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僧伽资格与寺院职能
 
[认识戒律] [点击:3609]   [手机版]
背景色

僧伽资格与寺院职能

——讲于两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讨大会

济 群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不屑,甚至因此诽谤三宝,妄造口业。
   所以说,道风建设既关系到僧众的个人学修,也关系到佛教呈现于世间的外在形象,是佛法住世的命脉所在。有良好的道风,佛教才能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造福民众,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力量。

一、僧伽资格与教育

   佛教僧团是由个体的出家人组成,有健康的个体,才能组成清净的僧团。因此,道风建设首先应该从僧伽的个人修学抓起。
   僧众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发心出家的居士是否具备相应素质,二是出家后能否得到相应教育,这就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出家条件审查】

  戒律对出家人受戒是有各种条件要求的,那就是没有十三难、十六遮。比如年龄非是太老或太小,生活能够自理;具丈夫身,有坚强意志,能吃苦耐劳;没有犯过边罪(四重戒);出家动机纯正,非是贼心入道;志性坚定,信仰明确;生理健全,不是黄门、二根之类;没有犯过杀父、杀母及杀阿罗汉的重大罪行;没有债务在身,具自由身份;不是逃犯;身体健康,不是患有重病;四肢齐全,五官端正,非是诸根不全等。因此,律中规定受戒时需要由教授师、羯磨师对戒子进行反复审查,以确认其各项条件是否具足。可惜,现在这一做法多半流于形式。如果在传戒时未能严格把关,僧团就会鱼龙混杂,如此,僧伽素质下降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在研究律藏时还发现,受戒的这些要求,也是出家必须具备的条件。若有相关遮难,非但不能得受具戒,甚至没有资格出家。事实上,不经考察、审核就接受这些人出家,即使今后不允许他们受戒,也为时晚矣。
   如果把出家资格审查比做初选的话,受戒资格审查就是复选,经过两次把关,可以使教界目前的很多问题从源头得到解决。所以,佛教界应该将这些难遮形成明文规定,让所有出家人和发心出家者都知道剃度必须具备的各项条件,并以此作为出家、受戒的标准,杜绝不法之徒或条件不具的在家众进入僧团。如此,才能有效保障僧伽的基本素质。

   【2.如法的受戒制度】

   受戒是出家人取得僧伽资格的必要手续。受沙弥十戒,才能获得法同沙弥的资格,否则只能称为形同沙弥,并不具备沙弥应有的内涵。受具足戒,才能获得比丘、比丘尼的资格,成为僧团的正式成员。因为沙弥只是僧团小众,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传戒是专业性很强的事,必须由精通律典、戒行清净、具足相关条件的和尚、阿阇梨和尊证师共同配合,才能如法传戒,令戒子获得戒体,这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关键所在。如果受戒不如法,或只是流于形式,受如不受,怎么可能由此成为合格的僧人呢?这样的传戒,和卖假文凭有什么差别呢?惟有受戒羯磨如法,戒子缘十方三宝、法界情与无情的无边境界发上等菩提心,真切乞求戒体,并以殷重心宣誓,才能得到戒体。
   戒体是防非止恶的力量,有了戒体,才能依戒生活,并由此养成僧格。可以说,戒体就是僧人之所以为僧宝的关键所在。所以,僧团必须对传戒引起高度重视,最好由专门的律宗道场成办,以此保障传戒的如律如法,使戒子都能获得清净戒体,在内心播下解脱和菩提的种子。

   【3.重视僧格养成的教育】

   受戒之后,如何从一个俗人转变成合格的僧伽?就要通过持戒的修行。
   佛制比丘“五年学戒,不离依止”,所以,出家受戒后首先需要学戒。所谓学戒,就是学习作为一个僧人的行为规范,包括个人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待人处事、管理僧团等,这不仅需要熟悉戒律条文,更要重新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摆脱过去的不良习惯。这段时间需要五年,且应在和尚或依止师的监督、指导下生活,才能逐步养成僧格,完成生命的内在改造。
   一个人从社会走入僧团,总会带着许多世俗习气。出家修行,就是不断以戒定慧改造世俗习气的过程。事实上,佛教所说的末法时代,主要就是根据出家僧伽身上是否还有正法来判断。如果比丘身上根本没有正法,或只有邪法、世俗法,那就是末法时代。相反,比丘能够如法生活,依法管理僧团,那就代表正法的存在。所以戒律说:有五个比丘持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
   如果一个出家人没有经过僧格养成的阶段,没有通过戒定慧的改造,虽然剃发染衣,现出家相,充其量也只是光头俗汉而已。

