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修福、惜福与擅波罗蜜
 
[成观法师] [点击:3824]   [手机版]
背景色

修福、惜福与擅波罗蜜

一、修福与惜福

弟子定普问:「请师父开示,什么是『 惜福』 ?什么是司积福』 ?」师父:「司惜福』 就是学佛之人,已有的福要好好珍惜,也要好好地使用它,不去挥霍它,这包括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福。外在方面,对于一切物品要好好地维护、保养及使用,一切都保持得干干净净的:例如器物要常擦拭它,房子要维护得整齐干净,东西若稍微故障时,要马上动手修好,不要等到全坏了,才花一大笔钱去请工匠来修? 来换。所有『 外在』 的物品,都应该好好珍惜维护。内在方面,则于自心中,对于资财本身就要很珍惜它,而且要很珍惜自己能有这个机会拥有及使用它,这样便是不但在内心中宝贵珍惜它,同时也发之于外在的表现来维护它,好好地使用、不糟蹋它,乃至凡是导致我能拥有这束西的一切因绿,我都要宝贵它― 不但要很宝贵、而且要很珍惜它。譬如对自己的工作、对眷属? 朋友,都要好好珍惜,要这样思惟:我之所以能有这下作的一切外在因缘都是很难得的,因此要好好地爱惜它? 宝贵它,这就是惜福的一种表现。总而言之,『 惜福』 是表示对『 已有』 的东西要好好珍重,尽量使用,且好好地使用它,而不是心存『 吝惜』 ,因而舍不得用。例如衣服买回来了就要拿出来穿,不要收到柜予裹放着不用,等过了时,褪了色,或放着被虫咬坏了,或身材变了,才发现已经不能穿了,这种表现不叫『 惜福』 ,而是『 吝惜』 ,是一种惶吝,属于贪所摄的烦恼。『 吝惜』 不用,最终反而成为一种浪费― 物尽其用,买来了就要好好地利用,且用得着的才买,才是真正的惜福。「以上所举是表示对已有之物如何去惜福;另外对『 尚未有』 的,要以正常的努力去造成种种因素,使自己能得到及拥有,拥有之后,再以其中一部分去与别人分一孚,此即是司修福』 。而司积福』 是尽量多修福,多以己有利益他人,此利人之行,作得多了,积聚起来,成一大福聚,称为积福。」

二、自受用福与他受用福

师父:「又,『 福』 分两种,一种是司自受用福』 ,一种是『 他受用福』 。『 自受用福』 是为了自己能受用某物、某事,而以正当手段努力去取得。这一畏的『 自受用』 指的不只是行者自身而已,还包括父母、妻? 子? 兄弟姊妹等亲人。不过这种福是小福,也是最狭隘的福。『 他受用福』 则涵义较广,是大福。它能令他人也能受用到你所修的福。修『 他受用福』 则不一定要拥有很多东西才能修,就算你只有少少东西,若别人需要,你便能「舍得」与人分享,即是修『 他受用福』 。给予人东西,量不在于多寡? 质不在好坏,而完全在于用心,其要则在于你能「舍得」。所以修福主要是修司舍』 。因为你能舍,别人才能受用到;你若舍不得,别人即使得到你的施舍,也不很受用。你的东西若爱之如命,锁在保险箱一畏,别人连看都看不到,哪能谈得上受用?佛经上说,世上有极其惶吝之人,他的东西连妻子儿女都受用不到,更何况是外人。又说,甚至有些最极惶吝又患痴的人,他所拥有的东西,连他自己都舍不得受用,更何况是妻予兄弟了― 这实在是太愚痴了!所以有智慧的人,他所拥有的东西,能令自? 他都得受用,当然,如前所说,其物不在量的多寡? 或质的好坏。这是于物质上修司他受用福』 。至于精神上的,则涵盖范围更广,学佛之人,其有智者,乃至于一颦一笑都思能利益他人。即使他的一句话,也能使人受用无尽,乃至改变一生;有大修行之善知识,甚至三言两语,便能令人心开悟解,以致离苦解脱? 见性成佛道。如佛经上所载,诸佛及祖师的一两句话,便使学人开悟。所以精神上的『 他受用』 之功德,更加是无量无边,其果报也无有际涯。」

