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八卷
净界法师主讲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点击:3452]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十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页。

我们刚刚讲到的这条戒是「庚二、不行悔谢戒」,这一条戒的大意是说:菩萨可能去侵犯到众生;或者是菩萨并没有侵犯众生,但是众生怀疑菩萨侵犯到他。总之就是这个众生对菩萨已经生起了嫌恨的心情,菩萨如此了知以后,假设没有如理的去忏悔、去化解彼此的恶因缘,使令这个恶因缘一直这样子相续下去,这个菩萨就犯了菩萨戒,这是「不行悔谢戒」的大意。

    辛二、无违犯相

看戒文:

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若是外道;若彼希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若彼有情性好斗诤,因悔谢时倍增愤怒;若复知彼为性堪忍,体无嫌恨;若必了他因谢侵犯,深生羞耻:而不悔谢,皆无违犯。

开缘当中有六个情况:第一个「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这个菩萨的善巧「方便」,知道这样的因缘,假设菩萨不去忏悔,反而能够使令对方产生反省对治的力量,而「出」离过失、「安立」功德,这是以不忏悔的方便给众生产生一种灭恶生善的方便;第二个「若是外道」,对方根本就是一个邪见外道,邪见外道当然内心当中有很粗重对立的心情,特别是对于有志于弘扬正法的菩萨,所以菩萨再怎么样的去忏悔,基本上都没有多大的作用,所以对邪见外道就可以不加以忏悔;第三个「若彼希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就是对方待人处事很有原则,他希望你要忏悔一定是要有真实非法的事情出现,「现行非法」,你一定要有非法的现行才能够忏悔,而这个时候菩萨是被冤枉的,所以在对方是这么一个有做事原则的情况之下,菩萨就不必去忏悔了,只要直接解释就好了,因为对方的要求是「你既然没有错,那就不要忏悔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随顺众生的心意,就直接解释不必忏悔;第四个「若彼有情性好斗诤,因悔谢时倍增愤怒」,对方的众生体「性」特别「好斗诤」,就是这个人瞋心很重,现在这个时候正在气头之上,菩萨观待因缘,就是等待他的瞋心稍微平息了以后再行忏悔,就是在瞋心的炽盛之下暂时的回避而不忏悔,这个是无犯的;第五个「若复知彼为性堪忍,体无嫌恨」,菩萨虽然触恼他,但是菩萨「知」道这个人的个性,他的习「性」特别的「堪忍」,忍力很强、胸量广大,怎么说呢?因为他是「体无嫌恨」,这个人过去生什么事情发生他也不往心上放,他的内心就像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种人胸量广大,事情过了不当一回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就不要忏悔了;第六个「若必了他因谢侵犯,深生羞耻,而不悔谢」,有些人他有深重的惭愧心,你向他忏悔,反而加深他的惭愧心,他更加的过意不去、更加痛苦,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不忏悔:我们在这六种的境缘之下,「而不悔谢,皆无违犯」。

诸位要知道,「不行悔谢戒」这一条戒,佛陀的慈悲,一方面是要增长菩萨的慈悲心,我们不要让众生产生损恼;一方面这条戒还有一个很深的意思,就是广结善缘,不要树立敌人。诸位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众生的世界,人跟人之间是互相影响,人跟人之间总有一天要相遇的。你看有些人他修行很精进,但是他个性太刚,太刚的时候,人跟人之间接触就会造成一些问题,他的问题「个性太刚,不跟人家忏悔、也不去化解,不管别人,我修我的」,他认为「问心无愧就好」,这种人以后在道场住就有困难,很难安住。很难安住就到其它地方去,性格使然,没多久又撞到恶因缘,他又不能安住,就会对他修学圣道造成一种障碍。你看有些人还很奇怪,有些人你看他懈怠,但是他很能住(呵呵),他这个道场一住住几十年,这也是一种功德。他为什么呢!所以你看世间上的事情一定是因缘所生法,他有这个相貌出现、他有这个果报,一定有他的因缘,可能是个性调柔,他在人群当中姿势站得很低,所以他就很能住下去(呵──)。所以蕅益大师说:「律己宜带秋气,处事宜带春风。」对自己你不能太纵容、太调柔,对自己的确是要刚,烦恼不能断要他断,对自己要严苛;但是待人处事你要调柔一点,调柔一点的时候人际关系好,你在道场住就会受欢迎,就算有一点事情别人也会帮助你,你经常对众生散发一种和气,别人也就回报你和气,这个时候你道场就能够住得久。道场住得久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修学善道不是短时间,你要长时间在一种稳定性的一个寂静处、衣食具足的道场,长时间的修习,你的生命才会慢慢的变化、慢慢的灭恶生善,这个修行不是短时间的。那么在大众当中你要受欢迎,你就是心性要调柔一点,不要太刚,这一点很重要。这一条戒就有这个意思。

