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十
 
[学诚法师] [点击:2746]   [手机版]
背景色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十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头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六根,犹如六贼一样, 眼耳鼻舌身意,就我们个人来讲,会把我们的功德的财宝偷走了。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贼,天天又跟我们时刻不离,所以需要“都摄六根”,时时刻刻看好我们自己的门户。六根门头上面做功夫,才不会让我们的功德流失掉。“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我们人的心,比天地还久远,不会随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气候一年有四季,有白天有黑夜,我们人的心不会受到影响,你白天想工作的时候可以工作,你晚上想工作的时候也可以工作,你白天想睡觉的时候也可以睡,晚上想睡觉也可以睡觉,就看你怎么用心。

  你气候就控制不住 ,晚上你说让它出太阳,不可能,白天让它出月亮,也不可能,你需要下雨的时候它要出太阳,你要出太阳的时候它要下雨,是很难去主宰的。但我们这个心,它不会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我们的心需要时时刻刻去认识它究竟有多大的能量。然后我们一直要来启发、挖掘我们的潜力。潜力在哪里?戒定慧,智慧般若为体,所有的福德都是它的用,也就是你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成就大福德。

  我们常常是好多人喜欢印经,喜欢放生。到礼拜天的时候都放生,有些人还借钱来放生,自己没有钱,借别人的钱来放生。你说这个好不好?有时候也很难讲,很难讲你说放生到底好不好,为什么?因为你要放生的时候,你觉得放生有功德,放一只鸟有多大多大的功德,放一条鱼有多大多大的功德。那么你要放生,你就要去买,买的时候你要去预订,买回来你给它做仪式,然后给它放出去。放出去的它们生活的环境不同,最后好多死掉了。即便没有死,因为你故意地去买而不是说你遇到了,故意去买,你放生的目的在哪里?为了要得到功德?放生的功德?

 

雪中龙泉寺

  印经也是一样,印经,我要印什么经?《地藏经》印它五万本,《金刚经》印它十万本,就是说你有钱,或者说你遇到一个什么事情我要印多少部经来补偿,内心才会平安。你没有考虑说,我们这个经本印出来之后有没有人读?有没有人念?你印出来的时候没有人到这里来请经典,怎么办?你只有到处送,这个庙里面给你几百本,那个庙里面给他几百本到处有人,送给你几本,给他几本人家不要也不好意思,要了他回去也没地方搁弄得都是一个负担。佛像也一样,到处都是佛像。这就不是一个智慧的做法,如果有智慧肯定不是这样一个做法。

  智慧的做法是有选择的,比如我们打坐、念经就是智慧的做法。你说打坐、念经、念佛怎么是智慧的做法?用功的时候,我们以自己全副的精神,整个的身心全神贯注,来做一件很小的事情,什么事情?就是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全神贯注让我们内心静下来;全神贯注,我们把世间上面种种的事情放下,念诵、思考,这本身功德都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能够用我们所有的心思来对一件很小的事情进行训练,那么把它训练好了之后我们才有这种能力来做更大的事情、更多的事情。

  如果我们很小的事情都做不到,打坐坐一会儿我们都不容易做好,念经念一会儿也不容易做好,念佛念一会儿也不容易做好。我们内心就是一直混乱,一直打妄想。有些人会认为说,“我们这个人就不适合修行,就适合做事情”,而有些人会认为说我就是适合修行,事情做不来,这些事情没什么意思,跟世间社会上面的人没有两样。

  实际上面,认识的都是两个角度,一体的两面。如果你佛法学得比较好,自然而然我们能够很好的处置。因为你有福德,从慧当中就能够发福,你去做事情的时候他知道怎么处理,他当然事情也很容易成办,容易成办就能够成就福德,这是肯定的。