二、寺院住持及责任

  领导者的素质,是决定团体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无不如此。尤其在人治的社会中,领导者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虽然原始僧团是彻底的民主制,但佛教传入中国社会后,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多少也带有人治的特征。从这一点来说,寺院住持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寺院的发展,进而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整个教界的发展。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关。

   【1.住持的条件】

   作为寺院的住持,应该具有什么样资格和素质呢?
   首先是受戒年限,至少要有十腊的资格,严格地说,应该在二十腊以上。按照戒律,受戒五年之内,尚须依止在师长身边,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十腊以上,才能担当戒和尚,为人剃度传戒。二十腊以上,才是僧团上座,堪为僧团大众所依止。作为寺院住持,除负责日常事务外,还要摄受大众,缺乏相应德行,是没有能力担当这一职责的。其次,作为寺院的住持,应该对戒律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戒律精神管理寺院并处理各种问题,而不是根据个人好恶或采用世俗手段。第三,禅宗丛林的住持还有领众修行的责任,这就需要在闻思上具足正见,并在禅修上多少有些正确体验。第四,住持应该具备菩提心,对住持正法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住持的选择,应根据以上标准,从本寺僧团选举中产生,或在全国范围内提名,推选高僧大德担任,由该僧团投票通过。在这些问题上,佛协和宗教局应该担任监督的角色,而不是越俎代庖。因为僧团管理必须以戒律为依据,不能完全由社会的相关程序取代。

   【2.僧团的管理】

  一座寺院,也是一个僧团的所在地。僧,具有清净、和合之义。清净和合的僧团是依六和建立起来的。六和内容是:一、戒和同修,指出家人受共同的戒,宣誓遵守共同的生活准则,体现了法律上的平等。二、见和同解,僧团必须依戒处理各种问题,不自以为是,不另立行为准则,更不搞独裁政权,这是思想上的统一。三、利和同均,在同一界内的比丘,共同享有物质利益,不搞特权主义,这是经济上的均衡。六和中,后面的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指僧团中的各种如法活动,每个僧人要坚决地拥护并随喜,对于不如法的制度或管理,则要反对或远离。六和是僧团管理的指导思想。惟有依六和建立的僧团,或者说依六和管理的寺院,才能称为合格的僧团、合格的寺院。

   【3.寺院的职能】

  首先,寺院具有教育的职能,是僧伽接受教育的学校。出家人从五湖四海和社会各个行业走到这里,是为了学习解脱烦恼的智慧,实践出离轮回的目标,造就佛菩萨那样的悲智品质。作为寺院,有责任为僧伽提供完整的修学引导。所以,每个寺院应有各自尊崇的宗派或擅长的修学法门,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这一职责,否则是没有资格“挂牌”的。正如律中所说:“众中无知法者,百千人不得共住。”
   其次,寺院具有教化社会的功能。出家人不仅要重视个人解脱,同时还要发心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烦恼,获得涅槃之乐。作为出家人,尤其是寺院住持,应该视“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积极致力于弘法事业的开展。有了这样的发心,还要创造各种弘法条件,研究面向社会弘法的方便,重视弘法人才的培养,更好地发扬佛法净化社会人心的功能,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三,寺院具有慈善的功能。佛法的核心是解脱,但大乘佛法的不共处却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心。依菩提心修行,才能成就佛菩萨那样的悲智品质。中国是盛行大乘佛教的国家,但在汉传佛教地区,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却始终没能得到应有的传播,反而予人以消极、避世的印象。今后,应该大力推广菩提心教法,积极开展慈善活动,在利他中成就道业,在利他中造福社会,造福民众。

三、结 说

  总之,道风建设还得从“庙像庙,僧像僧”抓起。佛教界应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对于每个出家人,从出家条件到受戒获得僧伽资格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核,之后还须在三五年内接受僧格养成的教育,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僧像僧”。出家人具足僧格,正是建设清净僧团的保障,这不仅有利于自身解脱,也是教化社会不可缺少的前提。如果每座寺院都是由合格僧伽组成,自然就能“庙像庙”。有了清净的僧伽、如法的道场,佛教才有可能发挥净化社会的功能。如果自身都是一潭浊水,何以清洗他人?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戒律实施的未来展望
下一篇:制戒的缘起及意义

 僧伽资格与寺院职能(济群法师)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