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调和 第四
 
[天台小止观·净莲法师注疏] [点击:3718]   [手机版]
背景色

调和 第四

云何名为「调和」?所谓调五法:一者调节饮食、二者调节睡眠、三者调身、四者调气息、五者调心。所以者何?今借近譬,以况斯法,如世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强不软,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着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若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具足五缘之后,呵五欲使外境不入,弃五盖让内心不起,接下来就要调和五事。 什么是「调和」呢?就是调和五法:一是调节饮食;二是调节睡眠;三是调身;四是调气息;五是调心。也就是外调饮食、睡眠;内调身、息、心。 为什么要调和这五事呢?我们就近作个譬喻:好比世间的陶师,若是想制造器具,就必先调和泥土,使它不硬不软,才能够放在轮绳上,做出种种的造型;也好像弹琴,弹奏之前,应先调和琴弦,使它不松不紧,才能拨弄出美妙的乐曲来。修行人修心的情况,也是相同。如果能够善巧地调和这五事,就容易生起禅定,若是不能调和,不但修定会造成障碍,宿世的善根也很难发起。

第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为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复次: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云: 身安则道隆 饮食知节量 常乐在闲处 心静乐精进 是名诸佛教

一、调节饮食。 饮食的目的,是为了滋养我们的色身,以便修行各种道业。但若吃得太多,呼吸就会短促,身体也变得粗重,气脉没办法畅通,心更容易昏沉,所以坐的时候,心念很难安定下来;如果吃得太少,身体又会非常虚弱,心也好像悬在半空中,很难安住在所缘境上。因此,这两种情况,都不是能得定的方法。 另外,若是吃了秽浊的食物,会让我们的心识昏迷;吃了不适当的食物,又会使旧疾复发、四大不调。所以,修行人在初修定的时候,必须谨慎地观察,来调和饮食。 如经中所说:「色身安乐道业就会兴隆,饮食要知量知足,经常乐处于空闲之处,内心宁静而且快乐,如此勇猛精进修禅,就是诸佛的法教。」

第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晦,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大正一二~一一一一A):「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二、调节睡眠。 睡眠是无明的习气,它会迷惑、盖覆我们的真心,千万不可放纵它! 如果睡得太多,不但荒废了修学圣法,又使功夫丧失,更让我们心识昏昧、善根沉没。因此,应当经常修习念死无常来调伏睡眠。如此神清气爽、意识清明,才能够栖心于圣境,使三昧境界现前。 经中说:「除了初夜、后夜(不应睡眠的时间)本来就应该用功之外,即使中夜睡眠的时间,也要保持灵明不昧的觉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因为睡眠,而让这一生空过,应当念无常的火,经常烧诸世间,没有片刻的安宁,应早求自度,不要再贪着睡眠了。

第三、调身,第四、调息,第五、调心,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故。

外调饮食、睡眠已经介绍过了,接下来是内调身、息、心。因为这三项必须互相调和运用,所以不能各别分开说明。由于有初、中、后方法的不同,因此就有入、住、出三相的差别,下面将详细解说。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麤犷,则气息随麤,以气麤故,心则散乱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恬,是以虽在定外,亦须用心,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凡是想要修禅定的人,在入定之前,必须先调好身体才行,也就是说,身体的行、住、坐、卧都要详细地审察清楚,调合到最适宜的情况。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如果我们的动作粗犷,气息随着粗犷,气息粗犷,心就跟着散乱而难以收摄。之后在修定时,便会觉得心烦愦闹,不能安然恬静,而成了入定的障碍。因此,平时虽在定外,也必须用心,预先做好准备,调合身体到最适当的状况,不让它有粗犷的情况发生。当然,在正式修定的时候,也必须妥善地安身,使它方便入定。

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次当正脚,若半跏坐着,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 齐。若欲全结跏,更将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得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安之!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三、在入定时,应该如何调身。 (一)坐到蒲团上时,先要调整坐垫的高度,使它坐起来安稳,即使久坐也不会有所妨碍。 (二)如果是半跏趺坐(单盘),就把左脚放在右脚上,尽量靠近身体,使左脚的脚指与右脚的大腿齐。若是要全跏趺坐(双盘),就再把右脚放左脚上,也是尽量靠近身体,使右脚的脚指与左脚的大腿齐。 (三)将衣带松开并放置妥当,不让它在坐中有脱落的现象。 (四)将左手的手掌置于右手的手掌上,上下重迭,大拇指相触,放在左脚上,尽量靠近身体。

