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禅语空人心 第十讲 放下攀缘本来佛
 
[郑石岩教授] [点击:3430]   [手机版]
背景色

第十讲 放下攀缘本来佛

心本绝尘何用洗,身心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唐朝·智真禅师今天要给各位谈的是禅学中所谓的“空”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很丰富,很有意义的问题。因为空与有,真与妄,总是在禅学中相形存在。所以禅家说“真空妙有”、“是真亦妄”。空在禅学中不是一个死的观念,而是活的智慧,活的精神生命,是一切万有的源头。在生命的智慧中,空是一种能力,一种活活泼泼,贴贴切切的知与行。所以能空方知有,不真始是妄。现在我们从几个不同角度来接近它,但切记莫要攀缘于文字,否则空亦非空,难期大开性海,喜见菩提之光。

禅家最常说,一切见闻本是空。见闻明明是见闻,为什么会是空呢?

心理无碍即是空

因为我们常常把所见所闻加以曲解,从成见和自我中心来理会,所以所见所闻,无非是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唐朝志明禅师对心经这段话很怀疑,就去请教本净禅师,他的回答是: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这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心中没有成见,没有偏见,没有心机,这时所看、所听、所闻、所品味的样样都是真实无妄,那就是真心的自在。否则认假作真,就不免邪迷失落,惹起无明烦恼了。

在禅者的眼里,凡是能用语言说出来的,都只是假名。如果认假名为道,那就是犯了错误。真正的道就是心,所以说“得意忘言”。得其意忘其言,行于动静,毫无障碍,契乎常道,就是真佛如来。禅家常言:“以心取之是颠倒见,无心取之是悟佛之见”。本净禅师说:

“无相似,无比况,言语道断,如鸟飞空。”

学佛之道,在于自己能发大智慧,获真醒觉,如鸟能飞,自由翱翔,不被种种成见欲望所牵,对生活的种种遭遇能接纳、包容与承担,才是真佛如来。所以一个人若死读经典,只不过是道学者,不能发现真正的自己,旷达地生活。如果一天到晚被种种欲望所牵,那必然是欲望的奴隶。各位现在来欣赏这段唐朝慧忠国师和弟子的对话,或可领会其中的道理。

学生问:“如何才能成佛?”

慧忠说:“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当处解脱。”

学生觉得很奇怪,如果把佛与众生一时放下,不就成为空心人了吗?那怎么能成佛呢?于是又问:“这么放下,怎能与佛相应呢?”

慧忠说:“没有善恶的成见,自然能见佛性。”

学生问:“见得佛性又怎么能证得法身呢?”

慧忠说:“你必须愈入毗卢境地(按:毗卢即光明的本性)。”

学生说:“那么清净法身又怎么来的呢?”

慧忠说:“不执著于追求作佛。”

学生开始怀疑到,如果学佛的真义就是不求作佛,那么佛又是什么呢?于是又问:“照你那么说,佛是什么呢?”

慧忠说:“即心即佛。”

这时学生又有了疑问,如果即心即佛,那么心中有烦恼,有七情六欲,怎么会是佛呢?所以又问:“心有烦恼,怎么会是佛呢?”

慧忠说:“要让烦恼性自然离去。”

学生问:“照你这么说,不就是断灭,而成为无记空了吗?”

慧忠说:“如果用断灭的方法来去除烦恼,就是二乘(非究竟意义),必也烦恼不生,才是大涅。”

从这段问法,我们可以得悉,空的意义不是断灭,不是拥塞,更不是规范化与教条化,而是放下成见,放下执著,放下贪欲,放下别人对自己的苛责,放下憎恨与不满,让心灵真正能发出自由之光,智慧之泉。那就是觉者,就是禅,就是成佛之道。

放下虚幻见真我

根据上面的说法,我们不难体会“道即是空”,因为只有空才能显现真我。所以又说,道即是真如(真我)。但是,各位必须注意,真我是你自己,是你独一无二的如如本性。所以你无从描摹,无从模仿,必须你自己坦荡荡地去发现它,实现它。所以真我是当下现成的,是生活的自然表现。惟宽禅师说:

“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议。”

道即是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生活意义与价值,所以没有办法言传,而必须由自己去悟,去发现。许多禅师被问到这一关键问题时,总会说:我母亲为我生的嘴巴,不是给你说这个的。或者干脆告诉对方说:我即使说了也只是我的,不会是你的呀!

有一次一位学生问马祖禅师说:“离四句(即一与异;俱与不俱;有无与非有非无;常与无常。指禅无定法。见《楞伽经》一切佛与心品二),绝百非,请老师告诉我,什么是达摩祖师西来的指授?”马祖知道这是不能说破的,说了反而错引了方向,便告诉他说:“我今日疲倦,不能为你说,你去问智藏吧。”

于是学生去问智藏。智藏说:“我今日头痛,不能为你解说,你还是去问海兄(即百丈怀海)吧!”