17 庚三、不受悔谢戒二

    辛一、有违犯

这当中分成二科,先看「辛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所侵犯,彼还如法平等悔谢,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虽复于彼无嫌恨心,不欲损恼,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谢,亦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这当中「他所侵犯」,他人来侵犯菩萨,前面那一条戒是菩萨去侵犯众生,现在刚好相反,就是有众生来侵犯菩萨,对方已经知道过失了,「还如法」的「平等」来向菩萨「忏」悔。「如法」指的是忏悔的身口二业,就是在忏悔的时候,对方具足了忏悔的仪轨,也就是态度谦卑、口气柔顺,这叫「如法」;他的意业也是保持「平等」,也就是说对方已经把这种对立的心调伏下来。对方以这种平等的心情如法的来跟菩萨忏悔,但是菩萨却采取以下二个行动,这是属于犯戒的:先看第一个「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菩萨为了要「嫌」弃对方,就是看不起对方,或者是要使令对方产生怨恨,他对对方有怨恨心,希望能够因为不接受他的忏悔,来对众生产生折「损」,使令「他」产生损「恼」,所以故意的「不」接「受」对方的忏悔,这样子是犯到菩萨戒,这是第一种情况,就是因为这个「嫌恨心」想要去「损恼」对方,所以「不」接「受」忏悔,希望能够因为不接受忏悔,使令他能够增加身心的痛苦,这个是第一个犯菩萨戒的理由。第二个「虽复于彼无嫌恨心,不欲损恼,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谢」,说你不接受忏悔实在是没有「嫌」弃怨「恨」之心,你也不是要使令对方因为这样而「损恼」,但是你为什么不接受忏悔呢?因为「禀性不能堪忍」,就是有些人的个性,在多生多劫的习性当中,他的个性情执特别重,就是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发生很久很久,他的内心把这个事情抓在心里不放,这件事情总是挥之不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你并没有意思要使令众生因为这样而增加痛苦,但是你一直不能原谅对方,把这件事情一直执着在心中,这样也是伤害你的菩提心,所以你这样也是「染违犯」,就是情执太重,就是没办法把发生的事情放下,一定要把它抓住。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一切如前应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谢:不受彼谢,亦无违犯。

开缘的情况是说,你希望能够不接受忏悔,来使令对方产生反省对治,「出不善处,安立善处」,乃至于「广说一切如前应知」,「如前应知」就是说就像前面庚二那一条戒有六种的开缘,前面六条戒的开缘都是适合于庚三的「不受悔谢戒」,这就是所谓的「广说一切如前应知」,前面的六条开缘都跟这一条戒完全一样。这以下讲出另外一个开缘,就是如果对方的忏悔是「不如法」、或者「不平等」,他的态度傲慢、口气粗重,内心当中也是充满了对立、不平等,这就是所谓的「不如法、不平等」的忏悔,菩萨可以不接受。不接受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希望能够「方便调彼伏彼」,因为他这个忏悔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忏悔,菩萨不接受也不是一种损恼心,是希望能够依止这样的方便使令对方反省,这种情况就是「无违犯」的情况。

前面一条戒主要是在培养一个菩萨调柔的个性,这一条戒是要培养菩萨一种宽恕包容的个性。菩提心的根本在大悲心,一个对众生没有大悲心的人,他永远不可能生起菩提心,他顶多能够修小乘法而已,大悲心的根本在于不损恼有情。不损恼有情怎么说呢?当然有情众生一定会去刺激菩萨、去损恼菩萨,菩萨为什么不损恼有情呢?主要就是修习宽恕跟包容。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能够修习宽恕跟包容:在果报方面,在当来世能够无多怨敌、无多忧恼,就是说我们在未来的生命当中,经常的宽恕包容众生,不要去伤害众生,这样子能够无多怨敌,避免很多的怨敌,内心当中也不会太多的忧恼,而且是身相庄严,这个是讲到这个果报。

