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六卷
 
[净界法师] [点击:2600]   [手机版]
背景色
第五六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八七页,「庚二、所依」。
 
第五六卷
 
我们前一科讲「增上心学」的时候,讲到真如三昧。这个真如跟无分别智最大的差别:真如它是一个理体,是一个无为法。无为法就是说,你不管有没有修行,它永远保持一个这样的状态。说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它没有变化相。但是这无分别智,它是因缘所生法,它的确是可以透过闻思的修证,而不断进步的,所以这个无分别智是有为法,是能观的智。我们的目标,是契入到无为的真如。无分别智应该怎么修学呢?前面讲到自性要远离五种相状,简单的说,它的相貌是「决断名言,契会真如」。怎么样来培养无分别智?这以下我们就开始说明这无分别智培养的方法,看这一段的「所依」:
 
庚二、所依
 
诸菩萨所依,非心而是心, 是无分别智,非思义种类。
 
我们要培养一个功德,先要知道功德的根源在哪里?它是从什么样的因缘出来的?它的依止点在哪里?无分别智的「所依」,是「非心而是心」。为什么说它「非心」呢?这个地方下面有说,它是「非思义种类」。因为心一定要能够思量分别,但是无分别智是要决断名言、要离言说相的,所以它不是心,因为它没有心的思量、分别的作用。第二个,它又「是」个「心」,因为它有明了的功能,它不是色法的顽钝。也就是说,其实「无分别智」的「所依」,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现前一念心性,跟二空真如相应的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就是我们的「所依」。这个「所依」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你的因地发心。你看《楞严经》,阿难尊者在出家的第十二年,有一次结夏安居,在自恣的时候,因为他前一天已经受到居士的供养,所以他回来僧团的时候,那一天刚好自恣,佛陀跟诸位阿罗汉都去城里面应供了,他一个人回到僧团,找不到人。所以他一个人就拿着钵,自己去应供,就遇到摩登伽女之难。这时候,佛陀在应供的时候,如实了知这样的状态,马上派文殊菩萨将咒往护,拿着〈楞严咒〉去把他救回来。救回来以后,佛陀第一件事情,没有开示修行的方法,佛陀先破执。佛陀说:阿难尊者!你跟着我修行这么多年,你当初为什么要随我出家?你为什么要修习戒定慧的功德?审问他的因地发心,先把他的根源找出来,这个病源找出来。阿难尊者说:我虽然是一个王子,但是我看到佛陀身相庄严,具足种种的神通,所以生起好乐心,随佛出家。佛陀说:你所有修行的功德所依止的是生灭心,非常危险。果然后来出了差错,就是你是看佛的身相庄严而出家修行、看到佛的神通变化而修行,这个是有所住。这个房子盖得很漂亮,但是你安住的地基是在地震带,你这个房子是不是随时会破坏呢?所以,不要说无分别智,菩萨六波罗蜜的所依,一定是依止无住,以无住为本、以无住为住。你只要住在我相、法相,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因地不真」,就「果招纡曲」了。所以这个地方,先审察你修无分别智的时候:你为什么要修无分别智?其实佛法是这样,你要慢慢体验大乘佛法,它那个无住的意思就是说:当你把身心世界全部舍掉的时候,你就拥有所有的功德,佛法的下手处是「舍」,结果是「得」。说是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这个佛法你要是不知道,你会觉得佛法是非常的矛盾。般若波罗蜜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但是三世诸佛因为我空、法空的关系,结果得到世间上最圆满的功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道理你要去参透,说因为你舍,舍掉了一切的执着,结果你拥有了无量的功德,这个道理是这样的。这个道理不是谁发明的,是佛陀发现这个道理。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还在流转、痛苦当中,就是我们不愿意舍掉自我意识,不舍掉心中的法执。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修无分别智要知道:你不要用过去的思考,来修无分别智;你要以「非心而是心」的心情,它不是思量分别的,不能有所求;但是它又不是顽钝无知的,它是有明了功能的,这个就是你现前一念无所求、无所得的心,就是我们的依止处,这第一个。
 