这位学生又去问怀海,怀海则更彻底的告诉他说:“我到这里也不会。”

这位学生问不出答案,就回去告诉马祖。马祖说:“藏头白,海头马。”意思是说,怀海比智藏更直截了当,更彻底地点出原委。

这样说来,道就是真我,真我必须由自己去发现,并让真我投入生活,不扭曲、不执著、不作为。所以说行、注坐、卧都是道。从前有一位僧人问道:“道在何处?”

惟宽禅师说:“只在目前。”

各位,当下直心就是道。这个直心是真心,是诚心啊!香严禅师告诉问道者说:“兄弟!佛是尘,法是灵,终日驰求,有什么休歇。但一切时中不用挂惜,情不挂物,无善可取,无恶可弃,莫叫他笼罩着,始是学道处。”

各位!佛不是从心外求,而是要从心中做。佛的本义是醒觉,是发现自己,从而肯定本真,提升精神生活,成就圆满的人生,而不是有一个外在的法界可求。反观现代人,大都不愿意当做自己,而一心希望当别人期望的人。这样一来,愈外求,离道愈远,愈认真去讨得别人的羡慕,愈是否定内在的真我,使自己更烦恼,更疲于奔命、更空虚。

空与自由

空是心灵自由的能力。人能自由就能流露出本有的智慧,使生活更真实,更具觉性,更有创造力。于是自由成为禅家修行办道的重要关键。自由是什么呢?

有一位僧人问百丈怀海说:“如何是自由分?”百丈说:“但随贪爱重处,业识所引,随着受生,都无自由分。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夫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分。”各位!什么是自由独立,大家一定有所领会吧。

禅家讲的自由是不被欲望所迷,不被五欲八风所牵引,不被三毒(贪、睼、痴)所转,而现代人所谓的自由又是如何呢?现代人把自由误为放纵,错解为“为所欲为”。所以现代人有了更多的烦恼和苦难,因为失掉了真我。

有一次法真禅师答覆一位学生询问什么是佛法时,只是默默地举起一只掸子反问学生说,你会了吗?学生说“不会”。法真禅师说:“尘尾拂子(按:那就是举掸子的那个人)!”

于是学生又问:“如何是学人自己?”

法真说:“是我自己。”

学生问:“为什么却是和尚自己?”

法真说:“是汝自己。”

这个自己就是真正的主动举起掸子的人,是能自由自主的自己。

自由表示自己是醒觉的,是行动的主体,是独立自由的判断,不被外境所扭曲。所以生活行动起来非常自由,没有勉强。我再讲一个故事,给各位参究。

唐朝耽源应真禅师是慧忠国师的弟子。有一天他提着篮子回方丈室。国师问:“篮里头是什么物?”

耽源回答说:“那是青梅子。”

国师问:“青梅子用来作什么?”

耽源说:“是用来供养的。”

国师说:“青的梅子尚未成熟怎么供养呢?”

耽源说:“以此表献。”

国师说:“佛不受供养。”

耽源说:“我现在就这样在供养,和尚你呢?”

国师说:“我不供养。”

耽源说:“你为什么不供养?”

国师说:“我爱果子。”

各位!这段对话是多么生动地表达:我没有果子,所以我不供养。我只有青果子,就以青果子供养。那种平直清净心,是多么率真单纯!但是,你我是否能如此率真呢?我知道大部分的人,总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总觉得自己必须处处跟别人一样,那就失去生活的喜悦和心灵的自由了。

创造的本质是空

创造力源自空,觉性悟性也源自空。因为空才可能放下现有知识的束缚,悟入生活的真义,掌握事事物物的如来。创造的灵感源自直觉,直觉必须是空性下才能运作。因为直觉非属于理性和知识的系统,它属于非理性的直观般若。

为便于各位了解,创造即空的意义,我再举一个例子给各位参究。唐朝时一位讲经说道的僧人,有一天来参拜监官禅师。监官问:“你做些什么?”

讲僧说:“我讲《华严经》。”

监官禅师说:“《华严经》中谈到几种法界?”

讲僧说:“广说则重重无尽,略说有四种(按: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法界)。”

监官禅师竖起掸子说:“这个是第几种法界?”这时,讲僧沉吟良久,答不出来。

监官禅师说:“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禅是讲求悟的,讲究发现的,因为只有透过悟与发现才会有真的智慧流露出来。如果读经看教,只有在知解上讲述,对于处理生活上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帮助。

有一次行者问大珠慧海禅师说:“即心即佛,哪个是佛?”

大珠说:“你怀疑哪个不是佛,请说说看。”行者说不上来。于是接着说:

“通达了到处可以见佛,不悟则永远见不到。”

禅家所谓的空就是悟的历练过程,因此空不是百无所思的消极逃避,而是空下尘劳之后,才使自己的本身活络起来。有一次一位专修律宗的法明和尚跟大珠讨论到“空”的问题,法明在大珠的禅机接引下,恍然大悟“空”的真义。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一段高妙的对话:

法明说:“禅家多落空。”因为法明误以为禅家不重视客观存在的佛力和依据经、律、论所阐述出来的理则规范。

大珠听了很慈祥地告诉他说:“却是座主自己落空。”

法明听了非常惊异。便反问说:“怎么会落空呢?”