  反过来说,我们慧力不足,可能这件事情本身很有意义、也很重要,但是我们做的时候会做到反面去。可能会做得很苦恼,欢喜心生不起来,最后天天起烦恼、造违缘,都是有可能的事情。所以事情好不好,它在人的心好不好,能不能善用其心,能不能在举手投足之处用心。佛法都是在我们一举手一投足的地方,能不能在字里行间体会佛法。佛法都是在字里行间、举手投足这样子的地方,而不是在字里行间以外,也不是在举手投足之处以外。我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本身就是体现了佛法,我们的内心与佛法相应,与经文的义理相应,与经文的意涵相应,我们知道说要举什么手,要投什么足,要去哪里要做什么事,都是智慧在主导,都是愿心在主导,就是非常的有意义。

  如果我们贪图功德,像梁武帝人家度多少僧、印多少经、供多少斋、做多少的事情、造多少庙。他问达摩祖师,达摩祖师说“你没有功德”.我们做的事情怎么可以跟梁武帝比?那肯定都比不上。做再多都是有为功德,有为的功德都是可以计量的,那无为法的功德是不可以计量的,所以后来达摩禅师就跑到北方来,不在南方。这个境界不一样,梁武帝关心的都是这样一些事情,达摩禅师他关心的是另外一个领域的事情,是不同的。在庙里面用功也是一样,想想你天天关心的是什么事情,我们自己的思想有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如何来生善灭恶?《十六观经》里面谈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五逆也可以往生,很多经典讲 五逆不可以往生,受戒都不能受,五逆也能往生。五逆为什么能够往生?他说:“罪业的体性也是空”,罪业本空。它不是物质,它可以用智慧来关照。就犹如说,你这地上有很多的雪、很多的冰,太阳出来,30度、40度、50度的,雪和冰很快就化掉,如果雪山、喜马拉雅山的就不行了,化不了,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阴面。也就是,如果我们智慧够,慢慢业障就会消,宿业也会消。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慧力增长不了。

  “慧力破除暗”,智慧犹如太阳一样,所有的一切暗冥都能够破除。所以我们学佛法,透过戒定来开发思维,智慧才能够破烦恼、消业障、成就福德。没有智慧就是很难很难,至于佛教跟其他宗教,跟世间法,所不共的地方,注重的是开发智慧。

  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他专门跟佛作对。提婆达多跟阿阇世王很好。阿阇世王,想早点做国王,提婆达多想要做佛,刚好一个想做国王,一个想做佛.所以阿阇世王想要早点做国王的时候,把他的父亲给杀死掉,然后,准备把他的母亲也要杀死掉。因为他的父母杀掉就可以当国王。提婆达多想把佛给杀死掉,后来佛的功力比较高,没有杀掉佛。有一天佛陀去游化的时候,提婆达多在山上,把石头往下滚没有砸到佛。阿阇世王,把父亲杀掉后,正在准备要杀他母亲的时候,他父亲频婆娑罗王的那些大臣大家都反对,他们说:“自古以来,搞篡位的人都有杀父亲,从来没有杀母亲的。”不同意阿阇世王杀他的母亲,阿阇世王就把他的母亲关到监狱里头去,不让她出来,不让她出来活动见人。释迦牟尼佛知道了韦提希夫人被阿阇世王关到监狱里头,就派人去看她,然后给她讲佛法,告诉在监狱里面怎么修行等等,就讲了《十六观经》,所以这经能够流传下来,就有这样的因缘。

  《十六观经》里面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要具足三个条件:

  第一: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顺父母,这个父母,佛教里面谈到的父母,跟社会上面谈到的父母内涵有所区别。我们一般所谈到的父母就是现世的父母,佛教所谈到的父母,就是多生多劫的父母全部包括进去。佛经上面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从之受生”,“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先身。”也就是,孝顺父母就包括所有的众生,都要有孝心。奉侍师长,有慈悲心,要修十善,这第一个条件,第一因。

  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要发菩提心,相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然后要劝进行者,要劝别人一起来修行、一起来修心,相信因果、信仰佛教、读诵大乘。