庚三、因缘
 
诸菩萨因缘,有言闻熏习, 是无分别智,及如理作意。
 
我现在的因地已经正确了,我知道我修无分别智的动机是无所得,怎么把这个「无所得的心」生起呢?「无分别智」应该什么因缘而生起呢?这个地方讲到二个因缘:第一个,「有言闻熏习」。这个「言」就是佛陀所说的大乘法教,必须有佛陀的出世,来开显大乘的清净法界等流正法。第二,你要能够专心恭敬的听「闻」,得到正见。第二个,要「如理作意」:你得到这样的正见以后,你下去以后,你在寂静的心中,要不断的去思惟、观察,把心中的文字加以消化,把心中的文字消化成心中的观照,这是「如理作意」,就是思慧。所以刚开始培养无分别智,是从「有分别」下手,这叫加行智。「无分别智」不是说你现在开始整天眼睛一闭,什么都不想叫「无分别」,这个什么都不想,叫「无想」,那是一种止,一种禅定,暂时的压住妄想;但是这个暂时压住妄想,不能决断名言,不能契会真如的。所以刚开始你要去听「闻」,有关真如道理的这些名「言」,然后加以思惟、观察,然后你的思想就顺着这个名言去思想,这样子,慢慢慢慢就能够栽培「无分别智」现前──听闻、思惟。我们看第四段的「所缘」境:
 
庚四、所缘
 
诸菩萨所缘,不可言法性, 是无分别智,无我性真如。
 
前面的「所依」,是说明无分别智是怎么来的?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无分别智,它来,是以无住、以无所得的清净心而来。这个地方「所缘」是说,无分别智从什么地方而去?前面是讲从什么地方来,来了以后,经过闻思栽培现前了,现前以后,这个「无分别智」的去处的「所缘」境在哪里呢?我们看:「诸菩萨」他的「所缘」境,是「不可言法性」,是离言说相的一种「无我性」的「真如」。这个「无我性真如」,包括人无我,也包括法无法,就是二空的真如理。古德经常说:「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说如如智是从如如理引生的,然后如如智又照如如理。这个地方当然很重要,因为这个生起以后,这个无分别智的去向是很重要的。我们一个修行人,你要经常去观照你的念头:你一天当中,你的心都在想什么事情?如果你发觉你一天当中,睡觉不算,你都在这些人事上分别:这个人对我很好,那个人对我怎么样,这个事情对我有什么得失。你都在这个人事因缘上打转,你的生命很难增上。你来生来的时候,还是这样子,没有增上的力量。一个修行人,遇到人事的时候,要往道理上会。这个人对我很好,你要思惟它的道理:哦!我前生跟他结善缘;这个人对我很不好,我前生跟他结恶缘。就是说,一个修行人心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观察道理,这个人事只是借事来显理。当然我们从人事当中,哦!你看这个人长得很庄严,他前生有持戒的功德。你不要在那个人事上的庄严去打转。就是说,看到什么因缘,你就想到什么道理。今天无分别智也是这样,你看到了何境界,不管是好的境界、坏的境界,如果你想要修无分别智,你的心的去处,就是观察它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不管是好的、坏的。因为你要修无分别智,它的「所缘」只有一个──「无我性真如」。你要经常把生灭的因缘,会归到不生不灭的真如理,这个就是你的所缘境。我们凡夫的分别心,你从什么地方来?从阿赖耶识而来。说你怎么会有这个分别心呢?因为你前生有这样的经验,阿赖耶识就是业识。我们从阿赖耶识而来,又攀缘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果报,这些根身器界,然后又造业,造业以后又回熏到阿赖耶识,又加强一个经验;这个经验,来生又产生一个新的分别,又去分别这些人事的因缘,然后又造业,又回到阿赖耶识。这个就是为什么构成十二因缘流转的一个主要问题,无明缘行,行缘识,生、老、病、死。现在你要修无分别智,这个思考要改变。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真如而来。你从什么地方去?我从真如而去。「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这个地方就是,其实这个所依、因缘跟所缘,这三个就是告诉你怎么修无分别智,后面只是在讲它的功德作用。这个地方就是说,你要知道:你不管是在任何的人事因缘当中,你都要观察──不管是顺境、逆境,它的真实义就是无我性真如,这是你的所缘境,你只有一个所缘境而已。
 