宽恕跟包容当然不容易,就是对方触恼你,有时候触恼得非常的深,你要你自己去原谅对方,这个你要先正确的观照,这不是说勉强,我勉强的宽恕你这不算,就是你一定要有方便力化解之间的对立。有一个很好的观想方法,我自己也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好,提供给大家作参考。一个人的瞋心是来自于人跟人之间的对立,化解对立之道就是你要观察人性的本质。说是每一个人在因缘所生法当中有很多的差别相,有些人贫穷、有些人富贵、有些人邪恶、有些人善良,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当我们把这些因缘所生法都去掉以后,你要观察,其实每一个众生的本性,他那个明了的心性都是想离苦得乐,灵灵觉觉的心性,他想要离苦得乐的心跟我们一样。就是把这些因缘所生的差别相都拨掉、都拨开来,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想离苦得乐、我也想离苦得乐。换句话说,他损恼我,其实他是不得已,因为他想离苦得乐,他为了保护自己;我们站在他的因缘,我们可能也会这样做。所以当我们想:其实每一个人在生命当中,他不是真的想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他就是想要追求快乐如此而已,我们也想追求快乐;只是说在因缘所生法当中错综复杂,而创造这个因缘。所以当我们经常想:其实每一个有情都想离苦得乐,这个本质是没有改变的。就是说你不要在因缘所生法这个枝末上去思惟,把因缘所生法拨开来,看到众生的本性是相同点,每一个人其实都想离苦得乐,如此而已。这个时候,你就没有所谓的对立,你跟谁对立呢?他也想离苦得乐、我也想离苦得乐,这是一种平等的心。虽然这个法门还不是空观,但是这个法门比空观好修,空观是甚深甚深,当然空观是更为彻底的。人跟人之间的仇恨,哪一个国家跟哪一个国家宿敌经年打仗,这个都是依止对立心;其实每一个国家人民都想离苦得乐,为什么我们不这样思惟!每一个人都思惟「每一个有情都想离苦得乐」,这个时候把众生的因缘拉得更近。所以这个地方是化解仇恨非常好的一个方法。

18 庚四、怀忿不舍戒二

    辛一、有违犯

这条戒有二科,先看第一科「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怀忿,相续坚持,生已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于他怀忿」,就是他人对我们做出不饶益的事情,所以我们对「他」产生了「怀」恨,众生来触恼菩萨,菩萨对这个众生内心产生了怀恨,怀恨了以后「相续坚持」,内心当中念念的相续,并没有把这个怀恨的心加以化解,所以「生已不舍」,没有把这个瞋恨心弃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这一条戒的意思是说,在我们人群接触的因缘当中有人来触恼菩萨,菩萨当然遇到不如意的境界会生气、发发脾气,这件事情身为一个凡位的菩萨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地方还没有结罪;但是你这个瞋心「相续坚持,生已不舍」,你对这个瞋心的态度是纵容、不加以对治,我们的心识是剎那变化的,也就是说它可以保持在原状,它不是变得更大就是变得更小,你加以纵容,你一定是一次一次重复的去打这个妄想,妄想愈打愈大,这个瞋心就会相续的扩大,总有一天会把菩提心给伤害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当我们瞋心生起的时候,我们不以观照调伏的力量来加以化解,就犯到菩萨这条戒。