师父定普师父

三、积福

:「再说,什么叫『 积福』 呢?修得之福,不浪费? 不挥霍,叫『 积福』 。璧〔 如说,有人很会赚钱,但也很会花钱。会赚钱却不会省钱,便无法保住钱财。像这样就是会『 修福』 ,却不会『 积福』 。行者要能『 修』 ,也能『 积』 ,才是最好的。总之,不浪费只是『 惜福』 ,是静态的? 消极的;『 修福』 是积极的,而『 积福』 则是更进一步,可说是最积极的,因为你把所修的福德都累积起来了,如生意人开创一项企业前的『 集资区,又如菩萨资粮位的『 集聚福德资粮』 」:「师父,我们要怎样积福呢?」:「积福的第一要诀就在于不可骄傲自满,也就是『 不以得少为足』 。『 不骄傲自满』 的意义是不拥有一点点小福报,就觉得很了不起了。修行人因为要成佛道,就须广积无量福德,有了『 福德具足』 的本钱,才堪修行智慧,了脱无始以来的生死大事。例如有些福德不足的人,一打坐或诵经、念咒,就障碍现前。何以故?怨亲债主都来了!那些怨亲债主见他修行,不但不生敬仰,反而会笑道:像你这副德性,也想修佛菩提?- 上具是不自量力!待我一脚把你踹到一边去!且会有一些小神小鬼、捣蛋鬼? 调皮鬼等,看你福德未充,还不自量力,也都会来找你麻烦或捉弄你。」:「师父,这是福德不够吗?」:「是的。福德不足之人,修习定慧即有障难。福德充足之人,人天拥护,修行多所成就。」:「师父,若不修行的话,他们会不会吵闹?」:「奇怪的是,你一不修行,自然马上就没事了。因为凡夫众生都有嫉妒心,除了怨亲债主以外,其它有些不太相干? 或无缘的众生,见你修行也会眼红,就深怕你修行之后越来越超过他,他因此以无明故,心生嫉妒,便要障碍你,留难你。可是如果你的福德人,有善神守护,他们也不敢来惹你,甚至为天神护法所敕,而恭敬你、拥护你呢!因为知道你将来修成之后,可以度他们。」

四、布施与布施波罗蜜

刁以上谈修福、惜福、积福,大都从布施中来。然而布施财物以修福,并非究竟之法,以其所得只是司人天有漏果报』 ,换言之,它是『 有漏福德』 ;若论究竟,司布施波罗蜜』 方为究竟!以修『 擅波罗蜜』 的功德,能令行者达于究竟之彼岸,成就佛道,因此擅波罗蜜才是究竟,其所成就者为『 无漏功德』 。功德分两种,一种是有漏,一种是无漏。那么,什么是檀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呢?简单讲,檀波罗蜜即是『 清净施』 。以清净故,所以能成就功德法身。『 清净』 与『 庄严』 是两回事。先清净,才能庄严。因此,『 庄严』 一定要经过『 清净』 这一阶段。就好像好花要插在干净的花瓶上,才会庄严,若插在污器一畏、或烂泥中,便失去庄严。修行也是一样,先修种种法,消除业障,令身心『 清净』 ,然后再进而以种种无上妙法『 庄严』 自身。」

五、转「檀那」为「檀波罗蜜」之九法定普:「师父,如何转『 有漏功德』 为『 无漏功德』 ?」师父:「如何转有漏功德为无漏功德?或者说:如何转『 檀那』 为『 擅波罗蜜鯈呢?这就要修行九法,由此九法可以成就檀波罗蜜,可以转『 檀』 为『 檀波罗蜜』 ,转有漏行为无漏行。这九法是什么呢?」

