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苦谛
 
[祈竹仁波切] [点击:2753]   [手机版]
背景色

苦谛

我们首先应清楚明了苦谛的定义,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参思苦而生觉受的过程。

 

苦谛之定义

刚才已说了,苦谛是我们六道凡夫众生之现时情况,而它的导因是烦恼及业力 —— 集谛。我们现时的处境到底为什么苦呢?有关这点,我们在清楚及客观地观察六道景况后,便会明白六道是苦。为什么把苦称为“谛”呢?“谛”是“真理”的意思。我们因无明蒙蔽,明明是苦的情况,我们却误以为这是乐,所以这不是实况。苦是客观的实相,所以它被称为“谛”。

 

参思苦谛之方法

要生出对苦之真正觉受,必须从两个大方向而参思,一为六道共通的苦况,二为六道中每一道的个别苦况。

 

六道共通苦况

六道之共通苦况有千千万万点可说,无法一一枚举,亦没必要一一枚举。佛教把这些苦之现象以三种方式归纳而诠释,一为说八种苦,二为说六种苦,三为说三种苦。现在衲马上要对这三类归纳逐一讲解。在参思它们时,我们主要必须对它们逐一地以分别慧观察,犹如在心中自己与自己辩论般,并令心专注于其觉受上,而不令散漫。在佛经中,对八苦、六苦及三苦有许多描述。慧力高者在参思时,可选择包括这类相关的经文引段,慧力不高者则可舍引文而只依教授内容参思。

 

八苦

现在从八种苦之归纳来讲述六道共通苦况。在这八种苦中,第一及第八种是最为重要的,大家在参思时务必特别用心。

 

(1)    生苦

在六道的所有生命形式中,分为四种转生之方式,即胎、卵、湿及化生。胎生是人类的出生方式,但饿鬼道中之生命及部份畜牲亦以这种方式出生。卵生是鸟类及其它一些动物的出生方式。湿生是指由温度及水分衍生。化生是指变化出来的方式,亦即天界及地狱道之出生方式。在这里,我们主要以人间胎生之苦的角度参思,从而亦类推至其它三种生法之苦。

有关心识轮回入胎之过程,在佛经中有很详细的解述,但这点我们在后面讲及死亡与转生时方会讲解,现在暂且不涉及,现在只说入胎以后之情况。

自入胎一刹那起,今生之苦便告开始,此亦为生苦之起点。在最初三周,胎儿并无太明显之粗分感受,但会有后面将讲及的三苦中之行苦。在三周后,胎儿开始具较实质之形体,随之的几个月间,肢体及感官功能皆陆续发展长出,粗显之痛苦感受亦随之而来。

在母胎中,婴儿思想虽然并不完全发达,但亦会感到黑暗、逼狭、腥臭及肮脏。在母亲饮食热的东西时,胎儿会感到像被沸水烫到身体般。在母亲进食冰凉的东西时,胎儿感到像被放入冰湖之中。在母亲动作略大时,胎儿会有天旋地转的感受。如果母亲略为跳动,胎儿更会有犹如从悬崖向下跌的恐怖感受。在九个月加十五天后,如果条件具足了,胎儿体内之气的运作会有所变化,头部会转反向,然后便会出生。在出生时,胎儿感到像被强行挤进一个狭窄通道之中,痛苦非常。在出生后,婴孩会对外界感到陌生及极大之恐惧。由于婴儿之皮肤及触觉极度敏感,少许微风便会令他身如刀割,在被触及时则更加痛苦不堪。

有关生之痛苦,我们现在虽不复记忆,但却的确如此,我们亦需如此地去参思。今天由于时间所限,衲只略说几句,大家应自行参考佛经中的有关部份。

在禅参时,我们不是单单把上述之苦在心中读一遍,而必须幻想这种苦的体验,否则便毫无意义。医学院的学生,对胎儿发展过程亦十分熟悉,但这些学问并未被他们利用起来而转化为培养觉受的方法。如果我们在座上时只懂把上述过程温习一遍,其意义与医学生学习胎儿发展史便无分别了。这样是没有用处的。在佛教中,我们必须利用这些知识,把它转化为生出觉受的工具,这才会有利益。参思住胎及生产过程之意义很大。如从胎儿之角度想,我们便能体验到生之大苦。如从母亲之角度想,我们则能感受到母亲之大恩。在中士道中,我们由胎儿之角度体验住胎及出生过程,从而生出对生苦之觉受。以后在大乘上士道中,我们亦会再禅修同样的住胎及生产过程,但彼时乃由母亲之角度去想,从而生出对如母众生念恩的心,以培养出真正的菩提心。所以,八苦中之此部份教法的作用极大。