我们可以从这条戒的意思去体会佛陀的心情,佛陀的意思是要我们菩萨对瞋心「皎若冰霜、尘点不染」。我们看看前面依止贪烦恼所造的罪,你看贪求名利、贪求各式各样的资具;但是我们纵观整个菩萨戒法四重四十三轻,每一条戒都要付诸行动才结罪的,就是有欲乐、有加行;但是这一条戒,菩萨起了瞋心,他可也没表达出来就结罪,你就知道这件事有多严重。为什么佛陀对这件事那么认真呢?因为,诸位我们要知道一点,菩萨的可贵在他内心的菩提心,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菩提心,我们所修的布施、持戒的善业,跟一贯道、天主教的善业其实差不多,就是人天果报,也不可能产生所谓大乘那个乘、那个有运载到成佛之道的功能,那个乘的功能就消失掉了。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失去了菩提心,我们几乎是没有价值了,可以这样讲,我们生命没有什么归依处、没有什么目标。而菩提心的根本诸位要知道是在大悲心,你对于世间的五欲生起贪求不会伤害大悲心。说这个人贪求名利,我们应该说这个人是一个有瑕疵、有过失的菩萨;他贪求名利,但是并没有放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标,我们应该说这个菩萨还可以再进步,因为他内心当中还有菩提心,他安住在菩萨种性,这个谁也不能否定他的价值,顶多我们说这个菩萨是一个有点过失、有瑕疵的菩萨,贪烦恼本身是不障碍菩提心的。但是瞋恨心不同,瞋恨心这个火一烧的时候,它直接烧到你的菩提心、烧到大悲心,使令你退失菩萨种性,所以你对这个瞋恨心的相续可不能开玩笑。也就是说佛陀要我们一个菩萨,在你的生命当中不管遇到多大的逆境,想办法宽恕对方,对你绝对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对众生宽恕包容,不一定会得到对方的谅解,但是起码对你自己有绝大的好处,你内心当中保持心平气和,对你自己只有好处,而这件事情大家千万不要忽略,不要把瞋心凝结在心中障碍自己,一定要让自己用观照力、调伏力化解它,因为你别无选择。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为断彼故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一个初心菩萨,他在没有受菩萨戒之前瞋心炽盛、忍力薄弱,刚刚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还是经常的发脾气;但是很难能可贵的是他已经知道瞋心的过失,而且也「生起」要去对治的意「乐」,也采取了精进的行动来修因缘观、修空观;这个时候他的「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这个是暂时的开缘,因为他已经在努力了,只要他努力他就有希望。

瞋心从远处来说是伤害你的菩萨道,会使令你退失菩萨种性;从近处来说,对临命终会产生障碍。我看蕅益大师的《年谱》里面讲到一件事情,蕅益大师说:他一生当中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看到很多人往生的情形。他说:往往一个个性刚强的人,临命终的时候总是躁动不安,不管他修行多好;一个个性调柔善顺的人,他到临命终的时候寂静安详,屡试不爽。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净土法门本身是一个他力法门、佛力加被的法门,也就是说你成就净土的净业不是你自己的力量,是你要跟佛菩萨感应道交;而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在加护病房,不是在一种顺畅的境界。其实临命终,诸位读《瑜伽师地论》就知道什么叫做四大的分解,地水火风四大的分解。其实临命终是我们一生当中最大的障碍,你地水火风的败坏、你内心当中妄想的纷飞散乱,内忧外患。换句话说,你临命终的时候弥陀不可能马上感应道交、不可能马上现前,你的内心当中要度过一个非常恶逆的环境,这个时候就要靠你的本事了。那在加护病房的时候,插满了管子、旁边的亲属在那个地方吵闹,你内心能够安忍不动,把佛号提起来,等待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就是靠你平常的栽培。一个个性太刚强的人,在这个恶因缘当中,你习惯性是遇到恶因缘就发脾气,这个时候饶你的佛号念得再好都会被破坏。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平常养成一个对逆境的宽恕包容,到临命终恶因缘现前的时候,你才有这个力量去熬过这个临命终的障碍点,熬过了以后,你才能够去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是讲「忍辱度」。

我们看「己四、障精进度」,首先我们看精进的体性,看《补充讲表》第七页:

○附表四─精进度

 (一)精进自性

首先我们看「精进」的「自性」:

于摄善法,及作有情义别之故,心生勇悍,

及由彼心所起三门之动业。

            ─《菩提道次第略论》─

对「于」修习「善法」,对于布施、持戒、忍辱种种的善法,或者是「作有情义别之故」,对于做一些利益有情的事物,这个从义理上判断应该也包括断恶,就是包括断除恶法,这个地方省略,就是对于「断恶法、修善法跟度众生」菩萨的三大事业当中,菩萨「心生勇悍」,勇猛强悍,没有怯弱退缩的心情,依止这个勇猛强悍的心所发动的身口意「三」业叫做精进。所以精进的体性等于是断恶、修善、度众生,你内心当中保持勇悍,那这个就是精进。

 (二)精进差别

问曰:云何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什么是「菩萨」成就「精进」的「相」貌呢?这是提出一个问。这以下回答,回答当中分成二科,第一科当中又分成二段,先讲内在的习性,再讲外在的相貌。先看内在的习性:

                     ┌睡眠

      ┌性自翘勤,夙兴晚寐,不深耽乐┤

      │              └倚乐

 ┌谓诸菩萨┤

 │    │于所作事,勇决乐为,不生懈怠,

 │    └

 │     思择方便,要令究竟。

这个「菩萨性自翘勤」,他内心当中非常的勤勉,怎么个勤勉法呢?「夙兴晚寐」,他一天当中时间都没有空过,晚睡早起,对于睡眠「不深」爱「乐」。「睡眠」跟「倚乐」不同:「睡眠」是全躺,整个身体躺下去了;「倚乐」就是斜躺,把床铺弄得斜斜的样子躺着。也就是说这个菩萨内心当中对生命是有一些期许的目标,不是一天到晚睡觉,是非常的勤勉,这第一个,成就精进的第一个体性。第二个「于所作事,勇决乐为,不生懈怠」,他对于自己「所」承办的「事」情,他有一种性格就是「勇」敢果「决」,「不」会产「生懈怠」之心,遇到了这种障道的因缘,他不会因此退缩,经常「思」惟以种种的「方便」,「要」把这件事情做「究竟」圆满。

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的教务主任是上慧下天老和尚,在我印象里面,他经常告诉我们一个观念:你做什么事情就是要有始有终,不要三心二意。你今天发愿要拜《八十八佛》,你就彻底的拜三年五年;你要研究《楞严经》,你就把这部经从头到尾研究个彻底,再换另外一部。修行最怕的就是三心二意,你今天拜《八十八佛》,明天看人家拜《万佛》你就拜《万佛》去了,你今天念观世音菩萨,明天念地藏王菩萨,你所有的法门一事无成。就是说精进的意思:「精」,专一不夹杂;「进」,你对这个法门相续不断。我们可以这样子讲,「任何一个法门,法法都是妙法」,但这个法门要对你产生强大的力量,你就是要熟,没有二话,熟能生巧。所以慧老师以前经常告诉我们:你拿到一本书,你就是从序分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我刚开始也不太习惯,我们总是一本书翻来翻去,后来我强迫我自己「任何一本书都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我发觉这个方法不可思议,就是会养成你做什么事情都做彻底的习惯,而做彻底的习惯就是精进。做什么事情,「思择方便,要令究竟」,一件事情在你的手中,你一定把它做到圆满为止,绝对不会中途放弃。这个是讲到一个菩萨的种性。再看他外在的相貌,这当中分二段,先看第一段:

┌┤         若未皆作未皆究竟,

││        ┌

││ 凡所施为,一切│终不中间懈废退屈。

││┌       ┤

│││事业,坚固决定│于诸广大第一义中,心无怯弱

│││       │

│││       └,不自轻蔑,发勇猛心,我今

│└┤

│ │        有力能证于彼。

对于「所」作所「为」,「一切」自利利他的「事业」,内心「坚固决定」,就是这句话「勇悍为性」,勇悍其实讲白话一点就是「坚固决定」。什么叫「坚固决定」呢?这以下从二方面来说:从待人处事来说,「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终不中间懈废退屈」,对于还没有做圆满的事情,绝对「不」会从「中间」起「懈废退屈」,这个是约待人处事而说;从佛法的修学上说,「于诸广大第一义谛」这种诸法实相的道理,「心无怯弱,不自轻蔑,发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证于彼」,对于大乘的甚深法义,能够直下承当。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退休以后,有一天应邀到一个大学为年轻人开示成功的秘诀,他把他一生的经验讲完以后,他作一个总结:一个人的成功,就是你对于你认为你应该做的事情绝不放弃,绝不放弃,绝不放弃。讲三句绝不放弃。也就是说你认为断恶、修善、度众生是你应该做的,做你认为对的事情,然后绝不放弃。如果我们今天反省一下我们过去一些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我们往往会把失败归究于因缘如此(呵),这样就很省事了。其实因缘是可以改变的,佛法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的失败有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我们提前放弃,如果我们愿意再坚持五分钟,事情就会有转机,这个是事实。所以说一个精进的个性,就是你不到最后关头,你不要轻言放弃。有些人做什么事情遇到障碍就放弃、遇到障碍就放弃,这个人肯定是一个失败种性(呵),容易失败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做什么?「坚固决定」,不管做得怎么样,我就是有始有终把它做完。再看别相:

│ │ 或入大众,或与他人共相击论,

│ │┌

│ ││或余种种难行事业,皆无畏惮。

│ └┤

│  └能引义利大事务中,尚无深倦,何况小事!