庚五、行相(分二:辛一显境无相;辛二释通疑难) 辛一、显境无相
 
当这个无分别智去缘真如理的时候,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我们讲心都有相貌,受有领纳的相貌,想有取相的相貌。说无分别智在攀缘真如理的时候,它的相貌如何?说明它的「行相」。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显境无相」,第二个「释通疑难」。先说明第一段:
 
诸菩萨行相,复于所缘中, 是无分别智,彼所知无相。
 
我们「无分别智」在人事因「缘」现前的时候,观察
 
这一切的生灭变化的因缘当中,我们观察到:其实一切法都是如的真理。这个时候,我们心中是「无相」的,没有我相、法相可得的,所以无分别智的相貌是「无相」。古德在这个地方就注解说:其实无分别智的相貌,你一定说它有相貌,也可以形容──它是「无相」。但是它的意境是什么样呢?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决断名言,契会真如」为相,它就是以这个「无相」为相。
 
过去有一个禅师,他闭关修行,他住的茅蓬在一个很高的山上,远远看去是一个大海,他经常面对大海打坐。这样打坐三年以后,他开悟了。开悟以后,他讲出他心得,他说:原来大海都是水。(呵──)(众笑)这他开悟了。我们看到大海是看到波浪,我们凡夫在人事看到它的相状:哦!这个波浪是大波浪、是小波浪,它本来是小波浪变成大波浪。我们是在波浪的相状中,迷失了自己。那你要修无分别智,你不可能在波浪上分别,其实不管大波浪、小波浪,它通通是水,它的道理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就是所谓的「彼所知无相」,你不能再有我相、法相的存在了。如果你要成就无分别智的话,就是你要从人事的差别事相,把它会归到「无我性真如」,这个就是你的行相──决断名言、契会真如。这以下提出一个问难:
 
辛二、释通疑难(分二:壬一成所分别;壬二成不可言) 壬一、成所分别
 
把前面的「所缘」跟「行相」这二个「疑难」,「通」通的加以解「释」。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成所分别」,第二个「成不可言」。说无分别智去观察真如的时候
 
是无相,无相怎么能够当所分别呢?这不合道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相状才能分别嘛!凡夫就提出这个问难。我们看看,说无相也可以成所分别:
 
相应自性义,所分别非余, 字展转相应,是谓相应义。
 
什么叫「所分别」?其实就是「相应」,就是当我们能分别的心,跟「所分别」的境接触的时候,这个就是「相应」了。「所分别」的相貌就是这样子,只要你能缘的心,去契会所缘的境,这个就是成就所分别了,不一定要有相状。先提出一个正确的回答,第二个再说明凡夫的所分别是什么相貌。凡夫的分别心是「字展转相应,是谓相应义」,凡夫的心境相应,是要靠「字」的「展转相应」,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相连,构成一个名言。我们凡夫的义相,要靠名言来引导,你才够明白它的义、它的差别相貌。比如说,你要了解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你要:哦!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很多的鸟在空中说法;有正报的佛、菩萨围绕的庄严。你要有这个名言的引导,你才能够产生一个义相。但是无分别智是不能有名言来引导,是直接契入到真如的义相,不能靠名言的引导。所以凡夫的分别心,叫做「字展转相应,是谓相应义」,一定要名言的引导;所以凡夫的分别心,叫做「名前觉无」,在名言之前,你不能去观照什么的,一定要名言来引导,名前觉无。「名前觉无」是什么道理呢?这个地方就加以说明了:
 