以上讲完胎生之苦。其它三种出生方式,亦各有其苦,例如当生地狱者由冰或火中化出、卵生者有入卵及出卵时之苦等等。上至天界转生者,虽无粗显之生苦,但仍然逃不出与生相关之一些苦。

 

(2)    老苦

老苦就似房子慢慢变旧之惨况。在座中的年青人或许对此没什么感受,但对老年人来说,感触是很深切的。大家勿以为老人才有老苦,其实年青人亦经历老苦。幸好老苦是渐进式的,一时之间我们不太觉得,但如果老苦是像死苦一样突然发生,相信我们根本承受不来。在古西藏的牧区,曾有一年青女孩去拉萨朝圣。在古代的牧区,并无什么先进的东西,而拉萨的八角街却是当年西藏人长见识的市场,在那里什么新奇东西都有。在八角街上,少女生平第一次见到镜子,镜子照到自己青春动人,所以少女很是得意。再回到落后的牧区后,由于没有镜子,这年青的形像一直留在少女自己的心中。在许多年后,这女孩又再次去拉萨。在八角街又见到镜子时,她猛然发现自己的模样与心目中形像差天共地,她在一时之间震惊得把镜子也掉在地上了。我们现今的人,每天能看到自己的样子,所以感慨没那么大,但其实老苦的确令人改变很大。

在参思老苦时,我们要幻想自己背也弯了、头发白了及脸上充满皱纹的模样,幻想自己老时说话或行走也困难、眼看不清、耳听不明、没有胃口、开始对死亡畏惧等种种苦况。这些苦是我们人类逃不了的。佛教徒虽可能对年老之心苦较平常人看得开,但肉体之老苦则仍然脱离不了。有些人会以为,年青夭折者便无老苦,所以说六道众生必受老苦是有例外的,其实不然。即使今生避开了老苦,只要我们一天不脱六道,则未来仍会遇上老苦,我们绝对不可能究竟地避免它。

(3)    病苦

不论年青或年老,生于人间就必定会受到病苦的折磨。病时,身体变瘦、变坏、四大不调、心情亦不好,以致即使见到金子也没心去捡,还要被逼忍受如开刀、服苦药、针灸或放血治疗等等所带来的痛楚。在病情较重时,我们更会对自己生命安全感到很担心。这些苦是我们逃不了的。

(4)    死苦

在死时,身心皆会有极大之痛苦。一般凡夫对财产及亲友等都会依恋不舍,很害怕从此分离。我们的肉身,是我们穷一生悉心保护的宝贝,执以为“我”,更因此执而为它作种种恶业,从未停息过,现在我们也要与自己最珍爱的身体分离,自然会感到很悲哀及畏惧、无依。在一生中,我们自以为有自主之能力,但在此时,我们只能不动地躺在病床上,看着一片好心但帮不上忙的亲友来见最后一面,也看着假装好心而实际上是来等分遗产的亲友的“慰问”。自己此时虽可能口不能作言,但心中仍看得明白的,但又不能做什么事,甚至连骂人也不一定有能力,所以更增苦恼。以上这些虽非正式死亡过程中之苦,但都归纳入死苦之中。

在正式死亡过程中,我们的体内四大逐一分解,此时肉体会感到痛不欲生,更会见到种种幻象而心生极大的恐惧。在实修此部份时,我们必须把后面章节将要讲到的死亡内容用在此处而参思(注:有关详细之死亡过程开示,见法师著作《生死之轮》)。

(5)    怨憎会苦

“怨憎会苦”是指我们在六道轮回中,不断遭遇到不如意的人及事之苦处,譬如说与仇人碰上了、遭人伤害、遇上死亡与灾难及在三恶道中投生等等。

(6)    爱别离苦

“爱别离苦”是指在六道中频频要与喜爱的人事被迫地分开的苦,包括与财物、亲友、父母、子女及令人快乐的事情分离等。

(7)    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是指在六道中偏偏得不到所喜欢的事物或遭遇的意思。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在世俗上,我们自己就常碰到苦苦经营但一无所成之情况,令人心灰意冷。

(8)    五蕴苦

就算不看到前面的一一苦难,单单有了此五蕴之身便就是苦。为什么呢?因为此身所作之业能引发未来之苦,也因为此身现在就正在受苦,又因为此身是我们受三苦中之前二苦之所依基础,更因为它的本质是三苦中之行苦。

