忘恩负义之辈,下山后他禁不住诱惑,带着猎人去猎杀大熊。最后大熊死在猎人的手中,可是它对樵夫没有生起丝毫憎恨之心。

佛陀在因地时,即使别人恩将仇报也不会怀恨在心,而世间人则不是这样。有时候我看新闻,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在语言、态度或者行为上稍有不敬或者侵犯,对方马上用各种手段还击,这就是世间人的做法。而佛教的做法却相反,即使别人践踏了自己最可贵的生命,自己也心甘情愿地忍受,而且还将自己的善根奉献给对方,这就是大乘佛教的不共之处。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还记载,以前佛陀曾转生为一只根达野兽,它有一身金色的美丽皮毛。当时有一个梵施国王对猎人们下令:“如果你们得不到根达野兽的皮,我就把你们全部杀死。”为了寻找根达野兽,一个猎人在干燥的荒野中漂泊多日,最后即将接近死亡。根达野兽发现了猎人,对他生起了悲心,并用净水和水果救活了他。猎人恢复健康后却面露不悦之色。根达野兽问:“你现在已经恢复了健康,为何还如此不高兴?”猎人为难地说:“我到这里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得到你的皮,如果得不到你的皮,国王会杀死我的。”根达野兽听后没有任何犹豫,以欢喜心把自己的皮布施给猎人。猎人剥下它的皮后,又有许多蚊子、苍蝇吸它的血、吃它的肉,可是根达野兽没有产生一点不悦之心,最后在发愿利益众生的欢喜心和慈悲心中死去了。

看到世尊因地行道的故事,我确实非常感动,也经常发愿随学世尊。在座的各位道友,今后如果有人剥你的皮、割你的肉,或者对你散布流言蜚语,或者对你进行殴打,你会有何反应呢?作为大乘佛教徒,希望大家追随导师佛陀的行迹,要以沙门四法对待他们,最好能以菩提心来对待他们。

前一段时间,一位老修行人讲了文革期间有些佛教徒的故事,我听了以后深深地感到:世界上最伟大的学说就是大乘佛教,即使别人以再没有天理的手段迫害佛教徒,侵犯他们的人权、剥夺他们的自由,可是他们不但没有任何怨言和报复行为,还能以欢喜心安然忍受。这种精神在世间确实是找不到的。

话说回来,如果能做到纵遇命难也不杀生,而且尽量救护众生,则可获得天人那样稳固的寿命。如果想延长寿命,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戒杀放生。不仅如此,戒杀放生也是转生善趣之因。如《念住经》云:“一切戒律中,转善趣之因,即此施命戒。”《正法念处经》云:“生天之因,最胜戒者,所谓施命。”《妙法圣念处经》亦云:“恒运慈悲心,救护于含识,如护自身命,而得生天上。”如果能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众生的生命,转生天界不会有任何困难,所以大家要有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心。

如果看见众生就想杀害,这种人不要说佛教的理念,连世间的仁义都不具足。苏东坡在《戒杀论》中说,如果有人肆无忌惮地杀生,则已经违反了仁、义、礼、智、信五常,这种人实际上已经无法称为人了。[2]

如果从根源上探究,杀生和吃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佛教认为,为了吃肉而杀生是不合理的,有些世间的智者也认识到,以牺牲其他众生来满足一己口腹之欲是不道德的行为。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我的朋友们,不要让罪恶的食物沾染你们的身体。有田里的玉米,有树上的水果,还有葡萄园里的葡萄供我们食用,更有甘美的食用植物和蔬菜。大地供给了丰盛的无罪食物,也提供给人类不用杀戮即可获得的大餐。为什么要以杀害其他生命来维护自己的身体呢?”我觉得他的语言非常有道理。现在有些人口口声声念大乘经、说大乘法,自以为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可是行为连世间人都不如,这真是太惭愧了。希望各位道友今后尽一切努力戒杀放生。

 

布施:

不仅不偷盗,而且还要慷慨布施。如米拉日巴尊者说:“当取出口中的食物而作布施。”已经吞到口中的食物,人们一般都比较执著,可是这也应该舍得布施。

布施不分大小,随时随地都要去做。小的布施,如布施鸡、狗等旁生一个食团,这些也不能轻视。我们学院养了很多鸽子,过一段时间我们准备做一个鸽子棚,这个棚子应该做得好一点。发心喂鸽子的人要注意,不要今天心情好就喂,明天心情不好就不喂,应该长期负责。以前学院有些人就是这样,心情好的时候喂得很多,心情不好或者有事的时候一点都不喂,最后动物被活活饿死了。今后道友们在这方面应该注意。