1 .信施师父:「转『 布施』 为『 布施波罗蜜』 的第一个法门是『 信施』 ,或称『 以信心施』 。这主要是指佛弟子对三宝的布施。为佛弟子,供养三宝时,应以信心而行布施,亦即:你供养三宝时,应本着你对三宝的信心,而不是看师父很可怜,没地方住,所以提供一个地方给他住;或看师父很可怜,吃得不好,你同情他,所以你来做饭给他吃,或请他去餐馆吃。那样就不是以信心而施,而是以怜悯而施,故不能称为『 信施』 。对社会上的人可以怜悯而施,但对三宝就不敬了。又,于律中规定僧众,白衣行施若非信施,则不当接受。因为出家人接受信施,主要还是在于令他有机会种福田? 亲近三宝、受三宝度化,而不在于得到他的财物;因此行施人若非信施,于三宝并无信心,便不能达到度化的作用,而且常有不好的副作用产生,因此僧众不可接受非信施。若人以清净信而行布施,则得转有漏的『 檀那』 为无漏的『 擅波罗蜜』 。」不轻心施:「转『 檀那』 为『 檀波罗蜜』 的第二法是『 不轻心』 :即不轻视受施者。『 施者』 不轻视『 受者』 ,不认为『 我是施者,你是受者』 ,就自觉我比你高,比你强。亦不能这样想:『 如果你不是地位比我低、或能力比我差,就不需要我的布施了;因为你受我的布施之惠,所以你在我之下;我是施惠者,你是受惠者― ― 我有恩于你。』 不应作是念。不应以『 轻他』 之心施人,不以为他人接受你的布施,就比你差,比你矮一截。我曾有一个朋友很喜欢帮助人,但他对我说:他从帮助别人之中得到很大的快乐;又说:他之所以喜欢帮助人的原因是:他能因此而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有能力,所以他喜欢帮助人。」:「这是自卑感。」:「对,这是自卑感的『 反射』 ,藉此来肯定自已,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此,若要令所修的『 布施』 成为司擅波罗蜜』 ,绝不可以轻人之心来行布

施。尤其是佛弟子布施三宝时,更不可以轻心而行,否则不但无功德,反而造罪。但当今之世,在家居士供养僧宝时,很多都不能以敬重之心行之。若人不以轻心行施,而以敬重之心行施,则能转有漏之檀那为无漏之擅波罗蜜。」

