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藏传净土法 第三十三课
 
[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点击:7307]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三十三课

思考题

1、请解释“倘若一鸟衔肉块,余鸟见后随围绕,如是了知欲妙过,当如犀角独自行。”

2、有漏的钱财具有哪些过患?

3、有几种使用钱财的方式,我们应当如何使用自己的钱财?

4、《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说:“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请以此来分析:为什么出家僧众是殊胜的福田?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许多学佛的人都有这种毛病,虽然明白一些佛教的道理,但往往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从来不去实践,导致闻思和修行成了背道而驰。以供养三宝而言,许多人也知道这有很大的功德,可是从来不见他们有什么实际行动,以至于错过了许多积累资粮的好机会,这非常可惜。当然,很大的供养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得到,但每个人都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一些供养。希望道友们今后遇到殊胜的对境时,应当尽己所能地作供养。作为凡夫人,要完全做到经论中的要求是很困难的,但闻思经论以后,无论如何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或多或少地行持其中的道理。

下面继续宣讲应当精进供养之理。在拥有财富时,如果没有上供下施,则财富对自他都没有利益。

吝啬之徒就像守护宝藏的饿鬼、头具宝珠的毒蛇或者守着骨头的无牙老狗一样。有些饿鬼以前世的业力,虽然守着宝藏,却没有享用的权利;有些毒蛇虽然头上顶着珍宝,却也无法享用;有些无牙的老狗虽然守着骨头,自己却啃不动,又不愿意让给其他的狗。与这些相同,有些人虽然拥有一些钱财,但因为相续被吝啬所缚,自己舍不得用,也不愿意给亲戚朋友用,更不愿意作上供下施。现在许多人把钱存在银行里,密码不让任何人知道,甚至妻子的存款不让丈夫知道,丈夫的存款不让妻子知道,这些人死后,所有的存款都沉淀在银行里,一辈子的辛勤积累成了给银行作贡献。

古今中外有许多此类吝啬之徒。欧洲文学作品中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理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吝啬鬼,著名的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这些吝啬鬼对钱财有强烈的占有欲,同时吝啬心也非常强,活得非常可怜。

如果生前对钱财过于贪执,临死还紧抓不放,死后很可能转生为饿鬼。《百缘经》中有一个公案,佛在世时有一位比丘,因为他的福报比较大,施主对他的供养非常丰厚。但这位比丘非常吝啬,从来不肯将多余的资具布施给他人。以悭吝恶业,他死后转生为一个饿鬼,身体像烧焦的木头,面容十分可畏,一直守着生前的钵盂和衣物。比丘们把这件事告诉佛陀,世尊亲自来到他的房间呵斥说:“你因为生前贪著利养、不肯布施,如今堕为饿鬼,感得如此丑陋的身形。现在你为什么不生惭愧心,还要守着这些东西?”佛陀呵斥了悭贪的诸多过患,并为饿鬼宣说了种种佛法。饿鬼听后心开意解,生起大惭愧心,将钵盂和衣物布施给僧众,这才脱离了痛苦之身。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想一想:为什么有些人如此吝啬,从来不肯将钱财用在对自他有利的事情上?其实这都是不了知钱财的过患所致,如果知道了钱财的过患,人是不会这样吝啬的。下面我们作一番详细的观察,看看有漏的钱财到底有什么过患。

首先,有些人虽然拥有许多财产,但这些财产不得不和怨敌盗贼共同享用,或者成为引发争论之因。

佛经中说:“须知世上有为财,水火盗贼俱可夺。”钱财是众矢之的,强者会强行掠夺,卑者会悄悄偷走,损耗鬼[1]等鬼神会伺机损坏。有些人揣了几百块钱出门,好像没买多少东西,不知道怎么搞的,钱一下子就花光了,这就是损耗鬼在捣乱。总之,一个人有钱后,许多人和非人都会打他的主意,会给他带来许多麻烦。世间的有漏财富是不坚实的,如果要求财,就要求坚财,像上节课讲的那样,若能将财富作上供下施,不坚实的财富就会变成不可劫夺的坚固之财。

现在有些黑社会一直盯着有钱人,这些有钱人也害怕遭到歹徒的暗算,日夜处于担忧之中,甚至出门都非常谨慎,一定要保密行踪。他们的财富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一个人以前从事传媒,本来他非常喜欢这一行,后来却改行做房地产。他的理由很简单——为了给孩子幸福的生活,他需要更多的金钱。他的房地产生意很成功,资产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朋友们觉得他钱挣得差不多了,生活应该很幸福了,但他却忽然宣布要移民到一个遥远的国家,而且让妻子带着孩子住在国外,他自己留在国内继续挣钱。朋友们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过这种妻离子散的生活?这个人的回答让所有的人都想不到,他说:“以我现在的家产,如果孩子在国内上学,很可能被人绑架,所以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国外。”