  这三个条件,也名为净业三福,修净业的三种福报,三种正因。

  第一种名为世福、第二种名为戒福、第三种名为行福,净业三福。

  我们常常所谈到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这是一个目的,一个愿望。我们往生的正因是什么?它因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具足条件的才可以往生。而不是说我们想要往生就能够往生,它有一定条件的。所以我们想要往生就要修三福,三福具足了就可以往生,不具足就会很难,是很难很难的。

  我们念佛能够往生,但什么时候往生?是不是所有人念佛都可以往生?所有人念佛,今生今世都能够往生?是不一定的,可能可以往生,但是不知道是哪一生哪一世往生,这都不好说,这辈子能不能往生要靠自己。能往生的人有禅定的功夫就可以去,来去自如。西方极乐世界怎么还会有莲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个染污在娑婆世界。所以过去祖师讲,极乐世界的莲花,花开到极乐世界,根在娑婆世界,它才会活。娑婆世界有秽土,极乐世界有净土,净土的莲花活不了。这就是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用功、回向,然后我们才能往生。

  往生去极乐世界以后,不违安养入娑婆,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去的目的也是在修行。去了也不是说去享受去了,我们成佛也不是说为了要享受所以才要成佛,所以这些观点你必须要建立的很清楚,不是说为了我们个人要享受,是要摆脱生死轮回,观念不同、观点不同。所以我们在这些地方都要很认真去思考,才能够真正领会佛法是什么。

  比如说我们受苦也好,我们感受到快乐也好。我们受苦跟快乐,内心的感受,究竟是我们这个人在受苦呢?还是我们这个身体在受苦呢?你的感觉好像是身体在受苦,是你这个人在受苦?还是“我”在受苦?还是心在受苦?还是我们的生命在受苦?受苦、快乐也是妄念,受乐受的这种感觉也是一种妄念,也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习气。如果把这种妄念消除了,这种习气消除了,就解脱了。我们有了这些妄念,就会有障碍。因为会把这些妄念当成真,当成有一个“我”,有一种符合我们自己六根相应的感觉,就觉得好。反之就会觉得不好,所引发出来的就是痛苦。如果我们痛苦的时候,想一想真正究竟是谁在受苦?想一想的话,你就找不到。你快乐的时候,想一想,现在真正到底是谁在快乐?你说我在快乐,那么我是眼睛在快乐?耳朵在快乐?鼻子在快乐?还是心在快乐?心在什么地方,心也找不到。就没有快乐可言,也没有痛苦可言。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丛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过去禅宗傅大士讲,禅宗祖师讲的话都是有境界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怎么来理解空手把锄头?有些人说,空手把锄头什么意思?他说你这个手空了,所以你才能够拿锄头,你这个手里面有东西的话,你的锄头都拿不了,你要锄草,草都锄不了。有些人说空手把锄头,什么意思?他说虽然你这个手上是空的,好象手上拿着一把锄头一样,天天在那边锄草,就是说我们自已都会要用心,来铲除我们内心的杂草除完,这都是很有境界的。步行的也一样,“步行骑水牛”,走路为什么骑牛?我们说走路的人看什么?骑马的人看坐骄的人,一比,比得心里难受,他总是觉的别人比我好。禅师就不同,他的境界刚好倒过来,步行骑水牛,你走路的时候就犹如骑着一只牛一样,,这种感觉就尤如说自己好像骑着牛背上面一样,就不知不觉不知道辛苦,不知道自己在走路,这样走路就不会辛苦。看到我在走路,你在骑着一只马,我心里就不平,心里就不服气,你为什么要比我好?就会越来越烦恼,越来越难过。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为什么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我们在桥上过会认为桥是如如不动,人是在动。禅宗的祖师说我这个心如如不动,走到哪里都是如如(不动),我走到什么地方这个桥是离我越来越远,所以说桥在动我没有动。那么水也在流,因为我们顺着这个水流,所以就变成说水跟我们的心、跟我自己是同步的,但是你这个桥,在那里越来越远,所以就变成桥流水不流。

