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共中士道
 
[祈竹仁波切] [点击:2854]   [手机版]
背景色

共中士道

现在我们讲至共中士道教法了。此部份在本论中是第五及第六偈,这两偈对应【广论】中的「于共中士道次发心」部份。第五偈是共中道中教授培养出离心的部份。第六偈讲在有了出离心后,应如何修持解脱、出离之道。出离心及解脱道是小乘的教法,但出离心是大乘菩提心的基础,所以欲修大乘必须先修出离心,而解脱道的内容,则是大乘者亦必须经过的修持。换言之,小乘者以为求解脱的心,修令能解脱的法门,而大乘者以为求成佛的心,也要修同样的内容。
 

出离心
刚才说完的部份之主题是「罪」,现在将说之主题是「苦」。世间的福乐都不久、都是变幻无常的。所谓「乐」只是仿似快乐,但其实它的本质便是苦。佛陀在初转*轮时,讲的内容是四圣谛,苦正是其中的第一圣谛。按常理说,我们应先讲一件事的成因,然后才讲其结果。集谛是苦谛的因,所以正常来说佛陀应当先讲集、后讲苦,为甚么苦谛却排在第一位置呢?这正突显了知苦的重要性。

世间的苦有千千万万种,无法一一详说,但佛陀把它们归纳为三种角度解释,一为归纳成三种苦,二为归纳成六种苦,三为归纳成八种苦来说明。三苦、六苦或八苦,都解释六道轮回之中共通的苦,只是从不同方法归纳及说明而已。六道轮回之中,每一道又有与其它道不共通的苦,例如说天界有天界的苦、地狱有地狱的苦等等,但所有众生都经历共通的三苦、六苦及八苦。

三苦是指苦苦、坏苦及行苦。苦苦是粗显的痛苦,譬如说生于地狱中所受之苦,或我们烫伤了手指之痛苦等。坏苦是变幻之苦、乐苦交杂的苦。我们的手指烫伤了感痛,所以我们把手指泡在冰水中,顿然感到清凉了。这种清凉是「乐」吗?当然不是!这只是痛苦相对减弱了之状况而已,但我们误以为它便是快乐。在一阵儿后,痛苦还是会再来的。世间之所谓「快乐」亦如此。它们只是相对苦苦之说、暂时较为少一点苦的状态,而不是本质上的快乐。它们的本质其实仍然是苦。这便是坏苦的意思。行苦比较细致,大家会比较难理解,所以今天不解说了。

如果把三苦铺展开来讲,便可说成六苦或八苦。
六苦的理解对明白苦之本质十分有用。现在我们讲一讲它们。六苦分别是于轮回中身体不久、于轮回中亲友不久、于轮回中福乐不久、于轮回中共处不久、于轮回中永无满足及于轮回中转生不息此六者。

在六道中,我们无可选择地一次又一次与身体分离、寿命不定,有些转生只有一天寿命,也有些是几十年乃至一百年的。在寿命尽后,我们无奈地与身体分开,再度投生。

在六道中,友变敌,敌变友,甚至夫妻也有翻脸成仇的。在轮回中,我们无法肯定谁是久的朋友。在大家友好时,可以亲至无所不谈。在反目时,大家却可能欲置对方于死地。

在六道中,贫者可在一夜之间致富,富者也可能在一夜间变得一无所有。

于六道中,我们其实是很孤独无援的。现在大家聚首一堂,但在你死时,有谁能陪你上路呢?根本没有!其它人只能在你的坟前献点花、哭一场,仅此而已。除了业力外,我们没别的人或事相伴。

由于人永不心足,所以始终只会受苦,永无心境安宁的一天。即使是贵如国王,仍不感满意,他们仍欲求更广大的国土或更大的权势,但在人拥有更多时,他们又会要求再多一些。我们全都如此,只懂在不断要求更大的、更多的、更好的......这正是痛苦的来源。心越感不足便越痛苦。所以,所谓「贫穷」只是指心境,而真正的「富足」是心足。

