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十四、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点击:2977]   [手机版]
背景色

修习共中士道

惜因未能断障惑,

犹蒙无边轮回苦,

善巧思择苦轮流转情状已,

了悟由此解脱厥惟增上三学宝,

祈愿加持日夜无间勤勇修。

十四、修习共中士道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共中士道,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佛道极为长远深广,并不是凡夫有情如我者一世可以成办的,若不再继续投生善趣得暇身或者往生净土,感得闻法因缘持续修行,则获得成就或相应是不无困难的。

佛法主要是个人调心的方便,又因众生根器与程度有别,所以修学过程必须顺于契经合乎正理,掌握佛道的纯正性、正确性及圆满性,并且如其次第的依次成办,诚属必要。

因此,当知学佛之始在于必须依止具相善知识,依师学教,依教思维,思维串习而调心。外缘依师长教诫,内缘已得十八要件暇满人身,具足堪能修学教法的身心,极为义大难得,思暇满不浪费,不应只是拖延、耗费于今生的红尘俗事;相反的,应致力于精勤修学或成佛之道,目的是指向利他 ―― 能究竟利他,唯有证得无上佛果;为了成就佛果,必须如理依次地修学集摄诸佛教法心要的三士道。

首先,是共下士道修习。初即思维无常、诸想中以无常想为最,能令心舍现世趋入佛道,应想死无定期,将临死亡。人死非如灯灭,当随业力牵引感招投生,我此生所造之业善少恶多,极有可能投生三恶道,思维我来世的三恶道将受无量无边的痛苦,若堕地狱,则须蒙受八寒、八热、孤独、近边地狱等众苦;若投生饿鬼道,则有内障、外障与内外障之苦;若投生可现见的畜生道,则将住于大海或人天杂居,蒙受身心折磨之苦无可限量。若投生三恶道也就远离了修学佛法的所依身,不能闻三宝名,故怖畏三恶道苦,力求救护而真实皈依三宝。皈依三宝,须信三宝具有救护我的能力,堪能皈依,进而知三宝差别功德,承许以三宝为究竟的皈依境,念念生起皈依心。为了圆满皈依学处,更须奉行业果(能令来世不堕三恶道),如理守护身三口四意三的十善业道,并以四力忏悔净除往昔所造诸恶业。如是修习,下世当可感得人天趣。但是,就佛道的究竟利益而言,感得人天果报仍然苦多乐少,等同今生一样的情况终非究竟解脱,故不能满足于此。如《四百论》说:

[ 诸智畏善趣,等同那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

事实上,我的烦恼未断,有烦恼就会造业,造业就会轮回;最初发心学佛的目的也是为利他成佛,并非为了人天果报,这只是过程,不是究竟意趣,不能以此为足;故应进一步,修习我的共中士道。

那么,应该如何修习我的共中士道呢?

总的来说,当先以清净动机 ―― 主要是由出离心摄持奉行十善业道,累积解脱资粮,以此为奠基,复由出离心摄持修学增上三学的解脱道,历经五道圆满小乘菩提,或转入大乘。

首先,思维我的苦谛,有轮回的总苦及别苦。

凡是以烦恼推动造业即会感得轮回投生,或为人道、天道,或为三恶道随一,皆依业力而轮转生死,就如汲水轮在并汲水,轮子上上下下。因此思维,从无始以来都曾投生六道,若今生不得解脱必定继续轮回六道随一,总苦与别苦即接踵而来。

所谓总苦,是指六道有情相同蒙受的痛苦,如八苦、六苦、五苦、三苦是生、老、病、死、怨僧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苦;六苦是不定过患苦、不饱足苦、数数舍生、数数受生、数数高下、无友伴苦;五苦是所住之处所、接触之人、所做何事、所得受用、人际关系、有所依赖等都为苦的体性;三苦是苦苦(是身心有漏苦受)、坏苦(是身心有漏乐受)、行苦(是身心有漏舍受)。一旦不断烦恼,不能遮止业行,则投生哪里又有什么不同呢?三界六道从无色界有顶天至无间地狱都一模一样,无一可免,唯一就是苦而已。