  它很多境界要启发我们,不能被世间上面种种的名言假相束缚住,束缚住的话就想不开,起烦恼,不得解脱。天台宗的也好,中观宗也好,常常听到《大智度论》里边的一个偈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里头也有。我们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怎么来从因缘所生法的本身体会到空、假、中,体会到中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可以理解“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理解“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呢?祖师大德、佛菩萨告诉我们要观待因缘所生法是空性,就是你有境界的时候,它是空性;你没有境界的时候,它也是空性,它都是空。就是你一个事业的成功,因缘所生法;你一个事业的失败也是因缘所生法。有一个人成功,因缘所生法;有一个人不成功,也是因缘所生法。可能就是某一个因素加进去了,然后这个事情就成功了;缺乏某一个因素,就失败了。,众缘和合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事物的本来面目才是佛法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是我们会把事物的一些外在的特点当成是真实的,这样子的话我们就会有比较大的问题,会很在意得失成败,有人在世间的话,会非常在意这些,这些方面。得失成败也是缘起法,如果我们通达了缘起法,观照缘起法,以智慧作为自己人生的导航,才能够有更多成功的机会,就可以避免失败的因素
`
  佛法告诉我们就要让我们去运用佛法,告诉我们不是让我们再以佛法的观点来解释佛法,这佛法本是佛讲给我们听的,佛讲给我们听就是因为我们有问题,所以听完了我们要照办,如果我们听完了以后再讲给别人听,再讲给菩萨听,菩萨他不要听,本身就是佛菩萨讲的,所有这些经都是佛讲的,我们在念经也是念给我们自己听,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慧。

  通过佛言祖语,透过三宝的加持。而不是说佛菩萨喜欢听我们念经,我们才给他念经,我们不给佛菩萨做早晚功课,佛菩萨不高兴。没那回事情,这做早晚功课和念经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用功,不是说佛需要,佛需要说我们要去用功吗?

  我们学佛法的人,修行的人,就应该要有这样子的一种毅力,这种毅力就必须要有愿心,必须要有决定,我们的誓愿才不会退失,这是我们承诺的事情,答应的事情,我们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才不会变化,才不会变卦。不然都很容易无常的,这好事也会无常。修行也会无常,修一修不想修就是无常,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我们需要愿力。

  古来的祖师大德们,无论哪位法师的成就,高僧大德的成就,他们这种愿心都是很了不得的。你看鉴真大师多了不起,前一段时间我们大家都看《鉴真东渡》的碟片,鉴真大师66岁6次东渡才成功,并且是双目失明。你可想而知,66岁,这在唐朝的时候66岁,那个时候的人的寿命本身就没有现在长。现在60岁就退休了,他66岁还要东渡,5次不成功,第6次再去,你要有这种毅力就了不得,现在我们都是很难做到的。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毅力?在他内心有真正佛法的种子。

  在唐朝的时候们国力很强盛,所以很多国家都跟中国有交往。那个时候,日本派了遣使团,派了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当时日本天皇就知道中国有位法师很了不起,鉴真大师,日本人都知道。那个时候,没有电话,也没有传真机,就都知道。语言不通但外国的天皇都知道,就派了两位留学生,荣睿、普照跟第九次遣唐的遣唐使一起来到中国,来请鉴真大师。他们是公元733年来,到742年的冬天才见到鉴真大师。也就是日本来的这两个和尚要找鉴真大师,找了十年的时间才找到。你看,这个毅力也是很了不得的。

  在742年的冬天才找到这个鉴真大师。当时从日本到长安,到长安再找来找去,找到扬州的大明寺。那个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信息也不灵通。更何况一个外国的和尚,语言又不通去找肯定是海里捞针,多难的事情!找到了之后就表达来意,就是请鉴真大师到日本去弘法。