今天我们仍在人间,但在没多久后,我们便会在三恶道中了。自无始以往以来,最高的天界我们去过,最大的享受我们尝过,但最深、最黑的地狱我们也住过,最大的痛苦我们亦受遍了。六道中的每一道,我们都住过无数次,始终还未逃出这个轮回。若我们能选择在六道中的哪一道投生,则还尚可说情况不太差,问题是我们无从选择。若我们能记忆前生,则还算情况不太糟,因为我们尚可从以往的痛苦中学到一些经验,问题是我们记不起前生。所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同样的错误,以致一次又一次地轮回,永无出逃之日。

以上以六苦的方式说明了六道共通的苦。总结来说,在六道之中永无真正的欢乐,亦没有甚么是肯定的。今天欢喜,明天就可能是痛苦;这刻与友人聊得很合拍,下一刻可能便一言不合,不欢而散。所以,我们在顺境时也勿太忘形,在逆境时亦不必过份担忧。
说此三苦及六苦,以及今天不准备说及的八苦,是为了让我们培养出离心或求解脱的愿望,而非为了增长佛学知识。我们必须以此作禅参的内容,把它们与自己连接起来,务求令心生觉受,并向面前的三位祖师祈求加持。衲的恩师铃仁宝哲(Kyabje Ling Rinpoche,1903-1983)及赤江仁宝哲(Kyabje Trijang Rinpoche,1900-1981)曾多次说过,若只听而不修至心有所感动,则一切学问犹如不属自己的财宝,再听多少也终究无用,反而会令我们对教法生厌烦。若真正禅参,心便会有转变,以后就对六道之诱惑有了防疫力,修行也有了动力,以致行、住、坐、卧、谈吐及思想也会有所转变,犹如脱胎换骨。

说完了共通的苦,现在我们由六道各别的角度来看苦。在未讲六道轮回前,首先衲要讲一讲死亡过程,因为这与我们下生投于六道中的哪一道很有关系。

死亡有三种不同境界。今天我们不谈圣者之示灭或有修行者的死亡过程,而单讲凡夫的死亡经历。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所以必须理解凡夫的死亡经过。

人的身体由地、水、火及风四大元素组成,外在宇宙万物亦由这四元素组成。我们内在的四大与外在的四大,在正常情况下有所交流、沟通。生命主要是靠外在与内在的四大交流而维持。当然,若从另一层面来说,生命之维持是看寿元与福报。以上所说是从生理及物质层面来解说,所以二说毫无矛盾之处。在临死时,内在与外在四大之正常交通会停止,然后体内之四大便逐一分解、失效。首先是身体开始凹陷、无力,心识开始向内收摄。跟下来,血液循环会开始失效,然后体温开始下降,当事人会感冷,此时心识越来越变得专注了。再下来,体内的气开始散乱,呼气重且长,入气轻而短促,最后呼出一口长气,身体便变得似是无生命的死物了,这是世俗人称为「死亡」的时刻,但在佛教定义上这并未完成了死亡过程,心识尚会经历称为「黑」、「红」及「白」的三种阶段,然后会有一种称为「净光」的经历,最后心识离体,进入中阴身阶段。

我们的一生中,以及过去生中,曾积集许多善业及恶业,这些业影响我们的未来生,尤其在死亡时更甚。于上述过程中,我们的善业或恶业便会发挥其作用。恶业重者,会经历山崩、地裂、火烧及溺水等等内在幻境,而且会感到很热或很冷,体温会由头部先退。善业较重者,不会感到上述幻境及痛苦,其体温则由脚部先退。此段死亡过程对下一生之生处极有取决性。心识会停留于临死时刻所生的念,所以在佛教传统中,我们有风俗习惯不让弥留者听到或见到亲友争吵,这正是为了避免让将死者生瞋心。如果死前一念为爱心、善心、慈心、悲心、信心或平静的心等等,此念将引发曾作之善业因,令下一生转世于善道之中。反过来说,若临终一念为贪、瞋或痴等烦恼或恶念,则曾作之恶业力将被引发,导致下一生转生于三恶道中。

中阴期是此生与下一生之间的状态。恶业极大者,中阴期十分短,甚至会短至几乎没有中阴期。譬如说,曾作杀父或杀母等重罪者,若临终时此业因被引发,死者会一剎那入于中阴期而下一剎那便投生地狱去了。他的死亡、中阴期及转生几乎是同一剎那发生的,所以我们亦可说三者是同时发生的(注:详见法师著作【生死之轮】及【生死自在】)。