壬二、成不可言
 
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 非诠不同故,一切不可言。
 
凡夫的分别心,它有「能诠」跟「所诠」,「能诠」的叫名言,「所诠」的是义相。所以凡夫的分别心,它不是「离」开了彼能诠」的名言,而能够使令我们的「智」慧,单独的在「所诠」的义相上活动;一定要有名言的引导,我们才能够产生义相,这叫做「名前觉无」。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名前觉无」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的概念,是认为一切法它本来就有它的自性、有它的义相。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本来就是一个好人;这个人是个坏人,他本来就是一个坏人;他是我的亲属,他是我的怨家:这个法都是有自性的。就是一切法本来就有义相,我是假藉名言,去了解这个义相而已。我的名言思考,是去了解这个本来就有的义相,我们凡夫是这样思考的,而这样的思考是错误的。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是「唯识无义」,说一切法本来是没有义相的,是无我性真如,本来面目是没有义相的。没有义相,怎么会有义相呢?是因为你安立了名言,它才有义相。因为你这样子想,这个法就变成这个相貌,叫做「唯识无义」的道理。它本来是没有义相,没有义相怎么有义相呢?是因为你有名言的安立,它才出现义相,所以说「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你一定要有一个名言的引导,凡夫才有义相,所以说「非诠不同故」。「非诠」就是说,我们能诠的名言跟所诠的义相,这二个是不同调的。因为你今天安立这个名言,你明天安立那个名言,你永远得不到所诠的义相。所以能诠跟所诠的义相,这个性质是不相同,我们永远攀缘不到诸法的真实义相。总而言之,诸法的真实相是什么呢?是「一切不可言」,其实一切法的真实相,是离言说相的、是离言说相的。比如说,我们今天吃一碗汤面。这碗汤面,你调味料放很多,你不是在吃面,你是在吃调味料!(呵呵)是不是?你要是没有放调味料,你就吃到面的本质了。那你现在所缘的境,你把每一个法都安立很多的名言,那你就是在在了解你心中的名言,不是在了解一切法的真相。那你问说:一切法的真相是什么?「一切不可言」,你要把你的名言通通洗掉,一切法的真相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佛陀警告这些初心菩萨,不要相信你心中的名言,它对你会产生一个误导的作用,如果你要从颠倒妄想醒过来,你不要相信你的名言。我们这样子讲好了,我们的心中有二种名言:一种名言是从阿赖耶识生起的,你过去的经验,这个是我们要破的,一种等流的思想,这个等流思想是从无明妄想、自我意识发动出来的,阿赖耶识的无明生起的,这个无明要破的。我们心中第二种名言,是今生听闻大乘法教,听闻佛法,告诉我们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这方面的名言要保留,这个名言是可以相信的。因为这个是清净法界等流正法,这个不在我们所破的范围,这个叫正见。佛陀今天修无分别智所要破的名言是什么?是你习惯性的思想,习惯性,不是你从佛法学习来的思想,这个都要破的。所以「非诠不同故,一切不可言」,因为我们永远攀缘不到诸法的义相。那一切法义相是什么呢?「一切不可言」,就是你要把名言去掉,诸法义相才会出现的。这个地方是把整个无分别智的一个所依、因缘、所缘,乃至于它的行相,详细的说明。这以下就说明无分别智的运用,前面都是在静中修的,这以下讲依体起用,依止无分别智来修习六波罗蜜。
 
庚六、任持
 
诸菩萨任持,是无分别智, 后所得诸行,为进趣增长。
 
「无分别智」,这一念清净无分别的心中,它能够「任持」,就是摄受,它能够摄受整个五度的功德。你可以把在静中所修的「无分别智」的功能,运用在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这样能够使令你所成就五度的妙「行」,能够成就一种「进趣」菩提、「增长」菩提的妙用。我们过去的心是虚妄分别心:你从什么地方来?从妄想而来。虽然你布施、持戒,你的善业是成就人天的果报,不能进趣菩提,不能增长菩提。但是你以无所得的智慧,来摄受五度的妙行,它就能够「进趣、增长」菩提。就是你要趣向菩提,前面那个马车,要「无分别智」来引导的,这个是「任持」。
 