进而思维轮回的别苦(即各道各道的差别痛苦)。

简单地说,三恶道众苦,无量猛剧固不待言,就人道而言,毕竟苦多乐少;阿修罗道,由于嫉妒特为炽盛猛利,所以即使今生具有智慧也不能亲证空性,又常与天道战斗,长期蒙受割截之苦;天道分有三界 ―― 欲界有六天,以业力故,若不具足佛法的善根习气,那么也只有享受感官之乐,无心学佛,当福报享尽大皆堕入三涂:上二界天的色界、无色界天虽具甚深禅定,远离欲界诸苦,但仍具行苦,也是心不得自在,不得解脱。如是思维整个轮回界,六道有情个别之苦即是如此。

同时,我的有漏五蕴即为苦谛 ―― 因为依于因缘而有生灭,为刹那刹那变灭的体性,故为无常的行相。虽然无常不一定是苦,但我的无常的有漏五蕴是无常也是苦的理由,在于其因有漏(来自于业力、烦恼、无明所致),故果亦为有漏;因为是三苦随一的本质,故为苦的行相。我的五蕴与其施设处彼此是同体的关系,故为空的行相。我的五蕴只是依著我的五蕴的设施处而唯名假立,故为无我的行相。原来我的五蕴的苦谛具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种行相;由上如实地深刻思维,证得我的苦谛及其过患,欲求出离。

其次,思维我的集谛 ―― 即是苦因,在生起出离心之前,必先深刻思维苦因苦果,反观自照,我所处的依报器世间是有漏、不清净、不圆满的,时有天灾地变等过患;我的六亲眷属等友伴的身心也同样蒙受诸苦,甚或百般折腾,追溯其因,即是由于无明我执而产生贪嗔等各种大小烦恼,致而造作各种善恶业或无记业,依此业行感得间杂的苦乐果报;如此想来,则不仅仅应当知苦为苦,思维苦谛的过患,更应确切地认识苦因,欲求遮止,即是断集。

集谛是指烦恼与业,所谓烦恼,即名 [ 烦杂热恼 ],广说八万四千种,集摄为六根本烦恼及二十随烦恼,简摄即三毒,这些烦恼的共同特质是令心不寂静、不祥和,此即烦恼的总相。

烦恼的别相是,不同的烦恼有不同的行相,如根本烦恼 ―― 贪、嗔、痴、慢,染污疑与染污见;染污见又分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及戒禁取见,以上种种烦恼行相,都让我心生不寂静相;至于二十随烦恼,乃是随行根本烦恼而来,同样能令心不寂静,只是不自觉知罢了。

思维烦恼的生起次第,必是由于我的法我执而生人我执,由人我执而生非理作意分别心,再依非理作意分别心产生贪嗔随一烦恼而造业。例如,对所执爱的可悦爱境,实际上没有那么好,由于我的无明心执取它为实有,且增益为极其妙善且恒常不变,故生起与实况相违的颠倒执法 ―― 而事实上,轮回诸法是缘起法,哪有可能全好全坏,极好极坏呢?只不过是因无明与分别心的增益,致使内心不由自主地猛利生起贪嗔等而造业罢了。

思维轮回众生必具烦恼种子,当种子遇缘即现行烦恼,故有多种生起烦恼之因;烦恼种子,所缘境、邪师恶友的薰染、不正确言教的误导、串习烦恼力、非理作意等,一旦因缘和合,烦恼就像水流常相随逐,烦恼也像夏天的野草不断蔓生,令心不能作主,生不寂静相,生恼苦相,也影响了外在的身口行为;甚至增长颠倒见,不想造善业,易造恶业,无法令苦止息,凡此种种即是烦恼过患,都是如所现见的。

再者,思维我的业集谛 ―― 就是依于身口意所造的业。此分思业 ―― 即意业、思已业 ―― 即身口二业;这两种业行者是由烦恼推动而起的,此中也包括了善的、恶的、无记的,或者轮回的引业(牵引投生六道随一的业)与满业(投生六道随,令感得圆不圆满的业)。轮回六道随一之果,唯业所造、唯业所感。