投生的去处有六种可能性,善业者生天、人、阿修罗这三善道,恶重者则生地狱、饿鬼或畜牲这三恶道。这六种去处,每一种我们都多次经历过了。在菩提道次第系列论著中,【速道】及【乐道】对六道之苦况有特殊的教法。我们今天对六道只作一个轮廓性的描述。

若以苦的大小来说,地狱道之苦为六道中之最甚者。生于地狱道的众生寿命极长。这究竟有多长呢?在佛经中有讲及地狱众生寿元之计算方法,但我们今天没必要研究这方面的技术性学问,反正我们知道地狱道众生之寿元是一个天文数字就够了。
地狱有许多类,其苦各有不同,投生的因缘亦有所不同。在佛经中有说及地狱的地理位置之教法,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它们,是因为我们并无地狱道众生的共业。

在等活地狱中,其众生有很长的寿命,而牠们的一天便等同人间的五百年。在地狱中,众生每天互相砍杀多次,但因其业力,牠们不会死去,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受砍及受苦。在这,牠们有形形式式的武器以供互砍。这些武器并非买来的,而是业力之显现。生于此地狱中的众生,多为多次杀生者。

在黑绳地狱中,由业力幻化的狱卒把众生放在铁床上,以烧红了的铁线在牠们的裸身上烙出一条条印记,然后再依烙痕把牠们切割,但牠们却不会死去,直至业力尽了方会脱苦。

在众合地狱中投生之众生会幻见各种形状之大石块把牠们压扁。这些石块之形状与被压之众生的杀业有关,譬如说曾杀羊者会因业力而幻见羊头形的山石等等。
在号叫及大号叫地狱中,众生被困于铁笼屋内被烧。

在烧热与大烧热地狱中,众生被放在熔铜巨锅中煮至皮破肉烂。
平时我们观察一盏油灯,可以看到火焰,也能见到灯芯。在无间地狱中的众生,就似是灯芯,但这的火却猛烈得连火与灯芯亦无法分别。曾作杀父、杀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或杀阿罗汉这些最重恶业者,会生于无间地狱中。

八个寒地狱各各之痛苦程度不同。由于其业力与我们不同,生于寒地狱中的众生身形巨大,令牠们所受痛苦倍增。牠们的血与心识及感官相连。在流血时,不但伤口本身会有痛楚,连流出的血亦会令感官感受到很大的痛楚。

在近边地狱中,分别有尸粪泥、无极河及铁鸟林等。在河中,众生只有头部露出在水面上,其身被河水侵蚀至只剩骨架。在铁鸟林内,有铁咀鸟来啄食、攻击,令置身此地狱内的众生肠穿肚烂、苦不堪言。

此外,又有孤独地狱。孤独地狱有些在海边,也有在海底及山的内部的。这种地狱之苦有许多种千奇百怪的形式,此中的众生困于某种状态中许多年,无法脱离。衲自己认为,海底的珊瑚类生物,有可能亦算入孤独地狱一类。这并非佛经说的,而只是衲自己的推论。作出此推论,是因为珊瑚类生物似乎有经中所述孤独地狱的某些特征。然而,这只是衲突发奇想而已,并不一定正确,现在衲亦只是顺带一提而已。

饿鬼道分为外障、内障及饮食障饿鬼等多种。有些饿鬼头及肚部巨大,但手与脚却很瘦弱。牠们长期受饥渴折磨,日光会令牠们感冷,但月光反而令牠们热不可当。在远远见到有河水时,走近一看,河水却变成了脓血。在远远见到有美食时,走近一看,美食却化为武器等东西。这是因为业报的分别所致,大家没必要觉得这些情况很神怪。另一种饿鬼在找到食物时,食物会变成火焰,令牠无法进饧女。又有另一种饿鬼,散居于各地,有时也会在人间走动觅食,牠们的口会喷火,故称「焰口」。我们偶尔会听到有人说在乡间晚上遇到口中喷火的妖怪,他们遇到的就是这一种饿鬼。此外,又有一种喉生多结的饿鬼,牠们因有生理缺陷,所以无法咽下食物。这类饿鬼有少许神通能力,有些更有飞行的能力。在某些文化中有祭祀某种「神明」的传统,其实正是在祭祀此类饿鬼。