有钱人的生活并不快乐,而没钱人的生活却常常充满欢笑。有一个家财万贯的富人,他每天都不开心,而他的邻居是一对卖豆腐的老夫妻,日子虽然清贫,但过得非常快乐。每次听到隔壁传来朗朗的笑声,富人总是觉得很奇怪:自己这么有钱,为什么却坐立难安?他们那么穷,为什么却笑声不断呢?他怎么也想不通,便问账房先生,账房先生说:“你不必多想,隔墙扔几锭银子过去便会明白。”趁夜黑无人,富人扔了五十两银子到邻居的院子里。卖豆腐的老夫妻得到这笔飞来横财后,整天操心如何保存银子,又要考虑怎么花……从此之后,富人再也听不到隔壁的笑声了,富人这才明白,原来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就是银子。

律藏中说:“倘若一鸟衔肉块,余鸟见后随围绕,如是了知欲妙过,当如犀角独自行。”在天葬场经常能见到这样一幕:一只秃鹫衔着一块人肉,其他的秃鹫往往会群起围攻,都想抢这块肉。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世人都像群鸟逐肉一样追求钱财,当一个人发财以后,与他有关系、没关系的许多人都会集聚在他身边,会倍加“关心”他。现在有些部门得到上级拨款后,大领导把这笔款项牢牢地掌握着,就像一只鸟嘴里衔着一块肉,其他的小领导一直围着大领导,就像群鸟围着第一只鸟,最后大领导得到大利益,小领导得到小利益。律藏中的这个道理说的非常好,有漏的钱财确实具有极大的过患,因此我们要舍弃对钱财的贪执,像犀牛一样过着无牵无挂、悠然独处的生活。身无分文的人白天不会被人跟踪,晚上可以敞开门户安然入眠,如果有小偷来造访,也可以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欢迎他的光临。

此外,财产还有最初积累的痛苦,中间守护的痛苦,最后无常毁灭的痛苦。

寂天菩萨曾经说:“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财富在初中后三个阶段都是痛苦的来源,最初积累财富就充满痛苦,现在积累财产很不容易,许多在家人为积累财富而饱尝艰辛。中间即使得到了一些财富,又要面临守护的痛苦,甚至连睡个好觉的机会都没有。最后财富会以种种因缘而耗尽,人们又会因此而痛苦。

财富就像流水一样,非常容易耗尽,《别解脱经》中说:“财富如流水。”有漏的钱财都是动摇性的,没有什么实质性可言,《亲友书》中也说:“知财动摇无实质。”只要观察一下,自然就会对这些道理生起信解。许多人以前很富裕,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短短几个月就丧失了所有的财产。所以暂时拥有财产时,不要认为自己会永远富裕,也许今天你是众人羡慕的富翁,明天就会沦为沿街乞讨的乞丐。有些人以前世的善业而拥有许多财产,如果没有以此作上供下施,一旦往昔的善业穷尽,以后将一无所有。

过多的财富还会障碍修行。

一个人的钱如果太多,他的修行将很难成功。有些人没有钱时,生活很简单,修行也很用功,一旦发财后就完全变了,整天贪执金钱,生活非常散乱,再也没有修行的机会了。正因为财产能障碍修行,所以噶当派的高僧大德都一再呵责积累财产的行为。米拉日巴尊者在一个教言中也说,财产具足众多过患,只有过简朴的生活才有悟道的机会。

通过以上的详细分析,大家应当清楚财产的诸多过患。因此,今后我们要舍弃对财产的贪执,不要像某些守财奴一样死守着钱财,应该合理地使用自己的财产。

卑劣者将财产耗尽在造恶业上。有些人有了财产后,没有干有意义的事,反而做许多非法的事,如打官司、抽烟、喝酒、杀生、买武器。像这样的人最好不要有钱,如果他们没钱也不至于造这样的恶业。中等者将财产耗尽在宴请亲朋好友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样的中等者也和卑劣者没什么区别了,因为现在请客基本上是这样的:一、肯定要吃肉,二、肯定要喝酒,然后还要造许多其他的恶业。所以从吃饭来看,真正的中等人是不多的。高尚者将财产用于正法方面。如果能以财产作上供下施,就会像商人放高利贷,或者在良田中播下种子一般,自己的福报不但不会耗尽,反而会成百倍增长。看看这三种人,前两种人将财产无义耗尽,只有第三种人的财产才用得有意义。希望道友们回顾一下,看自己以前是如何使用财产的,今后大家要有正确使用财产的智慧。