3 .不慢心施

刁转布施为布施波罗蜜的第三法是:『 不慢心』 。如何是不慢心呢?若从受者的立场来讲是『 不轻心」,若以施者的立场来讲,就是『 不慢心』 。亦即,我行布施之时,心中没有傲慢。这一畏所说的傲慢亦有很多层次。施者可以表现很强烈的傲慢,对受者很不屑;也可以只露出一点点傲慢,然而即使只是一点点傲慢,也还是起慢心。所谓『 慢』 ,是视己为高,视他人为低,以己凌人,故称『 凌慢』 。若人有慢心,其态度? 言语、辞色都可察觉得出来。所以『 地藏经』 裹面提到:司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 下心』 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这是地藏菩萨在教我们『 如何修行檀波罗蜜』 :以不轻心、不慢心,乃至欢喜心(下心含笑)来行布施,即是修行无漏的檀度功德。『 金刚经』 上面不是讲:「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吗?只不过这是更深奥、更微妙、更广大的道理就是了。因此,若人以不慢心而行布施,即得转有漏之檀那,而为无漏之檀波罗蜜。」不吝施:「转檀那为檀波罗蜜的第四法是『 不吝施』 。『 华严经』 上提到:『 诸有来求者,不令其空手而归。』 经上又说:不但要不吝惜而且还要尽心尽力、尽其所有,以利益一切众生。这非常难,但至少我们须要做到『 不吝施』 。不吝施不只是不吝『 财』 ,还要不吝『 法』 。例如有人虽能施财,却舍不得施法;有人能施法,却舍不得施财;也有人是既吝于施法,又吝于施财。若财与法两种都能不吝施,是最难能可贵的;只是众生的品类不一,对财法二施的倾向,也有种种差别不同。若人能以不吝惜之心而行布施,则能转有漏之檀那为无漏之檀波罗蜜。」不悔施:「转擅那为檀波罗蜜的第五法是询不悔施』 。即布施以后不生后悔。有人答应要施某物,之后想想:我怎么说要布施这么多呢?于是后悔而改变初衷,减少分量。这样就不好,修行布施应该一答应要布施,即一定要做到;而且施后也不后悔。再者,『 不悔施』 是指『 施之前』 、『 正施之时』 、及『 布施之后』 ,一一)时都不后悔。而且除了对所施之物不后悔以外,对于所施之对象亦不后悔。譬如施于甲或施于乙都要不悔,不能说『 这件东西我实在是应该布施给某甲,而不应布施给某乙的』 。布施之时,无论于物、于人皆不应该生分别心,而生后悔。若人以不悔心而行布施,即能转有漏之擅那为无漏之檀波罗蜜。「以上四法!不轻、不慢? 不吝? 不悔!都有个『 不』 字,这是指消极方面而言。若要转消极为积极,就要修习以下四法。」恭敬施:「转檀那为檀波罗蜜的第六法是司恭敬施』 ,这是积极的。依理而言,修行人要能敬重所有的人,所以六祖大师要大家修行『 普敬』 。『 普敬』 亦即是『 普遍恭敬一切众生』 之义。修行人若能实行普敬,则能究竟去除慢心。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司慢心』 即是『 我』 ,司我执』 与『 慢心』 常相连结,慢依于我见、我执而来,故称『 我慢』 。修行『 普敬」之法,即是去除『 我』 与『 慢』 的无上对治法门。那么,菩萨道行人如何去我执? 我慢呢?就是在行布施时修『 恭敬』 。如是修行,便是于布施中修无相的『 心地法门』 ,因而转『 有相布施』 为『 无相布施』 。如是,藉种种有相行,而暗中于自心地中,秘密地修『 无相法』 ,速人无相门,成就无漏清净法身。同样是布施五十元― 你供养五十元,我也供养五十元― 但用心若不同,其所得之果报则可差之千里。这就是心地法门的奥秘。若人以恭敬心修行布施,则能转有漏之擅那为无漏之檀波罗蜜。」平等施:「修恭敬施之后,更高的层次是第七法『 平等施』 。平等施有一一义:一、行者当观察觉了施者与受者究竟平等;二? 诸受施者之问,亦究竟平等。若真实见得施者? 受者皆悉平等,则我执? 我见即便一时销亡;我执? 我见一旦泯灭,彻见心佛众生三平等义,『 平等性智』 当即生起;平等性智生起,即得以此智而体入诸佛等虚空、遍法界之法身,入如来境界。再者,平等性智生起之后,也才能真正做到『 平等施』 ,亦即以究竟平等之心来布施。若人以平等心而行布施,即能转有漏之檀那为无漏之檀波罗蜜。」