庚七、助伴
 
诸菩萨助伴,说为二种道, 是无分别智,五到彼岸性。
 
无分别智必须有一些助行,是什么样的因缘,能够帮助你修行无分别智?诸菩萨的「无分别智」,它也有一些「助伴」,有一些助行。哪些的行门能够帮助无分别智呢?「说为二种道」:第一个叫资粮道;第二个是依止道,它所依止的道。资粮道都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你不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成就福德资粮,因为福德资粮的关系,远离三恶道,成就人天的安乐果报,这件事情对你修无分别智是有帮助的,叫资粮。第二个依止道,这个依止是禅定波罗蜜,你经常能够以止的力量来止息妄想,使令我们那一念心保持明了寂静,也是有帮助无分别智的效果。所以「无分别智」必须以资粮跟依止二道来作「助伴」的,这就是「五到彼岸性」,就是这种五波罗蜜,它能够帮助你无分别智到达彼岸,使令这个无分别智圆满。这个无分别智简单的说,它必须有福德资粮的帮助,无分别智所修的是不思议境,是观真如理。为什么要有福德资粮?虽然无分别智跟福德资粮,感觉上是独立的因缘,但是它们这二个有互动的关系。我们举一个例子:你修无分别智,是要依止你现在的这一念心来起观照,来闻思、观照。如果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的资粮力太薄弱,一个人福报太差,你色身就多病痛,不是腰痛、就是肚子痛、牙齿痛,要不然就是精神羸弱;一个人福报力薄弱,一修行就打瞌睡。你能够经常的布施、持戒、忍辱,修习资粮,一个人福报增加的时候,你的心力会变强,你不断的历练,他的精神体力旺盛;你精神体力旺胜,你修习无分别智,事半功倍。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忽略福报力的重要,它本身不是成就无分别智的亲因缘,但是它是它的助伴。你的身体减少病痛,精神旺盛,然后内心明了寂静,都是有助于修无分别智的。所以大家不要忽略了前面五度,因为它是助伴。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无分别智的静中修跟历缘对境五度的相互任持、助伴的关系说明了;这以下说明它的果报。就是我修无分别智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地方八、九、十、十一,是说明它来生的功德。
 
庚八、异熟
 
诸菩萨异熟,于佛二会中, 是无分别智,由加行证得。
 
你今生修无分别智,对来生「异熟」的果报有什么好处呢?你在来生的果报当中,能够跟「佛」相「会」,能够出生在佛的「二」大法「会」当「中」。假设你今天的「无分别智」,是属于「加行」无分别智,还没有成就、还在加行,属于资粮加行位的无分别智,那你会生在佛的变化身法会,就是看到佛陀的八相成道;这个时候出家,做佛陀的弟子,帮助佛陀弘扬法门,生在佛的变化身法会。假设你的「无分别智」是成功了,是「证得」无分别智,这个时候,你受生的果报是在佛的受用身法会──实报庄严土,前面是凡圣同居土,这里是实报庄严土,这个时候是往生到十方的净土,亲近十方诸佛。就是说,这个「无分别智」,你如果是「加行」智、或者是根本的「证得」,你就会生到「佛」的「二」种法「会」当「中」。
 
在生命的流转当中,遇到佛的出世,对菩萨是非常重要的加持力。智者大师曾经把这样的因缘,作出一个说明。智者大师说:「六道之升沉,依福德之有无。」说六道当中,你到底是升──升到人天,或者沉──沉到三恶道,是看福德的资粮,布施、持戒、忍辱的资粮,所以「六道之升沉,依福德之有无」。「见佛闻法,由善根之浅深。」说你来生是不是能够遇到佛陀说法,那就是看你在佛法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你福报大,来生不一定遇到佛的住世,不一定。所有的善根当中,契会真如,是最重要的善根,因为你跟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生在佛家。因为佛陀心中所住的就是二空真如,你心中所住的是随顺于二空真如,二个气氛相同,就容易感应道交。说你心中住在无明妄想,佛陀住在真如,你要跟佛相会是很难的。所以,你能够经常把心带回家,你来生的果报,就容易生长在佛陀的二种法会当中,跟佛陀相会,这是第一种功德。第二种是「等流」的功德:
 