这一苦极为关键,不论是下士、中士或上士都必须通达这一点。

 

六苦

六苦是从另一角度来诠释苦况。

 

(1)    没有永久的身体

在六道中,我们随业力而生生死死,不能自主,有时得到人身,转眼又变成畜牲,一刹那后又生在天上,然后又堕入地狱中。所以,我们的身体是不恒常的。

(2)    没有永久的亲仇

在六道中连至亲也不能肯定永久都是至亲。佛陀之大徒弟舍利弗(Shariputra),曾见一人抱着儿子吃鱼,其犬走过来抢鱼骨头,被主人打了一顿。舍利弗能见过去之因,所以他见到这尾鱼的前生是吃鱼者的父亲,此人因生前经常捕屋后之湖鱼为食而生为鱼。狗的前生是吃鱼者之母。这母亲死后因恋家之心,转生为徘徊同地的小狗。吃鱼者手中抱着的小孩之前生,正是吃鱼者妻子的奸夫。奸夫死后,因其它善业力而生为人,但却因执恋吃鱼者之妻而生为她的儿子。由于舍利弗能见到此中的因果及讽刺,他便很感慨地说:“妻子抢吃丈夫的骨头,儿子吃着父肉,又在鞭打亲母,却把仇人抱在怀内,轮回真是讽刺啊!”由此事中,我们能知亲友及仇人都是不定的。今世的至亲,可能正是前世的大仇人。今世的仇人,上辈子可能却是我们的至亲。故此,我们的至亲是否真的是至亲呢?在轮回中,我们连这点都不能保证。即使以一生为例,许多我们从前视为至亲的朋友,现今或许已视为仇敌了。许多从前的仇人,现在却或许化敌为友,反而变成了我们的知交。

有关这一点,我们必须好好参思,因为它的觉受对后面将教的上士道修心也很有説明。

(3)    没有永久的福乐

世间的名利、财产、亲友或任何好事物,都不可能永久地拥有。有的事物我们在今生中便会失去,其它的我们亦至多只能保存至我们死亡的一刹而已。即使贵为天子,乃至生为宇宙中之天神,最终亦会再次轮回,不可能永久地保持尊贵的高位。

(4)    没有永久的共处

在死时,父母、子女、丈夫或妻子都必将失去。在死时,上路的只有自己孤身一人而已。

(5)    没有真正的满足

有一百元的人想要一千元,有一千元的人会想得一万元,有一万元的人又想要十万元。不论我们拥有多少,仍然永不会满足。所以,有钱人的满足感其实不见得比普通人强。

如果不感满足,再多的钱财又有什么意思呢?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不知足就等同贫穷。以前在印度王舍城(Rajagriha),有一老妇拾到一宝。老妇发心把宝贝赠予国境内最有需要的人,所以这消息顿成全国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到了选对象赠宝的一天,全国有许多人都聚集了,连国王也来趁热闹观礼。大家都好奇谁会得到老妇的宝贝,哪知老妇却对国王说:“陛下是全国最感不满足的人,所以我把宝贝交给您!”由此可见,贫乏及富足只是一种心态,而不取决于具体的财物多少。欲令自己满足,便应学习少欲知足,而不是要去求得所有欲得的事物,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6)    重复又重复地转生

在六道中,我们无选择地被逼一次又一次地转生轮回,又一次再一次地死去,周而复始,无法逃出这个无意义的循环。这个循环,可说是看不到开端。如果我们不修解脱之道,则它亦没有结尾。在这循环之中,最高的天界我们也去过,最深之地狱我们也去过,可是那又怎样呢?到现在,我们仍然在原地踏步、仍在这六道中。

 

三苦

三苦是从另一种角度看六道之苦况。

 

(1)    苦苦

“苦苦”指粗显的苦。这是三苦中最容易明白的。平时我们以为是痛苦的感受便是苦苦,譬如说我们的手割破了,这便是苦苦。

(2)    坏苦

平时我们以为是乐的,便称“坏苦”。“坏”就是变幻的意思。这些明明是乐,为什么我们却称之为“苦”呢?因为我们并未看到全面之真相。真相是六道之中根本无真乐,我们所谓之“乐”,实乃粗显的苦略少时的相对情况,譬如说我们的伤口很痛,我们敷以清凉的水,感觉便比刚才好多了,这“比刚才好多了”的感觉,难道是真乐吗?不是的,它只是相对之下比苦苦略为好受一点的情况而已,所以它不是绝对性的乐。六道中任何所谓的“乐”,其实本质并不是乐,而是相对性的“比刚才好多了”的感觉而已,但世人误执此是真正的乐。一待此感觉过了,苦苦还是会再来的。所以这状态称为“坏苦”。