畜牲分为人间可见的及人间见不到的。猫猫狗狗等是人间可见的畜牲,在海底深处则有人间不能见的生物。

以上所说的是三恶道。众生因十恶业等而投生此三道中,罪重者生地狱,中者生为饿鬼,较轻者生为畜牲。

在作禅修时,我们必须对三恶道中的每一细分类一一尝试幻想身历其苦,譬如说在修地狱道苦时,应把十八种地狱分开而逐一去修,心想:「我也曾作感召此种果的业因,所以这是我将去的地点!」,然后幻想亲历其境、身受其苦,以培养出畏怕此苦的心态。这的关键是要如同正在亲受此苦,及确知此为自己未来境况而心生恐惧。若在禅修时只对这类教法内容熟习,但犹如事不关己似的,便并不会生起觉受,这就似是在动物园中观赏笼中之不同动物而已,并无实际利益。正确而有效的方法,是把手指指向自己,譬如说,我们「看」到等活地狱众生之苦,心中明白:「这将是我的未来处境!」,这样才会有觉受。有了觉受才能令心改变,否则便白费修行的功夫了。若有觉受,我们才会生出一种真正而坚定的决心:「我不惜任何代价,至少也要确保下一生能得暇满人身!」如何才能达到这目的呢?答案是布施及持戒。所以,这种决心会自然延伸为另一决定:「我必须勤作布施及戒除十恶业!」,这样才会令修行有动力。
现在说三善道。人间的生、老、病、死之苦,我们自知,不必详说。由入胎至出生间,我们已受不少苦头。一生之中,病苦亦经历不少,老苦及死苦亦是必然的经历。在怀胎过程中,母子均受大苦,这样的苦要历时九个月,在生产时其苦更甚。出生后,小孩十分无助,比一只小狗的自我维生能力更低。老苦并不由老年才开始。在定义上,老苦由生时开始,只是在老年才更明显化而已。在年少时,我们感不到老苦,但它仍然存在。现代西方社会的老人,有各种社会优待,可说比以前好多了,但仍然有极多痛苦。病苦包含内在的贪、瞋、痴等烦恼病,及外在的病患。在害病时,身体受痛苦折磨,心又有怕死的心理恐惧,这些苦我们一生中经历多次。外在的病最重亦不过致死而已,内在的病如贪、瞋及痴等却更祸延未来生。死苦就不必多说了。许多人想延年益寿,但最终我们亦难逃一死。

生在天界的众生寿命虽长,福报亦极大,但他们极难修持佛法。在天界中,只偶尔会有佛陀化现的鼓发出佛法之音,或偶尔有佛身发光明为众说法,否则便少有机会学法。同时由于天界享乐极大,该处之众生少有学法及修行的决心。在死前,他们会心生大苦,而且有神通能自知下生去处,心生极大恐惧。由于他们难有修行而福报却用尽了,所以其下生去处多为三恶道。

阿修罗道众生与天界众生极类似,但他们天性妒忌及好战,明知无法与天界对抗,但却似是失心疯般,不断挑战天界,一次又一次地战败,伤亡惨重。此道之众生,长期处在瞋怒心折磨及战事状态中。

以上已说完六道轮回的每一道生命形式。这所讲的,只是一种很笼统的归纳描述,譬如说一个国王所养的宠物狗、龙族中之王者及养鱼场中繁殖用作食物的鱼,我们都归纳为畜牲,但三者间之福报其实却有很大分别;同样属人类,一个富有国家的国王与非洲的灾民,就有很大的分别。然而,我们无法一一详述,所以只能把所有生命形式很粗略地归纳成六种来描述。

我们讲的这些六道共苦及别苦,全属佛陀所教四圣谛中的苦谛教法,亦是佛陀最早之开示内容。苦谛亦可由其四特性的角度来教授,即其无常、苦、无我及无自性。苦谛的教法十分重要,因为它讲解了轮回的本质 —— 苦。许多人未必认为六道是苦,但若我们客观地环顾四周,其实无一不是无常及苦。一朵漂亮的花,转眼便凋谢了。走在路上一不留神,脚踢到个小废罐,也能带来痛楚。打开电视看新闻,每天都有坏消息,每天都有天灾、人祸的新闻。现代科技说得这么先进,但人类的苦却并不见减少,反而似乎越来越多,人的心亦比以前更不快乐。