庚九、等流
 
诸菩萨等流,于后后生中, 是无分别智,自体转增胜。
 
这个「等流」,就是前后相似,但是却展「转增胜」。说「诸菩萨」在整个生命的「等流」当中,每一个「后后」的生命,都能够使令这个「无分别智」的「自体」,展转的「增胜」,这是非常可贵的。「无分别智」的展「转增胜」,在菩萨的功德当中,是最重要的一个根本功德。说你出家这么久,你反省你自己,你用什么标准来反省你自己?你说:诶,我现在布施,资粮增加了。这个不足以当菩萨的指标。说我持戒比以前更庄严了,这个也是生灭法,不足以当指标。一个菩萨他在自我反省的时候,是观察:我今年比前年的妄想减少,我现在比刚出家的妄想减少、淡薄,这个是一个最重要最重要的指标。如果你愈修行,妄想愈多,人我心愈对立,那你修这个福报都没有用,这个生灭法你不能依靠的,它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你无分别智成功以后,你的生命是根本上的转变,彻底的转变,从无明的根源,连根拔起。所以诸位要能够自我反省,看你修行的进步,不要从福报上去看,这个是生灭法;要看你的无分别智,是不是展转的增胜。就是你不断的修行,你在很多的因缘刺激之下,发觉你的妄想比以前少很多了,你对妄想的化解能力增加了,这是一个重要指标。
 
庚十、出离
 
诸菩萨出离,得成办相应, 是无分别智,应知于十地。
 
「菩萨」的无分别智,刚开始是在幼苗中,在温室中栽培、在静中栽培,慢慢的无分别智增长广大,它开始有破障的效果,有出离障碍的效果。它在在什么时候「出离」呢?「诸菩萨」的「无分别智」,产生一个「出离」的效果,出离烦恼障得大涅槃,出离所知障得大菩提,是在「成办」跟「相应」的时候。「相应」的出离是在初地,「成办」出离是在二地到十地。所以我们现在叫做栽培无分别智,但是还没有出离的效果,我们现在有异熟的果报:因为栽培无分别智,跟佛出世;因为栽培无分别智,来生展转增胜;但是这个出离的话,就不是凡夫所共有的,就是到十地,产生出离的功德。
 
庚十一、至究竟
 
诸菩萨究竟,得清净三身, 是无分别智,得最上自在。
 
这个无分别智什么时候圆满呢?「诸菩萨」无分别智的功德圆满,是成就了「清净」的「三身」──法身、受用身跟变化身,都是依止「无分别智」,才能够成就最殊胜圆满的「自在」。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你要成就法身的话,那当然无分别智可以成就;如果说要成就功德报身跟应化身,那一定要五度的帮忙,要有福德资粮的帮助。
 
这个地方的「三身」,其实佛的三身,就总持佛的所有功德。就是说,佛陀把心中的妄想全部放下,结果佛陀拥有三身;我们处处的执着,最后我们拥有业报身。说「一切法因缘生」,你用什么样的因缘去思考,你来生就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这个思考模式,决定一个人来生的生命。说佛陀不断的舍掉心中的名言,成就三身;我们不断的去爱护、坚固自己的名言,结果我们产生了业报身:这件事情值得我们去思惟了。这个地方是讲到来生的果报,包括异熟、等流、出离、智究竟。这个地方讲现世的利益,就是修无分别智,今生有什么利益呢?有三种的殊胜利益:第一个「加行智」,第二个「根本智」,第三个「后得智」。先看「加行智」:
 
庚十二、三智胜利(分三:辛一加行智;辛二根本智; 辛三后得智) 辛一、加行智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 种种极重恶,由唯信胜解。
 