(3)    行苦

行苦是比较难理解的细微概念。我们的五蕴身,是诸苦依赖而发生的基础。所以,即使在没粗显苦的状态下,我们仍不能说是处于好的状态,这就称为“行苦”。高层次的天界众生,并没有粗显之苦苦,但仍逃不开行苦。

 

以上说完了八苦、六苦及三苦。我们当知世上之乐其实并非真乐,其本质就是苦。举个例说:我们坐了很久,屁股痛了,我们就到户外走动一下。在走动时,我们感觉很美好,以为这便是乐。可是,在散步一小时后,我们开始觉得累了,刚才以为是乐的感受现在变苦了,所以我们便又回到屋中坐下来休息,这时候我们又觉得很舒服了,又以为这就是乐。在两个小时后,我们又觉得沉闷了,屁股又开始痛了,于是我们又觉得苦了,然后我们又出去散步……,世间之乐其实就仅此而已,它们并非绝对性的本质乐。在近代,科学十分发达,人类发明了许多奇妙的东西,可是我们的苦是否真的减少了呢?恐怕不是的!

 

六道个别苦况

前面所说的是共通之苦况,现在将说六道中的每一道的参思方法。在共下士道中,我们参三恶道苦而说三善道比较好,这只是相对性而说的。在共中士道中,我们要理解到三善道虽福报较三恶道为高,但它的本质仍不外乎是苦。

 

三恶道之苦

有关这一部份,我们在修共下士道时已打下了基础,但在此共中士道的部份时尚需再修。然而,由于已讲过三恶道之苦,衲就不再重复了,大家在修时套用前面曾说之八热狱、八寒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畜生道及恶鬼道之描述而参思即可。

 

人道之苦

在参思人间苦时,我们套用刚才说的八苦等等便行了。

 

阿修罗道之苦

阿修罗与天界众生很类似。他们的福报很大,几近天界之乐。他们的世界亦与天界可以相通,所以二界间之众生会有来往、接触。

修罗之福报虽大,但因为其瞋恨心,他们仍有大苦。他们的粗显之苦主要来自妒忌心之煎熬及战争之苦。他们的业力感召长期的战争状态,其打仗对象是天界众生。

阿修罗因其业力而避免不了战争,可是他们自知下场往往都是以战败而结束。在身体条件上比较,天界众生只要头不断就不会死,但阿修罗道众生的肉身却与人类差不多,并不像天界众生的身体那么坚固,所以一打起来,他们在先天上便居下风,要杀敌十分难,但又很易被对方打死。在武器优劣上,天界众生之兵器比阿修罗界拥有的军备强得多了,所以阿修罗亦居下风。在地理环境上,阿修罗纵使能乘势攻至天界,天界众生只要把天门关上了,他们便很难指望攻入。可是,在阿修罗居劣势时,天界众生却可上天下地追打他们,令他们无处可躲。对于战争及断手、断脚等之具体痛苦的细节,衲不必多讲,大家想必能自己幻想得到。在心理上,阿修罗明知屡战屡败、伤亡惨重,但仍然因业力所驱而屡屡叫阵,我们不难想象到在心里有数――知道自己正在打一场没希望获胜之战时的恐惧。

 

天道之苦

若以福报来看,天界是六道中最高福报的地方。但若以利于修行的角度来评论的话,人间才是最有利于修行的处境。

既然天界福报很好,为什么要参思它的苦呢?这是因为要让我们明白,即使福报最高处亦仍脱离不了苦。

天界分为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三重,它们的分别十分大,所以在参思时我们必须分开来想,而并非笼统地参思。

 

欲界天之苦

欲界天有三十三天、兜率天等等许多重。这里的众生在花中化生,其寿量极长。在天界并无日、月,众生身放光明,以花开、花合为一昼夜。在欲天中,食物、衣服及所有必需品都不假营求,自然便能得到。在他们的一生中,除了享乐便没太多别的事可做了。