  鉴真大师这个人也是很了不起的,一请就会答应愿意去。那个时候,刚才谈到他岁数很大,想去传戒是不可能一个人去,肯定还要别人跟他一起去。他就问寺庙里边其他的出家的法师,说我愿意到日本弘法传戒,你们谁有没有愿意跟我一起去的?没有一个人吭声。下面的人岁数比他小都不敢去,知道这个是不容易的事情,要漂洋过海,有生命的危险,可不是一个小事情。当然,很久很久的时候,有一位法师名字叫祥彦,他说“彼国太远,生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克”,是故众僧咸默。他说这个人生难得,中国难生,我们修行还没有修好,这个还是以修行为主,不要去管了,大家不同意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把大家不去的原因都说一通,鉴真大师听以后,马上就说“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大家都不去,我自己一个人去,这个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就跟玄奘大师一样,他们这种是风骨,千古风骨,所以才能够成就高僧大德,都是有不凡的气概。

  这样鉴真大师就准备去日本,经过这个五次的东渡都不成功,第六次才成功。,鉴真大师他是怎么去日本的,刚才我们谈到,公元733年的时候,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中国的时候,荣睿、普照两位留学生受到日本天皇的命(令)来请鉴真大师东渡,到743年的时候,鉴真大师同意、答应开始东渡,到753年的时候才到达,这个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日本两个法师去找他的时候找十年,准备十年,一而再,再而三才到达,最后一次753年到达的时候,一个船一百八十几个人,一百七十几个都死掉了,是非常的不容易。鉴真大师在日本只活了十年,763年圆寂,刚好都是十年一劫。

  鉴真大师到日本的时候,受到日本举国上下盛大的欢迎。当时日本的首都是奈良,到奈良的时候,所有的皇族、贵族、僧侣、平民百姓全城出动,夹道欢迎。当时到日本不久,第二年的3月,日本天皇就颁布了诏书。诏书当中写,“大和尚远涉沧波来到我国,朕不胜欣慰。自今以后,授戒传律都由大和尚担任”。这个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他才去两个月的时间,日本的天皇就如此信赖,他说举国授戒的事情都由你负责。这个意思就表明说,以后日本出家的法师他们要受戒,都请你当戒和尚。这样子日本这些法师的话,全部都成了鉴真大师的戒子,诏书这么给颁布下来,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由此可见他的道德有多高。到4月的时候,3月颁布诏书,在4月初就在东大寺设了戒坛,传戒,那个时候传戒,日本的太上皇、皇太后、皇子以及400多位出家人一起来参加受戒,太上皇都来受戒,还有太后也来受戒。

  到了756年的时候,天皇就任命鉴真大师为“大僧督”,统理日本所有的佛教的事务,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佛教会的主席一样。才去几个月,就当整个日本佛教会的主席,可想而知就是日本的这种朝野上下对鉴真大师的一种仰慕和尊重。这些都是有历史可查的,不是随便乱编的,都是有案可查。

  在日本去了不久,到759年的时候,鉴真大师就跟弟子们根据扬州大明寺的这种风格修建了一个庙,叫“唐诏提寺”,现在还在,我去过好几次。当时邓小平去日本也到那去参拜,就在那里参拜鉴真大师,影响都非常大。这个寺庙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并且对中国、日本的交流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以后鉴真大师就在唐诏提寺里头讲经、弘法、授戒,把律宗在日本建立起来。所以鉴真大师成了日本律宗的开祖,创始人,很了不起。

  鉴真大师去日本的时候已经双目失明,但是双目失明了还能够盖庙。在那个时候,没有科技肯定都是靠人力。现在我们科技这么发达,运输、交通这么便利,鉴真大师知道说这个道场的重要性,必须要靠道场,这法才能够广传,才能够长远的流传。还把医学传到日本去,给大家治病,把印刷术传到日本去,贡献都很大。