我们反复宣说了上供下施的道理,如果有些人还是不能舍财作上供下施,以后必定会感受贫穷的果报,这就是无欺的因果。

以藏地而言,虽然佛法非常兴盛,人人都信仰三宝,但经济确实比较落后。在喇拉曲智仁波切住世的时代,不要说一般的富人,即使国王[2]的财产也无法和往昔印度的大施主相比。现在藏地依然很贫穷,前一段时间,我收到一个藏族居士团体的放生款,总共只有一百五十元钱,这些钱都是一毛、五毛、一元等积累起来的,最大的是一张十元的钞票。当然钱不在多少,交一分钱也是行持善法,但如果是汉地的居士团体筹集放生款,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藏地这样贫穷呢?一方面是因为时值福报日趋衰减的浊世,但主要的原因就是藏人的吝啬心重,没有以上供下施来积累福德。

以前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的时候说:“在你们藏地,甚至没有一个享受供施一把青稞果报的人,简直成了饿鬼世界。”尊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因果的规律,在殊胜的对境前作小小的供养,也必定会成熟巨大的果报,如果藏地的人们曾经作过一把青稞以上的供施,一定会比现在富裕得多,既然藏人现在非常贫穷,这说明他们没有作过一把青稞以上的供施。

阿底峡尊者经常说藏地非常贫穷,甚至将藏地比成饿鬼世界,也许是当时印度比较富裕[3],所以尊者才这样说的。但现在印度并不富裕,法王如意宝曾经说:“阿底峡尊者天天说藏地很贫穷,可是我们在印度呆了六个月,觉得印度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印度和中国都是亚洲的大国,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很贫穷,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很快,远远超过了印度。记得法王带我们去印度时,印度首都新德里没有一个条件很好的宾馆,印度的天气很热,但有空调的宾馆很少。在印度南方南卓高级佛学院时,虽然院方对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我们总觉得没有在藏地吃得好。印度的敏珠林寺想让我留在那里,本来我已经同意了,但同行的索东管家一直劝我:“你不要呆在印度,这里连饭都吃不饱,最好还是回藏地。”

透过阿底峡尊者“甚至没有一个享受供施一把青稞果报的人”的语言,大家要明白,因和果之间有放大效应,这就像“微小的种子能生大果实、少量的种子能产众多果实”一样。这方面的公案非常多,我们看三个例子。

《杂譬喻经》中记载:往昔舍卫城郊外有一个妇女,一次佛陀到她家门前乞食,妇女供养了一钵饭。佛说:“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而能现见真谛之道。”妇女的丈夫听了佛陀的咒愿不相信,他说:“布施一钵饭能获得这样大的福德,还能现见真谛之道,瞿昙沙门说话为什么这样夸张呢?”佛陀问他:“你从哪里来?”他回答说:“从城里来。”佛说:“城里的尼拘陀树有多高?”他说:“高达四十里,每年结数万斛的果实。”佛又问:“树的种子有多大?”他回答:“只有芥子那样大。”佛说:“你说的话太夸张,一粒芥子大的种子怎么能长成四十里高的大树,而且每年结数万斛的果实?”他回答说:“这是我现量所见。”佛说:“无情法的大地尚且能成熟这么大的果报,何况人以欢喜心供养佛一钵饭,福报一定会不可称量。”夫妇二人听后心开意解,当时就证了初果。

看了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明白,对殊胜的对境作微小供养,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以供养的功德,最终能断除烦恼障垢,获得圣者的果位。《华严经》中也说:“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

此外,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曾经转生为我乳转轮王,当时他统治了整个四大部洲,并与三十七代帝释天王在三十三天的宝座上平起平坐。我乳转轮王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福报,这是因为他前世成为穷人时,见到德护如来后生起欢喜心,供养了七粒豌豆的果报。

现在有些人经常惊叹:“这个人真有钱啊!他有一亿美元!”其实与我乳转轮王的福报相比,这一点财富根本算不上什么。所以有些人稍微有些钱财时,也不要过于傲慢,认为自己福报这么大,自己太了不起了。实际上,任何人若能像我乳转轮王前世那样,以清净心对殊胜的对境作少许供养,轻而易举便可获得常人难以想象的大福报。

想想我乳转轮王的公案,确实任何人都不能轻视作供养。在作供养时,钱多钱少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心要清净。如果自己的心清净,供养多少钱都有功德;而如果心不清净,供养时掺杂了烦恼,那即使供养的钱再多,也没有很大的功德。我们的心态有时候会受行为的影响:比如供养的钱很多时,可能会产生吝啬心;当着众人的面作大供养时,可能会产生傲慢心。所以为了能保持清净的供养心,大家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为了避免产生吝啬心,就不一定要拿很多钱作供养(当然,若没有吝啬心,还是供养的钱越多,所获的功德越大);为了避免产生傲慢心,就不要当着大众作大供养,可以悄悄地作供养,或者可以像南方一些地方那样,把供养的钱封在红包里,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供养的钱再多,别人也看不到,自己也不至于产生傲慢心,一张薄薄的红纸保住了一个清净的供养心。