在禅修时,我们必须细思苦谛,数数观察而针对自己。若只在心中把教法遍诵一遍,心中想:「有这种苦,又有那种苦......」而并不「参与」其中,永不会令心有所改变。衲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有一个芒果在面前,但我们只是看它而说:「芒果是甜的!」这并无用处。我们必须把它吃了,才知道甚么叫做「甜」和甚么是芒果。同道理,光对教法内容熟悉并无实际作用,必须体验教法才有用。对苦谛的观察并不限于座上禅修时才能作,我们平时在车站候车时,或在飞机场或市集时,亦不妨坐下来冷眼旁观,把来来往往的人看清。这些人每天来来往往奔波,脸上尽是苍桑,极少有路人面上有笑容的。他们赶来赶去,天天如是,一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但最后不外乎一死,这到底有何意义呢?经过这样的观察及思维,我们便能体悟到世间是苦的道理。

单单知道自己正在受苦并无实际作用,我们必须探讨苦的来源是甚么。四谛中之苦谛教授苦之现象,而四谛中之集谛教法则教授苦的来源。苦的来源到底是甚么呢?是烦恼及业。归根究底,一切的苦全由烦恼及业而来。我们举一个例:如果我们生于地狱,或生为人但短寿、被杀,这便是苦。这种苦源自甚么呢?这或者是过去某次因起瞋心而杀生的业报,所以杀生业及其动机 —— 瞋,便是此苦的来源,亦即「集」。烦恼与业是因,苦的业报是果,所以苦是集的果,集是苦的因。我们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情时,病菌或加害的仇人只是外缘,真正的因是烦恼及业。在西藏,每有人重病时便会多作放生以延寿,这的确可以积聚长寿的因而或许能把死亡延迟少许,但最终来说这亦不能抵销过去杀生之业力。

我们已经在讲第三及第四偈时讲过业力了,现在衲说一说烦恼的性质。
烦恼有千千万万种,但我们可以归纳为六种主要烦恼,分别是贪、瞋、痴、疑、慢及邪见。

贪是六种烦恼中最严重者。这并不限于男女之间的贪欲,而泛指任何性质的贪。我们见到别人有一宝石,觉得宝石很美,生起妒忌心而欲据己有,或更以偷、抢甚至杀人的方式把宝石占有,这便是贪及由它所衍生出的业。贪是我们困于轮回之中的主因,它与十二因缘中的爱及取支有直接关系。

瞋也是极为可怕的一种烦恼,其毁灭性极高。由生起瞋恨心,至此心平息之间,任何身、语或意作之业均对我们有害。我们杀人甚至国与国之间连绵多年、赔上了千千万万条宝贵性命的战事,俱因瞋恨而出。

痴是指不分善、恶、是、非、黑、白。
身为佛教徒,但却怀疑业力、因果及轮回的真实性,是修行的大障碍石,所以疑亦是一种不利于我们的烦恼。

慢是指目空一切、自以为高高在上的傲慢及自大心理。有的人以自己的财产、美貌、学历或天份自负,这些全属慢心的范围。
邪见有许多种类,最主要者分五种,这些主要是指外道思想及哲学辩论类别,普通人一般并不具这些邪见。这类邪见解释起来,便要说到细微的外道思想体系,但看来今天无此必要,衲就只举几种例子:有些外道认为一切是永而有自性的,有些外道相信梵我合一等境界为真正的究竟解脱,有些宗派以自残身体等极端苦行为解脱之道,譬如说他们长期坐在刺林中,或发誓永远举起一只手以作祭祀,以致该手萎缩残废,也有用针刺入身体以修苦行的。此外,又有些外道修持者的教主有少许有限的神通,譬如说他见到自己前生为狗,又因为今生是人,他便想当然地推断出,只需作狗所作的事,下生便可做人。大家别以为这很荒谬,印度的确有这样的外道,他们的所谓「修行」,便是模仿狗的动作、口发狗吠声。最严重及可怕的邪见,便是认为一切皆不存在、因果及善恶均不存在。