虽然欲天之享乐大,但却十分不利于修持。在那里,虽偶尔亦有佛陀出现说法,也有时会有佛陀以神通变出之法鼓等乐器,不敲自鸣而开示佛法妙音,令有缘之天界众生得闻正法,但除了以上情况外,欲天界之众生便没什么别的机会学法,而且他们因为享乐太大及纵情享受,一般都没有兴趣学法。衲说一个故事: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有一个很亲的徒弟,这个徒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医师,出入皆骑象及有众仆从跟随拥簇着,但他却是十分敬师的一位弟子。他对师父尊敬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他在路上刚巧遇到其师舍利弗,他竟然不理仪态、不顾自己身份,直接从象身飞扑而倒在地上顶礼师父。这个弟子后来死了,因福德而转生在天界。舍利弗以神通上天,本欲为他说法。可是,天界之乐却令人太迷失了。这个一度是敬师美德之模范的弟子,在见到舍利弗时,虽因业力而能认得自己的前生师父,但却因忙于享乐,只略看了舍利弗一眼,把手挥了一下当作是打了个招呼,然后便又忙着去玩了。舍利弗眼看实在无法可施,只好遗憾地离开。由此史事可知,即使这样的模范弟子,去到天界尚且变得如此,何况别的人呢!所以说在天界中,修行的条件不算理想。此外,成佛必须有菩提心,菩提心则依赖不忍见众生受苦之悲心而出,可是在天界之众生根本不能理解什么是苦。由于他们不太经历粗显的苦,所以他们对苦谛及出离心等不易生出觉受,即使想修也不易有成。

前面讲过天界与阿修罗道常常会打仗,这是一种值得一提的情况。天界之众生由于享乐十分大,他们没瞋恨心,所以亦难有战意。在出战前,他们必须先到一个有特别功能的花园中,令自己培养出欲战的心,否则便不会有战意。他们的这一特性与人类十分不同。人的心便等同这种培养瞋恨心的花园,不假外求,随时可以发出仇恨心。

在作战时,天界众生多会获胜,但少不免仍会有恐惧及受伤。在受伤时,只要不伤及头部,他们绝不会死,而且复原极快,但多多少少仍可说是有粗苦。

此外,在天界中亦有恃强凌弱的情况,力量较小的众生会被欺侮或歧视,这也是他们的苦之一种。

在临终前,一向身放光明、香气及极为洁癖的天界众生开始流汗发臭、光明先退、衣服变得肮脏,而且会坐立不安。此时朋友都各自散去,留下他们孤独地等死,但天界众生之寿量很长,即使弥留的时间也有好几千人间年之久,令他们徒增痛苦,又由于天界众生有神通,能预知下生去处,便更加心生忧慽。为什么他们预知去处便很忧心呢?因为天界福报太大了,往往把转生其中的有情之一切善业力用光了,只余下未报的恶业,所以下生去处多为三恶道。我们试想想,人类在不知下世去处好坏之情况下,死时尚且十分恐惧,何况自知去处不妙的天界众生呢!再者,如果把一个穷人搬至条件很差的地方,痛苦可能不太大,但若把自少娇生惯养的少爷搬到穷地方,其痛苦自然更大;同一道理,天界一向福报最高,现在却要生为三恶道,其心中之悲惨心情是很强烈的。

 

色界及无色界天之苦

以上说明了欲界天之苦。色界与无色界天情况不同。在上二界中,没有粗的苦苦及坏苦,但仍有行苦。这二界之众生,在转生时有一念:“我现在转生于天界了”,在死时亦生一念:“噢!我现在掉出天界了”除此二念之外,其间之以劫计算的长时间内,他们只在定中,没有思想及念头,亦没有苦苦及坏苦。可是,他们的业报终究亦会告尽。在再次转生时,由于曾长时间处于无思想的定中,他们多会生为愚昧畜牲。此外,生于此二界之众生曾经过很精进地修外道禅定而作因,他们误以为此二界之境便是最上乘的永久解脱,所以在跌出天界时,他们很可能会想:“咦?宗教明明是说解脱是究竟的嘛!怎么现在我跌出这境界了呢?”,而从此认为世上根本没有解脱这回事,这种邪见会令他们后来下场更不妙。

 

现在已说完六道之共苦及个别苦况。我们不能像应付学校考试般把它们背诵了便告休,而应努力生出觉受,从而生起厌离六道之心。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集谛
下一篇:《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因果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菩提道次第教法之殊胜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说法与闻法之规矩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依止善知识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道次第之修持方法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暇满人身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共下士道之修学内容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展望未来生之处境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利益未来生之方法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因果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集谛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十二因缘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菩提心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六度及四摄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止与观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仪轨及科判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