不望报施:「转擅那为檀波罗蜜的第八法为『 不望报施』 。在布施时修『 不望报心』 ,不期望受者对我有所回报。一般人常会这么想:『 我对他这么好,他为什么不对我好一点』 ,或『 他即使不对我特别好,也已经不对了,更何况又还对我那么坏』 。说穿了,这就是于布施或行惠时,有所期望:期望对方以等质? 或等量的事物回报于我,或希望他因此优待于我。若是修行擅波罗蜜,便不应存有这种种的期望而行布施;应是完全为了利益安乐对方而行布施,而不是为了他能回体于我而行施。若是为了期待回馊,则还是为了我自己的利益而行施,则此施仍是自利之行,而非利他之行。自利之心是有漏,纯利他之心方与无漏相应。再者,有时希望对方回报的并不一定是物质的,比方说:男子追求女子,男方赠送一些束西给女方,于是就期望对方回报以爱情。这种情形,所期望回报的就不是同类的东西。然而,有期望之施是一种『 交易』 ,因此就不是『 清净施』 ,不清净施就不能成就法身,要行清净施,才能成就法身。因为以上所说这些法(不轻施、不慢施? 不吝施? 不悔施、恭敬施、平等施? 不望报施)都是在修销除『 我』 相,既没有『 能施』 的我,也没有『 受施』 的他。没有『 我』 、没有『 你』 、没有『 他』 等等,则我相及人相等『 四无所求施施相皆销亡;四相清净,故能成就到彼岸行则能转有漏之檀那为无漏之擅波罗蜜。。若人以不望报之心行于布:「转擅那为擅波罗蜜的第九法为司无所求施』 。此处的司无所求施』 与前一项的『 不望报施』 有所不同。所谓无所求,包括『 于己无所求』 以及『 于他无所求』 。先讲『 于他无所求』 ,譬如说:我赠给我的知己好友二仟元美金当本钱做小生意,结果他生意没做好,不但没赚钱,反而连我给他的本钱都亏掉了,于是我就对他很不谅解,很生气;这就是司于他有所求』 ,虽然我没有期望他能赚钱之后便把钱还我,甚或回报于我,我只诚心地期望(要求)他做生意成功,至少不要亏本,然而那就是于他『 有所求』 了。此是财布施,若以法布施来讲,例如我现在教你种种法门,我若要求你一定要达到什么境界,那样就是对你有所求,这样于你我双方都有一种压力。所以修行人不应『 有所求于人』 而行布施。行布施而对人有所要求,那是有条件的布施,非是清净之施,施不清净,故是有漏,与烦恼杂染相应,不能究竟。「以上是讲『 于人无所求』 (行施而对人无要求),至于『 于己无所求阴则是指:我行布施,并非为自己求取任何名? 利、赞叹、恭敬、乃至功德。简言之,即不是为自己求取少法,而行布施。若能如是布施,则所行之布施便不只是『 布施』 ,而已是司布施波罗蜜』 了,因为此时所行之布施法,已清净无染着,故能成就无漏功德,究竟到达彼岸,故称『 布施波罗蜜』 。若人以无所求之心而行于布施,是人则能转有漏之擅那为无漏之檀波罗蜜,成就最上清净功德,速转凡夫身为菩萨身,逮得无上菩提。「综上所说,若能成就此『 九法』 或司九心』 ,即能成就『 清净布施』 ;成就『 净施』 即能转有漏之『 檀那』 为无漏之『 擅波罗蜜』 ,成就清净法身,究竟彼岸。因此在这件表面上看似简单的『 布施区之事上,都能具足无量的心地法门,而且这么多心地法门,都是在修行当卜的一剎那问就决定、就成就的,甚至无法先想一想:司我现在要以什么心来布施』 须想一想,就来不及了!因为能那样具足修九法以行布施的人,一定是累劫已经聚集了无量功德,而今在起用的时候,即不假思索,称性而行。犹如打篮球时,若技术练得很纯熟,临运用的当场,闪两个人? 一个花招、上篮,就令人欣喜喝彩;或像在足球赛中,一个机绿出现,有人传球过来,另一球员把球用脚接住? 再一个倒挂金钩入门,哇!多么棒的历史镜头!不过你可知道,你所看到的那一,lJ 那历史镜头,那要苦练多久呀!而菩萨度生时的每一个『 妙招」(妙功德)都是像这个样予的:『 久修成就』 ,甚至于菩萨的一举手? 一投足,都是累积了无量的功德,然后运用纯熟,因此随机一用,都是很漂亮的妙招,甚至于有时漂亮到让你连看都看不出来,凡夫人都不知不觉,唯有内行人看得懂,而菩萨就常是这样于其它愚痴众生都不知不觉之中,他默默地成就稀有功德,于自度度他皆得自在无碍,乃至神通变化亦复如是。以上是如何修檀波罗蜜? 或如何转擅那为擅波罗蜜的法门;也可说是:『 如何于檀波罗蜜中修无上心地法门』 「你曾问过我:『 菩萨修行,应不受福德。』 又说:『 那么如果有一个人自己有能力维持自己的生活,然后… … 』 你那问题是怎么问的?」