这个「加行智」,我们现在资粮位、加行位的菩萨,就是加行智,带相观空。说「无分别智」,讲一个譬喻,就像「虚空」一样不受「染」污;虽然虚空很多的乌云,但乌云不能染污虚空,它是无住、不受染污的。一个菩萨经常修习无分别智,你经常能够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算你过去有「种种极重」的「恶」法,这个地方古德说极重恶法就是五逆十恶的重罪,因为你「信解」这个无分别智,对无分别智不断的相信、随顺、理解,本来你这个罪业要到三恶道去的,这个时候就能够免除到三恶道去,能够灭除你极重的恶罪,这个叫做无生忏。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们造了很多的罪,请问大家:这个罪跑哪里去了?跑到虚空去了,虚空跟你没有关系嘛。罪是你的心一动才做的,它从你的心发动出来,结果还是回到你的心中去,所以那个心是一切罪的根源。所以你用无分别智,观照你这一念心的时候,你的心就变化,心若灭时罪亦亡,断相续心。我们心中的思想跟业力是互动的,你思想改变了,你的业力就会改变,这个惑业苦是相牵动的。所以你经常修无分别智,你能够灭除罪障、灭除业障。
 
辛二、根本智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 解脱一切障,得成办相应。
 
这个地方是对治烦恼障,加行智破业障,这个「根本智」破烦恼障。「无分别智」就像你心中有一个「虚空」一样,不受「染」污,它能够「解脱一切」烦恼「障」跟所知「障」,成就「成办」跟「相应」的解脱,「相应」是初地,「成办」是二地到十地。
 
辛三、后得智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 常行于世间,非世法所染。
 
你得到一个果报体、得到异熟果报,在「世间」上教化众生、积集资粮,你不会被「世」间的八风所「染」污,这个因缘,这个报障,能够免除报障。就是这个加行智破除业障,根本智破烦恼障,后得智破除报障,真谛三藏是这样分配的。这个是讲到修习这种无分别智的三种利益。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到这一段,我们把无分别智因地的修行跟它的果地的功德,作了一个介绍。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改变我们的生命、改变我们的命运,那这个重点就是你要先改变你的内心,因为这个生命,是你内心所变化出来的。改变内心,当然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思想的改变,就是你要把过去那些名言,把它消灭掉,这个最重要。你心中的名言不能改变,你的心就被这个名言,不断的引导去造业、得果报。你说你造业以后再来忏悔,那都是第二意;真正是名言生起的时候,就把这个念头转过来。
 
在法国中古时代有一个国王,他想:成功一定有它的因素,有因素才有成功,成功一定有它的因素。他就命令很多的大臣,把世间上成功的因素搜集起来,编成一本成功学的书。经过几年以后,这本书成功了,献给国王看。国王看这个写得很好,但是太多了,一般人没有办法去忆持,就把它简化。后来把这个书,再简化成一本小册子,国王一看,又太多了:现在众生那么忙,哪有时间看那么多呢?他就下命令,把这么多的成功因素,会归到一句话就好,就一句话。最重要是什么一句话?这个大臣就把这些成功因素,再把它作一个总结,最后得到一句话,就是: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你要作好万全的准备。我们总是觉得成功是机会:诶,他为什么成功?他为什么变成蕅益大师?他运气很好,他拜了一个好师父,他生长在一个好的环境,他生长在像法时代。我们总是把成功回归到它的因缘,其实成功是有二个条件:一个是你的准备,一个是你的机会。我们总有一天要像大菩萨一样,广学六波罗蜜、成就万德庄严,总有一天。但是你作好了准备没有?你的心态准备没有?就是我要到极乐世界去亲近诸佛,我马上要得到三世诸佛的灌顶,成为法身菩萨;但是我们要反省一下,我们准备好了没有?这个是很重要的。你等待机会,机会出现的时候,你没有准备好,你也没有用。你要为你的成佛之道作好准备,第一个,修习六度要等待因缘,很多的菩萨,你要布施也要等待因缘;但是你可以先作好的准备,就是修习无分别智,这是所有功德一个最重要的主导者。所以我认为身为一个菩萨,你要经常反省自己:你准备好了没有?你准备要启动你的菩萨道没有?作好你的准备是非常重要。你为临命终的正念,准备好了没有?所以,成功的因缘,什么时候出现,这个不是我们能够决定;但是作好你心中的准备,这是你可以决定的。那怎么准备呢?我们前面说过了:你要不断的闻思,一方面历练,用五度来帮助,等等。好,我们回答二个问题。
 