以上简括地说明了六种烦恼。若把之铺展开来讲,可细分为二十种烦恼,又可再延伸为八万四千烦恼。若将之浓缩,则可归纳为三种,而这三种又可被归纳为无明。

现在我们已经探讨了四谛中的前二谛了。这些教法对修心极为有用,而并非为了用作背诵及增长佛学知识而已。今天衲所教授的方式,并非学术性的逐字直解,而是用聆听者易于吸收的讲授方式。学术性的教授方式对大家来说意义并不大,而且颇费时间。我们最终目的是要令生觉受,而并非为了成为咬文嚼字的学者,所以大家必须重复又重复地禅修及观察,把它们钻入心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用上这些教法。在每欲生瞋或贪时,我们马上提醒自己,这正是轮回苦的来源,以令自己冷静下来。若天天听法及在座上修法,但却无法控制自心,教法便无用处了。

若对苦生起觉受时,我们或会感到震憾及害怕,这是很正常及健康的。我们体悟到六道不外乎是形形式式的苦,同样的苦我们曾经历过,现在又经历,以后还会有更多苦,所以我们欲求解脱之道。这种心十分重要。若勤修很久却仍然不见心有所打动,我们就必须先搁置观察,另修忏罪及积聚功德,直至有罪业净化了之征兆,又再回头用心在原来的禅修功课上。在最后,我们经过学习及体验,先见苦,后究其因,知苦乃由烦恼及业而来,自然会达到极欲解脱的心。甚么是「解脱」呢?解脱就是不受束缚的状态。烦恼及业力是束缚,六道是我们的监狱,而解脱便好比从此中逃走出来,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由于六道本质是苦,其中根本没有令人满足的永之乐,所以我们不值得迷恋于六道之福乐而一心追求这种不永的东西。我们必须看穿它的外表包装,直看透它的本质,认清六道是苦,而生出逃走的决心,这便是「出离心」。
第五偈的偈文说:

受用无饱一切痛苦门 不可保信三有众圆满
见过患已于彼解脱乐 当生大希求心求加持

这四句是说甚么呢?这是祈求面前资粮田让我们见到六道中的本质便是苦、根本没有令人满足的真正福乐,所以我们又祈请资粮田加持,令我们的出离心可以顺利生起。观想的方法与前同,我们观想面前之三位祖师放光与甘露,令我们生出与此偈文相关的觉受。
解脱道

假设在修了苦谛及集谛后,我们生起了欲求解脱的出离心,但这并不足以令我们脱苦。到底怎样才可以脱离六道轮回这个无意义的「游戏」呢?许多别的宗教也教授称为「解脱」的方法,但有关从甚么中解脱、为何要解脱及如何能解脱,各宗教所说的有所分别。印度教有某些宗派亦讲苦,他们对世间现象也讲得十分精确透彻,但它们的解脱方法并不彻底。它们所教授的禅定法,只可除粗分的烦恼,无法去除最细微的烦恼,所以这只能令修行者去到天界之最高处,却脱不出六道。这些法门可令人有神通,例如在空中飞行等,甚至可令人看到前生,但最终却脱不出轮回,而只能到达轮回中的最高点,入于无色界天的无思想状态中。在福报用尽时,他们仍会从无色界天堕下,再次入于其它道中轮回。那么的话,如何才能解脱呢?答案是四谛中的道谛。我们先看偈文:

以此清净意乐所引发 正念正知极大不放逸

以彼圣教根本别解脱 作为修持心要求加持

偈中的「以此清净意乐所引发」一句,说明了修解脱道的基础条件,这条件便是由敬师乃至出离心之间的所有修持。以此作为基础,我们才可以向上修上去,否则便不可能达到解脱。「正念正知极大不放逸,以彼圣教根本别解脱,作为修持心要」几句,是说我们必须日夜持戒以求解脱。戒、定及慧是解脱之道。由于定学及慧学在上士道会讲及,所以中士道只讲戒学。

佛法分为经、律及论此三藏。「律」便是戒律了。为甚么要把戒律另外拆开成为单独的一藏呢?因为这正是修持的心要。佛法可分为教法及证法。有名的密勒日巴尊者(Jetsun Milarepa)是保存证法的代表性人物。谁是保存教法的代表性人物呢?这便是持戒的人,其中以比丘、比丘尼、沙弥及沙弥尼为主要代表。在某国家或地区,只要有此四者,便可说是有教法存在。他们的存在,又以有否定期的出家人诵戒羯摩法会界定。这亦即说,某一地若有定期僧众诵戒羯摩法会,便可说是有佛法之地。若无持戒僧众团体,则不论有多少座金碧辉煌的大寺院或全世界最大的足金佛像,仍然不是定义上的「有佛法之地」。