定普:「他如何去亨福,而不会消掉那个福?」

师父:「你的意思是说:虽然享用,但并不把它用掉,是吗?」

定普:「譬如说,我中午去吃饭,我一定要吃,因为工作要体力,非吃不可;因

此我吃一碗面和一碗汤。别人吃一顿午餐要花五元美金,我只花了一块半,这也算是我在修福或惜福,可是我还是花了钱。有一句话说:『 若不为自己亨受而去消受,就不会把福消耗掉』 ,是不是这样?」

师父:「依理而言并非如此。修行人为了惜福,在食物方面虽然不应刻意去求美味,不去考究烹调上的色、香、味,但修菩萨道也不是那么死板。也不必故意去挑最难吃的来吃,才表示惜福或『 有修行』 。譬如有人在吃方面很刻苦,吃面时,只用开水把面煮熟,不加任何调味料,只放些盐巴,其实也没必要刻苦到这地步,油跟酱油并没那么贵,更何况修行也要顾及健康和营养的问题,那样的做法,我认为并没有必要。简言之,惜福最重要的是不挥霍? 不浪费;营养还是应该顾到,并非都不受用,叫做惜福,那是『 吝惜』 而非真惜福。在合理的情况下,要顾到这个无常的色身,维持这个色身;你吃饱了,营养够了,才能有足够的体力努力工作及精进修行。你那样『 节俭』 ,不管你是为了『 惜福区或『 积福』 ,你把自己饿得扁扁的,名为惜福、积福,我觉得是不正确的。其次,更重要的是,合理且适当地受用已得之福,并不会把福涧消掉』 (那种观念不是很正确);相反的,当『 守福奴』 绝对不是增福之法,反而是与司守财奴』 不分轩轾。再者,关于『 修福』 ,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利他之心,若有清净的利他之心,一切所行,皆悉清净成就。」定普:「师父,上一趟我去中国城,有一位酒醉的人走过去,我看他很可怜,帮忙他、给他一点钱,结果他拿去暍酒,这算不算浪费。」师父:「因为他拿去喝酒,所以不但是浪费,而旦还是助他为恶,反成造恶。所以说『 五度如盲,般若为导』 。你修任何法门都要有智慧,用智慧作前导,所以如果持戒而无智慧,则是『 肓戒』 。修禅定若无智慧,那是『 痴定』 。布施也是一样,行布施而不用智慧,对方就不能真正受益,等于是浪费,有时甚至有害。」定普:「师父,是否因为对方没受益?」

师父:「对方不但没受益,你反而变成纵容他。」定普:「对。甚至于作恶!所以布施就是要令对方受了施之后,的确受用。」师父:「我在前面开宗明义时说:福有两种,『 自受用福』 及『 他受用福』 。你布施给他,就是要利益他,要他能真正受用,不是假的。你不能『 为了布施而布施』 ,而应为了『 利益他而布施』 ,若没有人真的受用,就没有人受到你行布施之益,所以布施时一定要『 施』 与『 受』 二者之问的一切因缘都具足了,然后他才能得到利益。因此,布施的目的在使他真正受到利益,并非司只要施就行』 ,不管其结果如何。所以于布施时,要用智慧观察施者与受者的一切因缘,及可能达到的结果,并非『 只要是布施,就是好的』 。佛法中的修行,不但要讲究方法,也要讲求目的及功用。若漫无目的,及无功用的修行,此种修行即成『 无用呕;既然无用,则何必要修?因此一切修行须对自他有用、有真实利益才作。」定普:「师父,也就是说:一切要为了『 利他』 且要有『 真实受用』 ?」师父:「对。要他能真实受益,真实受用。要他能领受到,而且好好用,达到真实受益,这对他才有真的受用。这一袅的『 受』 与『 用』 是各有其义的:『 受』 包括『 身受』 与司心受』 ,必须令对方能司身接受』 ? 『 心欢喜』 这才是达到身受与心受的作用,这是第一层;第二,在司用』 来讲,你所布施的东西还必须是对他『 有用』 ,而且最好能『 起大用』 (例如,因为受你之施很感动,而发心改邪归正),否则就不是真的『 大受用』 ,可能只是暂时的『 小受用』 。」