问:请问法师,人死了以后弥陀圣众,手持莲花来迎接亡者,亡者随之而往生西方的时候,是第八识往生?还是自性清净心往生?下品往生跟上品往生的内心是否不同?
 
答:如果我们是凡位的菩萨、资粮位、加行位的菩萨,当然你是阿赖耶识往生,带业往生。阿赖耶识就是你还有很多很多的业力,还有很多三界的业力,但是它不能得果报;因为你临终的时候,正念现前,无分别智加上佛号。这个时候,你阿赖耶识到极乐世界的时候,佛陀为你说法,阿赖耶识慢慢慢慢转识成智。 如果你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你看《华严经》很多初地菩萨往生净土,那是自性清净心往生的,那他那是随愿往生,发愿就可以往生,不必阿弥陀佛来接引。 所以我们带业往生,是阿赖耶识往生的。 那下品跟上品往生的确不同,内心当然不同,内心的资粮力也不同、智慧力也不同、菩提心也不同,这个《观经》里面有讲。 我们平常生命的相貌,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这一念心产生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六识的分别。我们刚开始的生命是十八界,是一个广大根、尘、识的相互作用。临命终的时候,只有会归到一念的心识,全部,根、尘、识全部都脱落了,只回归到一念的明了心识,这个叫做「腊月三十算总帐」。这个时候,内心有二种的功能:一个是邪恶的功能,你无始劫来所栽培的邪恶功能,它一定会起来干扰你,因为它跟往生净土是相违背的,它不会同意你往生净土、不会同意你念佛的,因为这二个性质是相抵触的。所以你佛号一启动的时候,它一定会起来,这个时候,真妄交攻。如果你正念把妄念调伏,正念打胜仗了,你的正念主导你的生命,阿弥陀佛现前;如果你三界的念头、有所得的心,打败了念佛的正念,那你得再来一次,就是这样。那你说:诶,为什么有些人正念会打败?有些人邪念会打败?这一定有它因素的──那就是平常的栽培。你临终的成功,是你平常很多次很多次成功的累积。你平常每一个念头起来,都成功、都成功、都成功,你临终就会成功。你平常跟妄想对治的时候都被打败,你临终就很可能被打败。它那个正念跟妄想交攻,不是说靠抽签、不是靠运气的,是靠力量的。所以蕅益大师讲:没有平常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所以往生的道理就是这样,就是虽然是带业往生,但是你临终要正念现前;你不一定要具足善业,但是你要具足善念,这个很重要。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怎么把甚深无分别智的佛法,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
 
答:这个地方,我们看第一八七页,庚二、庚三、庚四,所依、因缘跟所缘,就是在讲这个道理。 第一个,你经常审问你的因地发心,你为什么要修行?你整个修行的依止处,是依止生灭心还是不生灭心,这第一个。第二个,你是不是经常能够栽培无分别智的因缘,在静中听闻、思惟。第三个是最重要,历缘对境的时候,你看到人事的时候,往道上会、往道上会。一个人刚开始的时候,绝对不能活在人事的事相当中,你一定会起颠倒的。一个初学者,你心中多多想道理,就对了,看到事情就想到一个道理、看到事情就想到道理,要回归到道理。这样子,你的无分别智就能够成功。刚开始在静中的时候,闻思;历缘对境的时候,会事入理,就这么简单。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七卷
下一篇: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五卷

 华雨集第五册 一八、『摄大乘论讲记』弁言 摄大乘论讲记(摄大乘论-讲表讲记)目录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一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七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八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九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一○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一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二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三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四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五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六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七卷 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八卷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