在家人并无僧戒,难道他们便无法解脱吗?不是的。皈依学处、居士戒及十善业学处(注:见法师著作【甘露法洋】及【福慧明灯】)等,便是在家人的持戒修持了。此外,我们亦可透过参加大乘八关斋戒或观音斋戒而修持戒。今天并非讲戒的场合及时间,所以衲只点到即止,不深入教授,以后大家应各自随力学戒及受戒。

若要达到由苦中解脱出来的境界 —— 灭谛,我们便要修持戒学等,把佛法与心相合 —— 道谛。所以,灭是道的果,道是灭的因。我们的现在状态是苦 —— 苦谛,其原因是集谛中之教法,亦即烦恼及业;理想状态是无苦 —— 灭谛,其达至方法是道谛中所含教法,亦即戒学等修持。所以我们亦可以说,灭是苦的相反状态,而道是集谛的对治。

我们亦可以改用四念处教法取代四圣谛而修。四念处是身念处 —— 观身不净、爱念处 —— 观受是苦、心念处 —— 观心无常及法念处 —— 观法无我。

观身不净利于对治淫心及证悟无常,它对出家人尤其重要。修观者观身体上至头顶,下至脚跟,其间的皮、肉、脂肪、骨头、血、骨髓及内脏等,便能体悟这不外乎是因缘而生,实并无值得依恋贪爱的原因。小乘宗派常常修白骨观,它与此观的作用及原理完全相同。如果要与四圣谛对照,身念处可说是对应苦谛。

眼及耳等与外在的影像及声音等境相遇时,眼及耳识等功能发生作用,便进一步导致抗拒苦受、贪爱乐受及对中性的不苦不乐受漠不关心。乐受与贪相应,苦受与瞋相应,而中性的不苦不乐受与痴相应。在禅修及座下的平时,我们观察感受是如何在五根遇上五尘时生起,及它们如何诱发贪、瞋及痴等烦恼。在如法地修持后,我们能体悟所有感受皆是苦的根源。受源不断来,受便不断起伏,所以烦恼便不断生起。这是受念处的修法。如果与四圣谛对照,受念处可说是与集谛对应。

如果没有心便没有受,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心的各种功能、运作方式及其状态,这便是心念处的修持。这种修持可说与四圣谛中的灭谛相对应。

观法无我是第四念处 —— 法念处。把我们锁在六道内的根本枷锁便是我执。透过观察一切现象,我们会发现一切现象中其实并无一个实「我」存在。这一点不容易做到,但它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这念处与四圣谛中的道谛教法相对应。

以上介绍了四念处之修持。这只是一个简略介绍,并非正式的教授。有些人以为四念处及四圣谛是低等的小乘修行,所以不屑一顾,这是十分可怕的想法。四念处是十分重要的修行。如果能掌握了它们,便会有很大的成就。譬如说,若我们对身不净有所体悟,便会希冀得到清净之身。密法是化凡俗身为佛身的法门,譬如说我们观自身为本尊圣身、观外在世界为本尊之净土坛城等等。这些修行都与四念处有关。四念处之基础,可被用于这些法门上,成为其极有力的助缘。四念处及四圣谛虽属小乘部份的教法,但亦是大乘修行人必须具备的修为,所不同的只是,小乘行者以求解脱的心修持这些教法,而大乘或上士道行者以为求成佛的动机修持它们。

在念诵第六偈时,我们同时在心中祈愿面前之祖师放光及甘露加持我们,令我们可如法地持戒及圆满共中士道之所有修持范围。 

现在已完成中士道教法的讲解了。由下一偈 —— 第七偈 —— 开始,至第十二偈之间,属大乘教法范围,亦称「上士道」。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上士道之菩提心
下一篇:《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共下士道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普善德根本》正文..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内容简介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依止师长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暇满人身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共下士道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上士道之菩提心..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上士道之大乘显部..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上士道之大乘密部..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祈求顺缘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51La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