  763年,鉴真大师在唐诏提寺圆寂。他的弟子叫忍基,还有一个弟子叫思托,就用我们中国的老办法,在日本把鉴真大师的肉身保存下来。所以鉴真大师在日本仅仅十年的时间影响这么大,做了这么多的事情,至今都成了中国、日本友好交流当中非常重要的桥梁。鉴真大师圆寂十六年以后,鉴真大师的弟子们就委托当时的一个文学家,写了一部著作,叫《唐大和尚东征传》,里面记载了鉴真大师六次东渡,种种的困难,以及在日本弘法、成就、这样子的一些经历啦。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那个日本的著名的文学家写的,鉴真大师的传,居然还写《唐大和尚东征传》,在日本盖的庙叫做唐诏提寺,再想想看玄奘大师,去印度西行求法,求法回来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他就跟唐太宗,跟皇帝,也写了一部自己的所见所闻——《大唐西域记》,他本来是去印度,古印度,西域的事情,跟唐朝也没有关系的事情,他就把唐给它安到上面去,大唐,里面也没有记载大唐的事情,同样鉴真大师在日本的时候他也是用唐,大唐。

  鉴真大师也好,玄奘大师也好,他们为什么能称大师?他们有智慧。他为什么有智慧?他们爱国,这个也是有关系的,你必须要靠国家的力量,你做再多的好事、再多的善事,国家总理,说一句话,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个国家的力量它是无穷的。我们弘法也是一样,他必须要靠国家的力量,就是我们做好了,国家支持这佛教才能有希望。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没有取得国家的支持,那肯定做不好。

  为什么鉴真大师,我们中国人来记念他,日本人也记念他,鉴真大师这个人就是有这种高僧大德的气质,并且是不凡的气质。这种成就千难万阻,千辛万苦,不知道要多少的磨难,多么不容易。反过来说,也就是因为如此多么不容易,他所成就出来的事业,才能够堪称众瞩,如果说这个事情很容易,大家都能够做得到的事情,你肯定过了几天过了几年,大家都忘记掉了,只有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它才有生命力、才有历史的意义。玄奘大师,“宁可西行一步死,不可东退半步生”,就是他要求法非常明确,西行求法,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念头。就是西行求法,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鉴真大师,刚好相反,他要东渡弘法,就是要到日本去弘法。他喜欢去日本弘法,死也不怕,大家都不同意,他也不怕,最后他成就了。佛为什么要成佛呢?佛要出家,他父亲也不同意,他一家人都不同意,整个朝廷也不同意,释伽牟尼佛半夜跑出来,开城门,到雪山修行,最后成佛。

  佛陀也好,鉴真大师也好,他都是人成的,启发我们本有的佛性,佛性彰显出来。实际上我们人人都有佛性。但是我们的佛性被蒙蔽了,被尘埃、污垢包裹了,显示不出来,智慧的光芒发挥不了作用。我们有的都是烦恼、都是业障。所以修行、参禅,修来修去,修的时候常常听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附体,非常多,那附体会不会有呢?照经论来讲是有的,附体了以后怎么办?念大悲咒。大悲咒,它里面有佛菩萨和很多的鬼神,他功夫很高,那里有佛菩萨,这些大人物来了,附体的这些小鬼小怪赶紧走。所以你有附体的时候,你就要念大悲咒,大悲咒能帮你除去冤亲。你很诚恳地念、专心念,它会起作用,大悲咒又名《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

  这些境界肯定会有,《楞严经》里面就有,五十种阴魔?它本身就是一种魔,一种作怪,越是有修行的道场,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越是多。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你不要看到这些怪里怪气的东西,你太在意,就会有问题。《圆觉经》里面讲,“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知道说这些是幻化的就要离开。怎么离开就是你内心不要贪着,你内心一贪着的话就会有麻烦,你觉得修行这个功夫有特异功能,这种功夫你们都没有,或者你功夫最高,那么你就被这些幻象迷惑住了,就吃了迷魂药了,你就会有麻烦。离幻即觉了,这些幻象一离开了,人就醒悟过来,觉醒了,就不会有问题了。所以我们遇到这些境界的时候,一个持大悲咒,或者说我们念观世音菩萨,然后要根据《圆觉经》里面的话,“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要太在意,不要去作意。