大的布施,如善义王子为利益众生而取如意宝,如果我们有能力,也要发心做这样的广大布施。《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记载:以前佛陀转生为善义王子,为了遣除众生的贫困,他和弟弟恶义到大海中取如意宝。在回来的路上,趁善义睡觉时,恶义用荆棘枝刺瞎了他的双眼,然后带着如意宝回到故乡。父母问起善义时,恶义撒谎说善义已经死了。失去双眼的善义流落到一个国家,以弹琴卖艺维生。当地的公主看上了他,把他带到王宫里生活。后来,善义依靠谛实语双眼得以复明。最后善义回到祖国,找到了被恶义埋在地下的如意宝,用如意宝遣除了人民的贫困,并且教化众人行持十善。

佛经中还有许多布施的公案。如以前有一位新巴商主,他曾把父母三分之二的财物布施给穷人,后来父母不让他再布施。为了满足布施的心愿,新巴前往大海中取宝。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依靠自己的精进力,新巴终于取到了如意宝。回到南瞻部洲后,他用如意宝遣除了一切众生的贫穷。

《法苑珠林》记载,佛陀在世时,给孤独长者供养佛陀和眷属花园。当时他向祇陀太子买这个花园,祇陀太子开玩笑地说:“如果你能用黄金铺满花园,我就把花园卖给你。”没想到给孤独长者真的用黄金铺满了花园,祇陀太子虽然有点后悔,但也没有办法。后来他说:“花园的地虽然是你的,但园中的树是我的,这个花园算我们共同供养佛陀。”然后他们一起在园中建造精舍,共建了七十二间讲堂、一千两百五十间僧舍,这就是著名的祇树给孤独园。

佛经中还记载,佛陀在因地时曾成为睁眼国王,统治八万四千个小国。当时有一个小国王不服从睁眼国王,他派了一个盲人向睁眼国王索要眼睛,睁眼国王亲自挖出双眼布施给盲人。

另外,世尊在成为救众王子(即普度王子)时,把父王心爱的大象布施给一个小国王,结果他被父王发配出国境。在发配途中,他又把自己的王妃和两个孩子布施给了别人。

诸如此类的公案非常多。如果我们能这样精勤布施,今生来世必将获得广大的受用,不会感受贫穷,也不会转生于饿鬼,最终将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毗耶娑问经》[3]中讲了很多布施的功德,如:“若人劝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意思是,不管劝别人布施还是自己布施,都将获得大福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说:“有亿多财者,贪欲而无足,少乐而苦多,智人能远离;若乐修福者,舍施随力分,乐修福业人,今世后世乐。”意为:即使一个人有亿万财富,如果他贪心不足,也不会有快乐,反而会痛苦不堪,有智者能远离这种不良心态;如果一个人喜欢修福,随分随力作布施,这样的人今生来世都会快乐。

这些教证特别好,大家应该记下来,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用上。明智之士都关心自己的前途,如果懂了做善业的功德和不做善业的过患,应该会考虑自己今后该如何行持。

在十种殊胜善业中,今天讲完了两个,其他的下堂课接着讲。



[1]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中也有此公案。
[2] 原文为:“人一杀生,则五常尽犯焉,盖屠戮他身,肥甘自己,为不仁也;离他眷属,延我亲朋,为不义也;将他肉体,供献神人,为不礼也;称言食禄,当受刀砧,为不智也;设饵妆媒,引入陷阱,为不信也。噫!人居尘世,全藉五常,知而故犯,又何足为人?”

[3] 另译为《大宝积经·广博仙人会》。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藏传净土法 第八十二课
下一篇:藏传净土法 第八十四课

 藏传净土法 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藏传净土法》思考题 第89~104节课 藏传净土法 第一百零四课
 藏传净土法 第一百零三课 藏传净土法 第一百零二课
 藏传净土法 第一百零一课 藏传净土法 第一百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九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八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七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六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五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四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三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二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一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课
 藏传净土法 第八十九课 藏传净土法 第八十八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