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二十六、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点击:3385]   [手机版]
背景色

修习静虑度

制心一处自得定,

所缘如理而观照,

各自证悟得空慧,

不动极坚而安住。

二十六、修习静虑度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真实静虑度,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静虑度是属于菩萨的一环,菩萨行的范围极广,主要是指具足菩萨心而有的善行;所谓具足菩萨心,不外乎由菩提心及空正见摄持而说的。菩萨行的内容涵盖着整个佛道,从最初之因到最后之果,就已包括了发心、受戒、学行、集资、断障、证果、利他等几个要项。此外,发心为利他,必须先成佛,成佛则须修习菩萨行,圆满成佛资粮;在此,即是探讨如何修习静虑度的菩萨行之理。

一、 思维静虑的定义:

心于所缘境离诸散乱、专注而住,就是静虑。也就是心在所缘

上自然坚固安住,不向外散于其他外缘的专注那一分。一般而言,禅定就是三摩地,能令心坚固专注,就是定、奢摩他或止,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禅定的意思同于静虑。止是奢摩他,止是较殊胜或高品质的禅定,或说由具足专注力而导出的身心轻安所正摄持的禅定,称为止。换句话说,禅定的范围比止还广,所有的定和止都定,但并不是所有的定都是止,从范围与定义上看,止是比较高层次的定。因为止的范围只在于上二界心,没有欲界心为本质的 [ 止 ] ,有欲界心为本质的 [ 定 ],这就不是止了。二者体性一样,都是指心于所缘坚固安住那一分,但却有程度层次的不同。

静虑度就不同了,既然名为度,当知是属于菩萨的修学范畴。所谓修习静虑度,是指菩萨先行听闻、思惟菩萨法藏,依着善知识的教授,了知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善所缘境之后,为了修止得观,所以一心专注 ―― 心正安住于大乘法藏所教授的善所缘境,并且是由菩提心与空正见摄持而修的禅定 ―― 唯一是引导趣向成佛之道的禅定,即称为静虑度。

二、思维静虑的种类:

静虑的种类,可从静虑的本质、静虑的品类与静虑的作用上区分。首先,从静虑的本质上说,有两种静虑,即:

1、 世间静虑 ―― 是指世间道为本质的禅定,这是共外道的定,一般称世间定或世间止观双运道,其所缘境是缘着世俗谛而修习为主。而事实上,从一心专注的禅定并无法区分内外道,必从动机上分。

2、 出世间静虑 ―― 是指出世间道为本质的禅定,这是佛教所不共,目的是导向解脱成佛而修定,其主要所缘境是缘着胜义谛而修习的,此为修习成佛之道所必须具足的禅定。

《佛子行三十七颂》说:

[ 甚深禅定生慧观,能尽除灭诸烦恼,如已应离四无色,修静虑是佛子行。]

意指,为了达成解脱成佛的究竟目标,必须断尽一切障碍的根本 ―― 无明以及无明习气;此能对治或根断无明、烦恼及其习气之道主要是证空性的智慧,应依次地以闻、思、修三慧来证得空性义,尤其必须具足缘空性的出世间止观双运道。所以,为何修止?乃为修观。观也是内外道所共,故应依止而修空性之观,而后以缘空性的止观双运心为增上缘,生起亲证空性的智慧,即能断障。寂静无二门,就是指亲证空性的智慧而言的。

止观是于所缘自在之法。但是,不得止即不得观。止令心平静,观令心自在。要在黑暗中见物,必先有灯,这一盏灯必须明亮,且不受风动;喻如心也必须不受沉掉影响,才具殊胜特别的能见之力,故须止观双修。得观等于得止观双运。在得止观双运之前,必须先行得止,在得此缘空性的止观双运之前也必须先得得缘空性的止;因此为了成佛利他,应远离世间道为本质的四种色定(色界的四种禅定),以及四种无色定(无色界的四种禅定),亦即是远离世间的四禅八定,修出世间禅定,才称为菩萨行。菩萨深知为了自利利他,为了成就佛道,要净罪集资,圆满菩提功德,都必须远离沉没、掉举、恶分别、散乱等过失;特别是为了能够专注缘念空性,能制心一处于空性 ―― 称之为空性三摩地 ―― 而修定。