定普师父:「师父,于六波罗蜜一袅修这九法是最基本的,其它像『 禅』 比『 檀波罗蜜』 更难吗?」:「傻瓜,你正好讲反了,檀波罗蜜才是最深、最难的!擅波罗蜜是一切菩萨从初发心以至于成佛,主要在修的都是这个法门。其严重性是:若没有擅波罗蜜就没有佛法!甚至可以说:若没有司檀那』 这件事,则一切世问与出世问都不会有善事,因为人人都会变得自私自利,不能为他人作毛发善事。简言之,世间? 与出世问的一切功德与福德,都是从布施中来,也都是从檀那中来。」:「这也就是说要度生利他,都出自檀波罗蜜吗?」:「对。甚至说世上的好人,所谓涧乐善好施』 者? 慈善机构等,也都是从布施法来的。这世问上一切的善事都是从布施中来。行布施法,都是在给别人好处? 好束西。总之一句话,从『 有相』 的布施,到『 无相』 的檀度,从有形的布施到无形的布施,都是以好东西令他人受用。佛法也是如此:有人于修行上有心得、乃至开悟证果,转而利益他人,教人也依法修行度烦恼? 得解脱? 乃至证菩提,佛法就这样才能够世世代代传扬不断,这关键全是依檀波罗蜜所成就之功德。」定普:「师父,修这擅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中最难的吗?」师父:「这波罗蜜是最高、最广、最深,其它波罗蜜都没有能及于这个波罗蜜的。如果没有擅波罗蜜,就没有一切佛法;如果没有檀波罗蜜,也不会有世问善法,如此则一切世间人只求自利,不思利他,甚至为了己利而用尽心机,巧取一最夺,那就会天下大乱。就因为世上有此檀那一法,才有利他之行。我现在问你:菩萨主要是在修什么呢?」

定普:「擅波罗蜜。」师父:「菩萨道主要在修『 六度四摄』 。而『 六度』 的第一项是什么呢?」定普:「檀波罗蜜。」:「笠口萨修行的第一项― 六度的第一度― 是檀波罗蜜,不是没有原因的,而菩萨修行的檀波罗蜜门,又与我们一般人所修的布施很不一样:布施又称为舍,菩萨所修者共有内舍? 外舍及内外舍三种,菩萨于一切都能舍:内舍自无常之身、头目脑骷,及无常之心、心所法亦即心意意识,皆悉能舍。菩萨修外舍,能舍世界、田宅房舍、妻子儿女,一切都能舍;以菩萨修行内舍? 外舍? 内外舍,是故菩萨之舍甚难稀有。所以菩萨修行六度,若第一度(檀度)都能达于究竟,则其它五度,如禅定等,即不足为难,亦无魔事。」:「为什么呢?」:「因为内不贪着:任凭得到什么境界都不贪着,所以魔不能得其便。为何能不贪着?因为菩萨所修,一切都是为了要司利安一切众生』 ,若能如是纯以利安一切众生而修一切行,则其悲心及菩提心都具足函摄于其擅波罗蜜中。菩萨欲利益? 安乐、度脱有情,这就是菩萨的『 大悲心L ;为了利益安乐度脱有情而努力修集一切善法,这就是菩萨的『 菩提心』 。所以司檀波罗蜜』 这一法,就可具足函摄菩萨的一切稀有功德在裹面。我再重复一次这句话,因为这非常重要:于佛法中修行菩萨道之如来弟予,从初发心乃至于成佛,所修之法中,最重要的一法即是檀波罗蜜。而且菩萨无量劫修集无量功德,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能布施利益众生― 亦即:以所修集之功德,藉擅波罗蜜之力,而『 度脱众生』 。菩萨修至十地满心之后,『 度尽无量众生已,然后方成佛道』 。所以修行佛道,并非光是一个人坐在树下,其它什么都不做,就能成佛。不是这样子的!附带提醒你一下:这就是为什么佛在『 金刚经』 中为了回答须菩提的问题:『 菩萨摩诃萨在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后应如何修』 ,这问题,结果几乎整部『 金刚经』 ,佛都一直只在谈怎么司布施』 ― 你说奇怪不奇怪”」定普:「师父,所以说,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要利他,为了利他,故行布施,而修檀波罗蜜?」师父:对,很好!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三日于纽约「昆卢精舍」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释燃身献佛义
下一篇:公案

 修福、惜福与檀波罗蜜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