  你内心一贪着的话,就会有麻烦。觉得我这个已经来功夫了,你旁边的人也很好奇,你究竟有什么功夫?帮我看一看,,明天怎么样?我的功夫你看怎么样?身体有什么病?修行修到什么境界?前一辈子如何如何?那你就着相了,知幻你不仅没有离,你还去亲近,你就着魔了,就是跟这些魔的境界越来越接近,这是肯定的,这经论里面本身都是有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里面有讲,《圆觉经》里头也讲,《楞严经》里面也讲了,都是有的,必须要照经论讲的去做。你不照经论讲的去做,你的麻烦还在后头,肯定会有麻烦,然后,我们有遇到这些境界的同修,自己也要注意,我们自己为什么会遇到这些境界呢?这些魔障、这些障碍,要消除。消除以后,我们人慢慢清醒过来,慢慢我们的功夫就会越来越长进。

  释伽牟尼佛,“三祗种福慧,百劫修相好”,他福德智慧的圆满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佛陀,三十二相具足,清净、圆满、庄严。

  我们如何太在意,太有心,“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世间上面的人,常常有这种说法。就是说,你故意说要去做一个事情,做给人家看说,我在做好事,那么你做的这个好事,因为你有意要让大家看到、知道说你在做好事,这种好事,得不到奖赏,也得不到鬼神的奖赏,更得不到佛菩萨的奖赏,就是你有这种表现欲,就是我做了好事的目的,是为了要求大家说我做的好。就是你的目的,或者说是你的发心、你的动机,你是做好看,不是真正为了要做好事,不是为了要做利人、利已、利教、利民的事情。你做的目的是在这个虚境幻相,这个幻相也是着相。那么“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什么意思呢?因为常常事情做错了,因为我不知道,或者我们能力不及力有不殆,因为一个事情它要很多人大家一起来配合才能干好,因为别人的因素,这个事情做得不圆满,也做错了,我们是无心的。你无心的话,虽恶不罚,佛菩萨这些神,鬼怪就不会找你麻烦,因为你不着相,你知道我虽然做不好,而我已经尽心尽力了,尽己所能,你做不好你就说,反正我们自己心里也有数,就不会去在意,如果着相,哎呀,今天做不好,人家会说我,这样不行,我赶紧跑,你是着相,你说,我做不好,这个法师要来批评我,不见他自己就这样躲着他,你这个也是着相,所以你这种善恶一念间,就是这样子一回事,你怎么去认识,你看事情还是看内心?你看事情的性质,还是看事情的结果都是不同。

  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呢?凡夫以自己的心为心,以自心为心;,菩萨以众生心为心,菩萨自己没有心,以众生的心为心,凡夫心以自己的心为心。什么意思呢?就是菩萨他时时刻刻关注的是众生需要什么?现在的众生需要什么?未来的众生需要什么?然后他就去做这些事情;众生考虑的是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要做什么?他去做,做完他到明天就不需要了,到后天他就不需要了,他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很多,他个人不需要很多事情,人有衣服穿,有个床铺睡觉,每天有饭吃就可以,他一个人不需要什么。我们需要为众人做事,为佛教做事,我们需要发心,我们需要体解大道,发无上心,需要以众生心为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是菩萨没有心,以众生心为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要做的就是这样子一种意志了。

  所以我们学佛法,要慢慢去体悟,佛法什么内涵,怎么样子能够学到佛法?佛法究竟是一种什么味道,就如喝水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也知道,佛法究竟是什么?佛法究竟对自己的生命有何帮助、作用和利益?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省思物欲过患获得佛法真谛
下一篇: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九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一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二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三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四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五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六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七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八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九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