事实上,也是在亲证空性的禅定中,依次成就大乘道功德的。圆满波罗蜜多就是指以出世间道为本质,引发证得佛果的禅定。这是从本质上说。

其次,从静虑的品类上说,有三种品类,即止、止观双运及止观双运定。依释名来说,止是息止安住;止观双运是具止之观;止观双运定是观后之止。

最后,从静虑的作用上说,也可以区分为三:

1、 现法乐住静虑 ―― 是指由修能令具足身心现法乐住;即依着静虑可以引生身心轻安乐,轻安能去除身心的不堪能性,一般的禅定也都能经由专注力而生起少分轻安。

2, 引发现证功德静虑――是指由修静虑可以引生共外道的功德及佛教的不共功德,如五眼、六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灭解脱、灭等至等,可说大、小乘的无量三摩地功德,都依于修学静虑而得。甚至前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都是共世间的,也是来自于修学静虑而有,如云:

[ 定果为神通。]

又如《道炬论》说:

[ 俱通一日者,所修诸福德,诸离神通者,百生不能集。]

是说能依此修学,具相生起神通,无论是就自利或利他而言,皆使行者易于累积资粮,成办功德。

3、 饶益有情静虑 ―― 是指由修静虑能让行者易于利他,特别是对于理应净治调伏、震摄厉伏的有情,可以依此静虑,依着神通力、神变力示现地狱诸相,让有情起了怖畏和净信,而愿意皈依三福,趣入佛法的闻思修。以上这三种静虑是菩萨必须修学,以及证得的主要项目,由得此静虑而有不同的作用功能。

三、思维修学静虑的方便:

既然欲求修学与相应静虑,即应了知当以什么方式、内容、次第生起静虑,世间静虑对菩萨是顺便附带的,出世间的止观及依此而圆满静虑波罗蜜多,累积成佛资粮才是菩萨修学静虑的主要目标。为得此静虑功德,必须具足实际的串习,实修静虑的方便,如《道炬论》说:

[ 故当善安住,定资粮品中,所说诸支分:于随一所缘,意安住于善。]

此一教诫,应依据清净的、具相的、有修证的传承菩萨祖师所说而抉择。既然是佛教的修定,首先必须具足的就是前行动机,即要有皈依心、出离心、菩提心随一摄持。其次,正行修习静虑之前,通常必须具足修习的条件与资粮。譬如必须是静虑、贤善处、无战乱之处;适宜且非吵杂之处;易于获得饮食处;同修者应有共同目标,志同道合或修行的法门能见行一致;自身必须隔离外缘;且戒行清净;同时减少恶分别、贪着等,主要是具足通达如何修定的教授。所以正行修习禅定时,必须依止师长教授而修。

一般修定教授很多,通常是依《佛说解深密经》或者无著菩萨所作《瑜伽师地论》所宣说的内容,特别是依据弥勒菩萨所作的两本论典 ―― 《庄严经论》和《辨中边论》而抉择。《庄严经论》是说依着六力、四作意生起九住心的修定之理。

九住心是:①内住、②续住、③安住、④近住、⑤调伏寂静、⑥最极寂静、⑦专注一趣、⑧等持。此中主要是提示在修定过程当中,定心从少分到满分之间心相会有什么情况。例如:最初内住时寻伺繁多;续住时寻伺暂息;安住时逆缘与寻伺疲息;近住时于广大境数数摄心令心渐细;调伏时欣喜三摩地功德;寂静时观散乱过失,于定灭除不喜;最极寂静时贪等惑心一起,即寂灭令息;专注一趣时定已能得任运而转;最后等持时心能得自在任运而转。

《辨中边论》则说以八对治行断五过失的修定之理。修定的五种过失是:①懈怠、②忘念、③沉掉、④不作对治行、⑤作对治行。

此中,修定前不喜修定是懈怠,修定中忘失教授与所缘是忘念,修定中染及粗细分沉没掉举而不知是沉掉,修定时已经知道生起沉没掉举,而不加以对治是不作对治行,修定时心已安住于所缘境上,沉没掉举减少甚至没有了,仍断续作对治,则是作对治行。上述五种过失必须以八种方便、八种方法来对治,称为八对治行。

八对治行,即:①净信、②欲求、③精进、④轻安、⑤念力、⑥正知力、⑦作意、⑧舍住。

前四种是对治懈怠,后四种是各别各别对治,譬如:忘念的过失由念力对治;沉掉的过失由正知力对治;不作对治的过失由作意对治的方法而对治;作对治行的过失由舍住的方法而对治。