要之,了知我的烦恼与业皆是集谛所摄,具足因集生缘四种行相,即:以是能生苦的近取因,故名因行相;以是能招集诸苦,故名集行相;以是能猛利生苦,故名生行相;以是能生苦的俱作缘,故名缘行相。

佛不仅宣说苦集二谛,且由先知苦(如病症)及苦因(如病因)后,再说得息苦的乐果 ―― 就是灭谛(如痊愈)以及除苦的方便 ―― 就是道谛(如与药)。由道谛的成立之理反推,原来集谛的无明、烦恼与业既不具足量的助伴也不入心体的本质,确是堪能根断净除的;经由生起正对治道,将心上的污垢苦因断除时,所得的功德即称为灭谛(是主要的涅槃法)。此中,虽有多种灭谛,但皆具足灭静妙离四种行相,即:以是息灭众苦的所离,故名灭行相;以是断障寂静的所离,故名静行相;以是妙乐自性的所离,故名妙行相;以是苦不再生的所离,故名离行相。

而能得妙善之乐的方便是来自于圆满修学道谛,也就是亲证无我的心及其摄持的善法,即称为道谛,这也具足道如行出四种行相,即:以是得解脱之道,故名道行相;以是亲证心的实相,故名知行相;以是无边清净广大的正行,故名行行相;以是根本出苦的方便,故名出行相。一旦心中具足道谛的功德,也就有力正行对治与根断无明了。因此,应具足福德资粮摄持而证悟无我,亲证的心明现究竟有力断障即证得灭谛,具有灭谛则得根本安乐。

如上所述,四谛中前二谛是所舍品,后二谛是所取品,故由思维苦集二谛过患,而厌背三有苦;由了知灭道二谛功德,而希求解脱乐,如是发起具相的出离心。但只有出离心是不能够的,进而应该修习以灭道二谛为本质的增上三学的解脱道。那么,又应以何种所依身修习解脱道较为殊胜呢?应是以出家身较为殊胜,如彼阿底峡尊者的发愿:

[ 世世不被家法缚,处僧伽中获法乐,无慢供养三宝尊,悲心观照诸有情。]

在增上三学中,首先即为戒学的修习之理。当下所持戒法是八种别解脱戒随一,即依于近住戒、近事男女五戒、出家五种戒法随一而受持。当以净戒为基础,未生令生起,已生不衰微,衰微时即予还净;尤其,谨慎防护易令犯戒的无知、放逸、不恭敬、烦恼炽盛等堕罪四门,一旦犯戒即应忏悔,还以清净。

其次,修习定学 ―― 修习之理虽有多种说法,主要当依止宣说修定的清净教授,如弥勒菩萨《辨中边论》、《庄严经论》以及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等所详述的正确合量的修定之理而行持。

最后是修习慧学,这也分有多种智慧 ―― 如通达世俗慧,通达胜义慧等,但是因为系缚生死的正因是无明我执,所以能够有力对治与根断无明我执的智慧才是此处所说,这主要就是通达胜义慧或证悟无我的智慧;应当以诸正理,寻求通达无我正见而修。

因此,当如法称论师所说,先证诸行无常、继证有漏皆苦,再证空行相,后证诸法无我,如其次第而正修习。由见此义,即应在具足出离心摄持而数数修习三学,未生令生起,已生令增长乃至究竟,即可断障得解脱乐,或趣入大乘圆满诸行愿海,凡此即如祖师的发愿:

[ 愿由三派师加持,获得三藏义定解,三学修行达究竟,速证圆满三身位。]

要言之,修习共中士道,乃是为了证得无上菩提,圆满饶益有情,其所畏品为生死苦,所断品为十恶业及烦恼障,所修品为出离心及增上三学,所证品为断烦恼障的解脱果位,或趣行大乘道果。如是修习共中士道的生起之量,则是任运自然地摧灭了对今生与来世的贪著,最终并能获得究竟决定胜的涅槃寂静的功德。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共中士道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修习共中士道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十五、修习大悲心
下一篇:十三、修习解脱道 ―― 增上三学

 四念处 十四、修习四念处的譬喻 二十四、修习忍辱度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