次当正身,先应挺动其体,并诸肢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相对,勿曲勿耸!初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仰,平面正住。

(五)摇动身体和肢节七、八次(和最后的按摩法相同),等手脚都调好了之后,就端身正坐,背脊骨打直,身体不弯曲也不高耸。 (六)头摆正,使鼻与脐在同一条直线上,头不偏左偏右,不向左右倾斜,也不下低或上仰,如此平面正住。

次当开口,吐去胸中秽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悉放随气而出。出尽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

(七)开口吐去胸中秽气。吐气的方法,是张开嘴巴吐气,不可又粗又急,应该绵绵密密缓慢吐出,同时观想全身百脉阻塞之处,都随着气息打开,秽气也随之排出。气吐完之后,就闭上嘴巴,由鼻子缓缓吸纳清气进入体内。如此三次,如果身体和气息都已经调和,仅仅做一次也可。

次当闭口,唇齿纔相拄着,举舌向上腭,次当闭眼,纔令断外光而已。然后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搔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八)上下嘴唇和牙齿轻轻相触,举起舌头顶住上腭。 (九)眼睛闭起来,隔断外面的光线。 (十)这样端身正坐,稳如奠石,不要使自己的身、头、四肢随意摇动。 以上所说,就是初入禅定时的调身法,重点是要做到「不宽不急」(不松不紧)。

第四、初入禅调息法者,调息凡有四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虽复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名气相。云何息相?

不声、不结、不麤、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为息相。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复次:坐时有风喘气等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 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所障碍。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而言之,不涩不滑,是息调相。

四、在入定时,应该如何调息。 调息有四种不同的相:一是风相;二是喘相;三是气相;四是息相。前面三种是不调相,后面一种是调相。什么是风相?就是在坐中,鼻子的呼吸出入有声。什么是喘相?就是在坐中,鼻子虽然没有声音,但呼吸出入结滞不通。什么是气相?就是坐时,呼吸虽然没有声音,也不结滞,但出入却不微细、绵密。什么是息相?就是呼吸没有声音,非

常顺畅、微细绵密,如此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情安稳,精神愉悦,这就是息相。 修行人在坐禅时,对于这四种调相,一定要仔细地分辨清楚,否则一直守住风相容易散乱;一直守住喘相容易气结;一直守住气相容易疲劳;只有守住息相才容易入定。所以,凡是坐时有风、喘、气三相就是不调相,如果以它来用心,就会犯心痛的毛病,同时心也难安定下来。 如果想调到息相,就应当依照下面的方法来做,一是把心放轻松;二是把身体也放轻松;三是观想气息周徧全身,随着八万四千个毛孔,同进同出,没有丝毫的障碍。这样心渐渐变得微细,气息也跟着微细了。只要息调,一切的毛病就不会发生,心也容易安定下来。 以上所说,就是初入禅定时的调息方法,重点是要做到「不涩不滑」。

第五、初入定调心者,凡有二义:一者、调伏乱念,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何等是心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则定住,此则心易安静。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

五、在入定时。应该如何调心。 调心有二种涵义:一是调伏心中的乱念、杂念,不让它超越、放逸;二是将沉浮、宽急调合到恰当。 什么是沉相?如果在打坐时,心中陷入一片昏暗、无记,头也经常往下垂,就是沉相(昏沉相)。昏沉时,应该如何对治呢?这时应当系念鼻端,使心安住在所缘境上,这样就可以对治昏沉。 什么是浮相?如果在打坐时,心时常喜好飘动,身体也坐不安稳,心念总是忙着攀缘不同的境界,这就是浮相(散乱相)。散乱时,应该如何对治呢?这时应当把心念往下放,系念在脐中,就能制伏妄想杂念,而使心安住。 以上所说,就是初入禅定时的调心方法,重点是要做到「不沉不浮」。

问曰:心亦得有宽急相不?答曰:亦有此事。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望因此入定,是故气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游漫,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问:定心中也有宽、急的病相吗? 答:有的。所谓定心中的急病相:是因为在打坐的时候,用心过度,急于想要入定的结果,就会引气向上,使胸臆急痛。这时应当放松心念,观想全身气都往下流,如此心气急痛的病症自然就会解除。至于定心中的宽病相:反而是因为放逸过度所造成的。坐的时候,只觉得心志游荡,身也萎靡不振,有时还会流口水、或六根迟钝(不明利)。这时应当收敛身体、提起念头,把心安住在所缘境上,这样身心相互扶持,就能对治宽病。此外,定心中还有涩、滑的病相,也可以此类推而找到对治的方法,这些都是最初入禅定的调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从麤入细,是以身既为麤,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麤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

