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治身
 
[人生佛教语录] [点击:3860]   [手机版]
背景色

治身

己得身心教,不复难教馀,欲教馀者,先须教自己。

——《佛治身经》——

  《论语·子路》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人若想自度度人,首先就必须先以身作则,净化自己,自己若不先求得净化,又如何来净化社会,净化他人呢?所谓净化,不仅思想要净,眼、耳、鼻、舌、身,全部都要净,唯有身心净化,才能成就自己,完成他人。因此,吾人要以持戒修法净化身心,以定以慧安住身心。意即:

一、持戒布施勤作务

  持戒,就是守法。身心教,谓身受七戒,心受三戒,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行贪欲、瞋恚、邪见。经上说,恶口是最犀利的刀剑,贪欲是最激烈的毒药,瞋恨是最可怕的火焰,愚痴是最漫长的黑夜,烦恼是最无底的深坑。对于这些无明烦恼,种种罪障,我们要持著戒律的铠盾,披著惭愧的盔甲去对治,才能得到世间上最光亮的明灯——智慧。《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所以,戒是净化身心的良药,戒是轨范,使我们一切行止中规中矩,受人敬重。
  除了守法、持戒,更必须积极行布施,勤劳作务,如此必能健全自己,树立自我的良好形象,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二、忍辱精进结善缘

  做人处事,“忍”是很大的力量,“忍”是很大的修养,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教育他人,要忍耐他人的能力不足,忍耐他人的拒绝接受。所以我们要有如船夫一般,两岸来回,度入不厌不倦,忍辱精进,要以忍耐和他人结善缘。

三、读经礼佛增福慧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所以我们平常要谦冲自牧,埋头苦读,广修一切世学内典。能够熟知外学,才能够制诸外道;知道一切工巧明,才能造就世间之利济;能圆满了达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之法,才能自觉觉人,普化群伦。此外,礼佛可以庄严身心,可以增加修养,可以健身净心。能够经常读经礼佛,自然福慧多增。

四、梵行禅坐利身心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常行梵行。譬如:说话,所说都是清净的语言;做事,所做都是清净的事情;闻声,所闻都是清净的音声;思想,所想都是一切清净的人事。能够常行梵行,身心自然清净。又,禅坐亦是安住身心的法门,有了禅定的修养,不论是行往坐卧,进修辩道、生活之中必有很大的利益。
  《法句经》说:“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因此,能克己,凡事从健全自我做起,已正而后正人,必能自利利他,自教教他,如《佛治身经》说:“已得身心教,不得难教馀,若欲教馀者,先须教自己。”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信心
下一篇:利己利人

 求医问药 治身治心 天台小止观 如何对治身心的障碍
 人间佛教的经证 治身 附:治身歪及遗精扩大观偈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