以前,松西城市有一位名叫乐的施主,他的福德十分广大,只要看一眼空空的仓库,里面立刻会重新充满金银财宝。他的妻子、儿子、儿媳、男仆、女仆也都具有同样的福报,不管需要什么财富,只要一想就能如愿以偿。一点点饮食到了他们手中,就会成百上千倍地增长。不仅如此,在佛陀面前听闻佛法后,他们六人还获得了解脱。这家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福报,也是由于前世曾积累过福德:很久以前,鹿野苑境内的梵施国王执政期间,当地发生了十二年之久的饥荒,当时有位施主的仓库已经空空荡荡了。在清扫仓库时,他找到了一升大米,一家人把大米煮熟,正准备食用时,一位独觉来化缘。那位施主想:我即使吃了自己的一份米饭也无济于事,终究不免饿死,不如把我的一份供养这位沙门。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赞同他的想法,他又对儿子、儿媳、男仆、女仆讲了,他们也都赞同。于是这家人把所有的米饭都供养了独觉。接受供养后,那位独觉示现种种神变,令他们生起无比的信心。以供养的功德,施主家的仓库立即充满金银财宝,并且结束了整个国家的饥荒。从那以后,这六个人一直转生在富裕之家,甚至连乞丐、饥荒的声音都没听过,最终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成为具有广大福报之人。

那位独觉在接受供养后,示现神变令施主一家生起无比的信心,而现在有些人在接受供养后,以种种非法行为令施主生起无比的邪见。有些弟子最初不观察,匆匆忙忙地供养“上师”,供养后又退失信心,甚至和“上师”打官司。这样的供养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供养虽然是好事,但一定要供养真正的福田,这才能出生福德。

现在许多人喜欢对个人作供养,如果接受供养的人是大成就者,供养他肯定有很大的功德,如果是个凡夫,那就不一定有很大功德。我认为,今后最好能够供养僧众,这样的供养肯定是不会虚耗的,因为僧众里有许多戒律清净者,也肯定有出世间的圣人。《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说:“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4]。”出家僧众因为具有五种功德而成为最殊胜的福田:一、毁形,在家人化妆打扮,追求华丽的服饰,而出家人剃除须发,身著坏色衣。二、守志节,出家人远离一切非法的行为,一心一意行持善法。三、割爱无所亲,出家人舍弃了亲朋好友,这种看破放下的精神非常可嘉。世间人在这方面是很困难的,总是放不下自己的亲人,有些放不下父母,有些放不下妻儿。有一个人曾对我说:“我现在能放下父母,但有一个人怎么也放不下,所以我暂时不能出家。”四、出家弘圣道,出家人一心弘扬佛法,虽然有些在家人也能弘扬佛法,但跟出家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五、愿度一切人,大乘的出家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他们都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因此,出家僧众具有如此功德,如果你的上师是公认的大成就者,那就另当别论,如果他是一般的上师,要超越僧众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还是应该尽量供养僧众。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损耗鬼:专吃食物精华和损耗财物的一类鬼神。
[2] 当时藏地有一些小国王,实际上就是一些部落的头人和一些地区的土司。
[3] 古代印度非常富裕,佛在世时,印度有给孤独长者等大施主,这些大施主的财富多得无法想象。
[4] 这部经中还说,有七种善法能转生到梵天。一、建造佛塔、经堂、僧房。二、修建园林浴池,种植树木,给人们带来清凉。三、恒常布施医药。四、造船济度人民。五、建造桥梁。六、在道旁挖井,使渴乏行人得以饮用。七、修建厕所。这部经中还说:“供之得福,进可成佛。”意思是说,如果在殊胜的对境前作供养,可以获得大福德,最终可以因此而成佛。此外,《宝鬘论》中在讲积累福德资粮时,也要求兴建旅店、花园、桥梁、浴室、水井等。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藏传净土法 第三十二课
下一篇:藏传净土法 第三十四课

 藏传净土法 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藏传净土法》思考题 第89~104节课 藏传净土法 第一百零四课
 藏传净土法 第一百零三课 藏传净土法 第一百零二课
 藏传净土法 第一百零一课 藏传净土法 第一百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九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八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七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六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五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四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三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二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一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课
 藏传净土法 第八十九课 藏传净土法 第八十八课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