入定时,是从粗入细。由于身是最粗,息在中间,心是最细,所以先调身,次调息,后调心,如此调粗就细,使心安静,就是入定的最初方便。

第二、住坐中调三事者:行人当于一坐,随时长短,十二时中,或经一时,或至二三时,摄念用心,是中应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虽调身竟,而今此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低仰不俱,觉已随正,每令安稳,中无宽急,平直正住。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或不调。不调相者,具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复次:一坐时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沉、或浮、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

六、在住定时,应该如何调身、息、心。 修行人在一坐之中,不论时间的长短,或许两个小时、或许四个或六个小时,必须收摄心念,善用其意。但是在这摄念用心的同时,也应该善于分别身、息、心的调不调相。在一坐之中,虽然入定时已调好身,但可能因为久坐疲劳,而使身体变得太松、太紧;或者头部有偏斜、低仰等现象。一经察觉,就要立即纠正。一定要让身心感觉安稳、没有太松或太紧的情况发生。如此平直正住,就是住定时的调身相。 在一坐之中,有时身体虽然调好了,但气息却不调和。所谓的不调相,就是前面所说的呼吸有声(风相)、不顺畅(喘相)、太粗(气相)、太急、身体胀满等。每当有这些情形发生,就要用前面所说的方法(放松心、放松身、想息气徧毛孔出入无障无碍)对治,一定要调到绵绵密密、若有若无,这就是住定时的调息相。 在一坐之中,也可能身、息都调好了,而心却不调。或许昏沉、或许散乱、也可能太松(放逸、散漫)或太紧(用心过度,胸臆急痛)。如果察觉有这些情况发生,就要用前面所说的方法对治(昏沉时系念鼻端;散乱时系念脐中;太松时收摄身心提起正念勿向外驰;太紧时把心放松想气息皆下流),一定要调和到适中,这就是住定时的调心相。

调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若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障妨不生,定道可克。

调和这三事,并没有前后的次序,发觉不调时,就随即调整,一定要让一坐之中的身、息、心三事调和适当,不互相违越。如果真能调和融恰的话,不但宿病全消,妨道的障碍也不会生起,如此就可证得禅定了。

第三、出时调三事者:行人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息从百脉,随意布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臂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然后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掌令暖,以揜两眼,然后开之,持身热汗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疆,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以从细出麤故。

七、在出定时,应该如何调身、息、心。

修行人在打完坐想要出定时,首先应该放松心念,离开原先的所缘境;接着开口吐浊气三口,观想气息从百脉随意流散;然后慢慢摇动身体七、八次,再动肩膀、两手、头颈、两脚,使全

身肌肉、关节不再僵硬;再用两手摩擦全身毛孔(因为在静坐时,全身毛孔张开,如果不摩擦,风气进入体内,就容易得风湿症),最后两个手掌摩擦生热后,盖在两个眼皮上,再张开眼睛。应该注意的是:一定要等到身体发热、发汗的情况减缓之后,才可以随意地进出门户。如果不按照以上的方法出定,由于在坐中定心已久,若出定时快速急促,停留在身中的细法未散,就会患头痛之症、全身的骨节也变得僵硬,像是得了风劳(患湿之病)一样。若是得了这个病,以后在坐中,就会感到烦躁不安。所以,在心想出定的时候,千万不可粗心暴气、轻躁妄动。以上所说,就是在出定时,调身、息、心方法,顺序是先调心、次调息、后调身,由于这时是从细出粗的缘故。

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说(大正四六~五八一A):

进止有次第 麤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 欲去而欲住

『法华经』(大正九~四一C)云:「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

若是能够做到前面所说入定、住定、出定时的调身息心三事,就可称之为「善入住出」。正如偈中所说:「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譬如善调马,欲去而欲住。」意思是说,入定的时候从粗到细,出定的时候从细到粗,这样前后次第、粗细不相违背,就好比有人善于调马,要停就停,要走就走,来去自在,了无挂碍。 也如「法华经」中所说:「诸菩萨大众们,为了上求佛道,已经于无量千万亿劫勤行精进,才能在成就佛果的时候,善能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这都是久修梵行,能善入、善住、善出,以及修习一切善法的结果。」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方便行 第五
下一篇:弃盖 第三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