一个精进种性的菩萨,进「入」到「大众」当中跟「人」家讨「论」法义,或者去做一些「种种难行」的「事业」,内心当中「无」所「畏」惧。「难行事业」指的是菩萨六度的法门,菩萨的六度不是小乘学者所能做的,这叫「难行事业」。「能引义利大事务中,尚无深倦」,对于「能」够「引」生众生「义利」的「大事务中」,这个地方的「大事务」指的是弘扬佛法、续佛慧命的「大事务」,都没有厌「倦」之心,「何况」一般的人群「小事」。总之: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菩提道次第略论》─

以上的相貌,不管是内在的相貌、外在的相貌,都是「菩萨精进」的「相」貌。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成道的因缘当中、在诸佛的因缘当中,他有一个特色,诸位应该知道就是精进。当然诸佛所证得的法身、诸法实相的真理是没有差别;但是在整个证得真理的过程当中,因地的相貌是有差别的,每一尊佛的因地各有各的功德,释迦牟尼佛的特色就是精进。精进我们可以从《大智度论》当中提出二点来跟大家作一个勉励,互相勉励。第一点、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做一个王子,那个时候国家贫穷,王子就决心带着五百个大臣去取宝,到大海的时候遇到了暴风雨,暴风雨就把这个船破坏,珍宝就掉到大海去了。我们一般人遇到这种因缘就放弃了,但是王子(释迦牟尼佛)这个时候就拿着一个舀水的勺子去舀大海水,发愿说:我如果不把这个大海水舀干,我绝对不放弃。发愿以后,不得了,行力不可思议,龙王很紧张。龙王说:你要把大海水舀干,我龙子龙孙怎么办?这个时候就乖乖把珍宝还给王子。这是释迦牟尼佛以前做在家居士的一个行力。第二点、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出家做一个出家菩萨 ,他有一次去山中修行,结果在山中看到定光如来,定光如来在山洞当中入火光三昧,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合掌,用一只脚站着合掌赞叹佛陀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以这个偈颂赞叹定光如来七天七夜,用一只脚站着。在经典上说:弥勒菩萨是生生世世做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但是释迦牟尼佛因为精进的缘故,超越九劫的时间先弥勒菩萨成佛。所以这个精进也是很重要的,做什么事绝不放弃,坚固决定,绝不放弃。释迦牟尼佛的个性,不做事则已,一做事坚固决定,绝不放弃。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讲,每一个祖师大德的修行功德不同,有些人修天台宗、有些人修唯识宗、有些人参禅,但是诸位如果看高僧传看多了你会发觉:每一个祖师都有二种特色,一个忍力,一个行力。遇到逆境的时候,他们都安忍不动;遇到修行的时候,他们就有行力。诸位读《印光大师文钞》,你会感觉到印光大师的行力。印光大师说:念佛法门别无其它,就是一个行力,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烦恼不能断要他断,就是这样子。所以一个内心优柔寡断、个性怯弱的人,说实在学佛是很慢,觉得你修行修了很久但是没什么进步,就是你没有培养一种精进的个性。净土宗强调随念往生,诸位要知道,不是随业往生,就是说他不在乎你内心当中栽培多少业力,他不在乎这件事情,但是他很在乎临命终的时候正念分明。所以印光大师说:什么叫正念分明?就是生起一个决定的信愿,你内心当中乃至于临命终让你做大国王、做大富长者、做大法师转大*轮,你都不生起一念的受生之心。就是说你到临命终的时候,没有错,我们没有资粮,我们也可能今生才修学佛法、也可能善根薄弱,但是我们对弥陀那一分坚固决定归依的心,这是关键点,因为他是他力法门。也就是说你一心一意的坚持忆念弥陀的圣号,没有生起一个三心二意的妄想,这个是往生的关键。印光大师说:临命终的时候是「腊月三十算总帐」,是一个何等混乱的局面,有无始业力、无始烦恼的干扰,如果你这个念头是退缩的、是三心二意的,你怎么能够抵抗无始的业力呢?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是随念往生,而这个念不是普通的念头,你要在无始的业力当中冲过去,那是一个坚固决定的念头。这个念头哪里来呢?就是你平常的栽培。所以印光大师在平常的开示经常讲:修学佛法,第一个、要有忍力,忍人所不能忍,就是你要有忍力,遇到恶因缘的时候要忍得过去;第二个、要有行力,在修行的时候行人所不能行:一个忍力,一个行力,这个是修行成功的关键点。修行法门这二个都有需要。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九卷
下一篇:《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七卷

 《瑜伽菩萨戒》概说(坚钰)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一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二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三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四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五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六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七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八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九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一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二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三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四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五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六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七卷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九卷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