前四种对治行,净信、欲求、精进、轻安是对治懈怠的过失 ――指若初修时心无好乐,则先行思维功德,也就是思维修定得定的功德,以及沉掉等不得定的过失,此乃由见功过产生对修定的净信;由净信生欲求;由欲求生精进正行修定;由精进修定而引发身心轻安的果德。

第五对治行正念是对治忘念的过失 ―― 指修定时,应以意识执取所缘境,心于所缘境专注、坚固、安住、清明、有力执持;当忘掉所缘时速能忆念教授如前安住,称为正念安住。

第六对治行正知力是对治沉掉的过失 ―― 指安住于所缘时,会现行沉没、掉举的障碍 ―― 包括将入、正入、已入沉掉,此时要生起正知力察觉,而将心拉回所缘境继续安住,称为正知察觉,令续安住。

第七对治行作意是对治不作对治行的过失 ―― 指当已生起正知而察觉有了沉没、掉举的障碍时,就必须分别思维光明想、厌离想加以对治,使心不太外散、不太内摄,逐渐地,从经验中寻求了知,必能获得适中安住、清明有力的执取之理的对治行。

第八对治行舍住是对治作对治行的过失 ―― 指已经完全经由对治,心已安住于所缘境后,仍在思维要怎么对治时,则应以生起不对治行令心舍住,破除对治行。舍住即等持,是已经安住于所缘境上,没有任何障碍了,此时其实只须继续安住,平稳的等持、等引即可,不需要再有别的想法。

四、思维正行修习静虑度的意乐:

菩萨是为了利他成佛修学静虑度,当然必须具足六殊胜或以一度摄六度的意乐而行,最起码应具足菩提心、空正见摄持而修。

首先,具足六殊胜而修习静虑,是指:

1、 依殊胜――以菩提心为心所依摄持而修习静虑。

2、 物殊胜――指修习现前定时,也祈愿遍学所有的禅定法门,如法流三摩地、健行三摩地、虚空藏三摩地、极边际三摩地等,以此意乐而修习静虑。

3、 所为殊胜――以为令一切众生获得短暂增上生、究竟决定胜的利益,非为自利而修习静虑。

4、 清净殊胜――以为了断尽一切众生相续的二障垢染而修习静虑。

5、 善巧方便殊胜――即由通达能修、所修、所修的法行皆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而修习静虑。

6、 回向殊胜――即将此修习静虑的善根功德,悉数回向转成清净利他以及成就无上大菩提。

其次,是一度摄六度,即:

1、 静虑的布施――是指自住于定,也令众生趣行修定;或者愿将修习静虑的功德布施一切众生而修。

2、 静虑的持戒―― 是指以清净广大的利他心摄持而修习静虑。

3、 静虑的忍辱――是指能耐他人怨害中伤,能堪忍身心疲累、不专注、不堪能等苦而修习静虑。

4、 静虑的精进――是指一心好乐而修习静虑,并且心生爱乐一切大乘法行。

5、 静虑的静虑――是指修习静虑时一心专注,并一心回向无上菩提。

6、 静虑的智慧――是指由观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而修习静虑。

应具足如上所述清净意乐而正修习。

五、结语:

三界法王宗大师说:

[ 禅定乃心具权王,等持不动如须弥,运持悉入善所缘,身心俱得轻安乐,知此所有大瑜伽,息止散乱恒依定,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脱者当策励!]

意思是说,具足禅定心能自作主宰,不受烦恼控制,像具有权力

的国王一样的自主有力,也令心于所缘境像须弥山一样坚固,完全不动不摇;有了禅定的功德、能力,就可运心等持一切善所缘境,引出身心轻安乐,渐渐导生出世间功德。由了知解脱道果、成佛道果的成办确是必须依靠出世间的止观双运道而有,因此,如云:

[ 制心一处自得定,所缘如理而观照,各自证悟得空慧,不动极坚而安住。]

意即,当能如是定解所说意趣时,所有瑜伽师都应为了息灭散乱、

沉掉、非理分别或引发增长出世间功德而恒时修习禅定。寂天菩萨也说:

[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纵勤身口善,心弱难成就。虽久习

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这都充分说明了,生起功德,一部份靠如理了知正确圆满的方法或法义,一部份则须靠止观力,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要成就自利利他的方便,便是在此,善学,善知正法,并且尽可能地依于禅定与智慧为增上缘而修。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静虑度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修习静虑度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 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 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二十七、修习静虑度
下一篇:二十五、修习精进度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