大珠说:“经论只不过是纸墨文字,那些都是文字符号所建立的名句,它不是真我如来的本身。你执滞在那些虚有的架构上,岂不是落空吗?”

法明说:“那么禅师你落空否?”法明以为大珠所说的“空”是百物不思。

大珠说:“不落空。”

法明说:“怎么样才不落空。”

大珠说:“文字规范等都从智慧而生。当自己发明心地,创造性自然流露出来,大用现前,何关文字?所以不落空。”

空所涉及的创造意义,又关系到真理变与不变的问题。这是哲学家们常讨论的问题。禅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则处于超然物外,禅者永远抱着既是变的,又是不变的活泼态度,因此能藉着空而居于醒觉。有一位三藏法师问大珠说:“真如有变易否?”

大珠告诉他说,真如有变易。三藏便批评大珠说,“禅师你错了”。于是大珠问三藏说:“真如有否存在?”

三藏说:“有。”

大珠说:“既然有。若无变易,岂不就是凡僧了吗?你岂未听过古德们说:能转三毒(贪、睼、痴)为三净戒,化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六通神(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画通);转烦恼作菩提,化无明为大智。如果说没有变易,那么你就没有正确的领悟。”

三藏说:“照你这么说,真如是有变易罗!”

大珠又说:“若执著于真如有变易,也是不正确的。”

这时三藏大感疑惑了,便问道为什么你刚刚说有变易,现在又说没有变易呢?大珠告诉他说:“如果能发现真我,了了见性,如摩尼珠现色,见者不同,而珠未曾变。若不见性,听到别人家说真如是变异的,便执以为是,那就会错本义。”这时三藏如饮醍醐,便说:“现在我才知道禅宗之深不可测。”

禅所讲求的是彻悟与创造,是真知而非囫囵吞枣。那种记诵之知,不是真正的创造力,不是禅家所认可的。创造性是透过彻底领悟之后,所发出来的真知卓见。

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

禅家的空是没有我相的。“不我相”是指放下自我中心和虚幻的尊严,不贪执名利,不恋眷一切。外物而行,旷达而生活。所以他们常常以“心如虚空”和“出没太虚之中”来说明其去来自由的心量。

有“我相”的人总是自私的,总是囤积的,总是攻于心机,有强烈的自我防卫机制行为的。这样一个我执的人,一定是不自由的,不能达观,不能见真如本性。

人只有放下自我中心,才能真正解脱烦恼,做到诸法不相到。有一次慧忠国师答覆唐肃宗的问法,慧忠没有对他特殊的礼遇,甚至答话时都很少看他一眼。于是肃宗说:“我是大唐天子,大师为什么连看都不看我呢?”

慧忠国师道:“你见过虚空没有?”

肃宗说:“见过。”

慧忠国师说:“它曾对陛下眨目顾示吗?”

慧忠给肃宗指授的是:放下自我中心的“我相”吧!它不但使你自艾自怜,自视不凡之外,还会障碍你的视听,给你错误的见闻。

 

人生的一瞬

人生只有那一瞬,禅家的看法又如何呢?禅家的看法超愈于常与无常之上,而认为生活的本质也是空的过程。把握生活,悟入真趣,生死自然可以置之度外了。司空本净禅师说:

“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人生的熙熙攘攘,好像是梦。一旦逝世,又好像从梦中醒过来。所以他又说:

“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会梦如雨般,一悟无别悟,富贵与贫贱,更无分别路。”

人生的贫富与贵贱并没有什么价值上的不同,问题是你能否从中悟出。

那么人的生命是何去又何从呢?我们来看看唐顺宗与佛光如满禅师这段对话,好有个参悟之趣。

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如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回答:“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处。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在,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各位!禅家虽然认为人生如梦,但对人生是达观的,是不执著的,是超愈于去来的,是积极的。但他们所有的努力与服务都表于无念,所有的布施与慈悲都根置于无住(不执取为己有)。来这世上是为众生来的,去也是为众生去的,所以永远常住在清净真如性海里,湛然的性体从未来去。这就是空的真实义。

空是生活的能力与知慧。它让你扫除心中的积郁,放下既有的成见,摆脱欲望的牵扯;让你发出清澈的智慧之光,接纳自己的一切遭遇,肯定生活的价值。它使你有生活的空间,有性灵的自由,有醒觉的事实,有证得法身的凭籍。空使你得到喜悦,得到知足,得到圆满。所以说:放下攀缘本来就是佛。

各位居士、大德,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共飨佛光给予的法食,殊胜因缘不可思议。我们彼此共勉,共度好时光,与佛如来同游毗卢性海。

(1987年9月讲于大觉精舍)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禅·生命的微笑 自序
下一篇:禅语空人心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

 禅语空人心 自序 目录 禅语空人心 第一讲 无处青山不道场
 禅语空人心 第二讲 自在无碍永无拘 禅语空人心 第三讲 清心自在步红尘
 禅语空人心 第四讲 慈悲纵横处处彰 禅语空人心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
 禅语空人心 第六讲 还须安禅制毒龙 禅语空人心 第七讲 菩提自性本光明
 禅语空人心 第八讲 一曲禅歌乐有余 禅语空人心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